煤矿顶板灾害

合集下载

顶板灾害事故致因及预兆

顶板灾害事故致因及预兆

顶板灾害事故致因及预兆一、常见顶板事故分类煤矿井下顶板事故按地点分类:1、掘进工作面:一般发生在掘进头、巷道交岔点、换棚架处。

2、采煤工作面:分为局部冒顶和大冒顶两种。

局部冒顶一般发生在:煤壁附近、上下出口、放顶线附近、地质构造带附近。

大冒顶一般发生在:采空区和采煤工作面附近。

二、采掘工作面发生局部冒顶的预兆:1、响声:木支柱的劈裂声,金属支柱的摩擦声,顶板内的闷雷声;(2)掉渣:掉渣越多,顶板压力越大;(3)煤壁片帮。

(4)产生裂缝。

(5)漏顶(6)顶板出现离层(7)含瓦斯煤层中,瓦斯涌出量突然增大。

(8)有淋水的工作面,淋水量明显增加。

三、采煤工作面大冒顶的易发地点及预兆:1、大冒顶的易发地点:(1)顶板坚硬且采空后顶板悬覆面积过大,不跨落的工作面;(2)地质构造带附近;(3)局部冒顶附近;(4)顶板淋水附近。

2、大冒顶的主要预兆:(1)顶板预兆:顶板连续发生断裂声,有时发生“闷雷”声;顶板裂隙增加,原有裂隙张大,产生大量下沉;顶板破碎下落逐渐增多。

(2)煤帮的预兆:煤质变酥,片帮增多;用电钻打眼比平时省力;采煤机工作时其用电负荷减少等。

(3)支架预兆:木支架大量被压坏,折断,并发出响声;金属支柱承压后,可听到其活柱迅速下缩发出的连续的“咯咯”声,若工作面留有底煤或顶板较软时,支架有插底及钻顶现象。

使用铰接顶梁时,在顶压作用下,有“飞楔”现象(即楔子被挤出或弹出)。

(4)瓦斯及淋水预兆:含瓦斯煤层其瓦斯涌出量突然增加,有淋水的顶板淋水增大。

四、顶板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一)巷道冒顶原因分为4个方面。

1、自然地质因素(1)岩层层理影响。

巷道开掘过程中,岩层内的应力经过重新分布,容易造成岩层离层脱落。

若有0.5- 1.0m左右的软弱岩层或煤层形成复合顶板时,空顶区的顶板更易发生弯曲,离层,下沉,造成围岩整体稳定性差,发生顶板冒落和片帮的几率增多。

(2)镶嵌形围岩结构影响。

由于受古河床的冲刷,重新沉积的岩石镶嵌在原来的沉积岩内,或受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坚硬岩层的破碎包裹体楔入软岩层内,形成镶嵌形结构,镶嵌形岩块与原岩体之间多为光滑结构面,使层面粘聚力降低,可导致岩层在无支护空顶区易突然坠落,大块坠岩可能推垮不稳定支架,造成没有预兆的突发性顶板事故。

煤矿顶板防止灾害方案

煤矿顶板防止灾害方案

煤矿顶板防止灾害方案简介煤矿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资源之一,其开采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尤其是顶板灾害。

顶板灾害是指煤矿井下煤层顶板的破坏和塌陷,给矿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保障矿工的安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来预防和应对顶板灾害。

本文将从顶板稳定性评估、支护措施、监测手段等方面介绍煤矿顶板防止灾害的方案。

顶板稳定性评估顶板稳定性评估是煤矿顶板防止灾害的关键环节。

其目的是通过对煤层顶板岩性、厚度、断层等地质条件进行系统观测和分析,预测顶板的稳定性,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顶板稳定性评估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质勘探在矿井开采之前,需要进行地质勘探,获取煤层顶板的有关地质信息。

地质勘探主要包括地质钻探、地质摸查等方式,以获取顶板的岩性、断层、厚度等参数。

顶板监测煤矿顶板监测是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对顶板进行实时监测,以掌握顶板的变形和运动情况。

顶板监测通常包括位移监测、应变监测、声发射监测等手段。

数值分析模拟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利用大量地质和地下数据,建立顶板稳定性模型,对顶板运动进行模拟和预测。

数值分析模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不同的顶板支护方案,以评估不同方案下的顶板稳定性。

支护措施在顶板稳定性评估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支护措施来防止煤矿顶板灾害的发生。

常用的支护措施包括:钢管支护钢管支护是一种常见的支护方式,通过在矿井顶板上安装大小不一的钢管,形成一种钢管支撑体系,以增加顶板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锚杆支护锚杆支护是一种通过在矿井顶板预埋锚杆,并用锚索将锚杆与顶板连接起来的支护方式。

锚杆支护能够有效地增强顶板的抗拱能力,提高矿井的稳定性。

网片支护网片支护是一种采用钢丝网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构成的片式支护体系。

网片支护能够有效地防止顶板的破碎和坍塌,提高矿井的整体稳定性。

监测手段煤矿顶板灾害防范工作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监测手段来实时掌握顶板的运动和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煤矿顶板灾害防治0514

煤矿顶板灾害防治0514
5. 2005全省煤矿发生死亡事故339起,死亡 561人,其中顶板事故189起,占死亡事故总次 数的55.75%;死亡226人,占死亡事故总人数 的43%;较2004年有所上升。
瓦斯事故63起,死亡149人,分别占事故总 次数和事故死亡总人数的19%和29%。
一、顶板事故的危害
6. 2006全省煤矿发生死亡事故304起,
L>50
L>50
N ≤0.3,L= 25~50
塑性弯曲的顶板 是指赋存在煤层之上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能缓慢下沉,而后逐
渐与煤层底板方向接触。这一般在薄煤层或厚度不大的中厚煤层的石灰岩顶板中 才可能出现。
二、煤矿顶板与矿压规律
5.矿山压力基本知识 原岩应力— 在地下某一深处岩层未被开挖前 岩体内所具有的力。包括上覆岩层的自重应力、 构造应力和膨胀应力等。其特点:三向平衡。
煤矿顶板灾害致因与预防
一、顶板事故及其危害 二、顶板与矿压规律 三、顶板事故的统计分析 四、顶板灾害致因分析与技术措施 五、顶板事故预防的管理对策
一、顶板事故的危害
顶板事故在煤矿事故中占40%。 (一)我省煤矿近年顶板事故情况
1. 1995-2001年 (7年) 全省煤矿伤亡事故2802起,死亡5232人。 其中:顶板事故1245起,死亡1474人,平均每年 178起,死亡210人,死亡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分 别占总量的44%和28%(较2001年全国顶板死亡 人数高出3个百分点)。
①Ⅰ级基本顶 N>5,称无周期来压或周期来压不明显的顶 板,这时基本顶的垮落与错动对工作面的支架无多大影响。
②Ⅱ级基本顶 2<N<5,为有周期来压顶板,基本顶的失稳 对工作面支架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③ Ⅲ级基本顶 N<2,甚至没有直接顶,为周期来压严重的 顶板,这时基本顶悬露与垮落都将对工作面支架有严重的影响。

顶板灾害防治技术范本

顶板灾害防治技术范本

顶板灾害防治技术范本顶板灾害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矿井的正常生产。

为了有效地防治顶板灾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顶板灾害防治技术范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科学的顶板管理制度。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顶板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规范操作程序。

制定顶板管理计划,明确顶板监测、预报、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同时,应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工具,配备专业的顶板管理人员,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其次,加强顶板监测和预警。

通过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对矿井顶板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顶板的变形、破裂、下沉等情况。

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判断顶板灾害的风险程度,并进行预报。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人员安全撤离。

另外,加强顶板支护技术。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要选用合适的支护材料和支护方式,确保顶板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一方面,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规范,选用符合要求的支护材料,如钢架支护、锚杆支护等。

另一方面,要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和顶板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支护方案,确保支护效果。

总之,顶板灾害防治技术范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根据具体的矿井条件和顶板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经验和智慧,确保顶板灾害的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最终目标是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促进矿井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要加强矿井安全生产的管理,改进矿井支护技术和设备,提高矿工的安全操作意识和技能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根本上减少顶板灾害的发生,为矿井生产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煤矿顶板致灾因素实施方案

煤矿顶板致灾因素实施方案

煤矿顶板致灾因素实施方案一、煤矿顶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方案顶板灾害事故受到岩、煤层地质构造、地质赋存、采掘应力的变化的影响,特别是断层以及地质构造发育的地点容易形成顶板灾害隐蔽致灾因素,给顶板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顶板灾害主要分为局部冒顶和大面积冒顶垮塌事故。

然而大冒顶事故多数是因为隐蔽致灾因素引发,为进一步提高和加强煤矿顶板隐蔽致灾因素的排查和治理工作,防止煤矿顶板事故的发生,提高煤矿顶板隐蔽致灾因素探测技术与装备水平以及安全生产地质保障能力,深入排查煤矿深层次的潜在隐患和问题,切实做的煤矿顶板灾害综合治理超前预防,实现源头治理,特制定顶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方案。

(一)、顶板隐蔽致灾因素分析1、地质构造基本因素对矿压影响分析(1)区域构造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

位于扬子准地台(I 级构造)上扬子台褶带(II级构造)的迭陷断褶束、黔西南迭陷褶断束以及黔中早古拱褶断束和黔南古陷褶断束的极西边缘。

(2)构造井田位于土城向斜北翼东段,区内构造属于中等复杂,矿区总体为单斜地层,因构造而略成S状,岩层产状较为稳定,走向东南105°左右,倾向南西185°左右,倾角为26°左右。

①断层大寨倾向逆断层(10):位于矿区东~东南~南,区内出露长2400余米。

走向北东60°,断层在飞仙关地层一带出露明显,在地貌上侵蚀成较大的深沟,破碎带较大,一般在3~5米,两盘岩层由于岩层性质及受力不均,部分地段在50米内均有揉褶现象,伴生小断层多,地面断层倾角不一,由64°~85°,断距25~35米。

由于位于矿界外,对本矿煤层开采影响小。

博嘎寨倾向正断层(12):由北东~南西斜切过矿区中部,区内出露长约2700米,走向北东55°,倾向南东,断层迹象在地面出露极为明显,破碎带宽窄不一,从0.5米~5米,断层倾角45°~77°,断层落差由北至南逐渐增大,6001号钻孔断层落差40米,6003钻孔断层落差增加至60米深部则加大至130米。

顶板重大灾害防治实施方案

顶板重大灾害防治实施方案

顶板重大灾害防治实施方案顶板重大灾害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将会对矿井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重大事故。

为了有效防治顶板重大灾害,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防治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顶板重大灾害的防治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煤矿生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一、顶板重大灾害的特点顶板重大灾害是指在采煤过程中,由于顶板失稳、冒落或垮塌而引发的灾害。

其特点主要包括:突发性强、危害性大、难以预测、难以控制等。

因此,防治顶板重大灾害显得尤为重要。

二、顶板重大灾害防治实施方案1. 加强顶板监测通过安装各类顶板监测仪器,及时监测顶板的变形和位移情况,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和处理,以确保矿井生产的安全。

2. 加强支护措施在采煤工作面和巷道等地方,加强支护措施的施工和管理,确保顶板的稳定和安全。

3.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顶板管理制度,规范矿工的作业行为,加强对顶板的巡检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顶板安全隐患。

4. 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对矿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对顶板重大灾害防治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增强矿工的安全意识。

5. 强化安全监管加强对矿井生产安全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矿井生产的安全稳定。

三、顶板重大灾害防治实施方案的意义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顶板重大灾害防治实施方案,对于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顶板重大灾害的发生,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矿井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语顶板重大灾害的防治是煤矿生产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广大矿业企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只有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防治方案,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顶板重大灾害的发生,确保矿井生产的安全稳定。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为矿井生产的安全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煤矿顶板灾害防治情况汇报

煤矿顶板灾害防治情况汇报

煤矿顶板灾害防治情况汇报煤矿顶板灾害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一种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的正常生产秩序。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煤矿顶板灾害,我公司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情况进行汇报如下:一、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为了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我公司对煤矿的支护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通过引进先进的支护设备和技术,提高了煤矿的支护能力和效率,有效降低了顶板灾害的发生风险。

二、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我公司在煤矿内部建设了完善的顶板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顶板的异常变化和隐患,提前预警,有效避免了顶板灾害的发生,保障了矿工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

为了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我公司加强了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定期组织矿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了矿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降低了顶板灾害的发生率。

四、强化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

我公司严格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了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力度。

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有效提高了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了顶板灾害的发生。

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我公司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防治技术和装备。

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了煤矿顶板灾害的防治能力,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总结,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我公司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煤矿顶板灾害的发生,保障了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煤矿的正常生产秩序。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煤矿顶板灾害防治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不断完善防治措施,全力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顶板灾害防治技术

顶板灾害防治技术

顶板灾害防治技术是煤矿安全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关系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矿井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围绕顶板灾害的防治技术展开论述,不使用首先、其次、另外、总之、最后等分段语句,以突出论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一、顶板灾害的概述顶板灾害是煤矿工作面上顶板发生破碎或崩落的现象,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灾害。

这种灾害会造成矿井内的岩石泥浆大量涌出,严重威胁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矿井的稳定运行。

二、顶板控制技术为了有效地防止顶板灾害的发生,煤矿安全生产中使用了多种顶板控制技术。

其中一种常用的技术是岩层支护技术。

该技术通过对岩石层进行支护,形成坚固的岩体结构,以保持岩层的稳定性,防止其崩落。

岩层支护技术具有多种形式,如锚杆支护、钢架支护、喷锚支护等。

这些技术都能有效地增强岩层的稳定性,防止岩层发生破碎和崩落。

三、顶板预测技术顶板预测技术是防治顶板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对岩石层的变形、破裂和位移等进行监测和分析,提前预测出顶板灾害的可能发生位置和时间,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常用的顶板预测技术有测量仪器和监测系统。

测量仪器用于准确测量岩石层的位移和变形情况,监测系统则将测量结果实时传输到中心控制室,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四、顶板加固技术顶板加固技术是对已经出现灾害的顶板进行修复和加固的技术。

它通过钻孔、注浆、爆破等方式,将强固材料注入岩石裂隙中,以填充和加固岩体,恢复顶板的稳定性。

顶板加固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能够迅速修复受损的顶板,恢复矿井的正常生产。

五、顶板排水技术顶板灾害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岩石泥浆涌出,给矿井的安全运营带来很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煤矿安全生产中采用了顶板排水技术。

顶板排水技术利用井下排水泵抽取顶板泥浆,将其排至地面或其他安全地点。

通过排水,能够有效控制顶板泥浆的涌出,减少顶板灾害的危害。

六、顶板综合治理技术顶板灾害的防治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

顶板综合治理技术综合运用了岩层支护、顶板预测、顶板加固和顶板排水等多种技术手段,以全面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事故的预防措施是:
• (1)在工作面上下平巷掘进时不要破坏其复合顶板,应托 住伪顶施工。 • (2)工作面初采时不要向采空区侧前进。(常说的反采) • (3)避免上下平巷与工作面斜交形成三角形。 • (4)严禁仰伪斜开采。 • (5)提高支柱的初撑力。
• (6)用拉钩器配合钢丝绳将工作面支架上下连成一体。
• (7)灵活地应用戗柱,使它们迎着顶板岩层可能推移的方 向支设。
3、大块游离顶板旋转推垮型冒顶
• (一)冒顶原因 • 当煤层顶板存在由断层、裂隙、层理或薄弱岩层 切割成大块游离顶板时,这个游离顶板可能旋转 而下,把工作面支柱向煤壁推倒,造成推垮型冒 顶事故。 • (二)防治措施 • 1、加强地质及观察工作,准确分析顶板破碎、节 理裂隙发育程度及地质变化情况,判断游离顶板 的范围。 • 2、在游离顶板范围内加强支护,不要进行回柱作 业,特别要注意放炮震动的影响。 • 3、如果工作面使用的是金属支柱,要用木支架代 替金属支架。 • 4、待游离顶板全部都处在放顶线以外的采空区时, 再用铰车回柱。
四、斜巷地压
在平巷里,顶压的方向是重力线方向,是垂 直于巷道的顶板的。 在倾斜巷道顶压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压力,一 个是垂直于顶板的垂地压力(N),另一个是 平行于顶板的倾斜压力,即下推力(H)
斜巷底板岩石重力分布: Q-重力; H-下滑力; N-对底板压力
倾斜巷道架设支架要求
• 倾斜巷道的支架既要承受垂直压力,又要承受 下推力。因此,倾斜巷道的支架就不能按垂直 于巷道顶、底板方向去架设,而必须向上迎一 个角度,支架迎山角是为了克服下推力,防止 支架向下倾倒的措施之一。 • 支架的迎山角(β)是按照巷道倾角(α)来计算的, 一般迎山角等于巷道倾角的1/6~1/8,即 β=(1/6~1/8)口,例如巷道倾角为30°,则 迎山角为5°~4°。迎山角过大、过小都会降 低支架的支撑能力,迎山角过大叫过山,迎山 角给反了叫退山,都是不允许的。
(三)、放顶线附近的局部冒顶
一)冒顶原因 • 这类事故的原因: 1、是回柱操作不合理,由于先回“吃劲”的柱 子时,引起周围破碎顶板的冒落。回柱作业人 员来不及退到安全地点,就可能被砸着而造成 事故; 2、是当顶板中存在由断层、裂隙、层理等切割 而成的大块游离岩块时,回柱后游离岩块就会 旋转,从而推倒支架导致冒顶; 。
2、主观原因
(1)采掘工作规格质量低劣。作业时不坚持敲帮问顶,发 违章放炮;冒险回柱作业。
(2)管理不善。煤矿生产管理不同于其他行业,井下生产
现隐患不及时排除;控顶距离掌握不当;空顶作业;
条件随时有所变化,生产管理者不深入现场,不带
班作业,不严格按三大规程办事,盲目开采、违章 指挥、纪律松弛等,常常会造成事故
工作面顶板支护控顶距
工作面几种特殊支护
3、采空区顶板
二、局部冒顶事故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 • • • (一)靠近煤壁的局部冒顶; (二)上下出口的局部冒顶; (三)放顶线附近的局部冒顶; (四)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
(一) 、靠近煤壁的局部冒顶
这类事故的发生是由于采煤过程中,裸露的破碎顶板支 护不及时,支护不当,支护质量不好等原因造成的。 一)直接顶破碎的原因 由于原生构造及采动等原因,在一些煤层的直接顶中, 存在着许多原生裂隙,在采煤或爆破落煤后,如果得不到 及时支护或支柱打得不紧。这类游离岩块受采动影响后, 就会逐渐脱离岩体,无约束的自由下移、冒落,以致造成 局部冒顶事故。 当采用爆破法采煤时,如果炮眼布置不合理或装药量过 多,放炮距离过长,也可能在放炮时崩倒支架导致局部顶 板事故。 此外,当老顶来压时,煤壁附近的直接顶可能破碎,如 果煤层本身强度较底,则容易片帮,从而扩大了无支护空
二) 防治措施
• 1、采用正确的采煤方法。对采煤后露出的顶板 要及时进行支护、采取超前或临时支护。在架设 支架前,必须进行敲帮问顶,对顶帮煤矸及时进 行清除,以防岩块掉落伤人。同时支柱要支在实 底上,有足够的初撑力,支得稳,抗得住,力求 控制裂隙的发展,岩块的移动、滑落。 • 2、防止放炮崩倒支柱。炮眼布置要合理,眼 口不要正对支柱,装药量要适度,放炮前对支柱 要进行加固,放炮时,采用小范围放炮方式,尽 量避免崩倒支柱; • 3、对比较松软、易片帮的煤层,在工作面进行其 它工作前,需先打好关帮柱,支柱应尽量贴近煤 帮。
二、矿山压力显现
• 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围岩及支护物会产生一 系列现象,如顶板下沉、冒顶、片帮、底臌、 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支架压缩、变形、 折断,地表发生移动、塌陷等。这种在矿山 压力作用下围岩和支护物上产生的一系列力 学现象叫矿山压力显现,简称矿压显现
三、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
Ⅰ原始应力区;Ⅱ支承压力区;Ⅲ卸压区 1—自然平衡拱;2、岩壁刚露出时的支承压力;3支承压力向深部 转移; K—应力集中系数;
坚硬顶板压垮型冒顶事故的预防措施是:改变顶 板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减小顶板悬露面积, 采取特殊支护方式,加强工作面支护增加抗压
强度。
• (1)顶板高压注水。从工作面平巷向顶板打深孔,
进行高压注水。通过顶板注水可以弱化顶板和扩大
岩体中的裂隙及弱面,使顶板岩石强度显著降低。 控制顶板悬露和冒落面积,减弱顶板冒落时对工作 面产生的冲击力,爆破时主要在工作面内向放顶线 处进行钻孔。 丛柱、宻柱等特殊支护。
二)防治措施 • 1、正确的回柱方法,防止顶板压力向局部支柱 集中,造成局部顶板破碎及回柱工作的困难。 • 2、正常情况下工作面控顶距都需控制在最小控 顶距范围。工作面煤壁要直,放顶线必须齐。 • 3、为防止直接顶中大块游离岩块时在回柱时旋 转推倒采场支的冒顶事故,应采取下列措施:
• 第一,加强地质及观察工作,搞清楚大石 块的位置及尺寸; • 第二,在大石块范围内用木垛等办法加强 支护; • 第三,当大岩块沿走向的尺寸超过一次放 顶距时,在大石块的局部范围要延长控顶 距; • 第四,如果工作面使用的是单体液压支柱, 采用木支柱替换单体液压支柱;
4、裂缝变大,顶板裂隙增多。 5、有淋水的采面,顶板淋水有明显增加。 6、顶板出现离层,用“问顶”方式试探顶板。例如,顶板发出“咚咚”声, 说明顶板岩层之间已经离层。 7、在含瓦斯煤层中,瓦斯涌出量会突然增大。 8、破碎的伪顶或直接顶有时会因背顶不严或不牢出现漏顶现象。漏顶后, 会造成支架托空而出现松动,引发冒顶
(四)、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冒顶
一)冒顶原因
1、客观原因 (1)采煤过程中因围岩应力重新分布、采煤方法 选择不当和巷道布置位置不合理,所需支 承压力大于支护的支撑力,从而造成顶板 垮落冒顶事故。
(2) 作业规程不能适用于突然出现的地质构造,
如采煤工作面出现小断层,工作中没注意
分析与观察,采取通常的支护方法往往发
第三节:回采工作面顶板灾害防治
对采场支架的基本要求 • 工作面支架、支柱应具备的基本性能支、 护、稳三个方面。即采场支架、支柱对顶 板应支得起、护得好、稳得住。
一、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
顶板管理概括为上下端头、工作面、顶梁交 接、特殊支护方式、支护材料的选型、支 柱排距、柱距、工作面控顶距、采空区的 顶板管理。
二) 防治措施
1、首先要求支护完整,不致出现顶板局部漏 洞;若出现局部漏洞,立即加以堵塞,以 防其进一步扩大; 2、顶板必须背严背实; 3、严禁放炮、移溜等工序弄倒支架,防止出 现局部冒顶。
4、作业组与作业组的结合处不能分在顶板破
碎带或断层带。
5、作业规程要随工作面顶板条件的变化而进
行修改真正起到指导安全生产。
一、矿山压力
• 地下岩体在未采动前,由于自重的作用在其内部 引起的应力,通常称为原岩应力。开采前的岩体 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所以原岩体处于应力平衡状 态。 • 井下采掘活动破坏了原岩应力的平衡状态,引起 岩体内部的应力重新分布,在重新分布过程中促 使围岩产生运动,从而导致围岩发生变形、断裂、 位移、直至垮落。这种由于进行采掘活动而在采 掘空间周围岩体中及支护物上产生的压力叫矿山 压力,简称矿压
冒顶顶板预兆
三、特殊情况顶板事故防治
• • • • 1、坚硬顶板压垮型冒顶防治 2、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防治 3、大块游离顶板旋转推垮型冒顶 4、采空区冒矸冲入采场的推垮型冒顶
1、坚硬顶板压垮型冒顶防治 • 坚硬顶板压垮型冒顶是指采空区内大面积悬露 的坚硬顶板在短时间内突然塌落,将工作面压
垮而造成的大型顶板事故。
煤层的顶板按其与煤层的相对位置不同以及垮落的难 易程
伪顶
直接顶
老顶
顶板分类
第二节 顶板事故的分类 顶板事故按力源分为漏 垮型、压垮型、推垮型。
• 漏垮型冒顶:(图 1) 主要由破碎、游离岩石漏冒造成:常发生在靠煤壁附近的局部 冒顶、工作面上下出口的局部冒顶、 地质破坏带附近的局部 冒顶、放顶线及其附近的局部冒顶
• (2)强制放顶。采用爆破方法人为地将顶板切断,
• (3)加强支护。在工作面加打木垛、抬棚、戗柱、
• 2、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防治 • 所谓复合顶板就是由软、硬多层岩石组成的顶 板。在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由于下部软岩下沉, 与上部硬岩离层,支架处于失稳状态。一旦遇 有外力作用,工作面支架因水平方向的推力而 发生倾倒,造成推垮型冒顶事故。
(二)、上下出口的局部冒顶
一)上下出口冒顶的原因 • 1、上下出口位于采煤工作面与顺槽的交结处,控顶 范围比较大,加之应力迭加,掘进顺槽时由于巷道支 护初撑力一般都很小,很难控制直接顶不下沉、不松 动、不破碎。 • 2、在上下出口处经常要进行工作面输送机头,机尾 的拆卸工作,这时难免要替换原来的支护,有时还要 碰到替换棚子,就在老柱拆下或碰倒而新支柱未支上 时,已破碎的直接顶可能局部冒落而造成事故。 • 3、工作面不断前移,往往要用工作面支护替换原来 巷道的支护,出口处始终处于反复支撑状态,在一拆 一支间隙中,已破碎的直接顶也可能局部冒落。 • 4、上下出口处的支护还受到老顶来压的影响,直接 顶施给支柱的不仅是垂直压力,还有侧压力,可能推 倒部分支柱而造成局部冒顶。 • 5、顺槽和工作面连接处有时会在顶板和底板出现台 阶下沉,使得此处难以支护,造成局部冒顶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