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种常见鱼病防治(水产养殖)

合集下载

养殖水体常见鱼病及其综合防治方法

养殖水体常见鱼病及其综合防治方法


1 彻底清理鱼池 鱼放 养前一 定要彻 底清 . 理 鱼池 , 根除 敌害 。首先清淤去 污, 要将过 厚的
收藏备用 。 二、 常见 的细菌性 鱼病
1 细 菌性 烂 鳃 病 .
淤 泥清除 , 淤泥厚 度要求 2 — 0 m 第 二 , 0 3c : 亩用 生 石灰 5 — 5g或 漂 白粉 5 8g ( 底 留 5 07 k -k 塘 一 le O m水 ) 等药 物进 行清 塘 消毒 : 三 . 除 水 第 铲

投 喂韭菜或把大蒜捣碎后掺人精料喂 鱼.防治 肠炎病。
() 3 对食场 、 饵料和工具 进行消毒 每半 月 每立方水用 1 漂 白粉化水泼洒食场周 围一次 : g 青 饲料要 用水洗 净 ,可在青 饲料 上面撒 1 0 0— 10 5 g漂 白粉 ; 在发病 鱼池 用过 的工具 . 用 凡 须 硫 酸铜和硫酸亚铁或漂 白粉溶液浸泡后 .晒干
细菌眭鱼病 , 也可用硫 酸铜 lO 、 O g 硫酸亚铁 4 g 0

3 分钟 ,或用 2 4 0 %一%的食盐水溶液药 浴 52 —0
66 一
漓紫致富指南 2 22 0— 1
③加强饲养管理 , 保持优 良水质 。 增强鱼体
抵抗力。 ④发病 季节 , 每月 全池遍洒生石灰 12次 -
①水体中存在病原体柱状 屈桡 杆菌 ,在天 气剧烈变化时会大量繁殖 。
②养殖户不注重鱼病 的预防 ,消毒工作不
到位 。
() 1 水体 消毒 ①用 漂 白粉 1 m L化 成溶 液全池泼洒 ,两天 后每 亩用生石 灰 l. 1k 2 —5g 5 化水全池泼洒 , 可防治细菌性疾病 , 还可调节池 水p H值 。② 每立方米池水用 晶体 敌百虫 03 .— 05 , . 化水后全池泼洒, 防治鱼鲺 、 g 可 锚头鳋等寄 生虫病 。 ③每立方米池 水用 O g . 的硫酸铜和硫 7 酸亚铁 (:) 52 合剂化水后 全池泼洒 , 防治车轮 可 虫等寄生虫引起 的烂鳃 病 ( 注意硫 酸铜不能经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一、鱼病的预防1、做好消毒工作(1)鱼体消毒水温15°C以上可用15-2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min ;水温15C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体要根据对鱼体的镜检结果和病原体类型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鱼体进行消毒。

(2)饲料消毒从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的食盐水消毒 3-5min。

(3)工具消毒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

消毒液用600mg/L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2、严格检疫制度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原池鱼类混养。

3、科学管理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

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以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生态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避免操作和运输不慎造成鱼体外伤并感染,如果鱼体有外伤及时治疗;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杀虫剂和其它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4、药物预防在鱼病季节,可以定期向水中泼洒药物和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

二、鱼病的诊断1、现场调查鱼生病或发生了死亡,要了解病鱼的体表和体内及鱼池各种异常现象;有无违章操作造成鱼病或死亡;了解发病的快慢,死亡的品种和一次死亡的总数量,死亡发生的时间,病鱼的症状,有无上跳、下蹿急剧狂游,鱼群是浮于水面或是沉于水底,体表的颜色有何变化;检测水质是否正常,是否被污染等进行全面调查。

2、目检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

(1)体表将刚死不久或未死的病鱼置于解剖盘上,对鱼体的头部、嘴、眼睛、鳃盖及鳍条等仔细观察,检查皮肤有无充血、发炎、有无溃烂、体表粘液多少,鳍基部是否充血,边缘是否正常,看是否有大型的病原生物或特殊的症状表现。

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治学

鱼类病毒性疾病防治学
草鱼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其产量占了我国南方水产养
殖品种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影响草鱼产量和效益的根本原 因就是草鱼的“四病”:病毒性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 皮病。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草鱼的一种病毒传染病, 对草鱼的鱼种生产和养殖可造成重大损失,我国将之列 为二类动物疫病。
【病原】
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或草鱼出 血病病毒(GCHV)。病毒为20面体的球形颗粒, 直径为70~80nm,具双层衣壳,无囊膜。病毒 基因组为双股RNA,由11条片段组成。目前已 确定的病毒株分为三种类型,在核酸电泳图谱 、毒力和抗原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别。流行的 毒株第一型占22%,第二型75%,第三型3%。
CCV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是CCV普遍的传播 方式,但传播机制不详。水平传播可直接传播或通过媒介传播, 其中水是主要的非生物传播媒介,其他生物媒介或污染物也可 传播CCV。CCVD流行后,存活鱼可成为隐性无症状带毒鱼; 带毒鱼可能通过尿排毒,然后CCV通过皮肤、嗅觉器官、肠道 或者鳃感染健康鱼。
④ 发病地区,养殖对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有抵抗力的长鳍叉 尾鮰和斑点叉尾鮰杂交种、白叉尾鮰、长鳍叉尾鮰等。
CCV对宿主有很强的选择性。目前报道,自然暴发病仅仅 是斑点叉尾的鱼苗和鱼种;人工注射病毒可以使白叉尾、长鳍 叉尾、斑点叉尾与长鳍叉尾杂交种患病,口喂及浸浴则不患病。 不同品系的鮰鱼对CCV有不同的易感性,同时鱼龄与临床感染 密切相关,刚孵化鱼苗死亡率达100%,八月龄鮰鱼则很少感染 CCV。
CCV暴发流行与水温、养殖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CCVD 的流行水温是20~30℃ ,在此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发病速度 越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当水温在25~30℃时,病程比较 短,一般为3~7 d,死亡率可达90%以上。本病20℃时潜伏期10 天,25~30℃时3天,15℃以下不发病。人工感染后,肾脏在24 小时分离到病毒,肝脏及肠则需在70小时分离到病毒,脑在96 小时才分离到病毒。高密度养殖、运输、水污染等胁迫因素及 细菌感染均可诱发或引起疾病流行和大量死亡。

鱼病防治大全

鱼病防治大全

判断和治疗鱼病李双双水霉病(白毛病、水棉病)概述:水霉菌广存於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为一种常在的霉菌,於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

病菌为细长分枝的菌丝体,一端像根状附着在鳖的皮肤组织中,大部分伸出体外,肉眼可见。

菌丝呈灰白色,柔软,很像是浸泡在水中的棉花纤维。

病状: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像一团白毛。

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防治办法:1、万分之四的食盐和万分之四的小苏打混合后全缸遍洒或药浴,可治疗水霉病。

2、30ppm的孔雀石绿药浴病鱼5-10分钟,可治疗水霉病。

3、用0.1ppm的亚甲蓝药液遍洒,每一次,连续两天,可治水霉病。

4、福尔马林100~250ppm,药浴1小时。

经验之谈:平时在鱼缸中稍加些盐,能有效预防。

孔雀石绿鱼店一般都有成品药卖,剂量较好掌握。

亚甲蓝、福尔马林药店有打印病(腐皮病)概述:由点状产气单孢菌感染受伤的鱼体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主要因操作不当,使鱼体受伤而感染致病菌。

病状:症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

发病部分先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

在整个病程中后期形成锅底形,严重时甚至肌肉腐烂,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随即死去。

防治办法:1、加强饲养管理,勿使鱼体受伤。

夏季经常换水,可有效预防此病。

2,用呋喃唑酮或利凡诺1%浓度涂抹病灶。

3、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20ppm浓度浸洗鱼体,当水温20℃以下时,浸洗20~30分钟;21~32℃时,浸洗10~15分钟,用作预防和早期的治疗。

4、用红霉素2.0ppm~2.5ppm浓度浸洗鱼体。

水温在34℃以下,浸洗30-50分钟,此药仅用作治疗,每大浸洗一次,可以连续3~5天,直到病情好转。

20种常见鱼病防治(水产养殖)

20种常见鱼病防治(水产养殖)

介绍二十种常见鱼病一、车轮虫、斜管虫病〔一〕病原病症由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而引起的鳃病。

这些原虫对幼鱼和成鱼都可感染,在鱼种阶段最普遍,严峻时成“跑马病”。

虫体常成群地聚拢在鳃丝边缘或鳃丝缝隙里,使鳃丝腐烂,严峻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使鱼死亡。

〔二〕防治方法1.每立方米池水用 0.5 克硫酸铜和 0.2 克硫酸亚铁全池泼洒,可杀死鳃上车轮虫。

2.最好其次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二、小瓜虫病〔一〕病原病症由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成虫为球形,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圆形,大核香肠形或马蹄形。

病鱼的体表有很多被小瓜虫侵袭而形成的白色小脓泡,故又称白点病。

寄生处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特别,呼吸困难而死亡。

对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欣赏鱼危害最为严峻。

〔二〕防治方法1.放养时用亚甲基兰 10ppm 浸泡 10—30 分钟。

2.用敌百虫辛硫磷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三、指环虫病〔一〕病原病症由指环虫寄生在鱼鳃上引起的鳃病。

病鱼大量感染指环虫时,鳃丝黏液增多,鳃丝全部或局部苍白,阻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

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二〕防治方法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 20 克洗浴 10—30 分钟。

2.用 90%晶体敌百虫 0.2~0.5ppm 全池遍洒,对杀灭指环虫也有很好效果。

3.最好是用指环净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杀虫后第三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

四、中华鳋病〔一〕病原病症由大中华鳋和鲢中华鳋寄生而引起的鳃病。

大中华鳋寄生在草鱼鳃上,鲢中华鳋寄生在鲢鱼鳃上。

雌虫用大钩钩住鱼的鳃丝,像挂着很多小蛆〔因此又称鳃蛆病〕,它破坏鳃组织,并分泌一种酶,刺激鳃组织增生,使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变形,严峻时,整个鳃丝肿大发白,甚至溃烂。

鱼类肠炎病和水霉病的防治措施

鱼类肠炎病和水霉病的防治措施

众所周知,水产养殖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养殖产业,在养殖过程中鱼病控制好坏直接关系养殖效益和成败,做好鱼病防治尤为重要。

鱼病防治关键是预防,以防为主。

以下介绍鱼类肠炎病和水霉病两种常见典型鱼病的防治措施。

1.肠炎病鱼类肠炎病在各水产养殖区均有流行,常见的肠炎病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罗非鱼等,鲢、鳙少量出现,严重时全部死亡,是我国危害严重的鱼病之一。

病原存在于天然水体及水底淤泥中,健康鱼肠道也常有此菌,当水质恶化、溶氧低、饲料变质等引起鱼体抵抗力下降时,常暴发此病。

此病原体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

在鱼的全部养殖进程中肠道内都存在此类病菌。

但在健康鱼体中,该菌种没有占优势,不会引发疾病。

鱼类肠炎病过去通常在4—8月发生,北方推迟1个月左右。

现在已提前到3月份开始发病,甚至全年都有此病发生。

在5—6月和8—9月多发,此病往往和细菌性烂鳃病并发。

当池塘水温在18℃以上,该病即可流行,25℃~30℃是流行高峰期。

(1)肠炎病症状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甚至不吃食;全身鳞片疏松并竖起,基部发红,腹部两侧肿胀。

患病的鱼一般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轻轻挤压腹部即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解剖可见肠血发炎,肠道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粘液,内壁糜烂,肠内充满淡黄色粘液或血脓,病鱼体色发黑,丧失食欲,行动缓慢,离群独游。

在发病初期,剪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道没有食物。

发病后期可看到肠道、食道、胃呈红色,内脏器官不正常,肠壁的弹性很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的粘液,血脓充塞肠道。

感染率与死亡率很高。

当水质恶化、溶氧降低、投喂变质的饲料以及投饵不定时、不定量等原因影响时,鱼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引起鱼类肠炎病的发生。

因此,养殖者在养殖管理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池塘环境,保持较高的水体溶氧,按“四定”原则投饵,提高养殖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残饵对水体的污染。

(2)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突,用手轻压腹部,有黄色液体从肛门流出;剖腹后见到肠道充血发红,尤其是后肠最明显。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鱼病的防治。

鱼病对养殖业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可能导致鱼苗大量死亡,还会影响养殖效益和品质。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水产养殖,必须加强鱼病防治工作。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病种类及其防治措施。

1.细菌病细菌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病原菌如革兰氏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弧菌等引起。

鱼只会出现体表溃疡、腹水肿胀、白泡病等症状。

细菌病的防治措施如下:(1)主动防治保持水质清洁,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

同时对于水产疾病进行常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2)治疗鱼病针对细菌病情况,可采用国家批准的鱼用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用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用药,避免对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真菌病保持水质清洁、饲料卫生,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和饵料等,降低病原体感染鱼只的机会。

(2)加强消毒对鱼池、养殖设备、网箱、运输设备等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灭寄生在设备表面和水体中的病原体,减少疾病的传播。

(3)严密监测对于可能感染真菌病的鱼苗和病鱼,要及时分离隔离,并进行特殊饲料喂养,防止病情扩散。

3.寄生虫病(1)保持水质清洁保持鱼塘水质清洁,适度增加氧气含量,降低水温,增加水深,增强鱼类耐虫能力,降低寄生虫的感染概率。

(3)使用药物治疗4.病毒病(1)加强养殖管理保持水箱清洁,营养充足,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加强生态养殖,避免疾病的传播。

(2)不同种类的鱼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种类的鱼,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和防治措施。

例如对于与其他鱼类共同养殖的大鳞鲤,应加强消毒管理和筛选鱼苗;而对于独立养殖的草鱼,应定期检查、消毒和更换水源等措施。

(3)从源头上预防病毒病的发生源头预防主要是针对病毒来源环节进行疾病管制,防止携带病毒的鱼苗、病毒污染的卵、污染的饲料和源水等造成疫情。

鱼类常见细菌病大全

鱼类常见细菌病大全

(2)实验室诊断 根据水产行业标准《鱼类细菌病检疫技术规程 第2部分:柱状
嗜纤维菌烂鳃病诊断方法》(SC/T 7201.2-2006)进行。 酶免疫测定:取病鱼鳃上的淡黄色黏液涂片,丙酮固定,加
兔抗柱状黄杆菌的抗血清,再依次加入酶标抗体、漂洗、显色、 脱水、透明和封片,在显微镜下见有棕色细长杆菌,即为阳性 反应,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鳃霉病引起的鳃病
鳃霉病引起的鳃病
【防治】
1. 预防措施 ①彻底清塘,鱼池施肥时应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有机肥。 ②选择优质健康鱼种:鱼种下塘前,用10mg/L浓度的漂白粉水 溶液或15-20mg/L药浴15-30min;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min。 ③在发病季节,每周全池遍洒漂白粉1-2次。用量视食场大小及 水深而定,一般为250-500g;每月在食场周围遍洒生石灰1-2次。
【症状与病理】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早期可见
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 量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黏液;疾病后期,可见全肠充 血发炎,肠壁呈红色或紫红色,腹部膨大,腹壁上有红斑,肝脏 常有红色斑点状淤血,肛门常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或 仅将头部提起,即有黄色黏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
【诊断】 (1)初步诊断 根据外表症状初诊,并且患病鱼必有受伤史。 (2)实验室诊断 根据农业部水产行业标准《鱼类细菌病检疫技 术规程 第4部分:荧光假单胞菌赤皮病诊断方法》SC/T-7201.42006)进行。 (3)鉴别诊断 应与疥疮病向区别。 疥疮病的初期体表也充血发 炎,鳞片脱落,但局限在小范围内,且红肿部位高出体表。
(2)治疗方法 ①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可选用双黄苦参散、青板黄柏散、三 黄散、板蓝根末、大黄散、大黄岑鱼散和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草 药治疗,用法用量按使用说明进行。 ②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每千克鱼体重每日1次拌饵投喂 诺氟沙星、盐酸小檗碱预混剂(100g:诺氟沙星9g+盐酸小檗碱 2g)15-20 mg,连用3d。或选用国家规定的其他水产养殖用抗 菌药物,但必须对症、对因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二十种常见鱼病一、车轮虫、斜管虫病(一)病原病症由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而引起的鳃病。

这些原虫对幼鱼和成鱼都可感染,在鱼种阶段最普遍,严重时成“跑马病”。

虫体常成群地聚集在鳃丝边缘或鳃丝缝隙里,使鳃丝腐烂,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使鱼死亡。

(二)防治方法1.每立方米池水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全池泼洒,可杀死鳃上车轮虫。

2.最好第二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二、小瓜虫病(一)病原病症由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成虫为球形,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圆形,大核香肠形或马蹄形。

病鱼的体表有许多被小瓜虫侵袭而形成的白色小脓泡,故又称白点病。

寄生处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呼吸困难而死亡。

对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鱼危害最为严重。

(二)防治方法1.放养时用亚甲基兰10ppm浸泡10—30分钟。

2.用敌百虫辛硫磷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三、指环虫病(一)病原病症由指环虫寄生在鱼鳃上引起的鳃病。

病鱼大量感染指环虫时,鳃丝黏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苍白,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

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二)防治方法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20克洗浴10—30分钟。

2.用90%晶体敌百虫0.2~0.5ppm全池遍洒,对杀灭指环虫也有很好效果。

3.最好是用指环净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杀虫后第三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

四、中华鳋病(一)病原病症由大中华鳋和鲢中华鳋寄生而引起的鳃病。

大中华鳋寄生在草鱼鳃上,鲢中华鳋寄生在鲢鱼鳃上。

雌虫用大钩钩住鱼的鳃丝,像挂着许多小蛆(因此又称鳃蛆病),它破坏鳃组织,并分泌一种酶,刺激鳃组织增生,使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变形,严重时,整个鳃丝肿大发白,甚至溃烂。

(二)防治方法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5克、硫酸亚铁2克,浸洗鱼种20~30分钟,杀灭鱼体上的中华鳋幼虫。

2.用氯氰菊脂溶液、精博混杀灵、虫菌强杀、敌百虫辛硫磷粉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五、锚头鳋病(一)病原病症由多种锚头鳋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常见的有寄生在鲢、鳙鱼体表的多态锚头鳋,寄生在草鱼鳞片下的鲩锚头鳋,寄生在鲤、鲫、金鱼、乌鳢等鱼体的鲤锚头鳋。

锚头鳋体大、细长,呈圆筒形,肉眼可见。

锚头鳋把头钻人鱼体吸取营养,使鱼消瘦。

被钻人部位鳞片破裂,皮肤肌肉组织发炎红肿,如遇低温往往有水霉菌侵入丛生。

1条6~9厘米长的鱼种,如有3~5条锚头鳋寄生,就能引起死亡。

(二)防治方法用氯氰菊脂溶液、精博混杀灵、虫菌强杀、敌百虫辛硫磷粉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六、鱼鲺病(一)病原病症由多种鱼鲺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常见的有日本鲺、大鲺和中华鲺等。

虫体椭圆形,透明,肉眼可见。

鱼鲺寄生到鱼体后,用口刺刺破鱼的表皮,并用大颚撕破表皮,吸食鱼的血液,造成许多伤口,使组织溃烂,病鱼呈现极度不安。

能造成病鱼死亡。

(二)防治方法用氯氰菊脂溶液、精博混杀灵、虫菌强杀、敌百虫辛硫磷粉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七、孢子虫病(一)病原病症由鲢碘泡虫寄生在鱼的脑腔中引起鱼“疯狂病”。

鲢碘泡虫的孢子为椭圆形或倒卵形,前宽而后稍狭,前端有2个大小不等的梨形极囊。

病鱼极度消瘦,体色暗淡无光,尾巴上翘,在水中狂游乱窜,似疯狂状,故又名疯狂病。

主要感染鲢鱼。

其它孢子虫的孢囊寄生在鱼体表、鳃丝、鳃盖等部位,引起发炎甚至溃烂。

鲫鱼最易发此病。

(二)防治方法用孢虫净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八、绦虫病(一)病原病症由九江头槽绦虫、马口头槽绦虫等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

主要危害草鱼种,病鱼黑色素增加,口常张开,但食量剧减,故又称“干口病”。

严重的病鱼,腹部膨胀,剖开鱼腹,可见肠道形成胃囊状扩张,破肠后,即可见到白色带状虫体聚集在一起。

(二)防治方法1.用90%晶体敌百虫或敌百虫辛硫磷粉兑水全池泼洒,杀灭剑水鳋,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2.内服肠虫速灭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九、低氧综合症(一)病因病症低氧综合症是由于氮循环受阻,氨氮和亚硝酸盐超高而溶氧偏低,水质变坏发黑、发臭或“转水”,鱼表现为减食或停食,夜晚甚至大白天“老泛头”,躲避增氧机,先是少数鱼在池边抽搐而死,继而大批死亡,造成“泛池”。

(二)防治方法1.改变养殖模式。

改传统的畜禽粪便养鱼、化肥养鱼为生物肥养鱼和“80:20养鱼”模式。

2.调节水质。

平常采用开增氧机、加新水排底水;施生石灰、底安、净水宝、精博神菌等方法控制好水质,能够有效预防低氧综合症的发生。

3.及时治疗。

一但发生“老泛头”要及时检测水质,针对不同情况施用固粒氧、水仙、硝氨净、益菌多、解毒救星、维C应激灵等解救。

十、肝胆综合症(一)病因病症肝胆综合症是因为鱼长期生活在水质差、高密度、营养不平衡、药物刺激大的水环境中造成的,表现为肝脏肿大颜色变淡且呈红、黄、白、绿多色花肝,组织易碎或局部硬化,胆囊肿大颜色变淡易破,胆汁常常溢出。

常诱发烂鳃病等造成大批死亡。

(三)防治方法1.解毒调节水质(同低氧综合症);2.降低密度;3.停喂精料,改喂青料;4.内服肝胃乐加三黄粉加多维加健鱼乐,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十一、草鱼出血病(一)病原病症由呼肠孤病毒引起。

体侧肌肉、鳍基部、口腔、鳃盖和肠道、眼睛充血。

剥开皮肤,轻者肌肉呈点状充血,重者全身肌肉充血,鳃丝失血苍白。

(二)防治方法1.用出血平加维生素C拌料投喂,连喂3—5天,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2.外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每亩一米水深用25公斤。

3.外用浓戊二醛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4.外用二氧化氯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5.外用百毒清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十二、肠炎病(一)病原病症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

病鱼腹部膨大,体色变黑,特别是头部显得更黑,有很多体腔液,肠壁充血,呈红褐色。

肠内没有食物,只有许多淡黄色的黏液,病鱼不吃食,如不及时治疗,病鱼会很快死去,是草、青鱼的主要鱼病之一,往往与烂鳃、赤皮病并发,称为草鱼“老三病”。

(一)防治方法1.立即将食台移位,停喂不洁或变质的饲料,降低投饲量。

2.用鱼病康加鱼血止拌料投喂,连喂3—5天,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3.外二氧化氯、溴氯海英、强氯精、氯杀灵等任何一种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十三、烂鳃病(一)病原病症由鱼害黏球菌引起的鱼病。

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主要危害当年草鱼种,每年的7—9月为流行盛期。

1~2龄草鱼的发病期多在4—5月。

(二)防治方法1.用鱼病康加鱼血止或鱼康散拌料投喂,连喂3—5天,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2.外用百毒清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3.外用聚维酮碘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4.外用二氧化氯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十四、赤皮病(一)病原病症由荧光极毛杆菌引起。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鳍的基部充血,鳍的末端腐烂似一把破扇,有时病鱼的肠道也充血。

此病是草、青鱼种和成鱼阶段的主要鱼病之一。

(二)防治方法1.用鱼病康或健鱼乐加鱼血止再加多维拌料投喂,连喂3—5天,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2.外用百毒清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3.外用浓戊二醛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十五、白头白嘴病(一)病原病症由一种黏球菌引起。

病鱼自吻端至眼前的头部前端呈乳白色。

唇似肿胀,嘴张闭不灵活,因而造成呼吸困难,口圈周围的皮肤腐烂,稍有絮状物黏附其上。

病鱼体瘦发黑,反应迟钝,常停留在下风处近岸边,不久死亡。

青鱼、草鱼、鲢、鳙、鲤的鱼苗和夏花鱼种均能发病,是常见的严重鱼病。

(二)防治方法1.立即分塘。

2.外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每亩一米水深用25公斤。

3.外用聚维酮碘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4.外用二氧化氯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5.外用百毒清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十六、打印病(一)病原病症由点状产气单胞菌中的点状亚种引起。

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

发病部位先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

随后表皮腐烂,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

病灶周围的鳞片埋人已腐烂的表皮内形成鲜明轮廓。

(二)防治方法1.外用漂白粉全池遍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2.外用百毒清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3.外用浓戊二醛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十七、溃烂病(一)病原病症由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中的一些细菌引起。

发病早期,体表病灶部位充血,周围鳞片松动竖起并逐渐脱落,病灶烂成血红色斑块状并凹陷,严重时可烂及骨骼。

主要危害罗非鱼、大口鲶、斑鳢、乌鳢和鲤等,尤其在高密度养殖、饲养管理不善、水质差、鱼体受伤等情况下更易发生此病。

往往与肝胆综合症并发。

(二)防治方法1.在发病早期,将病鱼转入水质优良、水温稳定的水体中,并投喂优质饲料,病鱼会逐渐自愈。

2.分池或换水。

3.内服健鱼乐加肝胃乐加多维加三黄粉,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4.外用百毒清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十八、竖鳞病(一)病原病症由水型点状极毛杆菌引起。

病鱼体表用手摸有粗糙感,鱼体鳞片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以致鳞片竖起。

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

金鱼、鲤鱼均有此病发生。

(二)防治方法1.鱼体受伤是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牵捕、搬运、放养等操作时,要严防鱼体受伤。

2.外用百毒清、二氧化氯、溴氯海英、强氯精、氯杀灵等任何一种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十九、暴发性出血病(一)病原病症由嗜水气单胞菌为主的多种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

病鱼早期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球、鳍基和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进而严重充血,有的有肠炎症状,有的表现为竖鳞症状,有的表现为烂鳃症状,也有的因急性传染而表现病症不明显而突发性死亡。

此病多数由寄生虫病或水质恶化引发。

(二)防治方法1.由水质恶化引发的,先检测水质,然后对症选用不同的改水药物。

2. 由寄生虫引发的,用氯氰菊脂溶液、精博混杀灵、敌百虫辛硫磷粉等杀虫。

3.第二天用本克、浓戊二醛、苯扎溴铵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二十、水霉病(一)病原病症由真菌水霉科中的许多种类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