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皖北农村民居

合集下载

皖西大屋民居宅形文化浅析--以天堂寨南河新屋湾明代古民居为例

皖西大屋民居宅形文化浅析--以天堂寨南河新屋湾明代古民居为例

皖西大屋民居宅形文化浅析--以天堂寨南河新屋湾明代古民居为例金乃玲;车力驰【摘要】本文以天堂寨南河新屋湾明代古民居为例,通过多次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的方法,对其原始性和风土性的住宅形态和其呈现的文化环境特征进行剖析,以点带面,探究皖西传统民居——皖西大屋形成背景及宅形文化。

同时皖西大屋民居由多栋房屋、天井及庭院围合而组成的建筑形式及质朴的建筑装饰独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

【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24)004【总页数】6页(P85-90)【关键词】皖西大屋;宅形文化;空间组织;装饰技艺【作者】金乃玲;车力驰【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1.8“皖西”概指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域,含六安市及霍山、舒城、寿县、霍邱县、金寨县等5县。

地理上位于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鄂、豫、皖三省交界处。

这里分布着许多以聚族而居形成的大体量集合式民居建筑,这种民居布局独特、色彩质朴、装饰手法含蓄内敛,俗称“皖西大屋”。

“皖西大屋”无论从规划选址、空间组织、建筑形态以及装饰技艺,都有别于其他地域民居建筑风格而呈现出自我鲜明的建筑风格(图1,图2)。

1.1 自然环境1.1.1 地景丰富、地貌多样皖西作为我国自然地理的南北过渡带。

地景特性复杂,西南高东北低,地域内丘陵、山区、平原、洼地等地形多种多样。

域内风景秀丽,山峦俊俏。

古诗赞曰:“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

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

1.1.2 冬冷夏热、雨水充沛皖西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交界地带。

年平均降雨量1145.7毫米,年日照时间2017小时。

[1]夏季酷热,冬季湿冷,空气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量丰富。

境内河流、沟渠、水塘、湖泊、堰等相连,水系十分发达。

1.2 人文背景1.2.1 移民文化、多元交融由于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区,三地文化在此与本土文化交融,经历朝代更迭,形成了蕴含楚文化、吴文化、中原文化、徽文化等多元文化汇聚的新质文化。

描写北方农村的土坯房青砖青瓦

描写北方农村的土坯房青砖青瓦

描写北方农村的土坯房青砖青瓦
青砖黛瓦粉墙,小桥流水人家。

就像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描写的那样,“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感觉那才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本来就应该有的样子。

在我的记忆里,虽然我们驻马店的传统民居虽然没有江南建筑、徽派建筑那么有意境美,那么有韵味吧,但至少那青砖青瓦的传统民居,也能在袅袅饮烟中描绘着家乡的美景。

青色小瓦苔藓青翠,瓦松傲霜寒。

我们驻马店的青瓦好像没有南方的黛瓦显得那样精美细腻,有种北方汉子的粗枝大叶,给人一种粗犷之美。

青砖青瓦是我们悠久历史传承的载体,是我们深厚人文积淀的平台,鳞次栉比的青砖瓦房,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意境深远优美,可入画、入诗、入词,是我们浓浓乡愁的凝结所在。

皖北传统民居空间形式对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

皖北传统民居空间形式对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

2018年第10期扫一扫看全文基金项目:1.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构建以淮河文化线路为基础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游憩网络(项目编号:SK2016A0689)。

2.2018年度阜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皖北地区传统装饰元素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8FSSK03)。

3.2018年度阜阳师范学院科研机构校级委托专项课题:基于皖北文化自信与自学视角的淮河流域非遗资源的当代传承与活化研究(项目编号:2018WBZX01ZD )。

作者简介:刘馨蕊(1989-),女,安徽阜阳人,汉族,硕士,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丁明静(1987-),女,安徽芜湖人,汉族,硕士,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规划与设计。

□刘馨蕊丁明静皖北传统民居空间形式对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摘要:皖北地区的居住建筑空间是长久以来劳动人民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果,与本地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高度适应性。

通过分析皖北地区民居空间主要以庭院为中心进行合院式分布,运用传统的本土材料营造在采光、通风、绿化等均体现生态性的居住空间,并且在空间的装饰上充分运用了具有传统地域特征的手工艺作品。

指出在当前居住空间“趋同化”的背景下,传统居住空间的合理布局和空间组织、传统装饰元素和地域性材料的运用、传统空间营造的精神内涵等方面给现代居住空间的设计带来启示,为当前居住空间设计方法探索和实践提供更多方向。

关键词:建筑形式;传统;居住空间;现代设计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0-0144-02中国图书分类号:TU-80文献标志码:A (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安徽阜阳236037)本文DOI :10.16675/14-1065/f.2018.10.114在居住建筑空间中,新的建筑形式极少出现像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云南一颗印等等在中国境域内就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住宅形式,而是被林立的高层住宅建筑空间、独栋的洋房别墅等形式所代替。

中国传统建筑之安徽建筑解读

中国传统建筑之安徽建筑解读

1.徽州民居
• 徽州民居平面紧凑,基本 布局形式多作内向矩形, 堂、厢房、门屋、廊等基 本单元围绕长方形天井形 成封闭式内院。以天井为 连接点,以厅堂为主轴线, 点线围合成多样组合的形 式,这种形式具有向心性、 整体性、封闭性和秩序性 等特点,是皖南地区较为 常见的组合形式之一。
2.土墙屋
• 土墙屋不同于传统徽州砖 木结构的民居,以其独特 的建筑形式在徽州地区形 成另外一种特色。使用红 土作为材料,土墙屋的承 重结构为土墙,建筑平面 形制与传统的民居也有所 不同,多为三开间格局。 是皖南山区的特色民居类 型之一。
徽北部也属于北方区域,建筑风格 和户型设计上和南方截然不同
• 多以四合院形式为主, • 皖东南民居外观简朴, 现存民居多建于清末民初。 造型端庄大方,色彩沉稳, 民居采用合院的形式,可 梁架工整,色彩朴素,雕 以适应皖北地区夏热冬冷、 刻精致,室内装饰,细致 干燥少雨的气候需要,并 考究,建造技艺精湛,粉 且适应皖北平原的地形地 墙黛瓦,融入了徽派建筑 貌。 合院式住宅在淮北分 风格。目前皖东南民居以 布较为常见,主要形式为 宁国胡乐镇民居为代表, 三合院和四合院。但随着 集中分布在胡乐和霞乡两 村之间。 现代化发展,有些古城宅 院已遭到破坏,甚至消失 不见。成片的传统民居已 不存在,现存的传 统民居, 在淮北呈零星状分布。
9.江淮天井式民居
• 江淮天井式民居是皖中地 区分布最为广泛的传统民 居样式之一。其建筑形式 具有江淮地区典型的建筑 特点,布局严谨,设计精 巧,既满足了部分深宅内 的采光、通风和排水等功 能,又与天通与地连,具 有江淮民居建筑发展的地 方特色。主要分布在今肥 东县.船屋
• 的船民历代都生活在船上, 以船为家,以船为宅,主 要依靠捕鱼采贝及水路运 输为谋生手段。生产生活、 饮食起居几乎都在船上, 船虽小,食住用具,一应 俱全。主要分布在安徽省 的长江、淮河流域以及巢 湖、瓦埠湖、女山湖等江 河湖泊,都有船民生产生 活在船屋上。

安徽蒙城

安徽蒙城

板桥集战斗纪念馆
板桥集战斗纪念馆位于蒙城县板桥集镇雪枫公园内,纪念馆是为纪念板桥集战斗而建。 板桥集战斗纪念馆位于蒙城县板桥集镇雪枫公园内, 纪念馆是为纪念板桥集战斗而建。纪念馆占地面积 1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馆内展示了 100多幅图片和部分实物,同时收藏了120名将军 的题字,较为全面地回顾了新四军的成长战斗历程, 再现了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四师在板桥集英勇杀敌 的情形。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尉迟寺遗址
建制沿革
夏为禹贡豫州之域,商为汤都,称北冡( měng )。西周称漆邑。公元前595年归楚,称楚北地漆园。 秦属砀( dà ng )郡。汉初,分西北境为梁国蒙县,东南境为沛郡山桑县。三国时,属魏谯郡山桑县。东 晋侨置蒙县,仍属谯郡。 南北朝时,属宋山桑县。南齐仍为山桑县。 北魏皇兴元年(467),废山桑县建置涡州,为州治所。在漆园故城建置涡阳县。 梁大通二年(528),梁改置涡州为西徐州,后置北新安郡,均为州、郡治所。 东魏武定八年(550),置南谯州,仍以涡阳为治所,并山桑、蒙县为蒙郡。北齐复称蒙县。[1] 隋开皇十六年(595),称淝水县;大业七年(611),改淝水县为山桑县。 唐天宝元年(742),正式定名为蒙城县。此后,虽归属屡有变更,但县名一直沿用未变。 五代时,为河南道亳州蒙城县。 宋代,先后属安丰军、亳州、寿州。 元代,属总管府安丰路。 明代,属南直隶凤阳府。 清代,先后属亳州、颍州。
火腿腐乳
火腿腐乳分火腿腐乳及火腿醉腐乳两类,生产历史在百年以上。火腿腐乳色泽 红润,滋味咸鲜,略带酸甜。火腿醉腐乳色白淡雅,汤清发绿。
旅游景点
• 九顶灵山寺 • 马公府 • 板桥集战斗纪念馆 • 万佛塔 • 蒙城县文庙 • 尉迟寺史前文化遗址
• 双公庙

中国特色民居 8个,加介绍

中国特色民居 8个,加介绍

中国特色民居8个,加介绍中国特色民居8个,介绍如下:1、福建土楼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2、开平碉楼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中西合璧的民居,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多种风格。

碉楼分布的并不密集,反而到处都是,呈现连绵不断的景象。

这里可以说是十分特色的民居,甚至可以说是特别的博物馆,因为它见证了历史的变革,还折射出更多的东西来,是十分带有艺术美感的。

3、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

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

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与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楼上一般是闺女儿做鞋、绣花或乘凉的地方。

4、北京四合院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一般都是按照中国审美来建筑的,比如对称,还有四四方方的外形。

四合院一般建立自明朝,外形古朴,十分具有价值,不仅可以住更是可以收藏。

5、乔家大院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

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皖北传统建筑风格与构造特征初探——以毫州北关历史街区为例

皖北传统建筑风格与构造特征初探——以毫州北关历史街区为例

皖北传统建筑风格与构造特征初探——以毫州北关历史街区为例刘昱【摘要】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historic block of Beiguan area in Bozhou,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rn Anhui are analyzed. In this area, most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preserved is the remains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ecause of being the south-north transitional regio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Northern Anhui not only has the flayours of north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such as highly enclosed by massive bricks, simple and pleasing style, but also some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rn architecture.%通过对亳州北关历史街区的调查研究,探索皖北地区传统建筑风格与构造特征。

该地区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遗存,因皖北地处于南、北方的过渡区域,其建筑风格在北方建筑的厚重感、围合度高及风格朴实基础上兼有各种南方建筑的元素。

【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5)005【总页数】4页(P154-157)【关键词】皖北;毫州北关;传统建筑;构造特征【作者】刘昱【作者单位】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上海2002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皖北区域一般指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县市以及跨淮的县市,包括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淮南六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沿淮的滁洲市所辖的凤阳县。

皖北古镇旅游景点

皖北古镇旅游景点

皖北古镇旅游景点
皖北古镇旅游景点介绍
1. 艮山风景区
•位置: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
•特色:以山水秀美、历史悠久的村落风貌闻名,是皖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镇之一
•景点:
–阜卧湖:湖水碧绿,被山峦环绕,是摄影爱好者的绝佳取景地
–风船岭:山顶视野开阔,可俯瞰整个艮山风景区美景
–镇里河:沿着小河逛街,欣赏两岸传统民居与古桥,感受古镇魅力
–艮山古镇:穿行于曲径通幽的古巷,体验古老的皖北民俗文化
2. 翡翠湖景区
•位置: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
•特色:以湿地生态环境和古建筑群闻名,是皖北地区重要的旅游景区
•景点:
–天鹅湖:湖面碧波荡漾,聚集着大量候鸟,是观鸟者的天堂
–云雾山:山峰云雾缭绕,登高远眺,犹如仙境一般
–古街景区: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漫步其中,仿佛进入古代背街小巷
–传统民俗村落:参观当地民俗展示馆,了解皖北传统习俗和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3. 全椒古镇
•位置: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
•特色:是安徽省最具特色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以红军文化和古建筑闻名
•景点:
–红色教育基地:游客可以参观红军指挥部旧址、红军墓园等,了解红色历史
–古街区: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演绎出悠久的历史积淀
–书院遗址:品味传统文化气息,感受古代读书人的学习生活
–江南菱塘:欣赏菱花盛开的美景,了解当地农耕文化
以上是皖北地区的一些著名古镇旅游景点介绍,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希望能给您的旅行带来美好的回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皖北农村民居
提起安徽的建筑,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徽派建筑,灰色的院落,明亮的河流,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讲究,皖南,是诗意的存在,撑一柄油纸伞,走在皖南的小巷中,即便没有哒哒的马蹄声,想来也是醉了人心的,很少有人会想起皖北,会注意起皖北。

安徽是个神奇的省份,以至于我不敢说自己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淮河以南叫做南方,淮河以北叫做北方,相对于皖南的丰厚的文化底蕴,皖北好像能拿出来说的就只有土壤肥沃,有着可以与山西相媲美的煤资源。

北方的安徽人有着耿直豪爽的性格,当然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坐落简单,格局简明的北方建筑。

安徽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兼备,江南多为重峦叠蟑的山区,江淮之间为绵延起伏的丘陵,淮北则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

因此全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河湖交错,山川壮丽;地形复杂,资源丰富,既有南方的色彩,也有北方的特色。

南北过渡地带的特征和地质、地形上的差异,必然给安徽带来建筑的多样性。

由于安徽地处江淮之间,地区的差异和交通状况的不同,所以南北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走进皖北的农村,可能现在很少能看到古朴的皖北建筑,其实我一直觉得家乡的建筑没有特别之处的,直到有一次坐火车路过家乡,听到别人说:你看他们的窗户怎么那么大。

我才意识到皖北的民居的独特性,新农村的建设改变了许多村落,号召之下的还田可能看到的是不好的建筑,很多人现在选择在大马路边上盖房子,其实这是我不能理解的,因为很脏,而且皖北现在的弊病在于没有好的下水道通道,于是每家的地基是一家比这一家来抬高的,所以现在的街道没有了任何的整齐性。

还是谈谈皖北的古民居建筑,就是我爷爷那一辈所盖的房子,想起那一栋小院,忘不了的是院中的各种果树,无花果,石榴,葡萄,樱桃等。

皖北的建筑其实也是四合院,但我不知道对于四合院应该怎么定义,所以我觉得皖北可能更多的是三合院,当然这也只是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宅基地较大的家族肯定还是选择四合院,但无论是三合院还是四合院,建筑的基本特征便是一定要围起来,想来也是为了聚气。

皖北是一个好客喜欢热闹的地方,所以不会有屏风啊这些东西,打开大门,院内的建筑便是一目了然的。

首先说说前面的房子,中间的一间
可是说是走廊,是通往院子和后面房屋的必经之地。

两侧各有一个房间,通常是老人住在东面,家里的长子住在西面,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分着,但是见到外婆和爷爷家都是这样的,然后走进院子里,会有面朝西或者面朝东的两间房子,应该是没有讲究的,因为爷爷还有一个弟弟,所以爷爷家的房子是面朝西的,小爷爷家的房子是面朝东的,俯瞰的话,更像是一个大院子,其中一间肯定是用作厨房的喽,另外一间就不一定了,如果家里有还没嫁出去的姑娘,其中就是住在这里的,有的人家还把它用作放置各种务农工具的房屋,然后便是后面的三间房子了,
跟前面的三间房子的造型是一样的。

中间的房子要放一张巨大的桌几,然后上面会放上家里逝去的长辈,然后前面是有一张大桌子,正方形,比现在的课桌要高,大桌子的下面是一张小桌子,两个桌子像是套娃一样,小桌子是用来平时家里吃放的,大桌子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然后两边的房间,其中一间是用来盛放粮食的,另一间是用来家中的男孩子住的。

其实房间的分配每一家都不一样,还有就是跟另外一家就是非亲兄弟的这种,中间会留一条小巷子,通往院子后面,那里是每一家的厕所,还有一大片园子,用来种植各种蔬菜。

皖北民居的建筑其实也是讲究风水的,但所有的院子都是坐北朝南的,很多人说安徽人都是独门独院的住着,即使是在现代化的小区里,还有很多都是小院子。

应该是安徽人喜欢热闹,但又想有着自己的一点隐私的关系。

院子的前面,是很大的一片场(chang),这个是用来晒谷物的地方,如果家里孩子比较多的话,在大门的东面,就是家里老人住的房子的前面,会搭建一个小棚子,用于放置家里的大型收割机啊等等,通常在场的西北角,会建立一座猪圈。

这是我一直留在印象中的民居,也是童年的时光吧。

其实总体概括皖北的民居便是以独门独院居多,而且在早些年间大多为平房,其中大部分为砖木结构,我们现在所俗称的七级“”房,就是用砖块垒砌四面的围墙,然后屋顶用木头做成特定的类似三角形的屋梁。

院子是必须要有的,因为每到七八月份的时候,就是典型的梅雨季节,需要把家里的谷物等等很多东西拿出来晾晒的。

而且都是土壤肥沃的地方来说,自家院子里要是不种植一些果蔬,会少了很多乐趣。

有很多专家说皖北农宅的特点是宽,大,平面布局零乱,没有次序。

不可否认,因为人文气息的不浓厚,加之皖北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房子成了他们一辈子所不断追求的东西。

虽然在20世纪,皖北大部分的村庄都经过简单的规划,但也有些规模较小的自然村,村民散乱建房,村庄的整体性较差,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皖北地区民居因皖北平原与沿淮低洼地环境条件不同,其结构式样与类型有很大差异。

皖北平原民居。

绝大多数为平房,多用土坯筑墙,山墙筑成山尖状,中架八字梁架,宽房五檩,窄房三檩,以高粱秸或芦苇作椽子,抹上泥巴,盖茴草或麦秸草,用泥巴压脊即成。

两间房为一门一窗;三间房的中间留门,两侧房各开一窗;四间房中间开两门,两头各留一窗。

后墙忌开窗,两头屋山墙尖旁平排留两个小洞,以排烟通气,简陋的民居只在两头筑两小墙。

走进皖北的农村,你可以看到一种聚居的情况,就像是中国所有的农村一样,因受自然条件、交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分布形态而言,安徽的村落有散村和集村之分。

散村的规模较小,常只有三五家或七八家,居民非亲即故,多以血缘关系相连,人们互相知根知底,关系密切。

当然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皖北的冬天有着南方所特有的湿冷,冬天里零下五度左右的温度都会让人觉得受不了,那是一种冷到骨髓里的寒冷,皖北民居没有真正北方建筑的厚墙,比较薄的墙没有任何保温性,中午太阳照射的房子会暖意洋洋,但是到了晚上,仍然很冷,我觉得这可能是皖北人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因为毕竟这里的冬天是没有暖气的。

现在的格局可能有点变化,人们似乎更追求于占用更少的土地却能达到更多的住房面积,于是走进皖北的小镇你能看见路旁全是两层小楼房的建筑,一楼如果面街的话,会被用作商品房,但更多的家庭是一楼的两间房子不会隔起来,整个就是一体会给别人一种家里很大的感觉,从楼梯往上走,便是各种卧室的二楼,一般人是不会随便的进出别人家的二楼,因为这是一种尊重,当然一定要有个小院子,不然人们会觉得只有楼房的建筑是闷得让人透不过气的,院子中一件厨房,一件卫生间,如果还能有一小块地方的话,那一定上面种着各式各样的农家菜。

只是最近几年皖北农村的人们都已外出打工,在家里见到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孩子,少了昔日那些一个大家族嘻嘻闹闹的场景,让这一片区域显得略微清凉了一些。

其实东扯西扯的不知道我是在说些什么,只是觉得很少人会对这些说北不北说南不南的地方少了很多了解,希望将来有很多人在村子全部凋亡之前能把皖北的建筑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