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
敦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敦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敦煌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敦煌遗址和敦煌文化的学科,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敦煌遗址的发现与保护、敦煌艺术、敦煌文化与文化交流、敦煌文献研究和敦煌考古。
首先,敦煌学主要研究敦煌遗址的发现与保护。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鸣沙山、阳关等。
敦煌学通过对这些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可以还原历史,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敦煌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敦煌艺术。
敦煌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敦煌壁画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壁画之一,被誉为“东方古代艺术宝库”。
敦煌学通过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艺术创作的技法、风格和题材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敦煌学还研究敦煌的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第三,敦煌学关注敦煌文化与文化交流。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敦煌学研究敦煌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敦煌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
通过对文化交流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为研究中国和世界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四,敦煌学还重视敦煌文献研究。
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了大量的敦煌文献,包括经史、文学、医药、音乐等方面的文献,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源。
敦煌学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最后,敦煌学研究的内容还包括敦煌考古。
敦煌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址,其考古工作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敦煌学通过对敦煌遗址的考古工作,可以还原历史,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经济、农业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敦煌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敦煌学概论是面向汉语言

“敦煌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敦煌学概论是面向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1、了解和认识“敦煌学”的产生及其百年发展历程。
2、认识敦煌学的丰富内涵,增进对文学、宗教、艺术等多方面的了解。
3、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形成关注国际学术前沿的自觉思维,强化多学科、 综合交叉的学术训练。
(三)教学内容了解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百年学术发展历程; 蠡清敦煌历史沿革及与丝绸之 路的关系;回顾敦煌文物的发现、流散与收藏现状;以敦煌学与中国古代政治、 经济、民族、中西交流、宗教、文学、民俗、艺术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为平台, 全面展示敦煌文献与石窟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30学时。
(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相关图片及影视资料,指导学生研读敦煌 古文献,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本文导论教学要点:“敦煌学”的形成及内涵、敦煌学发展历史及研究领域。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敦煌学”的内涵与外延1、何谓“敦煌学”2、敦煌学研究的旨趣和难点第二节 敦煌学史概述1、欧美的敦煌学研究2、中国和日本的敦煌学研究3、二十一世纪转型期的敦煌学考核要求:把握敦煌学的学术概念,了解敦煌学发展的百年历程及现状。
第一章 敦煌历史沿革教学要点:敦煌的历史兴衰及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地位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敦煌的地理位置1、敦煌与中原的地理关系2、敦煌与西域的地理关系第二节 敦煌的历史兴衰1、两汉至魏晋时期的敦煌2、隋唐时期的敦煌3、吐蕃统治和归义军时期的敦煌4、西夏元明清时期的敦煌考核要求:了解敦煌与古代丝绸之路兴衰的同步性以及敦煌文化产生的历史背 景。
第二章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文物的流散教学要点:关于藏经洞封闭原因的学术探讨、敦煌文献的收藏与整理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现藏经洞1、王道士其人2、藏经洞的发现3、藏经洞的原状第二节 藏经洞封闭原因1、废弃说2、避难说3、末法说第三节 敦煌宝藏的收藏与整理1、法藏敦煌文献2、英藏敦煌文献3、俄藏敦煌文献4、其它考核要求:了解藏经洞封闭原因研究的前沿信息、掌握敦煌文献的收藏现状。
敦煌研究

敦煌学笔记参考资料:《敦煌学教程》,李并成,商务印书馆,2007年《敦煌学导论》,李正宇,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敦煌与丝绸之路》,兰州大学杜斗城;敦煌研究院王书庆编著,海天出版社,2004年《敦煌史话》,姜德治,甘肃文化出版社《敦煌民俗学》,高国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西北边疆社会研究》,何玉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敦煌花语》,侯湘华孙玉龙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王翼青,甘肃教育出版社《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日记考释》王翼青,甘肃教育出版社《敦煌之痛》陈自仁,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一.敦煌学的基本概念1.敦煌的地理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祁连山脉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走廊山脉(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绵亘着一条由东南延向西北的长达千余里形似走廊的地带。
河西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的汇流之区,是古代沟通旧大陆三大洲最重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的主动脉。
(国学大师季羡林: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然成体,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
其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也没有第二个。
2.敦煌:敦,大也;煌,盛也。
(东汉应劭)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本有两道,为南北两道,后曹魏增至三道,即增敦煌径通高昌(今吐鲁番)以至龟兹(今新疆库车)以远的新北道。
隋有南北中三道。
唐代辟有?竿道,第五道,大海道,大?道等多条道路。
3.缘起: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为?始的敦煌位于敦煌城东南约20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干燥少雨,风大沙多)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雇人清理积沙时,伙计发现。
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1908年法国伯希和1912年日本橘瑞超,吉川小一郎1914年俄国奥登堡——————————浩劫4.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敦煌文书,甲骨文,敦煌西域汉晋简牍,明清内府档案5.“敦煌学“一名的提出:20世纪已发端。
敦煌学研究

敦煌学研究敦煌学,是研究敦煌遗址、敦煌壁画和敦煌文献的学科,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
敦煌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敦煌遗址、壁画和文献。
敦煌遗址位于今天的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代城市。
敦煌壁画是敦煌遗址上保存完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壁画群。
敦煌文献是指从敦煌遗址中出土的各类文书、文献。
敦煌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物品考古、文献考证等。
研究者通过在敦煌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相关信息。
同时,他们还在考古发掘中发掘到了许多与敦煌相关的文物,也通过对这些文物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敦煌的历史。
此外,研究者还通过对敦煌文献的考证,对敦煌的文化和历史进行解读。
敦煌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敦煌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
敦煌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节点。
敦煌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和摩尼教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佛教。
敦煌的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佛经、诗歌、小说等。
而敦煌的壁画则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之一,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敦煌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
通过对敦煌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等。
敦煌学的研究也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总之,敦煌学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通过对敦煌遗址、壁画和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敦煌学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敦煌学

敦煌学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中亚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珍贵资料。
敦煌地区保存、发现的丰富历史文献和文物,是敦煌学研究的基础和对象。
敦煌学一词由史学家陈寅恪在1930年提出。
当时的含义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
经过演变发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拓展。
具体包括5个分支领域:①敦煌石窟考古主要考订各个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内容,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②敦煌艺术对敦煌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进行考察研究。
③敦煌遗书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
这是敦煌学研究的最大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
④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包括敦煌小区域气候观测,流沙治理,窟内、外温、湿度控制,壁画、塑像病害治理,壁画色彩褪变化验与研究等。
⑤敦煌学理论主要包括敦煌学的概念、范围、特点、规律的研究,敦煌学在人类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价值,研究敦煌学的现实意义,敦煌学发展史等等。
对于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宽度与广度,学术界有不同意见。
国际上有广义敦煌学与狭义敦煌学之说,但不论研究范围的宽泛或狭窄,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学为基础,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这个特点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敦煌学20年来,中国敦煌学发展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文献的整理和刊布。
1981—1986年,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由台湾新丰文公司出版,共140巨册,影印英国、法国、中国大陆及已经刊布的敦煌汉文文书。
1990年台湾和大陆合作出版了63册的《敦煌大藏片经》,以北京图书馆所藏为主,兼及英法所藏的部分敦煌写经。
1990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图书馆合作编辑的《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大型图册15卷,图册利用最新摄影印刷技术,图版清晰。
敦煌学的名词解释

敦煌学的名词解释敦煌学,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学科,其名词本身就表达了一种学习和研究敦煌的艺术遗产的方法和意义。
这篇文章将深入解析敦煌学的名词解释,探讨其历史、研究对象、方法和学术价值。
敦煌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西方学者史坦因(Aurel Stein)等人对敦煌莫高窟的发掘和收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随着中国学者的参与和研究,敦煌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以研究敦煌墓葬中的壁画、文书、经卷等艺术作品为主要对象。
首先,敦煌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以及敦煌文书、经卷、织锦等各种文物。
其中,莫高窟的壁画是敦煌学的核心研究领域。
这些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主题和优秀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同时,敦煌文书、经卷等文物也是敦煌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物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了解唐代敦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
艺术史主要从美学、艺术风格和技艺等方面,对敦煌壁画进行分类和研究,揭示其艺术内涵和历史地位。
考古学通过对文物的挖掘和发现,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结构。
历史学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探索敦煌在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文献学通过对敦煌的文书和经卷的研究,还原历史真相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这些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为敦煌学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和理解。
最后,敦煌学在学术价值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敦煌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敦煌文书和经卷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制度、经济形式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再次,敦煌学研究不仅仅关注敦煌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更涉及了丝绸之路、唐代文化交流等广阔的研究领域。
通过敦煌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总结起来,敦煌学是一个研究敦煌艺术和文化遗产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文书、经卷等各种文物。
第一章 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

第一节煌学的基本概念 (1)第二节敦煌吐鲁番文书及其有关文献的数量和收藏 (5)第三节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整理与出版 (9)第一章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第一节煌学的基本概念敦煌地处祖国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
这条走廊由于其较之北部沙漠、南部高原优越得多的自然和通行条件,遂成为连接我国中东部腹地与西北地区的天然通道。
从世界发展史上看,河西又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的汇流之区,是古代沟通旧大陆三大洲最重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的主动脉。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诚如其言,位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为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交汇之地。
东汉应劭解释“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
”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敦煌得名的本身就与丝路交通的开辟息息相关。
《汉书· 西域传》记,出敦煌玉门关往西域有南北两道。
曹魏时增至三道。
《魏略· 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
”即新增敦煌径通高昌(今吐鲁番)以至龟兹(今新疆库车)以远的新北道。
南朝刘昭注《后汉书· 郡国志》引《耆旧志》云:敦煌“国当乾位,地列艮虚,水有县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隋代裴矩《西域图记》记赴西域有北、中、南三道,但无论哪一道都“发自敦煌”,“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于敦煌文书《沙州督都府图经》等有关史料见,唐代敦煌通往西域即辟有矟竿道、第五道、大海道、大碛道等多条道路。
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敦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方开放的地区,成为中原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吐纳口。
敦煌学

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
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
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
供养人,是指因信仰某种宗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
今天,也指那些出资对其他人提供抚养、赡养等时段性主要资助的个人或团体。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藏经洞位于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莫高窟诸多洞窟中,最为驰名的首推藏经洞——一第17窟。
当你站在洞窟门前,望着这小小的石室,定会思绪万千,满腹狐疑。
里面曾经堆置的50000卷震惊中外学术界的经卷、遗书,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由于何种原因存放的?何时将洞门封住,轻松地抹上泥皮,绘上了壁画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体。
因敦煌石窟是开凿在砾岩上,因此多为木架结构。
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绘。
始自十六国,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圆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煌学的基本概念 (1)第二节敦煌吐鲁番文书及其有关文献的数量和收藏 (5)第三节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整理与出版 (9)第一章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第一节煌学的基本概念敦煌地处祖国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
这条走廊由于其较之北部沙漠、南部高原优越得多的自然和通行条件,遂成为连接我国中东部腹地与西北地区的天然通道。
从世界发展史上看,河西又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的汇流之区,是古代沟通旧大陆三大洲最重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的主动脉。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诚如其言,位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为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交汇之地。
东汉应劭解释“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
”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敦煌得名的本身就与丝路交通的开辟息息相关。
《汉书· 西域传》记,出敦煌玉门关往西域有南北两道。
曹魏时增至三道。
《魏略· 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
”即新增敦煌径通高昌(今吐鲁番)以至龟兹(今新疆库车)以远的新北道。
南朝刘昭注《后汉书· 郡国志》引《耆旧志》云:敦煌“国当乾位,地列艮虚,水有县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隋代裴矩《西域图记》记赴西域有北、中、南三道,但无论哪一道都“发自敦煌”,“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于敦煌文书《沙州督都府图经》等有关史料见,唐代敦煌通往西域即辟有矟竿道、第五道、大海道、大碛道等多条道路。
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敦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方开放的地区,成为中原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吐纳口。
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西传东渐,使其可以长时期地吸收、汲取这条道路上荟萃的各种文明成果来滋养自己,促进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闻名于世的莫高窟,就是丝绸路上一处光辉的历史足迹。
一•敦煌学的缘起敦煌学的发端,是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今 17 窟)的发现为嚆失的。
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约 20 公里的鸣沙山东麓。
这里干燥少雨,风大沙多,流沙常常会堆积在底层洞窟的洞口和甬道,如不及时清理甚至整个洞门都会被积沙封埋起来。
公元1900 年 6 月 22 日(农历 5 月 26 日),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王圆箓)雇了几个伙计清扫堆积在第 16 窟甬道中的积沙,忽然发现甬道北壁后面似乎是空的。
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北壁土坯拆开,结果奇迹出现了:该墙后面果然隐藏着一个小窟,里面满满当当地堆放着许多白布包裹,每一白布包里都裹满了古代文书,并有不少佛帙绣像和其他文物。
藏经洞就这样被发现了!敦煌文书发现的消息不胫而走,引来了一些外国“探险家”的觊觎。
1907 年和 1914 年英国人斯坦因( Aurel Stein )、 1908 年法国人伯希和( Paul Pelliot )、 1912 年日本人橘瑞超、吉川小一郎、 1914 年俄国人奥登堡( S.F.Oldenburg )等接踵而至,将数万件精美的文书和绢画等文物掠往国外。
莫高窟遭此浩劫,成为留在中国人民心中巨大的伤痛。
敦煌文书的发现,与甲骨文、敦煌西域汉晋简牍、明清内府档案的发现一起被称作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
敦煌文献发现以后,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利用这批宏富的珍贵资料,中外学者从历史、考古、经济、政治、军事、地理、民族、民俗、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建筑、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以敦煌遗书和敦煌艺术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敦煌学。
二、“敦煌学”一名的提出敦煌学尽管于 20 世纪初即已发端,然而“敦煌学”一名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于1930 年首次提出来的。
是年著名学者北平师范大学教授陈垣先生完成了《敦煌劫余录》一书,遂请寅恪先生为之作序。
寅恪先生在序言中说:“一时代之学问,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 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
自发见以来 20 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英法,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
”陈寅恪先生高瞻远瞩,站在世界学术发展的高度,响亮地提出了“敦煌学”的名字,并且指出了敦煌学为 20 世纪学术的新潮流,预言了其迅猛发展的趋势,可谓极具慧眼。
三、有关“敦煌学”概念的讨论从上述陈寅恪先生的序言来看,他所说的“敦煌学”主要指的是对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书的研究。
以后随着敦煌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对于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中保存的精美的壁画、彩塑等的研究,以及敦煌简牍的大量发现和海内外所藏敦煌绢纸绘画等美术品的发表,“敦煌学”的概念遂得以扩展。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看法可举出老一辈著名敦煌学者姜亮夫和周一良先生的观点。
姜亮夫先生 1983 年发表《敦煌学之文书研究》一文(载北京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 2 辑),他说:“敦煌学之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窟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写本、文书为主。
而爰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之辅,而后敦煌文化之全部摄受推移之迹,可得而言焉。
” 姜先生在《敦煌学必须容纳的一些古迹文物》一文(载《西北师院学报》 1982 年 4 期)中更具体地说:“敦煌地区所发现的汉竹简、汉以来的‘绢'、‘纸'军用器(属于汉以来戍卒使用的),及一切杂器物、寺塔,乃至于长城的砖石等,都是敦煌学中不可缺少的从属品。
” 姜先生所表述的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敦煌石窟艺术、敦煌文书、敦煌简牍以及敦煌及其周边一带遗存的长城、烽燧、寺塔等考古遗迹。
这一看法已普遍为敦煌学界所接受。
周一良先生 1984 年为王重民先生的《敦煌遗书论文集》作序时说:“敦煌资料是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宝藏,而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
如果概括地称为敦煌研究,恐怕比敦煌学的说法更为确切,更具有科学性吧。
”翌年他又在《何谓‘敦煌学'》一文(《文史知识》 1985 年 10 期)中说:“从根本上讲,‘敦煌学'不是有内在规律、成体系、有系统的一门科学。
…… 所以最好就让它永远留在引号之中吧。
”这一看法也很有道理。
敦煌学资料涵盖范围极广,涉及到文、史、哲、经、法、社会、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它的确不是一门成系统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将其包容。
然而话又说回来,既然大家已经约定俗成地叫作“敦煌学”,那么就还是称作敦煌学为好,亦可称作敦煌研究。
事实上,在整个学科体系的分类框架中,“敦煌学”的位置并不好摆,现在通行的学科分类中将其放在历史学的二级学科“历史文献学”下面,作为三级学科对待。
显然这是不够科学的,是无法涵盖敦煌学的广阔内涵的,但也可能是一种不得以的作法。
四、敦煌学的定义及其基本研究领域那么,如何对敦煌学下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呢?我们认为,敦煌学显然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客体上来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群。
这个定义有以下方面要点:1•敦煌遗书,除包括 1900 年于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 5 万余件文书外,还包括 1944 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在莫高窟土地庙清代残塑中发现的文书(完整写本 66 件、碎片 32 块)、其它零星发现(如 1965 年秋发掘 122 窟窟前遗址时出土《天宝七载敦煌郡给某人残过所》、《领物残帐》等)以及 1988 年以来在莫高窟北区发现的一批文书。
2•敦煌艺术,除包括莫高窟保存的大量壁画、雕塑、绢画、纸本画、书法、石窟建筑等艺术品外,还涵盖敦煌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等保存的壁画、彩塑等艺术品。
3•敦煌史地,包括敦煌及其周边一带(古瓜沙地区)保存的长城塞垣、烽燧、寺塔、古城、关隘、古代道路、渠道、墓葬等众多遗址及其出土遗物。
4•敦煌简牍,早自 20 世纪初敦煌就陆续发现简牍。
英国人斯坦因于 1907 年、1913-1915 年第二、三次中亚“考察”时,就在敦煌西北的汉长城烽燧遗址中分别掘得汉简708 枚、 84 枚。
此后 1920 年周炳南、 1944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 1979 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 1981 年敦煌市博物馆,以至 1986-1988 年在敦煌全市文物普查中,均采到过汉简。
上述前后七次在敦煌境内共发现汉简 2000 余枚。
此外在敦煌周围的疏勒河流域其它地区,如安西、玉门等地亦有简牍的发现。
尤为令人振奋的是, 1990-1992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全面清理发掘中,发现简牍多达 35000 余枚,其中有字者 27000 余枚,同时还发现帛书 10 件。
敦煌简牍的数量约占全国所出汉简总数的一半!敦煌简牍是敦煌学的又一笔巨量的价值无尽的宝藏和财富,它们的新发现把对敦煌出土的古文献的研究,由六朝至宋初的遗书上溯至西汉,向前推进了几百年,使其大大丰富和扩展,敦煌学的研究领域亦由此得以延伸。
曾有学者认为,敦煌简牍的研究不属于敦煌学,而应属于简牍学。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诚然,敦煌学与简牍学是不同的两门学科领域,但就对于敦煌简牍(还应包括其周围疏勒河流域其它地区的简牍)的研究来说,它既属于简牍学,又毫无疑问地属于敦煌学。
敦煌简牍是这两门学科的共有对象。
众所周知,敦煌学本身即是以地名学的学科,既然在敦煌发现的古代文书、敦煌保存的石窟、敦煌一带遗存的古城址、古遗址等都属于敦煌学的研究领域,那么同样是在敦煌发现的古代文献-简牍,又为何不属于敦煌学的范畴呢!5•以上四方面是敦煌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敦煌学的领域还不限于这四方面,但主要是这四个方面。
他如敦煌一带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文物的修复保护、敦煌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等,亦与敦煌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
敦煌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举凡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地理、社会、宗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学、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科技、建筑、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保健等等,都可以利用敦煌资料,或填补空白,或创立新说,或纠正前人研究的疏漏。
因而敦煌资料被誉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敦煌学被称之为“学术的海洋”。
第二节敦煌吐鲁番文书及其有关文献的数量和收藏一、丝绸之路与敦煌吐鲁番文献就在敦煌文书发现的或前或后,我国新疆的吐鲁番地区也陆续出土了大批的古代文献,从而兴起了与敦煌学齐名的另一门专门学科-吐鲁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