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医学文献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撰写,其内容涉及诊断临床的本质,是古代中国医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重要的一份资料,由于敦煌石窟保存状况良好,且石窟敦煌石经储藏是典型的宋朝写本,其内容和以前版本相近,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
首先,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内容和历史文献重要性。
书中共包括五十四章,依次介绍病概,病理,病因,表证,脉证,分析,判断,处置及并发症等内容。
内容细致,涉及病理病因各个方面,是把古代中医诊疗实践和伤寒论学术思想完美结合,成为中医智慧和智慧的重要经典《伤寒论辨脉法》。
其次,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
鉴于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对古代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献为古代中医学研究者提供了获取古代医学信息的重要资料,其中记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已被广泛用在古代中医医学领域,因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敦煌石经储藏是典型的宋朝写本,其内容和以前版本相近,可以被视为伤寒论文献的重要补充,可以用于研究历史文献的演变和其他历史表征,相比于其他版本,有着更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
最后,关于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诊断临床的本质探讨。
《伤寒论辨脉法》从诊断临床的本质出发,提出了把脉因脉象分为四种的理论,即正常脉,虚弱脉,结节脉,表虚脉。
分析和解读脉象是根据脉象的位置,形态,语言表达,及其他特征,来判断病因。
根据此理论,《伤寒论辨脉法》指出,正确判断脉象对诊断疾病至关重要,是古代中国医学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历史文献重要性、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以及诊断临床的本质的重要资料。
它为今后研究古代中医学和疾病治疗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研究。
敦煌医药文书整理

是 文献 涉及 范 围广 、 内容繁 杂 , 不 易梳 理 头绪 。笔 者 以现 已公 布 出版 的英藏 、 法藏 、 俄藏 等敦 煌 文献为 底本 , 参考 马 继兴《 敦 煌 医药文献辑 校 》 , 并 融合 了丛春 雨 、 王淑 民等人 的研 究 , 对敦 煌 医 药文 书进 行 了梳理 , 分 类整 理 , 列成 目录 , 以便研 究者参 考 。
P . 2 1 1 5 V 。 五藏 论一 卷 ( 1 ~ 1 0 8行 ) 平脉 略 例一 卷
S . 6 2 4 5失名 疏释 ( 参S . 9 4 3 1 、 S . 9 4 4 3 ) ; S . 6 2 4 5 V五 藏 脉候 阴 阳相 乘 法 ( 1 — 3 1行 ) 、 占五
( 1 0 9 — 1 7 3 行) ( 《 敦煌 医药文献辑校》 定为“ 《 张仲景五 脏论》 甲本及 又一种残卷, 又有《 平脉略例》 乙本” ) ; P . 2 3 7 8 V 。 五藏论一卷 ( 《 敦煌 医药文献辑校》 定 名为“ 《 张仲景五脏论》 丁本” ) ; P . 2 7 5 5 V 。 张仲景五藏论 ( 《 敦煌医药文献辑校》
方等 ) ;
S . 5 6 1 4五脏 论一 卷 ( 1 ~ 8 3行 ) 、 平脉 略 例一 卷 甲
一
、
医理 类
本 ( 8 4 ~ 1 6 4行 ) 、五 藏 脉 候 阴 阳相 乘 法 ( 1 6 5 ~ 1 9 1 行) 、 占五藏声 色 源候 ( 1 9 2 ~ 1 9 5行 ) ;
第2 1 卷 第7 期( 2 0 1 6 )
甘 音高 . 坪 拒
V o 1 . 2 1 N o . 7 ( 2 0 1 6 )
敦煌 医药 文书整理
敦煌医学文献

敦煌医学文献medical manuscripts fromDunhuang以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所藏医学卷子本为主的一批出土的隋唐及其以前的医学文献。
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4万余件手写本和少量的木刻本。
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整理研究,成果斐然,以至形成了新兴的国际显学——敦煌学。
医学文献只占敦煌文献的很小一部分。
自敦煌文献发现之后,又陆续在新疆、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发现了许多古卷写本,其中也有少量医学文献。
现代学者一般将它们归入敦煌医学文献进行研究。
敦煌文献除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万余卷之外,其余都为当时英、法、俄、日等国探险者所获,收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立图书馆,以及德国、俄国、日本、美国、印度等国。
经调查研究,现存于国内外的敦煌医学卷子约有93种,其内容涉及医经、五脏、诊法、伤寒、医方、本草、针灸、养生等方面。
这些医学文献多撰成于六朝及其以前,也有部分系隋唐时期的医学文献。
这些文献中有许多长期失传的医药古籍,以及一些流传至今的古籍最早的传写本,最能反映早期医学文献原貌,因而对研究中国医药发展史、澄清医药文献的部分疑难问题,以及对校勘、补缺和探求宋以后的木刻本的源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0世纪,有关敦煌医学文献的研究日益增多并不断深化。
最初的研究集中在少数敦煌出土的医药专著。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研究者们在原始资料的复制方面致力尤多。
随着世界敦煌学的发展和复制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陆续影印出版敦煌出土文献,促进了敦煌文献的研究。
90年代以后,中国有关敦煌医学文献的系统研究蓬勃开展,出版了《敦煌古医籍考释》等多种学术专著。
敦煌医学文献的研究作为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向纵深发展。
敦煌医学之养生论

理论研究基金项目: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No DHYX1516-08,No DHYX18-08);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资助项目(GZK-2016-65)。
作者简介:孙雪(199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敦煌医学文献研究。
E-mail:929988026@qq com通信作者:梁建庆(1976-),男,汉族,医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敦煌医学研究。
E-mail:1766424015@qq com敦煌医学之养生论孙 雪1 梁建庆1,2 李金田2,3 李 娟1 马利芳1 蔺兴遥2 安耀荣11 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3 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 要】 文章通过敦煌医学窥见古代敦煌先民的养生之道,从养生理论、食疗养生以及形象医学中修身养生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力求挖掘先民养生的本质,为中国传统养生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为养生思想的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养生;食疗养生;修身养生;敦煌遗书;形象医学【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5-0001-03TheoryofHealthinDunhuangMedicineSUNXue1 LIANGJianqing1,2 LIJintian2,3 LIJuan1 MALifang1 LINXingyao2 ANYaorong11 SchoolofBasicMedicine,GansuUniversityofTCM,Lanzhou730000,China;2 TheKeyLaboratoryoftheMinistryofEducationofDunhuangmedicineandtransformation,Lanzhou730000,China;3 TheinstituteoftraditionalChineseclinicmedicineofGans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Lanzhou730000,ChinaAbstract:ThisarticleprovidesaglimpseintothehealthofancientDunhuangancestorsthroughDunhuangmedicine.Itiscarriedoutfromthreeaspects:thetheoryofhealth,diettherapy,andimagemedicine.Providealineforthedevelopmentofhealth-careideas.Keywords:Health;DietaryHealth;Self-cultivation;DunhuangPosthumousWritings;ImageMedicine 敦煌学是敦煌卷子显世之后应用而兴起的一门新的学问,敦煌医学则是敦煌学中关于中医药的内容,在壁画、彩塑、图案、题记、书法及藏经洞大批遗书中都有大量记载和描绘[1-5]。
敦煌医学

1,地域性
敦煌及丝绸之路属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
雨。其民依山凌而居,外感邪气常为风寒湿邪。 敦煌医学注重就地取材,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充 分体现了中医学“因地制宜”的思想。 同时,敦煌医学将流传至今的,敦煌地域的一些特殊 方法与技术运用于医学实践。 此外,敦煌医学中的一些方剂的命名也具有敦煌地域 特色。
1,李顺保,敦煌医学正名析 2,丛春雨,论敦煌中医学的内涵及其学术价值 3,王凤兰,敦煌医学资料研究概括 4,刘喜平,敦煌遗书的中医食疗学成就 5,刘喜平,敦煌医方理论与实践 6,刘喜平,敦煌遗书中的“挑擦法” 7,张侬,王文,西北民间挑擦放寒方法的渊源及发展 8,李应存,史正刚,魏迎春,王奉宣和尚神妙补心丸方深浅 9,丛春雨,敦煌中医学精粹发展 10,范新俊,从敦煌遗物看汉代医药文化之西传 11,张璋,全唐五代词 12,丛春雨,敦煌壁画“形象医学”的历史贡献 14,张侬,敦煌石窟秘方与针灸图 15,秦川,敦煌书法+中国书法的基因库
5,艺术性
严格来说,中医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艺术。艺术 是美学范畴,其终极目标是创造美,医学研究人体生 命,以维护健康为目的。敦煌医学文化的艺术性主要 表现在能将医疗技术与方法。医学思想和理念及医事 活动以艺术的手段进行表现并传承,这在其他医学中 绝无仅有。 众所周知,敦煌莫高窟的笔画中,涉及医学的壁画近 百幅之多。分三类:1,卫生清洁。2,医事活动3, 气功导引类。 针灸图谱具有艺术美感。 古代敦煌,古代艺术十分繁荣,为敦煌医学文化平添 了些艺术气息。
族,多种宗教的医药学知识与中原医药文化融合共生 发展。 敦煌医学文献的主题是以汉民族儒家文化为背景的中 医药学汉语言文献,其中多种语言类别医药文献,体 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个性和时代特征,促进了医学思 想的融合。 甚至用药的多种方式。
敦煌吐鲁番出土医药文献中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考

ʌ中医多学科研究ɔ敦煌吐鲁番出土医药文献中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考❋葛㊀政1,万㊀芳2ә(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㊀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㊀100700)㊀㊀摘要:隋唐时期的医籍因科技不发达㊁战乱㊁年代久远等因素多已亡佚,敦煌与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医药文献极大地弥补了此空白㊂其所记载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计10首,涉及韦慈藏㊁张文仲㊁崔知悌医家3人及‘古今录验方“医书1部㊂本文将其与传世医书中的亡佚隋唐医方进行比对分析,探索后世流衍㊂考察敦煌吐鲁番出土医药文献中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对研究亡佚医籍㊁扩充隋唐时期医籍内容㊁校勘传世医籍㊁深化丰富传统中医理论㊁拓宽临床用药思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㊂㊀㊀关键词:敦煌医学;吐鲁番文书;出土文献;亡佚医方㊀㊀中图分类号:R222.1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4-0595-03Textual Research o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Lost Medical Prescriptions Markedwith Sources from Dunhuang and Turpan Unearthed Medical LiteratureGE Zheng 1,WAN Fang 2ә(1.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al and Medical Literiture,Beijing,100700,China;2.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Beijing,100700,China)㊀㊀Abstract :The medical book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had been ruined due to factors such as underdevelop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r ,and age.The medical literature unearthed from Dunhuang and Turpan has greatly compensated for this gap.It was recorded there were 10Sui and Tang Dynasties'lost medical prescriptions marked with sources involves WEI Ci-zang ,ZHANG Wen-zhong ,CUI Zhi-ti three doctors ,and one medical book of Gu Jin Lu Yan Fang .This article compares it with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lost medical prescriptions in the handed down medical books ,and explores the spread evolution in the descendants.The examination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lost medical prescriptions marked with sources from Dunhuang and Turpan unearthed medical literature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for studying the lost medical books ,expanding the medical content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collating the medical books ,deepening and enrich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broadening the clinical drug ideas.㊀㊀Key words :Dunhuang medicine ;Turpan documents ;Unearthed documents ;Lost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prescriptions❋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ZZ110512)-‘万安方“和‘幼幼新书“亡佚古医籍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科研基本业务费自主选题(ZZ140522)-亡佚唐宋医籍学术源流研究作者简介:葛㊀政(1992-),女,北京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㊂ә通讯作者:万㊀芳(1961-),女,北京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Tel :010-********,E-mail :2038632360@ ㊂㊀㊀隋唐时期印刷术尚未广泛应用,限于写本的传播数量与方式,加之战乱㊁灾害㊁时间久远等因素,众多医籍亡佚是为憾事㊂19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与新疆吐鲁番地区古遗址㊁墓葬出土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其中保存了部分医药文献,我们可将其合称为敦煌吐鲁番出土医药文献㊂敦煌吐鲁番出土医药文献主要记录南北朝㊁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发展,内容涉及医经医论㊁针灸㊁脉诊㊁本草㊁医方㊁佛道医药等多门类㊂据统计,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中的医方有1240余首[1],多为经效验方,其内容广泛,内㊁外㊁妇㊁儿㊁五官等各科皆有分布,还有部分佛道医方㊂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医药文献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隋唐时期的医籍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㊂亡佚隋唐医方系指出自于亡佚的隋唐医方书(如唐㊃刘禹锡‘传信方“㊁唐㊃甄权‘古今录验方“等)中的中医方药,具体佚文内容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 马继兴古佚医籍基础文本手稿整理 ㊂目前已有学者对敦煌医方中署有医家姓名的医方进行了组方探讨[2-3]㊂本文是对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中著有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重点选取,计医方10首,涉及医家3人㊁医书1部,将其内容与传世医书中保存的亡佚隋唐医方进行比对分析,并通过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华医典“等数据库探索其佚文流衍,于此展开相关研究㊂5952021年4月第27卷第4期April 2021Vol.27.No.4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本文所引敦煌吐鲁番医籍原文参考马继兴著‘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简称‘考释“,下同)㊁沈澍农著‘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简称‘新辑校“,下同)的校注,除 表示缺一字, 表示缺多字外,限于篇幅,其他如脱字㊁异体字等不再作标注说明㊂1㊀韦慈藏医方韦慈藏,唐代医学家,中宗景龙中历官光禄卿[4]407㊂史书㊁医籍中,未言其有著录医书传世㊂目前仅于‘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下同)卷第三十二 头发秃落方一十九首 收录‘近效方“转引韦慈藏两首医方,分别是 近效韦慈氏疗头风发落并眼暗方 及又方 防风蔓荆子丸方 ,经比对此两方亦未见于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之中㊂表1示,敦煌卷子P.2565无标题㊁撰者,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卷中有武周新字,可证其为唐代武则天时写本[5]268㊂该卷收录韦慈藏两首养生补益方剂,是‘外台“所未见者㊂表1㊀敦煌卷子P.2565引韦慈藏医方2首方名韦慈藏医方佚文四时常服方菟丝子三升,酒浸茯神五两人参三两远志三两桂心二两右捣筛为散,以酒服之二方寸匕㊂日再服,服別渐加,至三匕㊂日忌大酢热面,余并无妨㊂韦慈藏常服补益方干地黄六两苁蓉三两牛膝三两菟丝子二升,酒浸七日,别捣巴戟天五两,去心远志二两桂心二两五味子五两右捣筛,蜜和为丸,丸如梧子㊂以酒服三十丸,日再度服,服别稍稍加至六七十丸,无所忌㊂韦慈藏㊀㊀通过方名㊁药物组成进行多方检索,上述 四时常服方 常服补益方 在其他传世医书中均未载㊂ 四时常服方 方名见于‘外台“卷第十二引‘广济方“及‘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五,但药物组成相异,非同方㊂ 常服补益方 无同名方㊂虽然‘外台“中引韦慈藏医方仅两首,敦煌医书中对其记载亦仅有两首方剂,但在发现新的文献记载前,这两处内容可作为碎片线索存在,以期日后会有所补充㊂2㊀张文仲医方张文仲,唐代医学家,历任侍御医㊁尚药奉御等职[4]407㊂撰有‘疗风气诸方“‘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随身备急方“三卷㊂后又有明㊃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载: ‘救急方“十三卷,唐张文仲著㊂[6] 以上四部医著均已散佚,目前在‘外台“‘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下同)‘医心方“‘证类本草“中可见其部分佚文㊂此外,‘外台“中有部分佚文注明为 张文仲 ,又称为‘张文仲方“,此部分方药中有疗风类方剂㊁有与 备急同 的方剂等,由此推断,‘张文仲方“应泛指张文仲所撰医书中的部分内容㊂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中载有张文仲医方的卷子有三种,分列于下㊂2.1㊀敦煌卷子P.2565载张文仲医方两首敦煌卷子P.2565(卷子介绍同上)收录张文仲医方两首,一首缺名,一首名石龙芮丸㊂此两首方剂未载于‘张文仲方“‘随身备急方“‘救急方“佚文,亦未见于其他传世医书,可作为辑佚张文仲医方的补充资料㊂限于篇幅,在此不列原文,详见‘考释“[5]271‘新辑校“[7]25㊂2.2㊀敦煌卷子P.2662载张文仲医方一首敦煌卷子P.2662无标题㊁撰者,馆藏情况㊁抄写时代同P.2565[7]31,卷中载张文仲医方一首如下㊂ 疗黄㊂身体黄,唯心下硬,方:右取萱草根捣取汁,一升五合,煎㊂又方:取栝蒌子中黄汁一小升,和暖水五合㊂又方:取蔓菁子一小升捣末,用水一大升和,每日平旦服一升,三日服尽,小便色㊂又方:服蔓菁子油一升,亦佳㊂张文仲 ㊂‘外台“卷第四 诸黄方一十三首 中载‘崔氏“疗黄兼主心腹方: 蔓荆子一大合拣令净㊂右一味,捣碎,熟研,以水一升更和,研,滤取汁,可得一大盏㊂顿服之,少顷自当转利,或亦自吐,腹中便宽,亦或得汗,便愈㊂‘备急“㊁文仲㊁‘深师“同,并出第一卷中㊂[8]66 此方为张文仲同方,内容与卷子P.2662中的又方内容有部分相似㊂又见‘外台“卷四 急黄方六首 中载‘近效“疗急黄方: 取蔓荆子油一盏,顿服之㊂临时无油,则以蔓荆子捣取汁,水和之吃亦得㊂候颜色黄或精神急,则是此病㊂[8]67 此方非张文仲同方,但其内容与卷子P.2662中的又方内容大致相似㊂检索其流衍,见‘证类本草“卷二十七载‘伤寒类要“治急黄 服蔓菁子油一盏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六载 治酒疸,黄色通身者 用萱草根捣绞汁,与上述内容相同,但二者未标注引自张文仲医方㊂卷子P.2662所载张文仲医方内容有缺字,不能完全确定是否还有其他医家内容,而‘外台“中收录两方内容与其相似,其中一方并未标注为张文仲医方㊂由此推论,该方内容或为多家医书引用,张文仲亦引之㊂2.3㊀吐鲁番卷子Ch1036V(TⅡT)载张文仲医方三首卷子Ch1036V(TⅡT)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现藏于德国普鲁士学士院㊂原卷子首尾均缺,无书名标题及撰者㊂‘考释“据该书内容所记 文仲 字样,属唐人选辑唐以前医方而成,称其为‘唐人选方第二种“[5]300㊂原卷载三方,两首全方一首残方,前者见于‘外台“卷第十四 张文仲疗诸风方九首 ,后者未见㊂表2示,‘考释“与‘新辑校“均据‘外台“内容对该卷进行了校注,为了更直观地进行比对,此处除异体字,其他如缺字㊁字序颠倒等情况不作改动(下同)㊂695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4月第27卷第4期April2021Vol.27.No.4表2㊀吐鲁番卷子Ch1036V(TⅡT)与‘外台“引‘张文仲方“佚文吐鲁番卷子Ch1036V(TⅡT)‘外台“枝煎:疗一切风及偏风㊂不用全新嫩者右以水一大斗,煮取二大升,夏月井中沉,恐坏㊂每日空腹服一盏,尽㊂桑枝一大升切㊂并无所忌,常㊂桑枝煎:疗偏风及一切风方㊂桑枝(锉,一大升,不用全新嫩枝):右一味,以水一大斗,煎取二大升㊂夏月井中沉,恐酢坏㊂每日服一盏,空腹服尽㊂又煎服㊂若豫防风,能服一大升,终身不患偏风,无忌㊂疗一切风文仲四时服有效神方:防风六分羌活六分茯神六分桂心六分牛膝六分人参六分枳壳六分,炙五加皮六分芍药六分㊀丹参六分薏苡仁六分麦门冬六分松子仁六分㊀干地黄六分大黄六分青木香六分磁石十分,研㊀槟榔仁六分右捣筛为散,蜜和丸,丸梧子㊂空腹以清酒口服十五丸,日再,加至三十五丸,忌猪㊁鱼㊁油㊁酥㊂又文仲云ʒ四时俱服神方,十九味丸:防风,羌活,五加皮,芍药,人参,丹参,薏苡仁,玄参,麦门冬(去心),干地黄,大黄青木香各六分,松子仁,磁石各八分,研,槟榔子十分,枳实炙(八分),牛膝(八分),茯神八分,桂心(八分)㊂右十九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以酒服十五丸㊂日再服,稍稍加至三十丸为度,忌猪肉㊁鱼㊁蒜㊁生葱㊁酢㊁芜荑㊂Ѳ镇心丸:疗人五藏风虚惊悸神四分当归四分人参四分赤药四分远志四分桔梗四分苁蓉三分巴戟天五分仲杜四分炮原缺㊀㊀吐鲁番卷子Ch1036V(TⅡT)中 桑枝煎 疗一切风 二方与‘外台“引 张文仲疗诸风方九首 佚文内容高度相似,二者对比,前者行文较后者明显简略,如 桑枝煎 的服用㊁ 疗一切风 的用药禁忌㊂再观其内容, 桑枝煎 较‘外台“有明显的字序颠倒㊂ 疗一切风 的方名较‘外台“少 十九味丸 四字,方药组成㊁用量也略有不同㊂如缺玄参一味;茯神㊁桂心㊁牛膝用量‘外台“为八分;枳壳(六分,炙)于‘外台“作枳实(炙,八分);用药三十五丸,后者作三十丸㊂检索二方的后世流衍, 桑枝煎 见‘证类本草“卷十三引‘外台“ 治偏风及一切风 ,但 桑枝煎 中的 不用全新嫩枝 在‘证类本草“作 用今年新嫩枝 ,疑为抄写错误㊂ 疗一切风 见‘普济方“卷一百十四 防风羌活丸 ,言其 宜四时常服,永无风疾之患 ,但未标注其文献来源㊂若以‘外台“引张文仲的医方为基准,以上吐鲁番卷子Ch1036V(TⅡT)内容情况或为行文简写,或抄录错误,不似为临床发挥㊂ 镇心丸 原卷残缺较多,就现有的文字进行检索,未见于传世医书㊂此方主治为 疗人五藏风虚惊悸 ,与前两首同属于 疗风方 ,虽于‘外台“中未见,但很有可能亦为 张文仲疗诸风方 的内容㊂3㊀‘古今录验方“医方敦煌卷子P.3596首尾均缺,无书名标题及撰者,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㊂‘新辑校“据避讳字认为,该卷抄写年代为五代[7]117㊂卷中载‘古今录验方“医方一首,‘旧唐书㊃经籍志“中载‘古今录验方“为甄权撰[4]157,‘旧唐书㊃甄权传“附‘甄立言传“则记载作者为甄立言[4]407㊂甄权与甄立言为兄弟,因母病而学医㊂高文铸[8]931-932通过考证‘外台“引‘古今录验方“佚文,初步认定该书的作者为甄权,其弟甄立言应该是协助编写或进行补充修订㊂‘古今录验方“已有谢盘根辑校的辑佚本,敦煌卷子P.3596载‘古今录验方“ 虎眼汤 未见于其辑佚本,可补充‘古今录验方“佚文㊂经检索,‘千金“卷十四载有 虎睛汤 ㊂二者相较,‘千金“ 虎睛汤 较敦煌卷子P.3596 虎眼汤 行文略简,组方缺当归一味,药量小异㊂‘千金“成书于公元652年,‘古今录验方“具体成书年月不可考,然其撰者甄权卒于公元642年,可知‘千金“成书晚于‘古今录验方“㊂此 虎眼汤 或原出于‘古今录验方“,后孙思邈引之(原文见表3)㊂表3㊀敦煌卷子P.3596 虎眼汤 与‘千金“ 虎睛汤 比对敦煌卷子P.3596 虎眼汤 ‘千金“ 虎睛汤虎眼汤㊂疗邪病暴发无常,跳踯大别,被头张眼,恒持臂杀人,有时大走,或投赴山涧,不避水火,凡此病悉主之方出‘古今录验“㊂虎眼一具,无新者,干亦得茯苓三两露蜂房一具,炙独活二两石长生Ѳ两飞鸱头并脑一两防风三两甘草三两桂心三两人参二两寄生五两天雄三两,火炮当归二两上十三味,以酒一斗二升,煮取三升㊂三服㊂日一,夜二度㊂虎睛汤㊂主狂邪发无常,被头大叫唤欲杀人,不避水火方:虎睛一具,茯苓㊁桂心㊁防风(各三两)鸱头一具,露蜂房一具,人参㊁甘草㊁天雄㊁独活(各一两),石长生(十分),枫上寄生五分上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㊂㊀㊀4㊀崔知悌医方崔知悌,唐代医学家,唐高宗时任中书侍郎[4]196㊁户部尚书[4]217㊂撰有医著‘崔氏纂要方“十卷㊁‘骨蒸病灸方“一卷㊁‘产图“一卷,其中‘崔氏纂要方“在‘旧唐书㊃经籍志“载著者为崔知悌[4]157,‘新唐书㊃艺文志“言著者为崔行功[4]583,新旧‘唐书“中均载崔行功传记,未言其通医理,或为传抄错讹㊂敦煌卷子P.3596(卷子介绍同上)中载崔知悌医方一首,‘新辑校“据‘外台“卷十五 五邪汤 校注该方[7]133,而‘千金“卷十四中亦载此方,故列表4以比对三者原文㊂(下转第649页)[J].山东化工,2017,46(18):59-60.[4]㊀李乃谦.探讨白芍的药理作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0):137-138.[5]㊀唐亚芳,杨岸新.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0):219-220.[6]㊀董庆海,吴福林,王涵,等.延胡索药学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9,38(1):48-53.[7]㊀杨豆,张卫波.甘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湖南饲料,2017(3):21-23.[8]㊀陈志坚,胡璇,刘国道.香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113-115.[9]㊀付国辉,杜鑫.地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5):39-41.[10]㊀董艳,姚魁武,王阶.辨姜及其炮制品药理和临床运用特点[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10):2020-2024.[11]㊀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12]㊀薛轩.坤元是保[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6.[13]㊀万全.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妇科卷㊃万氏妇人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34.[14]㊀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2:38-39.[15]㊀龚居中.女科百效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63.[16]㊀叶其蓁.女科指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61.[17]㊀齐仲甫.女科百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7.[18]㊀吴谦.妇科心法要诀[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0.[19]㊀叶其蓁.女科指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62.[20]㊀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7.[21]㊀陈佳园.妇科秘书八种㊃妇科秘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4:99.[22]㊀神农本草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148.[23]㊀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93.[24]㊀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156.[25]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224.收稿日期:2020-06-17(上接第597页)表4㊀敦煌卷子P.3596㊁‘千金“‘外台“引崔知悌医方敦煌卷子P.3596‘千金“‘外台“邪气啼泣或歌哭方出崔知悌㊂禹余粮二两 口 防风桂心二两㊀芍药二两甘草二两远志皮二两㊀秦艽二两独活二两白术二两㊀人参二两石膏二两牡蛎二两㊀木防己二两菖蒲二两茯神二两㊀蛇蜕皮一尺,炙右,以上十六味捣,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再沸,去滓㊂服之,日再㊂五邪汤治邪气啼泣或歌或哭方禹余粮防风桂心芍药㊀远志独活甘草人参白术㊀石膏牡蛎秦艽各二两防己㊀菖蒲茯神雄黄深师作黄丹㊀蛇蜕皮各一两右十七味口父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四服,亦可如煮散法服之㊂‘古今录验“五邪汤,主治邪气啼泣或歌或哭禹余粮(研)㊁防风㊁桂心㊁芍药㊁远志(去心)㊁独活㊁甘草(炙)㊁人参㊁石膏(碎,绵裹)牡蛎(熬)秦艽各一两,白术㊁防己㊁菖蒲㊁雄黄(研)㊁茯神㊁蛇蜕皮(炙)各一两右十七味捣粗筛,以水一升半,纳三方寸匕,煮二沸,去滓服之,日四服㊂忌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饧醋等,深师用黄丹不用雄黄,余同㊂㊀㊀表4示,‘千金“与‘外台“所引 五邪汤 基本一致,应为同方㊂二者与敦煌卷子P.3596引崔知悌医方相比,行文略有差异,组方均多雄黄1味㊂敦煌卷子P.3596标注 邪气啼泣或歌哭方 出自崔知悌,‘千金“未注该方出处,而‘外台“则标注该方出自‘古今录验方“,该书作者为甄权㊂检索该方后世流衍,见‘普济方“ 禹余粮饮 ㊁‘古今医统大全“ 五邪汤 ㊁‘医学纲目“ 五邪汤 ㊁‘证治准绳㊃类方“ 五邪汤 ,前三者均标注引自‘千金“,未提及崔知悌或‘古今录验方“㊂见‘千金“‘外台“在雄黄下的小字,可知此方是深师(南北朝僧医)的同方,即此方在南北朝时期已见成方㊂又察崔知悌㊁甄权㊁孙思邈所处年代相近,为初唐时期,由此推论此方或为一方多书同引㊂5㊀结语敦煌吐鲁番出土医药文献十分丰富,保存着大量的经验医方,至今拥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及临床价值㊂其所记载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很好地完善了亡佚隋唐医方书的内容,也使我们进一步印证传世医书中亡佚隋唐医方的真实性㊂同时,传世医书中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为完善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残缺医籍提供了校勘线索,二者可互为补充印证㊂考查敦煌吐鲁番出土医药文献中著录出处的亡佚隋唐医方对研究亡佚医籍,校勘传世医籍,拓宽临床用药思路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口,古老的亡佚隋唐医书会因科技的推动焕发出新的光辉㊂我们应进一步整理研究,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深入挖掘其理论价值与临床实践意义㊂参考文献:[1]㊀李欣瑶.让敦煌医学古为今用[N].甘肃日报,2016-8-2(9).[2]㊀李应存,柳长华.敦煌医方中署有医家姓名的医方析要[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第十五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6.[3]㊀李应存.唐代著名道医韦慈藏及其敦煌医方考析[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年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2.[4]㊀李学勤.二十六史(第三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7.[5]㊀马继兴.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6]㊀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上)[M].崔仲平,王耀廷,主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6.[7]㊀沈澍农.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8]㊀王焘.外台秘要方(校注研究本)[M].高文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收稿日期:2020-06-15。
敦煌吐鲁番古籍中医药文献英译

敦煌吐鲁番古籍中医药文献英译摘要:一、敦煌吐鲁番古籍简介1.敦煌吐鲁番地区的古籍发掘2.古籍内容丰富多样二、古籍中医药文献的价值1.古代医学知识的宝库2.对现代医学研究的启示三、英译的意义1.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2.促进国际间医学研究的合作四、英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1.语言差异2.专业术语的准确性五、应对策略及建议1.加强译者团队的跨学科合作2.创新翻译方法与技术正文:敦煌吐鲁番古籍中医药文献英译的意义与挑战敦煌吐鲁番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宝库,古籍的发掘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诸多方面。
在这些古籍中,有许多关于中医药的珍贵文献,它们为我们了解古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将这些古籍中医药文献翻译成英文,对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及促进国际间医学研究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英译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我们采取应对策略。
首先,敦煌吐鲁番古籍中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药物研究到养生保健,涵盖了古代医学的各个方面。
这些文献为我们研究古代医学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材料,同时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通过英译,可以使更多国际学者了解并研究这些文献,进而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然而,英译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中英文之间存在巨大的语言差异,如何准确地表达中文古籍中的医学概念和术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专业术语的准确性也是英译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任何细微的错误都可能导致医学实践中的误解,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们建议加强译者团队的跨学科合作,吸纳医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
此外,我们还需要创新翻译方法与技术,利用现代翻译工具和手段,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敦煌吐鲁番古籍中医药文献英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补释

( 2 页第 1 行 ) 第 9 4 按 : 文 为 俄 藏 编 号 ⅡX 0 1 的 第 l 行 。 上 0 6 3卷 0
十 七册 。全 称 《 俄罗 斯科 学 院东方 研究 所 圣 彼得堡
分所 藏敦煌 文献》 简称 《 , 俄藏敦 煌文献 》 。 《 藏 敦煌 文献 》 录俄 藏敦 煌 卷 子 约 一 万 九 俄 收 千多 卷 , 中俄藏 敦煌 医 学卷子 三 十余 种 。有学 者 其
释 文误
‘ ’ 读 Yi此 处 即 ‘ ’ 意 。 并 援 英 国 编号 刈 , , 割 之 ” S 4 7 中“ 人 收 菏 ” . 1卷 3 无 以佐 证之 。 龙 龛 手镜 》 《 中有 “ ” , 下 注 : 正 。五 盖 反 。 历 也 , 也 , 养 艾 字 字 “ 老 长
也 ; 草名 ; 又 又姓 。 上 文 中“ ” 释 作 “ 名 ” 也 ” 艾 字 草 义
因残 缺 文字 , 实难 理 解 , 国编号 S5 1 卷 、 国编 英 .6 4 法
号 P2 1 .1 5卷 有 与 此 相 近 内 容 , 与 之 互 校 。可
文。吃” 在原卷中为“ ” 。释要》 改 , 释 。 “ 字 噢 字 《 径 未 《 文 》 附 字 : 噢 , 也 。 《 龛手 镜 》 说 新 “ 食 ”龙 中有 “ ” 噢
未尝 不可 。 补 释
5小肠 肚 口脐 肋 脊 , 胁 项 孤 ( 缺 ) 第 3 页 . 背 后 ( 5 第3 ) 行
8 着食 中与妇 人吃 ( 6 页第 2 ) . 安 第 2 行
按 : 文为 俄 藏 编号 皿X 0 2 卷 第 4 上 0 94 行部 分 录
按 : 文 为 俄 藏 编 号 且X 12 V卷 的第 8 。 上 O 35 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医学文献
以甘肃敦煌莫高窟所藏医学卷子本为主的一批出土的隋唐及其以前的医学文献。
以甘肃敦煌莫高窟所藏医学卷子本为主的一批出土的隋唐及其以前的医学文献。
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40 000余件手写本和少量的木刻本。
国内外学者视这批文献为珍宝,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整理研究,成果斐然,以致形成了新兴的国际显学——敦煌学。
医学文献只占敦煌文献的很小一部分。
自敦煌文献发现之后,我国又陆续在新疆、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发现了许多古卷子写本,其中也有少量的医学文献。
现代学者一般将它们归入敦煌医学文献进行研究。
目前敦煌文献除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万余卷之外,其余都为当时英、法、俄、日等国探险者所获,收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立图书馆,以及德国、俄国、日本、美国、印度等国。
据马继兴研究,现存于国内外的敦煌医学卷子约有93种,其内容涉及医经、五脏、诊法、伤寒、医方、本草、针灸、养生等方面。
这些医学文献的年代多撰成于六朝及其以前,也有部分系隋唐时期的医学文献。
这些文献中有许多长期失传的医药古籍,以及一些流传至今的古籍最早的传写本。
它们最能反映早期医学文献原貌,因而对研究中国医药发展史,澄清医药文献的部分疑难问题,以及对校勘、补缺和探求宋以后木刻本的源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例如“五脏论”一类的文献在《汉书·艺文志》中就已著录多种,但宋以后已罕见原书。
因此,后世对这类以讨论脏腑学说为中心的古代医书原貌知之甚少。
敦煌出土的《张仲景五脏论》、《明堂五脏论》、《耆婆五脏论》等,使古代脏腑理论研究有了新的依据。
医方本草是敦煌医学文献的主要部分。
出土的张仲景的<伤寒论>卷子残卷,其文字内容更接近原始原貌,可以用来校正宋代以后通行的各种《伤寒论》刊本之疏误和遗漏。
敦煌出土的卷子本草类著作有9种之多,其中《本草经集注》残卷保留了将《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用朱、墨分书的原始形态。
唐代政府组织编撰的<新修本草>,以及唐代孟诜《食疗本草》的残卷,为现代辑佚复原这些本草名著提供了珍贵材料。
此外,20余种医方残卷记载了丰富的病种和所用药方,可以充分反映唐以前医家宝贵的临床经验。
20世纪有关敦煌医学文献的研究日益增多并不断深化。
最初的研究集中在少数敦煌出土的医药专著。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研究者们在原始资料的复制方面致力尤多。
随着世界敦煌学的发展和复制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对敦煌出土文献陆续影印出版,从而促进了敦煌文献的研究。
90年代以来,中国有关敦煌医学文献的系统研究蓬勃开展,出版了《敦煌古医籍考释》等多种学术专著。
目前,敦煌医学文献的研究作为敦煌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