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概述修订稿
敦煌子部文献的范围及分类-最新年精选文档

敦煌子部文献的范围及分类The Scop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Zi CategoryamongDunhuang DocumentsXUJianpingResearch Center for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Dunhuang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The part of Zi works of masters ,philosophersand other treatises ) in the Four Categories ofancientChinese books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it includes allthebooks that cannot be classified into the other three parts .Classification of this part among Dunhuangdocuments ismuch more complicated owing to their particularity. On theba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ummary ofthe GeneralCatalogue of the Four Categories whileconsulting theclassification of other books of classic catalogues ,the author classifies these documents into sevencategories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contents :namely ,works ofmasters ,medicines ,astronomy ,andalgorithmshoroscopy ,reference books art ,and religions.Descriptive texts and explanation about the types ofsubgroups of each category are also provided.Keywords:Dunhuang documents ;Zi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Explanation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自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确立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以来,到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部分类法一直是图书分类的主流。
王重民学术著述考

王重民学术著述考罗彧【摘要】王重民是我国著名的文献学家.他勤奋钻研、治学严谨、著述宏富,其文献学治学领域与成就主要表现在目录、版本、校勘、辑佚等多个学科.在其丰富的著述中,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了视野开阔、内涵丰富、方法多维、勇于创新、富有特色的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学界对王重民的著述进行过一些分类和整理,但由于时代的特殊原因或材料的沉浮隐现,已有目录对王重民学术著述的分类情况颇值得商榷,同时有线索表明以往的著录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全面而清晰地彰显王重民的学术成就,文章对王重民的学术著述进行了系统分类、整理和考辨.【期刊名称】《大学图书馆学报》【年(卷),期】2019(037)003【总页数】5页(P116-120)【关键词】王重民;著述;分类;著录;考辨【作者】罗彧【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1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8王重民终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事业,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长河中,王重民这个名字算得上是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
他在众多学术研究领域中卓有建树,内容涉及敦煌学、太平天国文献、方志学、古籍及版本、欧学东渐史、中国科技史、目录学等方面,其学术成果大部分与文献学相关。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王重民的学术成就,以便更好地继承其学术遗产,有必要对他的学术著述情况作一番梳理和考辨。
1 著述的规模与内容王重民一生笔耕不辍,研究内容广泛,各种编著约300余种。
经笔者仔细爬梳,共有散篇297篇,除11篇未刊行外,其他286篇均已刊行。
王重民的专著、编著共有36部,其中29部已出版,有5部打印本讲义未正式刊行,另有2部未刊手稿。
经刘修业编撰、杨殿珣校订的《王重民著述目录》[1]和《王重民教授著述目录》[2],以及刘修业编撰、王媛修订的《王重民先生著述目录》[3]都分别对王氏著述做过分类,但笔者认为这几部目录中对于不少著述的归类颇值得商榷。
故对王氏著述重新进行了分类,按照内容分为书目索引类、目录学及目录学史类、文献整理与考辨类、文献学史类、敦煌学类、人物研究类、序跋杂考类和文集等8个大类。
《敦煌变文校注》商补二则

成 之作 , 诚实至 而名 归 。其 中间有 可议 者 , 千虑 一 亦
失, 在所 难免 , 年 来 时见 商 讨 续 补 之 作①, 于该 近 对
字” 缺乏 依 据 。实 则 作 “ ” “ ” 通 ,海 ” , 海 作 蛤 两 “ 与
“ 相 对 , 文 中 常 见 , 《 说 阿 弥 陀 经 讲 经 文 山” 变 如 佛
书的修订 不无裨 益 。笔 者 不 揣 祷 昧 , 聊举 书 中可商 补 者校 、 注各一例 , 以求正 于作者 及并世 同好 。
一
( 》“ 礼无 边 功德 山 , 四) :顶 归命 难 思 清 净 海 。《 摩 ”维 诘经 讲经 文 ( ) :阿修 罗众 圣偏 殊 , 海移 山功力 一 》“ 覆 大 。《 ”伍子 胥变 文 》“ 王 闻 范蠡 此 语 , :越 即遣 使 人 丽 水取 之黄金 , 山求 之 白玉 , 海 采 之 明 珠 , 国娉 荆 东 南 之美 女 。“ 山求之 白玉 , 海 采 之 明 珠 ” 句 正可 ”荆 东 两
21 00年 7月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J u n l fHee r lUnv riy o ra fi o No ma ie st
4 l2 .
第 2 卷 第 4期 8
・
中古近代 汉语研 究 ・
[ 主持人 的话] 本期 刊登 的三篇 文章都 属 于 中古汉语 词汇研 究 。《 敦 煌 变文校 注> b- 》 文 , ( 商 ̄ -N 一 z 选取 《 煌 变文校 注 》 文 、 敦 校 注文各 一条 , 商榷 , 或 或补 证 、 源 , 探 广征 博 引 , 颇有 乾 嘉 学者 之 遗 风 。文章 观 点 鲜 明, 论证精 确 , 虽不长 , 对 中古汉语词 语释 义和 运 用研 究却很 有 价值 , 文 但 同时对古籍 校 注工作 也颇有借 鉴 作 用。
罗振玉所刊敦煌遗书的重印与再版

二月内当可到都' 尤盼杖履之早临也' 伯希和携去之
书!与商代为影照!昨有信来!言已代照千纸!亦于三
月内当可寄到'
$
%"&
这
批
劫
余
文
献
于
#$#%
年
#%
月之
后入藏当时的京师图书馆' 遗憾的是!这批文献在整
个解送过程中就有遗失!抵京后又被李盛铎,刘廷
琛"方尔谦"何震彝等人盗取' 后来!罗振玉为了刊刻
敦煌文献!以购买"商借的方法!从李"刘"何"方四家
!"!! 年第 # 期
罗振玉所刊敦煌遗书的重印与再版
张秀萍 刘全波
&#*兰州财经大学图书馆 甘肃兰州 (+&&!&'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甘肃兰州 (+&&!&'
5 67罗振玉是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一生致力于中国学术的发展 #%&% 年罗振玉得见敦煌遗书之后就开始了
敦煌遗书的整理刊刻三十余年间从未中断 其后罗氏所刊敦煌遗书又经历了后人的不断重印与再版 多版本的
$%&& 年 ' 月 !! 日 !王 道 士 在 敦 煌 莫 高 窟 第 $' 窟甬道北壁发现了藏经洞!洞内堆满了从十六国到 北宋时期的各种经卷和文书!总数达七万件以上!涉 及历史"地理"宗教"语言"文学"美术"音乐"天文"历 法"数学"医学等诸多学科!无论从数量还是从文化 内涵来看!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 是中国 !& 世纪最重要的文化发现之一# 但是!这些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对世俗文书的分类

《大英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对世俗文书的分类【摘要】《大英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是敦煌遗书编目史上第一部具有明确分类的目录。
本文试图在比较敦煌遗书编目史上几部重要目录的根底上,对该目在世俗文书方面的分类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敦煌遗书中世俗文书的分类意见。
【关键词】敦煌遗书世俗文书分类世俗文书在敦煌遗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的分类也是目录编制的难点之一。
笔者在回忆《大英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以下简称《翟目》〕前后所出版的主要汉文遗书目录对世俗文书分类的根底上,对该目录世俗文书的分类进行介绍。
《翟目》出版之前的《敦煌劫余录》及《敦煌石室写经详目》所收世俗文书较少,没有进行分类。
《翟目》将世俗文书分为22类,分别为:儒家经典;史籍;地志;诗歌杂曲;故事与传记;杂文;诏勅榜文;奏书牒状;;契约法律文书;社条与社司转贴;入破历、账单;度量衡与算术;词汇、辞书与字书;人名录;户籍;佛教与其他著作目录;卷帙目录及其他残片;杂录、清单;习字;绘画与图表;双语写本。
《翟目》之后的苏联孟列夫《苏联科学院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简称《孟目》〕第一册对所有非佛教文书的分类情况如下:儒道著述、地理历史法律、文学、碑文、艺术绘画与印章、非汉文碑文、医药历书星象书、占卜书、习字、文书。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以第三册为例,简称《法目》〕将世俗文书分为19类,即儒家经典、历史、蒙书训诫书、诗赋、文学作品、序文、丧葬文、官文书、信函、社文书、经济地理与行政文书、历书、算书、医药、星象与占卜书、发愿文、各种仪式书、各种名表、习字。
《法目》分类存在与《孟目》类似的弊端。
荣新江教授《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S.6981-13624〕》〔简称《荣目》〕将非佛教文献分为文献和文书两大类。
两类的细分情况如下:文献类: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未比定古籍。
其中子部下又划分为医药书、历日、占卜书、诸子、蒙书、书仪、道经,共七类;集部下分为传统文学作品、俗文学作品、杂文等三类。
第六讲:敦煌文献

潘絜xié兹cí 先生和其他敦煌学专家写的 一些书,其中记述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他 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 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 精美的古代壁画刷白,再抡起铁锤把塑像打 毁,用泥巴堆起的灵官(道教的护法天神) 之类,因为他是道士。但他又想到这里毕竟 是佛教场所,于是再让那些工匠用石灰把下 寺的墙壁刷白,绘上唐代玄奘到西天取经的 故事。他四处打量,觉得一个个洞窟太憋气 了,便要工匠们把它们打通,大片的壁画很 快灰飞烟灭成了走道。做完这些事,他又去 化缘,准备继续刷,继续砸,继续堆,继续 画。
1900年,当古代文书刚搬出藏经洞时候
部分古代文书
王圆箓
王圆箓(约1850~ 1931),祖籍湖北麻城县。 他本人出生在陕西,因家 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 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 在此期间入道修行,人们 称他为王道士。后云游敦 煌,登三危山,发现莫高 圣境,感慨万千,急呼 “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 乎”。所以他长期居留于 此地,奉献了他的后半生。
3、1368年元朝灭亡,莫高窟停建。(衰落) 3、1372年明朝设置嘉峪关,莫高窟遗忘。 5、1900年藏经洞发现。
藏经洞
藏经洞的发现
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 六日(公元1900年6月22日)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 (王圆箓)发现的,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 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些珍贵 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 特文、突厥文、回鹘文、 康居文等,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 的古代博物馆。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 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 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
中國散藏敦煌文獻叙録

中國散藏敦煌文獻叙録劉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敦煌文獻自發現後不久便經歷了四處流散的命運,目前,除英、法、俄、中四國的國家級圖書館收藏外,敦煌文獻還散藏於世界各公私收藏機構和個人手中,其中中國散藏品的數量當居首位。
中國散藏品的來源主要可分爲三個部分:一是1907年斯坦因來華前,流散於當地官紳和文人者,主要藏家有廷棟、葉昌熾、汪宗翰等;二是1910年清學部押運回京途中散落和被何震彝、李盛鐸、劉廷琛等盜取者;三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從他國陸續回購和受贈的文獻。
這些文獻或經多次轉手,或多年隱而不宣,收藏情況一直不甚清晰,隨著當前相關整理公佈成果漸增,才使我們對國内散藏敦煌文獻的全貌得以深入瞭解。
20世紀20年代開始,學界已對國内散藏敦煌文獻進行著録,如有《旅順關東廳博物館藏敦煌出土之佛教經典》①《德化李氏出售敦煌寫本目録》②《劉幼雲藏敦煌卷子目録》③《敦煌餘録》④等。
至60年代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首次對中國散藏品綜合整理,匯總了臺北“中央圖書館”、旅順博物館、李盛鐸、劉廷琛、羅振玉、傅增湘藏品的信息。
⑤1986年黄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録》在王目基礎上再次刊佈。
⑥之後榮新江《〈中國所藏敦煌寫本聯合目録〉編寫芻議》分地域對中國散藏品作了説明。
⑦《敦煌學大辭典》中由方廣錩、郭子建、榮新江、楊銘、趙和平、鄭阿財主筆介紹了“公私收藏”敦煌文獻。
⑧申國美《中國散藏敦煌文獻分類目録》對已出版圖録和編目的散藏品分類整理編目。
⑨此外,301中國散藏敦煌文獻叙録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葉恭綽《旅順關東廳博物館所存敦煌出土之佛教經典》,《圖書館學季刊》第1卷4號,1926年。
《德化李氏出售敦煌寫本目録》,《中央時事周報》1935年12月15、21日,著録敦煌文獻432號。
此目録底本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部,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第318—323頁)、黄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第884—897頁)皆作《李木齋氏鑒藏寫本目録》收録。
敦煌文献介绍

百科全书式的敦煌文献作者:杨秀清据统计,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献约5万余件。
这些文献几乎包括了中国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且由于它全部出自当时人之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没有经过后人加工改造,是最能客观反映当时社会实际的第一手资料,因而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敦煌文献中,大约百分之九十是佛教文献。
现存敦煌佛经中最早的写卷是日本中村不折所藏《譬喻经》,经末题记云:“甘露元年三月十七日于酒泉城内斋丛中写讫"。
“甘露元年”即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这也是藏经洞敦煌文献的最早记年。
佛教经典中,经、律、论三类经典应有尽有,数量最多的是《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妙法莲花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等,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禅宗经典和三阶教经典。
禅宗自北魏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僧侣的改造,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自唐代起分为南北两宗,由于南宗慧能成为正统,早期禅宗历史及禅宗北宗历史渐被淹没,敦煌文献中却发现了许多与此有关的资料,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观心论》、《楞伽师资记》等,其中《楞伽师资记》明确记载了神秀——玄赜——慧安——普寂等禅宗北宗的世系,《观心论》则被认为是北宗创始人神秀的著作。
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六祖坛经》,对了慧能禅宗思想的形成十分重要,与宋代以后的《坛经》多有不同。
《顿悟大乘正理诀》是公元792—794年间由敦煌赴拉萨的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与印度僧人辩论的记录,对研究西藏的佛教史、尤其是禅宗传入西藏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界教是北周末年僧人信行(541—594)创立的佛教教派,武则天执政时一度兴盛,开元十三年(725)政府下令取缔三阶教,到北宋初年,此教已烟消云散,其经典也荡然无存。
敦煌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三阶教经典,如《三阶佛法》、《三阶佛法密记》、《佛说示所犯者法镜经》、《三界佛法发愿法》等,它的发现,为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文献概述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敦煌文献概述一、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几个概念汉河西四郡,(河,特指黄河,一般的叫水)霍去病开的。
武威,旧为凉州,张掖旧叫甘州,酒泉旧叫肃州(甘肃名称就这么来的),安西即瓜州,敦煌沙州。
瓜沙二州离得不远。
安史之乱以后,被西藏吞并,吐蕃。
当时把边关的重要军事力量调回内地平息安史之乱,顾不上边关了,就被吐蕃包围了。
包围了十年之久,敦煌投降了。
所以敦煌里的西藏文物比较多。
晚唐,敦煌大族张议潮起义,把吐蕃赶走了。
派出使者到长安,说归顺唐中央。
行政单位叫归义军。
归义军时期很长,敦煌很多的文物如壁画都是这个阶段的。
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敦煌石窟:指敦煌地区的多处石窟,如西千佛洞,榆林窟(榆林河峡谷,安西县西南)等。
不光指莫高窟。
旅游的话到不了榆林窟,不开放。
莫高窟也只是开放有限的洞窟。
敦煌城南就是一座山,鸣沙山。
鸣沙山月牙泉,汉朝就有了。
鸣沙山往东有条河,把山冲断,出现了崖壁,朝东。
莫高窟就开在这些崖壁上。
河对岸就是三危山。
(台)苏莹辉《敦煌学概要》莫高窟740多个石窟,时间最早的是前秦,最晚的是,千年之久。
16号窟,有耳洞,编为十七号,藏经洞,长宽高各3米左右。
耳洞地面高一点,要上两三级台阶。
把经卷都搁里边,包袱皮包上,像是有计划似的。
放得满满,把洞口封上,抹平,画上壁画,谁能看出来这还有个洞啊。
就这样,静静的,五百余年后被发现。
研究洞窟里的壁画,塑像,经卷形成了敦煌学。
二、藏经洞的发现光绪二十六年(1900),甲子纪年是“庚子”。
八国联军进北京。
8月,慈禧携光绪逃到西安来了,西狩,来西安打猎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藏经洞发现了,肯定顾不上了。
道士,不是和尚,王圆禄发现的。
(敦煌是丝路的交汇。
出了敦煌,分两路。
南路到龟兹——于阗,翻过雪山——伊拉克叙利亚,过地中海,到欧洲了。
北路到吐鲁番——喀什——翻过大雪山即,葱岭(帕米尔高原)。
东西文化交汇三岔路口,壁画很有异域特色。
敦煌萧条是因为西夏的占领。
不让你往外运了。
宋以后的丝路就断了。
元明就更不行了,管都不管了,算外国了,控制不了就把边界把里收,到清朝,才往外开。
但也没开到唐朝的范围。
现在的疆域规模基本上是清朝奠定的。
)王道士,没什么文化,认几个字。
修缮洞窟,积功德,把老壁画泥上再画上新的,岂有此理,他不懂老的壁画有多值钱。
他还把很多个洞窟打通了。
我们现在去看是有云梯的。
开通通道破坏了很多壁画。
不是他一个人干,还有两个小喇嘛,你看,他们这小团队也是多元的。
(此处有笑声)。
(张大千去临摹。
国民政府按照于右任建议,设立敦煌研究院,但那会国内战事不断,没心思没钱关注这边。
敦煌学真正热起来是建国后。
这几十年的事。
)王道士怎么发现的?一共有三条原始材料:第一条:《王道士荐疏》1944年,在王道士用过的木柜中发现的。
可能找人写的,他本人不识字。
这封“催款函”是王圆箓留下的惟一一件文字材料,名叫《催养经款草丹》,有学者又称之为《王道士荐疏》,现存于敦煌研究院。
“道末湖北麻城县人,现敦煌千佛洞住持王圆箓敬叩天恩活佛宝台座下:敬禀者,兹有甘肃省敦煌古郡,迤郡东南方距城四十里,旧有千佛洞,古名皇庆寺。
其洞在石山之侧,内有石佛、石洞、泥塑佛像,俱有万万之像、惟先朝唐宋重修碑迹为证。
至本朝光绪皇帝年间,因贫道游方至敦,参拜佛宇,近视洞像破毁不堪,系先年贼匪烧损,贫道誓愿募化补修为念。
至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清晨,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烈一缝。
贫道同工人用锄挖之,欣出闪佛洞一所,内有石碑一个,上刻大中五年国号,上载“大德悟真”名讳,系三教之尊大法师。
内藏古经数万卷,上注翻译经中印度经《莲花经》、《涅盘经》、《多心经》,其经名种颇多。
于三十三、四年,有法国游历学士贝大人讳希和、又有阴国教育大臣司大人讳代诺二公至敦煌,亲至千佛洞,请去佛经万卷。
冀日复蒙天恩赐赐银壹万两。
近闻其名而来得其款。
以将佛工不能成就,区区小县,屡年募化,至今剙修寺院以及补塑佛像、重修楼殿等项费用,过银贰万有余。
缘为经款,叩恳青天佛祖电鉴,特修草丹上达,肃此。
谨禀”道士,还自称主持,哈哈;天炮响震,哈哈,哪来的天炮;对伯希和怪尊敬的,哈哈,请去。
太愚昧;电鉴,王道士搞完这个东西后在佛祖面前念一遍,希望能像发电报一样发过去,哈哈。
目的是得款。
第二条材料:《重修千佛洞三层楼功德碑记》鄂省羽流圆禄……旋睹迤北佛洞寂寥,多为流沙所掩没,因设愿披沙开洞。
庚子孟夏,新开洞壁偏北,复掘得一洞,内藏释典充宇,铜佛盈座。
侧有碑云唐大中五年洪辩立”。
第三条材料:王道士的墓碑《太清宫大方丈道会司王师法真墓志》“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孔,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
见者惊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
此光绪廿五年五月廿五日事也”藏经洞封闭的原因,两种说法,没有定论:一,废弃说,斯坦因提出来的,神圣的,不能乱处理。
方广锠,敦煌学者,进一步阐释废弃说。
传统的“敬惜字纸”,里边还出了很多废纸片,废画像。
二,避难说,敌人要来了。
异教徒要来了。
伯希和提出来的。
他说西夏1035年占领敦煌时。
支持这一观点是荣新江。
敦煌学者。
三、敦煌文献的流散敦煌知县汪中翰向叶昌炽有责任,时任甘肃学政。
向甘肃领导汇报,甘肃负责人考虑到路途遥远,今天大客车还得跑两天呢?通知汪中翰封起来。
叶昌炽是有责任的。
他本人就是金石学家,《语石》就是金石学的一部里程碑之作。
别人不重视也就罢了,你叶昌炽还是个专家。
王道士时不时拿出来送给重要人物。
是中国人最先发现的。
光绪33年(光绪26年发现),斯坦因来了。
是从商人那里得知的。
王道士初不相信斯坦,斯坦因中文也不行,请了一个中国师爷。
给马蹄银套近乎。
渐渐关系好了。
斯坦因骗他说是从印度来的,说这些经典都是从印度传来的。
渐渐拿出一些卷子看。
后来,让其自己挑。
斯坦因不懂中文,画拿得多。
斯坦因挑了文书24箱,艺术品5大箱,拿走了,给了一些银子。
里面有全世界有纪年的最早的印刷品,《金刚经》。
第二年,伯希和就来了。
也是跟着考察队。
精通汉语。
每天看一千卷。
担心哪天王道士不让看了。
数万卷的东西都翻了一遍。
伯希和有几个原则,要有年代、大藏经以外的、非汉文的,五百两银子,六千余卷东西。
宣统元年,去受命到北京采购图书,把在敦煌淘到的宝贝给北京的朋友看。
罗振玉董康都来了。
告诉罗,那里还有很多东西,赶紧去弄。
1910年,即宣统二年,学部委托新疆巡(何彦升)抚将藏经洞剩下的经卷运送北京。
一路又丢了不少送人不少。
到北京后,何彦升儿子,他的亲家李盛铎,又挑了。
这样,数量不是少了嘛,于是就把一卷撕成两卷。
1912年,日本探险队来了,从王道士手中买了四百多卷。
1914,斯坦因第三次来,又买了五百多卷。
1914至1915俄国人奥登堡来了。
弄走的一万二千余件。
俄国人拿走的是藏经洞里巴掌大的纸片。
量很大。
俄国人拿走的都这玩意。
长卷也有,但不值钱。
藏经洞里大部分是佛经,而这些佛经在大藏经里基本都有。
从学术上讲不值钱。
纸片大多数是文书,如契约。
这些是哪都没有的史料,最珍贵。
藏经洞出来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晚的那件东西是不是最重要啊,因为这牵扯到藏经洞是什么时候封存的。
最晚的那件就在俄国人的这批小纸片里。
1924美国人华尔纳来了,确实啥都没有了。
他可恶的地方是,他用胶布把敦煌壁画粘走了。
一小块一小块粘,编号,回去再复原。
还拿走了些塑像,花了七十两银子。
今人总结散布各地的敦煌遗书:英国最多,法国最精,俄国最杂,日本最隐最秘,中国最散最乱。
换种角度来看,如果不是这些人拿走,并很好的收藏,继续留在我国情况会怎样?藏于国图的敦煌遗书,陈垣曾编《敦煌劫余录》。
大史学家。
陈垣写书爱找陈寅恪写序。
陈寅恪不爱给他写,因为陈垣与中共合作了嘛。
陈寅恪跑到广州去,离中共越远越好。
没去台湾,也看不上国民党。
当年北京被共军包围,胡适陈寅恪都是被国民党飞机接出来的。
他曾说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藏经洞发现,流失就这么一个过程。
四、敦煌遗书研究下来就是研究了,第一部《敦煌劫余录》六册。
目录书。
国图藏。
刘铭恕《斯坦因劫经录》、王重(轻重的重)民《伯希和劫经录》、孟列夫《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
四大馆藏地都有了。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非文书,非佛经的部分的四部要籍部分。
汉学界最关心的部分。
《敦煌学大辞典》最好的工具书。
五、敦煌文献的内容与价值1、宗教学文献最多,90%以上都是佛经。
另一个特征就是:重复最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800余件,《妙法莲华经》数百个写本。
《金光明最胜王经》《维摩诘所说经》《大乘无量寿经》重复最多。
历代大藏经都有,所以这些东西研究价值不高。
可贵的是,世间失传的部分,也就是大藏经以外的内容,192种。
这些是最重要的。
2、儒家经籍有周易王弼注,易陆德明释文,古文尚书、尚书陆德明释文,毛诗正义,毛诗诂训传,礼记,春秋经传集解,春秋谷梁传集解。
论语集解,论语疏,尔雅注。
《论语》梁皇侃疏,我国已经亡佚,日本有传本,《四库全书》收入,清鲍廷博刻入《知不足斋丛书》,流传遂广。
敦煌遗书中有《论语》皇侃单疏本(单疏即仅有疏文,正文不全。
解释哪段正文就录哪段。
)残卷,取校鲍本,颇有出入。
《八佾》有一句名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敦煌的皇侃疏与《论语》本义合。
敦煌的本子出来了,能解决一些问题。
3、史籍地志史书:史记,汉书,国语,晋书,三国志的残卷都有。
关于归义军的资料,方志:《沙州都督府图经》敦煌都督府地方志,我国最早的地方志。
被外国人拿走了。
还有《大唐西域记》残卷。
举例“王,窣利种也,有智略,性勇烈,威慑邻境,统十余国。
”这部书研究西域印度的历史,太重要了。
下面有个校勘记:校记:“原本窣利作刹利,今从敦甲本(即S2659残卷)、石本(日本石山寺藏古写本)、中本(日本松本初子所藏中尊寺金银泥经本)改。
向达云‘慧超《往五天竺传》罽宾国条云:此国土人是胡,王及兵马突厥,衣着言音饮食与吐火罗国大同少异。
’按罽宾即迦毕试,七世纪末始为突厥所灭,慧超云其国土人是胡,则《西域记》敦煌本及日本古本谓‘其王窣利种也’,作‘窣利’,不作‘刹利’,的有所本也。
按上文‘素叶城’条云‘自素叶城至羯霜那国,地名窣利,人亦谓焉’,此处作‘窣利’是。
若作‘刹利’,乃印度四族姓之一‘刹帝利’之旧译,与此不侔矣,今正。
《慈恩传》亦误作‘刹利’。
”4、子部的书有孔了家语,说苑,刘子新论,六韬,列子。
举《列子》一例:敦煌发现残卷多件。
斯坦因774号,保存了《杨朱》十八行。
《杨朱》是列子中最重要的篇章。
里边不避讳“民”字,应是唐前写本。
这十八行与传世版本不同者有8处,其中一处关系重大。
因为这一处,传世本掉了十四个字。
敦煌本却有这十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