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流散与回归的艰辛历程
敦煌保护的艰辛历程

敦煌保护的艰辛历程斯坦因于1907年拍摄的莫高窟1944年以前,莫高窟几乎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
随着藏经洞的发现,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俄国的奥登堡、日本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美国的华尔纳等西方探险家或考古学家蜂拥而至。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从道士王圆箓手中拿走藏经洞出土的文物,甚至还盗走壁画和彩塑。
1908年的莫高窟-法国伯希和探险队摄1945年,常书鸿在莫高窟临摹壁画1944年1月1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敦煌石窟保护与研究艰难起步。
在百废待兴、资料缺乏、研究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敦煌艺术研究所不仅做了大量的保护、临摹工作,而且开始对敦煌石窟做了一次全面的清理、调查和编号,做了大量整理工作,并刊布了部分资料。
同时,也探索性地开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工作,比如清理积沙、修建围墙等。
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初期,对莫高窟崖面进行加固防护1943年的莫高窟1948年的莫高窟195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在莫高窟第196窟临摹1955年,段文杰先生在临摹莫高窟第130窟供养人像1951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国家非常重视敦煌石窟的保护,专门委派专家到莫高窟开展调查,提出了抢救性加固石窟崖体和洞窟的方案。
1962年冬天,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先生们调查洞窟1963年,莫高窟崖体加固工程设计人员与敦煌文物研究所人员在施工现场1964年,莫高窟南区崖体加固工程现场1964年,莫高窟窟前遗址考古发掘随后,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对木构窟檐、栈道和崖体进行了全面修缮和加固,解决了洞窟坍塌的问题,有效制止了岩体裂隙发展,并解决了这些洞窟上下4层之间的往来通道。
1965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职工合影敦煌研究院外景1984年,甘肃省决定,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扩大编制,改善基础设施。
30多年来,在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帮助下,敦煌石窟保护从抢救性保护逐步过渡到科学保护阶段。
莫高窟综合治沙工程(航拍)莫高窟窟顶的防沙网莫高窟窟顶两道1800米长的防沙林敦煌研究院开始研究壁画和彩塑病害机理、筛选保护修复材料及工艺,采用先进的保护理念保护石窟和壁画彩塑。
中國散藏敦煌文獻叙録

中國散藏敦煌文獻叙録劉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敦煌文獻自發現後不久便經歷了四處流散的命運,目前,除英、法、俄、中四國的國家級圖書館收藏外,敦煌文獻還散藏於世界各公私收藏機構和個人手中,其中中國散藏品的數量當居首位。
中國散藏品的來源主要可分爲三個部分:一是1907年斯坦因來華前,流散於當地官紳和文人者,主要藏家有廷棟、葉昌熾、汪宗翰等;二是1910年清學部押運回京途中散落和被何震彝、李盛鐸、劉廷琛等盜取者;三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從他國陸續回購和受贈的文獻。
這些文獻或經多次轉手,或多年隱而不宣,收藏情況一直不甚清晰,隨著當前相關整理公佈成果漸增,才使我們對國内散藏敦煌文獻的全貌得以深入瞭解。
20世紀20年代開始,學界已對國内散藏敦煌文獻進行著録,如有《旅順關東廳博物館藏敦煌出土之佛教經典》①《德化李氏出售敦煌寫本目録》②《劉幼雲藏敦煌卷子目録》③《敦煌餘録》④等。
至60年代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首次對中國散藏品綜合整理,匯總了臺北“中央圖書館”、旅順博物館、李盛鐸、劉廷琛、羅振玉、傅增湘藏品的信息。
⑤1986年黄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録》在王目基礎上再次刊佈。
⑥之後榮新江《〈中國所藏敦煌寫本聯合目録〉編寫芻議》分地域對中國散藏品作了説明。
⑦《敦煌學大辭典》中由方廣錩、郭子建、榮新江、楊銘、趙和平、鄭阿財主筆介紹了“公私收藏”敦煌文獻。
⑧申國美《中國散藏敦煌文獻分類目録》對已出版圖録和編目的散藏品分類整理編目。
⑨此外,301中國散藏敦煌文獻叙録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葉恭綽《旅順關東廳博物館所存敦煌出土之佛教經典》,《圖書館學季刊》第1卷4號,1926年。
《德化李氏出售敦煌寫本目録》,《中央時事周報》1935年12月15、21日,著録敦煌文獻432號。
此目録底本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部,王重民《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第318—323頁)、黄永武《敦煌遺書最新目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第884—897頁)皆作《李木齋氏鑒藏寫本目録》收録。
敦煌文献概述修订稿

敦煌文献概述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敦煌文献概述一、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几个概念汉河西四郡,(河,特指黄河,一般的叫水)霍去病开的。
武威,旧为凉州,张掖旧叫甘州,酒泉旧叫肃州(甘肃名称就这么来的),安西即瓜州,敦煌沙州。
瓜沙二州离得不远。
安史之乱以后,被西藏吞并,吐蕃。
当时把边关的重要军事力量调回内地平息安史之乱,顾不上边关了,就被吐蕃包围了。
包围了十年之久,敦煌投降了。
所以敦煌里的西藏文物比较多。
晚唐,敦煌大族张议潮起义,把吐蕃赶走了。
派出使者到长安,说归顺唐中央。
行政单位叫归义军。
归义军时期很长,敦煌很多的文物如壁画都是这个阶段的。
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敦煌石窟:指敦煌地区的多处石窟,如西千佛洞,榆林窟(榆林河峡谷,安西县西南)等。
不光指莫高窟。
旅游的话到不了榆林窟,不开放。
莫高窟也只是开放有限的洞窟。
敦煌城南就是一座山,鸣沙山。
鸣沙山月牙泉,汉朝就有了。
鸣沙山往东有条河,把山冲断,出现了崖壁,朝东。
莫高窟就开在这些崖壁上。
河对岸就是三危山。
(台)苏莹辉《敦煌学概要》莫高窟740多个石窟,时间最早的是前秦,最晚的是,千年之久。
16号窟,有耳洞,编为十七号,藏经洞,长宽高各3米左右。
耳洞地面高一点,要上两三级台阶。
把经卷都搁里边,包袱皮包上,像是有计划似的。
放得满满,把洞口封上,抹平,画上壁画,谁能看出来这还有个洞啊。
就这样,静静的,五百余年后被发现。
研究洞窟里的壁画,塑像,经卷形成了敦煌学。
二、藏经洞的发现光绪二十六年(1900),甲子纪年是“庚子”。
八国联军进北京。
8月,慈禧携光绪逃到西安来了,西狩,来西安打猎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藏经洞发现了,肯定顾不上了。
道士,不是和尚,王圆禄发现的。
(敦煌是丝路的交汇。
出了敦煌,分两路。
南路到龟兹——于阗,翻过雪山——伊拉克叙利亚,过地中海,到欧洲了。
北路到吐鲁番——喀什——翻过大雪山即,葱岭(帕米尔高原)。
〔郝春文〕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自然十分珍视 ∀ 这一时期公布的佚籍有 5鸣沙石室佚书 6 收录的 5春秋谷梁传解释 6 / 僖公上第五 0!
5 春秋后国语 6! 5春秋后秦语 6! 5春秋后魏语 6! 5晋纪 6! 5阃外春秋 6 等 ∀ 罗振玉所撰目录提要分别
据传世文献考出以上史籍的名称 并说明其对研治各时期历史的价值 ∀ 5鸣沙石室古籍丛残 6 则影印
西和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统治开始动摇 ∀ 大中二年
沙二州后上表归唐 唐廷遂在沙州设归义军节度 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 ∀ 此后直至 半叶 张议潮家族和曹议金家族相继控制归义军政权达 回鹘建立的甘州回鹘占据
个河西及沙州以西的一些地方 ∀ 世纪晚期以后则仅有瓜 ! 沙二州 其东的酒泉 ! 张掖地区被由西迁 凉州一带则是吐蕃系的温末部的活动地域 心由西迁回鹘建立的西州回鹘王国和以于阗为中心的于阗王国等少数民族政权 ∀ 因这一历史时期的 历代中原王朝始终未能有效控制上述地区 属于这个时期的官私文书和史籍 富的原始资料 ∀ 我国学者在最初接触敦煌文献时 就开始了对归义军资料的整理和研究 ∀ 5敦煌石室真迹录 6 中 即有多件与归义军有关的文书 王仁俊还以 / 按语 0 的形式介绍了几件同类文书 ∀ 他依据所见文书否 定了 5新唐书 # 吐蕃传 6 有关张淮深卒于咸通十三年 年 张奉之敕 并推测张奉之尚白是受摩尼教的影响 年 的记载 考定张淮深应卒于大顺元年 确认 5西汉金山国圣文神武白帝敕 6 即 5旧五代史 6 等史书所记 / 自号金山白衣天子 0 的 指出 5曹议金壁画题名 6 中之曹议金即 5旧五代 他联合回鹘 通使中原 遂以留后 但由于 故当时的官修史籍对吐蕃管辖时期西北地区的情况和归 且多讹误 ∀ 幸赖敦煌文献保存了一大批 义军政权及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有关情况记载极为简略
敦煌文物流失海外的历史事迹

敦煌文物流失海外的历史事迹
敦煌文物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历史上,由于
各种原因,敦煌的文物也曾流失到了海外。
以下是部分敦煌文物流失
的历史事迹。
唐朝时期,敦煌曾是较为繁荣的文化中心。
当时,仙人洞、莫高
窟等地的千佛洞壁画和石窟造像就是敦煌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但在
唐末时期,吐蕃入侵,加上众多内部因素,导致敦煌的繁荣走向衰落。
此时,敦煌文物的流失也开始逐渐发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文物的流失逐渐扩大。
明清时期,由于国
内政治动荡、西方列强的入侵等原因,大量的文物被掠夺和流失到海外。
其中,海外藏家弗朗索瓦·拉平等人曾多次来到敦煌地区,购买
了不少文物,并将其运往欧洲。
此外,20世纪初期,日本也曾派遣考古队伍赴敦煌地区进行发掘。
他们发现了大量的敦煌文物,并将其运往日本。
其中,不少文物至今
仍是日本博物馆的重要馆藏。
总之,敦煌文物的流失事实无法改变,但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寻找、追索流失海外的文物。
同时,也希望国际社会能够理解文物的文
化价值,齐心合力保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概述[马德]
![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概述[马德]](https://img.taocdn.com/s3/m/446d65583b3567ec102d8a29.png)
这次整理的甘肃各地藏敦煌藏文文献,共编3370号(件),其中敦煌市博物馆2890号,甘肃省图书馆351号,敦煌研究院82号,甘肃省博物馆36件,酒泉博物馆19件,敦煌市档案馆12件,张掖博物馆2件,高台县博物馆2件,武威市博物馆2件,兰州籍山东人兰山范氏私人藏20件。这部分文献基本是写经,主要分为卷式《大乘无量寿经》与贝叶式《般若经》,也有一少部分是社会文书。另外,敦煌市博物馆藏第351号还有3144页梵夹装经页尚待再行编目。
同汉文经卷一样,藏经洞开启以来,先后有一部分藏文经卷、经页也流失到民间。1944年以来,甘肃省各收藏单位不断接受私人捐赠并多方访求,陆续征集到一部分汉、藏文经卷和经页。如敦博0080—0303号是敦煌人殷登明1951年将敦煌民众教育馆所存捐赠敦煌县政府后移交县文化馆保存的;敦博0307、0790号是敦煌县博物馆在调查三危山文物点时在三危山王母宫处征集入藏的;敦博1530、1531号是敦煌市博物馆求购所藏。又如张掖博物馆藏2件《大乘无量寿经》,一件为1981年7月于张掖西街一唐姓人家征集,另一件为1988年4月离休老干部赵奉翱捐赠。敦煌研究院所藏一部分为敦煌当地人士捐赠,有一部分是1964年本院副研究员霍熙亮先生从敦煌民间征集而来。一直到近年,还不断有捐赠和征集。如1993年敦煌市博物馆从市属五墩乡文化站征集到数件,2002年敦煌市三危乡农民李永德捐赠给敦煌研究院的数件,等。另据了解,还有一部分敦煌藏文文献尚保存于敦煌以及甘肃各地民间个人手中。特别是上文提到的重440余斤的94捆卷式写经,即使把我们这次搜集到的全部卷式写经统计在一起,可能还不足这个重量的一半。所以,日后继续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敦煌藏文文献的任务还很艰巨。
第02章敦煌文献的发现及流散

第二章
• 竹书纪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但初释本和 考正本仍继续传抄流行。直到唐玄宗开元以前此书仍 旧存在。宋《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 书录解题》已不加着录﹐可能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 ﹐传抄本也逐渐散佚。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出现的 《竹书纪年》刻本﹐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王纪年记事 ﹐一般称为“今本”。清钱大昕等指其为明人伪书﹐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更推断为明嘉靖间天一阁 主人范钦伪作。南宋初罗泌《路史·国名纪》戊注曾 引《纪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晋国纪年﹐除多一 字外﹐与今本全同﹐故今本最迟在南宋初即已出现。
第二章
• 第二天天刚亮,蒋孝琬面带惊愕的神色向 斯坦因报告,有些 经卷上有题署,有的题 署表明,佛经是玄奘从印度带回并亲自从 梵文译为汉文的。听了这一消息,斯坦因 也很惊讶,并让蒋师爷去报告王道士。王 道士听后更是惊愕不已。
第二章
• 蒋孝琬说,只有一种解释才说得过去,即 阴曹地府的玄奘亲自选定这一时辰,把这 些 神圣的佛经展示在斯坦因面前,以便这 位来自遥远印度的虔诚信徒和弟子能把它 们带回印度老家去。在蒋孝琬这种半神话 的影响下,王道士终于向斯坦因打开了藏 经洞之门。
第二章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的早期流散
尤其难得的是有大量失传的古佚文书,大大丰富了我国 文献宝库;其书写文字,除汉文之外,又有卢文、粟特 文、突厥文、梵文、于阗文、吐蕃文、回鹘文、希伯来 文等,多是久已失传的民族古文字。此外,还发现了晚 唐、五代及北宋刻本印刷书籍、绘品。价值之大,无与 伦比,被学术界誉为“古代学术的海洋”。
第二章
伯希和盗宝03
伯希和在藏经洞进行了整整3个星期的挑选。 把卷子分成两堆:一堆是菁华,不论多么艰 难不惜一切代价弄到手;另一堆是凡品,也 是需要的,但不是必不可少的。经过每天大 约1000份的紧张挑选,他基本上将石室遗书 检查一过。
敦煌学百年发展历程简述--以敦煌遗书的归属地为中心

一
一
等文书的研究 . 从 而将 均 田制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全新 的阶段 , 为 最终阐明均田制的性 质和施行奠定 了基础。 日本学者能在敦煌学上取得重大成就 , 主要有三个 因素 : 从 研究条件来说 , 他们能够不 断地到英 国、 法国等地查 阅原件 , 尽可 能多地收集 、 发掘有用 资料 , 编辑 出版 校勘精细 的录文本 ; 从研 究视野和研究方法来说 .重视重 大历史 问题研究 与敦煌文献研 究相结合 : 从 治学态度和学风来说 , 重 视原始资料的整理研究 与 理论问题研究相结合 。 我们必须承认他们的成就 , 承认他们在 一 些重要领域取得 的领先水平 。 这样才能促进我 国的敦煌学研究。
张 大干 的发掘又是盗宝式 的发掘 , 没有科学的记录。
二、 敦 煌学在 日本— — =战后敦 煌学 的大发展 日本敦煌 学的发展 , 从其 起点来说 , 大致与我 国相 同, 都是 在2 0 世纪2 O 年代以后 。在3 O 和4 O 年代 , 两 国学者 的研究 各有所 长, 在某些方面 , 我 国学者还具有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特别 是5 O 年代 以后 . 日本 的敦煌学有 了较大的发展。其突 出成就是将 敦 煌学的研究领域从经史子集和文学作 品的研究 ,扩大至社会 历 史的研究 , 在经 济史 、 法制史 、 宗教史和少数 民族史方面 , 均取 得举 世瞩 目的成果 . 一 部部 鸿篇巨著相继问世。这些成果 , 对 中 国古代 史 。 特别是对魏 晋隋唐历 史研 究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 在敦 煌 学各研究领域 中.还没有哪一方面 的研究能与 日本 的成果相 比拟 。以北魏隋唐时期 的均 田制研究 为例 ,当时 日本学术界认 为. 这是 “ 日 本东方史学界在世界上值得 自 豪 的辉煌成 就之一 ” 。 事实 的确如此 . 他 们 的这 项研究成果 , 汇聚了从三 、 四十年代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流散
1. 1 敦煌文献的发现 敦煌藏经洞是由一个不懂学术的道士 王圆箓偶然
发现的。他云游 到莫高 窟后 选择住 在这里, 打算 把莫 高窟的废 置 佛殿 改 造成 道 教的 灵 宫。光 绪二 十 六年 ( 1900) , 王道士在清理 16窟 甬道 过程中, 偶然 发现了 藏经洞, 即第 17窟。 王道 士凿开 洞窟, 发现 里面 收藏 了很多包裹, 包裹里是各种经卷。如此, 一 座丰富的古 代文化宝 库呈 现 在人 们 的面 前, 总共 约 有 5万 余件。 藏经洞里的文书主要包括 5- 11 世纪多种 文字的古写 本、少量印本, 涉 及内 容丰富, 形式 多样, 既 有佛 经、道 经、儒书、地 志、小说、通 俗词 典 等 专书, 也 有 诗 词、短 文、唐代俗讲、信札、帐簿、医卜、历书 等; 语 种包 括汉、 藏、印度、小亚 细亚 ( 去庐、康居、古和 阗、回 纥、龟 兹 ) 等诸种文字。敦煌文献是研究中古中 国、中亚、东亚等 相关的历史学、考古 学、宗教 学、人 类学、语 言学、文学 史、艺术史等 的珍贵 材料 [ 1] 。敦 煌文献 就这 样落 入了 没有多少文化、完全不懂得考古的王道士 手中, 这就注 定了敦煌文献的悲惨命运。
2 敦煌文献在世界各国的分布
敦煌文 献的国 内外流失 虽曾失 去控制, 但其去向
与 收藏 却大 多有 迹可 寻, 只 是难 究其 详。 100 余 年过 去 了, 随着国 际敦煌 学研究的 不断发 展以及学 者们的 不懈追踪, 它的 现状 和归宿 大部 分已经 水落 石出。根 据 有关专家 统计数 据表明: 现 存的敦 煌文献总 数大约 在 58 100 件以 上 [4] 。它 们 分别 被流 散收 藏 在国 内外 各机构及个人手中。目前, 敦煌文献在世 界各国、地区 的分布情况见表 1。
1. 2 敦煌文献的内散 敦煌文 献从被 发现就开 始不断 流失, 王道 士是其
中必然被谴责 的主 要人 物之 一。从 1900 年 王道 士发 现藏经洞到 1907 年斯坦因 来到藏经 洞, 7 年中 已经有 一些经卷通过王道士散落到地方官绅手 中。王道士面 对 如此多的 古代经 书和画卷 不知价 值几何, 他 拿出经 卷 交给肃州 道台报 送甘肃藩 台廷栋, 廷栋收下 文献却 没有给予 重视。 他 又挑 选 了一 些 赠给 敦 煌县 长 汪宗
11
<< 专 题
表 1 煌文献在世界各国、地区分布概 况
国家、地区
收藏单位
英国
国 家图书馆 东方写 本与印本 图 书部
印度事务部图书馆
印度 法国
新德里国立博物馆 国家图书馆东方写本部 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部
德国
慕尼黑巴伐立亚州立图书馆 国会图书馆
龙谷大学图书馆
日本
俄国 瑞典 丹麦 美国 韩国 中国台北
我们总想确切统计出敦煌写本的数量 与流散各国 的具体情况, 但看来难以做到, 谁也不可能 无遗漏地遍 寻 世界上的 所有藏 家, 许多不 确定性 让研究者 力不从 心。同时, 随着地区和国家格局 的变化, 存藏地及收 藏 者也都在不 断变化, 甚至有些 已被毁坏无 存。总 之, 敦 煌文献在 英国 的藏卷 最多 最长, 在法 国的 藏卷 最精 最 广, 在俄国的藏卷最杂最碎, 在日本的藏卷最隐最秘, 中 国国内的藏卷最散最乱, 其他国家收藏星罗棋布 。 [11]
敦煌文 献大量 流失决非 偶然事 件, 是当 时历史的 必然。首先, 19 世 纪中 叶 清王 朝的 统 治已 迅速 衰落, 清廷已腐朽不堪, 内忧外患接踵而至, 朝廷 对地方政权 的 控制力十 分薄弱, 对于本 来就鞭长 莫及的 西北地区 更是无力管辖。 其次, 帝 国主 义列强 出于 经济、政治、 军 事及学术 研究等 多种需要, 打着各 色旗号 加紧进行 ∀ 中亚探查 #。多种身 份的探 险队、考察 团进入 西北地 区勘察或挖掘地下遗存。第三, 敦煌作为 西域重镇, 曾 是 各民族文 化交流 的中心, 亦是一块 蕴藏丰 富又亟待 开发的宝 地, 必 然吸 引 国外 ∀ 探 宝者 #来 此。第 四, 藏 经洞因为洞窟 年久 失修, 缺 乏保护, 加之风 沙侵 袭, 第 17 窟门上的土坯 墙迟 早 会坍 塌, 被 王道 士 发现, 带有 一定的偶然和必然性。第五, 就当时的实 际情况, 王道 士 与斯坦因 等人之 间并不存 在买卖 关系, 他 们双方定 约是 ∀ 捐 款 #用 于 修缮 之需。 所以, 斯坦 因、伯希 和等 人 在敦煌的 作为, 是 地地道 道的强盗 劫掠性 质毋庸置 疑。第六, 王道士等 人的愚昧, 斯坦因 雇佣的师爷蒋 孝 琬的为虎作伥, 中国官绅给斯坦因把一箱箱文物运走提 供的帮助以及负责运送劫 余写本的某 些中国官员的 趁 火 打劫行为等, 都表明当事人的愚昧无 知与麻木不仁。 上述负面效应都构成了敦煌文献流失的社会原因。
翰, 汪转赠当时的甘肃学台叶昌炽。此后, 王道士便不 断随意取出一些精美佛经和漂亮绢画送呈 县衙或赠送 友人。这些 经 卷后 来 辗转 流 入张 广 建、许 承 尧、杨炳 荣、周炳南、端方、苏子培、陆 季良等许多地 方官绅和 文 人手中。此外, 还 遭遇一次严重 的监守自盗: 1910年 清 政府命令将残存遗书全部运往北京京师图书馆保存, 执 行官甘肃布政使何彦升之子借职务之便, 伙同其岳父李 盛铎 及同乡刘廷琛、方尔谦等人, 各盗取残卷中佳品 数 百卷, 将剩余送交学部 (为掩盖盗行, 将一些长卷撕成几 段凑足原数 ), 到达北京时只剩得 8 600个残卷。 1. 3 敦煌文献被外掠
关键词 ! 敦煌文献 流失分布 出版回归 数字化 分类号 ! G254
The D ifficu lt Process of the Scatter and R etu rn of D unhuang D ocum ents P an D eli1 W ang W enfeng2
1 Shenyang N orm a lU n ive rsity L ibrary , Shenyang 110034 2 Shenyang C ity D a Dong Qu L ibrary, Shenyang 110042
3 敦煌文献的再生性回归
中国曾 派出几 十位敦煌 专家前 往国外, 希 望索回 敦煌文物, 然而大 都无功 而返。 1997 年 10 月 9 日, 日 本 友人青山 庆示遵 照其父青 山杉雨 的遗嘱, 将 家藏的 8件敦煌遗书送 回敦 煌, 开 创了 流失 海外 敦 煌文 物回 归故里的先河 [ 13] 后, 再没有国 家或是 个人交还 敦煌遗 书。我们只能采取再生性回归方式, 如, 摄影、复制、出 版、数字化等多种回归途径。 3. 1 ∃英藏敦煌文献 %出版回归
表 1系根据 1962年商务印书馆编 ∃敦 煌文献总目 索引 %和其他有关资料编辑而成, 仅仅是敦煌流失海外 文献的粗略 统计。此外, 在美国 还有 芝加哥 自然 史博 物馆藏写本 1 件、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汉文写本 2 件、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汉文 写本 1 件、哈佛大 学艺术博物馆 藏绘画 1 件、纽 约大都 会艺术 博物 馆藏 汉文写本 3件。在 日本一 些公 私博物 馆里, 如九 州大 学文学部有 5件, 在白本和绘 画。在德国印度艺术博物馆、慕尼黑人种 学博物馆、不 来梅海外博物馆也有少量收藏。土耳其和 匈牙利科学 院图书馆也有斯坦因零星收集品。
10 L I BRARY AND INFORM A T ION SERV ICE
>>
第 54卷 第 7期 2010年 4月
到敦煌, 用 6包日用品换取写本 2 大包。 1907年 3月, 英 籍匈牙利 人斯坦 因第二次 探险来 到莫高窟, 骗走古 写本类 24箱 ( 1万余卷 ), 绘画古美术品 5箱。 1908年 2 月, 法人伯希和 来到 敦 煌, 将 其中 的波 罗 密文, 回鹘 文之全部, 藏 文之 大部, 佛典 以外 的汉 文文书之 全部, 总计 5 000余件, 运往 法国。 1911年 至 1914年, 日本 大 谷探险队人从王道士处 骗购文书总 计 376 卷。 1914 年 斯坦因又来敦煌再度骗购写经 570卷。同年, 沙俄 奥登 堡来敦煌发掘 收购写本 12 000余卷, 绢画 100 余幅, 剥 去壁画 10 余幅。 1924 年, 美国人华尔 纳来莫高窟剥 取 壁画 26幅。 1935年 抗战爆发前, 日本 人又从盗劫遗 书 者李盛铎处购得 400余 卷精品 [ 2] 。最终导 致敦煌文 献 大量流失国外, 累计俄罗斯 12 000件、英国 13 300件、法 国 5 700 件、日本 1 000 件 [ 3] 以及其 他各国 公私藏家 若 干。他们采取的是低 价欺骗贿买、以物 品换文物、剥 离 窃取壁画、偷裹囊中 塑像等非法手 段, 将藏经洞的 5 万 余件古文书、绢画刺绣、泥塑木刻等运往国外。 1. 4 敦煌文献流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