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颅窝良性肿瘤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3
概况
• 占全身肿瘤的2%,年发病率10/10万 • 原因不明 • 见于任何年龄
4
颅内肿瘤发生的一般规律
• 2岁以下: 幕上/幕下约2:1 • 2-10岁: 幕下多于幕上 • 10-15岁:大致相等 • 15岁以上(成年):幕上多于幕下
5
颅内肿瘤发生的一般规律
• 儿童期:
-幕下:小脑星形细胞瘤,脑干胶质瘤 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
-幕上:星形细胞瘤,颅咽管瘤 -转移瘤罕见
• 成人:幕上肿瘤占70%,如大脑半球胶质瘤、脑膜瘤、
垂体瘤、听神经瘤、转移瘤
6
肿瘤诊断三要素
(准确)
• 定位 (准确) • 定量 (力争准确) • 定性
7
颅内肿瘤影像五要点(影像诊断五要点)
• 部位 • 大小 • 形态 • 密度(信号、回声) • 毗邻关系
47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
-T1WI、T2WI均与脑皮质等信号,瘤周可见受压脑 皮质为“皮质扣压征”。瘤内及周围可见血管流 空信号
• 增强:
-明显均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脑膜尾征”
48
左额脑膜瘤(图)
49
左顶镰旁脑膜瘤(图)
50
右侧CPA脑膜皮 型脑膜瘤 (图)
51
左额过渡型脑膜瘤(图)
• 增强
-实性肿瘤均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
42
影像学表现(MRI)
• 平扫: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钙化、囊
变、坏死时信号不均
• 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43
四脑室 室管膜瘤(图)
44
四脑室室管膜瘤(图)
45
脑膜瘤
• 临床与病理:
占原发颅内肿瘤15%-20%,起自蛛网膜颗粒的蛛网膜 帽细胞,40-60岁女性多见;常见矢状窦旁、大脑凸 面、鞍区、大脑镰等,为颅内脑外肿瘤,有完整包膜, 血供丰富,常有钙化,可引起颅骨增生或破坏

后颅窝常见肿瘤的MRI表现

后颅窝常见肿瘤的MRI表现

后颅窝常见肿瘤的MRI表现来源:影像时间后颅窝指枕骨大孔以上小脑幕以下区域,后颅窝肿瘤多见于儿童,常见的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等;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血管母细胞瘤多见于成人;脑膜瘤、听神经瘤及胆脂瘤成人多发,主要发生于桥小脑角区,现将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总结如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后颅窝最常见的肿瘤,WHO I 级;•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20 岁以下多见;•好发于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其次为鞍区,还可见于其它中线结构区;•以囊实性改变为主,壁结节内亦可发生囊性变,囊内壁一般比较光滑,也可见完全囊性或实性改变;•增强扫描囊壁和壁结节可见强化;•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无或较轻。

Case 1:4 岁,男性,小脑蚓部囊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Case 2:4 岁,男性,脑干囊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Case 3:26 岁,男性,囊实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后颅窝第二常见肿瘤,WHO IV 级;•儿童多见,主要见于 15 岁以前,以 4~8 岁最常见;•好发于小脑蚓部,即四脑室顶部中线区,常向四脑室内生长从而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实性肿块,囊变、坏死、出血及钙化均少见;•T2WI 信号近似脑灰质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当发生小囊变时强化可不均匀;•可沿脑脊液播散;Case 1:7 岁,女性,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向四脑室生长Case 2:2 岁,男性,左侧小脑半球髓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又称血管网织细胞瘤,WHO I 级;•多见于成年人,以 30~40 岁多见;•好发于中线旁小脑半球;•突出特点-囊变;•典型表现:大囊小结节,结节常偏离中线位置,且结节通常较小,5~10mm,也可表现为单纯囊性或实性型;•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均匀强化,呈「壁灯征」、「印戒征」,囊壁一般无强化;•部分病变边缘可见流空血管影。

Case 1:29 岁,女性,右侧小脑半球血管母细胞瘤Case 2:46 岁,女性,右侧小脑半球血管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细胞;•儿童见于四脑室,成人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信号不均,易发生囊变、坏死、出血,有时可见钙化;•钻孔样/塑形样生长;•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囊壁可见轻-中度强化。

颅脑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课件

颅脑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课件

28
脑内肿瘤与脑外肿瘤的影像表现。
部位:脑内胶质瘤起源于脑白质,转移 瘤居脑皮质或皮质下(灰白质交界)。 影像表现肿瘤位脑实质内,瘤周水肿明 显,肿瘤与正常组织界面不清,肿瘤与 硬脑膜相贴面小。
颅骨一般无变化。脑功能异常常见。
精选版
29
精选版
30
脑外肿瘤多起源于脑膜和颅神经,也可 源于胚胎残留,血管或颅骨。
41
精选版
42
精选版
43
精选版
44
精选版
45
精选版
46
脑膜瘤:
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多发生于中年 以上。肿瘤来源于蛛网膜粒处的帽状细 胞。常位于脑膜转折处。少数位脑室内。 可单发及多发。病灶呈均匀等或高密度。
圆形,卵圆形,扁平状。增强明显,并 脑膜局限性强化。周围常有水肿,引起 邻近骨质破坏,增生。病程多数年。
肿瘤位表浅部位,与脑膜相边底宽。
颅骨改变常见,有增生,破坏,变形等。
脑沟,池改变,肿瘤相邻部位沟池变窄 或消失,肿瘤部位蛛网膜腔填塞。而两 端可扩大。
精选版
31
精选版
32
Hale Waihona Puke 精选版33脑白质塌陷征。脑灰白质移位,与颅板 距离增大。
静脉窦闭塞。
精选版
34
增强表现:
脑肿瘤常有增强作用。脑实质肿瘤增强 主要是由于血脑屏障被破坏。脑外肿瘤 没有血脑屏障。增强反应肿瘤的血运情 况。血运差时肿瘤无强化。
精选版
11
颅脑肿瘤的基本CT表现: 密度异常:
低密度肿瘤,其内部成分可以是肿瘤的 坏死组织,水分,和脂类。
高密度肿瘤,内部可以是实性肿瘤,也 可以是肿瘤内部的出血或钙化。
精选版

脑部肿瘤的影像学

脑部肿瘤的影像学
脑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颅内肿瘤是常见疾病;分类: (一)按来源分类:包括颅骨、脑膜、 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 胚胎组织; (二)原发性和转移性; (三)良性或恶性; (四)按部位分,幕上、幕下、鞍区、 桥小脑角区,等


临床上要求能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 范围、数目和性质。颅骨平片诊断价值 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脑血管造 影可作出定位诊断,有时可作出定性诊 断。CT和 MRI对肿瘤的诊断优于传统的X 线检查。CT定位与定量诊断可达98%, CT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定性诊断正确率 可达80%以上。MRI对肿瘤定位诊断更准 确,但定性诊断有时也有困难。


等密度或高密度。因为垂体无血脑屏障, 注射对比剂后,对比剂进得快、去得快,而 肿瘤的血供不如垂体丰富,对比剂进得慢、 去得也慢。肿瘤低密度世可由肿瘤液化、坏 死和纤维化所致。低密度肿瘤多见于PRL腺 瘤,而HGH腺瘤和ACTH腺瘤多为等密度。 鞍内垂体腺瘤的强化形式包括有均匀强化、 不均匀强化、局限低密度、未见异常密度。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1 、平扫:( 1 )肿瘤呈均匀高密度(占 75%)、等或低密度,边界清 (2)沙粒样钙化或不规则钙化 (3)邻近骨质增生或破坏 2、增强扫描:肿瘤90%均匀一致强化, 10%—15%呈不典型环状强化。

脑膜瘤CT平扫+强化
右额脑膜瘤
(动态CT增强扫 描,呈典型的脑 膜瘤曲线)
恶性胶质瘤CT表现
3.MR表现: ( 1 )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T1 加权呈低信号, T2加权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由于血脑屏 障受损轻,水肿轻、占位效应轻,肿瘤无强化 或强化轻。 ( 2 )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由于肿瘤发生间 变,细胞密度及多形性增加,肿瘤血管增多以 及瘤内大片坏死、出血而占位效应明显,水肿 广泛,血脑屏障受损重,肿瘤T1加权呈混杂信 号,以低信号为主,间杂更低、更高信号,T2 加权混杂性高信号,肿瘤坏死灶和灶周水肿信 号,强化明显,坏死灶不强化。恶性度越高, T1和T2值越长,囊壁和壁结节强化愈明显。

颅骨肿瘤及肿瘤样变影像表现课件

颅骨肿瘤及肿瘤样变影像表现课件

康复治疗: 术后进行康 复治疗,提 高生活质量
01
02
03
04
05
06
手术治疗方法
F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精准治疗
E
免疫疗法:激活免疫系统,对抗肿瘤
D
化疗:药物治疗,控制肿瘤生长
C
内镜手术:微创手术,切除肿瘤
B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精确定位,定向放射治疗
A
开颅手术:切除肿瘤,解除压迫
非手术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利用放 射线杀死肿瘤细胞, 控制肿瘤生长
靶向治疗:针对肿 瘤细胞特定基因或 蛋白质进行治疗
内分泌治疗:通过 调节激素水平,控 制, 控制肿瘤生长
免疫治疗:利用免 疫系统杀死肿瘤细 胞,控制肿瘤生长
辅助治疗:如止痛、 营养支持等,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4 颅骨肿瘤及肿瘤样变的预后
3
心理支持:提供 心理支持,帮助 患者应对疾病带
来的心理压力
2
康复治疗:进行 康复治疗,提高
生活质量
4
营养支持:提供 营养支持,帮助
患者恢复健康
谢谢
治疗原则
早期发现: 早期发现颅 骨肿瘤及肿 瘤样变,及 时治疗
综合治疗: 根据肿瘤类 型、分期、 患者身体状 况等因素, 制定综合治 疗方案
手术治疗: 对于可切除 的颅骨肿瘤 及肿瘤样变, 采用手术治 疗
放射治疗: 对于不适合 手术或手术 后复发的颅 骨肿瘤及肿 瘤样变,采 用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不适合 手术或放射 治疗的颅骨 肿瘤及肿瘤 样变,采用 药物治疗
视觉障碍:肿瘤压 迫视神经导致视觉
障碍
04
癫痫:肿瘤压迫脑 组织导致癫痫发作
05

儿童后颅窝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思路

儿童后颅窝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思路

儿童后颅窝肿瘤的病理类型多样,术前准确判断肿瘤类型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中重点阐述儿童后颅窝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并梳理影像学诊断思路,以提高影像医师对儿童后颅窝肿瘤的诊断水平。

在儿童各部位发生的实体肿瘤中,脑肿瘤是导致其死亡的首要原因。

后颅窝肿瘤占儿童所有脑肿瘤的45%~60%,大多数发生在3~11岁。

儿童后颅窝肿瘤的病理类型多样,其中以髓母细胞瘤最常见,占30%~40%,其他较常见肿瘤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25%~35%)、弥漫性中线胶质瘤(20%~25%)、室管膜瘤(10%~15%)以及同属于胚胎性肿瘤中的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1%~2%)。

少见情况下,儿童后颅窝亦可发生其他病理类型肿瘤,占全部后颅窝肿瘤的10%~15%,包括伴有多层菊形团的胚胎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生殖细胞瘤、畸胎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血管母细胞瘤、脑膜瘤、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等。

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肿瘤,其临床处置方式不完全相同,术前对肿瘤准确定位、定性,结合年龄、临床资料等明确肿瘤类型,对临床决策的选择至关重要。

儿童后颅窝肿瘤的最常见临床表现为颅高压引起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和呕吐等,也可出现共济失调、视乳头水肿、眼球震颤、运动障碍等。

婴幼儿则以头围增大为主要表现,多因肿瘤体积较大时,压迫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当肿瘤体积较小时,可无任何临床症状。

因此,CT和MRI是发现和诊断儿童后颅窝肿瘤的主要方法。

CT对于显示肿瘤内是否存在钙化较敏感。

MRI因无电离辐射、能够进行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已成为儿童脑肿瘤诊断和评估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对于显示肿瘤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边界、成分、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强化方式、是否出现神经轴的脑脊液播散、预判肿瘤生物学行为等具有重要作用。

一、胚胎性肿瘤1.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WHO分级为Ⅳ级,多见于15岁以前,以3~7岁最多见。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胶质瘤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Ⅳ级: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其中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

【影像学表现】1.CT:(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

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

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

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

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颅窝良性肿瘤影像诊断
范围
后颅窝组成骨包括颞骨岩部后面 和枕骨,主要结构包括小脑、脑 干、第四脑室、小脑幕及桥小脑 角池等。
后颅窝肿瘤指小脑幕以下、枕骨 大孔以上的肿瘤。
2020/11/14
2
2020/11/14
3
临床表现
颅高压症状 小脑症状(共济失调、患侧肌张力减弱
等) 脑干症状(交叉性麻痹) 桥小脑角症状(耳鸣、听力下降、眩晕
颜面麻木、面肌抽搐等)。
2020/11/14
4
颅内肿瘤发生的一般规律
2Y以下:幕上/幕下约2:1。 2Y-10Y:幕下多于幕上。 10Y-15Y:大致相等。 15岁以上(成年):幕上多于幕
下。
2020/11/14
5
桥小脑角区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 ) 脑膜瘤(meningioma ) 三叉神经瘤(trigeminal neuroma ) 胆脂瘤(cholesteatoma )
2020/11/14
6
小脑及四脑室区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 室管膜瘤(ependymoma ) 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 ) 转移瘤(metastases )
2020/11/14
7
桥小脑角区
位置:即桥脑与小脑之间的 区域。内听道和三叉神经是 其最重要的解剖结构
2020/11/14
24
MR
1.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较均 匀。
2.肿瘤较大者可压迫鞍上池或四脑 室。
3.增强扫描均匀强化,发生囊变者 呈环形强化。
2020/11/14
25
三叉神经瘤
2020/11/14
26
三叉神经瘤
2020/11/14
27
2020/11/14
三 叉 神 经 瘤
肿瘤内常见钙化,但明显囊变罕见
2020/11/14
16
影像表现
CT
1.平扫 圆形或类圆形等或稍高密度肿 块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与相 邻脑膜有宽基底相连。
2.常引起局部骨质增生硬化。瘤内钙 化常见,明显囊变罕见。
3.增强扫描常呈明显均匀强化。20Leabharlann 0/11/1417MR
1.肿瘤呈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 号。
晕等。
2020/11/14
9
影像学表现
CT 1.圆形或类圆形略不规则等密度或稍
高密度肿块,以内听道为中心。肿 块较大时常有囊变。 2.患侧内听道扩大。 3.相应脑池的改变。 4.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2020/11/14
10
MR
1.肿块呈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
2.肿瘤小时信号常较均质,增强扫描 呈均质明显强化。瘤内出现坏死时 不均匀强化,表现为单环或多环不 规则强化。有时可见增粗的听神经 强化,呈鼠尾征。
2020/11/14
29
影像表现
CT
1.平扫呈脑脊液样低密度影,囊壁钙化
罕见。有时可因囊肿内含有较多的胆固
醇(蛋白质),可呈很低密度(等密度
或高密度)。
2.囊肿较大时主要根据脑干和小脑等结
构移位变形来确定囊肿的存在和范围。
3.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但合并感染时
,囊壁可强化。
2020/11/14
30
MR
2.肿瘤与小脑之间常有长T1、长T2信 号纤维包膜。
3.周围水肿轻,瘤体较大时可有占位 效应。邻近脑沟及脑池扩大。
4.增强扫描表现近似CT,有时可见脑膜 尾征。
2020/11/14
18
2020/11/14
桥小脑角区脑膜瘤
19
2020/11/14
20
三叉神经瘤(trigeminal neuroma )
2020/11/14
8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 )
1.为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约占该
区肿瘤的80%,后颅窝肿瘤的40%。
2.起源于听神经鞘细胞,为脑外肿瘤。
病变早期发生于听神经内听道段,随着
肿瘤的生长,内听道扩大,并向内侧脑
池生长,形成肿块,肿块可囊变坏死、
出血。
3.临床表现主要有耳鸣、听力障碍、眩
少数沿下颌支向下生长致卵圆孔扩大, 肿瘤可经扩大的卵圆孔向颅外生长。
2020/11/14
22
2020/11/14
23
影像表现
CT
1.表现为等或低密度,也可因坏死表 现为不均匀密度。
2.肿瘤跨越中、后颅窝延伸至鞍旁时 ,呈哑铃状。
3.可伴岩骨尖部骨质吸收或破坏。瘤 周一般无水肿。
4.增强扫描均匀或环状、不规则强化
在颅神经瘤中,其发生率仅次于听 神经瘤,占颅神经瘤的4%-7%。
青壮年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临 床表现主要是三叉神经痛、咀嚼肌 萎缩、面部麻木、复视、听力下降 等。
2020/11/14
21
三叉神经瘤
起源于三叉神经根部或起源于三叉神经 半月神经节并向根部生长的三叉神经瘤 表现为后颅窝肿瘤。
单起源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时,肿瘤 位于中颅窝。肿瘤位于颞骨岩尖部时, 可跨越中、后颅窝生长(约25%)。
28
胆脂瘤(cholesteatoma )
1.又名表皮样囊肿,是桥小脑角区常见的肿瘤, 约占颅内肿瘤的0.2%-1.8%,25-60岁多见,男女 比为2:1。 2.最好发于硬膜下。约半数的颅脑胆脂瘤发生于 桥小脑角区。 3.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常沿周围脑池生长,边 缘光滑,见缝就钻。 4.临床症状主要有三叉神经痛、耳鸣、耳聋。
1.MR各序列似脑脊液信号,DWI呈高信号 。
2.当出现前面两种情况时,囊肿呈短T1、 短或长T2信号,而短T2信号可能与液体 的高粘滞度有关。
3.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呈低信号。
2020/11/14
31
胆脂瘤
2020/11/14
32
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
1.听神经瘤 以内听道为中心圆形或半圆形软组织块影,引 起内听道扩大。肿瘤较大时常见明显囊变。通常无钙化和 局部骨质改变。囊变不强化,实质部分显著强化,多为单 环或多环不规则强化。可见鼠尾征。DWI呈低信号。可引 起桥小脑角池的闭塞和相邻脑池扩大。 2.脑膜瘤 圆形或分叶状,近似等T1、等T2信号。与相邻 脑膜有宽基底相连。邻近骨质增生,内可钙化,囊变坏死 少见。肿瘤与小脑之间有低信号带存在。内听道口不大。 肿瘤呈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桥小脑角池闭塞, 邻近脑池扩大。
3.邻近脑组织结构、四脑室受压、移 位、变形以及相应脑池的改变或引 起梗阻性脑积水。
2020/11/14
11
听神经瘤
2020/11/14
12
2020/11/14
听神经瘤 13
听神经瘤 2020/11/14
14
2020/11/14
15
脑膜瘤(meningioma )
是桥小脑角区的常见肿瘤,属于脑 外肿瘤。起源于岩锥尖部的脑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