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教学目标1.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和名家作品。
2.在交际过程中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点说明。
4.交流时表述要清楚,可结合图片、实物等资料,让讲述更加生动。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一些情况。
2.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观点,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难点感受书法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搜集书法家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古代书法家的作品图)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2.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书法,从各个角度聊聊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板书课题——聊聊书法)二、认识书法家1.小组内同学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古代书法家以及他们的故事。
2.谁知道王羲之,能和大家说一说吗?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
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
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教学目标】1.能够围绕“请你支持我” 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明确怎样沟通才能获得支持。
2.小组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说说老师最有可能支持谁。
培养良好的说话技巧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与人说话的礼节和方法。
2.学会围绕主题与别人沟通,并获得别人的支持,掌握沟通的技巧。
【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有时候,我们需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获得别人的支持,取得良好沟通效果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交流反馈1.课件出示:假如现在你要去找老师,希望他同意你办一份报纸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想一想,应该怎么跟老师交流呢?(学生自由说一说)明确:( 1)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
(2)把办报纸的设想讲清楚,尤其是办报的目的,以及可能给同学们带来的好处。
(3)设想老师可能的担心,想办法打消老师的顾虑。
2.小组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
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说说老师最有可能支持谁。
3.从下面的任务中选择一个,试一试怎样才能获得支持。
(学生自由交流。
)(1)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
(2)说服同学,在班里成立“生物角” 。
(3)说服校长,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
4.师:和同学交流,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些什么?明确: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
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并能总结与人沟通的重要性及具体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时,要注意对方的表现,并在模拟交流结束后主动听取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与建议,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沟通技能。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美”,而《口语交际:聊聊书法》在本单元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单元主题关联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艺术形式展现艺术之美,如《伯牙鼓琴》体现音乐艺术的魅力,《书戴嵩画牛》涉及绘画艺术。
而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艺术的多元性与独特性,引导学生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去领略艺术之美,使学生对艺术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语文要素契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包括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书法本身就是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
在“聊聊书法”中,学生通过观察、欣赏书法作品,解读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魅力,进而展开想象,体会书法艺术之美,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知识与技能拓展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表达能力。
这次口语交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知识储备转化为实际交流的平台,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字词、语法等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等。
同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了解书法知识、历史、名家等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次口语交际教学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水平。
(一)情境创设以有趣的书法故事、著名书法家的奇闻轶事或者精彩的书法作品展示作为导入,创设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交流欲望。
(二)知识引导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书法知识,然后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补充新的知识内容,如书法的字体演变、不同书法家的风格特点等,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丰富的素材。
(三)小组合作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围绕有关书法的话题展开交流,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
2.能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二、教学重点能在小组中围绕有关书法的话题展开交流,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
三、教学难点能和同学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四、教学方法策略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教学活动时,应该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努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五、教学过程(每个大环节后有设计意图)(一)围绕单元主题,激趣谈话导入1.同学们,学习第七单元,我们围绕“艺术之美”这一主题,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领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你还能从哪些方面感受到“艺术之美”?2.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要去欣赏一种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它是什么呢?我们—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颜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3.这就是我国的国粹之一——书法艺术。
你还记得这些都是谁的作品吗?4.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教材中潜移默化为我们渗透书法艺术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继续聊聊书法吧。
【设计意图:根据学情,前两幅作品是学生在五年级课本中语文园地“书写提示”学习过的,第三幅是调整教学顺序,灵活使用教材学习到的本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中“书写提示”的内容,以该教材中书法名家的作品导入,联系已有旧知,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二)评价导引,学会交流。
1.书法是一种展现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中国的汉字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这门传统艺术。
那么汉字是如何演变的呢?(点名回答预设:単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你回答得并不完全正确,认真读一读导学案,从中找找答案吧!(课件出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2.课前,大家根据自己对书法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分组,并搜集了很多相关资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教案3篇

【导语】本次⼝语交际的内容是当意见不同时该如何应对和表达。
⽣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家协商才能解决,同⼀件事,在不同的⼈看来观点可能不⼀样,因为⼤家的⽴场不同、阅历不同、利益不同。
所以,此次⼝语交际的⽬的之⼀就是让学⽣明⽩要尊重不同的意见,要明⽩意见分歧在所难免,遇见意见分歧的时候应该倾听各⽅⾯的意见。
在遇到⽭盾时,努⼒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有理有据地陈述⾃⼰的理由,努⼒去说服别⼈同意⾃⼰的观点,并予以⽀持,⽽不是强⾏要求别⼈同意⾃⼰的观点。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教案 教学⽬标 1.懂得在⼤家意见不同时,要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2.学习运⽤讨论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学重点 讨论问题时能够态度平和,有理有据地讲出⾃⼰的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运⽤讨论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谈话导⼊ 1.问⼤家⼀个问题:你在什么地⽅遇到过和别⼈意见不⼀致的情况?和你的同桌说⼀说。
2.你和别⼈意见不⼀致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讨论:意见不同怎么办?(板书:意见不同怎么办) ⼆、出⽰事例 1.出⽰具体事例,学⽣读⼀读。
问题⼀:春节该不该燃放烟花爆⽵? 问题缘起:烟花爆⽵给⼈们带来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氛,但在环保、安全等⽅⾯带来诸多问题和隐患。
问题⼆:要路还是要树? 问题缘起:南⽅某些城市为了拓宽城市道路,砍掉⽣长了⼏⼗年的⼤树。
这件事引发热议。
有⼈认为,为拓宽城市道路,促进经济繁荣,砍树是值得的;有⼈认为,这些树已经长了⼏⼗年,栽树不容易,树⽊有利于净化空⽓,美化环境,不应该砍树。
发展交通要另想办法。
2.想⼀想:这些问题怎么解决?⾃由交流。
三、交际练习 1.分组分⾓⾊:全班分成⼏个⼩组,先选择本⼩组要练习交际的材料,然后按课本上的“相关⽅”逐⼀确定⾓⾊。
2.每个⾓⾊准备好⾃⼰的发⾔材料,准备谈⼀谈⾃⼰的看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口语交际1教案与反思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本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聊聊书法”,体现了与本单元人文主题的关联。
书法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是艺术长廊中的珍宝。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接触过书法,也了解过一些书法作品,这个话题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对于学生了解我国书法文化艺术,感受书法艺术魅力有启迪作用。
教材编排了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明确了交际任务。
教材开门见山,首先高度总结了书法艺术的价值,然后通过呈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局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兰亭集序》是我国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作品中的字飘逸遒劲、婀娜多姿。
王羲之也因此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书圣”。
选择这幅作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之奇丽,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兴趣。
教材的第二部分提供了交际内容,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教材提供了四个话题:前两个话题侧重谈自己对书法家及书法作品的认识,后两个话题侧重于结合自己的书法实践谈感受及收获。
教材还提示,进行口语交际之前,要进行资料的搜集,如书法家的故事、书法作品等,作好交际准备。
教材的第三部分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具体要求,一是表述要清楚,二是结合图片、实物,让讲述更生动。
它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让交流活动更丰富,让听者有更直观的印象。
如何做到表述清楚,“小贴士”进行了提示——有条理地表达,如分点说明。
“分点说明”即指话题内容较多时,为了表达得更清楚,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点分别讲述。
如要讲述多个书法家的故事,或者介绍多幅书法作品时,都可以采用分点说明的方式,让表述更有条理。
“小贴士”还提到“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提示学生要重视互动,让交际活动更深入,学生在以往口语交际活动中学到的“追问”“提问”“积极的回应”等方法,都可以在这里进行综合运用。
1.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图片,欣赏书法作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设计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2.本单元重点:(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故事一说音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月光曲》讲了贝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怀..《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2.学生读,谈体会..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6.点名读,齐读..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2.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5.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巍巍乎若太山..(板书:志在太山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汤汤乎若流水..(板书:志在流水汤汤)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puXuewang.com)(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板书:死绝弦)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③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出示【课件4】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4.师生分角色读..5.引导背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课题..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6】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课件7】《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⑵这幅画上是什么?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异义等..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板书:戴嵩《牛》)出示课文大意:【课件8】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1.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板书:杜处士好锦囊玉轴)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⑵这幅画上是什么?画上是斗牛..〖puxuew〗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谁这么大胆?一位牧童!戴嵩的画错在哪儿?“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板书:牧童笑掉尾而斗)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1.同桌互相讲故事..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六单元第一课选编的是《文言文二则》,这充分说明文言文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很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要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要注重指导文言文的读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的传授了一点儿文言文知识,这样,以后对孩子还是有一点好处的..22.《月光曲》教学目标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2.学习掌握“谱、莱”等9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件2】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课文第二大段..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出示【课件3】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第一层:第2—6自然段第二层:第7—10自然段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出示【课件4: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请同学们联想..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1)男女生分角色读..(2)读后指导:那有多好啊!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板书:聆听谈话)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出示【课件5】男的()地说一个姑娘()地说同桌对读..〖puxuewang.cOm〗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窗外听屋里的谈话..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板书:同情)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旧、瞎)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10.读后指导..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解释: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出示【课件6】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示范;练习朗读..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出示【课件7】()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2.总结课文、练习..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即兴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层..(学生自学)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出示【课件8】(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静,都有寂静的含义..但清幽有秀丽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学生各自准备,同桌两人对话..)出示【课件9】例话: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3.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案设计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本单元重点:(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两篇故事一说音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
《月光曲》讲了贝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怀。
《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
《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
21.《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活动分析: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内容是聊聊书法。
书法是我们的国粹,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在前面单元的语文园地中,我们接触过“书法提示”,了解了一些书写时的注意事项,还在班内举办了书写作品展览。
所以聊书法,大家应该都有话可谈。
但此次口语交际活动的重点不在于聊书写,而是书法的方方面面,如聊聊古代著名书法家及他们的故事,聊聊自己欣赏的书法作品,聊聊自己学习书法的经历,等等。
学生可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谈,从而全方位地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体会出书法所蕴含的文化之美,激发欣赏书法、学习书法的兴趣。
在正式开展口语交际活动之前,学生与教师都要做好搜集资料的准备,比如图片、实物,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话可聊。
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特色,产生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点说明。
3.交流时表述要清楚,可结合图片、实物等资料,让讲述更加生动。
重点难点:1.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的书法艺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中国书法艺术。
2.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观点,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准备:教师:1.名家书法作品的图片。
2.笔、墨、纸、砚等书法用具。
学生:1.就感兴趣的话题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2.旧报纸、毛笔、墨水。
课时安排:1课时一、写一写,激趣导入1.书写导入。
(1)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笔、墨、纸,写出自己的名字,或写上自己喜欢的成语。
(2)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小组推选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3)教师采访书写优秀作品的同学,问问他们为什么能将字写得这么好。
预设:六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接触书法学习,有些同学肯定学习过书法。
至于没有学过书法的同学,此时亲自拿笔写一写,感受传统的书写方式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2.教师出示关于书法的纪录片片段,初步感知书法艺术之美。
过渡:同学们,有人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言的诗,无形的画。
可以说,书法和戏剧一样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数千年来,人们书写都是靠笔、墨、纸、砚,也就是文房四宝。
我们用硬笔书法的历史与之相比,实在是短暂。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书法,从各个角度聊聊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二、赏一赏,感受魅力1.欣赏课本上的书法作品,教师可进行欣赏指导。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等,通篇遒劲飘逸,字字精妙,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其笔法刚柔相济,书体以散求正,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法家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欣赏《兰亭集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2.读一读描写书法作品的词语,学会鉴赏书法作品。
过渡:古人鉴赏书法,会使用一些非常精妙、生动的词语。
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记一记。
以后在鉴赏书法时就知道如何评价了。
形容书法好的词语[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
[龙飞凤舞]如龙飞腾,似凤飞舞。
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
[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劲健生动。
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鸾飘凤泊]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形容书法潇洒,毫无拘束。
[鸾翔凤翥]翥(zhù),高高地飞起。
比喻书法笔势飞动的姿态。
[美女簪花]形容书法风格娟秀多姿。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
相传晋朝的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墨汁渗入木板有三分深。
[铁画银钩]画,笔画。
钩,勾勒。
形容书法又刚劲又漂亮。
[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
形容书法酣畅浑厚。
[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
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
[剑拔弩张]剑从鞘里拔出来了,弓也张开了。
比喻书法雄健,有气势。
[落纸烟云]笔墨落到纸上如同烟一样变幻多姿。
形容书法高超玄妙,变化多姿。
3.了解文字的演变,欣赏不同的作品,感受汉字的悠久历史与艺术魅力。
(1)甲骨文——钟鼎文——篆书(出示图片。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
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
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这三种文字是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2)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出示图片。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故称隶书。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草书。
草书的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主要用来起草文书。
后来经文人、书法家加工,草书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
它兴于汉章帝年间,故名“章草”。
狂草(连绵草)出现于魏晋,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
行书出现于晋朝,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
楷书也是在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这几种是今文字系统的典范。
(请学生自己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3)教师出示各字体代表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书法艺术的风格多样化。
三、聊一聊,交流话题1.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及课前搜集的资料,分成四个小组交流不同的话题。
(1)展示交流话题,给出交流提示。
话题一:你知道我国古代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你知道他们的哪些故事?(搜集的故事要有典型性,要组织好语言,绘声绘色地讲。
)话题二:你参观过书法艺术作品展览吗?你欣赏哪些人的作品?(结合自己的参观经历,说出所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或吸引你的地方。
)话题三:你学习过书法吗?在这一过程中,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要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有苦有乐,但肯定收获多多。
)话题四:你认为练习书法有什么益处?(分点说明,要有条理,可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说。
)(2)提出交流要求。
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四人小组中谈一谈。
和同学交流时表述要清楚,可结合图片、实物等资料让你的讲述更加生动。
②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点说明。
对感兴趣的话题要深入交流。
③一人发言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可提出问题。
④小组内评选出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
2.全班交流。
预设一:说说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生1:我国古代有许多杰出的书法家,我最喜欢的是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他的故事流传下来的有很多,有些非常有意思。
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个。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偷揭走了。
临近除夕,他不得不又写了一副。
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
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
这样一来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
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预设二:说说自己参观书法作品展览的经历。
生2:我没有去过大的书法艺术作品展览,但去年我们学校在小礼堂举办过一次师生书法艺术作品展,我和好朋友一起去看过。
参加展览的作品非常多,有许多我很喜欢。
比如我们班上的××就写了一幅作品参展,我觉得他写的字特别好看!他练了好几年书法,小楷写得整齐又秀气。
大家肯定知道因为他的字写得好,所以平时办黑板报就总是由他来写字。
他还给我写过几幅书法作品呢!我非常佩服他。
预设三:说说学习书法过程中的特别感受。
生3:去年,我看见我表哥写的字很漂亮,我很羡慕他,于是便产生了要练习书法的念头。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就找了一位有名的书法老师孙老师教我学习书法。
他先教我从基本的笔画“点横竖撇捺”写起,然后到每一个字的组合与拼凑的练习……。
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我的写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信心也增强了。
但学习书法让我收获最大的不单是写好了字,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比如我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学到了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专心致志的定力、细致入微的眼力、周密分析的脑力和准确表达的手力……,有了这些“力”,我自身就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预设四:说说练习书法的益处。
生4:我从七岁就开始练习书法了,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练习书法。
在练习的过程中我认识到练习书法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但是收获也很多。
练习书法不仅让我的字变得规范、整洁,而且使我变得“静”,培养了我专心、细心、耐心的好品质。
此外,练习书法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四、议一议,拓宽思维1.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书法作品。
预设:引导学生留意书法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由于科技的普及和发展,电脑就能“写”出十分漂亮的书法作品,真正用笔墨写出的书法作品很少,书法似乎有点脱离实际生活,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书法的联系不多,书法似乎有点曲高和寡。
2.出示余秋雨《笔墨祭》片段。
我自己是先在私塾里用毛笔,后在学校里用钢笔,后来回到乡下又用毛笔的人,却以为假如我们能够悠悠然,洋洋焉,拂砚抻纸,磨墨挥毫的话,那么,羊毫和松烟当然也很不坏。
不过事情要做得快,字要写得多,可就不成功了,这就是说,它敌不过钢笔和墨水。
譬如在学校里抄讲义罢,即使改用墨盒,省去临时磨墨之烦,但不久,墨汁也会把毛笔胶住,写不开了,你还得带洗笔的水池,终于弄到在小小的桌子上,摆开“文房四宝”。
况且毛笔尖触纸的多少,就是字的粗细,是全靠手腕做主的,因此也容易疲劳,越写越慢。
闲人不要紧,一忙,就觉得无论如何,总是墨水和钢笔便当了。
……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毛笔文化的这些特征,正恰是中国传统文人群体人格的映照,在总体上,它应该淡隐了。
这并不妨碍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光耀百世。
喧闹迅捷的现代社会时时需要获得审美慰抚,书法艺术对此功效独具。
我自己每每在头昏脑涨之际,近乎本能地把手伸向那些碑帖。
只要轻轻翻开,洒脱委和的气韵立即扑面而来。
阅读与思考:(1)这几段文字中提到了书法的哪些缺点?(不方便使用,不方便记录许多文字,浪费时间,过于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细节。
)(2)这几段文字中提到了书法的哪些优点?(能让人在喧闹中获得审美慰抚,带来洒脱委和的气韵。
)(3)说说你对书法与生活关系的看法。
小结:中国人写汉字,便离不开书法。
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铅笔、钢笔等各种方便书写的硬笔代替了毛笔,但一笔一画之间,都有书法的余韵在悠悠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