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音乐性再现——以《王维诗百首》为例

合集下载

唐诗中的音乐赏析

唐诗中的音乐赏析

唐诗中的音乐赏析第一篇:唐诗中的音乐赏析从唐诗溯源音乐之美引言: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与音乐就有着不解之缘,“诗乐结合”是中国古诗发展的一条主线索。

特别到了唐代,其诗歌与音乐诗,深刻的反映了唐代音乐繁盛的现状。

唐代诗人吸收了大自然之韵律美,社会生活之活力美,赋予了其诗歌创作的格律化和音乐性。

本文首先从乐器、弹唱方式、音乐效果分析入手,再展示不同诗人描写音乐的具体方式,发现和探究唐诗中古典音乐之美。

一、唐诗中的乐器1、冷色调的羌笛羌笛在唐代时期,是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

在当时它只是边塞中所用的乐器。

唐诗中,羌笛是边塞军旅生活的代言人其冷色调充盈着几乎是所有的边塞诗。

唐诗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焕)将怨字用于“羌笛”和“杨柳”之间,使塞外的荒凉气氛更显悲壮,增添了凄冷的色彩。

此时的羌笛是一个活物,借羌笛的悠怨之声,表现戍边将士的苦闷心情,苍茫悲凉中,表现了极其阔大的境界。

唐诗二: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出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高适)月明之夜,笛声萦绕在兵营上空,一曲《梅花落》飘荡在关溢山一整夜。

西北不长梅花,而《梅花落》勾起了戍边将士的思念江南故乡之情。

2、风笛的离别愁风笛,是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民间乐器,又名风袋管。

唐诗中的风笛,应该是一种类似于口笛类的简易管乐器。

唐诗: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春意荡漾,杨柳飘拂起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凄清幽怨的风笛声中,表现出友人别离时的依依不舍。

3、万千变化的筚篥筚篥是一种古老的西域吹奏乐器,发音悲烈,因此得名。

这是一种音调很高、声音很响亮的吹奏乐器,为西域人牧马时所用。

最早用骨制,传人中原后改为竹制,声音更为响亮和婉转。

唐诗:《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中,筚篥声声,使邻人忍不住叹息,远在异地的游子闻之思乡,皆泪流满面。

浅议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

浅议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

浅议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诗词与音乐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词是以文字为载体,通过视觉,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而音乐是以声音为载体,通过人的听觉,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时:诗词以文字的形式将音乐加以记述、描绘呈现给人们;音乐则通过演奏音乐声音的方式将诗词表演给听众。

琵琶是我国最为传统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音色优美,左右手演奏技巧繁多,是民族器乐中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乐器。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描写琵琶及琵琶表演的诗词、诗歌。

根据我国当代琵琶教育学者庄永平在20XX年所编着的《琵琶手册》中统计,仅唐代诗词中出现的与琵琶相关的、并且较为有名的诗词作品就有近百首余首。

这其中有描写琵琶演奏者的,如《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有描写诗词曲和歌调方面的,如《琵琶行》、《琵琶歌》等。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琵琶行》、《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等多篇与琵琶有关的诗词。

从这些古老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琵琶演奏艺术在中国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的。

在众多的歌咏琵琶的诗词中,以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最具代表性。

本文以唐诗《琵琶行》和琵琶协奏曲《琵琶行》为例,来分析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一、唐诗《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诗里所描述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夜晚在船上聆听一位长安琵琶女弹奏琵琶,诉说自身不幸遭遇的故事。

诗中对琵琶的表现形式、演奏技法、乐人、乐音、乐境等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琵琶那千变万化的旋律音响的丰采,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首叙事诗,更是一首音乐诗。

因此唐诗《琵琶行》无论是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还是在音乐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琵琶行》中白居易细腻地刻画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术和琵琶乐曲的动人音响,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使音乐更加形象、生动,不得不让我们惊叹诗人深厚的音乐修养和艺术才华。

唐诗英文翻译的乐感体现

唐诗英文翻译的乐感体现

214唐诗英文翻译的乐感体现陈思岐 霍跃红 大连外国语大学摘要:在中国的历史上,唐朝是一个鼎盛且影响深远的朝代,唐代的文化也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优秀历史文化之一。

唐诗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唐诗在英文翻译时具备很强的韵律感,其本身也融音乐与文学于一体。

本文探究了唐诗的韵律感,并对唐诗在英文翻译的乐感体现方面做了一个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唐诗;音乐文学特征;翻译唐诗,这一特有的诗歌形式蕴含着独特的音乐感,其本身有着发人深思的蕴涵,引人入胜的境象,加之唐诗的韵脚朗朗上口,因而被广为传颂。

有很多唐诗甚至被翻译成英文,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由于其具有较强的乐感,因而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一、唐诗在英文翻译时的文学特征因素唐诗作为一种诗文形式,涉及到音乐、美学、文学等各个领域。

作为我国在古代文学的一种代表形式,唐诗已经成为我国经典文化遗产的一种象征,也是中国古代留给世界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一)唐诗翻译时韵律美和格律美唐诗在外国的歌曲作品中大多是理解之后含蓄的翻译,直接翻译则会比较生硬,在细微之处外国文学家无法和我国诗人做得一样,在翻译时只能按照翻译学家翻译出的普通语言,文学家以此来进行再加工,以还原唐诗原本的韵律美。

以李白的《悲歌行》为例,原诗的一个片段是: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

贝特该的译诗为《歌唱人间哀愁的饮酒歌》,其译文为:The wine beckons in golden goblets but drink not yet ;fi rst I ’ll sing you a song.The song of sorrow shall ring laughingly in your soul.When the sorrow comes ,blasted lie the gardens of the soul ,wither and perish joy and singing.Dark is life ,dark is death!Master of this house ,译文大意为:金杯中的美酒且不要饮,先让我来唱一首歌,请你倾听!我要唱惊心动魄的忧愁之歌。

古典诗歌的翻译审美再现—— — 以王维《辛夷坞》为例

古典诗歌的翻译审美再现—— — 以王维《辛夷坞》为例

古典诗歌的翻译审美再现———以王维《辛夷坞》为例作者:张卿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9期摘要:翻译美学的最终目标指向翻译文学作品的审美再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和“玄禅”合一的思想特征构成了其诗歌审美的主体。

《辛夷坞》是王维诗歌的代表作,译者在将其英译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诗歌审美特征的再现,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辛夷坞》诗画合一审美再现《辛夷坞》是王维在辋川闲居时所作的二十首绝句之一,收录于《辋川集》中。

明代学者胡应麟认为《辛夷坞》是“五言绝之入禅”之作,《鸟鸣涧》和《辛夷坞》“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卷六》),诗歌中空寂的意境与强烈的画面特征受到历代评论家和诗人的推崇。

同时,《辛夷坞》也备受国内外译者的青睐,据笔者统计,有关《辛夷坞》的英译本有八种之多,且其译者都是著名的翻译家,如叶维廉、宇文所安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辛夷坞》原诗的审美特征以及其在英译过程中意境与艺术特征的传递,探究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一、《辛夷坞》的原诗之美“辛夷坞”是辋川十景之一,王维将禅境的内心与幽寂的自然景物结合,共同谱写了《辛夷坞》。

原诗如下:“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空寂的意境美王维信奉禅学,禅学思想组成了他的世界观。

开在木末的辛夷花,生长在寂寥无人的山涧中,自开自落,孤芳自赏。

王维选择了一个小众、客观实在的辛夷花意象,简短的四句诗从四个方面对辛夷花进行了描述。

“木末”描述了辛夷花的生长位置,“红萼”描绘了辛夷花的颜色,“涧户”描述了辛夷花的生长环境,“开且落”则描述了辛夷花的生长过程。

辛夷花作为一种客观实在的意象,并不具有禅寂幽静的意境美。

而联系此时的王维,于京城被贬,内心的孤寂恰与此时的辛夷花相同,生活在一个“寂无人”的涧户中,只能“自开自落”,自伤春秋,因此,此时的辛夷花不再仅仅作为一种客观实在的意象出现,而与王维的心境一起,构成了独特的“空寂”的意境。

试论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以王维诗歌英译为例的开题报告

试论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以王维诗歌英译为例的开题报告

试论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以王维诗歌英译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歌被认为是一种高雅文学形式,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

其中,王维诗歌以其清新淡泊、含蓄典雅的风格,成为唐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深入,王维诗歌的翻译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如何正确地传达王维诗歌的情感与思想,成为了翻译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对于中庸诗歌的翻译,更需要有一种翻译观念的引导,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忠实性。

因此,本文将以王维诗歌为例,从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角度,探讨如何确保王维诗歌在翻译过程中的真实性和美感。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将以王维诗歌中的代表性作品为例,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1. 中庸诗歌的特点:通过对王维诗歌的创作背景、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的分析,论述中庸诗歌的特点。

2. 翻译观的构建:在了解中庸诗歌的特点基础上,探讨中庸诗歌翻译的价值取向、技巧和策略。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对王维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其思想内涵和文学特点;其次,收集并分析王维诗歌的翻译作品,了解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提出中庸诗歌的翻译观点。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为王维诗歌的翻译提供技巧和策略的指导,确保翻译结果的忠实性和美感。

同时,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促进和王维文学作品的推广,也有一定的意义。

预期成果包括:1. 掌握王维诗歌中庸性的特点和翻译难点,为后续翻译工作提供参考;2. 提出中庸诗歌翻译观点,为中西文化交流中诗歌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3. 在推广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四、研究难点1. 王维诗歌思想内涵的深入分析,需要对诗歌的相关历史、文化和哲学背景有一定的了解;2. 针对中庸诗歌的翻译观的构建,需要对诗歌的语言风格、韵律和意象等有充分的认识;3. 在收集王维诗歌翻译作品的过程中,需要避免被不同的译者、出版社和版本等因素所影响,以确保收集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从音乐性处理看古诗词英译

从音乐性处理看古诗词英译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LIMING UP THE STORK-TOWER
The sun behind the hills is down there going,
The yellow-river’s into the sea flowing.
3. 意象变形
意象是诗词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往往和诗词意境的传达密切相关,此外,意象往往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翻译过程中,押韵派出于音韵的考虑,常常不得不进行形式上的变通,这就难免会导致某些重要的意象的变形甚至丧失。例如: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2.内容不忠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Souvenirs
You ask when I’m coming: alas not just yet…
How the rain filled the pools on that night when we met!
For clouds have veiled them here and there."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表面看去,原诗似乎不着一色,朴素无华。而实际上,通过白描手法的运用,郁郁青松、悠悠白云已历历在目于读者面前,这恰恰与隐居于云山深处的诗人的身份相符。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而为了押韵的缘故,译者牺牲了“松”这一必不可少的意象。
关键词:押韵派;表意派;音乐性
ON THE MUSICALIT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浅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魅力——以艺术歌曲《枫桥夜泊》为例

浅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魅力——以艺术歌曲《枫桥夜泊》为例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 古诗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文体,承载了中华几千年厚重的 传统文化,其产生之初,即与音乐相伴,密不可分。《诗序》云: “诗三百篇大率可被之管弦。” 据 文 献 记 载 , 中 国 古 代,“诗 、 舞 、 乐 ” 三 位 一 体 , 紧 密 相 连。追朔到《诗经》,其三百篇,很多具有较强的歌唱性。又如《楚 辞》、宋代《白石道人歌曲》等,都是可唱之作。 而近现代,“古词新编”—把古典诗词与西洋“艺术歌曲”创 作手法相融合,具有中西结合的特色。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 着青主、黄自、冼星海、江定仙等作曲家学成归来,借用西方浪漫 派作曲技法,以古诗词为词,创编歌曲,形成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 作品。如《大江东去》、《玫瑰三愿》等;到四十年代,谭小麟等在 学习了现代作曲技法—十二音序列,创作出新技法下的民族音乐; 八十年代至今,罗忠鎔通过“五声十二音”作曲法,重新搭建了与 世界沟通的现代作曲法之桥梁;而21世纪至今,以谷建芬、徐景 新、戴于吾为代表的作曲家,伴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多元化的音乐 创作手法应运而生。 二、歌曲《枫桥夜泊》音乐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源远流长,其鲜明的民族特点、不同曲 调风格等,都需要大量的实践、分析学习。下面以《枫桥夜泊》为 例,将从文学、音乐本体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诗词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 钟声到客船。”该诗情景交融,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漫天”, 画面感栩栩如生;江上的渔火照应红色的枫树,江枫、渔火对愁难 眠。后两句为点睛之笔,远处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像焦距放远的相 机,镜头拉到了远郊,使人顿生期待感,远近相结合,有层次感。 而此刻意外的夜半钟声传客船,恰以为又要新生“美景”时,却以 夜晚最使人敏感的声音触动了心声。描写诗人此时难眠、愁绪万千 的心绪。 (二)音乐美 1.该作品充分结合古诗词的文学特点,力求通过音乐特有的手 段来丰富其美学的立体感。 作品曲式结构充分结合诗词结构特点,此曲是一首a+b二段体结 构的艺术歌曲;也有依诗词段落划分,分为五个乐句的乐段,即古 诗词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布局。而该曲结合诗词表达的 愁绪,恰当地方,频繁离调。同时根据古诗词意境,每一诗句音乐 小节数不对称,无特定规律,用音乐营造诗词“愁绪”的意境。 2.曲式结构分析: 引子部分五小节,分别用纯五度描绘了“钟声”、及模仿传到 江面的波纹涟漪的装饰音;九连音描写的是霜满天的场景、一种对 景色的遐想。 第一句四个小节,运用了变宫为角的传统转调手法。先后转了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范文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范文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篇一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一、引言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为后世所传颂。

王维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一种视觉和感知的综合体验。

本篇论文旨在从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的角度,对王维的诗歌及其英译本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诗画语言的多模态特征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二、王维诗歌的多模态特征(一)语言模态王维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

他善于运用自然意象,以画家的视角和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

语言质朴自然,既有简洁明快的风格,又不失深情厚意。

(二)视觉模态王维的诗歌中充满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通过诗意的描绘,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色,又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三)情感模态王维的诗歌注重表达情感,其情感丰富而细腻。

他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传达出一种宁静、淡泊、超脱的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世界。

三、王维诗歌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一)语言模态的翻译在英译王维的诗歌时,译者需要准确传达原诗的语言特色和韵律感。

通过运用英语中的相应表达方式,尽可能保留原诗的语言魅力。

同时,译者还需注意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译文更加贴近英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视觉模态的传达在跨文化传播中,王维诗歌的视觉元素成为了一大挑战。

译者需要通过文字描述和图片等形式,尽可能地还原原诗中的视觉效果。

这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情感模态的翻译在翻译王维诗歌时,译者需要准确传达原诗中的情感。

这需要译者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体验,通过恰当的英语表达方式,将原诗中的情感传递给英语读者。

同时,译者还需注意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便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递 的声律 美 。
到 十句 以上 , 使 得古 诗 的节 奏 、 声 韵 更为 突 出 , 尤 其
是 除了首 末两 联外 , 上下 旬都 需对仗 , 也 有 隔 句 相 对 的 , 需 要 诗 人 高 超 的 语 言 声 律 的山 石 门精 舍 》 等 排律 , 很 好 地 展 示 了王 维 对


引 言
译 者 在 古 诗 英 译 过 程 中不 是 随 心 所 欲 的 , 而 是 有 所 依的, 这 种 依 据 和 本 源 就 包 含 王 维 诗 词 的 独 特 音 乐 性 , 所 以, 有必要 对 王维诗 词 的音乐性 做一 番考察 。 王维 诗 词 当世 存 有 4 0 0首 左 右 , 《 王 维诗 百 首 》 选择 的更 是其 中的精 品 , 基 本 涵 盖 了 王 维 不 同 时 期 的诗 歌 风 貌 , 因此 , 《 王维 诗百 首 》 的 诗 歌 格 律 形 式 是 极 为 丰 富 的【 6 ] 。首 先 , 《 王维 诗 百 首 》 中 出 现 最 多 的 是绝 句 和律诗 , 其 中既有 五绝 、 七绝 , 如《 竹里馆 》 《 秋
者 汪榕 培教 授 的韵 体 翻译 成 就 斐 然 0 ] 。诚 然 , 几 位
教 授 的译 文 音 乐 性 主 张 与 具 体 译 法 之 间 会 有 所 不
思》 等 ; 又 有 五律 、 七律 , 如《 终 南别 业 》 《 积 雨 辋 川 庄
作》 等 。一 般 来讲 , 绝 句 和 律 诗 的 格 律 要 求 较 为 严 格 , 具体 到 声 、 韵 、 字 、 句 都 有 相对 固定 的位 置 , 也就 是 人们 常说 的要讲 究平 仄 、 押韵 、 对 偶 等 。这 些 古 诗 中 传 统 的 音 乐 性 特 征 在 王 维 的笔 下 展 露 无 遗 , “ 独 坐
第 1 2卷
第 1 O期
淮 海 工 学 院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r E d i t i o n )
幽篁里 , 弹 琴复长 啸 ” “ 网轩 凉 吹 动 轻 衣 , 夜 听 更 生 玉
同, 但不 少读 者 都 有 同 样 的感 受 , “ 唯 有 声 韵 — — 一
种 音乐 , 才 能轻而 易举 地激起 人 们 的审美 渴望” 【 4 ] 。
在 诗 歌 翻译 中如何 再 现 原诗 的音 乐性 , 满 足 读 者 对诗 歌声 律 的审美 感 受 , 正 是 众 多 译 者 在 古 诗 英 译 中 的 工 作 重 点 。王 宝 童 教 授 在 谈 及 “ 以诗译诗 ” 的 诗 歌 翻译原 则 时 , 曾经着重 强 调 : “ 原 诗节 奏鲜 明 , 译 诗 也要 节奏 鲜 明 ; 原诗韵声 丰富 , 译 诗 也 要 韵 声 丰 富。 ” I s ] 《 王维 诗百 首 》 中 英 语 译 文 的 声 律 美 可 以 说 是 体现 格律 派诗歌 翻 译 实 践 和理 论 主 张 的 完美 统 一 。
者注 重在 节奏和 用韵 两 方面“ 以诗译 诗” 的诗歌 翻译 主 张 , 丰 富 古 诗 英 译 的 理 论 与 实践 。
关键词: 中 国古 诗 翻 译 ; 音 乐性 ; 《 王 维诗 百首 》
中图分 类号 ; H3 1 5 .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4 ) l O 一 0 0 5 5 — 0 3
Vo 1 .1 2 No .1 0
Oc t .2 0 1 4
2 O 1 4年 1 O月
DOI : 1 0 . 3 9 6 9 /  ̄ . i s s n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4 . 1 0 . 0 1 5
中国古 典 诗 歌 翻 译 中的 音 乐性 再 现
漏 稀” 等 传 诵 至 今 。其 次 , 排 律 也 占据 了 王 维 诗 词 的 很 大 比重 , 《 王维 诗百 首 》 选 取 的排律 不下 十多首 , 可 见 其 独 特 的 诗 歌 价 值 。通 常 来 说 , 排 律 是 在 律 诗 定 格 的基础 上发展 起 来 的 , 诗 人 加 以 铺 排 将 诗 歌 延 续
— —
以《 王 维诗 百 首 》 为例 *
顾 力 豪
(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 院 人文艺术系 , 江苏 南通
2 2 6 0 1 0 )
摘 要 : 在 中国古诗 的英译 领域 , 格 律 派 十 分 注 重 通 过 译 文 再 现 原 诗 的 音 乐性 。 《 王维诗 百首 》 的 翻
译 是 再 现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独 特 音 乐 性 的 重 要 尝试 , 对 其译 文 的解 读 将有 助 于 ̄ k . 4 0深 入 了 解 格 律 派 译
在古 诗 英译 领 域 , 格 律 派 主 张 一 方 面 要 传 达 诗
歌 的意境 , 另 一 方 面 也 要 注 重 诗 歌 的 音 乐 性 。 对 于 诗歌 音乐 性 的理解 , 许 渊 冲 教授 提 出 的“ 三美” 论 中 就 主张“ 音美” [ 1 ] , 辜 正 坤 教 授 认 为 诗 歌 翻 译 的 审 美 标 准 中必 须 含 有 “ 音 美 标 准” [ 2 ] , 而 新 格 律 派 的 践 行
本 文 在分 析王 维诗词 独 特音乐 性 的基础 上 , 对《 王 维 诗百 首 》 中英语 译文 在节 奏 、 用 韵 等 角 度 进 行 了 初 步
的 梳理 , 总结 出从 以 步代 顿 、 以韵 促 诗 、 音 声 相 应 三 个 方 面 来 鉴 赏 格 律 派 译 者 在 中 国古 典 诗 歌 翻译 中 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