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名二子说》word说课稿1
名二子说ppt1 苏教版

无计功过祸福 平和淡泊 谨慎内敛 深沉不露
苏辙
苏辙 字子由, :(1039年-1112年) 宋朝眉山人,晚年自号颍 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 “小苏”。
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 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神宗时曾任翰林学士,尚 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
苏洵
大苏
老苏 小苏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说的苏老泉,便是苏洵——中国历史上一 个十足的怪才。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北宋 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评价苏洵 是怪才,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从二十七岁才 开始发愤读书,而最终成为大家,更在于 他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与那个时代竟 然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他爱憎分明,特立 独行,不拘于世间的一切陈规,最直接的 表现就是,他有满腹经纶,却屡试不第, 成为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功名 的布衣文人。
古人的名、字、号
古代士大夫(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 名,又有字,有些还有号。贫民百姓有 名无字、号。
古人起名讲究义、理:不单要树 志,还要起到鼓励、规范和警醒 其性格修养的作用。
古人的名、字、号
名:是幼时父母或其它长辈起的,供长辈呼唤。一般
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 很熟的情况下才互相称名,否则不礼貌。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州人。
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 坚并称“苏黄”.
词: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 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并称“宋四家”。
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 也。”苏轼的字“子瞻”,则源 于《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 中的“望”,比较符合苏轼少年 时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苏洵希 望儿子登高望远能有更高远的视 界。 另一方面也希望儿子做事能 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
高中语文杂说名二子说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B两项为名词用作
动词。D项,名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洵通过打比方的形式,告诫儿子应注意自己的特点,随 时调整自己。 B.苏洵对小儿子寄予很大的希望,极力褒奖;对大儿子却忧 心忡忡,极力贬斥。 C.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 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 D.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父亲为他取 名“辙”的深意。
杂说
*名二子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名二子说
苏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 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 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 矣。
(3)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项,乎:介词,于/语气词,啊。B项,而:连 词,表转折。C项,焉:语气词/兼词,于之。D项,则:连词,那 么/连词,表转折。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A.名.二子说 C.相如廷.叱之
B.左右欲刃.相如 D.粪.土.当年万户侯
名二子说ppt1 苏教版

怪才苏洵
写作背景:
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 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 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 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 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 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 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 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 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古人的名、字、号
古文化常 识
号:人的别称,又叫别号,有自起 的,有他人公认的。
李白,字——,号——
杜甫,字——,自号——
白居易,字——,号—— 陶渊明,一名——,字——,别号——
轼
作用好像不大,又不可或缺;
供人乘车作扶手;
突出特点:露在外面,位置张扬显露。
年少聪慧,轻狂,锋芒毕露, 引人注目。
名二子说
苏
洵
大苏
老苏
小苏
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说的苏老泉,便是苏洵——中国历史上一 个十足的怪才。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北宋 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评价苏洵 是怪才,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从二十七岁才 开始发愤读书,而最终成为大家,更在于 他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与那个时代竟 然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他爱憎分明,特立 独行,不拘于世间的一切陈规,最直接的 表现就是,他有满腹经纶,却屡试不第, 成为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功名 的布衣文人。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名二子说详案

《名二子说》详案通榆七中李兴微一、导入师: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我国著名的画家徐悲鸿,其实原名叫徐寿康,有一次,他去朋友家喝喜酒,许多有钱的子弟都穿着绸衣,而他却穿了一件布大褂,遭到了别人的冷落,从此他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哪,于是他便去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的渺茫,世态的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从此改名“悲鸿”。
其实,有的人的名字在特殊的年代都烙上了历史的印记,充满着传奇的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文学家苏洵的脚步,去探寻他为子取名的深刻用意。
师:请同学们大声的将题目朗读一遍。
生:齐读文题。
(师板书题目)师:非常响亮。
谁能告诉大家从问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名:命名生:说:古代的一种文体。
生:题目含义是为两个孩子取名的道理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师:很好,那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生:介绍作者生:补充(师出示幻灯片)师: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了三席,可见其治家有道,教子有方。
这样这两个孩子就不言而喻了,分别是苏轼和苏辙。
(师板书轼和辙)这两个人在日后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让苏洵比较操心的是这两个儿子的性格截然相反,为此在取名方面颇费心思,为何最终敲定了轼和辙呢?我们在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师:现在是检测大家预习成果的时候了。
谁来较一下字音?生:较字音师:大家有没有异议?很好,那你代表大家首先朗诵一下全文。
注意一下朗诵方法。
(幻灯片出示朗诵方法)生:朗诵师:谁能对她的朗诵进行评价?生:评价(如若评价情感,教师补充:初读文章,抓不住情感很正常,一会我们从文本中去分析作者的情感)师:很好,那你在为大家朗诵一遍。
生:朗诵三、自读自悟师: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朗诵要领,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诵是体会民族语言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在文章的旁白处做批注。
在这之前,老师为大家解决了几处重点词句。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6课 名二子说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6课名二子说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携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
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苏洵文章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
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婉转见长。
苏洵的论文,见解亦多精辟。
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写法。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
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
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
1.老泉苏洵之号。
因苏家有“老人泉”,著名诗人梅尧臣又曾为之作诗,故苏洵自号“老泉”。
苏洵通晓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喜读贾谊、司马迁的作品,尤其对《战国策》推崇备至。
嘉祐年间,得到欧阳修推荐,以文章著称于世。
2.名联四川眉山县城西南,坐落着我国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三苏祠,有副对联悬挂在大殿两侧: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课件:专题二第2课名二子说

(2)去①②③去除去..轼门残十去.里_秽动__以词__为_,__动__界离__词__开__,___,动___除___去词___掉___掉,_____距___离___ ④去.年下扬州 ___名__词__,__过__去__的_____
(3)与③①②与辙与..嬴斗不而与卮.不焉酒助五__动__动国__词__词__也,__,__给__参___动予___加___词____,__结__交__,__亲__附___ ④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_动__词__,__赞__许___
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 岌然无阿的精神。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 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 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 “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这些说法都 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 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 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 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 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
(2)了解苏洵。苏洵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 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 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 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 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 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 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曾巩说苏洵“颇喜言 兵”。苏洵的《权书》10 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 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
《名二子说》公开课说课稿

《名二子说》公开课说课稿「」《名二子说》公开课说课稿「两篇」《名二子说》公开课说课稿【一】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名二子说》,下面我对本课的分析:一、说教材(一)地位与作用本文是长春版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文言文。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爱莲说》,了解了“说”的这种文体,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理解识记重点文言词句,熟练诵读通译全篇古文。
②、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
③、了解学习借鉴古代关于“名字”的文化知识和内涵。
2. 技能目标:①、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②、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懂得生存的道理。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启示自我人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托物寓意,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情上谈谈。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了好奇。
参考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经验,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风格特点等因素。
在教学文言文时,要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方法传授两方面入手,运用适当的导入,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门前,让学生感觉到走进去的乐趣,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享受到登堂入室的快乐,从而进行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从而深入体会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6课名二子说学案苏教《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6课名二子说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携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
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苏洵文章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
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婉转见长。
苏洵的论文,见解亦多精辟。
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写法。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
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
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
1.老泉苏洵之号。
因苏家有“老人泉”,著名诗人梅尧臣又曾为之作诗,故苏洵自号“老泉”。
苏洵通晓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喜读贾谊、司马迁的作品,尤其对《战国策》推崇备至。
嘉祐年间,得到欧阳修推荐,以文章著称于世。
2.名联四川眉山县城西南,坐落着我国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三苏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二子说》说课稿
通榆二中孙鑫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是通榆二中的孙鑫。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名二子说》,我说课的内容为: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设计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本文是长春版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文言文。
《名二子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而托物引喻是本文的主要手法。
通篇以车设喻,既贴切又形象。
上段尾“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既是对儿子谆谆告诫,也是对儿子的性格充满忧虑!而下段尾“辙乎,吾知免矣!”则流露几分赞许,鼓励!写出了文学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盼。
本文文笔简练,质朴,全文只短短八十四字,言词恳切,意蕴深长,虽是舐犊之情,感人至深,所以教学中还是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让同学们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他们的胸怀,也启示着我们的人生。
二说学情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具备自主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但是分析还不够到位。
所以既要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是一方面。
又有教师指导一面。
三教学目标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最好工具,学习文言文必须从文字入手,品味语言开始。
理解文言词语,了解写作背景后,在品读中再次感悟文章的深意。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理解识记重点文言词句,熟练诵读通译全篇古文。
能力目标:学会阅读赏析,结合文章背景理解文学大家苏洵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和期望。
情感目标:了解和学习我国古代姓名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内涵。
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深意,准确熟练熟读译文。
教学难点:理解苏洵给儿子命名的深意,启示人生。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古诗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自由读、齐读和男生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朗读竞赛,和老师进行PK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诵读水平。
点拨法对于文言文学生自主学习是一方面,但在内容理解上还是有困难的,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通过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法了解名字的文化知识,并联系自己的名字谈谈,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幅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你知道这一门三父子指的是谁吗?(教师设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苏洵、苏轼、苏辙。
他们的父亲苏洵在当年给儿子起名时深有讲究,你想知道原因为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洵的《名二子说》(板书)
2、首先让我们走进这苏门三父子
苏洵:北宋散文家。
字明允,号老泉。
年轻时应试不举,仁宗嘉祐初年携二子入京,其文受到欧阳修称赏。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名作《六国论》。
苏洵子女六人,长子和三个女儿均早逝,只剩苏轼苏辙两个儿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诗词赋文书画各有千秋,是北宋少有的奇才。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遭贬谪,为人耿直,锋芒毕露。
苏辙:字子由,号颖滨遗老,著有《栾城集》。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也被贬官。
但是为人淡泊,深沉。
3、文学常识:了解说(生答)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
4、读课文
初读范读自由读提问读齐读
5、翻译课文释疑文言词语翻译
6、赏析课文:
(1)教师解析写作背景:庆历六年,苏洵赴京赶考,尽管才学可以“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
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
于是,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
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苏洵决心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
”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但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
学习本文我们就要体会一下这位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良苦用心。
(2)理解题目:论说二子取名轼和辙的缘由。
(3)苏轼、苏辙两个人的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带车子旁,和车有关。
(4)苏洵寓子“轼”名的深意为何?
苏轼起名原因:而苏轼从小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
苏洵希望苏轼要像车轼那样处于要位,放低身段,甘为人扶,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
因为苏轼从小生性旷达,苏洵希望他在轼的位置上瞻前顾后,所以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
瞻”,意思是让他瞻前顾后,谨慎小心。
(板书:轼:锋芒毕露担忧)
(5)苏洵寓子名“辙”的深意为何?
强调辙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功劳、不担责任)
对苏辙的勉励。
随和淡泊(板书:随和淡泊关爱)
苏辙起名原因: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左右逢源,尽力王事。
苏洵希望他像车辙一样甘居人后,仿效依循,深沉持重。
对于苏辙,苏洵相对比较放心,取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仿效依循,谨慎持重。
这种写作方法是托物引喻
5、拓展:名字知识
名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姓名文化,它包括“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
古人因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
这便是名的由来。
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夏商代两代人的名如夏桀商汤;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注重玄学,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王献之。
古人都因名取字,两者相联,通称名字,清朝王应奎做了最权威的阐释:名用来区分彼此,字则表示德行。
古人小时有小名,大了叫大名,名是阶段性的称呼,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讳。
而
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6、拓展《洗儿诗》:
苏轼在后来反思自己的一生写了一首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同学们能想到他把一生的经验教训结集成知,给自己的儿子起了什么名字吗?
7、解析自己名字
8、结课:学以至此掩卷沉思,作为晚辈,作为子女,我们一定不要辜负尊长、父母给予你这名字的深意!
9、作业:
(1)背诵
(2)写一篇不少于500字文章,诠释一下你名字的深意。
10、板书设计:名二子说
苏洵
轼-------锋芒毕露(担忧)
辙-------随和淡泊(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