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安排课文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选择与安排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选择与安排
《选择与安排》
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1946出版的,作者的论文集《谈文学》。
作者是朱光潜,安徽人。
是我们现当代着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北京大学教授,主要成就在美学
领域。
重要着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
译作有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等。
对奠定我国美学研究的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还有以青年为主要对象的理论读物。
如,《谈文学》和《谈美书简》等。
第二项:文体知识这是一篇谈写作经验的议论文,论说广征博引,自然通达,是作者一贯倡导的说理文也要美感的范例。
第三项:主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的而且最艰苦。
选择与安排阅读理解

选择与安排阅读理解《聊聊“选择与安排阅读理解”那点事儿》嘿,咱今儿就来唠唠“选择与安排阅读理解”这有趣的玩意儿。
一提到阅读理解,好多人那表情就跟吃了苦瓜似的。
但咱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一场和文字的有趣捉迷藏嘛!你得去字里行间里找线索,就跟侦探似的,得有那股机灵劲儿。
有时候那答案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藏得可深了,你得挖地三尺才能把它揪出来。
选择吧,就像是在一堆选项里挑出那个最合适的宝贝。
这可不容易啊,有时候那些错误选项长得可像正确答案啦,就等着你一不小心踩进去。
咱可得擦亮眼睛,别被那些“冒牌货”给骗了。
安排就更有意思啦,你得把文章里的信息像摆积木一样整整齐齐地码好,弄清楚先来后到、前因后果。
这就像给文章搭一个小房子,可不能东倒西歪的。
我记得我有一次做阅读理解,那文章长得呀,感觉跟长征似的。
我读啊读,读得我都快晕乎了,差点就迷失在那片文字的森林里。
等做到选择的时候,我那个纠结啊,感觉每个选项都好像有点道理,就跟选妃似的,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愁得我头发都快白了几根。
还有一次遇到个特别狡猾的题目,我明明觉得自己读懂了文章,可那答案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我当时就想:嘿,这作者也太能挖坑了,差点就把我给埋进去了!不过呢,咱也不能怕它。
就像打游戏升级一样,越难的关卡通过了就越有成就感嘛。
咱就多练练,多跟那些文章过过招,慢慢地就有经验啦。
而且啊,做阅读理解还能让咱多懂点知识呢。
那些文章五花八门的,啥都有,读着读着咱也算见多识广了。
总之呢,选择与安排阅读理解虽然有时候让人头疼,但也是个挺好玩的事儿。
咱就抱着乐观的心态,跟它斗智斗勇,说不定哪天咱就成了这方面的高手啦!所以啊,别害怕,大胆地去和阅读理解“谈恋爱”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结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在整体结构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4-5篇课文,以及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和练习。
同时,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课文选择与安排本册教材的课文选择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结合,既选取了一些传统名篇,也收录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选文。
这些课文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综合素质。
在课文的安排上,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旨在帮助学生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语文知识系统本册教材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
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和练习,学生可以逐步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材中还涉及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写作练习设计本册教材的写作练习设计注重实用性,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练习内容包括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自由命题作文等多种形式,涉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多种文体。
通过系统的写作练习,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写作的能力。
五、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本册教材注重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的结合,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和综合性学习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
六、语文实践活动本册教材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活动内容包括朗诵比赛、戏剧表演、文学创作等。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同时,实践活动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七、教材中古诗文编排本册教材中古诗文的编排注重经典性与鉴赏性的结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共15分。
选择正确的一个)1.成语“分崩离析”出自( C )C.《论语》2.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倡明的政治观点是( B )B.xx、xx3.《秋水》中的河伯指的是(D )D.xx之神4.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是( B )B.韩愈5.所谓xx是指( D )D.xx授予官职的宫廷艺人6.《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谏议是指(C )C.xx7.朱自清《论气节》是一篇(A )A.演讲稿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D )D.《五代史xx官传序》9.鲁迅《灯下漫笔》发表在(B )B.《xx》周刊10.《选择与安排》选自(C )C.《谈文学》11.钱钟书的《论快乐》是(D)D.随笔12.培根是( C )C.xx唯物主义哲学家13.代表沈从文艺术创作高峰的一部中篇小说是(C )C.《边城》14.下列作品中,哪个不是傅雷的译作( D )D.《匹xx外传》15.《战国策》的最后整理编订者是( C )C.xx二、填空题(本题共10个小题,共1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6.春花秋月何时了,_往事知多少___?17.一生创作三百多篇短篇小说的法国作家莫泊桑被誉为"__短篇小说之王_"。
18.《故都的秋》中的故都是指_______。
19.选自巴金散文集《_____》的《爱尔克的灯光》,是一篇记叙文中的抒情散文。
20.《氓》是《诗经。
卫风》中的一首_______。
21.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______。
22.《从军行》的作者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_______。
23.《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诗、______。
24.欲渡黄河冰塞川,___将登太行雪满山__。
25.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诗人。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10分)26.谨库序之教谨:认真地从事27.公伐xx鄢xx:之于28.xx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安徽省合肥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大学语文第一次模拟卷(含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大学语文第一次模拟卷(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诗集《春水》的作者是( )A.张爱玲B.冰心C.萧红D.丁玲2.孔子所说的“小康社会”指的是()A.五帝时代B.“三代之英”的时代C.夏、商、周三代D.春秋战国时代3.《秦晋殽之战》中哭师止秦袭郑的人物是()A.A.杞子B.蹇叔C.原轸D.文赢4.《箱子岩》一文重点描写了大端阳节什么场面A.狮子舞B.社戏C.灯会D.赛龙舟5.《选择与安排》一文出自朱光潜的()A.A.《文艺心理学》B.《谈美》C.《诗论》D.《谈文学》6.“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出自()A.A.《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B.《天净沙》(秋思)C.《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D.《声声慢》(寻寻觅觅)7.宝玉挨打后,“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的人是指()A.袭人B.宝钗C.王熙凤D.林黛玉8.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的是()A.《孟子》B.《庄子》C.《苟子》D.《韩非子》9.据美国发现频道报道,几家宇航公司正在进行一项试验,试图在1998年11月9日向太空发射一个叫做“进步号”的“大镜子”,在夜晚把光明带给世界上任何一个需要它的城市。
这面大镜子反射的太阳光比满月时的光大约亮十倍。
这面“大镜子”其实是用镀铝的聚酯薄膜做的直径为25米的反射器。
它被发射到太空后,将在24小时内围绕地球轨道旋转16圈。
工作人员可以从空间站使用操纵杆控制反射光,使光线到达北半球的城市,使这些城市摆脱由于北极地区漫长的冬夜造成的生产和生活的不便。
这项名叫“南亚2-5”的试验将在莫斯科附近进行。
策划者“航天瑞佳塔”联合会希望该试验能激起各方的兴趣,以使在未来能向太空发射200个这样的反射器。
1993年2月,一项叫做“南亚2”的试验就已经进行过。
但那时用于反射太阳光的镜子只能反射相当于月光亮度的光线,因为那个反射面的直径只有20米,而且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镜面,还不能遥控。
甘肃省酒泉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甘肃省酒泉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 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汶川大地震后,中央再三要求灾区各级政府尽快将救灾物资发放到灾民手中,使他们的生活安居乐业。
B.昨天,苏州的媒体记者几乎倾巢出动,一大早就纷纷来到轻轨开工仪式的现场。
C.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太极用一个整齐划一的圆来表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D.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股市一路下跌,那情形真是势如破竹,叫人不得不为中国股市的前途捏一把冷汗。
2. 孔子在教育方面主张()A.仁义礼治B.仁者爱人C.克己复礼D.有教无类3.“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句出自( )A.《雨巷》B.《听听那冷雨》C.《洞庭一角》D.《怀念萧珊》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A.纪传体断代史B.纪传体通史C.编年体通史D.国别体断代史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都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B.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是《雷雨》《日出》和《茶馆》C.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指的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D.沈从文的《边城》生动地展现了浙东小镇淳厚古朴的民风6.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是( )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2)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A.拟人比喻对偶夸张B.比喻拟人夸张对偶C.比喻排比夸张对偶D.拟人排比比喻对偶7. 下列哪位作家有过国破家亡的经历()A.苏轼B.辛弃疾C.李清照D.柳永8.第19题李广将兵的特点是()。
9.下列词句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是()A.遥岑远目;B.献愁供恨;C.玉簪螺髻;D.求田问舍10.诗集《春水》的作者是( )A.张爱玲B.冰心C.萧红D.丁玲1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对偶、借代B.比喻、夸张C.对偶、夸张D.对偶、拟人12.被鲁迅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A.《左传》B.《论语》C.《史记》D.《战国策》13.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是()A.苏轼B.韩愈C.柳宗元D.王安石14. 下列文章中善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一篇是( )A.《郑伯克段于鄢》B.《燕昭王求士》C.《管晏列传》D.《苏武传》15. 《选择与安排》中,作者用"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作喻来说明()A.选择要恰到好处B.安排要有条不紊C.层次要清晰明了D.轻重要分明得当二、填空题(10题)16.《诗经》古称《诗》或《__________》,汉代以后才成为儒家经典。
中职教育规划教材基础版第四册——选择与安排

二选择与安排教学目标1. 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 学习引用、列举典型的文史资料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3. 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选择与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引用、列举典型的文史资料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解题,理清文章思路。
二、分析课文本文是一篇论述怎样在作文运思中,对材料进行选择与安排的文章。
虽是谈写作理论问题,但是读来并不像有的写作理论文章那样深奥难懂。
原因有三:其一是全文有一个明晰的思路,上下贯通。
这正是实践了本文中的一段话:“有生命的东西第一须有头有尾有中段,第二是头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是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
其二是作者广征博引,引用、列举大量典型的文史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这不但使自己的立论有了事实依据,基础坚实,而且容易把道理讲得明白,说服力强。
其三是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易于为读者接受,同时也使文章显得活泼,增强了可读性。
这三点其实也就是这篇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时可以扣住以上三点,将教学分三大块进行,以落实教学要求。
首先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作者论述“选择与安排”问题的要点整理出来,在完成这项工作的同时,学生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其次要弄清作者引用、列举的文史资料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
再次要将文章运用比喻的地方勾画出来,看看比喻中所含的是什么道理,并体会这样说道理的好处。
全文共9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论说对材料加以选择与安排,能给材料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就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他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实际上它强调的是“选择与安排”对于写文章的重要性。
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
每个人写作的材料大致相同的,后人所想说的,前人大体都已想过说过,作者用一个倒装句强调,如果选择与安排给了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新的生命的话,那么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也可以是一种新鲜的作品。
选择与安排课文原文

选择与安排课文原文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
就生糙的材料说,世间可想到可说出的话在大体上都已经从前人想过说过;然而后来人却不能因此就不去想不去说,因为每个人有他的特殊的生活情境与经验,所想所说尽管在表面上是老生常谈,而实际上却可以有新鲜的意味。
艺术就最忌抄袭,因为抄袭是不表现任何创造性。
把前人说过的话再说一遍,把前人做过的事再做一遍,那不是艺术,真正的艺术是自己的创造。
所以,在艺术创作里,从最初的动机到最后的作品,这中间要经过很繁复的过程,第一要在众多的材料中加以选择,第二要对选择好的材料进行妥善的安排。
选择是创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
选择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要选择有典型性的材料,二是要选择能表现主旨的材料。
世间事物纷纭错杂,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要想把所有的事物都写进文章里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
我们只能选择那些最能代表事物本质特征的材料,也就是典型材料。
比如描写一个人物,不必把他的所有事迹都罗列出来,只要选取几件最能体现他性格特点的事情就可以了。
同时,材料必须为表现主旨服务,与主旨无关的材料,即使再生动有趣,也不能选用。
如果文章的主旨是赞美一个人的勇敢,却选择了一些表现他聪明才智的材料,那就是文不对题了。
安排也是至关重要的。
材料的安排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是要有条理,要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或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心理顺序。
一篇文章的结构就像一座建筑的框架,材料就是建筑的砖石,如果砖石胡乱堆砌,建筑就会坍塌。
在安排材料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开头要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主题;中间部分要充实饱满,对主题进行详细的阐述;结尾要简洁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叙事性的文章一般按照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来安排材料;议论性的文章通常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与安排朱光潜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 。
1)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
就生糙的材料说,世间可想到可说出的话,从前人在大体上都已经想过说过;然而后来人却不能因此就不去想不去说,因为每个人有他的特殊的生活情境与经验,所想所说的虽大体上仍是那样的话,而想与说的方式却各不相同。
变迁了形式,就变迁了内容。
所以他所想所说尽管在表面上是老生常谈,而实际上却可以是一种新鲜的作品,如果选择与安排给了它一个新的形式和新的生命的话。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诗句。
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
波,起波,这里用作动词。
木叶,树叶。
”,在大体上和“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h àndàn) 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词中的两句。
李璟(916 —961) ,五代词人,南唐君主。
菡萏,荷花。
”表现同样的情致〔情致〕情趣。
,而各有各的佳妙处,所以我们不能说后者对于前者是重复或是抄袭。
莎士比亚写过夏洛克以后,许多作家接着写过同样典型的守财奴(莫里哀的哈伯贡〔莫里哀的哈伯贡〕莫里哀(1622 —1673) ,法国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伪君子》《悭吝人》等。
哈伯贡,现在一般译作“阿尔巴贡”,是喜剧《悭吝人》中的人物。
和巴尔扎克的哥里阿〔哥里阿〕现在一般译作“葛朗台”。
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主人公。
是著例),也还是一样入情入理。
材料尽管大致相同,每个作家有他的不同的选择与安排,这就是说,有他的独到的艺术手腕,所以仍可以有他的特殊的艺术成就。
2)最好的文章,像英国小说家斯沃夫特〔斯沃夫特(1667 —1745) 〕现在一般译作“斯威夫特”。
他的代表作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
所说的,须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
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
其实这两桩工作在人生各方面都很重要,立身处世到处都用得着,一切成功和失败的枢纽都在此。
在战争中我常注意用兵,觉得它和作文的诀窍完全相同。
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
精兵一人可以抵得许多人用,疲癃〔疲癃(lóng) 〕原意是曲腰高背的病态,这里泛指年老多病。
癃,衰弱多病。
残疾的和没有训练没有纪律的兵愈多愈不易调动,反而成为累赘或障碍。
一篇文章中每一个意思或字句就是一个兵,你在调用之前,须加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须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锐,让他们各站各的岗位,各发挥各的效能。
排定岗位就是摆阵势,在文章上叫做“布局”。
在调兵布阵时,步、骑、炮、工、辎〔辎(zī〕)古代的一种车。
这里指行军时携带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的运输部队。
须有联络照顾,将、校、尉、士、卒须按部就班,全战线的中坚与侧翼,前锋与后备,尤须有条不紊。
虽是精锐,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那也就成为乌合之众,打不来胜仗。
文章的布局也就是一种阵势,每一段就是一个队伍,摆在最得力的地位才可以发生最大的效用。
3)文章的通病不外两种:不知选择和不知安排。
第一步是选择,斯蒂芬生〔斯蒂芬生(1850 —1894) 〕英国作家。
现在一般译作“斯蒂文森”。
说:文学是“剪裁的艺术”。
剪裁就是选择的消极方面。
有选择就必有排弃,有割爱。
在兴酣采烈时,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所想到的意思样样都好,尤其是费过苦心得来的,要把它一笔勾销,似未免可惜。
所以割爱是大难事,它需要客观的冷静,尤其需要谨严的自我批评。
不知选择大半由于思想的懒惰和虚荣心所生的错觉。
遇到一个题目来,不肯朝深一层处想,只浮光掠影地凑合一些实在是肤浅陈腐而自以为新奇的意思,就把它们和盘托出。
我常看大学生的论文,把一个题目所有的话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每一点都约略提及,可是没有一点说得透彻,甚至前后重复或自相矛盾。
如果有几个人同做一个题目,说的话和那话说出来的形式都大半彼此相同,看起来只觉得“天下老鸦一般黑”。
这种文章如何能说服读者或感动读者? 这里我们可以再就用兵打比譬,用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
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望风披靡,不攻自下。
古人所以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中的诗句。
指要瓦解敌方就要先擒住它的首领。
”的说法。
如果虚耗兵力于无战略性的地点,等到自己的实力消耗尽了,敌人的要塞和主力还屹然未动,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 做文章不能切中要害,错误正与此相同。
在艺术和在自然一样,最有效的方式常是最经济的方式,浪费不仅是亏损而且也是伤害。
与其用有限的力量于十件事上而不能把任何一件事做得好,不如以同样的力量集中在一件事上,把它做得斩钉截铁。
做文章也是如此。
世间没有说得完的话,你想把它说完,只见得你愚蠢;你没有理由可说人人都说的话,除非你比旁人说得好,而这却不是把所有的话都说完所能办到的。
每篇文章必有一个主旨,你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主旨上,在这上面鞭辟入里〔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鞭辟,剖析、分析。
里,里头。
,烘染〔烘染〕烘托渲染。
尽致,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样。
读者看到,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不由得他不受说服和感动。
这就是选择,这就是攻坚破锐。
4)我们最好拿戏剧小说来说明选择的道理。
戏剧和小说都描写人和事。
人和事的错综关系向来极繁复,一个人和许多人有因缘〔因缘〕这里指关系。
,一件事和许多事有联络,如果把这些关系辗转追溯下去,可以推演到无穷。
一部戏剧或小说只在这无穷的人事关系中割出一个片段来,使它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许多在其他方面虽有关系而在所写的一方面无大关系的事事物物,都须斩断撇开。
我们在谈劫生辰纲的梁山泊好汉,生辰纲所要送到的那个豪贵场合也许值得描写,而我们却不能去管。
谁不想知道哈姆雷特在魏敦堡〔魏敦堡〕指当时德国人文主义新文化中心魏敦堡大学。
的留学生活,但是我们现在只谈他的家庭悲剧,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都不许我们搬到魏敦堡去看一看。
再就划定的小范围来说,一部小说或戏剧须取一个主要角色或主要故事做中心,其余的人物故事穿插,须能烘托这主角的性格或理清这主要故事的线索,适可而止,多插一个人或一件事就显得臃肿繁芜。
再就一个角色或一个故事的细节来说,那是数不尽的,你必须有选择,而选择某一个细节,必须有典型性,选了它其余无数细节就都可不言而喻。
悭吝人到处悭吝,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写严监生,只挑选他临死时看见油灯里有两茎灯芯不闭眼一事。
《红楼梦》对于妙玉着笔墨最少,而她那既冷僻而又不忘情的心理却令我们一见不忘。
刘姥姥吃过的茶杯她叫人掷去,却将自己用的绿玉斗斟茶给宝玉;宝玉做寿,众姊妹闹得欢天喜地,她一人枯坐参禅〔参禅(c ā nchá n〕)佛教徒静坐冥想领会佛理。
,却暗地递一张粉红笺的贺帖。
寥寥数笔,把一个性格,一种情境,写得活灵活现。
在这些地方多加玩索〔玩索〕反复玩味探索。
,我们就可悟出选择的道理。
5)选择之外,第二件要事就是安排,就是摆阵势。
兵家有所谓“常山蛇阵〔常山蛇阵〕首尾呼应的阵法,简称“常山阵”,阵势如常山之蛇,故名。
常山蛇,古代传说中一种首尾能互相救应的蛇。
”,它的特点是“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击腹则首尾俱应〕见《孙子·九地》。
这几句的原文是:“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论戏剧结构说它要完整,于是替“完整”一词下了一个貌似平凡而实则精深的定义:“我所谓完整是指一件事物有头,有中段,有尾。
头无须有任何事物在前面笼盖着,而后面却必须有事物承接着。
中段要是前面既有事物笼盖着,后面又有事物承接着。
尾须有事物在前面笼盖着,却不须有事物在后面承接着。
”这与“常山蛇阵”的定义其实是一样。
用近代语言来说,一个艺术品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
有生命的东西第一须有头有尾有中段,第二是头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是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某一部分受影响,其余各部分不能麻木不仁。
一个好的阵形应如此,一篇好的文章布局也应如此。
一段话如果丢去仍于全文无害,那段话就是赘疣〔赘疣(zhu ìyóu) 〕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一段话如果搬动位置仍于全文无害,那篇文章的布局就欠斟酌。
布局愈松懈,文章的活力就愈薄弱。
6)从前中国文人讲文章义法〔义法〕写文章应遵循的准则。
,常把布局当作呆板的形式来谈,例如全篇局势须有起承转合,脉络须有起伏呼应,声调须有抑扬顿挫,命意须有正反侧,如作字画,有阴阳向背。
这些话固然也有它们的道理,不过它们是由分析作品得来的,离开作品而空谈义法,就不免等于纸上谈兵。
我们想懂得布局的诀窍,最好是自己分析完美的作品;同时,自己在写作时,多费苦心衡量斟酌。
最好的分析材料是西方戏剧杰作,因为它们的结构通常都极严密。
习作戏剧也是学布局的最好方法,因为戏剧须把动作表现于有限时间与有限空间之中,如果起伏呼应不紧凑,就不能集中观众的兴趣和产生紧张的情绪。
我国史部要籍如《左传》《史记》之类在布局上大半也特别讲究,值得细心体会。
一篇完美的作品,如果细细分析,在结构上必具备下面的两个要件。
7)第一是层次清楚。
文学像德国学者莱森〔莱森(1729 —1781) 〕现在一般译作“莱辛”。
剧作家、文艺理论家。
所说的,因为用在时间上承续的词语为媒介,是沿着一条线绵延下去。
如果同时有许多事态线索,我们不能把它们同时摆在一个平面上,如同图画上许多事物平列并存;我们必须把它们在时间上分先后,说完一点,再接着说另一点,如此生发下去。
这许多要说的话,谁说在先,谁说在后,须有一个层次。
层次清楚,才有上文所说的头尾和中段。
文章起头最难,因为起头是选定出发点,以后层出不穷的意思都由这出发点顺次生发出来,如幼芽生发出根干枝叶。
文章只有生发,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
所谓“生发”,是上文意思生发下文意思,上文有所生发,下文才有所承接。
文章的“不通”有多种,最厉害的是上气不接下气,上段上句的意思没有交代清楚就搁起,下段下句的意思没有伏根就突然出现。
顺着意思的自然生发,脉络必有衔接,不致有脱节断气的毛病,而且意思可以融贯,不致有前后矛盾的毛病。
打自己耳光,是文章最大的弱点。
章实斋〔章实斋(1738 —1801)〕即章学诚,实斋是他的字。
清代史学家,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著有《文史通义》。
在韩退之《送孟东野序》里挑出过一个很好的例。
上文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下文接着说“伊尹〔伊尹〕名挚,殷代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