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技术转移系统的职能研究
高校技术转移工作机制设计研究

第二 , 明确技术转移机 构的核 心任务
技术资源共享与对接 技术 转 移机 构 还 能 够保 护 高校 及工作流程 。建立“ 移机 构 必 要 性 和基 本 原 则 的基 础 上 , 出 专利 申报 。 提 知识 产 权 , 外 交涉 甚 至 通过 法 律 手 段 制 平 台”是高校技术转移机构 的核心任务。 对 技 术转移机构定位 、 旨和政策保障。 宗
创新和支持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的重要力 经费, 技 术转移机构应建立 明确 的工 作流 有利于 改善高校 的科研 条件 。改善 量。 而, 然 与国外相 比, 国高校的技术转 的科研条件又便于高校承担更 多的科 研 程 , 我 以确保高效完成技术转移工作。技术
化 率 仍 比较 低 , 需要 通 过 建 立专 门 的技 术 项 目, 现高 校 科 学研 究 与 技术 转 移 的 良 转 移 机 构 要 对 技 术 成 果 的 可 行 性 进 行 评 实 转 移 机构 , 以更 好 的履 行 高 校服 务社 会 的 性 循环 发 展 。
职能。
一
估, 并估测其市场价值 , 确定适合科 技成
第四, 有利于高校科研队伍 的稳定和 果转 化 的最 佳 途径 , 对项 目推 广 资 料 进 行
高校 成 立 技 术 转 移机 构 的必 要性 发展 。 研 活 动 能够 给 科研 人 员 带来 创 新 整 理和 包装 。通过多种渠 道推广科 技成 科
的个 人 知 识产 权 方 面 也具 有 明显 作 用 。
验室、 科技园、 孵化器等技术创新平台 , 并
第三 ,促进 高校 qNX作 更好发展 。 同时连接着广 阔市场资源 的“  ̄ . - 大平台” 从 ,
教 育 部 调研 结果 显 示 , 国重 大 科 技 技术转移机构是将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 更 系 统 的 角度 上 提 高 科 研 资源 的 使 用 效 全 成 果 中 , 等 学校 的 重 大 科 技成 果 占全 国 的 重 要 途 径 , 够 通 过 技 术 转 让 、 术 服 率 , 高高校科 技成果的转化效 果, 高 能 技 提 通过 科技成果总数 的 15强。高校 已成为技术 务 、 术 咨询 等 途 径为 高 校 引进 大 量 科 研 多种 途 径 促进 科 技 成 果产 业 化 。 / 技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

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
人才培养计划
政府应制定专门针对技术转移人 才的培养计划,提高技术转移人 才的专业素质。
实践锻炼机会
政府应搭建实践平台,为技术转 移人才提供实际项目锻炼机会, 提升其实践能力。
01 02 03 04
强化产学研结合 促进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 的紧密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 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入 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球化进程。
提升政府职能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完善政策体系
政府应持续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和挑 战,及时调整政策,确保其针对性和实效
盖各个领域和行业。
转化效率不高
02
目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仍然相对较低,许多优质科技
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实际应用。
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03Biblioteka 部分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不足
,可能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
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01
推动产业升级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推动传 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崛起,提 高整体产业技术水平。
人才培养
政府应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 ,推动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和课程,培 养具备转化能力的专业人才。
推动高校与企业对接
搭建对接桥梁
政府可定期组织高校与企业的对接活 动,促进双方交流与合作,推动科技
成果的转化落地。
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应加强对高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 权保护,确保企业在与高校合作过程
中能够充分保障双方利益。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哈工大技术转移中心职责

哈工大技术转移中心职责
哈工大技术转移中心的职责是促进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推广。
具体职责包括:
1. 技术转移服务:为哈工大科研人员提供技术转移服务,包括技术评估、合同起草、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帮助科研成果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
2. 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和企业转移,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实际应用。
3. 产业需求对接:与企业和产业界建立联系,了解产业需求,协助科研人员理解市场需求,帮助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科研工作,并协调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4. 创业支持:为科研人员提供创业支持和创业指导,包括商业计划书撰写、创业培训、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帮助,帮助科研人员将创新科技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5. 知识产权管理:负责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包括知识产权的申请、转让、授权等方面的工作,保护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权益。
6. 技术市场推广:组织和参与技术交流、技术展览等活动,把科技成果推广到
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传播和推广。
7. 政策指导:研究和分析相关技术转移政策,向科研人员提供政策指导和法律法规咨询,帮助他们了解和遵守相关政策和法规。
总体来说,哈工大技术转移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促进科技成果在市场中的转化、推广和应用,推动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运行机制研究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运行机制研究技术转移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手段,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功能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从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本文中笔者详细叙述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运行机制研究,希望以此能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
标签: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运行机制;研究1明确目标定位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进行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确保基础研究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基础研究来源于社会需求。
国外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及其学科发展都有较好的制度规定,以确保高校科学研究殿堂的地位不动摇。
美国斯坦福大学明确了科研和应用结合、科研和教学结合的原则,基础和应用研究两不偏颇,并且要求重大基础研究选题必须来源于企业应用需求。
明确目标定位能使高校树立合理的价值观,通过技术转移将成果用于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实现高校、企业和社会的共赢发展。
技术转移过程中创造的收益用于改善科研教学条件,从而实现“教学-科研-应用-教学”的良性循环。
应积极吸引专业技术转移管理人才,从社会上引进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尤其是专业职业技术经理人,破除高校一贯刻板的管理模式,推动工作方式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2完善服务机制技术转移是一种高端服务,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通过研发氛围营造、研发设备共用、研发能力互帮等促使企业逐步提升研发核心技术的能力,在面对新技术问题时,能进一步提升与高校的合作范围和层次。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创新投入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在技术转移问题选择时,需要以现实问题为先导,注重激发企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欲望。
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除了技术升级引导、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外,还应结合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目标,拓宽企业战略眼界,协助企业进行发展战略重塑,让企业具有充当行业领导者的胆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
加强我国大学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加强我国大学加强我国大学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基于基于基于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的分析的分析刘洪民(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大学作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适应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构建新型技术转移体系的需要,在企业创新需求的外在推动力、体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内在推动力以及知识创新源头的责任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大力促进技术转移,加强大学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针对大学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的实施,应从积极扶持和培育大学技术转移机构的建设、制定科学的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完善大学科技人员评价机制、加强大学技术转移机构专业人员的管理与培训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出一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在技术转移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型大学技术转移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技术转移;大学;促进行动;科技中介中图分类号:G311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Promoting ActionLiu Hongmin(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China,450002)Abstract: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to construct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versities so to adapt the demands of 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promotion action.This is droved by several factors involved of the external power of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internal power of university social services func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innovation.To solute the problems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 and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promotion action,the new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 should bestrengthened in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stitutes,management method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and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staff.Keywords:technology transfer;university;promoting action;S&T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0引言2007年12月5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标志着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正式启动【1】。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途径及对策探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途径及对策探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高校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其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对于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途径及对策进行深入探究。
1.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指高校通过技术许可、技术转让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移给企业或其他研究机构,使得成果得以应用和推广。
通过技术转移,高校科技成果可以快速应用到生产和市场中,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科技成果孵化高校可以设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为科研成果提供孵化和转化的平台。
通过科技成果孵化,高校可以将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进行孵化和培育,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同时激发创新创业意识。
3.产学研合作高校可以与企业、研究机构等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工作。
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可以充分借助企业的市场资源和研发能力,实现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
高校可以参与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技术交流会、科技成果展示等活动,向社会宣传高校的科技成果,并寻求合作伙伴和投资机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1.加强科技成果的评估和保护高校应该加强对科技成果的评估和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的科技成果产权保护机制。
只有科技成果得到充分的保护,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推动成果的转移转化。
2.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源配置高校需要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通过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或部门,统一管理和整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资源,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3.鼓励创新创业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扶持科技创新和创业团队。
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创业孵化服务等措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职责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职责在高校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就像是一座桥梁,把学术界和市场紧紧连接在一起。
这座桥的责任可不少,得扮演好各个角色。
想象一下,一个科研团队辛辛苦苦搞出来的项目,像是一个待嫁的姑娘,漂亮得不得了,但没有人知道她的价值。
这个中心呢,就是那个热心的媒人,负责把这位姑娘介绍给有眼光的“男士”。
中心得帮助教授和研究人员,整理他们的科技成果,哪怕是那看似不起眼的小点子,也能在合适的地方绽放光彩。
科研成果可不是只有那些看上去高大上的专利和论文。
很多时候,简单的创新,反而能在市场上引起轰动。
就像一碗看似平常的白米饭,做得好,搭配对,照样能让人垂涎欲滴。
再说了,这个中心还得积极去探索市场的需求,像个侦探一样,四处打听,找出那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谁知道呢,也许某个企业正在为一项技术而烦恼,而我们的科研成果恰好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市场的需求就像是一个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而这时候,中心的任务就是把科研团队的技术送上去,给他们吃下“定心丸”。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还得做好沟通的桥梁。
说真的,学术界的教授和企业的老板,真是两个世界的人。
教授们习惯用复杂的术语和专业的术语,而企业家们则更喜欢简单明了的表达。
中心的工作就像是一名翻译官,把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两方拉到一起。
想象一下,教授一口气说了一堆专业术语,而企业家一脸懵逼,中心的工作人员就要迅速上前,把那些晦涩难懂的东西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此外,中心还负责组织各种活动,比如技术交流会、研讨会等等。
就是那种“把大家都叫过来,一起聊聊天”的活动。
这样的活动就像是把各方人士聚集在一起,创造出更多的碰撞和火花。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些活动有点无聊,但往往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最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合作。
就像是在饭桌上,大家一边吃一边聊,谁知道哪一句话就能引发一场合作的契机呢?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要帮助研究团队申请各种资金和资助。
现在的科研可不是光靠热情就能完成的,资金是个大问题。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探析_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的调研与思考_梅元红

高等学校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尽管受到体制、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国高校仍在积极地探索更加有效的技术转移路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转移工作,以求更好地履行科技服务社会的职能。
本文主要结合清华大学的工作实践,就高校技术转移模式进行探析。
高校技术转移是一个多主体、多阶段、多层次、多来源的综合性体系,包含着复杂的结构和各种关系。
技术转移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高校、企业、政府、中介机构、投资机构等;技术转移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技术开发阶段、技术推广阶段和技术应用阶段;技术来源主要有:高校(技术提供方)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技术接纳方)委托、双方合作研发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新技术。
目前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1传统的技术转化模式———点对点的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通过高校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努力,寻找到合适的企业;或者企业在高校找到合适的科技成果,将其在企业产业化。
以技术的提供方(高校)为点,对应另一个点———技术的接纳方(企业)。
目前,大多数高校设有科技开发部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是最广泛、最典型且至今仍在沿用的转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①点对点的直接转移,即技术直接由技术提供者(高校)传递给技术接纳者(企业)。
②在校企之间传递的技术主要是包括专利技术在内的高校自有科技成果,是典型的技术推动型技术转移。
该模式参与的主体只涉及到大学和企业,从技术转移的过程看,主要是高校已有技术的推广。
由于技术转移主要靠科研人员或管理人员直接与企业联络,合作规模和技术交易额普遍较小,涉及的技术多是较为简单的应用技术。
该模式虽然有其客观不足和一些限制发展的因素,但仍然是高校技术转移的一种主要模式。
据统计,近年来清华大学每年约1400项技术合同中,点对点是主要的合作模式,2008年合同额达到7.8亿元。
具体见图1。
目前,各高校正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和实践,一些新的技术转移模式不断涌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技术转移系统的职能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对国家创新系统整体创新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高校的技术转移在近年来成为科学政策研究领域的重点。
在理论上,一方面迫切的需要破除高校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与传统的“学院科学”范式的冲突,另一方面需要给予高校技术转移直接的理论定位;在实践中,我国的国家经济建设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不可忽视产业整体“自主创新”内核缺失,需要借助于知识生产系统的科学技术成果。
然而,数量杂多的技术转移内容相关的研究,却不能弥补高校技术转移理论研究的缺位,经验研究的杂多而内容趋同,
不能给出信服的证据。
此外,高校技术转移本身具有极高的复杂度,
涉及到教育、科学、技术、文化、经济、管理等多方而内容,高校技术转移有着深刻的社会嵌入性与文化桎梏,而学术界研究视角的分离,国家管理机构的官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完善等为高校技术转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困惑。
一方面,大量论文紧跟时代主题,认同国外学术界倡导的“创业型高校”理论,却陷入对国外理论及经验的盲目借鉴与粗略的模仿;另一方面,片段化的视野造成对技术转移零散的认识,从而陷入多极悖论。
而最重要的,我国高校参与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发展能力的缺失和社会创新与创业文化力量的贫瘠,永远不能靠模仿与空想而得到满足与发展。
立足于技术转移发展现况,从高校视角切入技术转移系统,以系统哲学作为指导,综合运用系统哲学、高等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借助于弱的“结构一功能”范式,以高校职能的职责与功能构成为主线,
从高校与国家创新系统中其他创新社会主体关系为逻辑起点,阐述高校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中的位置,厘清高校的教育、科研、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与技术转移之间的关系。
之后从高校技术转移系统的概念、职责与功能入手,探讨高校技术转移系统的创建、机制以及治理等问题。
同时,通过列举一些典型的案例,探讨高校技术转移系统自组织的运行机制,为实现高校的技术转移治理提供参考。
借鉴了形态学的方法探讨了技术、技术转移、高校职责的多态性及复杂性,从生成论视角梳理了它们的历史发展脉络与逻辑,在根源上认识并肃清对它们多态性的认识与指称混乱的现象,并从多级演进关系检视它们内在的机理与关系,给出合适的定位。
此外,展示了它们时空演进的谱系,以“连续统”的概念定义了技术转移,高校职责以及高校技术转移系统的边界变化问题。
在高校本身与社会互相影响与塑造的交互关系中,明确了高校当前的综合职能体现在高校应是知识创新的起点,技术创新的伴侣,科技治理的主体及价值创造的战场。
在理论的推演上,使用了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和三螺旋理论(Triple Helix Theory, TH)。
通过梳理高校技术转移系统的复杂适应性特征,构建了CAS视域的高校技术转移系统结构,明确了高校技
术转移系统内组织主体的适应性及整体的演化元素,通过推演高校技术转移系统的受限生成过程,揭示了高校技术转移系统的涌现机制,
并从宏观与组织水平提出高校置于技术转移系统的介入与应为职责。
此外,在对当前经济的非均衡特质进行论证的基础上,驳斥了以还原论、决定论构建的空想的经济均衡系统以及以“投入一产出”模式为
分析框架的高校技术转移绩效的悖论,引入了三螺旋理论进一步阐述高校技术转移系统在参与社会创新路径的演进机制。
深入的分析了作为高校技术转移系统,位于高校与技术转移系统交界位置的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 TTO)的三螺旋特征与组织机制,揭示了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的职责构想。
在实践部分,从系统分类视角将高校技术转移的系统运作形态分为技术许可、合作参与和衍生企业三大模式,论证了三者的逐级演进关系,揭示了现实的高校
技术转移系统是多种模式共存的连续统样态,且高校本身的资源禀赋与演进地位与技术转移模式相生相助。
而技术转移本身也超越了任务本身,是高校实现知识的传输与流动,组织的重构与耦合,创新能力的转移与提升,最终培育创新环境与传播创新文化的途径。
最终在理论推演与实践展示的基础上,确立以技术转移职责为高校综合功能运作基础之上的治理对策。
高校技术转移系统本身是以技术的形态变化为主体骨架,多元组织共同参与的协作网络,遵循自组织的网络“治理”机制,而非“一言堂”的管理机制,揭示了高校在当前科学技术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高校来说,高校仍然是以传承科学探索精神,秉承执着的求真、求善、臻美的价值理念将科学技术社区拓展至全社会性质的“无形学院”,从而形成巨大的引力场,为科学技术事务的干预及发展树立行为准则和规范,以知识为主要方式,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分
享和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