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陕西省榆林市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2019届陕西省榆林市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语文试卷

2019届陕西省榆林市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语文试卷
民俗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自然就应该关注民众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以及精神世界,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纵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确努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有两个学术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对“家乡民俗学”的持续深化。“家乡民俗学”似乎最早是由安德明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多位民俗学者的呼应。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以自家亲属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同处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感同身受,在细描基础上加以学术分析,兼具人文关怀色彩,引起学界广泛注意,刘铁梁称之为“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前提”一词错误,两方面是并列关系。故选A。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德民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德民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德民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在上述两种研究模式中,无论是在“家乡民俗学”研究中对于民俗主体与研究主体的相互贴近的尝试,还是“礼俗互动”研究对于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的拓展,都暗含着对于“民俗”的更加宽泛的理解,以及对于民俗主体——民众的心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努力贴近。为此,上述两种研究模式都注意将国家历史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纳入研究视野,但其侧重点却有明显不同;“家乡民俗学”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礼俗互动研究则试图提纲挈领地关注民众生活整体,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毕竟,应将地方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生活细节,视为更宽泛的社会过程的基本元素,而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也需要在地方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来理解。

陕西省榆林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

陕西省榆林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解析版
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题号







得分
总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9.0 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①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真抓实干才是硬道理,少些来回比划的雕 虫小技,少做些表面文章。 ②美国在韩部署“萨德”事件还没有平息,法国警方又开枪射杀我留法公民,面对 这些石破天惊的事件,中国民众义愤填膺。 ③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都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何况这象征团圆美满的中秋佳节呢。 ④身处当代的我们踌躇满志,意气昂扬,为了改变落后的局面,为了实现自己的理 想,大家都做着不懈的努力。 ⑤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 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⑥朴槿惠平素那种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及强硬的政治家风度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左 右局势,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都无影无踪了。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1.0 分)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一提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①______。其实,保 护海洋生态系统,②______;相反,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不仅能获得渔业 产品和经济效益,而且③______,从而有利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近些年来, 我国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就是力图在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点。
的为民情怀、许党许国的担当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C. 若不提升网游的内容品位,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只是单纯强调减少游戏时
间或者一味强调家长的教育引导,很难真正达到引导孩子健康上网的目的。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语文试题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语文试题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8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立足事象本位,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历时性钩沉,如民俗学的单本著作和丛书之名一般是以某种民俗事象为前缀、以“民俗(或风俗、习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则往往是“上下千百年,纵横千百里”;另一种是立足区域本位,着眼于某一政区范围内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著作之名则一般是以政区单元为前缀、以“民俗(或民俗志、民俗通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追求面面俱到、不避琐细。

细察之,上述成果基本上是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而进行的文献研究,对于民俗的描述以粗线条勾勒为主,学术贡献有限,但如果将之置于当时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来理解,自会发现其价值所在。

始发于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热潮,意味着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来到田野现场,在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民众的具体行为与口述表达,由此掀开了注重民众主体之文化活用的新篇章。

更可贵的是,伴随着研究方式的转变,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

特别是在刘铁梁大力推动的“走向村落”的研究范式中,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以“显微镜”式的方式观察民众日常生活,就更有利于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世界,理解民众的文化创造。

民俗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自然就应该关注民众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以及精神世界,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

纵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确努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有两个学术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对“家乡民俗学”的持续深化。

“家乡民俗学”似乎最早是由安德明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多位民俗学者的呼应。

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以自家亲属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同处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感同身受,在细描基础上加以学术分析,兼具人文关怀色彩,引起学界广泛注意,刘铁梁称之为“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

陕西省榆林市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陕西省榆林市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供销社的一面墙上,桂了各色花布,也挂毯子。后者都是上海牌的,浅粉底子上织绣着一对展翅欲飞的凤凰,凤凰周围开了大朵大朵红牡丹绿牡丹黄牡丹,都是鲜花怒蕊的,逼真得不得了;或者密不透风的红梅丛里蹲了两只翘尾巴的喜鹊,叽叽喳喳的,言犹在耳;也有芙蓉锦鸡图。
上海牌毯子可真结实耐磨啊,拿在手上厚沓沓的,非常有质感,任凭怎样捶洗都不败色,一年一年拿出来,铺在褥子上都是簇崭崭的新。妈妈们素来喜欢以米汤浆被子——入夜,一群骨瘦如柴的小身体滚在毯子上,硬戳戳,痒酥酥的,异乎寻常的舒豁,梦境中总有大米的香甜。
C.书法艺术间接地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丰富内涵,可见中国书法与中国哲学也有着密切关系。
D.印度佛教的许多教派和经典仍然可以在中国找到源头,汉字文化系统在中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童年·供销社
钱红丽
小时候,隔三差五跟着外公去一个叫作“周冈”的小镇。他在小腰篮底层铺一层稻草,把家里积攒下的鸡蛋一个一个装进去,再在鸡蛋上面盖一块旧布,拎到周冈。一个鸡蛋五分钱,全部卖掉后,买些粗粒盐回来。或许还有余钱,外公就去肉案前,割一刀猪肉。
从更广的视角看,在校园欺凌中,伤害与被伤害既是相互的,又是相通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双方甚至旁观者都是受害者,欺凌不仅会给青少年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更将在青少年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大数据告诉你,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年12月15曰新华网)
材料三:
年11月22日,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首次对学生欺凌做出明确界定,从欺凌的预防到惩戒措施再到如何申诉,整个过程都做出了描述,同时对欺凌的主体、部门职责、工作要求做出规定。

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024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三模)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特定的形象。

音调的大起大落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音调的轻快跳跃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潺潺的溪水,同样,在诗歌的语言节奏中,我们也会感到一种形象感。

李白的《蜀道难》便是用语象传达物象特征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谓语象,指的是在朗读诗歌作品时从声音的抑扬顿挫、波动起伏中感到的一种不很明晰的形象感,它更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音乐形象。

所谓物象,指的是诗人具体描绘的客观对象的形象,这种形象是诗人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像《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这样的句子便是对客观对象的直接语言描述,它们刻画了客观对象的具体形象。

在诗歌作品中,语象和物象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则并不是统一的,但不论是统一还是不统一,二者都发生着一定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则孕育着诗歌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义。

不难看出,在物象和语象中,语象更是作者内心情绪的直接表现,物象则更远离主观,有自己独立的存在形式,正像在日常的语言(言语)中可以用同一种语调述说各种不同的客观对象,这种语调传达着说话人的情绪和情感,而对象则自有其本身的特征。

这种语调可以产生一种形象感,或曰产生一种形象联想,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龙吟虎啸,有的迅快如脱兔,有的逶迤如蛇行,但被述说的对象的形象却未必如此。

这样,语象和物象之间的关系也就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诗人的主体与描写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语象和物象的不同,说明诗人的主体情绪与情感并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至少不是由它完全左右的。

诗人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在他与特定描写对象相遇时,不是对象驱散并左右了他的现在的情感与情绪,而是把对象纳入到自己已有的情感与情绪中来了。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答案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答案

绝密★启用前榆林市2019届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3分)2.A(3分)3.C(3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4.D(3分)5.①热情大方,乐于助人,每次从城里回来都给乡亲们带各种吃食,热心帮助村里人买化肥、打机井。

②脾气好,没有心计,不会向村人证明自己的儿子当大官,被村民问得无话回答。

③有虚荣心,经常给村里人说自己儿子当大官。

(每点2分,共6分)6.①将悬念留到最后,提升读者的阅读趣味;②通过父亲的言行间接刻画表现儿子,构思独到;③明娃不出场带来村民的猜测与不相信,更能衬托表现出明娃清廉公正的特点;④明娃不出场,村民表现真实,有利于展现村里的人情世故,让读者对人物所处环境有更多了解。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7.A(3分)8.B(3分)9.①明确政府职责,例如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监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②明确电商企业的环保责任,例如限制包装材料,规定回收责任,提升回收技术;③规定消费者的环保责任,例如使用绿色包装,分类处理使用过的包装物。

(每点2分,共6分。

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角度陈述,意思相近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C(3分)11.B(3分)12.B(3分)13.(1)苏州人方清趁年成不好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

盘踞在黟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保,东南百姓厌烦痛恨。

(5分)(2)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大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进推荐的,(政绩)不是真正的优等。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C(3分)15.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

陕西榆林市2019届高考语文模拟第三次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陕西榆林市2019届高考语文模拟第三次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榆林市2019届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8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立足事象本位,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历时性钩沉,如民俗学的单本著作和丛书之名一般是以某种民俗事象为前缀、以“民俗(或风俗、习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则往往是“上下千百年,纵横千百里”;另一种是立足区域本位,着眼于某一政区范围内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著作之名则一般是以政区单元为前缀、以“民俗(或民俗志、民俗通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追求面面俱到、不避琐细。

细察之,上述成果基本上是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而进行的文献研究,对于民俗的描述以粗线条勾勒为主,学术贡献有限,但如果将之置于当时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来理解,自会发现其价值所在。

始发于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热潮,意味着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来到田野现场,在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民众的具体行为与口述表达,由此掀开了注重民众主体之文化活用的新篇章。

更可贵的是,伴随着研究方式的转变,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

特别是在刘铁梁大力推动的“走向村落”的研究范式中,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以“显微镜”式的方式观察民众日常生活,就更有利于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世界,理解民众的文化创造。

民俗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自然就应该关注民众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以及精神世界,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

纵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确努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有两个学术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对“家乡民俗学”的持续深化。

“家乡民俗学”似乎最早是由安德明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多位民俗学者的呼应。

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以自家亲属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同处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感同身受,在细描基础上加以学术分析,兼具人文关怀色彩,引起学界广泛注意,刘铁梁称之为“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

陕西省榆林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答案

陕西省榆林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①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真抓实干才是硬道理,少些来回比划的雕.虫小技...,少做些表面文章。

②美国在韩部署“萨德”事件还没有平息,法国警方又开枪射杀我留法公民,面对这些石破天惊....的事件,中国民众义愤填膺。

③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

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这象征团圆美满的中秋佳节呢。

④身处当代的我们踌躇满志....,意气昂扬,为了改变落后的局面,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大家都做着不懈的努力。

⑤按照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⑥朴槿惠平素那种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及强硬的政治家风度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左右局势,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都无影无踪了。

A. ③⑤⑥B. ②③⑥C. ①④⑤D. ①②④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近视眼矫正手术是“个性化”的手术,应参照患者的个人条件、术前检查来选择合适的激光矫正手术,因此切忌不要有“要做就做最贵的手术”的想法。

B. 习总书记的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直面现实、充满自信,蕴含着质朴真挚的为民情怀、许党许国的担当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C. 若不提升网游的内容品位,营造健康、绿色的网络,只是单纯强调减少游戏时间或者一味强调家长的教育引导,很难真正达到引导孩子健康上网的目的。

D. 《战狼2》塑造了冷锋这个典型的中国军人形象,他铁血却不冷酷,以自己的勇敢和智谋阐释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价值观。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这次对你公司的惠顾,令我眼界大开,你们的经营确实具有很多创新理念,佩服。

B. 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今天把您的这幅墨宝挂在寒舍,寒舍立马蓬荜生辉。

C. 你的请托虽然难为我了,但由于运气好,一路绿灯,不然这事不知拖到猴年马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榆林市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8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立足事象本位,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历时性钩沉,如民俗学的单本著作和丛书之名一般是以某种民俗事象为前缀、以“民俗(或风俗、习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则往往是“上下千百年,纵横千百里”;另一种是立足区域本位,着眼于某一政区范围内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著作之名则一般是以政区单元为前缀、以“民俗(或民俗志、民俗通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追求面面俱到、不避琐细。

细察之,上述成果基本上是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而进行的文献研究,对于民俗的描述以粗线条勾勒为主,学术贡献有限,但如果将之置于当时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来理解,自会发现其价值所在。

始发于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热潮,意味着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来到田野现场,在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民众的具体行为与口述表达,由此掀开了注重民众主体之文化活用的新篇章。

更可贵的是,伴随着研究方式的转变,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

特别是在刘铁梁大力推动的“走向村落”的研究范式中,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以“显微镜”式的方式观察民众日常生活,就更有利于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世界,理解民众的文化创造。

民俗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自然就应该关注民众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以及精神世界,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

纵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确努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有两个学术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对“家乡民俗学”的持续深化。

“家乡民俗学”似乎最早是由安德明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多位民俗学者的呼应。

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以自家亲属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同处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感同身受,在细描基础上加以学术分析,兼具人文关怀色彩,引起学界广泛注意,刘铁梁称之为“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

二是在“礼俗互动”的框架中理解民俗传统,关注在国家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中的民众作为。

张士闪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提倡将国家进入乡村的历史过程、乡村对于国家的想象与运用等,纳入民俗学的研究框架之中,由此开启了许多新的话题,如国家礼仪对于民众心理的潜移默化作用,“礼俗社会”中国家政治与民间自治之间的联合运作机制,礼俗互动逻辑与乡村公共机制的形成,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的并置与连接,等等。

在上述两种研究模式中,无论是在“家乡民俗学”研究中对于民俗主体与研究主体的相互贴近的尝试,还是“礼俗互动”研究对于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的拓展,都暗含着对于“民俗”的更加宽泛的理解,以及对于民俗主体——民众的心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努力贴近。

为此,上述两种研究模式都注意将国家历史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纳入研究视野,但其侧重点却有明显不同;“家乡民俗学”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礼俗互动研究则试图提纲挈领地关注民众生活整体,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

毕竟,应将地方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生活细节,视为更宽泛的社会过程的基本元素,而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也需要在地方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来理解。

(选编自《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李海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足区域本位的民俗研究专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追求面面俱到,所以描述细致。

B.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的民俗学研究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学术价值有限。

C.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调查,这是一种新的民俗研究方式。

D.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表明民俗研究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民俗学研究状况进行的梳理是研究21世纪以来民俗研究发展的前提。

B.著作名称一般是对著作内容的高度概括,名称构成有共同特点可以证明研究内容有共同特点。

C.文中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以点带面,列举了代表性研究者及核心主张。

D.文中在对“家乡民俗学”研究和“礼俗互动”研究分别介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思路清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分析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研究成果的价值,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

B.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这是21世纪以来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C.如果要对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进行拓展,就要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

D.“家乡民俗学”和“礼俗互动”两种研究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异是研究策略不同,所以两者具有互补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父子德民老汉病了,病得不轻。

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明娃回来看看吧!德民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德民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

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德民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

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德民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

谁都知道,德民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

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

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德民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

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

德民老汉一句“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

德民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

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

肥用了,闲话也有了。

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

德民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

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德民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

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明娃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德民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

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德民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

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

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德民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哈?德民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

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

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

进屋还要换鞋。

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明娃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

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德民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德民老汉说,在城里两无就待腻了,对明娃说俺要回村呢。

娃就要打汽车票。

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

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

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姓说吉利。

德民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

德民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

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德民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德民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

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

村主任来找德民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德民老汉就进城找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

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德民老汉说,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

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

德民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

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

你干不干?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德民老汉病了,病得不轻。

迷糊中的德民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德民老汉去了。

明娃从省里回了村。

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

村里人这才相信德民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

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德民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德民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根据刘建超小说《清》改编)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德民老汉的病很严重村民提出叫回他的儿子明娃写起,引出了诸多往事。

B.德民老汉说“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却无人相信,成为贯穿全文的一个谜,到结尾才揭出谜底。

C.德民老汉每次在城里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德民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不同。

D.小说写了一个偏远村子的故事,作者通过描写村民的言行表现出村民的自私无知,也显出了村子的封闭落后。

5.请结合德民老汉对村民的态度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6分)6.明娃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却在最后出场,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7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312.8亿件,共消耗约32亿条编织袋、约68亿个塑料袋、37亿个包装箱以及3.3亿卷腔带。

光是一年消耗的快递包装盒所需的瓦楞纸箱原纸就多达4600万吨,相当于消耗了7200万棵树。

据了解,目前中国快速业中,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不到10%,包装物总体回收率不到20%,以聚乙烯、聚氯乙烯为主要成分的塑料和胶带等最难降解,这些包装材料在自然界中,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

大部分的快递纸箱在经过一次使用后被丢弃,能够回收再利用的并不多。

而消费者对于包装物的分类处理意识不足,加大了回收的难度。

为了保证货物能够完好无损地被送到消费者手中,多数商家选择用塑料胶带对包装进行加固。

缠上塑料胶带的纸板箱被送到造纸厂打纸浆时,胶带的黏胶会影响过滤器工作,从而造成机器损坏,所以回收时,缠有过多胶带的纸板箱会被全部丢弃。

纸盒等可回收的快递包装,如果和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被污染后无法再回收。

消费者则表示,在快递站点或社区内,没有快递包装的回收点,导致快递包装大多进了垃圾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