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中谍”——美国天基太空监视系统(SBSS) 2009
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

半主动寻的制导方式的激光源和寻的器分开放置,寻的器在导弹上,而激光源可以 放在载机上或地面上。以激光源放在载机上为例,激光制导系统由弹上和载机上两部分 设备组成。弹上放置有激光导引头(内装激光接收器),载机上有瞄准吊舱(内装激光照射 器用于照射目标)和红外成像仪(用于探测目标)。它的工作原理是:从载机上的瞄准吊舱 发射一束激光,这束激光照在目标上反射,被导弹上的激光接收器接收,导弹就向激光 照射点飞去。导弹在飞行中如果偏离方向,制导系统会形成误差信号,控制导弹进行校 正。这就好像“投篮”战术:激光照射器设置了一个“篮筐”,放在目标上,激光制导 导弹自动往里钻 。美制“海尔法”激光制导导弹就是半主动激光寻的导弹的典型代表, 主要用于攻击坦克、各种战车、雷达等地面军事目标。
我国自主研发的激光制导炸弹
激 光 制 导 炸 弹 的 导 引 头
激光制导炸弹相对导弹而言 成本较低,用普通航弹也可 以改装。但是使用上也有局 限:载机必须飞到目标上空 才可投放,而且投放时要保 持一定角度与姿态,容易遭 到地面或空中攻击。一般要 在己方控制制空权的情况下 进行;进行目标指示的激光 束易受干扰,一般释放烟雾 就无法穿透。所以也可以用 电视制导炸弹和GPS定位 制导炸弹。
瑞典RBS-70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
当今世界最著名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除了 美国的“毒刺”、俄罗斯的“箭”、“针”之 外,还有率先采用激光制导方式的瑞典RBS-70 系统。目前,共有13个国家装备这种导弹系统。 RBS-70防空系统多次经过现代化改进,能 及时适应现代战争对近程防空兵器不断增长的 要求,其最新改型能高效对抗现役和前景空袭 兵器。 RBS-70与大多数轻型防空系统最大的区别 在于它率先使用激光制导方式。RBS-70具有的 激光通道采用激光指令制导方式,大大减轻了 弹载电子设备重量,大幅提高射程,一些武器 专家因此视其为近程,而不是超近程防空系统。 激光制导方式和模块式战斗部的使用,还可保 障RBS-70系统不仅用于防空防御,还可主动攻 击地面和水面目标。
太空与国家安全

美国航天飞机发射瞬间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与航天飞机的对接
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欧洲宇航局
“阿丽亚娜” 运载火箭
2011美国国防部报告:太空能力为美国及其盟国提
供了国家决策、军事行动和国土安全上史无前例的优势。
太空系统为国家安全决策者们提供了不受约束的全球进 入能力,所以具备了对全球挑战快速做出适当反应的决 定性优势。不仅如此,太空系统对监控外部战略和军事 发展,支持武器监控和军备控制谈判十分重要。
空信息信息优势成为未来战争双方争夺的新焦点。
GPS的软肋 导航信号可能被干扰方截获。
近年来,美军不断加大对太空的投入力度,天基太空监 视系统(SBSS)是重点投资项目之一。 SBSS系统所携带的 激光武器,能给敌以致命的打击。
高度机动性和变轨特性,现有地基反卫星武器不能够对
其造成威胁。可以消灭对方武装卫星,还可以反弹道导弹。
Gbps
2004 2010 2015 Gbps, 2020, 13 7.5 2020
Gbps, 2010, 29. 7 Gbps, 2004, 1.9
Gbps, 2015, 53. 9
美国国防部通信带宽需求预测
美军通信卫星主要包括第三代国防通信卫星(DSCS),特高
频后继通信卫星(UFO)和军事星通信卫星(MilStar)以及数据中
继星。
美军正在发展的新一代通信卫星如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
(WGS),先进极高频卫星通信系统(AEHF)和移动用户目标系 统(MUOS),提供了远超上一代系统的通信能力,这些卫星近 两年来已经陆续开始使用。
美军正在发展先进极高频(频率大于30GHz,波长小 于1cm)卫星通信系统,未来美国将要在太空中打造天基 宽带网络。
美军主要信号情报系统及发展现状

美军主要信号情报系统及发展现状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的发展驱动辐射源的数量和复杂性呈爆炸式增长,促使信号系统也在不断发展。
美军各军种均装备了先进的信号情报系统,同时美军采用情报与电子战一体的编成方式,因此许多电子战装备也具备信号情报功能。
根据任务区域不同,可以将信号情报系统划分为天基、空基、陆基及海基四类。
天基信号情报系统美国的天基信号情报系统主要以电子侦察卫星为主,这些卫星分别隶属于美国空军、海军和中央情报局。
美国至今已发射多颗信号情报侦察卫星,既包括同步轨道卫星,也包括中低轨卫星,其侦收处理的既包括电子情报,也包括通信情报,具有远距离、大范围、全天时、全天候等独特优势。
当前在轨工作的主要为第四代电子侦察卫星,包括地球同步轨道的水星和顾问、大椭圆轨道的号角和低轨道的天基广域监视系统。
最新一代的电子侦察卫星主要有地球同步轨道的入侵者、大椭圆轨道的徘徊者和低轨道的联合空基广域监视系统奥林匹亚,其中入侵者既能搜集通信情报又能搜集电子情报,还具有变轨功能,是当前最先进的电子侦察卫星。
空基信号情报系统美国陆、海、空军分别都装备了相当数量的空基信号情报系统,这类信号情报系统主要以固定翼飞机、无人机和直升机为主要搭载平台。
美军还有专门的信号情报飞机,其中固定翼飞机有美陆军RC-12护栏信号情报飞机和ARL低空侦察飞机、美空军RC-135联合铆钉侦察机和U-2高空侦察机、美海军EP-3E白羊座信号情报侦察机等,无人机有陆军RQ-7影子、MQ-1捕食者等。
除此之外,还有搭载了信号情报系统的各种直升机平台,如搭载了AN/ALQ-210电子支援系统的海军MH-60R海鹰多用途直升机、搭载了AN/ALQ-211(V)综合射频对抗系统(SIRFC)的陆军AH-60D长弓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等。
陆基信号情报系统陆基信号情报系统是以陆基平台搭载信号情报载荷进行信号情报侦察、处理的系统,主要分为固定信号情报系统和机动信号情报系统,其中固定信号情报系统主要以信号情报侦察站为搭载平台,一般采用大孔径天线或天线阵、高灵敏度接收机和先进的信号处理设备,可侦察从长波、短波、超短波到微波频段的电磁信号。
“谍中谍”——美国天基太空监视系统(SBSS)

摘要:自从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以来,太空就不再平静。
卫星占据着太空制高点,因此冷战时期美苏双方侦察彼此地面军事部署的重任就交给了侦察卫星,因此侦察卫星也被称为“间谍卫星”。
美国即将发射的天基太空监视系统则可侦察这些太空中的间谍卫星,可谓“谍中谍”。
关键词:天基太空监视系统,可见光传感器,卫星,SBSS,SBV作者简介:苏霍伊,男,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研究员,关注空天领域研究,著有《美国导弹靶场测量船综述》等。
2009年2月10日,一颗美国通信卫星与一颗俄罗斯报废的卫星在太空中相撞,这是历史上首次卫星相撞事故。
因相撞概率之低,固令人瞠目结舌,而这次碰撞产生的约12000块太空碎片,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围绕地球运转,必将给人类太空活动带来极大的威胁。
那么,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如何避免航天器被太空碎片击中,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
而美国空军即将发射的“天基监视系统”(简称SBSS)卫星,能够探测太空碎片的轨道数据,并将其传输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简称NASA),从而避免碎片与国际空间站或者航天飞机空中相撞。
美国发射SBS S卫星貌似是为了保护美国自身的太空资产,但实际上等于变相增强自身太空进攻能力。
SBSS卫星是美国空军发射的,自然它的任务绝不是为NASA探测威胁太空安全的碎片这么简单。
SBSS卫星更重要的任务是监视太空中的他国卫星,所获取的卫星轨道数据将会交给美国国防部,以支持日后的军事行动。
根据美国的国家太空政策,美国拥有“必要时拒止对手使用太空的权力”。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别国被视为威胁,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安全需要对别国的太空设备发起攻击。
SBSS卫星所提供的有关目标的轨道、行踪等详细的数据,无疑都将转化成美军未来反卫星武器瞄准的座标。
因此可以说,SBSS本质上就是美军在太空部署的侦察兵。
技术背景早在冷战期间,美国就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由全球25个陆基雷达站点以及多个太空望远镜观察点组成的监视网,专门监视地球附近太空的各种物体。
美国天基预警系统发展分析

军 事 纵 横美国天基预警系统发展分析张保庆天基预警系统探测范围广、预警时间长,可为弹道导弹防御和实施反击提供及时预警信息。
美国最先发展天基预警卫星系统,先后部署了多种型号的天基预警系统,包括“国防支援计划”“天基红外系统”“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等。
当前,美国已形成了高低轨结合,预警、跟踪和识别功能复合的天基预警系统,性能先进,可为美国提供强大的弹道导弹预警能力。
美国天基预警系统发展现状天基预警系统是美国反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国家领导、作战指挥官、情报机构以及其他关键决策人员提供及时、可靠、准确的导弹预警与红外监测信息,使美国在全球导弹发射探测、弹道导弹防御、技术情报搜集及战时态势感知等方面的能力极大增强。
美国现役天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4颗“国防支援计划”(DSP)卫星、3个“天基红外系统”大椭圆轨道卫星载荷、2颗“天基红外系统”(SBIRS)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2颗“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STSS)低轨卫星。
DSP卫星系统 DSP卫星系统是美国部署的第一种实用型预警卫星系统,先后研制部署了三代,共23颗卫星。
经过三代发展,DSP卫星在探测战略弹道导弹方面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实战水平。
然而,由于技术原因,DSP卫星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跟踪中段飞行的导弹、扫描速度过慢、对国外设站依赖性强、存在虚警现象等。
而且DSP卫星系统对助推段燃烧时间短、射程近的战区导弹的探测能力十分有限,难以留有充足预警时间。
鉴于以上因素,美国决定不再继续发展DSP卫星系统,重点发展SBIRS卫星系统和STSS卫星系统,以逐步取代DSP卫星系统。
当前,仅有4颗DSP卫星在轨服役,卫星位于地球同步轨道,主要任务是为美国指挥机构和作战司令部提供导弹发射的探测和预警。
SBIRS卫星系统美国于1995年提出发展SBIRS卫星系统,最初的方案是构建一个由4颗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2个大椭圆轨道(HEO)有效载荷和24颗低地球轨道(LEO)卫星以及地面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
深度解析日本BMD系统:已形成一定实战能力

深度解析日本BMD系统:已形成一定实战能力来源:现代军事2014年11期作者:周伟2014年8月28日,日本防卫省出台新的《宇宙开发利用基本方针》。
该方针明确指出,将利用人造卫星对弹道导弹的发射进行早期监控和分析,以增强预警能力。
与此同时,日本防卫省申请将2015年的军费预算增加2.4%,旨在提高日本的情报、监视与侦察(ISR)能力,尤其是应对海上和弹道导弹威胁的能力。
作为美国全球一体化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一环,日本弹道导弹防御(BMD)系统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已形成一定的实战能力。
发展概况发展BMD系统是日本所处东亚复杂环境的产物,也是美国亚太战略的产物,因应了日本对抗所谓朝鲜、中国、俄罗斯导弹威胁的需要,更是日本试图提升包括导弹技术水平在内的军事能力、摆脱战败国地位和提高国际政治地位的内在需求。
日本BMD系统的发展始于1993年。
2002年12月17日,日本宣布把BMD设想从研究阶段推进到开发和部署阶段。
2007年3月30日,日本航空自卫队开始在东京以北埼玉县部署“爱国者”PAC-3反导系统,标志着日本开始正式部署本国的BMD系统。
目前,日本基本建成了包括“宙斯盾”海基中段系统和“爱国者”PAC-3陆基末段系统的BMD系统。
发展特点与美国建设中的全球一体化多层导弹防御系统相比,日本BMD系统是一个有限的防御系统,呈现以下主要发展特点:尽早拦截,确保本土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四面环海,陆地面积狭窄,战略纵深浅,因此日本一直奉行“海上防空”、“洋上歼敌”的军事战略方针,力图将来犯之敌尽早尽远地消灭在陆地国土之外。
这种军事战略方针应用在BMD系统建设上,主要体现在以机动部署的海基BMD系统尽可能在来袭目标的飞行中段拦截目标,使目标坠入海中,不对日本本土造成损害,只有在万一不成功的情况下才考虑以部署于本土的陆基末段系统进行拦截。
多层防御,提高概率如上所述,目前日本BMD系统采用高低两层拦截方式,其中高层系统为“宙斯盾”海基中段BMD系统,低层为“爱国者”陆基末段BMD系统。
美国棱镜计划窃听范围

美国棱镜计划窃听范围简介美国棱镜计划(PRISM)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秘密实施的一个大规模网络监控项目,在2013年被前美国国家安全局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曝光后引发了广泛争议。
这个计划的目的是监控全球互联网上的通信数据和信息,以获取情报和防范恐怖主义活动。
然而,PRISM计划的大范围窃听行为引发了隐私权和个人权利方面的强烈担忧和争议。
PRISM计划的窃听范围根据斯诺登的披露,PRISM计划窃听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全球各个国家的互联网通信,并从多家知名科技公司获取大量用户的通信数据和个人信息。
以下是PRISM计划窃听的主要对象和范围:1. 社交媒体和通信平台PRISM计划窃听了包括Facebook、Twitter、YouTube、Skype、Google、Microsoft等在内的多家知名社交媒体和通信平台。
这些平台每天都产生大量的用户数据和通信记录,包括个人资料、联系人、聊天记录、视频和音频通话等等。
2. 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PRISM计划窃听了包括Gml、Hotml、Yahoo Ml等在内的多家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
这些邮件服务商每天都处理大量的电子邮件,包括个人邮件、商业邮件、政府机构邮件等等。
通过窃听这些邮件服务商,PRISM计划获取了大量的电子邮件内容和附件。
3. 云存储服务提供商PRISM计划窃听了包括Dropbox、Microsoft OneDrive等在内的多家云存储服务提供商。
这些云存储服务商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数据存储和共享服务,用户可以将各种类型的文件上传到云端进行存储和分享。
通过窃听这些云存储服务商,PRISM计划可以获取存储在云端的文件内容和元数据。
4. 通信运营商PRISM计划窃听了包括AT&T、Verizon等在内的多家通信运营商。
通信运营商每天都处理大量的电话通话、短信和数据流量。
通过窃听这些通信运营商,PRISM计划可以获取用户的通信记录、通话内容以及位置信息等。
天基系统:战争空间拓展的象征

天基系统:战争空间拓展的象征时间:2011-08-26 10:15: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温睿[提要]随着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与航天飞机的相继出现,人类逐步迈入航天时代。
天基系统,亦称太空武器系统,是部署在宇宙空间用于太空侦察,打击、破坏和干扰空间目标以及对陆地、海洋和空中目标进行攻击的武器系统。
随着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与航天飞机的相继出现,人类逐步迈入航天时代。
航天空间作为新质战略空间,是航空空间的自然延伸,在空气密度上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从未建立起政治边界,不专属于任何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由进入的权利。
优先进入者不仅能大大拓展安全与发展空间,而且将理所当然地占据空间战场的主动权。
可以说,空间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维护本国安全的高边疆,成为国际军事竞争新的战略制高点。
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
”空间安全制约着国家的整体安全,没有空间的安全,领土、领海和领空安全都将面临严重威胁。
空间以其独特的资源与战略优势,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此引发的空间竞争愈演愈烈,军事强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美国在1959年就提出航空航天力量的概念,1960年肯尼迪在其竞选演说中作出“谁控制了太空,谁就能控制地球”的论断。
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首次使用了10种约100多颗军、民、商用卫星。
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穆尔曼就这样评价天基系统:“沙漠风暴行动是太空军事应用发展史上的分水岭,是第一次军事冲突中实现太空系统的综合运用,并对战争的结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苏联(俄罗斯)紧随美国,发展了自身的空间系统工程。
最近,西欧、印度、巴西等也相继制定天基系统发展计划,积极发展航天力量,企图在这场空间领域的较量中赢得一席之地。
天基系统,亦称太空武器系统,是部署在宇宙空间用于太空侦察,打击、破坏和干扰空间目标以及对陆地、海洋和空中目标进行攻击的武器系统。
主要包括投送平台、信息保障系统和攻防系统三大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谍中谍”——美国天基太空监视系统(SBSS)2009-09-01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苏霍伊访问次数:54摘要:自从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以来,太空就不再平静。
卫星占据着太空制高点,因此冷战时期美苏双方侦察彼此地面军事部署的重任就交给了侦察卫星,因此侦察卫星也被称为“间谍卫星”。
美国即将发射的天基太空监视系统则可侦察这些太空中的间谍卫星,可谓“谍中谍”。
关键词:天基太空监视系统,可见光传感器,卫星,SBSS,SBV作者简介:苏霍伊,男,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研究员,关注空天领域研究,著有《美国导弹靶场测量船综述》等。
2009年2月10日,一颗美国通信卫星与一颗俄罗斯报废的卫星在太空中相撞,这是历史上首次卫星相撞事故。
因相撞概率之低,固令人瞠目结舌,而这次碰撞产生的约12000块太空碎片,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围绕地球运转,必将给人类太空活动带来极大的威胁。
那么,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如何避免航天器被太空碎片击中,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
而美国空军即将发射的“天基监视系统”(简称SBSS)卫星,能够探测太空碎片的轨道数据,并将其传输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简称NASA),从而避免碎片与国际空间站或者航天飞机空中相撞。
美国发射SBSS卫星貌似是为了保护美国自身的太空资产,但实际上等于变相增强自身太空进攻能力。
SBSS卫星是美国空军发射的,自然它的任务绝不是为NASA 探测威胁太空安全的碎片这么简单。
SBSS卫星更重要的任务是监视太空中的他国卫星,所获取的卫星轨道数据将会交给美国国防部,以支持日后的军事行动。
根据美国的国家太空政策,美国拥有“必要时拒止对手使用太空的权力”。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别国被视为威胁,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安全需要对别国的太空设备发起攻击。
SBSS卫星所提供的有关目标的轨道、行踪等详细的数据,无疑都将转化成美军未来反卫星武器瞄准的座标。
因此可以说,S BSS本质上就是美军在太空部署的侦察兵。
技术背景早在冷战期间,美国就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由全球25个陆基雷达站点以及多个太空望远镜观察点组成的监视网,专门监视地球附近太空的各种物体。
但是这个监视网并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
由于这些监视点都建在地面上,受天气影响较大,太阳风暴会干扰雷达的探测效果,而云雨天气则会影响太空望远镜。
另外由于地面监视视野有限,只有当太空物体飞越雷达所在地上空时,雷达才能发现;太空望远镜则得依靠太空物体反射的光线来识别物体,所以太空物体不但要在其视野内,而且要处于恒星光线的照射之下。
而美国空军要发射的“天基监视系统”(简称SBSS)卫星则可以弥补陆基太空监视网的这些不足。
SBSS卫星上搭载高速自动运转的深空望远镜型数码相机,可随时捕捉到太空中物体的变化情况。
图一:美国波音公司网站上的SBSS设想图作为美国发展天基太空监视能力的重要计划,SBSS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称为Block 10,目标是研制和部署一颗“探路者”卫星,以此来替代美国目前唯一的天基探测器——中段空间实验(简称MSX)卫星上的天基可见光(简称SBV)探测器,以此来提供一种过渡性的天基太空监视能力;第二个阶段称为Block 20,这个阶段将部署由4颗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并将应用更为先进的技术,而Block 10阶段得到的经验和技术将用来指导Block 20。
“探路者”BLOCK 10是整个天基监视卫星星座名符其实的探路者,而BLOCK 20作为BLOCK 10的后继者,将具备更多的功能。
也可以说,“探路者”Block 10将成为美国未来太空优势和组建SBSS星座的跳板。
最初的计划是SBSS星座由3-8颗卫星组成,首颗“探路者” BLOCK 10卫星在2007年发射,所有的卫星于2010年投入运行,每年的运行费用600万美元,每颗星的寿命约为7年,投入使用后,该系统将能每天对大多数卫星的位置数据进行更新。
但是由于国会对SBSS重要性的疑虑以及研制成本一增再增,研制与发射计划也一拖再拖,至今“探路者”卫星都没有升空。
SBSS星座将会对地球轨道上的所有常驻物体进行实时的探测和跟踪——尤其是地球同步轨道。
任务包括对卫星距离和太空物体识别(简称SOI)数据的收集、处理和通信。
S BSS还将支持获取太空监视的关键性能参数(简称KPPs),勾画出美国太空司令部(简称USSPACECOM)有关太空控制的最高需求文件(简称CRD)。
这一项目的预算活性为7,属于可操作系统发展,因为它们是现有可操作探测器网络的发展或改进。
研发历程——千呼万唤始出来2001年1月,当时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手下的“美国国家安全空间管理和组织评估委员会”(简称拉姆斯菲尔德空间委员会)声称,针对美国设备的切实威胁不久就将会出现,要密切关注美国太空设备的脆弱性。
在2002财年,天基太空监视系统(简称SBSS)计划得以展开,美国计划发射一系列携带可见光探测器的卫星,实现太空态势感知(简称SSA)能力。
多颗天基太空监视卫星组成的星座将会为美国提供太空态势的实时感知能力,以满足未来其争夺制太空权行动的需要。
2004年3月,诺斯罗普•格鲁曼空间与任务系统公司得到了成本外金额达4600万美元的合同,诺斯罗普•格鲁曼任务系统公司(简称NGMS)负责开发和交付第一颗在轨的SBSS “探路者”(BLOCK 10)卫星,包括这颗载有光学探测器卫星的设计、制造、发射和操作所需的材料和人力成本,以及首颗卫星地面操作部分的设计、制造和操作。
这笔资金只是基本合同的补充。
基本合同由加利福尼亚州的波音公司及其合作伙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鲍尔宇航技术公司负责,波音/鲍尔团队是美国空军太空与导弹系统中心为诺斯罗普•格鲁曼任务系统公司选择的子承包商。
2004年5月20日,波音公司及其合作伙伴鲍尔宇航技术公司获得了一份价值1.89亿美元的合同,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指导下,为美空军研制和部署天基监视系统(SBSS)。
合同要求到2007年晚些时候,波音公司与其合作伙伴鲍尔宇航技术公司研制并发射一颗可跟踪空间移动目标的卫星。
其中鲍尔公司负责研制卫星载体,波音公司团队负责任务计划制订、任务数据处理、发射。
在该系统移交给空军之前,波音公司的“幻影工作组”(Phanto m Works unit)还将负责该系统一年的运行。
2004年11月2日,波音公司宣布,其已经与合作伙伴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成功地完成了天基太空监视系统(简称SBSS)“探路者”(BLOCK 10)项目的集成基线评审(简称I BR)。
这是初步设计评审(简称PDR)之前的一个意义重大的项目里程碑。
波音公司空军太空系统副总裁说,“我们的集成基线评审证明了波音正在按时取得进展并引领着一个成熟的、可执行的项目。
”2005年4月6日,波音公司与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合作,成功地完成了天基太空监视(S BSS)“探路者”系统的初步设计评审(简称PDR)。
初步设计评审在加利福尼亚州亨廷顿进行,包括来自政府和承包商在内的100多位参与者对天基太空监视"探路者"系统的基础结构和设计进行了全面评审。
此次评审达到了地面段初步设计详细评审(由波音公司1月初进行)和航天器初步设计详细评审(由鲍尔航天公司1月末进行)的顶点。
在为期四天的初步设计评审总结会上,美空军对评审水平十分满意。
但是2005年年底,一个独立的评审小组发现这一项目的基线不可行,装配、集成和试验计划存在风险,其需求也被夸大。
由于成本增加和进度落后,SBSS项目在2006年做出调整,改进装配、集成和试验计划,成本增加了1.3亿美元,发射时间也向后推迟了18个月(原本计划推迟至2009年4月,但是现在又被推迟,最近预计是在7月发射)。
2006年4月14日,SBSS执行委员会与美国空军太空与导弹系统中心司令官迈克尔•海默将军进行了会晤,商讨解决数千万美元的成本增长以及进度滞后的问题,以完成"探路者"项目的调整。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同意,在其作为美国空军太空对抗任务领域主承包商的管理角色问题上做出让步,将项目监督权归还给军方,从而使空军能够与建造实际硬件的工业团队——波音公司及鲍尔公司直接进行交流。
尽管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被解除了项目监管权,但其太空对抗任务领域主承包商合同依然存在,因此授给波音及鲍尔公司的子合同无须花费额外的成本重做,也不会遭到推迟。
不过,太空对抗任务领域主承包商合同将在“探路者”卫星发射后终止。
2006年9月,SBSS团队选定卫星光学载荷的关键部分——电荷耦合器件(简称CCD)供应商——半导体技术联合公司(STA)。
CCD是卫星上收集图像的光学载荷的重要部件,其研发被认为是SBSS项目中技术风险最高的工作。
为了获得高质量、达到飞行级别的CC D,STA与亚利桑那大学成像技术实验室进行了合作,后者负责原料晶片的处理和涂层。
S TA公司的CCD最终成功通过了环境试验和寿命试验。
2007年1月,经历了2006年的一系列设计评审后,SBSS“探路者”终于进入关键设计评审。
在为期4天的评审过程中,来自政府和工业界的100多名代表对“探路者”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集成、总装与测试方法以及运行方案进行了审议。
1月8日,“探路者”系统成功通过关键设计评审,也意味着该系统已由研发阶段转入工程制造阶段。
2007年12月12日,波音公司成功完成了天基太空监视系统一系列的试验。
完成的试验包括:用可见光探测器记录首幅图像、首次减少卫星舱的动力消耗、对可见光探测器望远镜进行成功的热真空试验。
波音旗下的太空情报系统公司副总裁称,随着这些试验的成功完成,波音公司将继续满足为美空军制造高质量太空态势感知系统的要求。
2008年4月21日,波音和鲍尔公司领导的天基太空监视系统Block 10团队宣布,已经完成了有效载荷电子装置、高速陀螺框架的研制工作,试验了太空飞行器的可见光探测器,启动了载荷集成和试验工作。
SBSS卫星的陀螺框架和可见光探测器能够在太空中响应任务。
波音公司提供的星载计算机具有快速探测太空目标的特性,并能为改良的Block 10性能提供未来能力。
集成前,成功的陀螺框架功能试验检验了其最大转速、加速度和机动范围等能力,这个两轴系统可旋转和支撑226.8千克的有效载荷。
可见光探测器、陀螺框架和有效载荷电子装置的完成,标志着SBSS卫星已有85%的飞行硬件完工。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成工作,验证了SBSS团队研发先进系统的能力。
硬件与相关软件的完成是SBSS计划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也是支持太空态势感知技术升级的一次大飞跃,由此向发射就绪又靠近一步。
2008年5月,波音公司表示,已经完成SBSS的卫星操作中心(简称SOC)硬件安装,并开始与哈里斯公司、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合作研发SBSS的地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