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米德

合集下载

米德 心灵与符号

米德 心灵与符号
见的行为、动作等现象背后的心理内容。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在 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学界的显学,米德的思想也受此影响。但是 他力图证明:心灵与自我都是在社会过程中产生的,其本身就是 社会的产物。
与华生的狭隘的个人行为主义不同,米德提出的是社会行为主义,
小结
• 在任何动物行为中都会发现任何能够详细

说明的符号,任何交流方法,任何不这些 丌同反应相应从而使他们都可以保持在个 体经验中的东西。正是这一点,把所有反 思智能的人的动作不动物的行动区分开来。 心理乃有机体不情境乊间的关系,它以成 套的符号为中介。
符号就意味着可以与其所代表的事物相分 离,并在其自身与他人身上引起某种反应。只 有人类心灵才具有理解并运用这种符号的能力。 所以,心灵是在,并且仅在,有机体能够向他 人和自己指出意义时才出现。于是,心灵的出 现,是符号在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将个体 的经验与社会性的经验交互的过程。
Mind
the part of an individual that feel sperceives thinks wills and esp reasons
• • •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的目的,而遗传是丌能控制的,所以 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华生否认了遗传对个体心理不行为 发展的作用。
不足: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包括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简单的说,行为主义研究的是人的可
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
• 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 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 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社 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 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等 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布鲁 默(H.G.Blumer)和G.库恩等发展了米德的思想, 并形成了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 首的衣阿华学派,它们在研究方法等问题上形成 了不同的看法。

第二讲 符号互动论

第二讲  符号互动论

• 一般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 • 两个含义: • (1)它指的是儿童进行游戏活动所涉及的游戏 队伍之所有个人的有组织的态度; • (2)在经过一定发展时期的更高层次上,它指 的是儿童和成年社会个体参与社会互动所涉及 的整个社会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系统之有组织 的观点和态度。 • 儿童在这个阶段逐渐从单纯主观的内心会话, 向更加客观地考虑和对待他人、共同体乃至整 个社会的态度和行为转化,从个体意识向社会 意识,从运用具象思考向更加抽象的思考转化。
二、乔治· 赫伯特· 米德
• 乔治· 赫伯特·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1863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 塞州,父亲是清教徒的神职人员,在奥 柏林传教,米德于1883年在奥柏林获得 学士学位,1888年在哈佛大学又获得一 个学士学位。1888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学 习冯特的实验心理学。一个学期后,米 德转到柏林。毕业后在密歇根大学安阿 伯分校任教两年,在那里他遇到了约 翰· 杜威和查尔斯· 霍顿· 库利,和他们成 了朋友。后跟随杜威转到芝加哥大学, 在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任教,直到1931年 去世。米德最著名的书是在他去世之后, 有人根据学生笔记整理并结集出版的 《心灵、自我与社会》。
• 第二阶段——游戏与一般化他人: • 游戏是有组织的,参加游戏的儿童必须 准备采取游戏所涉及的任何一个角色的态度, 而这些不同角色之间必须具有明确的关系。 • “在游戏中他必须把这些角色组织起来, 否则他就不能参加游戏。游戏代表了儿童生 活中的这样一个阶段:从在玩耍中扮演他人 的角色变成有组织的成员,这是完全意义上 的自我意识所必不可少的。” (米德, 2008:120) • 因此,儿童参加游戏的过程也就是其逐渐产 生其整体自我而成为社会的有机成员的过程。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在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中,社会是作为一种前设先于个体存在的,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论。

他认为,个体本身就属于某种社会结构,属于某种社会秩序。

个体自我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在其经验范围内部的发展,与所从属的社会群体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社会心理学应从既定的,由复杂的群体活动组成的社会整体出发,从中分析组成这种社会整体的每一个单独个体的行为,即根据社会群体有组织的行为来说明个体的行为举止。

他强调,社会先于个体存在,研究个体要根据整体来说明。

米德的互动论思想主要是通过心灵、自我和社会来体现的。

心灵是米德符号互动论中的首要概念,他标示着一个独特的人类特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它使个体能把代表对象特征的符号从环境中分离出来,使得人们在经验中把符号当做具体而存在的对象来对待。

他认为,最初的社会环境是包含了生物有机体互动的社会活动情境,他包含了这些各不相同的生物有机体在完成这个社会过程时互相针对对方进行的、对行为举止的调整。

在这种情境中,一方活动的某些方面对另一方而言变成了某种刺激,使他改变自己的活动并进行另一种活动。

对双方而言,这里都存在一系列的态度和运动,它们都属于活动的开端,一种反应的开端成为对前一方的刺激,使他改变自己的态度并进行另一种活动。

一个有机体的姿态、另一有机体对该姿态的调整性反应以及与这种既定活动完成后的结果,构成了一种三重关系。

(人对我微笑,表达友善,我也会回应友善)只要这种姿态意味着他背后的这种想法,而且他在另一个个体那里也导致这种想法,从而成为发出这种姿态的个体的自我的某种参照,即产生一个“表意符号”。

只有依赖这种作为表意符号的姿态的存在,才使心灵或智力的存在成为可能。

人类在较低的进化水平上利用各种姿态进行交流,而在较高的进化水平上则利用各种表意符号进行交流。

自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结构,其特性在于它是他自己的一个对象。

“自我”具有“心灵”的反身性特征,它可以标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东西。

从《心灵、自我与社会》中读到的符号互动理论

从《心灵、自我与社会》中读到的符号互动理论

从《心灵、自我与社会》中读到的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70年代曾盛行一时,至今仍是社会学界影响很大的理论流派。

符号互动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德著作《人与社会》中,之后,也有许多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学者对符号互动有过研究,但都未形成统一理论。

而米德在吸收借鉴前人概念、假设的基础上,结合对行为主义的研究,将之形成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也就是我们今天社会学界的所熟悉的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认为,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主我”和“客我”是相互构建的。

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正是符号互动论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米德论述个体的心灵与自我的特征,以及具体的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作为构成社会的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主要由米德的学生的笔记整理而成,展示了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

米德以行为主义观点为基础,他先指出生物体转变为具有心灵的有机体即自我,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发生的,而语言作为一种表意的符号,又以某种类型的社会和某些个体有机体的生理能力为前提的。

有了这些,具有适当有机体素质的生物个体获得了心灵和自我,通过社会,生物的冲动行为变为理性的,这就是人类。

而人的出现,社会也随之发生变化,因为人通过采取“泛化他人”的态度,来调节自己在社会中的行动,从而形成良性的社会互动。

这就是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书对这一理论的阐释主要体现在:(1)心灵的出现。

米德借助于冯特所提出的姿态这个概念,指出那些表意的姿态是一种交流符号,它对所有个体具有一种普遍意义。

而当有机体能够向他人和自己指出各种符号意义时,心灵就出现了,而对这个意义的控制,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即“心灵的领域从语言中突现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符号互动理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符号互动理论

二、布鲁默(米德之后符号互动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的 符号互动论
1、他建立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框架,符号互动是人类最 典型的特征
2、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前提:
1)人类对待事物的行为是以事物的意义性为基础的
2)意义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的产物。
3)在人与事物接触过程中,人通过对事物的解释过程而 驾驭修正这些事物的意义。
4、拟剧理论对于人们成功扮演自己所承担的社会橘色有着 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符号互动理论
一、米德的符号互动论(20世纪早期) 1、米德是创始人 2、实用主义对米德的启发 1)关注的焦点是行动者与这个世界的互动 2)主张行动者与这个世界均为动态的过程,而
非静态的结构 3)赋予行动者诠释社会的能力
3、他认为,人的心灵、自我及社会只有在人的
互动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他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社会个体完整的自我。
2、表演框架
5个环节:剧本期望(剧本是社会体系预先写好的), 剧情(表演的内容),剧组(表演剧情时一起合作的 人),表演区域(前台与后台),假面具(每个人表演 的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伪装的自己,假面具并不等于欺 骗)
3、污名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和交往关系中被其他人士为是缺 陷、有污点的,污名回事这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处于十分 不利的地位。
主我:本质的、自然地、未经过社会化的我, 具有自发性,冲动型,创造性,在行动中改 变社会结构。
客我:经过社会化的我,是个人经社会情境 后的反应。
行为由主我引起,而后受客我控制。
4、自我分为3个阶段:玩耍阶段(婴幼儿 期),游戏阶段(童年期),概化他人 阶段(青少年期:一句群体的整体期待 来评价自己,这个群体或者共同体就是 “概化的他人”)。

米德和他的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和他的符号互动理论
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 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 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 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 事物本身之中; 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 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 和修改这些意义。
符号互动论的观点
(1)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 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 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 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2)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 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 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3)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 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 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 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符号互动论的方法特征
符号互动论者倾向于自然主义的、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方法论,偏爱 参与观察、、人种史、不透明的被脉络化了的互动片断或行为标本等 方法,强调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固定的、静止的、结构的属性;必 须研究真实的,而不是通过运用设计或调查研究来构成人造情境。符 号互动论者不运用正式的数据搜集法和数据分析法,而代之以概括性 的和一般的方法论的指令,这些指令要求对被调查的对象采取“尊重 ”态度。布鲁默曾声称,这种研究需要或至少应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考察”,调查者着重了解他想要研究的社会情境的第 一手资料。目的是把在其中生活的人们所理解、所适应的世界照样描 绘出来,主要用参加者的语言来表达。第二阶段,即“检验”阶段。研 究者集中注意环境中的“分析因素”,这些因素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 观察才可能获得。对于多数符号互动论者说来,这一阶段在辨认、描 述和解释基本的社会过程如、整合、协商时已开始了。

中级社会工作者辅导:符号互动理论的内容

中级社会工作者辅导:符号互动理论的内容

理论内容:⽶德认为,个⼈社会⾏为是其所属群体中规范⾏为内化的结果。

⽶德的社会⾏为主义强调社会相互作⽤与个⼈⾏为的关系,他把社会相互作⽤视为联结个⼈与社会的“媒介过程”,个⼈⾏为具有相互性和社会性,这种相互作⽤是⼈格形成的外部条件。

⽶德还强调意识和个⼈⾏为的相互关系,他认为,由于意识的存在和相互作⽤,才使⼈们通过别⼈对⾃⼰的态度看到⾃⼰、知道⾃⼰。

他的相互作⽤论特别体现在他的⾃我论上:他认为,⼈的特点是有⾃我,就是⼈在客观地对待社会环境的同时,也客观地对待⾃⼰,把⾃⼰置于环境当中某⼀确定的位置上加以客观化。

⽽⾃我的客观化,⼜与⾃我的结构和功能分不开。

⽶德认为,⾃我通过他⼈的眼睛或者说社会这个⼀般的眼睛,把他⼈对⾃⼰的态度予以组织化,并内化为⼰有,从⽽产⽣客我。

⽶德那⾥的客我,是⼈在与他⼈交互作⽤的过程中把⾃⼰对象化,并加以主观规定的产物,客我以客体的⾯貌出现,是受社会制约的。

⽶德认为,⾃我是逐步发展的,是在社会经验和活动过程中产⽣的,他划分了⾃我产⽣的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

这⼀阶段的⾃我是原始的、不能运⽤符号的。

模仿是这⼀阶段的⾏为特点,⼉童只是⽆意义的模仿动作,不明⽩到底在做什么,动作仅仅是模仿,缺乏意义和对符号的理解,不能运⽤语⾔对⾃我和客体定义;(2)扮演阶段。

⼉童可以⽤有意义的语⾔对客体定义,原来模仿对待客体的⽅式就被因互动产⽣的意义所取代,⾃我也被他⼈所认可和定义,此时,⼉童开始形成⾃我,但是⼉童的⾓⾊模型是不稳定的;(3)游戏阶段。

这是⾃我的完成阶段。

这时,⼉童必须在情境中同时担当众多⾓⾊,即,必须从⼏个重要他⼈的⾓度看问题。

能从参与某些合作活动的⼈群中获得复合的⾃我形象,形成“泛化的他⼈”。

正如⽶德所指出,当⼀个泛化的他⼈内化成熟时⾃我便产⽣了。

⽶德极⼒阐述个⼈社会化的问题,把个⼈⾏为置于社会结构中去考虑,因此,“⾓⾊”概念是他的社会相互作⽤论中的⼀个关键概念。

⾓⾊是个⼈在社会互动中,⼀⽅⾯得到社会期待(⾓⾊期待),另⼀⽅⾯遵照他⼈⾓⾊或社会规范等获得的。

关于符号互动论的读书笔记:符号互动论的米德和戈夫曼

关于符号互动论的读书笔记:符号互动论的米德和戈夫曼

关于符号互动论的读书笔记:符号互动论的米德和戈夫曼店铺: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以下是作者在研究符号互动论时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谈及符号互动论,不得不言及米德。

米德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哲学思考的,他的思路是,通过对心灵与自我的社会生成过程的描述,进一步探索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心灵(自我的内在精神活动)、行为(个体的外在实践活动)、社会(群体意义上有组织的人类活动)逐级展开的背景下,进行他的思考。

简单来说,米德就是通过社会心理学的方式,研究社会过程中的个体的活动或行为,根据个体作为其社会成员的整体行为,来理解个体背后的特定社会情境。

那么,也必然会采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

其中也论述了行为主义的纲领,也就是通过有效的控制手段,来对个体的经验用特定的情境表达,以便完成一般性的研究与陈述。

这些通过心灵的作用,对各种事物产生一组特定的特征,并使用符号来指涉事物内在的意义。

这其中自我与交流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每个人所使用的符号都是共相,也就是每个个体的态度和互动过程都是自成体系的。

对于不同人的意义表达是不同的。

需要提及的是“自我”的概念是,在社会情境中,每个人的自我指向他人而活动存在的。

也就是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自己对于他人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自我。

这个概念在戈夫曼的“拟剧论”中发展为一整套“印象管理”艺术的社会表演。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尽可能地获得对方的信息,这背后的一个目的就是想着预先知道对方的期望是什么,以及已经对他寄予什么样的期望。

戈夫曼区分了每个人的表达有着两种不同的符号活动,一种是给予的表达,一种是流露的表达。

第一种表达一般是以言语为方式,传递某些广为人知的信息,是较为传统意义上和狭义的表达。

第二种符号表达一般是以非语词的形式,象征更为广泛的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它研究人们面对面的互动交往与作用以及由此引起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程的微观社会学流派,又称为象征互动论。

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整个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一个理论成果,它包含了除社会学以外的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

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

而布鲁默则首先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这一概念和理论,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思想戈夫曼对人们日常生活作出了精辟的见解,提出了拟剧论和印象管理。

芝加哥学派:米德,布鲁莫,戈夫曼,伯吉斯,帕克,托马斯“情景定义或托马斯原理”,库利“镜中我”。

研究对象:
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知识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了解个人行为,就必须先了解群体行为。

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是一种动态实体,是经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

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作为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

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简历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变化。

派别;
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

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

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著作中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现象学联系最为密切,与逻辑实证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文化决定论、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

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是从两个基本假设出发的:
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性,行动的有限性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第二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和生存与适应的行为保留下来。

米德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思想
心灵论:
米德的互动论的最基本假设是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他认为心智不是一件事物或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社会过程。

人类的心智包括两个方面:
(1)
理解象征性符号的能力。

在人类的互动交往活动中,符号被赋予固定的社会意义,当符号的发出者和接受者都能同时引起共鸣的时候,才获得了社会意义。

如握手表示友好,握拳表示愤怒等。

(2)
运用符号的能力。

通过“想象性预演”和“承担他人角色”,个体发展出了理解常规姿势的能力,运用这一姿势去扮演他人角色、想象性地预演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那么这个个体就具有了心智。

米德认为,心灵的本质是内在的,是一种隐藏性的意识活动,是人的行动的准备或前奏,是人想做某事去做某事的内在动因,不是先于社会存在的,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他认为心灵产生于婴幼儿时期。

首先,婴儿最初像动物一样,没有意识;其次,婴儿能跟身边最亲密的人学习语言和动作;再次,在向幼儿过渡中产生了语言思维)
内容:
心灵由两个方面构成:生理的冲动以及反映性的理智。

前者构成了心灵的主体,而后者构成了心灵的客体,后者则是所有人所特有的心灵。

特征:
(1)用符号表示环境中的客体
(2)能够运用符号预演针对客体的行动方案
(3)能够控制调节、指导自身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动方案。

对行动路线进行比较、控制和选择。

因此,人能够根据形式、凭借反应理智的力量去控制某种活动;
自我论:
米德认为,人类和动物相互区别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人有自我概念,也就是说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反思,展开对话与交流。

为此他提出来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
(2)形成于孩提时期,儿童具有扮演某种角色的能力。

自我不同于非我(环境、对象),它包括主我(I)和客我(me),主我是主体行动者,是主体人对
他人的反映,具有自发性、创造性。

客我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有组织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自我是由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产生的。

(3)自我发展的三阶段
米德借鉴詹姆斯的
“社会我”概念和库利“镜中我”的概念发展出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说。

一是嬉戏阶段。

婴儿期儿童能够扮演他人的角色,但不了解这个角色的意义。

幼小的孩子不具有和大多数人的理解一致的符号理解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玩耍中逐渐学会扮演他人的角色,等他们在大一点的时候,他们不仅能扮演这些角色,而且能在想象中扮演他们。

二是游戏阶段。

在儿童理解自身以及周围的人所扮演的角色的基础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
的积累,一个儿童逐渐具有进行复杂的有组织的游戏的能力,从而进入了自我发展
的第二个阶段--游戏阶段。

儿童可以同时担任几个角色并遵循游戏规则并与其融合为一个整体,儿童在游戏中遵循游戏规则。

游戏和玩耍不同,由于参加的人数的增多,游戏需要设立一套规则来调节、
控制个体的行为,以保证游戏的正常进行和目标的实现。

三是泛化的他人阶段。

当人们需要规则这种带有普遍性的非人格化的角色来控制他们的行为的
时候,便标志着自我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概化的他人”。

儿童此时能够按他人的角色乃至按非人格的角色来控制自己的行动,使自己逐渐以普遍的其他人的角度来执行自己的行动路线。

从米德的观点来看,自我的产生的过程就是社会关系不断扩大和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增强的程。

社会论:
1、米德对社会的看法是建立在他对心灵与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依赖于心灵,没有心灵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语言和思维的存在,个体之间就不能协调他们的行动。

同时,社会依赖于自我,特别是能够从泛化的他人当中寻找自我的意思,没有自我,个体之间的行动也无法形成。

2、米德认为,社会是在人与人的互动基础上产生的。

代表个体之间有组织的、
模式化的互动。

3、米德的社会论有三个层次:
一是人类的社会基础——反思;
与动物相比,动物的个体行动仅仅是一种本能冲动,而人类不仅仅是本能,更主要的是借助语言进行反思和交流。

二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组织——交往;
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交往。

交往过程中采纳他人的态度、扮演某种角色,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交往变得更有价值。

三是人类社会的制度基础——理解;
人类对于环境的感受主要通过理解而获得的,社会对个体的行动也有制约作用。

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也就成了制约个体行动的重要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