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教学内容

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教学内容
安全事故四要素及措施教学内容

安全万里行,明故而改之

导致安全事故的4 个条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管理的缺陷。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1)麻痹侥幸心理,工作蛮干,在“不可能意识”的行为中,发生了安全事故。

(2)不正确佩戴或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3 )机器在运转时进行检修、调整,清扫等作业。

(4)在有可能发生坠落物、吊装物的地方下冒险通过、停留。

(5 )在作业和危险场所随意走、攀、坐、靠的不规范行为。

(6 )操作和作业,违反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未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动用明火、进入有限空间、上锁挂牌、化学品使用等。

(7 )违规擅自进入消防重地,如浸出、制氢、氢化、等。

(8)违规使用非专用工具、设备或用手代替工具作业。

(9 )精神疲惫、酒后上班、睡岗、擅自离岗、干与本质工作无关的事,以及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麻痹。

(10 )管理者思想上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法律责任观念不强;在行动上不学习、不贯彻落实公司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尤其

是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制度,这是最大的不安全行为二、物的不安全状态:

(1 )机械、电气设备带“病”作业。

(2 )机械、电气等设备在设计上不科学,形成安全隐患。

(3 )防护、保险、警示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4 )物体的固有性质和建造设计使其存在不安全状态。

(5)设备安装不规范、维修保养不标准、使用超期、老化。

三、环境的不安全条件

(1 )社会环境复杂、自然环境恶劣

社会环境复杂:巡线和维抢修作业过程中可能与当地民风民俗、村落特性等各类社会因素产生摩擦,另一方面在发生抢修作业时可能会引发群体事件。

(2 )自然环境恶劣:

1 、照明是视觉感知的必要条件,人和外界的接触有80% 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照明的好坏直接影响视觉对信息的接收质量,因而也和工作质量以及安全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的11 、1

2 和1 月这

3 个月中事故发生率较高,原因是这段时期昼短夜长,经常需要人工照明,而我国工业生产中没有充足照明的习惯,现场照明照度值经常偏低,因此容易发生事故。另外据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在特定的环境中,事故的多少与亮度成反比关系,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作业单元,往往是亮度较低的。随着照度的增加,视疲劳减少,劳动生产率上升。、

生产场所的照明分为3 种:自然照明、人工照明和自然与人工

混合照明。按范围又分为全面照明和局部照明以及全面及局部结合的综合照明。照明总体要求要有适宜的照度和好的光线质量。全面照明的照度是500~1 000 lx 时最有效。它的优点是照度均匀,工作位置可任意安排,所以空间利用率高,工作物可以随意移动。物体与背景的对比度、光的颜色、眩光和光源的照射方向均属光的质量。

为了减少由于照明不足带来的事故,作业场所应尽量设法利用日光来达到作业照明度的要求,如采用大面积玻璃钢窗;在可能的条件下,机器设备的色调应明快、干净,避免使用灰暗色调。在需要人工照明的情况下,应尽量使光线不要太暗也不要太明。作业场所的选择和确定,要根据作业特点和作业环境、舒适和减少事故为原则.

2 颜色

颜色具有色调、照度和彩度3 个基本特征。色调是区分颜色的特性,决定于光的波长。人眼大约能分辨出160 多种颜色。明度是颜色的亮度特性,是由颜色反射的光量引起的。根据反射光量的不同有明色、暗色的区别。彩度也叫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洁度,波长越单一,颜色越纯、越鲜艳。

3 个特性中的1 个发生变化,颜色就发生改变。同一种颜色,

当背景颜色不同时,给人以深浅明暗不同的感觉,其醒目程度差异很大,这就是所谓的对比度,也称明视度。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色彩总是对人的精力和情绪给予明显的作用。从生理学角度看,淡绿、淡黄、翠绿、天蓝、浅蓝和白色是人感受的最佳色彩。色彩给予视觉的疲劳可用调换另一舒适颜色的方法加以调节。

正确运用色彩调节是焕发员工热情、提高效率、改进安全状况的重要手段。成功的颜色调节可以收到如下效果:增加亮度,提高照明装置的利用系数;容易识别和管理,能集中注意力,

减少差错和事故;发挥颜色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效用,使人精神愉快:改善劳动条件,增强舒适感和美感;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 温度与湿度

工作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对生产安全有很大的影响。正常情况下,人体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通过体温调节,保持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和向周围环境散放热量的平衡,使体温保持在正常水平。当环境温度低于30 C、无高温热源时,

人体主要通过对流和辐射散热,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人体温度时,对流散热就将停止,人体主要靠出汗蒸发散出热量。

在高温时人体流汗越多,有效蒸发率越低,容易使机体蓄热而导致中暑,也会加速毒物的吸收,导致操作失误率升高,容易发生事故。另外出汗过多可造成体内水盐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失调,如水分丧失达到体重的5%~8% 而不及时补充,可出现工作效率下降、疲倦、口渴、脉搏加快、体温升高,此外还可造成血压下降或增高,消化道供血不足,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在高温环境下还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注意力不集中,共济失调,反应迟钝,动作不准确,从而事故发生率增高。所以在高温环

境下要求采用通风降温、空调装置或者穿防护服装等方式进行防护。

低温时人体外周血管剧烈收缩,局部组织供血停止,造成缺血性缺氧,血管壁神经产生痛觉。低温对人体伤害主要有3 种类型:第1 类是长时间地全身暴露在低温之下,将出现组织冻痛与冻伤与冻僵。冻痛是冻伤的先兆,继续处于5?10 C以下,几天时间后会出现冻伤;第2类是冷物体(如金属)与皮肤接触产生人体局部皮肤伤害;第 3 类是全身暴

露在低温下时间过长,造成人体深部温度下降过多,虽未引起冻伤,但会出现全身疲倦感、寒颤,直至出现周身不适、感冒等症状。因此低温环境中的操作室应该有加温装置,并对人体进行保温,手脚、耳及颜面佩带适宜的防寒用具,全身穿着保暖轻便服装,以利于工作。

舒适的环境湿度对人体也有很大的影响。湿度高于70% 叫高气湿,人将感到不适;低于30% 叫低气湿,人感到口鼻干燥;最舒适的湿度为40%?60% 。

在温度急剧变化时,因热胀冷缩,造成材料变形或热应力过大,会导致材料破坏,在低温下金属会发生晶型转变,甚至引起破裂而引发安全事故。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材料的腐蚀。高温环境可使火灾危险性加大,可使材料、设备的

强度下降。

4、噪声与振动

噪声是指一切不需要的声音,它能引起人生理的和心理的损伤,并影响人的正常行为。工业噪声可以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噪声和电磁噪声等3 类。

人耳习惯于70~80 dB(A) 的语言,也能短时间地耐受强噪声,但持续的噪声超过80 dB ,就会影响健康。声压达到120 dB ,耳膜感到压痛,更高的声强则有振动感。噪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导致条件反射异常,引起神经衰弱症,也会对心功能及神经体液系统产生影响:长期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中,可引起永久性视野变窄。

正常情况下,噪声给人的感觉是单调、烦躁和易于疲劳。噪声能通

过对视觉的影响而作用于视觉等器官,产生视物模糊、摇动而视力下降,从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影响安全生产防止噪声的主要途径是:降低源噪声,包括更换装置,改善噪声源;控制有源噪声,包括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调整总体布局;加强个人防噪措施等,将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

振动对人的影响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人是一个弹性系统,身体各部位都有它自己较固定的共振频率,当振动强度达不到舒适程度时,人会出现头昏、头痛、疲劳、瞳睡、噩梦、耳鸣、鼻出血、胸腹痛,虚弱、口语不清、视物不清、

内出血等症状:当发生强烈共振时,脏器会受到伤害,功能破坏,甚至被撕裂。长期接触振动工具可影响神经系统、血管、骨骼及软组织功能改变或器质性改变。振动病已成为冶金工业中危害较大的职业病之一.振动也会导致机器设备、部件的损坏。

5 其他因素

作业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蒸气、辐射源和粉尘等各种物质必将对人体产生不良的生理效应,轻则引起精神不快,感官受刺激,工作效率降低;重则造成职业病及生产事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环境污染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控制环境污染,要根据污染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空气污染,可采取通风、除尘和净化空气的方法;对污水要采取污水净化处理器进行净化处理;对其他有害物质,要尽量提高设备与装置的安全性,防止有害物质的泄漏,并设置有效的吸收、燃烧和处理装置,尽量使作业环境的有害物质含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减少事故,使人机系统能够可靠、有效地工作。

四、管理上的缺陷:

(1)有些管理者在思想上对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其视为可有可无,日常以麻木的心态和消极的行为,对待安全工作,安全法律责任意识极为淡薄。

(2 )安全规章制度(包括设备巡检)、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相应预防措施、安全注意事项和物流管理程序等,未

建立、健全或不完善(3)有些管理人员,不学习、不理解、不落实或不彻底落实公司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不落实工程建设上的“三同时” 和日常管理上的“五同时”,只注重生产指标,忽视安全检查、教育和隐患整改。

(4)有少数管理者,未能按照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要求,结合管辖区域的生产特点和作业环境,用心、负责、钻研,确保管辖区域的人员健康和财产安全的管理办法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很差。

(5)有些管理者的安全知识、安全管理能力和手段有缺陷。

(6)保证规章制度落实的有效奖惩措施,需完善措施和加大促动力度。

(7 )管理者不注重“管理要求”如安全通报、通知。

(8)管理者不重视安全、不落实规章,安全管理不到位,即在行动上,不全面认真的进行安全检查、教育、规范、整改,是最大的管理缺陷。

个人的建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