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导语: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大李杜”。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生平经历】家世背景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
自杜审言至其父杜闲,再到杜甫,杜氏在巩县已是四代八十五年。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杜甫的简介资料简单

杜甫的简介资料简单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佛”。
他的诗歌扣人心弦,深刻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关于杜甫的简介资料,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位杰出的文学巨匠。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出生在一户书香门第。
他的祖上是北朝时期的匈奴人,随后移居到了汉地。
他从小喜爱文学,十分聪明,年轻时曾经做过官员。
但是他不太喜欢官场上的权利斗争,因此没有谋求高官厚禄的机会,反而深入民间,端观社会百态,从中汲取艺术灵感。
他曾经历过病厄与贫苦,甚至一度逃亡到蜀地。
晚年的杜甫也曾经经历过唐玄宗长夜宫变的恐怖,被迫离开洛阳。
公元770年,杜甫在蜀州病逝,终年59岁。
二、杜甫的诗歌杜甫一生写下了1500余首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了大量的经典名篇。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士人风度、帝国兴衰、民生悲欢、自然美景等方方面面。
杜甫的诗篇写实而深刻,富于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他通过诗歌展现了自己对于时代变迁、朝代更迭、战乱风云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和感慨。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登高》、《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杜甫的风格特点杜甫的诗歌以写实、生动、感人、感悟、哀怨、深刻等特点著称。
他的诗歌流露着强烈的人道主义和思想深度,而且字里行间卓见凛然的声望。
他笔下的社会群体是广泛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这些都为诗歌的力度提供了广范而丰厚的背景。
杜甫的诗不仅描述了生活的苦难,还透出一种深刻的哲理,在文字中既有感情的宣泄,又有思想的启示。
四、杜甫的影响杜甫的诗歌风格别具一格,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他对于唐诗北方派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唐诗的发展和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杜甫笔下的灵魂状况和激情映射了当时的深层次政治社会现状,而这种诗歌风格也成为唐诗之后程式化的文艺模板。
总之,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深刻,内容丰富,表现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才华。
他的诗歌论证了历史决定论和慨叹人生的无常性,传扬出深厚人道主义情怀。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之中,不可多得的人物”。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表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事迹、诗歌作品、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一、生平事迹杜甫生于唐代贞元二年(712年),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他的父亲杜审言也是一位文人。
杜甫自幼聪慧多才,善于诗词歌赋,十五岁时便已经娴熟于文。
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曲折。
他先后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唐玄宗李隆基迁都成都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生活经历十分丰富。
他曾经历贫困、疾病和被贬谪等遭遇,但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成为了诗歌世界中的大家。
杜甫的文学成就在他的晚年显得尤为突出,他曾任梓州司功参军、检校太傅左庶子、成都郡丞等职,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他在唐代晚期因赋诗寄托怀抱而受到资政殿翰林孔融的赞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文学巨匠。
唐代末年,杜甫病逝于成都市,享年61岁。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激情,他的诗歌创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文学遗产。
二、诗歌作品杜甫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接地气,描绘手法独特,饱含情感和思想深刻。
诗歌作品数量达到了1500余首,代表作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等。
其中,《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杜甫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态度。
诗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概括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抓住自己的时机,勇敢面对现实。
三、思想体系杜甫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于社会和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是他的创作核心。
他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不可侵犯的,认为只有社会公正才能保证人的尊严得以实现。
他的思想主张中也反映了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重视,他批评了一些士人对待文化传统的不负责任态度,并对国家文化繁荣的期许渗透在了他的作品内。
杜甫高楼意象

(三)、高楼意象的塑造手法--虚实结合 2、虚写楼阁:以楼阁为中心组成意象群 构成这些意象群的物象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地理类:城、峡、山、崖、峰、石、江、 湖、水、浪等; 二、天文类:天、日、月、星、风、云、雨、 雾、露、烟、雪等; 三、植物类:树、柳、花、枝、松、落木、 山木、扶桑等; 四、动物类:鸟、燕、雁、鸥、鹤、猿、豹 等
(一)心物感应的现象
3、高楼引发心物感应的主观原因——杜甫的 个性特质
杜甫《奉赠韦右丞丈二十二韻》: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 忧。 杜甫《白帝城最高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 鼋鼍游。 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白帝城最高楼》: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 空回白头 杜甫《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社稷堪流涕,安危 在运筹。
(二)、高楼意象的三种类型
1、超脱飞扬 杜甫《登兖州城楼》:浮云连海岱,平野如清徐。 孤幛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杜甫《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2、孤高偏寒 杜甫《夜宿西阁晓呈元二十一曹长》:城暗更筹急, 楼高雨雪微。 杜甫《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暮倚高楼对雪 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3、高逸清新 杜甫《江陵节度使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 赋七字句同作》:楼上炎天冰雪生,高飞燕雀贺新 成。
一、杜甫的生平与思想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 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 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 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 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 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 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 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 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 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作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作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1. 杜甫的生平1.1 出生与家庭背景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大诗人,出生于公元712年。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祖父杜审言任过宰相,父亲杜秋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
1.2 教育和早年经历杜甫自幼聪明好学,少年时曾就读于洛阳开元寺学。
后来,他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多次未中,但通过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培养了卓越的文学才华。
1.3 家庭不幸与流离失所奈何时遇到各种不幸,在军乱和政治动荡中家破人亡,使他领略了战争和社会动荡的残酷。
1.4 晚年及逝世晚年的杜甫身心俱疲,居无定处。
公元770年,在河南郾城(今湖北省枣阳市)因贫病去世。
2. 杜甫的作品2.1 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具有激情慷慨、写实深刻的特点,他揭示了社会不平等和政治腐败现象,并体现了对庶民苦难和农业发展的关怀。
2.2 杜甫的代表作品•《登高》:表达了杜甫对时代困局的担忧和对社会状况的批判。
•《月夜忆舍弟》:以寄托思乡之情,表达深厚的亲情之恋。
•《秋兴》: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对故国和命运困境的思考。
3. 杜甫对社会的影响3.1 社会意义杜甫通过他深入研究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的诗作,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战乱以及政治腐败等问题的思考。
他直接记录了唐代社会百姓生活以及历史事件,成为后世了解当时社会状况与人民心声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
3.2 文学影响力杜甫以其高尚的艺术追求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史之滥觞”。
3.3 杜甫对后代诗人的影响杜甫以其坚韧不拔、正直坚定的品质成为后世文人推崇和学习的楷模。
许多后来的诗人都受到杜甫作品中充满正义感和关怀社会等主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唐代诗人杜甫以其悲壮豪放的作风和对社会问题真挚反思的态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通过揭示社会现实与反映人民疾苦,展现了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表达,对后世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句杜甫,唐代杰出的文学大师,被人们尊称为“诗史之祖”,代表作品包括《将进酒》、《丽人行》、《赤壁怀古》等。
他的诗歌风格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常以社会现实为主题,表达人民的苦难和不公。
在古代文学史上,杜甫的位置不言而喻。
一、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的生卒年份为712年至770年,原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成都(今属四川),是唐朝文学的巨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的祖父曾经担任过官职,曾祖父则是唐太宗的宰相,因此杜甫生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
杜甫早年曾随父亲云游天下,拜访诸多名士,使他对于历史文化有着较为深厚的认知。
不过,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连续多次赋闲,债台高筑,日子过得极为贫苦。
他在成都时曾经为了生计,做过军官、税官、民间医生等各种职业,总算保住了小康生活。
770年杜甫离世,享年59岁,葬于岳阳楼下。
二、杜甫的文学成就杜甫在文学方面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
他的作品包括诗、赋、文、序、碑等,尤以诗歌为最。
他的诗歌作品大约有1500多首,包含了社会民生、风景山水、政治历史、哲学思考等各个领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1、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多以现实生活为主题,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表现了很多市井百姓的苦苦哀愁,多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同时,他的诗中也充满了对宏大的事物的人文主义思考。
例如《将进酒》这首诗中,杜甫赞美了自己的才华和豪迈,表现了“壮志未酬”的激愤之情。
虽然这首诗有些自夸之嫌,但是却极具感染力和凝聚力,令人振奋。
2、杜甫的风景诗杜甫的风景诗也是他的经典之作。
他在诗歌中细致地描绘着风景的细节,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写作风格,赋予风景更丰富的意义和感情。
例如《登高》这首诗,集中了他所想所感,用艳丽的笔墨描绘出自然之美,表现了杜甫的感慨和惆怅。
三、杜甫被誉为“诗史之祖”的原因杜甫因其卓越的诗歌才华和独特的思想见解,被公认为“诗史之祖”。
首先,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反思,是对时代精神的卓越展现。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杜甫(AD712 - 770),又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史之冠”、“诗圣”。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国家政治、社会风气、人民疾苦以及个人命运的种种问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大家介绍杜甫的简介资料。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于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酸枣乡,他的祖先是早年随唐高祖李渊起兵平定天下的将军杜祁。
杜甫自幼聪明好学,曾经学过文、史、子、集尽书,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素养。
他二十岁的年龄时,便考中了进士科。
之后,他历任太常博士、校书郎等官职,但都未能使他满意。
唐玄宗开元年间,杜甫曾经担任过太原杂事参军,后来又因贬谪之事出走江南。
他的一生辗转于朝野之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
他悲天悯人,深爱国家和人民,反对腐败和压迫,终日苦思救国救民之道,因此被后人尊为“公侯百姓之尧舜,诗史文章之圣人”。
二、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有1,428篇。
其诗歌题材广泛,有山水田园之景,有历史传说之事,有政治军事之事,有个人生活之感。
其中,他的抒情诗和政治诗是其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表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社会阻碍和矛盾的深刻认识。
他的诗篇通俗易懂,融表现和思考为一体,能够准确地表达他复杂的思想和感情。
三、杜甫的政治思想杜甫的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责任和理想。
他深信“不为己者,天诛地灭”,将责任感视为一个社会精神的核心,主张国家应该尊重人民,解决人民基本问题,推行善良治国,并通过诗歌来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和怀念。
他同时又有崇高的理想,希望通过改革和创新,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社会。
四、杜甫诗歌的价值杜甫的诗歌价值不仅在于他的文学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思想和文化价值。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思考和关注,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和社会批判性,对后人依然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谏,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唐代“诗两杜”。
他的诗歌开创了“诗歌的社会意义”,与时俱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矛盾和人民疾苦,使唐代诗歌的社会旨趣和思想观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杜甫的生平1.早年生活杜甫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家境贫寒,七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更加艰苦。
青少年时,曾游学于洛阳、长安,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2.创作生涯杜甫开始创作诗歌是在20岁时,当时,他在长安做了一个御史的馆阁职员。
他的第一首诗是《辞别》。
他的诗歌自始至终始终忠于时代,受着玄宗、明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朝代的冲击和反复。
3.晚年生活770年(唐代大历十四年)冬,杜甫病逝于劳动创作中,享年59岁。
罹难前,他曾成立“昌谷草堂”,从官场弃捐,崇尚生命和自由,用诗歌表现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反对官场腐败的呼吁。
二、杜甫的作品特点1.现实主义倾向杜甫的作品以描写现实生活为首要目标,反映了人民生活状况、历史演变和政治环境等。
他的作品叙述中采用了较多的客观、平实的语言,深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2.批判社会现实他饱含激愤地控诉了腐败的官员、贪污的商人、饥荒、战争等社会弊病。
他反映的社会现实道出了人民的心声,使人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处境和希望。
3.审美观点他的作品有着高尚的意识形态,强调道德精神和人道主义,对美的追求是具有一定的独创意义的。
杜甫至今仍然被人们推崇为诗歌创作的楷模和表率,成为世界诗歌史上的珍贵遗产之一。
三、杜甫的代表作品1.《三吏》《三吏》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三个不同岗位的吏员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官场的腐败和世俗的堕落。
故事最后有一个无法收拾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丽人行》《丽人行》是杜甫的另一部代表作。
它是一首寓情于景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和一个亲密的恋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反映了杜甫自己的恋爱经历和社会现实,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对客观现实作真实而又具体的描写,是 杜诗,特别是其叙事诗的重要艺术特色。 如《北征》中,对回家后见到贫困生活 中子女的情状的描写;《垂老别》中, 对老夫老妻无限伤心的心理状态的描写。 杜诗的工笔描绘,塑造了众多的平民形 象,这在前此的诗歌中是少见的。
9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
14
五、作品选讲: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15 被驱不异犬与鸡。
6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二)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 憎分明。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事之中。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彩的语言。 (五)杜诗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
7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 抒发感情爱憎分明。
诗人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 加以艺术的概括,反映丰富多采的现实 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了诗人鲜 明的爱憎。如《兵车行》、“三吏”、 “三别”、《羌村三首》、《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别”等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忧国忧民的炽烈感情, 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
4、第四时期(48-59)漂泊西南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内
容更加丰富,感情更加深沉,诗律更加细密,形式更
加多样。
2
(二)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一生是接近人民、同情人民,揭 露黑暗、批判暴政的一生。杜甫的思想 是儒家“匡时济世”的思想,其思想核 心是忧国忧民,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 民思想是统一的。这种思想,由于时代 的动乱和生活的坎坷穷困而逐步加深, 也由于诗人逐步接近人民而又不断加强。
(五)杜诗完善了多种诗 歌体式。
杜甫诗众体兼长,几乎每一种体式都有名篇,并且由 于他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努力,使各种诗体在他的创作 中部有所发展,如乐府诗由过去多用古题写古事发展 为“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如《兵车行》、《悲陈 陶》)。五、七言古诗由过去的篇幅较短发展为长篇 巨制(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 五、七律是杜甫运用最多、成就最高的诗体无论写景、 抒情,感时、怀古都写得格律精严,对仗工稳,音调 和谐,意境沉雄,使律诗得到长足的发展。绝句在杜 诗中数量较少,但题材领域大为扩展;《戏为六绝句》 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例。
一、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期的著名诗人。“奉儒守 官”的家风和诗艺的薰陶,对杜甫的思想和创 作都有一定影响。促使他逐步走向人民的主要 影响,是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生平遭遇。
1
(一)杜甫的生活经历(四 个时期):
1、第一时期(35岁前):读书和漫游时期。作于这一时
10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
彩的语言。
杜诗语言的主要特点:慨括性强,精炼准确, 丰富多彩,通俗自然。如《登高》首联“急”、 “高”、“清”、“白”四个形容字用得何等 精炼。颔联的“下”、“来”两个动词,慨括 得何等准确。颈联更是历来誉为用字精炼的范 例,十四个字包含有他乡作客,万里作客,经 年作客,潦倒作客;深秋登高,独自登高,多 病登高,暮年登高等多层可悲之意。其它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字、 “涌”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的 “出”字、“斜”字都是精炼准确的例子。杜 诗语言的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千姿百 态的自然与生活景物的描绘上。杜诗语言的通 俗自然,主要指杜甫善11 用俗语。此外,诗人也
3
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这些诗 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 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溢着诗人 饱满的始终如一的爱国爱民的激情。从
晚唐以来,杜诗即被誉为“诗史”。
4
杜诗的思想内容突出表现在以 下几方面: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 切同情。
(二()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
叙事之中。
诗人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对客观事实 的描述之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如《石 壕吏》,这是一首揭露官吏横暴,反映人民苦 难的诗篇。开头四句写“有吏夜捉人”的场景; 中间十六句,写县吏怒吼、老妇苦啼的情景; 最后四句,写老妇被抓走、儿媳低泣及与老翁 告别的结局。全诗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 苦”两句,稍露诗人爱憎感情外,其余都是客 观的白描,诗人的强烈爱憎,对事件的主观评 价,都在白描中有所流露。
12
四、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
(一)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 上占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他继承《诗经》、汉魏乐府及初唐陈子 昂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拓宽和加深了 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反映现实的深广度, 使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更加丰 富多彩,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
13
(二)杜甫诗歌对后世的 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期的《望岳》《画鹰》表现出诗人的乐观自信和青春 朝气。
2、第二时期(35-44岁):十载长安困守时期。这一时期 的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各种社会矛盾,展
示了危机四伏、盛世将逝的国家政治形势。奠定了杜 诗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第三时期(45-48)陷贼与为官时期。“三吏”、“三
1、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 如元、白的新乐府,晚唐的聂夷中、杜苟鹤、 皮日休,宋代的陆游、文天祥,直至清末的黄 遵宪等都受到杜诗的影响。
2、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 的爱国诗人(如文天样等)以及广大人民中引 起广泛的共鸣。
3、杜诗在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诸方面为后世 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
(三)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表现强 烈的憎恨感情。
(四)歌咏自然景物,抒பைடு நூலகம்亲友之间的 深情厚谊。
5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 成就(一)
“沉郁顿挫”风格: “沉郁”主要是指情感的忧虑、悲愤、
浓厚、浓郁;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
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表 达的沉着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