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家世

合集下载

鲁迅家庭背景

鲁迅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8一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欲县知事,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后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一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一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近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家庭:
在绍兴,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 quot;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独多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认为私产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会被糟蹋得暗淡无光。鲁迅的运气如何呢?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 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 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鲁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会》中,记过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鲁迅那样快乐的时刻,偏偏逼他去背书。可实际上,周伯宜平时对儿子们的读书,监督得并不紧。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宽容。 有一次鲁迅和弟弟偷偷买回来一本《花经》,被周伯宜发现了,他们又害怕又绝望,因 为这是属于闲书,一般人家都不许小孩子看的:"糟了,这下子肯定要没收了!"谁料周伯宜翻了几页,一声不响地还给了他们,使他们喜出望外,从此放心大胆地买闲书,再不用提心吊胆,像做贼似的。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 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从人情来讲,父母总是爱子女的,可由于中国人祖传的陋习,这种父母之爱竟常常会演化成对幼小心灵的严酷的摧残。当然不能说鲁迅就没有遭过这 样的摧残,他后来会写《五猖会》,就说明内心也有深刻的伤痕。但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

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

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

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官宦家庭,他的家庭背景对他的成长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族背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清朝末年的一个中级官员,因科举考试未能中式,后捐了个监生,曾任浙江山阴县教谕。

周伯宜属于绍兴士绅阶层,家族中历代都有人出仕或从事教育。

鲁迅的母亲鲁瑞,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女性,但鲁迅年幼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教育经历鲁迅自幼聪颖过人,少年时代在绍兴的私塾就读,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

1898年,他考入江南海军学堂,接受军事教育。

后转入江南师范学堂学习,期间开始接触西方思想。

1902年,他赴日本留学,最初学习医学,但后来受到戊戌变法失败和民间疾苦的触动,转而关注社会问题,并开始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鲁迅的文学创作始于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他的文学作品,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批判了旧社会的陋习和不合理现象,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抗争。

思想影响鲁迅的思想深受启蒙和批判精神影响,他提倡文学要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

他主张作家要关注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以期唤起民众的觉醒。

鲁迅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支持和帮助了许多青年作家和革命者。

结语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尤其是他的士绅家庭出身和早年的教育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范文一:鲁迅,1901年9月25日出生,19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的父亲叫周扬,母亲叫吕红兴,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医生。

父母双亡后,他被送到母亲的故乡浙江绍兴市,由外婆和舅舅抚养长大。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他曾在《悲痛的代价》、《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中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卑微和忧郁,为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也得到了世界文学界的普遍认可。

鲁迅先生在其一生中饱尝人生的苦痛。

他17岁时,家庭财产毁于战火,他被迫辍学。

后来他曾到日本留学,但在留学期间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精神困扰。

虽然他的家庭境况非常艰难,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到死都没有放弃。

鲁迅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在中国国内外遭受侵略时,他不断发表声明和文章,呼吁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外来的侵略势力。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仍然在国内外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写作重点:文章主体为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内容条理清晰,逐步展示了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和贡献。

可以看出,本文主要的重点在于对鲁迅先生故事的叙述,关注点在于写作背后的意义和深度。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准确、清新,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鲁迅先生生活和心灵中最深的内涵。

通过对这位伟人的生平简介的描写,揭示了他的艰苦奋斗、高度的人格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范文二: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文化界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在他的文学经历中,经常是危险和不顺利相伴的,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对于文学和人民事业的信仰。

鲁迅先生于190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市,父亲是一位医生,母亲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女子。

他的文学成就得益于深刻的阅读经历和丰富的家庭背景。

他的创作思想和视野远超其他作家,以至于他所写的很多作品均得到了全世界文学家的赞誉和认可。

鲁迅先生的家庭介绍

鲁迅先生的家庭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其家庭成员如下:
- 祖父:周福清(1838年1月22日-1904年),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 父亲:周伯宜(1861年-1896年),秀才出身,屡应乡试未中,闲居在家,常借酒消愁,后为肺结核所缠,36岁去世。

- 母亲:鲁瑞(1857年-1943年),出生在“朝北台门”,后嫁到绍兴城里的周家。

- 原配夫人:朱安(1878年-1947年),鲁迅不认可这桩婚事,因此膝下无子女。

- 夫人:许广平(1898年2月12日-1968年3月3日),祖籍广东澄海,鲁迅的学生。

- 儿子:周海婴(1929年9月27日-2011年4月7日),无线电专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一个儿子。

- 弟弟:
-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

- 周建人(1888年11月12日-1984年7月29日)。

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

5.鲁迅自传1、鲁迅的家世: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

祖父周福清(字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

其父周伯宜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

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鲁迅家遭受的一场变故: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

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

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

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

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3、鲁迅的父母亲:鲁迅的父亲名周伯宜,母亲名鲁瑞。

鲁瑞生于咸丰年间,她没有上过学,凭着自己的毅力,自修到能够读书的程度。

她很有胆识,对鲁迅三兄弟充满了温柔的母爱。

鲁迅的父亲去世后,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当鲁迅18岁那年决定离家到南京求学时,家里虽然十分贫困,她还是想尽办法筹措了八块银元给鲁迅作路费。

4.用自己的话概述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经历。

年份主要活动1881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1896年父亲去世。

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1910年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11年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7年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5.全文总结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自传和评传两类)时间:1881年——1930年家庭状况(1)内容生平经历(1—3)求学过程(2)工作简历(3)创作成果:小说、论文、散文诗等(4)写作特点:言简意赅;层次清晰;衔接紧密。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短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短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短
一、父母
鲁迅的父亲周树人(1861-1923),母亲鲁瑞(1858-1943)。

周树人和鲁瑞共有三男一女,分别是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以及周璟。

二、兄弟
1.周作人(1885-1967):鲁迅之弟,同为文学家,但观点不同。

后因政治原因断绝关系。

2.周建人(1888-1984):鲁迅之弟,生物学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三、妻子
鲁迅的妻子是许广平(1898-1968),两人育有一子周海婴。

四、子女
周海婴,鲁迅之子,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五、侄子
1.周楞伽:鲁迅之侄,早期参与《狂飙》等文学期刊的编辑工作。

2.周冠五:周建人之子,曾任北京市副市长。

六、侄女
1.周小萍:鲁迅之侄女,在鲁迅文学作品中常有提及。

2.周月华:周建人之女,医生。

七、其他亲戚
1.鲁瑞的兄弟姐妹: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常有提及,但多为配角。

2.其他远亲:在鲁迅的作品中偶有提及,但详细情况不详。

鲁迅生活的背景

鲁迅生活的背景

鲁迅生活的背景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界,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了解鲁迅,就必须了解他的生活背景。

鲁迅生于中国清朝末期的一个封建社会,这个时代充斥着封建礼教、官僚腐败
和民不聊生的局面。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家教严谨,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母亲则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鲁迅在早年就接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也培养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心。

在青年时期,鲁迅留学日本,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在日本
接触到了西方的现代思想和文学,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和危机,也激发了他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渴望。

鲁迅的生活背景,正是他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重要基础。

他深刻地理解
了中国社会的问题,也深刻地关怀着中国人民的疾苦。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正是对这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呐喊,也是对人民的深情呼唤和关怀。

鲁迅的生活背景,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经历,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通过了
解他的生活背景,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问题和挑战。

鲁迅的生活背景,正是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重要基石,也是他作为一位爱国者和人民的呼声。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
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作家,他的精神和思想鼓舞和影响了无数中国青年。

现按任务要求对他的亲属做以简单介绍。

父亲:周伯宜(1861—1896),本名周凤仪,字伯宜。

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

母亲:鲁瑞(1858—1943),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
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

夫人:许广平(1898—1968),广东番禺人,曾是鲁迅的学生,
她照顾着鲁迅后半生的生活。

二弟: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

三弟:周建人(1888—1984),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

四弟:周椿寿(1892—1898),6岁时因发热发烧早逝。

儿子:周海婴(1929—2011),毕业于北京大学,曾钻研无线电
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到国家广电总局工作。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二弟
▪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 1967年5月6日)原名櫆寿 (后改为奎绶),字星杓, 又名启明、启孟、起孟, 笔名遐寿、仲密、岂明, 号知堂、药堂、独应等。 是鲁迅(周树人)之弟, 周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 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 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 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 的杰出代表。
鲁迅三弟
▪ 周建人,1888年11月12日 生于绍兴都昌坊口,1984 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 初名松寿,乳名阿松,后 改名建人,字乔峰,浙江 绍兴人。笔名克士、高山、 李正、孙鲠等,鲁迅三弟。 (即《风筝》中的小弟。)
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鲁迅研究 专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有同名传记。1919年,周建人迁居北京, 23年潜心研究生物学,并从事著译工作,在《东方杂志》、《妇女杂志》、 《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倡妇女解放,普及科学知识。
鲁迅家世
周福清
周伯宜
鲁瑞
周树人 周作人 周建人
朱安
许广平
周海婴
鲁迅父亲
▪ 周伯宜(1861—1896),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 奠基人”鲁迅之父。 本名凤仪,秀才出身, 因屡应乡试未中,一 直闲居在家。他思想 开明,是洋务运动的 同情者。
鲁迅祖父
▪ 周福清(1838一1904), 原名周致福,字震生, 又字介孚,清同治十 年(1871年)辛未科 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鲁迅的祖父,曾任江 西金溪县知事。
鲁迅
▪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 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 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 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 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 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 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 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 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 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 家”。
鲁迅母亲
▪ 鲁瑞(1858——1943),绍 兴乡下安桥头人。 她 没有正式上过学,幼 小时,塾师给她的兄 弟上课,她只能站在 门外偷听。不久,连 这个权利也被剥夺了。 她就自己找些书看, 遇到不认识的字,问 问别人,终于以自修 -1936 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 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 后改豫才,“鲁迅”是他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 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 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 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 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 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 价:“鲁迅的方向,就是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妻子
▪ 朱安,鲁迅的第一任妻子,1878年 6月生于浙江绍兴。祖上曾做过知 县一类的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长大的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是 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 因为鲁迅是长子,自从鲁迅父亲去 世以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 的婚事操心。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 顺从的品性,决定娶来给自己的大 儿子鲁迅做媳妇。1901年4月3日, 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 况下,贸然去朱家“请庚”。结果 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 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决定 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和朱安带 来痛苦终生的婚姻大事。
鲁迅妻子
▪ 许广平(1898~1968), 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 鲁迅的第二任妻子。曾是 鲁迅的学生,她照顾着鲁 迅后半生的生活。
鲁迅儿子
▪ 周海婴(1929年9月27日—2011年 4月7日),周树人(鲁迅)和许广 平仅有的1个儿子,1952至1960年 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 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原 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 专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另任 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 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 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 迅纪念馆名誉馆长,北京鲁迅中学、 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 研究室、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中 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顾问等。 2011年4月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 遗体告别仪式于4月11日举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