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求乞者》赏析
孤独者心灵的荒原——鲁迅《野草·求乞者》文本解读

计 回国 后 . 鲁 迅 不仅 每 月要 支 付 母 亲 和 三 弟 建 人 的 花
销. 还 要 从 杭 州每 月汇 六 十 大 洋给 东 京 的周 作 人 . 这 可
和冷漠 : 其一暗示兄弟冷漠; 其二暗示社会冷酷 ; “ 微 风
这 首 散 文诗 的起 始 两 节 就 为 我 们 奠 定 了 一 个 阴 沉 、 凄
鲁 迅《 野草・ 求乞 者 》 文本解 读
画 贾 小林 喻祖权
冷、 萧瑟、 孤寂 的背 景 :
我 顺 着 剥 落 的 高墙 走 路 , 踏 着松 的灰 土 另 外 有 几 个人 , 各 自走 路 。 微风起来 . 露 在 墙 头 的 高 树 的 枝 条 带 《 求乞者》 《 影 的告别》 都 写于 1 9 2 4年 9 月 2 4日, 又 一 同发 表 于 1 2月 8日《 语丝 》 周刊第四期上 , 说 二 者 着还 未 千 枯 的 叶子 在 我 头上 摇 动
微风起来. 四 面 都是 灰 土
是姊妹篇 . 并不为过 , 两 首 散 文 诗在 表现 手 法 和 情 感 表
达 上 惊 人 地相 似 。
这里“ 微风” 下“ 剥 落 的高 墙 ” 、 “ 松 的灰土 ” 、 “ 高 树
的枝条” 、 “ 干枯 的叶 子 ” 构成 了诗 歌 的 自然 风 貌 和 基 本 意象。 它 既 是 当 时社 会 背 景 的 写 照 , 也是 “ 兄弟失和” 后 诗 人 悲苦 心 境 的体现 。 如果以此来喻指一个家庭 . 那 么 这个 家 庭 已经 分 崩 离析 : 如 果 喻 指 一 个社 会 . 那 么 这 个 社会已经腐朽衰颓 , 行将败落 。 这 种 背景 意 义 . 既与 当 时 的社 会 背 景 吻 合 . 又 与 鲁 迅 当 时 的 家 庭 状况 一 致 。 全
[鲁迅散文诗集]散文诗集
![[鲁迅散文诗集]散文诗集](https://img.taocdn.com/s3/m/26e4a7d9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9.png)
[鲁迅散文诗集]散文诗集散文诗集篇一:鲁迅散文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
他在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文学史研究等领域为新文学的大厦奠下了厚实的基石。
作为现代文学界大师,鲁迅先生留下的作品有很多。
本书鲁迅散文集主要收录了《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内容提要本书收辑了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等一生全部散文59篇,另附鲁迅先生一生的全部诗作。
文中附以导读和注释,文前附有鲁迅生活照片和手迹。
适合大、中学生,鲁迅作品爱好者及研究者阅读和收藏。
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没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鲁迅的否定哲学:《求乞者》中的新主体精神

鲁迅的否定哲学:《求乞者》中的新主体精神作者:鞠舒同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0期摘要:《求乞者》中的主体分为布施者和求乞者两个角色,主体通过意识的流动与画面的剪接,实现了这两种对立角色的相通与转换,正是在这种否定转换的尝试之中,新的主体精神被促成,它承载和代表了鲁迅的否定哲学的核心。
作者在文章中透露的“对他人的否定”和“对自我的否定”,反映出鲁迅的否定哲学中包含的人类“恶”之平等与“恶”之反抗,和他特有的“绝望”的人道主义。
关键词:《求乞者》他人自我否定新主体许多研究者认为《求乞者》充满“战斗的诗情”,比如孙玉石的《〈野草〉研究》。
研究者把鲁迅对孩子的“憎恶”看作他对人性奴隶劣性的批判,认为后文角色的对调是鲁迅思想中的反思、共情,甚至是更深层次的批判。
但是,这篇文章不仅限于针砭社会弊病,不仅仅停留于批判人性,它的独特的意境、诗化的艺术结构和杂文化的语言,赋予了文本更多的内涵,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核心,即自我否定。
这种否定的核心,就是在矛盾的相互转化当中,通过主体的否定性介入,促进新的主体精神的形成。
①《求乞者》中的主体分为布施者和求乞者两个角色,主体通过意识的流动与画面的剪接,实现了这两种对立角色的相通与转换,正是在这种否定转换的尝试之中,新的主体精神被促成,我们可以说,这个新的主体就是背后的隐性主体。
在一种现实的、个人的人生体验和社会感受、世界感受中,鲁迅把目光投向了国民精神的思考,从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素质对一个人进行考察,从人存在的现实性去看待人、考察人。
②对布施者来说,在摈除优越感之外,要超越自居自傲的错误觉知;对求乞者来说,在去除奴性和虚伪的同时,要去追索真实的东西。
求乞者和布施者其实都是同一种人,而双方一开始的对立,是由于相互缺乏共识和理解。
一、对他人的否定:真实主体的劣根性“我”首先否定了孩子的求乞行为。
孩子本应该天真、质朴、率性,但文章中的孩子“拦着磕头,追着哀呼”“装着手势”,这些都是谄媚和伪装的表现。
呼唤真人,求索真我--论《求乞者》中的求索者鲁迅

Lu Xun as a Seeker in His“The Beggars”
作者: 刘倩兰[1]
作者机构: [1]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出版物刊名: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1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鲁迅;《野草求乞者》;虚无;自我;求索
摘要:�求乞者》一文鲜明地呈现出了"我"这一不懈求索的乞者形象。
乞者的形象基因不仅是《野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鲁迅生命构成中的亮色。
文中"我"对乞儿的拒绝布施体现了鲁迅对人间地狱的拒绝和希望人人成人的博爱,也体现了鲁迅执着寻求自我生命意义,不言妥协的精神。
《野草》求乞者读后感

《野草》求乞者读后感《野草》中的《《求乞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的虚伪和矫情。
通过这篇文章,鲁迅先生不仅展示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还表达了他对人类弱点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向“我”这个孩子乞讨的情景。
这些乞讨者们,无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在小巷里,都以一种看似卑微、可怜的形象出现,向“我”这个孩子乞求帮助。
然而,这些乞讨者们的真实面目却并不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可怜。
他们中的一些人,实际上并不需要乞讨,而是出于虚荣心或者懒惰,选择了一种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
这种虚伪和矫情,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孩子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乞讨者们真实的面目。
这些乞讨者们所表现出来的卑微和可怜,实际上是一种伪装和表演。
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博取别人的同情和施舍,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懒惰的生活方式。
然而,鲁迅先生并没有因此而否定所有的乞讨者。
他指出,在这些人中,也有一些是真的需要帮助的人。
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不得不向别人乞求帮助。
对于这些人,我们应该给予真正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类的虚伪和矫情。
我们常常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我们需要用心去分辨真假是非。
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给予真正的帮助和支持;对于那些出于虚荣心或者懒惰而选择不劳而获的人,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和清醒的头脑。
同时,《求乞者》也让我明白了鲁迅先生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
他通过这篇文章,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呼吁人们关注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他们真正的关心和支持。
这种关注和呼吁,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求乞者》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人类的虚伪和矫情,也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024年鲁迅乞求者读后感

2024年鲁迅乞求者读后感《鲁迅乞求者》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篇小说,于1920年发表。
该小说以描写一个被社会所抛弃的乞丐为主线,通过乞丐与其他社会人物的互动,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冷漠,对中国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尖刻批判。
在故事中,主人公乞丐李振扮演了一个声嘶力竭地上街乞讨,但却无人施舍的角色。
他昔日的衣锦还乡之后,因为不愿意向新政府献殷勤,被逼迫离开原来的社会地位,成为一个被视为无资格要求任何东西的底层人物。
然而,在他苦苦乞求之际,周围的人们冷漠无情,不仅不给予援助,更对他嘲笑和羞辱。
最终,李振虽然得到了一点施舍的食物,但他内心的屈辱和绝望更加深了。
乞丐李振的形象被塑造得十分突出鲜明。
他在社会地位低下的同时,也是一个对自己还抱有一些尊严和自尊的人。
他始终坚守着乞讨的底线,不去讨要钱财,只是乞求吃一口饭。
这种自保和自尊的态度,暴露了社会对于底层人民的冷漠和漠视。
而在作者的笔下,他的乞求似乎成为一个社会的暗示,这一暗示则揭示了社会的冷漠无情和对弱势群体的漠视。
《鲁迅乞求者》这篇小说,正是通过描绘乞丐在社会底层的窘迫和被打击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对于底层群体的漠视和剥削。
小说中的乞丐被社会所孤立,他倒是带着木之一朵花。
通过鲁迅先生对这朵花的描写,反衬出乞丐那逆流而上的精神和对于救赎的追求。
尽管乞丐心存希望,但却面临着社会的冷漠和苛刻的现实。
他的乞讨无情被嘲笑,被欺凌,甚至是人们众多脚印的灭掉。
小说以乞求者为主角,但渗透其中的是对社会的审视和对现状的不满,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正是通过《鲁迅乞求者》这篇小说,鲁迅先生以深深的悲怆和愤怒,点燃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思考。
他以乞丐的形象对社会现象进行了剖析,深入地刻画了一个底层人民被社会排斥和冷漠对待的形象,道出了中国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悲欢离合和残酷现实。
这种辛辣和深刻的社会批判,震撼了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鲁迅乞求者读后感

鲁迅乞求者读后感《鲁迅乞求者》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他晚年作品中的一部分。
这篇小说以鲁迅独特的笔法和犀利的语言,揭示了乞求者的真实面貌和社会现象,极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下面就是我对《鲁迅乞求者》的读后感。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乞求者的遭遇。
乞求者没有名字,他唯一的身份就是乞求者。
在鲁迅的笔下,乞求者并不是一个可怜的形象,而是一个虚伪而无助的人。
他用一双大眼睛审视着每个人,想通过眼神向他们乞求帮助,但他的眼睛却没有透露出他的真实想法。
他伪装成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低声下气地向每个人讨饭。
然而,当别人施舍给他一些东西时,他的嘴角却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
乞求者并不真诚地需要别人的帮助,他只是在诱骗着别人给他施舍。
鲁迅通过乞求者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陋。
乞求者没有自己的职业和能力,他依靠乞讨来维持生活。
他虚伪地扮演着一个可怜的角色,用虚伪的眼神和行为欺骗着别人,获取自己的利益。
他并没有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处境,只是依赖别人的施舍来生存。
乞求者的存在,折射出社会的冷漠和个人的权力欲望。
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别人的需要。
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只有通过乞讨才能生存,而那些有权力的人则用施舍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内心。
在《鲁迅乞求者》中,鲁迅利用丰富的象征手法,使整个故事显得更加深刻和寓意丰富。
乞求者虽然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但在鲁迅的笔下,他也代表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劳动者和贫困人口等等。
乞求者不仅体现了社会现象,还象征着人类的贪婪和弱点。
他用虚伪的眼神和行为来欺骗他人,利用别人的同情心来求得自己的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是一种犯罪,更是对他人尊严和平等的践踏。
鲁迅通过这个故事,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对人类的贪婪和虚伪进行了深入的揭示。
《鲁迅乞求者》中还涉及了现代社会中常见的问题,如欺骗和虚伪、权力和贫富差距等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以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些人通过欺骗、虚伪和利用他人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而有些人则通过权力和金钱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求乞者读后感

求乞者读后感《求乞者》读后感。
在《求乞者》这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个贫穷的乞丐的生活,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许。
小说通过乞丐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渴望改变命运的渴望。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被乞丐的坚韧和乐观所感动,也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阿里的乞丐,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小镇上。
尽管生活艰难,他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温饱。
他虽然是一个乞丐,却从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总是努力地寻找着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种乐观的态度让我深受感染,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在小说中,阿里用自己的努力和善良感动了很多人。
他不仅是一个乞丐,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他总是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管他自己也很困难。
这种善良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善良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关注身边的人,多给予一些关爱和帮助。
阿里的坚韧和乐观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尽管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态度,就一定能够找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阿里虽然是一个乞丐,却从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总是努力地寻找着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种坚韧和乐观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阅读《求乞者》,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且也懂得了乐观和善良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学习阿里,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也会多关注身边的人,多给予一些关爱和帮助。
总之,通过阅读《求乞者》,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也懂得了乐观和善良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学习阿里,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也会多关注身边的人,多给予一些关爱和帮助。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像阿里一样,用乐观和善良去面对生活,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找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乞者》赏析
求乞者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近于儿戏;我烦腻他这追着
哀呼。
我走路。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我就憎恶他这手势。
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
微风起来,送秋
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发声,用怎样声调?装哑,用怎样手势?……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
憎恶。
……
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
灰土……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这篇文章写于1924年9月24日,整篇文章篇幅虽然很短,但
却给人们展现出了一个灰暗颓败的社会。
在这不足500字的短文中,多次重复出现了“高墙”“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布施”等字句。
在这里“高墙”:隔断人与人之间交往沟通的屏障,意在说明鲁迅先生对这种事物的憎恶,狠不得其马上坍塌! “灰土”:当时的社会腐化风气,一种肮脏的社会环境的指代。
“另外
有几个人各自走路”:象征一种疏离的人际关系。
用冷漠的行人来
表达,此鲁迅高明之处!“布施”:是一种错误救世方式的借代,
施舍于人却只能增添求乞人无知与贪婪,布施者在作者而言是一种
愚善。
给予世人的物质却拯救不了世人缺失的精神脊梁!“布施”和“求乞”:体现人与人的超乎简单的物质肉体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网,没有心灵的提携与骨气的支撑,也不存在精神的积极影响。
鲁迅为何不愿做一个受施者或布施者,这体现了他不认同拯救
饥饿慌碌的肉体甚至自己饥饿慌碌的肉体也不愿别人的救助,是一
种超越于物质与生存,追求精神解救的世界观!在这篇文章中,用
一个冷色调的行路画面,通过画面的细节刻画,体现一种肮脏的社
会和扭曲的灵魂。
反复和象征借代不断运用,产生一种不断刺激灵
魂的效果,深刻至极!
这是鲁迅在经历了希望的瓦解后,重新回到一种荒凉的人际社会,失望让他憎恶那种在悲惨社会只为肉体行乞,忘却精神可耻的
求乞者,他宁愿肉体的虚无,也不愿同流于世俗。
鲁迅想象自己是个被剥夺了一切的乞丐,他耻辱于一切求乞姿
势的虚伪,而宁可以沉默求乞虚无的真实,以此维护最后的尊严。
我相信《求乞者》和写作于同一天的《影的告别》一样,都是作者
心中谱写多年的奏鸣曲。
一个热爱平等自由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为谋生计混迹于官场十四年,阅遍钻营、冷眼和恶心,这期间的屈
辱和自责,以及烦腻和憎恶,只有一样长期屈辱于谋生中的人方可
体会。
通过表达对求乞者的烦腻,疑心与憎恶的感受和如何求乞的思考,鲁迅还批判了一种虚假麻木的做戏人格和缺乏耻辱感与抗争精
神的奴性人格。
鲁迅认为中国人国民性的最大缺陷之一就是缺乏爱
与诚。
求乞者的虚假做戏,丧失尊严和痛感而将悲痛作为一种表演,一方面将缺乏为奴的自觉和反抗精神;同时,没有一种诚,缺乏对
超越于现实功利之上的理想的坚持,人们将很难有认真的努力,以
及真正尊崇的信念和价值,一切以个人利害为转移,理想追求就都
可能沦为一种工具和表演,这种麻木的灵魂和做戏的心态正足以消
解人的耻辱感和认真的努力。
这是中国缺少根本性变革的重要原因
——没有超功利的原则和坚持,任何真正的变革都将不可能。
因而
对之采取一种烦腻,疑心与憎恶的态度。
不过鲁迅对求乞者这种态度是否也是缺乏爱的表现呢?鲁迅何
以无布施心?其实他自己也是求乞者!没有终极意义,缺乏爱的源泉,即使他想给出爱也不可能,每个人都需要爱,鲁迅亦不例外;
联想到《过客》中“我”拒绝小女孩的爱与同情,希望有超然独往的
冷酷心智去思考和战斗,不在布施与求乞中被牵连而消弭掉行走意
志和丧失行走能力,鲁迅的既不接受爱与同情又无布施心似乎又是
一种自觉的选择。
而与鲁迅对人的这种烦腻,疑心与憎恶的情绪态度相反,基督
徒是一种爱感体验,基督教强调爱,怜悯给予而不是憎恶和冷漠,
强调宽恕而不是复仇,处处与鲁迅相反,确实是救治鲁迅之弊乃至
人类之病的药方。
流着泪亲吻地球,爱直到受伤而仍然爱这个世界,没有基督信仰的鲁迅无法做到,或者说人靠自己的力量根本就无法
做到。
与《过客》中一样,鲁迅在这个荒诞的废墟世界中依然在不断
地走路:一方面是为了生计的现实人生之路;另一方面是不断追求
更高境界追寻自我存在的思想者的精神和灵魂的流亡之路。
鲁迅在这一篇中仍然采用了不断重复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
助于表现鲁迅极度强烈的感受体验以及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而通过
对这种重复中的差异的分析我们又可以把握住鲁迅的一些微妙复杂
的心绪和感受。
在现实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求乞者,然后我们又会怎么看
待他们呢?
某天走在路上,有两个小孩子向我求乞,一个穿着破衣,也不
见得有多悲戚,却总拦着磕头,追着哀呼。
但我并没有感动,反而
有些憎恶,我认为他并不贫穷,并不悲哀,反而有些儿戏,总之我
没有布施。
另一个也穿着单薄,也不见得有多悲惨,但却是哑的,
摊开手,做着手势,我依旧憎恶,认为他并不是哑的,这不过是一
种求乞的手段罢了,我还是没有布施,因为我并没布施之心。
当我想着如果是我去求乞,我会怎样做?我会像他们那样吗?不,我绝对不会,我会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因为我知道过度的行
为和语言都只会得到布施者的烦腻,疑心,厌恶,根本得不到布施。
有时候,过度的言语都是多余的,只需安静的等待,因为想要
别人的帮助,要先让别人乐意,而如果夸张的表现,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