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鲁迅的文学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狂人日记》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出版于1918年,收录在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展现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狂人日记》进行见解与赏析。

首先,从文学风格方面来看,《狂人日记》采用了独特的笔调和语言方式,呈现出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维跳跃,行文时常带有一定的夸张和幽默,给人以轻松愉快的阅读感受。

但在幽默之下,却透露出对社会现象的无奈和愤怒。

鲁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将自己对时代的痛苦和不满表达了出来。

其次,主题是《狂人日记》的核心之一。

这部小说主要以主人公作为代表,通过他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病态。

主人公的“狂言狂语”代表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众生百态的颠覆和批判,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无法接受和无力改变的愤怒。

作者借助主人公的疯狂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彰显了他对庸俗现象的无畏与坚定。

第三,通过主人公的视角,《狂人日记》展现了鲁迅对人性的思考。

主人公的疯癫不仅仅是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反抗,更是对人性的质疑。

在小说中,主人公通过对周围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暴露了人们自私、虚伪、贪婪的一面。

他对自身的定位也充满了迷茫和痛苦。

通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呈现出现代人对于人性的迷茫,对于价值观的摇摆不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困惑。

最后,这部小说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狂人日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鲁迅特有的批判精神,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它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白话文学”的新篇章,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不仅如此,它也成为一部经典的社会讽刺小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

综上所述,《狂人日记》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痛苦和无奈的反映。

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小说展现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它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独到的观点,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勾勒出一个批判现实的理念。

鲁迅《呐喊》赏析

鲁迅《呐喊》赏析

鲁迅《呐喊》赏析鲁迅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在文学领域中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其代表作品之一就是《呐喊》。

《呐喊》是鲁迅所写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共收集了十五篇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社会的现状和人民的疾苦,而且体现了鲁迅的革命思想和人民观念。

下面,本文将从文学角度对鲁迅《呐喊》进行一番赏析。

一、《呐喊》的写作背景鲁迅的出现和《呐喊》的创作都是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

当时,国家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危局,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加剧。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痛苦。

他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思考人类命运的问题,创作了《呐喊》。

二、《呐喊》的艺术特点《呐喊》的主题是人类的苦难和命运,这也是鲁迅文学的核心内容。

鲁迅的作品受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响,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素材,以抒发人民疾苦、反映现实为主旨。

在艺术手法上,《呐喊》采用了多种技巧,如急转直下的人物描写,冷静含蓄的叙述方式等。

这些手法既强调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又突显了人性的悲悯。

三、《呐喊》的主要内容《呐喊》中的每篇小说都揭示了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的疾苦。

其中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是《狂人日记》。

这是一篇由一位精神病人所写的日记,通过他的病态思维,描述了社会的虚伪和残酷,彰显了鲁迅的革命思想。

另外,还有《阿Q正传》和《自杀日记》等作品,都抒发着鲁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四、《呐喊》的意义《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挖掘的深入反思,鲁迅在文学上探索了新的领域,引领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前进方向。

同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性,引起了新时代人们思考的共鸣。

结论总之,《呐喊》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体现了鲁迅深刻的思想和人民情怀。

他在作品中抨击了社会的陋习和人性的黑暗,探讨了命运问题,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鲁迅的《呐喊》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中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者。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以期能更好地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首先,鲁迅的作品在揭示社会现实中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入社会底层,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行,形象地表达出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抑,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腐败。

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鲁迅成功地让读者直面现实,思考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其次,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示了他的创作特点。

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有力,篇幅短小,但却能通过精准的用词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抓住读者的眼球。

例如,在他的散文集《呐喊》中,他用现代白话文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愤懑和对人性的悲哀。

他的文字直指内心,鞭挞时弊,令人心潮澎湃。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鲁迅的作品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是他独特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阿Q正传》中的阿Q、《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却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个性。

从这些形象中,读者可以看到鲁迅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和同情,也能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同时,鲁迅的小说情节紧凑,扣人心弦,通过各种冲突和起伏的情节设计,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

总而言之,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通过揭示社会现实、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塑造鲜明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成功地展现了他的创作风格。

鲁迅的作品既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又是对人性的反思,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正是这些独特之处,让鲁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也是让我们欣赏他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鲁迅作品赏析 探寻他的创作灵感

鲁迅作品赏析 探寻他的创作灵感

鲁迅作品赏析探寻他的创作灵感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鲁迅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推崇,他通过自己的文学成就,揭示和探讨了当时中国社会痛苦困境,批判封建残酷现实,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同时探寻他的创作灵感。

一、《狂人日记》:控诉社会疾苦的力作《狂人日记》是鲁迅早期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

通过这个短篇小说,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鲁迅对社会现实的痛楚呐喊。

作品以主人公邵伯治的独白形式呈现,他因为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绝望而发疯。

这种精神崩溃的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人们的无奈。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邵伯治生活的环境和内心的痛苦,通过对绝对权威体制的嘲讽和讽刺,抨击了封建制度下的社会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这种社会控诉和激烈的思想抒发,是鲁迅作品中常见的创作风格,也是他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二、《阿Q正传》:社会现象的细腻刻画《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中篇小说之一,以主人公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悲剧。

阿Q是一个贫穷、自卑、被歧视的农民,他通过幻想和自我安慰来逃避现实的痛苦。

小说中的阿Q虽然在人格上并不堪称伟大,但他的形象却代表了那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是对它们的有力揭示。

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心理状态。

他通过细腻入微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引起了读者的思索和共鸣。

这种刻画的细腻和深情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也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三、《呐喊》:直面社会黑暗的呼唤《呐喊》是鲁迅一部重要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他在文学上的一次突破。

他以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对人道主义的呼唤为主题,将社会痛苦和人性悲剧展现得极为生动。

小说集包含了十五个短篇小说,每一个小说都揭示了封建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痛苦。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 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鲁迅作品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深度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鲁迅的作品进行赏析,欣赏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这篇以第一人称叙事的短篇小说展现了一个疯子的内心世界,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力。

鲁迅通过疯子的视角,以日记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的无奈和愤怒,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示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

二、《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又一经典之作。

通过对阿Q这个衰落农民的描写,鲁迅笔下的阿Q代表了社会的弱势群体,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无力和羞辱。

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述,巧妙地展示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和不平等。

同时,他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矛盾,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三、《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的《狗》、《故乡》等作品也被广泛传诵。

这本小说集以对人的悲惨命运和社会不公的揭示为主题,描绘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抗争。

鲁迅的散文叙述简洁明了,语言犀利而富有震撼力,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四、《热风》《热风》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以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为起点展开故事。

全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助。

鲁迅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勾勒出一个丑陋而残酷的现实社会图景,使读者深刻意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五、《阿里郎》《阿里郎》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自卑而懦弱的男主人公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心灵的扭曲和虚伪。

鲁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深刻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弱者在社会中所受到的伤害和排挤。

鲁迅的作品独特的创作风格,突出的思想深度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赏析,不仅可以欣赏他的文学风采,还能引起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和思考。

鲁迅作品赏析故乡

鲁迅作品赏析故乡

鲁迅作品赏析---故乡鲁迅的《故乡》是一篇经典的小说,它以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沉浮。

这篇小说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人性关怀,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对《故乡》的赏析。

一、叙事技巧《故乡》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通过“我”的视角深入了解故事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增加了故事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同时,“我”的经历和感受也体现了鲁迅对故乡、对农村生活的深厚感情。

二、社会洞察《故乡》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描绘了农民在封建社会崩溃和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苦难和困境。

通过闰土这个人物,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贫困和痛苦。

在封建社会,闰土被压迫和束缚,无法自由地生活。

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他依然无法摆脱贫困和痛苦的命运。

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也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三、人性关怀《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闰土、杨二嫂、“我”等人物各有特点,具有代表性。

鲁迅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和感受,揭示了人性的善恶、美丑。

他关注人的命运和苦难,对弱者寄予深深的同情。

同时,他也揭示了人性的虚伪和丑恶,对那些自私自利、虚伪势利的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四、语言艺术鲁迅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他的文字既流畅又生动,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同时,他的语言也具有讽刺和幽默的特点,让人在沉重的话题中看到一丝轻松和幽默。

这种语言艺术使得《故乡》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沉重也能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五、思想深度《故乡》不仅是一篇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更是一篇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

鲁迅通过描写闰土等人物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他对时代变革的深刻思考对封建社会的残余势力和现代文明带来的冲击进行了一一呈现。

这使得《故乡》具有了深远的时空背景和思想深度成为了一部具有历史和社会价值的文学作品。

六、对现实的批判鲁迅在《故乡》中不仅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的不公还对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进行了批判。

赏析鲁迅《命若琴弦》

赏析鲁迅《命若琴弦》

赏析鲁迅《命若琴弦》1. 文章简介《命若琴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音乐家陈荣昌的事迹为背景,通过描述他在艰难环境下追求音乐艺术的执着与坚持,深刻揭示了人与命运的悲剧冲突,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2. 人物形象刻画陈荣昌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天生对音乐具有独特的感悟力和表现力。

在封建社会的压抑下,陈荣昌无法得到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培养,但他依然毫不放弃,通过自学和不懈努力,成为了一位钢琴演奏家。

文章通过陈荣昌的坚韧毅力和对音乐的热爱,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意志力和创造力。

3. 内容赏析3.1. 命运的无情在社会环境的限制下,陈荣昌的追求遭到了恶劣的命运的打击。

文章中提到,陈荣昌的音乐天赋很早就被发现,但是因为家境贫寒,无法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

即使如此,陈荣昌依然决心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并通过自学和倾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

作者通过描写陈荣昌与命运的对抗,以及他不畏困难、奋发向前的坚定态度,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深沉思考。

3.2. 对艺术的热爱音乐是陈荣昌的生命,他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都融入到音乐中,用琴弦上的音符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文章中描写了陈荣昌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不断追求音乐艺术的情景,他在恶劣的环境中抚琴、排练,用音乐抵抗着命运的压迫,用音乐表达着内心深处的无法言喻的情感。

这种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艺术家如何通过创作与表演,与世界产生感应和对话。

4. 文学意义《命若琴弦》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渴望,呼吁人们勇敢面对困境,坚韧不拔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篇文章从一个音乐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与命运的悲剧冲突,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深入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了鲁迅作品中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5. 总结《命若琴弦》通过描写音乐家陈荣昌的事迹,向人们传递了不畏困难、坚持追求自己理想的积极态度。

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赏析近现代名篇:鲁迅《且介亭杂文》

赏析近现代名篇:鲁迅《且介亭杂文》

赏析近现代名篇:鲁迅《且介亭杂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批判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且介亭杂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近现代社会现象的触类旁通和犀利的批判,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天赋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正文: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

这部杂文集包含了鲁迅在不同时间段撰写的一系列文章,内容涵盖了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人性问题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杂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反思。

首先,我们来分析鲁迅的文学风格。

《且介亭杂文》的语言简练、准确,叙述方式直接而鲜明。

鲁迅的文字直抒胸臆,不回避现实的残酷和丑恶,用批判的目光揭示社会的弊病。

在文章中,鲁迅常常使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一个疯狂的主人公的视角,对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犀利分析能力。

其次,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的主题多样而深刻。

他关注的问题涉及到社会风俗、道德观念、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一个懦弱自卑的农民阿Q形象的刻画,探讨了农村社会的封建传统和歧视观念对个体的压迫与影响。

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也希望唤起人们的反思和改变。

此外,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还不乏对历史事件的评论。

例如,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鲁迅回顾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悲惨经历,对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中国人的软弱和被动是造成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并通过对西方国家的对比,指出了中国社会需要改变的方向。

总的来说,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触类旁通和对人性的独到分析,揭示了社会的丑陋和个体的困境。

这些杂文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更让人深思和反思,使我们更加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鲁迅的文学作品赏析
本学期,我的公选课选的是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学会去领悟一篇作品的内涵,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本学期的文学欣赏主要都是围绕我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鲁迅先生展开的,我也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

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

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一生创作无数,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 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故乡》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在鲁迅先生的众多作品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朝花夕拾》了。

该书收入鲁迅先生1926年2月至11月间创作的散文10篇和小引1篇及后记1篇。

《朝花夕拾》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以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而动人地抒写了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

《朝花夕拾》艺术特色鲜明--爱憎分明;叙述与议论、回忆与感想、抒情与讽刺有机结合;流畅自然,亲切平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
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这十篇散文,正是其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
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

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

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而《彷徨》中的《伤逝》一文我也很喜欢。

《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这篇文章断断续续总算读了个遍,从先前那个不被世俗所扰得自信女子,由于生活与涓生的生活周而复始的生活,她变了,没有先前的新时代思想,而更像一个就是无所事事的“‘贤’妇人”了,她没有工作只是在家做做家务,尽管家境如此“执着”而贫困,可是他仍然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可能是为了更好的照顾先生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之所以这样说全是因为子君台给人以诗情画意了,不论如何,总是以为是一位清丽脱俗的妙女子,更是当之无愧的才女阿!讲事理,晓大义,而事实往往与人们想象不附。

从“阿随”被弃的事件中倒是感觉她没什么素养,颠覆了我对她大家闺秀的好感,心里想着好听的名而不能代表什么,可那鲜明的个性却让我因他的死而对涓生一直耿耿于怀!人在世间需要也是必须要听真话的,可是,不也应该先选对时间吗?从他的悄然离去,似乎更加让我敢肯定了这位才情横溢的女子。

是因为无聊穷倒的生活而心情大变的?环境可以改变人,这呀!我可一点都不会质疑,而对“情到浓时自然薄”我对这句话可是深有体会啊!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亲情耐得住考验外,别的怕不值一提了吧!什么海誓山盟!唉
总的来说,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

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

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

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揭露了当时的腐败、弊端,人们的懦弱、虚假,唤起了民族的觉醒,揭露了当代的腐败、弊端,人们的懦弱、虚假,再一次唤起民族的觉醒,揭露了历朝历代的
腐败、弊端,人们的懦弱、虚假,无数次唤起民族的觉醒。

这学期的公选课就这样结束了,感觉过的好快,又有一丝不舍,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教育人们成长,而鲁迅先生正式把这做到了极致。

虽然课已结束,但是我对文学的喜爱追求不会停止,相信它也会陪伴我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