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 举例

鲁迅写作特点及风格举例鲁迅,中国20世纪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民主人士,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他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呐喊》、《仿徨》、《故事新编》三部。
鲁迅的风格作品具有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郁达夫说:“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再有就是直面现实,针针见血。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作品通过写实际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手法,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的刻画了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深刻地揭露了中国旧社会生活现状,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
《仿徨》描写细致入微,取材现实,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
大胆突破,带有急先锋的批判主义性质。
小说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的融合典型化手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历史内容,同时又具有个性化。
鲁迅还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湛的笔墨写景咏物,勾勒形象,讽刺手法鲜明。
鲁迅的杂文特点,他的杂文有《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伪自由集》等,他的杂文广博深厚,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更是批评的淋漓尽致。
鲁迅的杂文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绘声绘色的描写。
他的杂文更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
《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类抒情性杂文,都是情文并茂,情感浓烈深沉。
《友邦惊诧论》更是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的散文更具“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代表作《朝花夕拾》十分注意人物刻画,性格描写细致入微,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浓烈真挚的感情叙事写人,以白描、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
他的文章犀利深刻,无不闪耀着对社会批判的锋芒,嘲谑讽刺,文笔朴实优美。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杂文。
他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包括:
讽刺和批判性强:鲁迅的作品经常讽刺和批判社会中的腐败、偏见和不公正,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创新性强: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创新性。
他的小说和散文通常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比如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梦境和臆想,以及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
情感真挚: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并用他的文字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动,并且能够激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有《呐喊》、《阿Q正传》、《故事新编》、《狂人日记》、《药》等。
这些小说描写了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愚昧,讽刺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散文代表作:鲁迅的散文代表作有《故事新编》、《狂人日记》、《祝福》、《追忆似水年华》等。
这些散文充满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并且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
戏剧代表作:鲁迅的戏剧代表作有《玉蒲团》、《茶馆》等。
这些戏剧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简练、朴素、幽默绘百态人生——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里, 这种笔墨比比皆是 , 精神胜利法”“ 从 、君子动嘴
不动 手 ” “ 尚动 得我 动不得 ?” “ Q真能做 ” 到 和 从 阿
① 刘勰 . 文心 雕龙 ・ 体性篇 .
②坟・ 再论 雷锋 塔 的倒 掉 .
( 上接 第 1 4页 )
让 他 们 感 受 吗 ? 让我们 把心 紧贴 着小钱 的心 , 的一 种个性 化行 为 ,教师不 应该
就 以《 Q正 传》 阿 为例 , 这篇小说 里 , 在 可以说是 也有 “ 文如 其人 ” 的说法 。 迅小说 的风格特点 , 鲁 正是
从头至 尾 ,通篇都 充满着 幽默 的笑 。能够把沉 痛 的 作家艺术思想和创作个性的表现。蝴
“ 其不 幸 , 其不 争 ” 哀 怒 的情 绪 , 现 在平 静 的叙 述 注 释 : 表
容。 8
度 加 以提炼 , 这就 是鲁迅 处理题 材 的特 点 , 从而 也决
定了作品构思的朴素和平实。
到钱府门前的“ 龙虎斗” ……简直不胜枚举。甚至直
是的, 鲁迅小 说 的朴 素 、 实 , 平 正是 在 艺术 上达 到炉 到 阿 Q走 向革命 时 ,也还是 阿 Q式 的 自盔 白甲 、 元 火 纯青 , 高升为不见火 焰 的白热 的表现 。他 的小 说 , 宝 女人等 等的幻想 , 临死之 前 , 而在 他还羞愧 于判决
杰 出的成就 。鲁迅 的小说 , 在用笔上 惜墨 如金 , 些 时代 的重 大矛盾 ,鲁迅 又从 来不选 取 紧张激烈 的 不但 凝重 有 力 , 且在 整个 艺 术构 思 的过 程 中 , 体现 场 面加 以渲 染 ,却总 是通过平 凡 的生活矛 盾加 以表 而 都
了简 练 的原 则 , 最简 短 的篇 幅 , 括 了最 深 刻最 现 。翻开鲁迅 的小说 , 以 概 无论 碰到 哪一个人 物 , 无论 遇
浅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鲁迅作为到达小说创作高峰的一位伟大文学家,他的小说具有各种艺术特色。
小说惜字如金精彩至极,细节的描写、简洁而神妙的描写手法以及犀利辛辣的讽刺语言将人物的个性展现在读者面前。
关键词:鲁迅,细节,白描手法,悲剧启蒙主义思想家鲁迅在写小说的时候,一直坚持“为了人生”“想要改良人生”的创作原则。
因此,他非常重视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找寻艺术主题。
他敏锐地意识到,在现实黑暗的日常生活中,哪里都有悲剧发生。
隐匿在人们常见的琐碎和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富有悲剧性意义、新颖独特的细节,他总能挖掘便构成他“几乎无事”的独特悲剧小说。
他还善于用简洁传神的白描来表现人物的悲惨命运,然后深掘出悲剧性深刻思想和主题。
一、微妙的细节描写《孔乙己》是鲁迅最重要的小说之一,经过几十年的研讨,还没有完全挖掘出其中微妙的细节。
深入探究其中细节,对感受鲁迅作品的语言震撼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乙己”一开始就写作“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1]。
“四文”“一文”“十几文”中没有“大”这个字。
后来,孔乙己因为欠了十九个钱,这“十九个钱”让酒店掌柜记住了,一年不忘,更是说了四次,每次说都是“十九个钱”,“大”字一次也没出现。
而孔乙己花钱取钱的话,钱就不一样了。
钱前有了“大”成了“巨款”,这个“巨款”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2]。
第二次是孔乙己出场中最后一次喝酒,“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3]。
这是值得让人深思的有趣细节。
在其他场合下,钱就是钱,无大小之说,为什么在孔乙己身上,取钱的时候会变成“巨款”呢?显然,“巨款”的“大”不是外观大小,也不是面额的大小。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讲尊严,他会不拖不欠。
买酒的时候,孔乙己嘴上“温”“要”,花钱时的动作是“排”。
《风波》艺术特色分析

《风波》鲁迅艺术特色分析1 .善于以小见大的总体特点。
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所以常常需要从小处落笔,在有限的篇幅内,从看似小事、寻常现象入手,反映大的事件、大的主题。
本文在这方面表现得便非常突出,作者透过江南水乡一场小小的辫子风波,反映了张勋复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由此进一步对辛亥革命进行反思,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农民觉悟对于中国农村变革的重要性,反映出深刻的社会主题。
2 .巧妙谋篇布局的结构艺术。
小说紧紧围绕“辫子”这一主要线索展开描写,以“辫子事件”、“辫子风波”为中心,依次交代了由辫子引发的这场风波产生、发展、高潮直至平息的整个过程。
风波的很快平息,显示出当时的革命在中国农村并未受到多大触动。
小说开头有关水乡民俗的场面描写,与最后颇具暗示性的结尾相互呼应,更是不仅使小说结构在形式上非常完整,而且对揭示当时农村封闭、保守、停滞不前的现状,反映深刻的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典型地反映出当时农村不同人们真实的存在状态。
如七斤是一个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赵七爷是一个顽固守旧、不学无术、装腔作势、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典型;七斤嫂愚昧无知而又刁蛮泼辣,八一嫂心地善良,九斤老太则是永远都不满现实、总是怀恋过去的不平家典型。
4 .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1)细节描写。
小说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简练的笔墨刻画人物。
但有些地方也很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作者善于抓住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写七斤为没有辫子发愁时“忘却了吸烟”的细节,形象刻画出他的怕事愚昧的心理;写赵七爷一会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会儿又放下的细节,则刻画出他善于应变而又时刻不忘复辟的特点。
(2)对话描写。
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如赵七爷关于“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等言论,七斤叹着气所说的“我没有辫子”一类话,八一嫂劝解七斤嫂的言语,七斤嫂的“恨棒打人”,特别是九斤老太的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都对突出人物个性起到了传神的效果。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她的文章特别就是她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
毛泽东认为:鲁迅就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就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她不但就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就是伟大的思想家与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
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
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就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与事物的真实面貌。
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就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
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
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
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与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与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
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与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鲁迅所推崇艺术风格

鲁迅所推崇艺术风格鲁迅所推崇艺术风格是推崇以现实主义为主,融合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手法。
在冷静的客观描写中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形成了寓热于冷的艺术风格,沉郁、凝练、含蓄。
鲁迅善于采用白描的手法,重视气氛的渲染、环境的烘托,风格冷峻而情感炽热。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同时还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之父”,他不遗余力地主动搜寻、收集、出版、推广外国版画,包括苏联、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版画。
他曾写道:“新版画(欧洲版画)在中国尚不大为人所知。
”所以他主动成为西方版画传播到中国的“桥梁”。
在他收藏和出版的欧洲版画中,属苏联和德国的版画数量最多,而这些版画基本是现实主义版画或极具现实意义的版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鲁迅对版画的推崇有着特殊的意义。
他认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版画通俗易懂、表现力强、印刷率高,这些都促使版画成为革命家们宣传革命精神的“战斗工具”。
但当时中国新兴木刻版画正处于萌芽阶段,学习版画的中国青年几乎接触不到外国版画,自行摸索的道路十分艰难,而20世纪初的欧洲版画已经发展到比较繁荣的阶段。
鲁迅努力搜求欧洲版画,是希望欧洲优秀版画作品启迪学习版画的中国青年,同时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
鲁迅编选以及生前计划编选的外国版画集一共13册,其中有6册为苏联版画,分别是:《新俄画选》《引玉集》《苏联版画集》《死魂灵一百图》《城与年》《拈花集》。
这些版画中的绝大多数都为现实主义作品,版画家多为与鲁迅同时代的苏联中青年版画家,其中有些画家在当时的苏联艺术界已经出名,如法复尔斯基、克拉甫兼珂、毕斯凯来夫、密德罗辛、希仁斯基等等。
法复尔斯基是苏联非常著名的版画家、插画家,鲁迅称赞法复尔斯基是版画形式与结构上的巨匠,是“苏联插画家的第一个”。
鲁迅收录进《引玉集》中的版画《一九一七年十月》是法复尔斯基“革命的年代”系列创作之一,也是法复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画中描绘了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列宁的一场演讲场景。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早期创作的26篇短篇小说和散文。
这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零九文学运动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来探讨《朝花夕拾》的特点。
首先,从写作特点方面来看,《朝花夕拾》有以下几个特点:1.思想深刻:《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思想深刻,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犀利的批判。
他通过故事情节以及对人物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的丑陋,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
2.现实主义风格:《朝花夕拾》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鲁迅以写实的手法,具体地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描写来表现社会现实。
他用平民眼光来观察、呈现和批判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痛苦,准确地刻画出封建社会的现实。
3.多样性:《朝花夕拾》作品题材多样,内容涵盖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的思考。
有的作品揭示了封建家庭、婚姻的黑暗现实,有的作品讲述了平民百姓的困苦生活,有的揭示了社会的伪善和虚伪。
这些不同的题材展示了鲁迅的创作广度和丰富性。
其次,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朝花夕拾》也有以下几个特点:1.简洁明快:鲁迅的散文风格简洁明快,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夸张的修辞。
他用简洁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写了人、物和环境,给人一种明快的读者体验。
2.反讽和讽刺: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多用反讽和讽刺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
他以一种幽默而尖锐的方式批判社会中的不公和不道德现象,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社会的悲哀。
3.冷峻的写实主义:《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多以冷峻的写实主义风格为特色。
他不回避真实的社会问题,以冷峻的态度揭示人们内心的阴暗和社会的黑暗,给读者以冲击和思考。
总结起来,《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体现了鲁迅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的坚持。
他以真实的故事情节和犀利的批判洞察力,呈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陋,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
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过《社戏》、《故乡》、《孔乙已》、《药》、《祝福》、《阿Q 正传》和《狂人口记》等。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本文试从题材、人物、结构、思辩、讽刺和语言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等,是以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此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
《孔乙已》、《祝福》、《伤逝》、《孤独者》、《明天》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此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
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
请看《阿Q正传》中的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辫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
”这就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
《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二、以显示个性为准则的小说结构形式
鲁迅小说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个性著称。
他的小说结构以显示人物个性为准则,结构形式丰富多彩。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单一线索结构。
以一个中心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
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
《社戏》从看戏前写到看戏后,按时间顺序组织结构。
《肥皂》围绕着“肥皂”与孝女的关系展开故事情节,巧妙地揭穿了四铭的假道学而目。
2、两条线索结构。
可以主线和副线出现,也可以明线和暗线出现。
《故乡》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
《药》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痨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反革命者残杀,两条线索通过人血馒头
贯串成一个故事情节。
这样明暗线的情节结构是很巧妙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截取生活片断结构。
这是通过几个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如《孔乙己》属于纵向片断型结构,按先后顺序写孔乙己几次到咸亨酒店的情景。
4、采用倒叙和补叙的笔法。
先写结局,然后补叙、追忆人物的悲剧过程。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之死,然后补叙她悲剧的一生。
《伤逝》从涓生搬回会馆、追悔子君之死写起,然后回忆他和子君认识、相爱、同居、分离、子君死亡的悲剧过程。
5、采取侧而烘托与正而描写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安排小说的结构。
《理水》第一节写现实文化山上的学者议论到底有没有禹这个人;第二节写绅士和学者恭迎大禹:第三节写大禹治水的英雄形象。
写文化山上的学者和水利考察人员的腐败,从而烘托了大禹的一心为公,同时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组成浑然一体的结构。
四、小说的思辨性更具诗化的特征
思辨,就是思中有辨,辨中求实、求真。
思辨性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征。
思辨性不仅体现在鲁迅小说的叙述描写中,而且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中。
如《祝福》中的“我”与祥林嫂关于人死了有没有灵魂的对话之后,有一段描写“我”的心理思辨。
《狂人口记》中狂人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作者对“狂”与“非狂”的思辨。
《阿Q正传》第一章关于“传”的辨析,关于阿Q的姓名、籍贯的“考据”,是思辨性的文字,第七章关于阿Q的“革命畅想曲”的描写,体现了鲁迅对私欲、成见、旧有的思想意识与精神超越的矛盾性的思辨。
鲁迅小说中人物而对读者吐露心曲,让主观情感啧射出来,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更具有诗化的特征。
如《故乡》的结尾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富有深刻的哲理。
使人们在迷茫中看到希望的路,具有散文诗的特征。
五、“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笔法
“戚而能谐”,指在讽刺的笑声中包含着深沉的忧郁,表现了作者深厚的爱憎感情。
“婉而多讽”,是指对讽刺对象不作公开的表态,把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委婉曲折的真实描写之中。
鲁迅小说中的讽刺大都是含蓄而隐藏的,在人物和场面的叙述、描写中流露出来。
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把喜剧同悲剧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笑声里潜藏着深沉的忧伤。
《阿Q正传》写阿Q自欺自慰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是异常可笑的:他向吴妈下跪求爱,结果被赶出未庄;他要革命,想象中的革命完全是满足自己的报复意愿和生活需求的大喜剧,结果是被枪杀的悲剧。
《孔乙已》中的孔乙己的一生,同样是在引人哄笑和举人之类的折磨中结束的。
在喜剧性描写和悲剧结局的交织里,人物的悲剧命运更加令人同情。
六、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
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
具体来说,有以下点特色。
第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
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而按了两下。
”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检
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检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瘩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第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
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借代:如《孔乙已》中写:“如果出到十儿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此顾客,多是短衣帮,人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而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喝。
”用“短衣帮”指代穷苦的人,用“穿长衫的”指代当时有钱的上层分子。
用不同的衣衫代替不同的人们,发人深思。
2.对比:如《故乡》中,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闰土的少年和二十年后变成一个“木偶”人,表现了鲁迅对闰土的无限同情。
3.反复:如《孔乙己》中第二、第四和第六节有:“才可以笑几声”、“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反复了三次,说明孔乙己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笑料。
4.排比:如《伤逝》中有几处排比句式:五个“这样的”、二个“我憎恶”、二个“我要”,表现涓生倾吐对子君的思念和悲伤的心情,抒情色彩很浓。
第三,标题简洁,高度概括。
例如《伤逝》可以理解为“伤悼死去的子君”,也可以解释为“伤怀流逝的时光和逝去的子君”。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这三部短篇小说集的书名也很简洁,含义深刻。
它具体体现了鲁迅思想发展的三个过程。
鲁迅小说吸收了中外古今小说艺术的长处,加以溶化,在题材、人物、结构、思辨、讽刺和语言等方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