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矛盾小说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恩格斯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同样,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期。

鲁迅就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作品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在诗歌、小说、杂文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本文试从语言、结构、人物形象、题材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

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

(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

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

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比喻:如《药》中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用提着颈子的鸭来比喻人们踮着脚伸着头,拥挤在刑场周围看斩首的情形,反映了他们愚昧、麻木。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1. 第三种人:指30年代初的苏汶。

文艺主张有脱离政治. 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

左联曾和他展开论辩,批评了他的文艺倾向。

通过论辩,左联也检讨了理论上和策略上“左”的错误。

2. 左联: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

2. 主要人物有沈端先. 钱杏邨. 鲁迅. 田汉. 茅盾等。

3.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3. 京派:1. 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 废名. 沈从文. 李健吾等。

2.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3.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 《文学季刊》. 《大公报文艺》。

4.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4. 新月社:1.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 徐志摩. 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以闻一多. 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5. 乡土小说:在1920年代初. 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 中期,一批寓居北京. 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 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 王鲁彦. 台静农. 彭家煌. 许杰等6.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 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要点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要点

第一章鲁迅: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者1、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笔名,在日留学期间,初步形成了立人和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思想,1923年15篇小说《呐喊》,1926年11篇小说《彷徨》,1936年8篇小说《故事新编》,另有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2、启蒙主义思想使鲁迅走上了文艺道路,成为他创作小说的出发点,使现代小说从根本上摆脱了小说作为闲书和传统角色,也使现代小说避免走上为艺术而艺术的歧路。

启蒙主义的观点决定了鲁迅在取材上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苦,鲁迅哀其不幸,对他们的病,鲁迅又怒其不争,这些“愚弱的国民”在鲁迅的小说中以两种形式出现着:(1)以单个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形象出现,身份通常是农民(雇工、帮工),如闰土、祥林嫂、阿Q、爱姑;下层市民,如华老栓;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封建知识分子,如孔乙己、陈士成。

(2)以群像形式出现的看客,他们赏玩咀嚼他人的苦痛,与封建权势者一道形成有着荒诞意味的无主名杀人团,如《药》里面的看客,《明天、祝福、孔乙己》中的鲁镇人,示众则集中描绘了看客们的丑恶嘴脸。

启蒙者是铁屋中的少数觉醒者,被愚昧民众视为狂人,其具体身分是革命者、先进知识分子。

封建卫道士形象,如《高老夫子》高尔础、《肥皂》四铭,他们鼓吹封建三纲五堂、三从四德。

封建官僚、地主、乡绅等权势者形象,如赵太爷、鲁四老爷、七大人、丁举人,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与体现者,以手中权势对下层民众进行残酷侮辱与迫害。

3、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把农民生活作为表现对象,使鲁迅小说具有了乡土品格。

在小说中,鲁迅不但展示他们外部生活的艰辛与不幸,更揭示出他们精神上的病痛;在表现封建政治经济制度施加给他们肉体的伤害外,更关注封建意识形态对他们精神上更严重的侵害。

故乡中的闰土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折磨成为一个木偶人,生活的艰辛与丑恶给他肉体造成极大的侵蚀,更使他精神麻木,他面对我那一声老爷的称谓,封建等级意识在我和闰土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少年闰土永远消失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一、填空题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7、茅盾处女作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长篇小说三部曲。

二、名词解释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

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

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

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

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

特征: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

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

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左联、1930.3.2,“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

主要成员有:冯乃超、郑伯奇、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洪灵菲等。

理论纲领反封反资反小资的艺术,提倡无阶的艺术。

鲁迅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总结了革命文学提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论语派、得名于1932年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代表人物是林语堂,成员有陶亢德、潘光旦等。

后又办《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以刊登小品文为主。

提倡幽默文字,主张“性灵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京派指30年代在中国京津两地以《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为主要阵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形成的作家群。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1.“京派”作家:在小说方面,有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师陀)凌叔华、后来的汪曾祺等。

在散文方面,主要有废名、何其芳、李广田,还有沈从文、芦焚和后起之秀吴伯萧等。

在诗歌方面,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

在戏剧方面,主要有李健吾、林徽因等。

在理论方面,主要有朱光潜和李健吾等。

第十章茅盾小说主要代表作《蚀》、《子夜》家、春、秋、雾雨电社会分析小说社会剖析小说是指在30、40年代,由茅盾开创的新的文学范式。

这些小说具有历史性的巨大内容,注重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戏剧性较强的情节中表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他们的作品严肃、冷静、客观,既有扎实的艺术功力,又有明显的社会分析的色彩。

茅盾小说创作的成就、1、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容”,具有“编年史”特点。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完整版)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完整版)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完整版)【名词解释】(鲁迅自考笔记)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

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

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

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

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茅盾论鲁迅的文学创作

茅盾论鲁迅的文学创作

中国 新文 学 史 上 的霞要 地 位 ,但 也 有 少数 论 者对 鲁 迅 存在 这 怎 样 的感 想 呢 ,现在 已经 不 大记 得 了 ;大 概 当 时亦 未 必发 生
辣 愈爽 快 ’的感 觉 。 ”[笔 者认 为 ,这种 “ 觉 ”其 实 就 是 3 感
喊 》与 《 徨 》 等 文 学 创 作 以 高度 的 , 然 而 却 是 『确 、 公 彷 F
末 编 》等 l 本 杂 文集 。 《 喊》 《 徨 》 等文 学 创 作 出版 以 4 呐 彷
代 就热 情 地 肯定 了 《 人 日记》 的价值 和 意义 ,批 评 了那 些 狂 九 一 年四月的 《 八 新青 年 》 上登 载 了 一篇 小说 模 样 的 文章 ,
它 的题 目, 体裁 ,风 格 , 乃至 里 面 的 思想 ,都 是 极 新 奇可 怪
的基 本 思想 及 其 写作 态 度 。 ” “ 《 人 日记 》是 寓 言式 的 短 狂
《 狂人 日记 》所引发的一种精神现象 ,是新、旧精神文化转
型 之初 在 人们 心 中所 引起 的 一种 精神 症 侯 ,是 “ 国人 一 向 中 自诩 的精 神文 明第 一 一次受 到 了最 无 赖 ’的怒 骂 ” [之后 , 4 传 统 的 旧礼 教 的叛 逆 者 所 产 生 的一 种 精 神 效 应 。 《 人 日 狂 记 》发 表3 年后 ,1 4 年 ,茅 盾 又 在 《 鲁迅 的小 说 》一 文 0 98 论 中进 一 步 明确 指 出 : “ 篇划 时 代 的作 品 ,标 志 了中 国近 代 这
《 事 新编 》 。此外 ,鲁 迅还 创作 出版 了散 文诗集 《 故 野 错 洪 的观 点 。 12 年 ,他 在 《 ( 喊 )》一 文 中说 : “ 93 读 呐 一

茅盾

茅盾

(3)在小说的结构方面。 因鲁迅小说都是短篇,故有单纯而严正的 布局,规模不大,人物不多,情节不太曲折, 冲突不太复杂。截取生活横断面。 茅盾小说主要成就在长篇,故其追求宏大 而严谨的布局,人物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 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鲁迅与茅盾各为新文学作出杰出的贡献。
3、茅盾的小说:两大形象系列的 塑造
第 十 章 茅 盾



基本要求:了解茅盾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 重点与难点: 一、茅盾小说的艺术成 就。 二、《子夜》的思想意 蕴、人物形象、艺术特 色
一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 是发表小说《幻灭》时 用的笔名。 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有 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 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 奠定了基础。
《蚀》的价值: 真实、直接、及时而充分地投射出大革命失败前后知
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软弱与追求。作品富有历史感 和时代感,具体说来: (1)从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的心路历程的独特视角来透视大革命。 (2)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时代女性形象: 遵循个人价值理念,放纵自我,追求个人肉身的愉 悦和精神的瞬间欢畅。静女士、方太太属于一类;慧 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属另一类。 (3) ‚时代写生‛的多声部结构特色: 《幻灭》的单线结构;《动摇》双线结构;《追求》 多条线平行发展。
茅盾的重要作品:
长篇《子夜》、 《虹》、 《霜叶红似二 月花》、 《腐蚀》;中篇(《蚀》三部曲)《幻 灭》、 《动摇》、《追求》;短篇(农村三部 曲)《春蚕》、 《秋收》、 《残冬》,《林家 铺子》; 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之所以既是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现代小说的成熟的标志,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时代要求,而且还在于它将西方小说的手法技巧与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题材、构思、心理描写,以及小说的体式和语言等方面都对传统小说进行了革命性的突破,实现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鲁迅小说最重要的贡献是题材上的突破。

中国的传统小说历来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或绿林好汉的世界,即使是描写人世间的生活,也是不离其神仙鬼怪,以追求故事的传奇性和情节的曲折性为特色。

然而,鲁迅的小说,大多取自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即使是表现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也常常是通过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小事和生活场景来实现的。

《狂人日记》写的是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吃人本质,却只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日记来披露。

《孔乙己》写的是造成几千年中国知识分子屈辱历史的科举制度的危害,讲的只是一个乡村读书人的几个片断。

《药》写的是启蒙不被人们理解的悲剧,讲的也仅仅是一个“人血馒头”的故事。

《风波》写辛亥革命在农村的影响,讲的却只是一场乡场上的“辫子的风波”。

《阿Q正传》写的是中国人的灵魂,讲的也只是一个乡村流浪汉的生与死。

小说题材的变化反映了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在五四时期,鲁迅将小说的题材集中于主要承担启蒙任务的知识分子和长期处于愚昧状态的农民,则具有十分突出的时代意义。

鲁迅小说在五四时期众多取材于普通人生的小说中一枝独秀,则在于它总是能够从大家熟悉的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出生活中所蕴含的“一切的永久的悲哀”,并形成独特的冷峻风格。

在《祝福》中,作者讲述了一个在江南农村随处可见的故事。

一个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女人“祥林嫂”,丈夫祥林去世后,婆婆却行使“家长”的权利,逼她改嫁。

经中人介绍,祥林嫂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帮工,可还是被婆婆卖到了贺家。

然而,她第二个丈夫也去世了,惟一的一个孩子也被山里的狼叼了去,她又回到了鲁四老爷家,可她却成了大家眼中的“瘟神”,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祝福”都不再让她沾边,她只能求助于神,在庙里捐了门槛作为自己的替身,以赎自己再嫁的罪过。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得到鲁家的宽恕,最后,她带着对灵魂是否存在的怀疑,在热烈的爆竹声中静静地死去。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祥林嫂”的故事,而且,更看到了她无论怎样反抗、挣扎,也无法逃脱的悲惨命运。

她的第一任丈夫小她11岁,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可婆婆要她再嫁时,她却逃跑、以死相抗,她不愿违背“从一而终”的伦理道德。

她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暂时做稳了奴隶,所以,不久脸色就红润了起来。

可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时,却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了。

一个寻常故事,经过鲁迅的讲述,却总是让人沉思,让人不安,甚至让人震惊。

鲁迅的小说常常让人震惊,不是因为它在题材上有所突破,也不是因为它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有多么细腻,而是通过心理描写配合言行描写“画”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

《药》中的华老栓的愚昧,是通过他去杀人现场买人血馒头的过程,特别是他用手摸藏在内衣口袋里的“硬硬的”银元和在现场专注在馒头上的眼神表现出来的。

《肥皂》中的四铭封建道学家的虚伪脸嘴,也主要是通过他与妻子和几位同道的对话表现出来的。

然而,在这些人的话语和行为中,越是具有生活阅历的人,就越是能读出更多更丰富的“潜台词”,读出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潜意识。

这被后人们看作是中国小说向现代转型的显著特征之一,对后来的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小说最显著的特点,是他在小说体式和语言上的艺术创新。

中国传统小说是在文人的史传文学和勾栏瓦舍里的说书艺术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既重视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也重视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鲁迅小说继承了传统小说重视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的优点,却打破重视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常规,从西方小说那里学习到了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方式,打破时
空的顺序,而根据内容需要安排情节,并借鉴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出了种种不同的小说体式,如抒情诗式的《伤逝》,散文式的《故乡》,独幕剧式的《孔乙己》等。

《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中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

中国传统小说中,大多是笔记体和章回体,并多采用第三人称,而日记体采用第一人称,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作品中的语言,小序是标准的文言文,正文却是标准的白话文,其白话文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又绝不亚于文言文,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

《狂人日记》虽然从题目和体式上都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内容上都很好地表现了中国本民族的生活、思想和意识,创造出了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而且,鲁迅小说在体式上总是不断地推陈出新,正如茅盾在1923年的《读〈呐喊〉》中说的:“至于青年方面,《狂人日记》的最大影响却在体裁上;因为这分明给青年们一个暗示,使他们抛弃了…旧酒瓶‟,努力用新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许多人们上去试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