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鲁迅小说的文学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鲁迅作品解析 揭示他的艺术成就

鲁迅作品解析 揭示他的艺术成就

鲁迅作品解析揭示他的艺术成就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赞誉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思想深刻、情感真挚、语言犀利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鲁迅的作品进行深入解析,我们不仅可以领悟到他的思想境界,更能揭示他在文学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一、作品主题的深入审视鲁迅的作品主题多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紧密相关,如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等。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审视,鲁迅能够揭示社会弊病的根源,引导读者思考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例如,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以疯狂的主人公视角,通过对封建礼教进行讽刺和批判,点燃了人民的反抗精神,呼吁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二、角色刻画的鲜明描写鲁迅的作品以丰富多样、鲜明独特的角色形象为特点,这些形象或人性中的丑恶、或脆弱的一面,无一不展现了鲁迅独到的艺术才华。

例如,在小说《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塑造,刻画出一个胆小懦弱、虚伪自大的小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普通群众的无奈和悲凉。

这种鲜明的角色刻画不仅仅在人物形象上出彩,更能够塑造出更加复杂、真实的人性。

三、写作风格的独特运用鲁迅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叙述生动、语言犀利、寓言性强等为特点。

通过独特的写作风格,他有效地营造出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令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例如,在鲁迅的故事《药》中,他以平实而又充满痛苦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发生在残酷封建社会中的悲剧,不仅让人物的遭遇清晰鲜活地展现出来,也使读者对社会的不公感到深思。

四、思想内涵的深层探索鲁迅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探讨,更是一种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通过生动的形象、巧妙的结构,将人们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感和思想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代表作《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这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描写,既表达了对贫苦弱小者的同情和呵护,同时也透露出对人性的思索和对社会命运的悲观态度。

综上所述,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解析,我们不仅能够领略他作为一位杰出作家的艺术成就,还能深刻理解他思想的深度和对社会的关注。

浅谈《故乡》的艺术成就

浅谈《故乡》的艺术成就

浅谈《故乡》的艺术成就《故乡》是鲁迅先生1921年写的一篇短小说。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提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

作为一篇很成功的短篇小说,《故乡》在艺术上的成就是惊人的。

一、情节集中、结构完整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展开故事情节,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所见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着重描写了“两个闰土”和“两个杨二嫂”,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各部分衔接自然紧凑,布局匀称和谐,具有一种建筑的整体美。

二、善于运用出色的对比手法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小说主题,是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

如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农民命运日益悲惨。

“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反映等级观察的鸿沟难于逾越;闰土和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比,反映了黑暗社会病入膏肓;“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的关系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以及记忆中故乡的“碧绿”、“深蓝”、“金黄”的色彩,与现实中故乡的“阴晦”、“苍黄”、“萧索”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对记忆中故乡的无限向往、怀恋的心情,与对现实中故乡的失望、怅惘的心情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比手法的妙用,加深了读者对小说的印象。

三、小说成功的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小说主要塑造了三个典型形象:闰土(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杨二嫂(20年前的杨二嫂和20年后的杨二嫂)和“我”。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而他的杂文作品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思考和文艺创新性质的文学体裁。

鲁迅的杂文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性。

他的杂文从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的角度去探讨和描摹,从而成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的艺术经典。

例如《伪自由书·序》中所写,“尊重人的自由,是常常认为民主的各界共同之点”。

这一语句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态度,也蕴含了关于人类自由的价值理念。

其次,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擅长利用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将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社戏》中写到,“痴人谈梦的时节,这场饶了的社戏,,还有玩饥抱饱的农民和青年。

”这一段文字将社会底层人物的人道主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呈现出社会现实的残酷面貌。

最后,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动性。

他通过尖锐的批判和严厉的斥责,针砭时弊、直指社会弊病,有力地呼吁着人们要认识到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狂人日记》中“我不能够变成别的,只能够‘疯’”这一语句,反映了主人公对现实无望的绝望和对社会弊病的控诉。

总之,鲁迅的杂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而不可替代的印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成就了一个文学经典。

鲁迅的文学风格 探索他的创作成就

鲁迅的文学风格 探索他的创作成就

鲁迅的文学风格探索他的创作成就鲁迅的文学风格——探索他的创作成就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一直备受注目。

他以其对社会弊病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深刻触摸而闻名,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探索鲁迅的文学风格,并分析其优秀的创作成就。

一、鲁迅的文学风格鲁迅的文学风格独具一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鲜明的写实主义鲁迅深受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启发,他以饱含力量的笔触描绘真实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贫困、愚昧和残酷等社会现象,以及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通过写实的手法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2. 尖锐的讽刺与批判鲁迅笔下的人物及事件常常暴露出社会的丑陋和荒诞。

他通过尖锐的语言和讽刺的手法,点破社会邪恶和人性丑陋。

他评论时事、挖苦官僚和嘲笑虚伪,使读者对现实进行思考和反思。

3. 真挚的情感表达鲁迅的作品中蕴含着浓郁的真挚情感。

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真理的追求,贯穿于他的每一篇作品。

他的作品中不仅有掷地有声的痛哭和激昂慷慨的呐喊,也有深沉的思考和富有启示的感悟。

二、鲁迅的创作成就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坛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现代文学打开了新的篇章。

1. 代表作品《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是他的创作高峰之一。

这篇小说以疯狂的主人公孔乙己为中心,通过他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腐败和人性的扭曲。

作品通过写实手法表达了鲁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为中国文学开创了新的格局。

2. 反映现实的小说和散文“鲁迅的散文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告解,是一部史册,记录着辛亥革命的惊天动地,照出了那个时代各种人像,照出了那个时代各种人的想法态度。

”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以其真实的写作风格,真挚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将普通人物和平凡事物提升到文学的高度,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人类命运的紧迫性。

3. 文学理论创新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杂文作品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鲁迅杂文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他关注社会现实,呼吁人们改变现状,反对封建主义、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

他的杂文作品大都表达了强烈的思想观点,有深刻的批判意义,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警醒。

第二,鲁迅杂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语言简练、深刻,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他采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第三,鲁迅杂文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他关注人的生存和尊严,批判社会不公和人类的苦难。

他的杂文作品充满了人文精神,是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和关注。

第四,鲁迅杂文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他的作品反映了民族历史的重要时期和社会变革的深刻内涵,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精神遗产。

总之,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了他的思想深度和文学才华,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遗产。

他的杂文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1 -。

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贡献

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贡献

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贡献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远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文化思想家。

他的文学成就与思想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对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

一、鲁迅的文学成就鲁迅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上。

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和鲜明的写实风格,刻画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他的作品大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描绘,展现了人们的痛苦和挣扎。

《狂人日记》、《阿Q正传》、《风声》等作品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鲁迅的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他运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塑造,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不仅是小说中的角色,更是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作品富有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二、鲁迅的思想贡献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思想贡献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鲁迅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启蒙的作用。

他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社会现实,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严重问题。

鲁迅通过文学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真实的信息,唤起了社会对改革的渴望和呼声。

他的思想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激励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与进步。

其次,鲁迅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口号,呼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思想。

他以自己的典范示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的文学观念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对后来一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鲁迅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对社会不公和人道主义的关注,为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鲁迅反对封建礼教,支持妇女解放,主张劳动者的权益,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鲁迅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刻的思想贡献,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精髓

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精髓

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精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其文学成就和思想精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何评价鲁迅的文学成就与思想精髓?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学成就鲁迅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和散文方面。

在小说方面,鲁迅最著名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

这些小说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因为它们对传统小说的主题、结构和语言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颠覆。

这些小说以鲁迅独特的笔调、精妙的构思和深刻的寓意,呈现了中国现代社会和人性的种种矛盾和悲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

同时,在散文方面,鲁迅的成就也非常突出,其代表作有《自序》、《野草》等。

鲁迅的散文通常以自传性的体裁呈现,以生动、清新和犀利的笔调,深刻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鲁迅讲究语言的生动性和真实性,这使得他的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思想精髓鲁迅的思想精髓是中国现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主张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 鲁迅揭露了社会和人性的种种矛盾和悲剧,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问题, 如农民和工人的压迫、贫富不均、文化的垄断以及人类存在的尊严等。

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振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鲁迅的思想精髓还体现在其对文学和艺术的批判上。

鲁迅认为,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反映人民的需求和愿望。

他反对那些只关心自己的创作、追求创新而忽略人民的生活、感受和意愿的“艺术”,鲁迅强调艺术的社会性和人民性,主张艺术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三、鲁迅的意义鲁迅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又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以他独特的视角、文风和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民族精神的忧伤和挣扎。

鲁迅的文学成就和思想精髓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鲁迅的文学传世之作 解读他的艺术成就

鲁迅的文学传世之作 解读他的艺术成就

鲁迅的文学传世之作解读他的艺术成就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文化思想家。

他以鲜明的个性、深刻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揭示,创作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鲁迅的文学传世之作中,他以犀利的笔触、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读者们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艺术足迹。

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整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狂人的视角展现了一个疯狂世界的细节,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无理与荒诞。

鲁迅通过幽默的笔调,诙谐的语言,讽刺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束缚、知识分子的自卑与劣根性,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丑陋和腐朽。

二、《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另一部代表作品,该作品以小说形式展现了一个底层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

阿Q所经历的劣根性、自卑与挫折让人深思不已。

鲁迅以揭示阶级矛盾、农民地位的低下以及封建社会的虚伪为主线,对人性的批判与思考贯穿整个作品。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对阿Q性格的塑造和事件的展开,展示了中国社会无奈、扭曲和畸形的一面。

三、《草地》《草地》是鲁迅的中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中国青年学生在旧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

鲁迅以鲜明的细节描摹,深刻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触动和对青年一代的期望。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生动的场景描写,鲁迅传递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四、《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以其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对社会现实的透彻观察而闻名。

这部作品以艺术的手法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冷酷和无耻行为,以及知识分子在这种社会中的迷茫和无力感。

鲁迅通过多个独立的短篇小说,揭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提出了追求自由、民主和人道主义的呼唤。

五、《孔乙己》《孔乙己》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对一个出身卑微的酒保孔乙己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析鲁迅小说的文学艺术成就
摘要:鲁迅的小说既有现实主义的深邃性和史诗般的艺术概括力,又富有同时代作家所不能比拟的思想光辉,特别是小说的结构安排更是别具一格。

关键词:叙达方式结构形式象征意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发表于1918年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石。

笔者就人称叙述方式、故事情节的展开及结构的简洁、凝炼试论述一下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在叙述方式上,鲁迅大量采用了第一人称写法
《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一件小事》、《社戏》、《孤独者》等都是用第一人称或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写法,但其中“我”的作用和位置是不同的。

第一,“我”在小说中是主人公的地位。

《社戏》中无论前两回看戏还是儿时和小朋友到赵庄看戏都以“我”为中心,反映了作者对儿时的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狂人日记》中以“我”即狂人口气展开了故事情节。

第二,“我”是小说的叙述人。

《一件小事》中通过“我”的思想及行动反衬了车夫的高尚。

《故乡》中儿时的闰土与成年后闰土的不同形象及思想的变化,是通过与“我”是故事的引述者。

“我”是小说的引言人,作用就是把人物引上场,然后由主人公自己展现或叙述主要情节或者以第三人称的写法展开人物的思想性格。

《阿Q正传》中的“我”主要任务就是把主人公阿Q引出场,再由阿Q本人展现主要故事,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另外“我”在小说中还有衬托的作用。

《兔和猫》中用“我”对动物的感受及心情,反衬了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的心理。

二、小说的主要目的是反映社会现实或主人公的思想内涵,而这都需要故事情节来展现
在组织安排故事情节展开方面,鲁迅先生采用的是以一个中心为线索贯穿整个故事的。

《社戏》就是以“戏”为线索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展现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向往及对现实的不满。

《药》就是把“药”作为主线,通过买药、吃药及结果来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华老栓。

三、鲁迅采取倒叙的笔法,先把故事的结果展现给大家,然后再叙述事情的起因和经过
《一件小事》先说“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然后再展出小事经过。

《祝福》先把祥林嫂之死告诉大家,然后再补叙她死去的原因及经过。

四、用对比的方法来组织故事情节
《风波》通过“七斤”“赵七爷”及“七斤嫂”的“皇帝坐龙庭”与“不坐龙庭”的不同表现而加以对比展开故事的。

《故乡》中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通过写二十年前西瓜地里的小英雄闰土活泼、机灵、勇敢与二十年后,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而麻木、凄苦的闰土的形象对比,反映了农民物质上的“病苦”,更侧重表现农民精神的“病苦”,少年时代的闰土叫“我”为“迅哥”,其关系亲密无间,成年后叫“我”为“老爷”,这称呼上的变化对比,突出反映了等级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然后又用宏儿和水生的关系与儿时的“我”与闰土关系的对比,说明了只有改变社会制度,才能不使宏儿和水生的关系步入“我”和闰土的覆辙,这样通过几个对比展现了故事主题,表达了“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很多,每篇小说都各具特色。

《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对狂人变态心
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等手法“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小说把几千年来被奉为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封建道德和吃人现实联结了起来,由于狂人目睹社会上存在着人吃人的严重现象,狂人就产生了劝吃人者别再吃人的心思,但劝导失败了,吃人者中不仅有青年还有小孩,因此,狂人最后呼吁大家来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表现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这样,虽是“狂人日记”,但却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病,使人们感觉到狂人并不是胡言乱语的。

《白光》则以“看县考的榜”引起下文,先写陈士成看县考的榜文,然后写出他一系列的内心活动,一直到后来溺死在万流湖里,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科举制度吃人的本质,同时也反衬了封建文人的思想的腐朽,强烈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五、鲁迅的小说也很注意结构的首尾呼应,形成了首尾呼应、对称和谐的艺术特色
如《孔乙己》的开头在鲁镇的酒店里展开故事情节,结尾也是在酒店里结束,首尾呼应,形成完整的格局。

《帝史》的开头在公益局的办公室里,小说结尾的时间是第二天,地点还是在办公室里。

六、鲁迅的小说无论在结构上或是语言上及情节安排上,都有一个显著特点——简洁、凝炼
鲁迅的小说往往是选取一个或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场面来表现其主题思想。

《端午节》围绕“薪水”这一主要场面开展,塑造了方玄绰这个愚腐的封建文人形象,反映了当时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人们,在封建军阀的压榨下过着痛苦的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

《风波》通过写因一个辫子而出现的闹剧,表现了七斤一家的愚昧落后的思想和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了封建地主赵七爷的保守、阴险、狡诈。

七斤在辛亥革命进城时辫子被革命军剪掉了,在复辟后又想留辫子,以致于受到了赵七爷的恐吓,闹得全家不安,至于为什么要剪辫子,皇帝坐龙庭后又要留辫子,七斤并不考虑,风波过去后,他依然帮人撑船,他的女儿六斤也裹了脚,过着陈旧、保守的愚昧生活。

像这些小说篇幅短小,结构也很简单,只是由一个或几个场面描写就表现了人物的鲜明个性及当时的社会问题。

鲁迅小说结构的简洁、凝炼还表现在结构简单,但反映的问题多,也就是说包容量大,他的小说往往利用较短的几个场面或事件,反映出主人公大半生甚至一生的悲剧经过,虽然结构简单,但它浓缩了人物一生的重要事件,反映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其中也蕴含了深刻的内涵。

《祝福》中,主要写祥林嫂前后两次到鲁家当佣人的经过,叙述了她守寡迫嫁,逃婚被抢,夫死,子亡,赶出门,后来第二次到鲁家,受尽了封建礼教的迫害,终于被解雇,沦为乞丐,最后死在街头的悲剧人生。

《伤逝》也是这样概括地写出了子君开展追求妇女个性解放誓死抗争,和史涓生建立了小家庭以及后来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被涓生厌弃的经过,容括了子君悲剧的大半生,同时也反映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应该另寻新路的重大社会问题。

总之,鲁迅小说的艺术表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借鉴、去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