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赏析题库1-1-8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鲁迅作品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鲁迅作品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鲁迅作品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随着中考的逐渐临近,语文专题复习势在必行。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对中国的文学、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鲁迅作品的阅读与分析被视为中考语文考试的重点之一。
为帮助考生顺利通过中考,下面我们来一起进行鲁迅作品的专项练习。
一、《狂人日记》1、文中“我疯了,我疯了,我现在终于知道我是谁了”这句话的含义是(A)。
A. 符号化解脱B. 现实逃避C. 精神错乱D. 心理扭曲2、下列关于“春”在《狂人日记》中象征意义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B)。
A. 表示自然生长和新生力量B. 代指向外接纳的力量C. 比喻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D. 暗示人世间无常和依次更替的历史规律3、关于文中外在事件与狂人的内心世界。
最准确的表述是(C)。
A.狂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众人的心理B.狂人不再逃避现实,而且积极面对C.狂人的意识另立于现实之外,为一种对现实的反叛和脱离D.狂人是真正疯了,所以不能再认识到周围的人和事答案解析:1、A。
这句话的前文表明,“我”,即主人公疯了,经过一些痛苦的变化和心理的煎熬,才“现在终于知道我是谁了”。
这是一种符号化解脱,主人公由于深厌人世,通过疯狂反叛,开启自我解放的历程。
2、B。
文中“春”与“秋”各具有象征意义,“春”代表自然生长和新生力量,“秋”则象征秋叶黄落、草木凋零。
但并没有“代指向外接纳的力量”的说法。
3、C。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的自白,隐喻了中国人民经历资本主义的侵压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个人和集体的内心世界的矛盾是“记叙”所反映出来的现实和社会的双重原因。
主人公的意识在经历魔幻的场景,自我解放和反叛的心态下再现了一种与现实疏离的主体性。
二、《阿Q正传》1、下面哪个词语不符合阿Q的形象和性格(A)。
A. 诚实B. 小人得志C. 奉承D. 虚荣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
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赏析题

赏析1.鲁迅《雪》《雪》写于1925年1月,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作者在全文描述了三种雪:一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二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
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被化妆、快速融化的“雪罗汉””。
通过描写北方的雪则是对北方局势的不满,并认为要像北方的雪一样通过奋斗来争取自由。
作者以生花的彩笔,描绘了“江南”和“朔方”迥然不同的雪景,表现了对明媚春天的无限向往,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以及对冷酷现实奋勇抗争的精神。
《雪》中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渗透在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所创造的意境之中。
文中蕴藏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令读者如品香茗,似嚼橄榄,回味无穷。
就艺术特色而论,它的构思尤其精巧、含蓄,如巧匠编织,天然精妙2.臧克家《星星》本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暗喻手法,以口语般的浅白语言和告白式的亲切口吻,来表达纯真的诗情。
从诗作表面看,它所描绘的是宇宙天空的景象,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这些形象的意蕴,但我们如从暗喻的角度出发,去揣摩诗人的艺术构思,便豁然开朗了。
我们从诗作精炼朴素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描写中,看到了诗歌所描绘的一切与现实世界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理解了诗歌的内涵。
星星暗喻人民,它多的不可胜数,彼此密密地挨近,但谁也不排挤谁,个体融入集体之中,团结才更有力量;它虽然渺小,甚至没有名字,但它有自己存在的方式和价值,无数的它汇成“白茫茫的银河”,伟大的事业正是由民众的参与而成就.作者以“星”比“人”,以“星”喻“人”。
同样的星辰人海,星星却能在自己的位置发光,我们人们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样的密集,星星都不相互排挤,我们人们为什么要为名利你争我夺、相互排挤?为什么不能象星星一样和睦相处、共建和谐社会呢?星星默默无闻却很伟大,我们自然应该“扬起脸来”,敬仰它们,学习它们,感悟人生,发光发热,奉献社会,和睦相处,共建和谐社会。
朝花夕拾赏析(内含试题)

名著欣赏《朝花夕拾》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
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
1902年到日本留学。
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
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
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
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
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
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
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
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
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
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
1926年出版《仿惶》。
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
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
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
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朝花夕拾考题及答案(一)

朝花夕拾考题及答案(一)考题一:对《狗·猫·鼠》篇中“狗”的形象的理解考题内容:在《狗·猫·鼠》一文中,鲁迅先生通过对“狗”这一形象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某一类人的讽刺和批判。
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述,分析“狗”的形象寓意。
答案:在《狗·猫·鼠》中,鲁迅通过对比狗与猫的性格和行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某些人的嘴脸。
文中的狗被描绘为“只会吠叫,不会咬人”,它象征了那些表面上强硬,实际上却软弱无力,只知迎合权势的人。
鲁迅运用讽刺的笔法,批判了这些缺乏原则和骨头的人,他们往往在强者面前摇尾乞怜,在弱者面前却耀武扬威。
考题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童年教育的反思考题内容: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学习生活。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鲁迅对于童年教育的看法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答案: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通过对比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表达了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不满。
他认为童年应该是充满好奇和探索的,而当时的教育却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压抑了他们的创造力。
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是,教育应顺应孩子的天性,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考题三:《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物分析考题内容: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形象,以及鲁迅对这一人物的感情态度。
答案:长妈妈是鲁迅童年时的保姆,她虽然目不识丁,但却对《山海经》充满了敬畏。
鲁迅通过对长妈妈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纯朴、善良、迷信而又充满爱心的农村妇女形象。
他对长妈妈有着复杂的感情,既批判了她的迷信和无知,又深深怀念她的善良和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
考题四:《二十四孝图》中的批判精神考题内容: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鲁迅的批判精神。
答案: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通过对二十四孝故事中某些极端行为的讽刺,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鲁迅题库1-2-10

鲁迅题库1-2-10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火爆网页游戏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鲁迅作品赏析综合练习试卷(练习题库)(2023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鲁迅作品赏析综合练习试卷(练习题库)1、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2、四铭和陈士成分别是鲁迅小说《肥皂》和()中的主人公。
3、鲁迅一生中只出版过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和()4、关于“京派”的命名,与30年代初发生在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的一场论争有关,当时论争的主要人物是5、“五四”时期读者的审美要求是多层次的,作家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鲁迅的深刻冷峻,郭沫若的暴躁凌厉,6、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o7、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是用写的()8、鲁迅一生共创作了三部小说集:《》、《》、O o9、鲁迅一生共创作三部小说集,它们是O10、鲁迅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是O11、最富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是O12、试分析,为什么说《在酒楼上》是最富“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13、《铸剑》是鲁迅小说集《》中的一篇。
14、《在酒楼上》后收入小说集()。
15、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
16、吕纬甫和魏连殳分别是鲁迅小说《》和《孤独者》中的主人公。
17、据孙伏园回忆,刘半农曾赠送鲁迅一幅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
其中,“托”指托尔斯泰,“尼”指()18、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以爱姑为主人公的《》。
19、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曾以《》为题在《莽原》杂志上发表。
20、《狂人日记》发表于()年5月的《新青年》第4卷第5号。
21、四铭是鲁迅小说《》中的主人公。
22、从1918年到1925年,七年间鲁迅共计创作了25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后结集为《呐喊》和《》。
23、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
24、鲁迅最早发表的一组散文诗是()。
25、欺负阿Q的人不少,而阿Q真正敢动手欺负的只有弱小的女子()。
26、《肥皂》中,四铭向儿子学程讨教的“恶毒妇”的意思是()。
27、鲁迅既是现代杂文之父,又开创了现代散文“独语风”和“闲话风”两个创作潮流和传统。
关于鲁迅情境试题

关于鲁迅情境试题
关于鲁迅的情境试题可以涵盖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题目:
1. 鲁迅在《呐喊》中如何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请结合具体篇章进行分析。
2. 请解释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吃人”的象征意义。
3. 在《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反映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哪些批判?
4. 请分析鲁迅在《祝福》中如何描绘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
5. 在鲁迅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看客”的形象,他们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心理?
6. 请谈谈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和情感。
7. 鲁迅的小说《彷徨》与他的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请分析其主题和风格。
8. 鲁迅的杂文在表达思想、批判社会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请举例说明。
9. 鲁迅的作品中有许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请以具体作品为例进行说明。
10. 请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和技巧。
以上题目可以作为参考,具体题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
鲁迅作品阅读训练与解析

《鲁迅作品阅读训练与解析》一、引言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和对社会现实的无情批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阅读训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民的苦难以及鲁迅的思想精髓。
二、阅读习题(一)《故乡》1.请描述文中“我” 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分别有哪些不同之处?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2.闰土在少年和中年时期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二)《孔乙己》1.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2.小说中多次出现“笑”,这些“笑” 有什么不同的含义?(三)《狂人日记》1.“狂人” 为什么觉得周围的人都要“吃人”?2.“狂人” 的日记有什么独特的叙事风格?(四)《阿Q 正传》1.阿Q 的“精神胜利法”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2.分析阿Q 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五)《藤野先生》1.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2.作者为什么要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三、答案解析(一)《故乡》1.记忆中的故乡是美丽、充满生机的,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等;现实中的故乡则是萧索、破败的,房屋破旧、荒草丛生。
这些变化反映了农村经济的凋敝和农民生活的困苦,以及社会的动荡不安。
2.少年闰土活泼、勇敢、机灵,对生活充满热情;中年闰土则变得麻木、迟钝、贫困,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这些变化说明了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压迫和摧残,使他们失去了活力和创造力。
(二)《孔乙己》1.孔乙己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穿的是长衫,却又脏又破;说话总是之乎者也,迂腐可笑。
他的动作迟缓、笨拙,如“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 等。
这些特点体现了他自命清高、穷困潦倒、迂腐守旧的性格。
2.小说中的“笑” 有多种含义。
短衣帮的笑是对孔乙己的嘲笑和侮辱,体现了他们的冷漠和麻木;掌柜的笑是为了招揽生意,显示了他的市侩和自私;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但也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对他们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作品赏析题库1-
1-8
问题:
[不定项选择]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A.《在酒楼上》
B.B.《伤逝》
C.C.《孤独者》
D.D.《肥皂》
问题:
[填空题]四铭和陈士成分别是鲁迅小说《肥皂》和中的主人公。
问题:
[填空题]鲁迅一生中只出版过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和(11选5 )
问题:
[填空题]关于“京派”的命名,与30年代初发生在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的一场论争有关,当时论争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后来又加入了鲁迅等人。
问题:
[单选]“五四”时期读者的审美要求是多层次的,作家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鲁迅的深刻冷峻,郭沫若的暴躁凌厉,冰心的天真纯情,而以伤感愤激著称的小说家除郁达夫外,还有。
A.A、废名
B.B.庐隐
C.C、芦焚
D.D.苏青
问题:
[单选]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
A.A.《狂人日记》
B.B.《伤逝》
C.C.《阿Q正传》
D.D.《故乡》
问题:
[填空题]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是用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