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看”与“被看”
《祝福》中的“看”与“被看”

“看”与“被看”既是鲁迅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场面,也是他的小说人物关系的一种比喻性的描述。
对于围观场面的直接描写,在《药》、《阿Q正传》、《示众》等小说中都出现过。
在《祝福》、《孔乙己》等小说里,“看”与“被看”更多地表现为人物之间的一种深层关系,某人由于特殊的原因,例如其悲惨遭遇、特殊性格等而成为被观众看的对象。
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戏,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作戏来看。
看戏和演戏,即“看别人”和“被别人看”,就成了中国人长期的一种生存方式。
而这种生存方式反映了看客们集体无意识的国民劣根性。
无意识的理论是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部分。
依据这种观点,佛洛依德认为,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
无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
它们处于最深处、最底层,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地活动着,以求满足。
有人形容道:在佛洛依德看来,人的潜意识就像一个有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被压抑欲望所组成的过去经验的“大仓库”。
意识和无意识相比,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部分大而重要,隐藏着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
由于无意识是一个具有其自身愿望冲动、表现方法和特有机制的特殊精神领域,它比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更为深沉、更为复杂。
佛洛依德是一个“绝对决定论”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及任何心理现象都离不开因果链条,最终都是由深埋在无意识中的人的真实的动机及目的所决定的,对人的行为及心理均可由此加以解释。
鲁迅作品在创作期间,是否接受到佛洛依德的学说呢?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谈到关于《不周山》(《补天》)创作时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
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佛洛依德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
”(1)不过这已经是一九二二年的事了。
读书心得鲁迅杂文

读书心得鲁迅杂文关于读书心得鲁迅杂文1鲁迅在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上均有建树。
他写的小说不多。
但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鲁迅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名字叫《示众》,小说中充分展示了看与被看的关系。
鲁迅的小说《示众》,小说中所有的人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
每天每刻,都处在被众目睽睽地看的境遇中,而自己也在时时窥视他人。
时不时的在互相堵、挡、塞着,挤压着他人的生存空间,于是就引起无休止的争斗,打着、冲着、撞着、麻木着…这就是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
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点是:处于被看地位的是下层社会的人,是供他人来鉴赏的;而看客也不忘演戏,叹息一番,以获得自我崇高感,然后满意地离去。
其实,《药》中还将这“看”与“被看”的关系上升为“吃”与“被吃”的关系。
夏瑜为革命而牺牲了,而却被无知的小栓吃掉了。
革命者的鲜血就这样被糟蹋了。
鲁迅就希望通过这样的结局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拷问,希望从而唤醒民心,并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
这就是鲁迅写这篇*的主要目的所在了。
鲁迅的其他作品大多采用了这个“示众”的描述方式。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被看”,乡村里的人是“看客”;《啊q正传》里的啊q既是“看客”也是“被看”之人;《呐喊自序》中革命者因杀头而“被看”,中日学生均为“看客”等等。
而鲁迅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他采用了这样的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特殊模式。
鲁鲁迅希望人们在读他的小说的时候得到一种警醒,一种反思,一种启示。
鲁迅深刻地感到改造国民性的迫切感,他希望通过他的笔唤醒那些麻木而善良的灵魂,希望他们和他一样并肩作战,一起努力,为推翻吃人的社会而斗争。
鲁迅小说中的“示众”描写反复出现,令人当时的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反复思考。
于是,他达到了他的写作目的,“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所以,他是成功的。
关于读书心得鲁迅杂文2在鲁迅的所有小说中,虽然我最喜欢的是《狂人日记》,但这篇《阿Q正传》却是最眼顺的。
定稿《孔乙己》中“看”与“被看”的三个层次

《孔乙己》中“看”与“被看”的三个层次作为《呐喊》中作者本人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全篇都在演绎着钱理群教授所言的“看”与“被看”这一鲁迅小说的典型情节结构模式。
不过,浓缩在2500余字背后所交织着的“看”与“被看”,却不是“众人看孔乙己”的这一简单的二元关系。
鲁迅小说中处于“被看”地位的,自然都是一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者,然而这种“被看”的人物却并非单一层面的,只是主人公孔乙己这一个人。
看孔乙己的“众人”在“看”孔乙己的同时,也在被叙述者的“我”在“看”;而这一切又都被鲁迅先生那一双冷峻的眼睛在凝神注视。
第一层次:众人“看”孔乙己孔乙己是在咸亨酒店里酒客与掌柜的笑声中出场和“被看”的,而酒客与掌柜等“众人”的“笑看”孔乙己也自然是开心而满足,这首先作为小说的第一情节层次,展开在我们读者的面前。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透过酒客和掌柜的眼睛,我们看到的孔乙己的确有些“可笑”:言行怪异、好喝懒做、偷窃挨打、迂腐酸气、自欺欺人……透过酒客和掌柜的眼睛,我们发现孔乙己是一切人的笑料,无论长衫短衣,掌柜伙计,还有小伙计“我”,都可以对未中功名、与自己一样地位低下的孔乙已肆意嘲笑耍弄,将自己无聊中的快乐建立在这位可怜人的的辛酸与不幸上,却又没有任何地位与身份的阶层认同感,更是对与自己同处下层的主人公缺乏必要的同情与怜悯!出场第一个片段,他们嘲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而孔乙是“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但还是属于一种应激的正常的生理反应,因为这些嘲笑,他还可以用“窃”和“偷”的词语替换,即偷换概念的方法来自欺欺人。
第二个片段中,“旁人”有意地问他是否识字,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申请”,这时候,等在旁边的一句诛心之语便脱口而出,“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句话的杀伤力之大,在整篇小说中是力道最大的,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神色,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看”与“被看”模式下的孤独与狂欢——余华长篇小说的宏观结构

“ 看” 与“ 被看 ” 的 结 构 最 早 来 源 于 鲁 迅 日本 遭 遇的“ 幻 灯 片 事件 ”, 鲁 迅 在 那 里 看 到 被 砍 头 者 和 观 的看客 , 并感慨“ 愚弱 的国 民” 。他 本 人 在 散 文 和 小 说
自传性 。从《 在 细雨 中呼喊》 到《 兄弟》 , 令人 绝望 的孤 独 感是余 华 长篇 小说 的重 大主题 。与此 同 时, 小 说叙述 中的狂 欢 色彩却越来越浓重 。“ 狂欢” 作 为一种发现本 我与 宣泄 自我 的方式 , 目的在 于对 童年 时
期 自我 内心孤 独 与 压 抑 的 疗 救 。“ 看客 ” 是 鲁 迅 国 民性 批 判 的 对 象 , 这 一 概 念 曾被 用 在 余 华 作 品 研 究之
D O I : 1 0 . 1 3 7 9 6 / j . c n k i . 1 0 0 1— 5 0 1 9 . 2 0 1 7 . 0 4 . 0 0 9
‘ ‘ 看" 与“ 被看 " 模 式 下 的 孤 独 与 狂 欢
余华长篇小说 的宏观 结构
张 中驰
摘
要: 余华的长篇 小说创作 的指向之 一是通过 写作 达到 自我人格 的 完善 , 作品 内部有 着动 态的
的作 品” ⑧。关于这个 问题 , 陈晓明先 生 曾说 : “ 余华在 1 9 9 6年重读鲁迅构成 了一个 巨大 的屏 障 , 这次 发现使 余华 和鲁迅 的关 系变得 令人难 堪 : 它使 过 去 的相似 性
变得 虚 无 缥 缈 , 使 后 来 的 相 异 性 变 得 风 马 牛 不 相 及。 ” ( 事实 上 , 如 果 我 们 用 余 华 偶 然 读 到 鲁 迅 来 抹 杀 之前所建立 的二者 联 系, 也 是一 种武 断 的做 法。我们
鲁迅的看客有两层意思:围观者即看的人;被看的对象。

鲁迅的看客有两层意思:围观者即看的人;被看的对象。
鲁迅笔下的人物很多,除了阿Q,祥林嫂,闰土和孔已己等能反映当时中国人民普遍形象以外,还有不少配角,让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些看客。
鲁迅描写看客形象中最具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句是:于是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舻鱼。
乍一看,这句话似乎很滑稽,接着遍是陷入一片沉思之中。
所谓看客,重点自然在于一个“看”字,这些人在鲁迅的世界里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看。
这可能就是最爱看热闹的中国人最突出的形象吧。
在〈孔已己〉中,作者多次写到酒店里的酒客戏弄嘲笑孔已己,而每一次都是建立在孔已己的难堪、羞辱和心理痛苦之上。
这些看客不但不同情,还残忍地嘲笑讽刺他的“新伤疤”或讥笑他没能捞到个秀才,总是拿他的落魄不幸取乐。
这笑声带来的快乐的空气实在是令人心酸。
在〈祝福〉里,人么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而在这些人听厌了之后,有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之以又冷又尖的笑,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
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英雄夏瑜怀着“这大清是我们大家的”信念,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老百姓却急急忙忙地赶着去“看”他被杀,茶馆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
先驱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
不难看出,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看”,他的小说正是对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
中国人民由于长期沉浸在这个无情的残害人性的社会中,不知不觉成了〈示众〉中麻木的看客,成了戕害他人尊严和生命的罪人。
当年鲁迅弃医从文,在他的笔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疗救看客。
但不幸的是,鲁迅的这一愿望至今依然没能实现,疗救看客的教化依旧在继续,“看客”一词又总是和勇士联系在一起,棉队逮徒行凶,就是当勇士见义勇为还是做看客默然视之〉这绝食是一个类似“活着还是死去?的两难问题。
论《示众》中的“看”与“被看”

论《示众》中的“看”与“被看”作者:陈胜珍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6期摘要:“看”与“被看”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而《示众》便是对该主题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总结,是对之前同类主题小说的升华和深化。
从目前研究资料来看,主要是阐释这篇小说中看客和被看者的关系,以及从启蒙主义的角度揭示看客的无知与被看者的无奈、无用,笔者认为作者在阐述“看与被看”的过程中,近乎冷漠,却又鲜明的表达了自己批判的态度,因而本文试图进一步探讨看客的复杂性,以及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如果是批判,批判的根源与对象各是什么。
关键词:示众;看与被看;启蒙主义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01-01看与被看是鲁迅小说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从目前的鲁迅研究资料来看,主要是阐释看客和被看者的关系,以及从启蒙主义的角度揭示看客的无知与被看者的无奈、无辜与无用。
在阐释与揭示的过程中,鲜有研究者注意到注意鲁迅笔下的看客,究竟是真实的具有丰富性的看客,还是已经被概念化的形象。
换而言之,一直以来,研究者大多习惯于探寻鲁迅出于什么样的初衷和目的,刻画这些看客与被看者之类的形象,及如何刻画的,而很少关注到看客自身的复杂的特点、鲁迅的创作最终又是为了给谁看等问题。
正如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问题是在当时的情境下,鲁迅所指的“疗救”者即他所希望的看到他文章的“看客”指的是谁。
这些问题联系到《示众》就是,作者通过形式各异的看客,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如果是批判,批判的根源与对象各是什么。
《示众》是一篇风格迥异于鲁迅其他风格的小说,作者抽离了故事情节、详细的人物刻画,而只是展示了一个象征性的场景,成为“几乎无事的悲剧”。
魏金枝的《读〈示众〉》(1946年1月1日刊《新文学》半月刊创刊号),范伯群、曾华鹏的《论〈示众〉——鲁迅小说研究之一》,都是从启蒙主义的角度对被看者的身份、看客的身份、看客与被示众者的关系等做出了精彩的分析。
论《示众》中的“看”与“被看”[权威资料]
![论《示众》中的“看”与“被看”[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6d6c30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5.png)
论《示众》中的“看”与“被看”摘要:“看”与“被看”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而《示众》便是对该主题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总结,是对之前同类主题小说的升华和深化。
从目前研究资料来看,主要是阐释这篇小说中看客和被看者的关系,以及从启蒙主义的角度揭示看客的无知与被看者的无奈、无用,笔者认为作者在阐述“看与被看”的过程中,近乎冷漠,却又鲜明的表达了自己批判的态度,因而本文试图进一步探讨看客的复杂性,以及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如果是批判,批判的根源与对象各是什么。
关键词:示众;看与被看;启蒙主义I041 A1005-5312(2011)18-0001-01看与被看是鲁迅小说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从目前的鲁迅研究资料来看,主要是阐释看客和被看者的关系,以及从启蒙主义的角度揭示看客的无知与被看者的无奈、无辜与无用。
在阐释与揭示的过程中,鲜有研究者注意到注意鲁迅笔下的看客,究竟是真实的具有丰富性的看客,还是已经被概念化的形象。
换而言之,一直以来,研究者大多习惯于探寻鲁迅出于什么样的初衷和目的,刻画这些看客与被看者之类的形象,及如何刻画的,而很少关注到看客自身的复杂的特点、鲁迅的创作最终又是为了给谁看等问题。
正如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问题是在当时的情境下,鲁迅所指的“疗救”者即他所希望的看到他文章的“看客”指的是谁。
这些问题联系到《示众》就是,作者通过形式各异的看客,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如果是批判,批判的根源与对象各是什么。
《示众》是一篇风格迥异于鲁迅其他风格的小说,作者抽离了故事情节、详细的人物刻画,而只是展示了一个象征性的场景,成为“几乎无事的悲剧”。
魏金枝的《读〈示众〉》(1946年1月1日刊《新文学》半月刊创刊号),范伯群、曾华鹏的《论〈示众〉――鲁迅小说研究之一》,都是从启蒙主义的角度对被看者的身份、看客的身份、看客与被示众者的关系等做出了精彩的分析。
鲁迅“看”与“被看”

精心整理鲁迅作品赏析鲁迅小说中的“看”与“被看”“看/被看”是鲁迅小说集《彷徨》、《呐喊》里的主要结构模式之一。
这种结构模式是鲁迅在塑造小说形象,揭示封建社会人的精神病态的努力在小说中的演化。
“看”与“被看”的小说形象在鲁迅小说里时常出现,通过这样一个个场面,揭示了“看客”的麻木、混沌与残忍,以及“被看者”的悲哀、孤寂和绝望。
、梳着客们便都意兴阑珊,好不容易好似有新鲜事发生了,却是“大家几乎失望了。
”,可是看热闹的心却不停息,“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由此可见,“看”与“被看”在中国国民中是不息的现象,大家都在看别人的痛苦,获得自己内心的满足。
正如《祝福》里,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向人倾述自己的痛苦,而那些听者的反应却是“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的品论着。
”祥林嫂的不幸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同情,反被当成了“老女人”消遣的故事,这些“老女人”正是看客的化身,而祥林嫂在愚蠢地成了被看者。
这些看客正是在“鉴赏”别人的痛苦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演能力,并从中得到自我内心的满足,自以为自己崇高了。
而当别人的痛苦在她们的消遣中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被“咀嚼”成了“渣滓”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更施以“又冷又尖”的笑。
鲁迅在《暴君的臣民》中说过,“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玩赏,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2]这种情感与行为,是看客们的共同特征:麻木、冷漠、残忍。
在鲁迅的小说里,英雄总是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知识者、革命者在封建传统的社会中,受夏瑜。
“颈项Q正传》客”们“鉴赏”的对象,而阿Q更是“看”与“被看”的典型。
小说《孔乙己》里,孔乙己和酒客们的关系,构成了“被看”与“看”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作品赏析
鲁迅小说中的“看”与“被看”
姓名:陈思彤学号:201142306136
“看/被看”是鲁迅小说集《彷徨》、《呐喊》里的主要结构模式之一。
这种结构模式是鲁迅在塑造小说形象,揭示封建社会人的精神病态的努力在小说中的演化。
“看”与“被看”的小说形象在鲁迅小说里时常出现,通过这样一个个场面,揭示了“看客”的麻木、混沌与残忍,以及“被看者”的悲哀、孤寂和绝望。
鲁迅作品集《彷徨》里有一篇特别的小说:《示众》。
小说里面没有真正的故事情节、景物描写,也没有任何的抒情及评论,全文只写了一个场景:看犯人。
小说里所描写的人物,有卖馒头的“十一二岁的胖小孩”、“赤膊的红鼻子胖大叔”、“挟洋伞的长子”、有着“光亮的秃头的老头子”、梳着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的老妈子,等等生活市井里的人物。
这些人的描写只有高矮肥瘦、男女老幼的分别,而毫无例外地都没有交代姓名、身份地位、性格刻画,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从何处来,将到何处去,但他们却都“固守”着一个共同的动作:“看”;而他们之间又只有一种关系:“秃头站在……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也跟着去研究……”、“他诧异地四顾……胖小孩本是注视着小学生的脸,于是也不禁依了他的眼光……”,即是: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任何看者都别无选择地又接受着同一个动作:“被看”,由此构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
更可悲的是,被看的本是犯人“白背心”,后来看客反被“白背心”看。
《示众》里并没有特意写某一个人在“看”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而是通过刻画一群无聊的看客在“看”的过程中的眼光所到处、动作、说的话,来表现鲁迅所谓“看客”的“国民性痼疾”,以及揭示民众的精神病态。
鲁迅曾言:“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在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3]这种看上去八卦的妇
人行为,尽显中国人的爱热闹、随大流以及无法理解的好奇心。
看《示众》里,“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
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
”在本来的地方没有获得希望看到的东西,看客们便都意兴阑珊,好不容易好似有新鲜事发生了,却是“大家几乎失望了。
”,可是看热闹的心却不停息,“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由此可见,“看”与“被看”在中国国民中是不息的现象,大家都在看别人的痛苦,获得自己内心的满足。
正如《祝福》里,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向人倾述自己的痛苦,而那些听者的反应却是“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的品论着。
”祥林嫂的不幸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同情,反被当成了“老女人”消遣的故事,这些“老女人”正是看客的化身,而祥林嫂在愚蠢地成了被看者。
这些看客正是在“鉴赏”别人的痛苦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演能力,并从中得到自我内心的满足,自以为自己崇高了。
而当别人的痛苦在她们的消遣中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被“咀嚼”成了“渣滓”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更施以“又冷又尖”的笑。
鲁迅在《暴君的臣民》中说过,“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玩赏,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2]这种情感与行为,是看客们的共同特征:麻木、冷漠、残忍。
在鲁迅的小说里,英雄总是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知识者、革命者在封建传统的社会中,受尽了精神创伤,处在危机之中。
而“看”与“被看”的另一方面就发生在这些知识者、革命者和群众之间。
一旦成为被看的对象,他们就会像《药》里写的那样,成为茶客们闲聊的谈资,他们的一切理想、奋斗、信念都将变得毫无意义,无聊、空洞又好笑。
在《药》里,我们甚至看到这样的景象:大家争先恐后地赶去看杀夏瑜,“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夏瑜作为革命先驱者的崇高,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看客眼中的可笑。
这些看客们“很想久饿的人见到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
在这,“看”与“被看”又进一步发展为“被吃”与“吃”----夏瑜的雪浸透馒头,被华小栓“吃”进肚子。
愚昧的群众不仅自身“被吃”,同时又在“吃人”。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是在刑场,老栓眼里看客们的姿态,从这个尖刻的比喻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群众已被“捏住脖子”而不知,不知自己在“鉴赏”别人的同时也将被放上砧板,可是他们却仍以观赏别人的不幸为幸事。
这样的示众,在《阿Q正传》里,又有着很好的体现。
阿Q既是屠杀革命党人时的“看客”,唾沫飞溅地炫耀在城里观看革命党杀头的“荣幸”:“咳,好看,杀革命党,好看好看。
”又是示众的材料,他被游街时,同样吸引了一大群“张着嘴的看客”,而且这些“看客”还“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这是多么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
”一个是为革命事业牺牲的夏瑜,一个是痛恨地主“革他妈妈的命”的阿Q,都死在了反革命的屠刀之下,成了“看客”们“鉴赏”的对象,而阿Q更是“看”与“被看”的典型。
小说《孔乙己》里,孔乙己和酒客们的关系,构成了“被看”与“看”的关系。
被看者孔乙己的自我审视和主观评价与他们在社会上实际所处的“被看”的地位,两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集中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
透过酒客和掌柜的眼睛,我们发现孔乙己是一切人的笑料,将自己无聊的享乐建立在这位可怜人的不幸上,却又麻木的没有任何地位与身份的认同感,更是缺乏必要的同情与怜悯。
这一切,却又“被看”在酒店“小伙计”的眼里。
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看着孔乙己的可笑与可悲,以及看客的麻木与残酷。
而“小伙计”自己,随着小说的展开,也逐渐参与到故事中来,先是“附和着笑”,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乙己教自己识字的好意,从而被看客们同化。
正是透过“小伙计”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孔乙己“可笑”言行的背后,是其内心自我定位和外在行为表现之间的巨大落差和矛盾。
无论是《示众》、《祝福》、《药》、《阿Q正传》还是《孔乙己》,在这类小说麻木的看客
“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隐含着一位作者在“看”,这位隐含的作者不动声色地审视着所有“看”与“被看”的人,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同时借着看客们的种种言行、姿态以及被看者的可笑与可悲,完成了一出出“看”与“被看”的悲剧。
鲁迅的作品常被看做中国国民性的反映,往往表现为精神上的麻木,对不幸者采取冷漠的旁观态度。
顺着隐含作者的眼光,可以看出,这些小说凝聚着的不仅只有对以看客们为表征的国民性的冷峻的批判,更有内在的对被侮辱损害的被看者的无限悲悯。
【注释】
[1] 本文对《示众》、《祝福》、《药》、《阿Q正传》以及《孔乙己》的所有引文均出自
《鲁迅小说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
[2] 周楠本编《大家小集:鲁迅集》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广东省出版
社集团
[3] 鲁迅杂文《经验》
[4]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5] 薛艳群《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12
月,第23卷,第4期
[6] 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