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

合集下载

简析中西爱情诗之差异及其文化渊源(一)

简析中西爱情诗之差异及其文化渊源(一)

简析中西爱情诗之差异及其文化渊源(一)【论文关键词】中西比较;爱情诗歌;文化渊源;美学差异【论文摘要】从文化角度对中西爱情诗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体现出的不同特点作了比较,并从中西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心理传统、哲学关学思想等方面,探讨了形成中西爱情诗不同特色的文化渊源。

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中西诗歌概莫能外。

中外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与所爱之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

这是中西爱情诗所拥有的共同主题,但中西爱情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比如,西方爱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诗尤其是古典诗歌以爱情为题材的数量不多,所占比例亦较小。

同时,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中西爱情诗也体现出不同特点。

这当然与中西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心理传统、哲学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中,我们将着重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中西爱情诗的不同,首先体现在内容表达的侧重点上。

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古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恨别、悲欢离合。

西方诗人擅长细致地描摹自己所恋对象的音容笑貌,尤其是对于女性,往往采用写实的手法,由衷地赞美她们那温柔的目光,红润的脸颊,充满爱意的嘴唇,在微风中波动的金发,秀雅的风姿等等。

而中国古典诗人则往往采用传神写意的手法,将人、景、情融汇在一起,不求形似,而追求神肖。

如果我们将英国诗人艾德蒙·斯宾塞的《美啊,我的恋人》与我国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两相对照,便可见出这一区别。

斯宾塞的诗是这样的:美啊,我的恋人,当你偶然看见她那美丽的金发在微风中波动;美啊,当她那红润的脸颊似玫瑰吐艳,当她的眼中闪烁着爱的火种。

美啊,当她挺起丰满的胸脯,像满载珠宝的航船,美啊,当她嫣然一笑,驱散了遮蔽她光彩的矜持云团。

但她最美之时,是她那白似珍珠、红若宝石的齿唇开启,吐露出聪颖智慧的言词,表达着欢愉温柔的情意。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愛情詩與中國愛情詩的比較中國詩歌源遠流長,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錄了中國遠古時代的詩歌特點;古詩十九首開文人詩歌的先河;魏晉六朝詩歌奠定了中國是個的基礎,唐詩集集大成而放義彩;現代詩另闢蹊徑,開新詩之先河。

中國詩歌在長久的流傳中不但數量眾多而且大放異彩,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藏。

西方詩歌也有著長久的歷史,追溯到《荷馬史詩》應算是西方最早的詩歌了吧;中世紀英雄史詩為西方詩歌描上來玩濃墨重彩的一筆,至18、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起,更是為西方詩歌帶來了一次繁盛。

朱光潛先生認為,中西方詩歌在情趣方面有些多異同,比如人倫,自然,宗教哲學等。

現在就從人倫方面略談一二。

朱光潛先生在《試論》中認為“西方關於人倫的詩中大多以愛情為中心,而中國愛情雖多,但並未讓愛情將其他人倫抹去。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惠在西方詩歌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國詩中則幾乎與愛情詩占同等位置。

”那麼就拿中西方都和多數量的愛情詩來說吧。

中西方愛情詩的源頭都是很長遠的,如中國早在《詩經》中便有許多關於愛情的作品,如《關雎》、《子矜》等篇章;而在西方,騎士制度中騎士對貴婦追求的典雅愛情,而反應這些愛情的如“小夜曲”“破曉歌”等騎士抒情詩是近代歐洲愛情詩的先驅。

同樣多的愛情詩中中西雙方所表達的方式卻是不盡相同的。

首先是在內容方面,西方愛情詩多寫戀愛追求心儀之人的心情,如裴多菲的詩“我願意是樹,如果你是樹上的花;我願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這些詩直接表達男子的女子的追求面對她們的愛。

而中國詩歌中卻較少這方面的作品,雖然也有《關雎》、《靜女》等表達了男子對戀人的追求和等待的焦急心情,但中國愛情詩中較為有名的多是反映夫妻生活的或是悼亡詩。

如《詩經·衛風·氓。

》而最為出名的就是悼亡詩,如潘嶽的《悼亡詩》如蘇軾的《江城子》等,所以西方的愛情詩多明快清朗而中國的愛情詩卻多幽怨苦痛。

中西方爱情的差异

中西方爱情的差异

中西方爱情的差异摘要:爱情,人类自存在以来亘古不变的话题,但是由于,文化,地域,和信仰的差异,中西方在用诗文来描绘这种情感时,也有了截然不同的方式。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诗的起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关雎》中国古代的爱情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一首《关雎》,道出了爱情最为质朴的情感,但这是建立在道德,礼仪之内,而此诗属于“风”,而《诗经》中的“风”代表的是民歌,换言之,此时爱情诗,是由乐官记录平民的生活而成。

而西方得爱情诗源于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

略晚于史诗,而爱情诗史也和中国的一样起源于淳厚质朴的民歌,大都是用来歌唱的,歌唱时往往伴以乐器,并分独唱体与合唱体两大类。

独唱体完全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丧失了氏族文学的集体性,被柏拉图称道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萨福,是当时最富盛名的歌手,她的爱情诗多抒发恋人间的激情,悲伤,离别的痛苦,妒嫉的折磨,具有语言朴素,感情真挚,音乐性极强的特点,具有特别感人的世术魅力。

许思园先生在其遗作《中国诗之特色》中认为,中国诗肇端于三百篇,发皇建安,极盛于唐,自宋以后,格律题材几无所增益。

中国诗生长过程约一千八百年,而西方诗导源于希腊,起于十二三世纪,在文世复兴时期和十九世纪初期,两度极盛,十九世纪末骤衰,前后只有七百余年,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伴随着中西各自诗歌成长的爱情诗的发展轨迹吧。

(二)中西爱情诗的主要差异(二)中西爱情诗的主要差异1、内容上,中西爱情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区别:第一,中国爱情诗,尤其是古典情诗,对爱人的描写并不完全真实,以达意为主。

以存有丰富的古典情诗经典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例,其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浅论东西方古典爱情诗的异同

浅论东西方古典爱情诗的异同

浅论东西方古典爱情诗的异同诗歌作为人类文学的古老形式,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西方的古典爱情诗不仅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更抒写了人类共同的爱情感受,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东西方的爱情诗在意象选择、韵律安排和抒写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异同之处。

接下来我将简单分析古希腊萨福的《给所爱》和中国的《诗经<关雎>》,并将这两首诗歌分三部分进行比较,详细阐释,以此揭示东西方古典爱情诗在各自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异同之处。

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抒情女诗人,是独唱体抒情诗的代表。

《给所爱》是萨福较为经典的诗篇,是古希腊爱情史诗上一首最具典型意义的爱情诗,在西方古典爱情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诗经》与萨福的诗歌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冠之为三百篇之首,对它评价很高。

一、意象选择的异同从意象选择的角度来看,《给所爱》和《关雎》都巧妙地选择了人作为主要意象,并通过对意象的主观描写来吟咏爱情。

不同的是,《给所爱》里有三角恋似的“你”“我”“他”,比如“在我眼里,他逍遥好似天神/他得到允许/坐在你的身边”。

这种三角意象的选择有助于营造出对比的效果,使爱情的妒意升温,增强生命个体的情爱冲欲,从而加深诗人的情感宣泄程度。

《关雎》则是以一位“君子”和一位“淑女”作为主要意象。

诗歌通过描写“君子”爱慕和追求“淑女”的过程,呈现出爱情的思而不得的痛苦和心有牵挂的幸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显然,“君子”在明处,“淑女”在暗处,这种独特的意象结构仿佛层层薄云后的光晕,须得等慢慢拨开,方得见日月之实,使人越读越有美感。

二、韵律安排的异同从韵律安排的角度来看,《给所爱》和《关雎》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悠扬的音乐美。

浅谈中西古典爱情诗之差异

浅谈中西古典爱情诗之差异
方相 隔万里 ,又有着不 同的社会 历史状 况 、文化 文 学传 统 以及哲 学美学思想 ,那么 中西方文化 中的爱
对恋人的颂扬 与追求 ,直抒胸臆 ,热烈奔放 。
与西方诗 人奔放 的爱 的表 白相 比 ,中国爱情诗
更侧重于对 婚后生活的描述与反思 ,善于写 “ 怨”。
诗人 们常常抒发男女 婚后离别 的思念 ,或 表达一方 逝世后 的哀悼 ,因此 闺怨诗 与悼亡诗在 中国爱情诗 中 占了很 大 比重 。闺怨诗 中多表达征妇或 商妇独守 闺房 ,对在 外夫君 的思念之意 ,或者 宫女 、弃妇 的
情价 值观及其具 体表现难免 会有差异 ,中西 诗人抒
写爱情 的诗篇也 会各有其特 色。本 文将 对 中西 古典 爱情诗 的创作 主题 、意象诗情 、以及 爱情观念 进行
比读研 习 , 以期对 中西爱情诗 的比较研究有所裨益 。


创作主题之 比较
寂寞或 怨恨之情 。如 曹丕的 《 燕歌行 》被视 为 中国
与凄婉情状。 二、意象诗情之比较 解读 诗歌要从解读意象开始 。意象是诗歌 的一
r o s e me l o d i c. .t h e s e a. .t h e r o c k. .t h e s u n— t h e
s a n d s O ’l i f e —t e n t h o u s a n d m i l e ; 2) 中: 东风一百花一
赞 美 ,描摹恋人 的音容笑貌 ,尤其 以赞美 女性 的作 品居多 … 。 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 十八首 中写道 , “ 我 怎 么能够把你来 比作夏天?你不但 比它可爱也 比它 温婉 ” ;艾德蒙 ・ 斯宾 塞在 《 美 啊 ,我的恋人 》里
对爱恋 对象进行 细致描写 “ 她那美 丽的长发在 风 中

中西情爱诗比较研究

中西情爱诗比较研究

中西情爱诗比较研究摘要:在中西情爱诗中,诗人对男女之间纯洁美好、忠贞不渝、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基于人类自然的、共同的人性本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西爱情诗的共通点。

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不同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其情爱诗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艺术特征,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风貌。

中西方情爱诗反映出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及文学旨归。

关键词:中西情爱诗;特征;成因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爱情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任何政治、宗教、道德、家庭以及人为的羁绊都不能阻挡和消灭的。

这种纯洁的、神圣的爱情完全出于自觉和自愿,因而也往往是欢乐的。

我们可以把描写人类最幸福、最甜蜜、最愉悦、最纯洁、最神圣的欢爱之情的诗歌称为情爱诗。

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因而唱出了一曲曲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爱情颂歌,给人以前进的力量、审美的愉悦,丰富了中西诗歌艺术的宝库。

在中西情爱诗中,诗人对男女之间纯洁美好、忠贞不渝、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基于人类自然的、共同的人性本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西爱情诗的共通点。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中西方社会不同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其情爱诗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艺术特征,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风貌。

中西情爱诗反映出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及文学旨归。

一中西情爱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含蓄与奔放一般而论,中西情爱诗在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欢乐和甜蜜时,情感基调体现出很大的差异。

无论是作者对于爱情的描写还是爱情主人公内心情愫的倾吐,中国的诗歌往往委婉含蓄,西方的诗歌则热烈奔放。

纵观中国诗歌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也有一些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情爱诗由于较少受礼教的约束,往往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表现男女之爱显得热烈执著、泼辣大胆,但这些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只是少数。

从中国文学史上卷帙浩繁的诗作来看,民歌作品远远少于少于文人作品,而民歌情爱诗由于语言直白往往不为评论家和文学史编撰者所推崇,所以,含蓄蕴藉的文人情爱诗自然成为情爱诗的主流。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目 录
• 中西方爱情诗的文化背景 • 中西方爱情诗的主题与风格 • 中西方爱情诗的情感表达 • 中西方爱情诗的意象与象征 • 中西方爱情诗的创作技巧与手法 • 中西方爱情诗的影响与启示
01
CATALOGUE
中西方爱情诗的文化背景
文化起源
01
西方爱情诗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和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人情感和 性爱自由。

人物形象
要点一
总结词
中西方爱情诗中的人物形象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诗中常出 现的是柔弱、婉约的女性形象,而西方诗中则常出现的是 热情奔放、追求自由的爱情追求者形象。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中国爱情诗中,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柔弱、婉约、含 蓄的,如“玉人”、“淑女”、“红颜”等,这些形象体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要求。而在 西方爱情诗中,人物形象通常更加鲜明和个性化,强调对 爱情的追求和自由的向往,如拜伦、雪莱等诗人笔下的女 性形象。
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加深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01
对共同点的认识
02 中西方爱情诗都表达了对真爱的追求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03 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不受地域和文化的 限制。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 爱情诗是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 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 鸣。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浪漫
西方爱情诗则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强调情 感的纯粹和美好,追求心灵的契合和精神的满足。
04
CATALOGUE
中西方爱情诗的意象与象征
自然景物
总结词
中西方爱情诗中,自然景物常常作为象征和 隐喻,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感受和思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在人类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爱情诗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方和中国都有丰富的爱情诗歌传统,虽然写作风格迥异,但都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与追求。

本文将就西方与中国的爱情诗进行比较,探讨其在意境、表达方式和文化特点上的差异。

一、意境的对比西方爱情诗注重对爱情的痴迷与激情的歌颂,体现了对爱人的魅力和美丽的赞美。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他以巧妙的词藻和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爱情的幸福和忧伤。

而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如拜伦、雪莱等则探索了爱情的深处,他们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爱情。

与之相比,中国爱情诗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体现了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与深邃思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的词句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意境的营造,表达了对爱情的豁达和超脱。

中国爱情诗强调情感的内敛与含蓄,更注重内心的呼唤和人生的意义。

二、表达方式的比较西方爱情诗注重情感的直接宣泄,充满激情和热情。

西方诗人常常以明喻和比喻的方式来表达爱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情感的高涨。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约翰·基茨在《我的心》中借风、山和恒星来描述对爱人的喜悦以及对爱情的执着。

中国爱情诗则更注重意蕴和含义的表达。

中国文人常常借助意象与象征来表达爱情,并且更善于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懷》借描写秋雨与眼泪的情景,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并着重突出了时光的流转与情感的延续。

三、文化特点的对照西方和中国的爱情诗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追求。

西方文化对于爱情的表达更加直接和开放,并且重视个体的情感体验。

西方诗人倾向于展示个人的情感体验,他们注重爱情的激情与悲伤的宣泄,追求爱情的自由和个体的幸福。

与之相对,中国文化强调内敛和自省,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爱情诗更注重对爱情的深思熟虑和超脱。

中国的爱情诗更多地强调爱情的承诺和义务,追求爱情的长久和永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社会科学
!""#$ !
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
!陈学斌 刘 彤
中西爱情诗诗学虽有颇多相同之处, 但由于文化、 民族、 哲学、 美学观念的不同, 中西爱情诗诗学存在不 少差异。本文通过例证分析了中西诗学差异, 并探究了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 关键词 " 爱情诗; 诗学; 差异; 成因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0.& — ) ((0.& — ) 陈学斌 , 男彤 , 女, 江西兴国人, (江西赣州 赣南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教师。
# ,- % 《致—— 情操 ” 。 英国诗人雪莱的一首爱情诗 — 》 中, 如上
《沁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如《青衫湿 》 、 园春 》 等也写得沉郁凄凉& 声泪俱下。西诗虽也有不少惜 《悼亡妻 》 《安娜贝 别悼亡之作, 如弥尔顿的 , 爱伦・坡的 尔・丽 》 等等, 但总的说来, 西诗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 来看, 比中诗都略逊一筹。 究其原因, 西方人自由恋爱, 婚前可以约会见面, 互 相倾诉爱意。而在中国古代,男女双方几乎没有自由交 往的机会, 常常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双方只能在新婚 之夜才得以相见。在此情况下,称赞美貌或者赞美爱情 之类的诗歌,完全无从写起。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 长,以孔孟儒家学说为基础的封建礼教统治严密。男尊 女卑的传统使妇女长期处于卑微地位,难以入诗。另外 一个原因是,古代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羁旅 行役 & 忙于应试 & 奔波仕途, 无暇以诗感赋。不过人毕竟 是有感情的 & 婚后生活培养起的感情不会因分离而减 弱 & 一旦爱妻亡故 & 顿时觉肝胆欲裂 & 不得不赋诗悼亡。 故而中国爱情诗中的惜别悼亡之作,不仅数量众多,且 情感细腻凄婉动人,远非西诗之所能及。正如朱光潜先 “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余婚媾之前, 生所说: 所以称赞容貌 诉申爱慕者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 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 ”
一、 引言 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或许是表达强烈感情的 最好方式。而炽热美好的爱情,自然就成为了诗歌永恒 的主题之一, 中外诗歌, 概莫能外。无论是对爱的哲思, 还是对爱的渴望,无论是热恋中的甜蜜幸福,还是别离 时的挣扎痛苦,中西方的诗人,都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 的动人诗篇。 尽管人类两性之爱情心理是共同的,但是由于中西 方在文化、 历史、 礼义、 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中西方 对爱情的态度及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在文学作品特 别是诗歌中,人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也相应地表现出种种 差异,即中西爱情诗学是有所不同的。朱光潜先生在其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 一文中曾这样总结中西诗歌 “西诗以直率胜, 之区别: 中诗以委婉胜; 西诗以深刻胜, 中诗以微妙胜; 西诗以铺陈胜, 中诗以简隽胜。 ” 中西
!"
!"#$%"
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 总的说来,西方人思想更为开放直露,加之重视恋 爱, 一旦爱上某人, 定不会扭扭捏捏, 躲躲藏藏, 而是追 求与赞美,火热思念和爱恋,大胆地表现自己暴风骤雨 般的情感。而中国人通常比较内敛, 保守含蓄, 发乎情也 止乎礼义,就算有所表达,通常也是犹抱琵琶,欲说还 羞。 !" 中西爱情诗表达的内容不同 我们所读到的西方爱情诗,多半以赞美恋人、歌颂 爱情为主要内容,而中国古诗则更多地是描述相思悼 亡,悲欢离合。提到惜别,人们自然会想到宋代柳永的 《雨霖铃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 。谈起悼亡佳 《江城子 》 作, 苏轼的 感情深挚幽婉, 其沉郁凄切之情, 让 人读之潸然: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爱情诗, 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将以具体的例子, 来比较中 西爱情诗之不同以及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二、 中西诗学差异及其原因
!"
江西社会科学
!""#$ ! 明尊重妇女传统的基石,又说明男女之间相爱结合乃天 然之事,故而放声赞美恋人,热烈歌颂爱情也就合乎情 理了。所以西方诗人对爱情的表述往往感情炽热,大胆 率真, 无羞涩忸怩之态; 对女性的描写也是满腔热情, 浓 墨重彩, 羡慕痴迷见诸于笔端。其次,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导致中国爱情诗的委婉和西方爱情诗的直率。汉语思维 呈曲线性) 即人们不开门见山 ) 而喜拐弯抹角; 而英语思 维呈直线式 ) 即人们善于直接论述主题。正是这种思维 上的差异使得国人在描绘爱情主题时往往遮遮掩掩) 极 显其含蓄、深沉之美感;反之 ) 西方人则往往开诚布公 ) 大胆而开放。再次, 中西社会经济、 政治特征的差异导致 了中国爱情诗的含蓄和西方爱情诗的开放。众所周知 ) 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 ) 在那时陆地是贫困的象征 ) 而大 海是财富的象征 ) 于是人们热衷于一种冒险的海上贸 易。在商业性经济与民主政治中 ) 逐步演化出西方人崇 尚个人自由与个性发展 ) 大胆追求个人幸福与爱情的开 放型民族性格。而中国是泱泱文化古国 ) 中华民族起源 于黄河中下游 ) 是一个带有典型田园特色的农业地区 ) “克己复礼 ” 中国农业的自给封闭 ) 以及受“天下为公 ” 、 的封建思想束缚 ) 逐步形成于中国人内向型的性格。正 是这种差异使中国诗学提倡节制情感) 追求委婉含蓄的 表达方式 ) 而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 ) 使他们往往表现出 一种直率的爱情观。最后,中西方在哲学美学思想上的 差异也同样形成中西爱情诗歌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西 方美学强调主体情感的主动, 积极的外射, 即外倾。而审 美客体则是受动的, 从属的, 被制约的。源于这样的美学 思想,西方诗人在创作情诗时受其影响而表现出主动, 积极的态势,艺术作品中的“主体 ”往往处于显性的位 置, 而且表达情感也比较直观外露, 畅达热烈。中国的哲 学美学思想与西方有异,因此情诗也表现出不同的艺术 魅力。中国的哲学里, 大自然的人鱼鸟兽、 花草树木等万 物均是有生机灵气之物, 大自然包罗万象, 生生不息, 人 “与无地并生, 居其中又与其声息相通, 如庄子的 与万物 齐一 ” 。物与人的情感相互感发, 物态、 物情与人的心情 交融合一。中国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 “我 ” “物 ” 而是主张主体、 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 在 中, “我 ” “我 ” “物 ” 有审美情感也有感情移注, 但并非 制约 , “物 ” “我 ” “我 ” “无 而是 感召 , 反馈 。故而中诗多创造一种 “超我之境 ” 我之境 ” 或 , 以表达含蓄、 内倾为主要特点, “隐性 ” 作品主要委婉多致, 蕴义深远, 构造出 的艺术主 体形象。% * ’
我的好姑娘, 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 多么深挚的爱情! 亲爱的, 我永远爱你,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 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珍重吧, 我唯一的爱人, 珍重吧, 让我们暂时别离, 但我一定要回来, 哪怕千里万里!
%( ’
中西方感情的表达方式为何有如此大的区别呢?我 们认为,这与中西方之传统观念、民族性格、思维特征、 哲学美学思想不无关系。首先,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直 接影响到中西爱情诗在表达上的不同。由于中国的德性 文化重在群体,以个体的性爱意识为基础的爱情在其中 “乐而不淫, “发乎 受到严重压抑, 加上儒家 哀而不伤 ” 、 情, 止乎礼 ” 的文艺批评原则, 使得中国诗人在抒发爱情 时也大多含蓄、 委婉, 细腻而不宣泄。西方精神文明的重 要支柱《圣经 》和盛行于中古西欧的骑士文学对西方文 化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上帝造人的故事既奠定了西方文
!( "
西诗率直奔放 (1 中诗含蓄朦胧, 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 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古诗则委婉含 蓄, 哀婉朦胧, 迂回曲折, 欲语还休。比如同是女性, 思念 《醉花阴 》 的表述在李清照的笔下, 是那么地含蓄, 一阙 , 虽是倾诉思念之情,却通篇不见思念之词,而是借景抒 情, 委婉曲折: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 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 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 & " 但在英国女诗人勃朗宁夫人的诗歌中,思念的表达 《葡萄牙人十四行诗 》 是那么的直接, 在她的 中, 她这样 倾诉着自己的思念: 我想你!我的相思围抱住了你, 绕着你而抽芽, 象蔓藤卷缠着树木、遍发出肥大的叶瓣,除了那蔓 延的青翠把树身掩蔽,就什么都不见。可是我的棕 榈树呀,你该明白,我怎愿怀着我的思念而失去了 !"#$%"
#’ %
区别可见一斑: 有一个字经常被人亵渎我不会再来亵渎,有一 种感情被人假意鄙薄你也不会再来鄙薄。有一种希 望太似绝望,何须再加提防!你的怜悯之情无人能 比, 温暖着我的心。我不能给你人们所称的爱情, 但 不知你能否接受这颗心对你的仰慕之情,连上天也 不会拒绝。犹如飞蛾扑向星星,又如黑夜追求黎 明。这种思慕之情, 早已跳出了人间的苦境! # ,, % 该诗跳出了一般情诗的樊笼 & 意境阔大而深远。雪 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诗人 & 他笔下的爱情不仅是 一种美好的情感 & 同时也是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因素。 诗人从“飞蛾扑火 ”联想到飞蛾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的星 星。这种对爱情和美好前景的追求& 使得诗的境界得以 升华。在雪莱笔下 & 爱情与诗人的革命理想是一致的 & 从 而加深了整首诗的深刻性。 这一区别又是如何造成的呢?我们认为,这在一定 程度上与中西传统哲学的差异有关。西方传统哲学的天 人分离, 导致了对个性、 理想的强调与追求, 而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 “汉语重意合, 哲学 的思想, 使得 略于形式的 变化 ” 。这种传统哲学上的差异使得中国的爱情诗往往 只会停留在微妙情感的宣泄之上,而西方爱情诗则强调 一种理性的追求,从现实的爱情之中去挖掘深刻的社会 内涵。另外, 中西方对宗教的信仰程度也有差异, 从而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