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湖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湖南省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与变化分析

rasi 20 ,h qia n su dl e i 2 .6% o m n o dras r hge a 0d ( , da 3 .2 o a 80 od 0 9 teeu l to n vln 5 9 n v e e f o tr d e i rh 7 B A) a t 64 % f l2 8 i e o a h tn n l moir gse i e a 5d ( ha i tes nadl i nfu nt n e o s u n i t h q i e t nt n t ii hg rh 5 B A)t t s h t dr mt or u coa rg n r gng ,tee u a n o i i s ts h tn a i .I f i l i di h v l
干道 中,有 2 .6 的路段等效声级超过 7 d ( ; 59% 0 B A) 所监 测的约 2 8 80个城 市区域噪声测点 中,有 3 .2 64 %的测点等效声 级超过 5 d ( 的标准限值 ;长沙、株洲、湘潭和岳 阳等城 市4类功能区夜 间噪声超标现 象较 为普遍 ,湖 南省城 市环 5 B A) 境噪声污染治理值得重视。 关 键 词 :声环境 ; 质量 ; 状况 ; 分析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64(00 0 -040 10 . 4 2 1 )50 5 -4 3 中图分类号 : 87 X 2
Ke ywo d r s: Acu t n rn n ;q ai ;c n i o ;a ayi o s ce v o met u ly o dt n n lss i i t i
随 着经济 和社会 的快速 发展 ,城市规 模 日益 扩 大 ,城 市人 口不断增 加 ,机 动 车 辆数 量 急 剧 上升 ,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8-10-13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
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
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
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地表水资源量 2007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4242亿m3,折合径流深256.0mm,比常年值偏少9.2%。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7.8%,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9.5%。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江苏和山东分别偏多49.4%和41.3%;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北京、内蒙古、黑龙江偏少40%以上,天津、江西、广西、山西、辽宁偏少30%~20%。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

苏锡常地区 2007 年和 2006 年地面沉降速率对比图
年 沉 60 降 量 50 (毫米) 40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概述
概述
● 2007 年全国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25364 起,造成人员伤亡 1123 人,其中死亡 598 人,失踪 81 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4.8 亿元。与 上年同期相比,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减少 12.3%,直 接经济损失减少 42.7%。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发布实施。完成全国农 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建立全国地面沉降防治部际联席 会议制度。
《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 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目录
概 述 .......................................................................................1 地质灾害 ...................................................................................3
8 月 20 日,受台风“圣帕”影响,福建省寿宁县普降特大暴雨,引发该县平 溪乡龙头坑村泥石流,冲毁民宅 13 座,学校校舍 1 幢,直接经济损失 500 万 元。因及时成功避让,无人员伤亡。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07年数据

附件: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0年2月6日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了解各类企事业单位与环境有关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提供依据,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期为2007年度。
普查对象是我国境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农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农业源”)、生活污染源(以下简称“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普查内容包括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数量、污染治理情况等。
经过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全体普查人员两年多的共同努力,现已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任务。
现将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体情况(一)各类普查对象数量1.全国总数量—3—普查对象总数592.6万个,包括:工业源157.6万个,农业源289.9万个,生活源144.6万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790个。
2.各地区普查对象数量单位:个地 区 工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合 计北 京 市 18475 14845 37386 156 70862 天 津 市 16920 21394 12908 38 51260 河 北 省 79942 213888 52591 183 346604山 西 省 20215 45367 38271 148 104001内蒙古自治区 11416 74450 41571 99 127536辽 宁 省 47948 213605 59552 125 321230吉 林 省 15873 79312 45648 77 140910黑龙江省 13988 171201 48110 47 233346上 海 市 48755 13776 37417 113 100061江 苏 省 185371 256900 78269 438 520978浙 江 省 313445 101759 81449 345 496998安 徽 省 42481 96910 63325 277 202993福 建 省 67673 91388 42037 309 201407江 西 省 28628 48646 36748 111 114133山 东 省 95252 181224 78656 341 355473河 南 省 44963 256998 56481 182 358624湖 北 省 27533 195228 46082 126 268969湖 南 省 38673 145985 45778 156 230592广 东 省 268968 189749 143056 418 602191广西壮族自治区 23174 90817 31307 109 145407海 南 省 2219 16239 9160 28 27646 重 庆 市 30530 39279 50112 178 120099四 川 省 49167 138624 103669 199 291659贵 州 省 16090 16335 30416 33 62874—4—地 区 工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合 计云 南 省 23424 40305 50307 135 114171西藏自治区 231 573 3205 8 4017 陕 西 省 15963 49636 36406 61 102066甘 肃 省 7603 29653 23067 58 60381 青 海 省 1855 2385 8441 44 12725 宁夏回族自治区 4248 20994 10609 23 3587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4481 42173 43610 225 100489合 计 1575504 2899638 1445644 4790 5925576(二)主要污染物全国排放总量各类源废水排放总量2092.81亿吨,废气排放总量637203.69亿立方米。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68号――关于公布2007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公告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68号――关于公布2007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7.10.29
•【文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68号
•【施行日期】2007.10.2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
正文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7年第68号)
关于公布2007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公告根据我局《关于印发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环办〔2007〕39号)规定,经各地、各部门推荐和专家评审,《中国环境报》及环保总局政府网站公示,现批准41个项目获2007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2项。
现予公布。
附件:2007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二○○七年十月二十九日附件:
2007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2007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1)

2007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2008-06-05/tabid/89/Default.aspx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7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综述2007年,我省将推进环境保护“三个历史性转变”、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和战略重点,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防治为重点,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主线,积极采取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环保执法等多项措施,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情况下,经国家确认,我省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初步呈现相互促进的良好势头。
但是,当前全省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结构性污染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污染减排任务非常艰巨,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水环境状况2007年,全省地表水水质级别为轻污染。
与上年相比,全省地表水总体污染程度基本稳定,加权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仍为0.52。
省辖淮河、黄河、长江流域污染程度基本无变化,海河流域有所加重。
省辖海河流域污染程度位于首位,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次之,长江流域较轻。
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监控的7979.4公里河段长度中,Ⅰ~Ⅲ类水质河段长4259.2公里,占监控河段总长度的53.4%,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增加308.8公里;Ⅳ类水质河段长880.7公里,占11.0%,比上年降低2.7个百分点,减少214.7公里;Ⅴ类水质河段长265.9公里,占3.3%,比上年降低4.3个百分点,减少339.9公里;劣Ⅴ类水质河段长2573.6公里,占32.3%,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增加245.8公里。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3年)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治理三项重点工作,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
与2012年相比,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93%、氨氮排放量下降3.1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48%、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4.72%。
但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风险不断凸显,污染治理任务仍然艰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95.4亿吨。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9.8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85.1亿吨。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352.7万吨,其中,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319.5万吨、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125.8万吨、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889.8万吨。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245.7万吨。
其中,工业源氨氮排放量为24.6万吨、农业源氨氮排放量为77.9万吨、城镇生活氨氮排放量为141.4万吨。
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043.9万吨。
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35.2万吨、城镇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08.5万吨。
全国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2227.4万吨。
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545.6万吨、城镇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为40.7万吨、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为640.6万吨。
全国废气中烟(粉)尘排放量1278.1万吨。
其中,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094.6万吨、城镇生活烟尘排放量为123.9万吨、机动车烟(粉)尘排放量为59.4万吨。
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8亿吨,综合利用量20.6亿吨,贮存量4.3亿吨,处置量8.3亿吨,倾倒丢弃量129.3万吨,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2.2%。
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3156.9万吨,综合利用量1700.1万吨,贮存量810.8万吨,处置量701.2万吨,全国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为74.8%。
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分析评价

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分析评价吕殿青;欧阳峣【摘要】In this pap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Xiangjiang river valley wa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from five aspects of water quality: sediment and soil pollution, soil erosion,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water,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shipping function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Xiangjiang river valley displayed th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 Water was polluted complexly by heavy metals, organic compounds and microorganisms. River sediment and soil were polluted complexly and severely by cadmium, mercury, zinc, and lead. Soil erosion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upstream to downstream, especially in Changsha, Hengyang and Chenzhou cities.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biological resources biodiversity was declining. Ecological water dem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shipping function in Xjiangjiang river had been lost basically during the dry season.The results will has a important value for treatment and recover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construction of "two types of society".%本文从水质状况、河流底泥和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生物资源破坏、河流生态需水、生态景观和航运功能五个方面对湘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湖南省环境状况公报一、综述2007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和保障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突出对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的环境整治,加强环保基础工作和环保队伍建设,努力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
与2006年相比,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上略有改善,大多数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基本稳定,江河湖库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的比例略有上升,但流经部分城市及工业区江段的地表水污染仍较严重,枯水期氨氮和耗氧物污染在部分水域有所加重。
全省7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7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未达标。
酸雨污染略有减轻,重酸雨(pH≤4.5)频率有所下降。
全省大部分城市道路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处于较好水平,6个重点城市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为83.3%。
二、水环境(一) 废水污染物排放状况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5.21亿吨,比上年增加3.3%。
其中,工业废水10.01亿吨,比上年增加0.1%,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9.7%;生活污水15.20亿吨,比上年增加5.5%,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0.3%。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90.36万吨,比上年减少2.0%。
其中,工业COD为25.72万吨,比上年减少11.9%;生活COD为64.64万吨,比上年有所增加。
工业废水中氨氮、石油类、氰化物和各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均比上年减少,其中挥发酚、汞、六价铬和铅排放量显著降低。
全省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9.8%,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
(二) 水环境质量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但水污染仍较为普遍,特别是流经城镇和工业区江段水质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岸边污染带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少数城市存在饮用水源安全隐患。
全省96个水质监测断面中,符合Ⅰ类水质标准的断面为2个,占2.1%;符合Ⅱ类水质标准的断面为37个,占38.5%;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为40个,占41.7%;属于Ⅳ类水质的断面为9个,占9.4%;属于Ⅴ类水质的断面4个,占4.2%;属于劣Ⅴ类水质的断面4个,占4.2%。
96个断面中,功能区达标断面数为80个,占83.3%,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
全省江河水域主要受粪大肠菌群、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因子污染。
与2006年相比,地表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范围及超标率进一步降低,2007年枯水期湘江长株潭江段未发生镉、砷超标现象,铜、铅、硒等因子全年未出现超标;但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阴离子洗涤剂、挥发酚、氟化物等污染物在部分断面时有超标。
总体上,全省水环境质量较上年略有改善,重金属类污染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四水一湖污染程度由重到轻排序依次为湘江、沅江、资江、洞庭湖、澧水。
2.1%4.2%图1 2007年湖南省控制断面水质类别图2 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状况1、城市饮用水源全省14个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按多因子评价达标率在93.1%~100%之间,其中永州、娄底、郴州、邵阳、怀化、张家界和岳阳7个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湘潭达标率最低(93.1%),其他城市达标率均在95%以上。
城市饮用水源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粪大肠菌群和氨氮,铁、锰、等指标在个别断面偶尔超标。
与上年相比,株洲、邵阳、砷、总磷和BOD5常德、益阳、娄底、怀化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较上年有所上升,其它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基本持平。
2、主要水系湘江流域:全水系符合Ⅰ类水质标准的断面2个,符合Ⅱ类水质标准的断面10个,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21个,属于Ⅳ类水质的断面3个,属于Ⅴ类水质的断面1个,属于劣Ⅴ类水质的断面3个。
40个断面中34个达到水域功能区划水质目标要求。
湘江干流永州至衡阳松柏、衡阳熬洲至株洲上游江段水质较好;衡阳松柏至衡阳城区江段、长沙、株洲、湘潭江段水质受到一定程度污染。
湘江支流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以及渌水水质较好,所设的13个断面均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蒸水衡阳段、涟水湘潭段和浏阳河长沙城区段污染较重,所设9个断面中有5个断面达不到Ⅲ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总磷、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溶解氧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资江流域:资江水系水质总体优良,干流和支流夫夷水所设11个断面水质均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
支流邵水入河口断面氨氮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超标,属Ⅳ类水质,但可达到功能区标准。
沅江流域:全水系20个断面中,Ⅱ类水质断面9个,Ⅲ类水质断面5个,Ⅳ类水质断面2个,Ⅴ类水质断面3个,劣Ⅴ类水质断面1个,断面功能达标率为70.0%。
受上游贵州省水污染影响,沅江干流上游江段总磷污染仍然严重,入境交界断面托口为劣Ⅴ类水质,托口以下3个断面为Ⅳ类或Ⅴ类水质,干流沅陵段和下游常德江段水质较好。
沅江支流巫水、武水、渠水、酉水所设9个断面水质均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氵舞水入河口断面受沅江干流回流影响,总磷超标属Ⅴ类水质;花垣河虎渡口断面属Ⅳ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氨氮。
澧水流域:澧水水系水质优,所设9个断面均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
洞庭湖水域:洞庭湖所设10个监测断面均达到了Ⅲ类水质标准,对比上年有较大程度改善,但富营养评价指数与上年度持平,仍为中营养。
其它水域:长江岳阳段荆江口、城陵矶断面为Ⅲ类水质,陆城断面氨氮超标,属Ⅳ类水质;长江藕池河西支官垱断面属Ⅳ类水质;珠江水系北江武水郴州市梅田镇断面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石油类与砷。
三、大气环境(一)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8762亿标立方米。
全省排放二氧化硫90.43万吨,比上年减少3.1%;烟尘44.32万吨,比上年减少9.8%;粉尘65.86万吨,比上年减少10.2%。
详见表2。
表2 2007年与2006年废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对比(二)大气环境质量全省大气环境污染仍以扬尘和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 10)和二氧化硫(SO 2)。
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有所减少,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和二氧化硫污染仍然较重。
酸雨污染略有减轻,但仍然呈现分布范围广、降水pH 值低、酸雨频率高的特征。
1、城市空气我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略有下降,张家界、益阳、郴州、永州、娄底、怀化和吉首7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达标城市比例由64.3%下降到50.0%。
受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影响,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和常德7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未达标。
见图3。
0.020.040.060.080.10.120.140.16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常德市张家界益阳市郴州市永州市娄底市怀化市吉首市m g/m 3图3 湖南省2007年度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年均值示意图14个城市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的百分比分别为50.0%、64.3%、100%。
与上年相比,二氧化硫达标城市数减少了4个,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达标城市数持平。
可吸入颗粒物(PM 10):14个城市年均值范围为0.047~0.134 mg/m 3,全省均值为0.084 mg/m 3 (2006年为0.085 mg/m 3)。
湘潭、岳阳、常德、株洲和长沙5个城市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其中湘潭市年均值最高,为0.134 mg/m 3,超标0.34倍。
二氧化硫(SO 2):14个城市年均值范围为0.020~0.079 mg/m 3,全省均值为0.054 mg/m 3 (2006年为0.050 mg/m 3)。
湘潭、株洲、邵阳、衡阳、长沙、岳阳和常德7个城市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占统计城市数的一半。
其中湘潭市年均值最高,为0.079 mg/m 3,超标0.32倍。
二氧化氮(NO 2):14个城市年均值范围为0.019~0.045mg/m 3,平均值为0.028mg/m 3( 2006年为0.030 mg/m 3),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14个城市综合污染指数的范围在1.083~3.107之间,平均值为2.072,较2006年(2.058)略有上升。
图5湖南省2007年度城市降水酸雨频率示意图0.00.51.01.52.02.53.03.5湘潭市长沙市岳阳市株洲市邵阳市衡阳市常德市张家界郴州市怀化市益阳市吉首市娄底市永州市城市图4 2007年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示意图20406080100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常德市张家界益阳市郴州市永州市娄底市怀化市吉首市酸雨频率(%)从综合污染指数分析:永州空气质量最好,娄底、吉首和长沙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湘潭、邵阳和衡阳空气质量有明显下降。
见图4。
2、酸雨全省14个城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酸雨污染,酸雨污染略有减轻,重酸雨(pH ≤4.5)频率有所下降。
降水pH 年均值范围为3.99~5.99,全省城市酸雨频率为63.7%,比上年下降了11.3个百分点。
见图5。
四、声环境质量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和区域声环境质量大部分处于较好水平。
14个城市中,13个城市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达到标准值,仅张家界1个城市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未达标。
全省6个重点城市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为83.3%。
(一)交通噪声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65.8 dB(A)~70.4dB(A)之间,平均值为68.2dB(A),达到国家标准值。
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较好,无重度污染和中度污染城市。
全省交通噪声监测总长度为852.90km ,超过70dB(A)的路长274.28km ,占总长度的31.01%。
各城市均有一定比例噪声超标路段。
见图6。
(二)区域环境噪声14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47.9dB(A)~56.5 dB(A),平均值为53.1dB(A),与2006年持平。
全省13个城市达到国家标505560657075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常德市张家界益阳市郴州市永州市娄底市怀化市吉首市Leq(dB(A))图6 2007年度湖南省交通噪声示意图准(55 dB(A)),永州(47.9 dB(A))声环境质量好。
张家界(56.5dB(A))略高于国家标准,属轻度污染。
全省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占85.8%、好和轻度污染的城市各占7.1%。
从全省城市声源构成来看,影响全省城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噪声源为生活噪声,占62.1%,交通噪声源占24.2%,工业噪声源占5.2%,施工噪声源占2.7%,其它噪声源占5.8%。
见图7。
(三)功能区噪声全省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和张家界6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开展了功能区噪声监测工作,共布设28个监测点位。
全省6个重点城市功能区噪声范围为37.5~69.8 dB(A),达标率为83.3% (见表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