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及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合集下载

清朝的工商业与商人阶级

清朝的工商业与商人阶级

清朝的工商业与商人阶级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长达两百多年的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

然而,在这段封建统治的历史中,清朝的工商业与商人阶级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的工商业发展与商人阶级的地位。

一、工商业的兴盛在清朝时期,农业依然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工商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清朝政府在工商业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改革税制、鼓励工商业发展等措施。

这为工商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清朝时期,手工业是工商业的主要形式。

手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纺织、制陶、铁器制造等领域。

这些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劳动力的流动和城市的兴起。

同时,政府的改革措施也促进了商贸的繁荣,各地商业市场逐渐形成。

二、商人阶级的崛起清朝时期,商人阶级逐渐形成并逐渐壮大。

与封建时代之前相比,清朝的商人阶级地位有所提高。

尤其是在城市中,商人阶级的财富与地位逐渐超越了以地主、官僚为主的封建阶级。

商人阶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地主资本家,他们是土地的主人,同时也是商业资本家;另一类是无地商人,他们主要依靠商业活动获得财富。

这些商人通过经商发展壮大了自己的财富,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有些商人还世袭为地方绅士,成为地方的实际统治者。

商人阶级在社会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商人阶级积极投资工商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萌芽。

三、商人阶级的地位与待遇在清朝时期,由于封建统治的存在,商人阶级并没有得到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社会地位。

封建统治者对商人的身份持有一定的偏见,将商人视为低下的社会阶层。

这种偏见使得商人阶级在政治上受限制,难以参与重要的决策。

此外,清朝统治者也加强对商人的控制。

例如,商人需要获得官方注册或购买执照才能进行商业活动。

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监管政策,限制了商人的自由发展。

这一点限制了商人阶级的地位和权力。

然而,尽管商人阶级在政治地位上受限,但他们在经济上的地位和财富却日益增长。

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一、古代
1、古代是商人的黄金时代:当时,中国古代商人处于极佳的社会地位,他们拥有极大的经济力量,实施政治与宗教活动,是当时社会的重要
组成部分,从而在社会地位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古代村落中的商人:当时,商人与村落紧密联系,他们的贸易活动,对促进村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村民们对商人有着极大的敬重,并且将他们视为守护神。

二、唐朝
1、唐朝:出现变化,唐朝大力发展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也大有进步;经济上,商人处于极重要的位置,它是当时社会的经济支柱,它
的经济力量极大地支持唐朝的繁荣发展。

因此,唐朝商人处于极为高
的社会地位,甚至几乎可以和贵族接轨。

三、宋朝
1、宋朝:进一步彰显商人地位,宋朝大力兴修水道建设,加强了内河
贸易,也推进了外贸易的发展,使得商人社会地位又一次得到提升,
贸易间接带动宋朝经济发展,从而给商人社会地位带来更多的荣誉。

四、元朝
1、元朝:元朝发动对外贸易,更大程度上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元
朝的贸易活动无所不在,商人在商业上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其他社会
群体也受到了直接的影响,以至于在某些方面,商人甚至能够和官僚
比拼。

五、明清时期
1、明朝:随着明代经济的昌盛,商人又再次获得极高的社会地位,商
人获得的特权不断攀升,他们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
中国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清朝:继续进行对外贸易,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商人的
财富也日益增加,让他们处于地位极高的层面,他们的财富及其地位,都超越了房地产豪门等传统贵族。

明朝的社会阶层士农工商的地位与变迁

明朝的社会阶层士农工商的地位与变迁

明朝的社会阶层士农工商的地位与变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主要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组成。

这四个阶层在明朝社会中拥有不同的地位和职责,并且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演变。

一、士阶层的地位与变迁明朝的士阶层是以大学士、翰林院、儒官等为代表的政治精英阶层。

他们在明朝社会中享有最高的地位和特权。

首先,士阶层是统治者的核心力量,他们从事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其次,士阶层可以通过考试选拔,获得高官厚禄,他们的地位和财富来源于朝廷的官员职位。

然而,明朝后期,士阶层地位逐渐受到挑战。

随着农民起义的频发和贪污问题的加重,明朝朝廷逐渐丧失了对士阶层的重视,士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下降。

二、农阶层的地位与变迁明朝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农民作为社会最底层的阶层,担负着农田开垦和粮食生产的重任。

在社会等级制度中,农民属于被统治者的一部分,地位相对较低。

然而,明朝农民的地位在明代封建社会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明朝崇尚农耕,认为农民居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也是背负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

明朝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提高了他们的地位和待遇。

然而,在明朝后期,农民的处境逐渐恶化。

土地兼并、天灾频发等问题使得农民生活困苦,他们的地位和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

三、工阶层的地位与变迁工阶层是明朝社会中的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工艺品制作和手工制造业。

他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朝初期,工匠们享受一定的地位和待遇,因为他们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而明朝后期,由于朝廷对商业的严厉限制,工匠们的地位逐渐下降。

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许多手工业者失去了工作机会,生活状况更加困难。

四、商阶层的地位与变迁明朝商人的地位在明初是相对较低的,商业被视为非正统职业。

然而,明朝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与发展。

商人通过贸易活动积累了财富,并逐渐提高了社会地位。

浅述我国古代商人地位的变迁

浅述我国古代商人地位的变迁

浅述我国古代商人地位的变迁作者:向俊宇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11期内容摘要:我国古代习惯上把整个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

作为社会基本阶层最末一位的商人,它的发展和演变,无疑对整个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商人在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经历人文社会、自然社会的洗礼,其社会地位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遭遇,查阅材料,探访历史踪迹,本文发表浅论,初探其一路曲折变化的过程。

关键词:商业商人地位利益重农抑商海禁商会从十六世纪世界步入大航海时代后,中国就开始逐渐走向衰弱,并逐渐被西方国家所超越,更在19世纪成为了列强欺凌的对象,曾经的天朝上国,世界第一,成为了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

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原因是自从商鞅变法后就开始的“重农抑商”政策所导致的,商业不发展,商人社会地位低,造成了中国商品市场的不活跃,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便选择了闭关自守,最终自己是闭门造车,然后就被重视商人地位的西方国家给赶超了。

笔者的观点是,这是一种谬论,真正导致中国走向衰弱,让中国“闭关自守”的,就是一直在叫屈的商人阶级。

因为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导致的就是不重视商业,不重视商人社会地位的表现。

商人社会地位不高,即便商人们赚到了财富,还是希望去提高自身社会地位,或者去买田地,毕竟古往今来,最保值最具价值的东西,就是土地。

然后商人们的目光不再投到扩大生产上,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不能开花结果,中国也就失去了步入工业化时代发展的大好机会,然后就开始逐渐走向衰弱,并逐渐被西方国家所超越。

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出现了以物换物的交换活动,到了夏朝,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因随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商,其六世孙王亥聪明多谋,很会做生意,在货过程中被易族杀害,其子孙发兵伐易,商族为了削弱夏的国力,组织妇女织纱换取夏的粮食,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建立后,由于商部落农牧业的迅速发展,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商被周灭后,商族人由统治阶级变成了奴隶,生活每况愈下,为了过上好日子,纷纷重操旧业,做起了贸易。

二、商人的地位变了

二、商人的地位变了

• 材料一:法国的贵族们在路易十四时期养成穷奢 极欲之风,挥金如土,致使本来就十分拮据的贵 族之家更加入不敷出。很少有人能单靠土地的收 益来维持生活,因此贵族们时常出售土地,而收 买土地的多是有钱的商人、官员和富裕的农民。 贵族没落最甚的地区也是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
• 材料二:英国的贵族不是清一色的。除了依靠从 租地户取得封建地租来生活的旧贵族以外,大部 分是由其他阶层出身人士所补充的所谓的新贵族。 加入英国贵族行列的有富商、手工场主、甚至获 得大片土地的富裕农民
经营手工工场的商人
早期资产阶级 早期工人阶级
产生两个新的社会阶层
手工工场的工人 贵族
改变两个旧的社会阶层
思考:
农民
商人为什么开始富有? 贵族什么开始没落? 工人为什么开始悲哀?
小结:
工厂从 生产力 这里发 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变化 展而来:
商人的 地位变 了
生产 关系 变化
工场主——富商——(资产阶级)
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商 业的重视,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 经济发展。 富商,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早期资产阶级
贵族阶层发生变化 :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他们虽享有特权,但因经济 状况差,开始走向没落;为了赚钱,一些贵族被迫开 始经营工商业。
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商业的重视,在商业发 展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哥伦布和莎士比亚都生活在15、 16世纪 的欧洲,他们二人都发表过关于金钱的观点: 哥伦布: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 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 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 的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 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 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16世纪英国街头戏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 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金钱,这是 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 偶像。”源自根据上述二则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中国古代社会阶级士农工商的地位与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阶级士农工商的地位与变迁

中国古代社会阶级士农工商的地位与变迁一、引言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士农工商作为主要的社会阶级,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社会阶级士农工商的地位与变迁,并从历史的角度对其作出分析和探讨。

二、士阶地位与变迁1. 士阶地位的形成在古代中国,士阶是最高的社会阶级,代表了文化和政治权力的集中。

士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通过这种制度,士人获得政治和官僚权力,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阶层。

2. 士阶的地位与承载士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承载着文化和道德的负责,他们被视为社会的精英和道德的楷模。

士人通过读书习字、学习礼仪道德以及参与政治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声望。

3. 士阶地位的变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士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秦汉时期,由于实行了焚书坑儒等政策,士人的地位受到了严重打击。

而到了唐宋时期,士阶重新崛起,成为文化和政治的中流砥柱。

三、农阶地位与变迁1. 农阶地位的形成在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中,农民是农阶的主体。

农民以耕种土地为生,为社会提供粮食和物质财富。

农阶地位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氏族社会,农民作为土地的拥有者和创造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2. 农阶的地位与承载农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承载着国家经济的支柱。

农民通过耕种土地养家糊口,并为国家贡献粮食和税赋。

农民在社会中地位较低,但他们是社会的根基,没有农民的支持,社会的运转将难以为继。

3. 农阶地位的变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农阶的地位也经历了变迁。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集中于地主手中,农民面临着剥削和压迫。

到了宋明时期,由于农民起义的影响,农阶的地位有所提升,农民获得了一定的保护和权益。

四、工商阶级地位与变迁1. 工商阶级地位的形成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逐渐繁荣起来,工商业者成为了新兴的社会阶级。

手工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技艺实现了财富的积累,商人则通过经商活动获取利润和社会地位。

2. 工商阶级的地位与承载工商阶级承载着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繁荣。

经济发展对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因素一直是影响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革,从而影响了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权力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经济发展对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社会中的阶层结构。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土地所有权被少数富豪所垄断,他们拥有大量土地资源,享受到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到来,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兴产业的兴起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机会,他们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这种经济发展的变化导致阶层结构的日益多元化,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社会权力的争夺也变得更加激烈。

其次,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

经济的繁荣使得商业资本的力量得到了增强,商人逐渐成为社会中的重要势力。

他们通过投资和创业积累了财富,并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建立了巨大的影响力。

这种商业资本对社会权力的影响使得商人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其权力地位不断得到加强。

此外,经济的发展还导致了资源分配的变化,从而影响了社会中各个群体的权力地位。

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能够为当地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这种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原本贫困的人们能够通过工作和创业实现社会流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相反,在经济发达地区,资源更加集中,富裕阶层的财富和权力进一步积累。

这种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社会中权力的集中化,富人群体对社会资源和决策的影响力远大于其他群体。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对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并非线性的。

虽然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富裕阶层通过经济优势积累了更多的权力,而贫困阶层则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改革和政策来调节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平等现象,促进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结构。

明末清初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明末清初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明末清初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一、明初商人的社会地位“重本抑末”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长期奉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汉书·食货志上》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

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在士农工商的“四民”中,商被排在了最末位。

朱明王朝建立后,继续奉行“重本抑末”政策。

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①洪武十四年(1381)还规定:“农民之家止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穿绢布。

如农民家但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绸纱。

”②“重本抑末”,主题在于“重本”,“抑末”是为了“重本”。

所谓抑末,主要是政府制定贬黜商人的政治社会地位的政策法令,包括不准商人人仕、限制商人的生活水平,把商业看成“奸伪之业”,把商人看成末等之民。

中国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一经济政策呢中国的“重本”,不同于西欧18世纪的重农学派③,鼓吹理想农业,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大农业,而是重地主制经济的农业,对于土地利有权和封建剥削关系的确认及对封建剥削对象小农经济的讴歌。

换言之,中国的“重本”,是重在为封建剥削基础的农业土地关系,抑末的基本出发点是巩固封建经济,因此“重本”就特别强调巩固小农经济。

此可谓中国封建重农思想的基本特征。

小农经济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并非同义语(如日本的独立经营农户,现仍依附于现代资本主义)。

但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形式二者达到和谐一致。

中国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小农加上家庭手工业,再加上家庭饲养业,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中国……因农业和手工业制造的直接结合而造成的巨大的节约和时间的节省,在这里对大工业产品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

”④小农经济所以能在中国长期存在,其原因有二:一是自然因素。

中国的自然条件宜于发展种植业,由此而形成农户经营农业并力求自给自足;二是社会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及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

从事商品交换活动、商品流通的人,便是商人了。

“商人”这一名词是怎么来的呢?这得从商朝说起。

商朝公元前1600年建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300
年商王盘庚迁都至殷,所以又叫殷朝。

因此商朝遗民就叫商人或者殷人。

武王伐纣,灭了商朝。

至周成王时,管、蔡二叔(武王之弟)与纣王之子武庚联兵反叛。

周公东征,平叛后,将洛阳建为军事要塞,称为“成周”,“成周既成,迁殷顽民。

”殷朝遗民被周朝人叫为顽民,被集中到洛阳,经常被召集训话,不许乱说乱动,过着被监视的生活。

他们既无政治权利,又失去了土地,怎么过日子呢?只好东奔西跑做买卖。

买卖这一行,周朝的贵族是不耻去做的,当时的庶民要种地,也不能做买卖,而商品买卖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久而久之,买卖商品的商业成为殷朝遗民的主要行业了。

随着民族融合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周朝的少数贵族也开始做买卖了,这样,商人渐渐地就失去了“顽民”的贬义,成为从事商品买卖的职业专称了。

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重农思想之下,商业及商人一直是受到打压的。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排名:士农工商,商业在那时的地位很低,在最后一名。

“重农抑商”的传统,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商鞅变法推行了重农政策,重农思想开始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到了秦始皇时期,"大一统"的集权统治需要一种与之配套的
经济政策,集权国家注意到了 "商人"活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所以逐步采取打击政策。

西汉初年。

汉高祖刘邦限制商人扩大田地,并不准
“衣丝绸”,商人地位受到限制。

汉武帝刘彻时期,推行“算缗告缗”政策,商人地位进一步受到限制,重农抑商思想正式形成。

但是在历史前进的长河中,商业因其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顺应的是时代需要,所以发挥着其掩不住的光芒:春秋时期,郑恒公带一部分周民迁洛水以东,立国于新郑。

所以,郑国的商人在当时是很有名的。

如富商弦高用12条牛犒劳偷袭郑国的秦军,使其不敢攻郑,上演了历史上富商救国的一幕。

郑国地处交通要道,为齐楚秦晋争霸必夺之地,但郑人反而借战争转运各国商品,从中在经济上大获其利,使其国富民强,显示了商业活动的重要性。

因此商人的地位在社会上渐渐提高了,成为后来封建社会仕、农、工、商四民之一。

战国末年,濮阳人吕不韦以重金贿赂华阳夫人,使异人被立为秦国太子后成为秦庄襄王。

其子即为秦始皇赢政。

吕不韦因而官至宰相,获利无数。

“工商业者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宋代的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还能做官。

”“这一时期的商业也很发达,像安微、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以前士农工商这‘四民’中,商人排在最后。

到明末,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列在‘士’之后,位置升到第二。

清朝的雍正帝发现,山西人中最聪明能
干的都去做商人,稍笨一点的去官府当差,中等以下的人才去读书应试”。

但是,在我国王权不断加强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商业从来没有得到自由发展的市场,商人也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官民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即使历史发展到了清朝中期,进步的大思想家龚自珍还偏执于“重农桑,抑贾人”的观点,所以,就有了巴结高官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等。

旧中国的商业活动始终徘徊在低水平线上,根本无法产生出商业的诚信制度来,于是,有毒大米、下脚油等等横行市场。

人们也不断地咒骂商人不讲诚信,无商不奸,唯利是图。

新中国“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政府大肆宣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公无私的思想,不断地“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商人逐渐销声匿迹。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

新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商业开始在神州大地复苏,很多人投入到经商的大潮中去。

那些最早下海经商的人,有一贫如洗的文盲农民、有城市工厂里的工人,有不甘“一杯茶、一张报”混日子知识分子、有敢于放弃优越地位的国家干部。

由于政府鼓励经商办实业,三十年来,商人不仅在大陆复活了,而且队伍越来越庞大。

出现了百万富翁、亿万富翁......富起来的商人
中,有的关注社会福利、资助慈善事业。

有的进入政协当了委员、有的成了人大代表,开始跨越商海,关注起政坛的风云变幻,成为新时代的商人。

如今,我国越来越多的百姓关注商人,不仅因为他们赚得的巨额财富,更因为他们获取财富的智慧和经营中带来的商业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商人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越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
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