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蝉》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完成以下各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收敛.():聒聒.():宽恕.():2、《蝉》这篇课文开头就用和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讨厌。
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你从文中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蝉?(蝉有何特点?)(二)组内订正第1、2题答案,小组成员互相纠错;小组选代表向全班展示第3题,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要求:先看清题目要求,带着问题浏览全文。
独立思考以下小题,然后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准备展示。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3、作者由蝉的生命短暂联想到了什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四总结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五作业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松柏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的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干上都有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
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颠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
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1、解释“盘根错节”一词中“错”字的含义:2、上文描写了松柏的、和,详写的是,略写的是;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3、“每一寸树干上都有伤疤”,这是说明了什么?4、本段写松柏,开头为什么要提及“小花小草”?5、读了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什么启示?《贝壳》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教案word版

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五、布置作业:
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
六、教学效果追忆:
课型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7、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设计与反思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设计与反思
一、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3、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4、整体感知
七年级语文上册18短文两篇贝壳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8 短文两篇贝壳(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一辈子我尽力!)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并记住以下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1)字音淘洗脆弱低微壳(多音字)枚玫(形近字)(2)词义淘洗:洗涤。
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
低微:卑贱微小,地位地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址也不马虎。
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二)知识积存一、关于作者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
还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钟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
多次举行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尽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以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光阴、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那么是吸引读者们的隐秘。
要紧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二、哲理深刻格言警语的积存(1)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一辈子的道路:生命是美好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漠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腐的桎梏。
(2)苏联闻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
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如何度过呢?每当回忆旧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数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3)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奉献什么,而不该当看他取得什么。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及细致入微地描写小物而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手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重点】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难点预设】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知识链接】1. 作者档案: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头衔。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2. 文体介绍: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他是一种篇幅紧凑短小,书写自由灵活,语言生动活泼,自然美、诗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3. 关于文眼:指文中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学法导引】品读、欣赏课文,对比探究阅读。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能用抑扬顿挫的语赛读;集体美读。
理解句子: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联系语境和结合托物释理散文的特点,明确本文的中心意思; 3.熟读课文,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学习重点】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难点预设】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 短文两篇 导学案(人教版)

18.《短文两篇》《行道树》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突出主旨的写作手法。
2、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3、朗读课文,揣摩并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2、积累词语,能读会写知意:(1)、堕.()落: (2)、点缀.():(3)、深沉:(4)、繁弦急管:(5)、红灯绿酒:(6)、贪婪.():(7)、冉冉.():(8)、烟囱.( ) ;(9)、苦熬.();(10)、给予..( ) ;(11)、牙龈.();(12)、雏.( ) 形;3、听范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感知行道树的形象:请以课文为依据,用行道树的口吻说一句话,作一个自我介绍。
(提示:可以从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等方面介绍。
)我是的树。
5、自由朗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用笔圈点、勾画出来,并美美地读一读。
课堂探究6、找出文中的两组对比:(1)行道树与森林同伴的对比。
(2)行道树与城市之夜中人们生活的对比。
当堂检测10、根据拼音写汉字。
(2)这无疑是一种duòluò________。
(2)我们苦áo ________着。
(3)(3)牙yín________咬得酸痛。
(4)早已习惯于wūzhuó________了。
(5)只是一种悲凉的点zhuì。
11、语段点将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①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②,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烟囱________________ 给予________________(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答:12.类文赏析煤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丽的树。
18短文两篇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八课导学案班级:姓名:课题 18.短文两篇教学课时共2课时学习目标1. 品读、欣赏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语言。
2. 学习由物引发哲理和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3.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学习由物引发哲理和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体悟生命的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第一部分预习案一、作家作品:小思,原名,另有笔名名川,香港著名小说家、教育家,散文集《》《》《》等。
席慕容,族女诗人、家、画家。
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
主要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等,读者遍及海内外。
二、给加横线字注音。
收敛()宽恕()短暂()固执()颤()动聒聒()卑微()一丝不苟()响彻()淘洗()脆弱()坚硬()三、用自己的话语解释下列词语:收敛回旋卑微固执四,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并概况主要内容。
四、自由朗读课文《贝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并思考: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第二部分探究案一、研读《蝉》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
1、《蝉》一文紧扣蝉来写,突出其生命的什么特征?2、《蝉》这篇课文开头就用和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讨厌。
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对蝉的讨厌?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夕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二、研读《贝壳》1.阅读第二自然段,概括贝壳的三个特点,找出具体体现贝壳精致的语句。
2.文章最后一段说:“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3.《贝壳》这篇文章,作者借一个小小的贝壳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三、拓展延伸:对比阅读《蝉》《贝壳》这篇文章的表现手法和思想,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三部分检测案一、给下列注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8短文两篇》word教案 (2)

《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并掌握文章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及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生活、生命。
二、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五、教学过程◆《蝉》(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骆宾王《在狱咏蝉》导入新课。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小思,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香港散文作家、教育家。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后曾任教于多所中学和大学,有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记》《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等作品,本文选自《承教小记》。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正音解词,扫除阅读障碍。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字词学习内容)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脆.弱颤.动断续.宽恕.【教学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巩固基础知识,准备阅读文章。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1)作者对蝉原先是什么态度?后来有怎样的转变?前:蝉的聒噪使人心烦意乱,顿生厌烦;蝉虽病弱却鸣叫了一个夏天,作者认为只不过是夏天,不值得为此歌唱,蝉却聒聒不休,作者心生疑惑与不解。
后:先是惊讶,终是赞扬。
(2)说说作者前后态度与情感转变的原因。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朋友说蝉要被埋在地下十七年,这么漫长的时间只为出来活一个短暂的夏天,漫长的等待与短暂的生存对比鲜明,听到这些,作者心生惊讶;最后朋友又说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至此,作者才领悟到蝉生命的短暂、不易与坚持,最终被感动,进而敬佩、赞扬这只不起眼的蝉。
七年级语文上册 18《短文两篇》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

《短文两篇》教师寄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颜苦作舟学习目标1、品读、欣赏,认识哲理散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哲理,认识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拓宽生命的宽度。
2、对比阅读,明确两文的异同,了解先抑后扬以及由具体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3、感受体会语言内涵,学习运用语言(用“读一读,写一写”词语写话,表达出由小学而初中的自我认识或想法)。
教学重点对比阅读,明确两文的异同,了解先抑后扬以及由具体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教学难点对比阅读,明确两文的异同,了解先抑后扬以及由具体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汉字注音并解释收敛()_________宽恕()_________卑微()___________一丝不苟()__________聒聒()___________2、多音、形近字注音、组词颤﹛栗()______粟()_______二、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是全文的文眼?2)最后一段,怎样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3)纵观全文,作者多处用了对比的手法,有哪几处,大家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4)作者从蝉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生物身上看到了应该真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大道理。
这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啊?三、研读赏析①《蝉》文中,哪句话是文章的文眼?为什么?“②你是怎样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句话的?四、课堂检测《配套练习册》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
【温馨寄语】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情感,体味生命的意义。
2,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学习托物言志、先抑后扬的写法。
4,比较阅读,能整体把握,对比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学法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关键语句,分析其含义。
2,托物寓意是指,在对事物进行足够的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 对世界的感悟或观点。
这两篇短文都是由弱小的“物”弓I发的对生命的感悟,阐释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3,分组讨论,运用比较阅读,主要从内容、主题、写法等方面进行比较,把握其异同点。
《蝉》第1课时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并解释。
收敛()宽恕.()固执.()聒聒()
2,多音,形近字注音、组词。
颤()栗()
()粟()
3,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__________ ,本名 ____________ ,另有笔名明川,代表作品有
《》,《》,《》等。
4,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蝉?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的含义?
2,最后一段,怎样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想起秋风的颜色”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3,作者从蝉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生物身上看到了应该真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大道理,从蝉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4,“我”对蝉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转折出现在哪里? 《贝壳》第2课时
【自主学习】
1,比较下列汉字并注音。
玫()栀()
枚()脆()
2,解释下列词语。
一丝不苟:
卑微:
3,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___________ ,曾有笔名 ________ 、 _________ 著有诗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散文集《》等,本文选自《》。
4,在原文中找出描写贝壳的语句,分析、品味语言的优美。
5,从上题的描写中,体会作者对贝壳的感情是怎样的?从贝壳身上看到了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合作探究】
1,大家怎么理解“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这句话。
2,大家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理解“这是怎样一颗固执又简单的心啊!
3,对比《蝉》和《贝壳》这两篇文章,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课后反思】
你从生活上的哪些小事或者是哪些微小的事物上得到过一些人生的启迪?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告诉了我们那些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