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精选12篇)

《新闻两则》(精选12篇)《新闻两则》篇1一、设计思路:观看电视是孩子们平常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殊是寒假结束,很多孩子都在谈论电视节目。
其实在今日的信息时代里,孩子观看电视,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由于电视是儿童开阔眼界、激发智力、塑造人格必不行少的社会传媒,因此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 观看电视'。
"新闻追追追'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新闻的作用,知道新闻必需是真实的。
通过阅读新闻、说新闻,了解新闻的来源。
从而激发孩子关怀四周生活。
二、活动预备:1、请家长协作,和幼儿共同收阅读新闻、读新闻。
2、收集、制作有关新闻类节目的开头。
三、活动过程:(一)、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新闻就是说我们四周的事。
1、讲讲议议:昨天东视新闻讲了些什么?2、观看录象。
预设提问:电视里有哪些新闻类节目?(二)、了解新闻来源。
预设提问:1、新闻是怎么来的?2、记者是怎样搜集新闻的?(三)、自己设计新闻。
《新闻两则》篇21 新闻两则毛泽东【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把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洁的新闻。
力量目标:培育阅读力量 , 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勇敢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样的挨次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把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流程:一、背景导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斗取得了彻底而宏大的成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勇敢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1新闻两则

资料助读
2.背景介绍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 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 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 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 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 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 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 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 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 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 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 气势磅礴 阻遏 溃退 悍然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止
——败退。“溃”,溃 败。 ——蛮横的样子。
3.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合作探究
• 1、整体把握课文。 • 2、语言精析。 • 3、疑难解答。
1、整体把握课文
(1)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 本文的标题只有主标,没有引标、副标。 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 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 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 利的豪情。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 文 结 构
渡江区域 导语:(第1、2两句) 渡江概况(从四个 方面概括)
战役全局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中路军:中路军首战告捷
主体:(剩余部分) 西路军: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东路军战绩辉煌 (重 点)
读下面一则消息,回答问题。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确切。 “到达”则太泛。
下的”更为 准确得体。
“二十四小时内 “突破”准确表现了 即已” ,时间明 战斗过程,表明有敌 确,含有渡江迅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速,作战顺利之 军防守,我军歼灭或 意,准确表现了 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路军首先突破(越过)安庆、芜湖线,渡至 神速特点。 如用 如用“越过”则不准 “共”,则时限 (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 不明,一般化。 确,因为其对象是静
新闻两则

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的?
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 时间上: 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渡江部队: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第二层与第一层
第三层与第二层
内容上:
质疑析疑
1、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 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 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 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 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毛泽东
背景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 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 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 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 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 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 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 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 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 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 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 于次日就要打响。
拓展延伸
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 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 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 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导语: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区域
课 文 结 构
渡江概况 导语: (第1、2两句)
新闻两则课件(栗子作品)

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旳巩
第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
二
旳战斗力。句①无感情色彩,
题
且与上一句反复。
……填然空在题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旳整天鏖 战中,我已( 歼灭 )及( 击溃 )
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 )扬中、镇江 诸县旳广大地域,并( 控制 )江阴要 塞。( 封锁 )长江。我军前锋,业 已( 切断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新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旳 原因、经过、成果;
新闻旳构造:一般涉及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旳写法:主要是论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旳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 语言简要精确。
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旳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攻打阶段具有 关键意义旳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 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旳威力,认识到 中国革命旳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 礴,语言精确简要,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 留下很深刻旳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日所学 习旳知识利用到今后旳生活中去,用心体验 、感受、思索周围旳世界,开阔视野,提升 认识水平。
体会本文语言体现旳某些特点。 (真实精确简要
)思索课后第三题。
三、朗诵两则新闻,然后联络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旳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 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 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 拥护。
造
中路军:中路军首战告捷
主体(:剩余部分) 西路军: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东路军战绩辉煌(要点)
毛泽东
[初二语文]新闻两则PPT课件
![[初二语文]新闻两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86d92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e.png)
❖ 运用所学有关新
作
闻知识,写一则 新闻,报道发生
业
在你自己身边的 新鲜事,300字左
布
右。(注意:要 符合新闻的结构
置
和要素)
❖ 完成语文作业本
中第一课的作业。
❖ 预习《芦花荡》, 扫清字词障碍。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 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新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闻
❖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的
❖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五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
个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第一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
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第二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
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
大胜利。
第五层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在本届雅典奥运会上所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同时也是本届奥运会所产生的第一枚金牌,
杜丽的成绩同时还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
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501.5环获得银牌,另
一名中国选手赵颖慧获得第四名。
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 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 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 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 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 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 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 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 平。
《新闻两则》

• 结尾总结:两则新闻的结尾都简洁明了地总结了新闻的主要内容,通过使用简短而有力的句子和词汇,强 调了新闻的重要性和影响。
写作背景
1949年4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了战略决战的决 定性胜利,国民党军队在全国人民解放军 的强大攻势下,已经陷入了全面土崩瓦解 之中。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全中国的 统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在渡江战役胜利后,立即命令中国人民解 放军向全国进军。
VS
1949年4月23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 统治的覆灭。为了庆祝胜利,毛泽东分别 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和《南京解放》两篇新闻稿,并被收入《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写作技巧分析
• 标题制作:两则新闻的标题都很好地概括了新闻的主题和核心内容,使用了简短而精确的语言。通过使用 醒目的词汇和数字,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 导语写作:两则新闻的导语都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使得读者能够快速了解新闻的核心信息 。导语中使用了简短而有力的句子和词汇,使得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新闻的主题。
新闻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新闻传播方式
口信、书信、公告牌等。
近代新闻业诞生
19世纪现代新闻业发展
20世纪以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 现,新闻业进入多元化和全球化时代。
新闻的分类与形式
分类
硬新闻(政治、经济、社会等事件)、软新闻(娱乐、体育、文化等事件)。
两则新闻的关联性
关联点一
这两则新闻都与中国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第一则新闻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突破 ,而第二则新闻则展示了中国在生物医药 领域的突破。
《新闻两则》

负隅顽抗 ——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 气势磅礴 溃退 歼
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败退。“溃”,溃败。
灭 ——消灭敌人。
排山倒海 ——比喻力量强,声势大。
一、读一读
â 鄂 suí 绥靖 xiá 管辖 Wãn 阌乡
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
闻稿。
预Hale Waihona Puke 检测1、读一读ɡuī kuì 溃退 sài 要塞 yīn 殷家汇 xiâ 泄气 pánɡ bó 气势磅 礴 dānɡ 锐不可当 wú 芜湖 línɡ 高屋建瓴
瑰宝
jiān 歼灭 dí 荻港
2、请解析下面的词语: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 高屋建瓴 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为什么?它们的顺序能颠倒一下吗?
前者略议,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 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 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 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 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详写这个 原因一则是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 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 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 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 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
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
第1课新闻两则5篇

第1课新闻两则5篇第一篇:第1课新闻两则《新闻两则》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体裁上把握新闻六要素,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要素、结构;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一、导入新课请一位同学上台播报这条新闻。
北京第一高楼总投资240亿将于2016年底封顶新京报2012年08月30日07:23讯记者昨日从中信地产高层获悉,其开发的CBDZ15地块即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项目将于2016年底封顶,预计总投资达240亿元。
据中信地产介绍,“中国尊”项目顶部设置观光区域,外立面使用超白玻璃,建成后游客将能达到524米的高度。
数据显示,中信集团2010年12月以63亿元竞标获得北京CBDZ15地块,主要为写字楼,总占地面积11478平米,总建筑面积42.7万平米,总高度528米。
地上108层,地下7层,建成后将取代国贸三期成为北京第一高楼。
(记者曾晖)请大家根据课后练习一的提示,将这则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分别指出(背景和结语略)。
3分钟后交流答案。
二、走进新闻(教师讲解)(4分钟)新闻就是报纸上、电视上、广播里或者网络媒体上发布的消息。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两则》导学案平凉八中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备写设计:李正明 时间:年 月 日审阅:教师先朗诵《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后同学们集体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晴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解释)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板书)学习目标:1 .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接受革命教育。
学习重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法指导:新闻具有三性: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新闻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新闻中记叙的六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新闻必须掌握的内容。
在简要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自主阅读、自由寻找、自由发现、自己巩固,让知识与阅读内容一一印证,让知识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进入灵魂并且融会贯通。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教学时数:两学时第一学时(总第1学时)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辨字形,读准字音芜湖( )阻遏( )阌乡( )襄阳( )绥靖( )鄂豫区( )高屋建瓴( )荻港( )歼灭( )溃退( )杜聿明( )阻塞( )要塞( )锐不可当( )负隅顽抗( )2、解释词语:(1)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盛,声音浩大 (2)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惊心动魄:形容(故事、人物)非常感人。
(4)绥靖:安抚,平定。
(5)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3、教师补充新闻知识点:新闻含义:新闻又称消息,要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最近发生地有社会意义地事实。
广义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新闻的特点:(1)真实性。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 简明性。
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 (3)及时性。
报道要迅速及时。
注意:消息不是“纯客观”的报道,它要把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融入其中。
因此,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新闻的标题:主标(正标)、肩标(引标)和副标(三标齐全是消息标题的一种形式。
有的消息可以无肩标,可以无副标,但一定要有主标)。
引标题是指在主标题前作为引出主标题的一句简短的话,在主标题前;主标题是指一篇文章的大标题,用来提出文章中心或主旨;副标题是指用来解释主调体的话,跟在主标题后,更多时指出时间地点等。
电头:稿子来源,发稿时间地点、发稿记者。
新闻的结构----消息的结构:(1)、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
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
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3)、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4)、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4、教师小结:①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③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④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真实性、时间性、简明性)5、文学常识填空训练:(1)新闻的六要素是( )( )( )( )( )( )(2)新闻的结构分五部分,即( )( )( )( )( )。
(3)新闻的主要特点是( )( )( )(1)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真实、及时、简明。
二.指导学习·研讨课文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⑴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
并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由时代背景人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⑶检查预习情况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朗读课文,找出这两篇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选一篇完成下面的填空)(1)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这则新闻的前两句。
主体:从“二十日起”至文末。
(2)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3)学生交流。
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提示:导语往往是一则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3.理清文章的主体层次顺序。
⑴摘读全文,找出第一则新闻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 结果:(1)时间:1949年4月20日至21日;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的起因: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30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35万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南岸广大阵地,东路军35万已渡过大部分,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铁路线。
(2)熟读、感悟思考:第一则新闻按什么顺序来报道三路大军的渡江作战的?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2)按时间和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写。
从时间上看,中路军最先发起渡江作战,紧接着写西路军,原因是西路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相似,“所遇之敌抵抗甚为微弱。
”虽然东路军与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但东路军遇敌“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另说。
(3)感悟思考第二则新闻主要内容是写南阳,可文中写了许多地方的战况,为什么?这里作者分析双方的军事态势,给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原战场纵横交错的战局图。
把对南阳战场的分析和对中原战场的分析结合起来,分析深刻。
三、能力提升——语言实践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认为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两则新闻?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 导播语:大家知道。
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⑴ 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⑵ 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⑶ 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⑷ 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⑸ 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四、布置作业:1、明确理解新闻的有关文体知识,同时完成“三”中的2、3.2、预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理清新闻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第二学时(总第2学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听写词语2、新闻的六要素及其标题和结构上有特点?3、检查上节作业完成情况: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新课学习探究: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1)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例:比较下面两段话:A、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