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起源早,以农手为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 占主导地位。 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逐步突 破时空限制,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边境、 对外贸易繁荣。 4.货币丰富:由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北宋:最早的纸币。 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明清现以地域为纽带的大 商帮。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6.场所变化:城市到农村;先定时空后打破
二牛二人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直犁到曲辕犁








犁评“进之则箭下, 入地也深;退之则 箭上,入地也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制作材料:
骨、木、石
青铜、铁
(2)制作方法:
打制、磨制
金属冶炼、铸造
(3)使用的动力:
人力
畜力
自然力(风力、水力)
(4)农具种类:
东汉技术趋于成熟
青瓷熊形灯
白瓷公道杯
唐 南 青 北 白
白瓷凤首瓶
越窑青瓷莲花碗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名窑不断涌现
元代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元】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明洪武——景德 镇窑釉里红四季 花卉纹瓜棱罐
明宣德——青花瓷器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 莲纹碗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的个体农业经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 中国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及其子率 众修建的一座 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 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 特征的宏大水 利工程。2200 多年来,至今 仍发挥巨大效 益,
(1)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田租(赋税)、人头税(丁税)、徭役、兵役 (2)土地制度:
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如何认识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的问题?
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凹 形 铁 锄
马桥文化石锄
战国时期铁锄 (湖南长沙出土)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阶段 春秋战国和 秦汉 特点 出现精’ 耕作工具 耧车\耦犁 其 它 垄作法 江南开发 曲辕犁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农业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 手工业 商业 是其发展的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 发展 阻 碍 古代中国的经 济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锁国 构成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神农”的传说和农业的地位 ▲古代中国农业经 2.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革 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和基本特点 3.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主要经营形态 2.主要生产部门 3.主要特征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铁 犁 牛 耕
翻车 筒车
曲辕犁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例: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 耜,教民农作。”上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出现

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7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7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非耕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 C
练2 图示考查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特点 (2017·绍兴3月模拟)读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耕作技术示意图, 下列关于它们共同特点的相关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
A.回转方便,耕作较为轻便 B.显示人力、畜力协作深入 C.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 D.灵活自如,控制耕土深浅 答案 B
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
是( )
A.耦犁
B.曲柄锄
C.曲辕犁 D.翻车
解析 耦犁出现在汉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曲
柄锄出现在汉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唐代出现
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
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故C项正确;翻车是灌溉工具,而
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 史料
[识图解史] 图示中唐曲辕犁相比于汉代耕犁①增加犁壁。 ②犁辕变曲,与犁壁同用方便调节深浅。图示反映的是 一种怎样的农业耕作方式与技术进步?这一方式对农业 生产模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铁犁牛耕及耕犁技术的成熟。影响:提高了耕作 效率,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梳理·基础知识]
一、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
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山西夏县西阴村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茧壳、浙江吴兴钱山漾新 时代
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家蚕丝) 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发现玉蚕;纺织 商周 业在经济生产中地位重要(“妇功”)
纺织技术相当发达,如__马__王__堆__出土的素纱 衣和起绒 汉代 锦等;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到欧洲,中国被称为“丝

(浙江选考)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专题八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小结与测评—

(浙江选考)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专题八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小结与测评—

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考纲·明考情]小题考“活”——杜绝惯性思维不丢分品,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

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解析:选A 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业的粮食生产,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迫使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此时期的战略价值,故A项正确;商战决定争霸成效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而没有突出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2.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员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B.提高粮食产量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D.维护国家统一解析:选A 政府提倡南方北方农作物混杂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和作物品种,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故A项正确;农作物“参植”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政府提倡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为税收提供稳定的来源,故B项错误;“积贫积弱”局面在北宋中期比较明显,故北宋前期的政策不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故C项错误;不同农作物南北“参植”,与国家统一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国之根本,采取一系列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

现将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总结如下: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近年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4古代的经济政策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

近年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4古代的经济政策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4 古代的经济政策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4 古代的经济政策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4 古代的经济政策限时规范特训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4 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2017·河北唐山摸底]商鞅变法两次颁布《分异令》,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其旨在()A.鼓励发展小农经济B.剥夺旧贵族的特权C.培植新兴地主阶级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之一,是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根据“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商鞅主张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新旧贵族之间的权力之争,故B、C两项错误;商鞅变法中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实行郡县制,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2017·兰州诊断]中国历史上常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源在于()A.封建土地私有制B.中央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D.政治统治腐败答案A解析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允许买卖,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所以土地私有是土地兼并的根源,A项正确。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它与土地兼并无关,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与土地兼并无关,C项错误;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政治统治腐败会加重土地兼并,但它不是根本原因,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9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9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2018年海南卷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答案】D2、〔2018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以下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答案】C3、〔2018年广东文综历史,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答案】D4、〔2018年安徽文综历史,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选项是〔〕图4元朝行省图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答案】B5、〔2018年四川文综历史,39〕〔6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序言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及突出特点: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基本形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基本形态是自然经济;农民,承担着沉重的赋役和租税;各代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前提,力求限制土地兼并;3、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管理有严格的制度,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4、历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干知识线索(本课主要讲解的问题整合):1、农业的产生和作用;2、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生产力);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革(生产关系①);4、“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生产关系);5、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教材解析: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和作用1、产生:新石器时代的长江、黄河流域形成了规模的农耕经济,中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南稻北粟局面形成。

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历史证明: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2、评价(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笔记和备注区域①生产关系的内涵包括最核心的生产资料贵谁所有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三个方面。

②小农经济含义: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配套K12】[学习](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配套K12】[学习](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26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及经济政策一、“市”在历代的发展——(d)微点拨正确理解“市”“草市”“夜市”的区别,(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二、“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形成与发展: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此后历代都推行。

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统治。

4.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管理制度,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政治上)限制商人政治权力,堵仕途之路;(经济上)“重租税以困辱之”,发展官营工商业;(生活上)对其穿衣、建房、乘车方面都有歧视性规定。

5.影响(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消极: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三、“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原因: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

3.表现(1)明朝建立“朝贡”贸易体制,禁阻民间出洋贸易。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乾隆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4.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主题一市、货币、经济格局的关联1.汉唐时期对“市”进行严格时空限制(1)汉代史料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论从史出带“宫”字的建筑数量及空间布局表明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2018年的3 784年间,有史可查的记载中,中原地区每3年5个月就有一次较大水灾,每3年4个月就有一次严重旱灾。

”与这些自然气候现象相关的历
史现象不包括()
A. 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
B. 灌溉工具创新不断
C. 水排成为汉代抗旱利器
D. 农耕经验技术不断创新
答案C
解析水排是汉代冶铁鼓风设备,并不是灌溉工具,故选C项。

2 .(2017 •奉化选考测评)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但“社稷” 却被用作国家的代称。

这主要是因为()
A. 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 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答案B
解析以土地神和谷神作为国家的代称,体现了二者对国家的重要性,故选B项。

A C 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 (2017 •金华选考测评)《新全球史》: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 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经济 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 A. 农产品产量增加 C.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答案 C
解析 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重 农抑商政策的确立与铁农具的出现和增加无直接关系,故选
C 项。

4. (2017 •温岭选考测评)《沈氏农书》中记载说:“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 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家庭手工业 ( )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答案 D
解析 提取材料信息: 完成工作量与不完成都有一定的营利, 说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农户自己完成说明生产成本较低。

5.
(2017 •桐乡选考测评)史书记
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一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 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 )
A. 汉代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判断此灌溉工具的动力是水力。

而隋唐五代时期,在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 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6.
(2017 •临海选考测评)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
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 不仅 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 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 手工业的发展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 B
B.人口数量增加 D.水利事业发展
解析由材料中“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可以看出,主要描述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的状况,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和牛耕
的使用。

7. (2017 •义乌选考测评)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最主要特点是()
A. 刀耕火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B. 男女分工十分合理
C.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D. 十分重视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注意图片反映的是男耕女织。

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来;结合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分析B 项是错误选项;C项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正确选项;D项仅反映手工业方
面的内容,太片面,故排除。

8. (2017 •嘉兴选考测评)杜甫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
送茅斋也可怜。

”赞叹的瓷器种类是()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彩瓷
答案B
解析根据诗句意思和所学知识可知杜甫赞赏了白瓷,故选B项。

9. (2017 •余姚选考测评)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
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

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B
解析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可排除C D两项,商品经济下人员的流动
不利于宗族聚居的村落形成。

10. (2017 •余杭选考测评)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
栈、货摊林立。

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 “夜市”和“晓市”。

本段话描述的
现象最早出现在()
A.汉代长安
B.唐代洛阳
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
答案C
解析可以随处选择地点,故已经突破了坊和市的限制,因此是在宋朝。

11. (2017 •慈溪选考测评)中国民谣“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毛驴去赶集。

手里拿着小皮
鞭,我心里正得意。

不知怎么哗啦啦,我摔了一身泥。

”这个“集”在宋代应属于()A.城市B .都市C .草市D .夜市
答案C
解析草市是农村或小城镇中定期举办的买卖货物的市场。

12. (2017 •临海选考测评)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最有可能是指中国()
A. 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 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D.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D
解析西方选择了海洋,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海上航线,疯狂对外殖民扩张,中国选择了陆地,则指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

13. (2017 •义乌选考测评)《后汉书》:“举俗舍农本,趋商贾……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游食者众。

”面对此景,统治者可能采取的举措是()
A.闭关锁国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中央集权制度
D.郡国并行制度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务农者少,而经商者、游手好闲者居多,面对此情况,统治者应该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选B。

14. (2017 •金华选考测评)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
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D
解析从图表中的“工场主”可知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此情景出现在明代苏杭地区。


选Do
15. (2017 •绍兴选考评估)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 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发展,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导致大都市的规模比起以前小了许多,故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 (2017 •浙江绿色教育学考押题)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
越窑生产的“秘色瓷” )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 (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
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

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17. (2017 •浙江绿色教育学考押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材料二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代的坊市制度有何特点。

(2) 根据材料说明北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唐代相比有何变化。

答案(1)①市坊布局规整,有明确的地理位置。

②坊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

(2) 材料二说明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商品交易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