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 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 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常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常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常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于晓敏一、前言抗生素是具有抗病原体活性的一大类物质,自 1940 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

抗菌素是指对细菌和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一类抗生素,而抗菌药物主要是杀灭细菌的。

抗生素是比较广义的,抗菌药物是比较专一的。

二、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及应用要点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如( ppt4 图片所示,抗生素通过作用于细菌不同的部位从而起到抗菌的作用。

抗生素从作用上来讲,可以分为杀菌剂和抑菌剂两大类。

(一杀菌剂1. b 内酰胺类抗生素β - 酰胺类抗生素有一个共性就是均有β酰胺环可被β内酰胺酶水解而失效。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达到杀菌的目的。

影响其作用的因素有抗生素的浓度以及作用剂量、抗生素透过细胞膜的能力、对 b 内酰胺酶作用的抵抗力以及和靶位的亲和力,抗生素的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法有关,β内酰胺酶是有时间依赖性的,一般每 4~6 小时一次。

( ppt8 图片显示的是用时间浓度曲线演示β - 内酰胺酶抗生素的给药方法。

b 内酰胺类抗生素目前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头霉素、单环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 1 青霉素类的药物①主要抗革兰阳性菌:对青霉毒酶不稳定,可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治疗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除外、奈瑟菌属和梅毒的首选药物。

青霉素 V :耐酸,口服,活性较青霉素 G 差。

青霉素 G :注射,剂量 160-960 万 U/ 日 , 个别脑膜炎用量可 >1000 万 U/ 日,要分次给,每次 <500 万 U ,主要用于 G(+ 菌。

②耐酶青霉素:抗菌谱同耐青霉素酶,主要治疗产酶的金葡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 。

常用的为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③广谱青霉素:对革兰阳性、阴性菌均有效,对青霉素酶不稳定。

如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对阴性菌活性强,但易被 b 内酰胺酶破坏。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 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部分由质粒介导,常呈持续高水平表达。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3-内酰胺类抗生素B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3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3 -内酰胺酶。

3 -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3 -内酰胺酶,避免3 -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3 -内酰胺类抗生素/ 3-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3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3 -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3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3-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3-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3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3-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3 -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3 -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3-内酰胺酶(ESBLs)、头抱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3-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3 -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3 -内酰胺酶:表1常见B-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 SBLs主要属2be\2br\2ber 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抱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B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B -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0 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 Bush 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头孢菌素酶( AmpC 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 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 A 类、C 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 B 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 1995 年 Bush 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 年Bush 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 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 主要属 2be\2br\2ber 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 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 可分为 TEM 型、SHV 型、CTX-M 型、OXA 型和其他型共 5 大类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加强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对于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相互 作用的情况,医生应加强药物 相互作用的研究,了解具体作 用机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向患者充分说明用药的重要性 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用药 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耐药性的研 究,为耐药性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06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挑战和
解决方案
挑战分析
耐药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耐药性逐 渐增强,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下降。
药物相互作用
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可能会与其他 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 剂
• 引言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种类和
特性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药理作
用和机制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临床应
用和效果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研发进 展和未来展望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挑战和 解决方案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新药研发
优化给药方案
随着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作用机制 的深入了解,未来将会有更多新型的β-内酰 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进入研发阶段。
针对不同病原体和宿主,优化β-内酰胺酶抑 制剂复合制剂的给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和降 低副作用。
扩大适应症范围
耐药性研究
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β-内酰胺酶抑制 剂复合制剂的适应症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
扩大抗菌谱
通过抑制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 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可以扩大β-内 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谱,使其对 一些原本耐药的细菌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可逆的竞争性抑制剂,如邻氯西林、 双氯西林等;
(2)不可逆的竞争性抑制剂,既与β-内酰 胺竞争酶的活性部位,又与酶发生不可逆 的化学反应,使酶失去活性,如克拉维酸 、舒巴坦、他唑巴坦等;
(3)非竞争性抑制剂,不与β-内酰胺竞争 酶的催化活性部位,而在远离此部位的适 当部位与酶结合,使酶变态而丧失作用, 如甲氧西林等。
实用文档
• 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奇异变形 杆菌所产生的酶。 [3]
• 其特点是能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和葡萄球菌产生 的许多β-内酰胺酶。
• 本身仅有微弱的抗菌活性,能增强青霉素类及 头孢菌素类对许多产β-内酰胺酶微生物的抗菌 活性,减少这些药物的剂量。
• 对摩根杆菌、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差。
实用文档
主要品种
• 哌拉西林+舒巴坦(4:1) • 血、尿及组织浓度高,适用于同时患有多
发疾病预后不良的耐药菌感染。 • 美洛西林+舒巴坦(4:1) • 对严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头孢吡肟
相当,在治疗胸腹腔感染、脑膜炎及泌尿 生殖系统感染中显示明显优势。
实用文档
主要品种
• 头孢哌酮+舒巴坦(1:1,4:1) • 能有效分解致病菌β-内酰胺酶,从而增强
实用文档
主要品种
•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3:1) • 用于产酶肠杆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厌
氧菌等感染; •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 (2:1,4:1,5:1,7:1,10:1,14:1) • 在胃酸中稳定,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在
尿中的药物浓度较高,对耐氨苄西林和阿 莫西林的产β-内酰胺酶菌株作用较强,主 要用于产酶耐药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
• 舒巴坦与克拉维酸的抑酶谱相似,但抑酶 作用稍弱,抗菌活性略强。
• 是金葡菌和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强抑制 剂。
实用文档
主要品种
• 氨苄西林+舒巴坦(1:1,2:1) • 两者协同作用使β-内酰胺酶钝化,抗菌效
力增强,常用于产酶金葡菌,流感杆菌、 卡他莫拉菌、产酶肠杆菌、厌氧菌所致各 种感染。 • 阿莫西林+舒巴坦(2:1) • 抑制细菌转肽酶,阻止细菌细胞壁合成过 程中粘肽的交联反应,破坏细胞壁的完整 性,同时促发细菌自溶系统,使菌体崩解
实用文档
主要品种
• 阿莫西林+他唑巴坦(2:1) • 改善抗生素产酶耐药的情况,主要用于治
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及软组织 感染、淋巴组织感染及关节感染。
实用文档
最新进展—T—he 阿β-l维act巴am坦ase
inhibitor NXL 104 does
• 与酶可逆性共价结合n新ot型in的duβce-内am酰pC胺β酶- 抑 制剂,目前处于Ⅲ期l临ac床tam试as验e e。xpression in
实用文档
Ⅳ型
• Ⅳ型由肠杆菌属产生 • 为染色体介导 • 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 • 主要水解底物是青霉素类,部分头孢菌素

实用文档
Ⅴ型
• 由肠杆菌属产生,为质粒介导的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其有效,主要水解底
物是异恶吐青霉素类。
• 注:超广谱酶是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
实用文档
按作用分为三类
胺酶抑制剂对它无效 • 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孢菌属、流
感嗜血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及脆弱拟杆菌 产等。
实用文档
Ⅱ型
• 由染色体突变介导 • 主要水解底物是青霉素类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他唑
巴坦等)对其有效, • 产酶菌为葡萄球菌属、变形杆菌属及假单
孢菌属等。
实用文档
Ⅲ型
• 由肠杆菌属产生,属质粒介导。 • 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 • 水解底物是青霉素类,部分头孢菌素。
实用文档
克拉维酸
实用文档
克拉维酸
• 克拉维酸是从链霉素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出 的一种抗生素。抗菌谱广,但活性很弱, 其特点是能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和葡萄球菌 产生的许多β内酰胺酶,是第一个应用于临 床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
• 当每一个酶分子被不可逆的钝化,约有115 个克拉维酸分子作为底物被破坏,所以其 抑制酶活性较低.
实用文档
发展历史及进程
1
β-内酰胺酶 抑制剂于 1969年开 始研制
2
克拉维酸是 从链霉菌的 培养液中分 离得到,并 于1977年 完成了全合 成
3
80年代日本 大鹏公司合 成了他唑巴 坦
4
哌拉西林他 唑巴坦上市
1969
1977 1980' 1990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Ⅰ型
• 主要底物是头孢菌素类 • 由染色体突变介导目前分离合成的β-内酰
实用文档
舒巴坦
实用文档
• 舒巴坦属于青霉烷砜类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也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此类抑制剂。能 与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在较低 浓度就可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 不可逆的、竞争性β-内酰胺酶抑制剂,通 过竞争β-内酰胺酶的活性部位而发挥抑酶 作用。
实用文档
• 由于舒巴坦抑酶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强, 所以也被称为进行性抑制剂。舒巴坦自身 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常可单独用于淋球 菌和脑膜炎球菌的周围感染。
• 能抑制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各种质粒介导的 β-内酰胺酶,对染色体介导的Ⅰ型酶也有 效。
• 能增强对一般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活性,但 不能提高对绿脓杆菌的活性。
实用文档
主要品种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1,8:1) • 他唑巴坦与哌拉西林有很好的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同步
性,对产酶菌和厌氧菌其抗菌活性是哌拉 西林的4~8倍,比第三代头孢菌素活性更强 。 [5] • 下呼吸道、泌尿道、腹腔内、皮肤软组织 感染
头孢哌酮对葡萄球菌、假单胞菌、脆弱拟 杆菌的活性。 • 对呼吸道、皮肤软组织及泌尿系统的中重 度感染疗效较好。
实用文档
他唑巴坦
实用文档
• 他唑巴坦是从舒巴坦的衍生物中筛选出来 的高效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效果 最佳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
• 弱的抗菌活性,具有毒性低、抑酶活性强 、稳定性好、抑酶谱广等优点。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2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 病原菌质粒传递产生β-内酰胺酶,致使一 些药物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是病原菌 对一些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 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的主要方式。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一类β-内酰胺类药物 ,可与β-内酰胺酶发生牢固的结合而使酶 失活,和其他抗生素联用可增强其抗菌活 性,减少其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