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增殖资源学——增殖资源学课件PPT

合集下载

鱼类增养殖课件 第七章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

鱼类增养殖课件  第七章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

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
第一节我国自然水域与鱼类资源
一、我国自然水域资源:
(一)我国内陆淡水资源有几种
(1)外流河
(2)内流河(又称内陆河)
(3)国际河
(二)我国的海水资源
1渤海
2黄海
3东海
4南海
二、我国自然鱼类资源
(一)中国淡水鱼类区系组成和分布黑龙江水系长江水系等
(二)中国海洋鱼类区系组成和分布
1.渤海区
2.黄海区
3.东海区
4.南海区
三、水域与鱼类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一)自然鱼类资源开发利用方面:1.过度捕捞
2濒危物种增多
3水利工程建设
(二)自然水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1.自然水域污染日益严重
2地下水过量开采
3工农业用水浪费
第二节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一、禁渔区和禁渔期
二、负责任渔业
三、人工鱼礁
第三节鱼类资源增殖一、经济鱼类的人工放流
(一)鱼类人工放流的主要步骤:
1.放流对象的选择
2.放流水域(海区)的选择
(二)人工放流的主要鱼类
1.涸游性鱼类
2.鲤科鱼类
3.海水鱼类
二、经济鱼类的引种(移殖)驯化
(一)引种的概念
(二)引种的目的
(三)引种驯化工作的步骤和措施
(四)影响引种(移殖)驯化成败的因素
(五)国内外引种和驯化的主要鱼类
(六)引种(移殖)的主要教训。

天然鱼类资源的增殖保护.ppt

天然鱼类资源的增殖保护.ppt

产卵场的保护主要包括三大不利 因素的控制:

不利人为因素的控制; 不利自然因素的控制;主要是水位变化; 不利生物因素的控制:主要针对草上产 卵和石砾产卵的鱼类,控制敌害鱼类;
三、仔幼鱼的保护和救护
对重要经济鱼类尚未达到成熟阶段个体的保护 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繁殖保护工作第三步; 工作主要包括:
人类的许多活动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鱼类的繁 殖环境,进而影响鱼类的繁殖过程;
例如:水利工程的兴建,改变了产卵场环境条 件,如水流、水深、水位变化等,无法满足鱼 类繁殖及后代发育的环境生态要求; 围湖造田直接减少了沿岸水域的天然繁殖场所;
工业污染会使天然产卵场完全丧失其功能;
砍伐森林、垦荒种田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淤积, 底质发生变化,石砾产卵场质量下降;
水体投放鱼类或其他经济动物的苗种; – 一般不采取特别的管理措施,放流的苗种一 般能加入繁殖群体(有例外);

鱼类的人工放流最初开始于回游性的鲑 科鱼类,产卵场投放苗种(内河),进 入海洋育肥,性成熟后,回归放流水体 进行繁殖;
1.人工放流的条件
原有经济鱼类的数量不能充分利用水域的饵料 生物资源,通过人工放流增加资源量,如鲤、 鲫; 由于水利设施阻断了经济鱼类的回游通道,造 成鱼类资源的的下降甚至绝迹,主要是在湖泊 中育肥的回游、半回游型鱼类及其他经济动物, 如河蟹等;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价值的逆河产卵鱼类, 通过人工放流增加种群资源量和产量;
– 控制淘汰不合理的渔具、渔法:像簖、迷魂阵、深 水罟等传统渔具对于仔、幼鱼有非常大的杀伤力; 炸鱼、毒鱼、鱼鹰等渔法对于资源的破坏力极大, 应禁止、淘汰; – 控制环境条件的变化:主要是水位变化,水位突然 下降,造成浅水区的仔幼鱼搁浅,应及时救护,开 沟引水、转移到深水区;

增养殖的概念.ppt

增养殖的概念.ppt

虾蟹类的增殖
❖影响虾蟹类资源量变动的因素:
• 资源量(B)由补充(R)、生长(G)、死亡(M) 和捕捞(C)影响。
• 即:B=R+G-M-C
• 当R+G=M+C时,资源量不变,对于自然虾蟹种群而 言,生长(G)和自然死亡(M)是一定的,增加补充 (R)和限制捕捞(C)对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有利的。
• 归纳来讲,虾蟹类资源量受种群交替状况、产 卵亲体的数量、环境因子的变化、人为性损害 的影响。
1) 环境自然资源变动的原因和资源容量; 2) 饵料生物组成和敌害生物的状况; 3) 海区环境条件; 4) 病原生物的危害程度。
2. 放流海区的选择:
1) 海区的水文、底质条件; 2) 海水的理化特性; 3) 敌害生物种类和危害; 4) 远离盐场和扬水站
1. 增养殖发展不平衡(地区、品种等) 2. 资源利用浪费、环境容量(污染) 3. 技术滥用、病害蔓延、产品质量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
❖增养殖的发展概况
• 我国开展水产增养殖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 公元前2000年,春秋时代荀况、秦汉《吕氏春秋》“竭
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淮南子》“鱼不 长尺不得取”等记载渔业资源保护。 • 公元前460年,范蠡《养鱼经》“治生之法有五,水畜 第一”最早记载鱼类养殖。 • 唐代刘峋《岭表录异》混养技术开始。 • 明代黄省曾《鱼经》、胡世安《异鱼赞闰集》、徐光 启《农政全书》等记载了“四定”、 “轮捕轮放”, 海水港塭养殖虾蟹、鱼类等。 • 20世纪50-80年代,渔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鱼虾人工繁 殖获得成功、网箱养殖、围拦养殖、池塘“八字精养 法”等。
• 渔业资源的特点(自然再生能力有限) • 渔业资源利用率低,人为干预过度(水利建设、过度捕捞等)

《增殖资源学》第三章 渔业资源增殖模式

《增殖资源学》第三章 渔业资源增殖模式

解析
N
R
G
C
M

饵敌

料害

环境: 温、盐、流

放流
增殖工程
捕 捞 渔业管理
Malthus增殖模式
假设环境因素一定时,种群的瞬时增殖速率与
该时刻的个体数成正比。
dNt dt
rNt
r:增殖系数,r 为常数
马尔萨斯增殖亦被称为 与密度无关的增殖。
逻辑斯谛(Logistic)模式 (一)
• 假设rt=r(1-Nt/k),k为环境负荷量或环境容纳量
第三章 渔业资源增殖模式
• 第一节 Russel公式 • 第二节 Malthus增殖模式 • 第三节 Logistic增殖模式 • 第四节 Logistic公式与浅海增殖
Russel(1931)公式
•Nt=N0+(R+G)-(C+M)
• N0:年初资源量。 • Nt :年末资源量。 • R :补充量。 • G :生长量。 • C :捕捞死亡。 • M :自然死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一年的资源增殖量
x
对(3)式微分得 1 rK
dYx dx
er ( x1) erx er(2x1) 1 (1 erx )2 1 er(x1) 2
令 dyx 0,则er(2x1) 1 0,所以x 1 。
dx
2
此时有最大值,即 y1
K
1r
K
1r
2 1 e 2 1 e2
当开捕时间为
t
tm
1 2
时,有最大持续渔获量
y1
2
K
1r
1 e 2
K
1r
1 e2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 要放流苗种。

第十章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增殖

第十章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增殖

2、亲鱼和产卵场的保护
一是限额捕捞,即在每个捕捞季节开始,以相应的科 学建议为基础,确定捕捞限额。然后,通过给渔民发 放捕捞许可证,限制捕捞船只、网具和捕捞量来分配 这些限额。
二是规定禁鱼区和禁鱼期,规定正常生产使用的渔具 和渔法,即在一定时间内对特定水域严禁一切捕捞活 动,使鱼群不受干扰地生长和繁殖,以恢复资源。
鳓 鲱 鲳 鲐 马鲛鱼 鳎 鲨
体长31cm以上 体长22cm以上 体长20cm以上 体长22cm以上 体长45cm以上 体长20cm以上 体长30cm以上
三、繁殖条件改良
一)人工产卵场 ➢人工鱼巢 ➢草上人工产卵场 ➢人工模拟产卵场
二)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是为了增加和聚集鱼类及其他动植物 的种群,达到提高渔获量或保护水生生物的目 的,在水深100m内沿岸海底设置的有一定形状 的礁状物。 ➢渔获鱼礁 ➢增殖鱼礁 ➢游钓鱼礁
人工礁体设计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
(1)结构具有安定性,能适应不同潮流、波浪、 底质状况,而礁体不致发生滑动、倾覆、埋没、潜居 等现象。
(2)礁体结构强度能承受搬运、沉没、堆叠等需 求而不破损。
(3)符合拟聚集或培育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的 生态习性需要。
(4)使用的材质除能充分发挥预期功能外,应经 济可行,而且不会造成海域的污染。
1、非生物环境
• 水温 • 水文条件 • 产卵基质 • 水化学因子:溶氧、盐度
2、生物环境
• 饵料基础 • 病源生物 • 竞争与捕食 • 敌害生物
五、移植与驯化的工作步骤
移植对象选择
生物特性:生长、食性、繁殖、适应性、经济价值
水域环境调查
水环境条件:水域形态、水文、水质/水利建设规划/水域 周边的经济状况。
水域生物条件:鱼类区系结构/饵料生物/敌害及病原生物。 水域渔业状况:水产品市场/渔具渔法/作业季节等。

《鱼类增养殖技术》项目一任务二教学课件.ppt

《鱼类增养殖技术》项目一任务二教学课件.ppt

《鱼类增养殖技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 【案例分析】
• 【思考与练习】 • 1.鱼苗的发育分哪几个阶段? • 2.鱼苗的生物学特点有几些?
《鱼类增养殖技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鱼类增养殖技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Thank You!
2.鱼苗期
• 第三阶段(图2-11-3):体长6.5~ 7 mm,卵黄囊完全吸收,鳍褶中无鳍条,初齿
脱离,仍然栖息在离岸边0.5 m的杂草中,以微小水蚤、无节幼体和轮虫等为饵料,为 外源营养期。

第四阶段(图2-11-4):体长7~9 mm,脊索末端略向上弯曲,且在其下方出现骨质
鳍条,领骨上出现为数不多的角质齿,仍栖息在沿岸的水草中,尚不集群,其饵料组 成同第三阶段。
《鱼类增养殖技术》精品课程资育的时间 • 浮性卵和漂流性卵的胚胎期较短(20 h~40 h)
• 粘性卵的胚胎期较长(60 h~100 h)
• 沉性卵的胚胎期最长(数十天)
《鱼类增养殖技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鲤科鱼类草鱼为例
第一阶段:卵裂和囊胚期 第二阶段:原肠期 第三阶段:神经胚期 第四阶段:器官形成期

第七阶段(图2-11-7):体长13.5~ 15 mm,所有鳍都出现骨质鳍条,肠管形成第
二肠袢,角质齿停止发育,基部并开始合并,摄食周丛生物为主,也时常到池底摄食 底栖生物。
《鱼类增养殖技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3.幼鱼期 • 第八阶段(图2-11-8):体长15~19 mm ,开始出现鳞片, 鳍褶全部消失,口角出现第一对触须始基,角质齿脱落, 幼鱼转入底栖生活,以摄食摇蚊幼虫、介形目为主,此时 已很难捕净。
《鱼类增养殖技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项目三主要淡水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 任务二鱼类的胚胎和仔鱼发育特点的观察与认识

8-1鲍鱼——增殖资源学课件PPT

8-1鲍鱼——增殖资源学课件PPT

分 布 增、养殖
中、日、朝鲜 同左
中、日
同左
日本
同左
日本
同左
美、墨、智 同左
美、墨、智 同左
澳大利亚
同左
美、墨、智 同左
主要增养殖种的生物学
种名
皱纹盘鲍 杂色鲍 大鲍 西氏鲍 红鲍 绿鲍 黑唇鲍 桃红鲍
壳径/最大壳径 水深m
cm
10~20
1~20
5
25
10
17
<10
27.5/1.7kg
20
13~20 12~14/20

发 桑椹期
195min
150min

育 原肠期
6 hr
4.25 hr

膜内担轮幼虫 7~8 hr
6 hr

担轮幼虫
10~12 hr
8~10 hr
胚 面盘幼虫
15~28hr
10~20hr
后 初期匍匐幼虫 3~4d
2d
发 围口壳幼虫 6~8d
3.5d
育 上足分化幼虫 19d
12.5d
稚鲍
45d
24d
的早期发育二
日本的的放流量
皱纹盘鲍
史氏鲍
大鲍
+盘鲍
×杂色鲍
放 流 苗 种 的 获 得
鲍的产卵
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培育
的标志
的放流
的 早 期 发 育 三
的 早 期 发 育 四
日本的鲍渔业与增殖(一)
• 1800年代后半段基础生物学研究(资源保护、 产卵期、人工受精和早期发育) • 1900’s前半段生物地理学、发生学及其资源管理 研究(分布、生态、食性饵料) • 1950~70:的放流增殖技术与育苗技术的研究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知识 ppt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知识 ppt课件
2.水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水温直接影 响鱼 类的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
鲢、鳙、草、青、鲤等生长的适温范围在20~ 32℃左右,15℃以下则食欲下降,生长变慢。
我国广大地区的鱼类池增养殖塘学——水知第识一温章 淡水状养殖况基础 适合温水性鱼类
水温影响鱼类的性腺发育和决定产卵开始的时期。成 熟亲鱼产卵开始的时期主要决定于水温高低,一般都在 18℃才开始产卵。
③水平变化(主要是受风力的影响):白天下风处的
溶氧都比上风处高,上下层均是如此。但清晨溶氧的水平 变化恰恰与中午相反,是上风处溶氧高于下风处。所以清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
晨池鱼开始浮头时,一般总是知识趋向于上风面。
④季节变化:池水溶氧的高量多出现在夏季
和 秋季,低量一般也出现于夏、秋季。上层氧往往超 过饱和度,而下层溶氧则很低,夜间(特别是黎明 前)池塘含氧常常很低,容易产生缺氧浮头的现 象。
(三)池水的运动 造成池水运动的原因主要是风和水的密度差。水的注 入和流出也可以产生池水的流动。 池水运动虽然较为微弱,但对促进水中氧的溶解和传 递,改善水质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因密度差而产生的池水对流是池水运动的一种重要
形式。水的热阻力(即温度较低、比重较大的下层水被温 度较高、比重较小的上层水所替换的阻力)是很大的。
(2)氧盈与氧债
知识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受下列条件制约:
(1)与水温成反比。 (2)与该气体的分压成正比。 (3)与水中的溶质浓度成反比。
气体的溶解速度受制于:
(1)与温度成正比。 (2)与该气体在水中的饱和度成反比。 (3)与气——水面界的接触程度成正比。
气体在水中的扩散速度依赖于:
(1)水分子的扩散作用。 (2)密度流的强弱。 (3)搅拌作用。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 60 50
小黄鱼
1981
60
2004
50
40
白姑鱼
1981 2004
40
30
30
20
20
10
10
0
0
体重组中值(g)
体重组中值(g)
35
星鳗
60
绿鳍鱼
30
1981
50
1981
25
2004
40
2004
20
30Leabharlann 151020
5
10
0
0
体重组中值(g)
体重值中值(g)
%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海洋渔业3.0”
在我国近海实施2-3年的完全禁渔 建设海洋保护区,保护鱼类产卵场、育幼场 利用岛屿、人工岛和岛礁等为基地建设现代海洋牧场 精确评估每年渔业资源产量和可捕获量,实行捕捞总
量控制 借助“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建立海外水产品基地 实行海洋渔业与海洋环境一体化综合管理 建立节能、环保、高效的工厂化海水养殖体系 维持一支高素质的远洋捕捞队伍
10
20
15
20
30
2004
25
2004
40
1981
30
1981
白姑鱼
35
小黄鱼
50
青岛近海鱼类体长组成年间变化
青岛近海鱼类体重组成年间变化
%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360
考核方式与实践环节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20%,平时考勤与 课堂表现10%,期末闭卷考试70%。
实践环节: 1. 三周的教学实习。内容包括海水鱼、 虾、蟹和海蜇人工育苗技术和增殖 放 流技术考察与实践; 2. 4个实验。
关于资源增殖
Stock Enhancement and Sea Ranching 种群增殖与海洋牧场 栽培渔业:一面增殖,一面捕捞,是渔
业资源永久延续。或将对象生物按人们 的意志力加以增殖后再进行捕捞的渔业 方式。(藤永元作,1969) 渔业资源增殖
渔业资源增殖
渔业资源增殖简单地讲“基本上是增加鱼类种 群(包括虾类等水生动物)数量的一种方法, 一种措施。渔业管理、改善种群生活环境、向 水域投放某种装置和成鱼、幼鱼及卵等都能达 到增加种群数量的目的”(叶昌臣,1995)。
据有关专家分析: 传统的黄渤群系带鱼、鲆鲽类、真鲷、河鲀、 黄姑鱼等渔业都已先后失去了渔业利用价值。 东海区“四大渔业”的大、小黄鱼、带鱼 乌贼资源,仅带鱼还能形成渔汛。 70年代初期的绿鳍马面鲀资源近几年也遭破坏。
增殖渔业与捕捞业、养殖业
介于养殖业与捕捞业二者之间,与二者 有本质区别。
增殖渔业主要通过两个基本途径实现:
“海洋渔业3.0”面临的挑战
1 • 渔民生计问题 2 • “总量控制”额度的确定 3 • 近海保护区的建立 4 • 海洋超级牧场建设 5 • 海洋综合管理
苗种与亲体放流
人工礁、海中林
栖息场所与天然饵料 扩大水域容纳量
增加渔业资源量 增殖场改良与建造
经济、生态、社会之综合效益
体长组中值(mm)
肛长组中值(mm)
0
0
5
10
5
%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生 境 丧 失
胶州湾水域面积(km2)
年份 1928 1958 1971 1986 2001 2006 面积 560 535 452 403 367 354
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滨海湿地丧 失约200多万hm2,相当于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天然 红树林面积由50年代初的约5万hm2下降到目前的1.4万 hm2,80%的珊瑚礁资源遭到破坏。
15
10
20
15
25
20
30
2004
1981 2004
40 35 绿鳍鱼
1981
30 25
星鳗
体长组中值(mm)
体长组中值(mm)
0
0
5
10
%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渔业)增殖资源学
Fisheries Resources & Stock Enhancement
主要内容
绪论 第一章 世界海洋牧场的进展 第二章 渔业资源增殖场的环境 第三章 渔业资源增殖模式 第四章 人工鱼礁 第五章 对虾增殖 第六章 真鲷增殖 第七章 虾夷扇贝增殖 第八章 增殖 第九章 海参增殖 第十章 海蜇增殖 第十一章 海藻增殖
广义地,渔业资源增殖是指用人工措施放流苗 种或人工栽培、科学管理、收获以及对渔场环 境改造与保护等方法,使渔业资源再生产类似 于农牧业的一种渔业方式。
海洋牧场的定义
海洋牧场(Marine Ranching)是一个新型的增养 殖渔业系统,即在某一海域内,建设适应水产资 源生态的人工生息场,采用增殖放流和移植放流 的方法,将生物种苗经过中间育成或人工驯化后 放流入海,利用海洋自然生产力和微量投饵育成, 并采用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和环境监控技术对其 进行科学管理,使其资源量增大,有计划且高效 率的进行渔获。
世界渔业生产趋势图(1950-2012)
2012-2013年全球海洋捕捞产量TOP15
全球海洋鱼类种群开发现状(1974-2011)
全球已利用鱼类指数变化趋势(1970-2010)
中国渔业年产量变化(2009-2014)
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
气候变化、生境丧失、外来种 过度捕捞、环境污染 不可持续的海水养殖
广东省沿海污染排放(×108t)
年份 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总氮
总磷 COD
1992 10.96 11.64 2000年农业(×104t)
2002 11.92 29.99 6.79 1.16 142
中国海洋渔业面临的危机
过度捕捞造成: 单位努力量渔获量不断下降 渔获群体组成小型化、低龄化 渔获种类组成低质化、低值化现象日趋严重 传统经济鱼类资源已经几乎绝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