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利与弊
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许渊冲的理论对诗歌翻译启示较大,这种“理论”源于许渊冲的先驱
方法,主要强调译者在译者进行审美整合的过程中,将译词的细节“现
代化”表现。
许渊冲曾经称,“翻译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双方
文本的细节相连,使双方融为一体”。
因此,许渊冲所提出的“连结”思想,即译者不仅要精准可靠地将原文内容、内容和语言传达给读者,
还要保持两个语言之间的连结,只有这样,诗歌译文才能更好地向读
者传达出它的审美功能,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审美气质。
除此之外,许渊冲的理论还启发了许多诗歌翻译的技巧,例如采用“押
韵法”和“保留形式”等原则,以此更加真实地表达诗歌的审美功能。
许
渊冲也提到:“在张力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有敏锐足够的感觉,以此
体现诗歌的节奏与韵脚,尽量以原语文本的读音以及结构重现元语文
本的诗歌审美。
”这一理论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除了从字面意义上去准确传达原译文本,还要注重保持原诗歌的音乐
节奏及审美风格。
最后,许渊冲最重要的理论精神,就是强调译者不仅要将原文意义表
达准确,还要努力将诗歌审美以创新的方式传达。
他强调,翻译者应
该在表达中尊重原诗歌作者的创作意图,保持原件格调,尽量使译文
风格尽可能地近于原文,这样可以保持诗歌的审美质感,使得诗歌的
审美启发,能够正确地传达给读者。
总之,许渊冲对于诗歌翻译的理
论为诗歌翻译者提供了一条参考线,它们可以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
有效的审美关联,避免“模仿式”文本创作和随意翻译,从而实现最终的文化传播目标。
浅议许渊冲之文学翻译理论

语言研究浅议许渊冲之文学翻译理论王峥翔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摘 要: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许渊冲汲取中国传统译论的精华,提出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该文旨在阐述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思想及其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学翻译;许渊冲;中国学派;翻译理论作者简介:王峥翔(1989-),男,汉族,陕西大荔县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150-01一、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许先生将其理论归纳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美”指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
他认为,意美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音美次之,形美末之。
从他定义的“三美”可以看出“他的翻译理论当属美学翻译的范畴,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体现美,传递美的文学体裁”(李:82)。
“化”指等化、浅化、深化;“三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
“深化”,是指特殊化、具体化、加词等译法;“浅化”,是指一般化、抽象化、减词等译法;“等化”是指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译法。
“等化指形似的译文;浅化指意似的译文; 深化指神似的译文”(黄:75)。
“之”指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知之”,就是指原文说什么,“好之”,就是指译文怎么说;“乐之”,就是对“说什么”和“怎么说”都感到愉悦。
“艺术”即“翻译是艺术”;“艺术论”是文学翻译的认识论。
“艺术研究的是‘美’”(许:20)。
“创”,即“创译论”,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
文学翻译必须具备创作精神,必须把文学翻译的工作质量提高到艺术创作的水平。
“优”即“优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
他认为,在保证忠实通顺的基础上,是否发挥了译文语言的优势是判断译文优劣的标准,这是他“首次提出发挥译文语言优势”(金:93)。
“似”,即“神似论”,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论许渊冲《西厢记》英译本的文学性

论许渊冲《西厢记》英译本的文学性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描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许渊冲的
英译本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首先,许渊冲的英译本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他在翻译时,不仅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学性,而且力求将原文中的情感和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
他用精确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了原文
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其次,许渊冲的英译本非常生动。
他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使读者
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此外,他还用流畅而优美的语句来表达原文
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最后,许渊冲的英译本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他用优美而流畅的语句来表达原文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此外,他还用对比、比喻、排比、反复等手法来表达原文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故
事情节。
总之,许渊冲的《西厢记》英译本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它准确地传递了原文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此外,他还用流畅而优美的语句来表达原文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西厢记》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也具
有很强的实用性。
许渊冲译唐诗宋词诗经读后感

许渊冲译唐诗宋词诗经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许渊冲翻译作品的特点1.美学思想的体现2.创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三、许渊冲译唐诗宋词诗经的具体实践1.李白诗选2.唐诗三百首3.宋词三百首四、许渊冲翻译作品的意义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2.跨越国界传播中华文学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许渊冲,一位致力于翻译中国古典文学的巨匠,他的翻译作品涵盖了诗经、唐诗、宋词等诸多经典。
本文旨在通过阅读许渊冲翻译的唐诗宋词诗经,体会其翻译的魅力,并探讨其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二、许渊冲翻译作品的特点1.美学思想的体现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不仅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美,更在英文译文中体现了中华文学的美学思想。
他的翻译力作《诗经》英译本,展现了他在翻译中的探索,其中美学思想的体现首当其冲。
许渊冲曾说:“理论来自实践,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我提出"创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的哲学基础。
”他的翻译美学思想,在其《诗经》英译本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2.创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在继承前人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中国学派文学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中,应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中华文学的独特魅力。
他的翻译作品,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诗经,都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实践价值。
三、许渊冲译唐诗宋词诗经的具体实践1.李白诗选许渊冲译李白诗选,将诗仙李白的100 首代表诗作译成英文,使读者感受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在外文语境下的独特魅力。
2.唐诗三百首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以汉英对照的方式出版,其中英文部分由英文母语专家亲自审定。
这本书让海内外读者在英文语境中,也能体会欣赏到中华古典文学的美与魅力。
3.宋词三百首许渊冲译宋词三百首,以汉英对照的方式出版,其中英文部分由英文母语专家亲自审定。
这本书让海内外读者在英文语境中,也能体会欣赏到中华古典文学的美与魅力。
四、许渊冲翻译作品的意义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英文世界得以传播,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浅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利与弊

浅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利与弊摘要:中国众多翻译家中,许渊冲无疑是最成功最知名的一位,在其翻译作品中,《红与黑》无疑是备受争议的一部。
本文将通过分析许译《红与黑》和归纳相关评论浅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利与弊,以此更好的理解文学翻译的真谛。
关键词:许渊冲;翻译理论;《红与黑》在许渊冲众多的翻译作品中,《红与黑》无疑是备受争议的一部。
在此之前,至少已有4种中译本,但没有一种能达到许渊冲“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这一要求,为此许渊冲着手于《红与黑》的翻译工作并于1993年完成这部译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许译《红与黑》的出版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可以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成为轰动中国翻译界的一件大事。
南京大学教授许钧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并询问了众多学者和译者对许译《红与黑》的观点和看法。
从没有一部译作引起过如此大的关注,也从没有一位译者引起过如此激烈的争论。
一、许渊冲翻译理论的优势尽管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翻译作品,被诉多学者所批评,他仍有许多优势不容忽视。
首先,通过许渊冲的翻译,文学翻译找到了明确的定义和定位。
在许渊冲之前,许多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到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但文学翻译的特质却没有被清晰界定。
1934年,钱钟书先生曾提出,“翻译即艺术”,但中国翻译界并没有对此产生重视。
著名作家茅盾如此定义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将原著中的艺术意境通过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读者能够受到鼓舞、感动,并且阅读译作就如同享受阅读原作一般。
”茅盾证实了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但其提出的“艺术意境”似乎有一些飘渺,离准确定义还相差甚远。
相比之下,许渊冲采取了一种直截了当的态度,他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是一种艺术。
在其翻译的《红与黑》中,就有众多体现,《Mme de Rênal était exaltée par transports de la volupté morale la plus élevée》,許渊冲翻译为“ 德雷纳夫人心情激动,如醉如痴,仿佛神游九天之上”,通过“心情激动”“如痴如醉”“神游九天”这些翻译,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许渊冲完全发挥中文凝练的优势,与原文产生一种竞争。
浅析许渊冲译李白诗词中翻译策略的运用

浅析许渊冲译李白诗词中翻译策略的运用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深受人们喜爱。
而许渊冲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以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为人称道。
在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中,他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来传达李白诗词的内涵和韵味。
首先,许渊冲注重翻译准确性。
他在翻译李白诗词时,力求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删或改动。
他对李白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静夜思》时,许渊冲保留了原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原文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贴合原意。
其次,许渊冲注重翻译的语言美感。
他在翻译中注重音韵、节奏和韵律的保持,使译文具有李白诗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例如,在翻译《将进酒》时,许渊冲运用了平仄押韵的手法,使译文中的韵律与原文相似,同时保留了原诗的豪放和激情。
此外,许渊冲注重翻译的文化转化。
他在翻译李白诗词时,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转化为目标语言的文化符号,使译文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翻译《月下独酌》时,许渊冲将原文中的“兄弟”改为“朋友”,将原文中的“长亭”改为“咖啡馆”,使译文更贴近当代读者的生活和文化背景。
最后,许渊冲注重翻译的个人风格。
他在翻译李白诗词时,不拘泥于传统的翻译方式,而是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他的译文充满了个人的情感和诗意,使译文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总之,许渊冲在翻译李白诗词时,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包括准确性、语言美感、文化转化和个人风格等。
这些策略的运用使他的译文更加贴近原著,同时也更符合当代读者的需求。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传达了李白诗词的韵味和内涵,还展现了他独特的翻译才华和创造力。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翻译艺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是语言之间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
许渊冲,作为当代中国翻译界的佼佼者,其翻译理论与实践成果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及实践,揭示其背后的艺术魅力。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他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美学平衡。
他认为,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在语言、文化、情感等方面实现美的传递。
许渊冲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三、许渊冲的实践探索许渊冲的翻译实践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文的美学风格,同时充分考虑译语的接受度。
他善于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意译、音译、化译等,使译文既符合原文的意义,又能在语言上实现美的再现。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而且在国际上也获得了高度评价。
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关注文化、情感、意境等方面的传递。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他通过精妙的翻译技巧,将原文的美学元素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欣赏译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文的美学魅力。
这种美学传递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化的内涵上。
五、许渊冲翻译理论的美学价值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他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这种观念打破了传统翻译观念的束缚,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他的实践成果也充分证明了其理论的可行性。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语言上实现了美的再现,而且在文化、情感、意境等方面也实现了美的传递。
六、结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他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从许渊冲的英译诗看韵体译诗的得失

一
诲
引言 诗歌究竟可不可译 ?可译 的话 , 究竟采取何种 翻译策略才 能 再现诗歌的美与价值?诗歌 翻译 , 历来倍数关 注 , 且争议 不断 , 国 内外许多 的诗歌翻译学派也应运 而生 国外学者 A deL fvr n r e ee e 曾给 出七 种译诗模式 : 音位 翻译 、 译 、 直 韵律翻译 、 散文体翻 译 、 韵体翻译 、 无韵诗体 翻译及解释性翻译 。 在诗歌 翻译方面 , 国比较有名 的非许渊冲莫属 。他一直 践 我 行 “ 体译诗” 韵 的主张 他坚持认 为“ 用韵是构成“ 诗之所 以为诗” 的必 要条件 . 属于“ 韵 音美 ” 明显的标记 . 美高于 求真 . 于 最 求 属 更深 层次 意义上的忠实 。而深 圳大学 的刘英 凯教授则认 为用韵 并 非是 的必要条件 . 只有求真才能求美 , 切勿因韵害义 。国外 翻 译理论家 L fvr eeee则认 为 , 韵体译诗从一开始就注定 失败 诗歌 翻译 该何 去何从 .尤其是 中诗英译该采 取怎什么策略 .仍 需考 量。
Beo e my b d a p o o g t — — f r e o l f i h — — — l — ——
Ca tbe h a —fo to he g o d? n i o r r s n t r un
L o i gu , n h o rg t o k n p I d t e mo n b i h ; i f
1 31
另外 . 从文化传播 的角度来 看 . 许渊冲教授 的译作 大部分过 于通顺 . 所以在外 国读者群 中的反应并不理想 绝大 多数外 同读 者都表示读 他的译诗像是在读儿歌一 样 , 文学 价值不高 。那 么 . 从 文化战略高度 来看 .这种做法 在某种程 度上并没 有成 功地达 到文化交流的 目的 。甚至使 中国文化的价值在 翻译 过程 中流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利与弊
作者:马小桐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4期
摘要:中国众多翻译家中,许渊冲无疑是最成功最知名的一位,在其翻译作品中,《红与黑》无疑是备受争议的一部。
本文将通过分析许译《红与黑》和归纳相关评论浅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利与弊,以此更好的理解文学翻译的真谛。
关键词:许渊冲;翻译理论;《红与黑》
在许渊冲众多的翻译作品中,《红与黑》无疑是备受争议的一部。
在此之前,至少已有4种中译本,但没有一种能达到许渊冲“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这一要求,为此许渊冲着手于《红与黑》的翻译工作并于1993年完成这部译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许译《红与黑》的出版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可以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成为轰动中国翻译界的一件大事。
南京大学教授许钧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并询问了众多学者和译者对许译《红与黑》的观点和看法。
从没有一部译作引起过如此大的关注,也从没有一位译者引起过如此激烈的争论。
一、许渊冲翻译理论的优势
尽管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翻译作品,被诉多学者所批评,他仍有许多优势不容忽视。
首先,通过许渊冲的翻译,文学翻译找到了明确的定义和定位。
在许渊冲之前,许多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到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但文学翻译的特质却没有被清晰界定。
1934年,钱钟书先生曾提出,“翻译即艺术”,但中国翻译界并没有对此产生重视。
著名作家茅盾如此定义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将原著中的艺术意境通过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读者能够受到鼓舞、感动,并且阅读译作就如同享受阅读原作一般。
”茅盾证实了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但其提出的“艺术意境”似乎有一些飘渺,离准确定义还相差甚远。
相比之下,许渊冲采取了一种直截了当的态度,他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是一种艺术。
在其翻译的《红与黑》中,就有众多体现,《 Mme de Rênal était exaltée par transports de la volupté morale la plus élevée》,许渊冲翻译为“ 德雷纳夫人心情激动,如醉如痴,仿佛神游九天之上”,通过“心情激动”“如痴如醉”“神游九天”这些翻译,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许渊冲完全发挥中文凝练的优势,与原文产生一种竞争。
第二,在其翻译理论的基础上,许渊冲重新归纳了前人理论,比如钱钟书的“化境说”,傅雷的“神似论”,许渊冲将他们发展并建立了一套更加系统的翻译理论。
尽管还不尽完美,这套理论对于我国翻译事业意义巨大。
相较于传统抽象理论化的翻译理论,许渊冲提供了更加具体
直接的翻译方法,尤其是三化论,它分为“深化”“浅化”和“等化”,以此来指导翻译实践。
如前面所举的例子,《volupté》本意“高兴快乐”,这里译者进行“深化”译为“如痴如醉”,《la plus élevée》本意“最高”这里深化为“九天之上”。
第三,许渊冲非常重视文化的传递。
正如许钧所说:“总体上看,许渊冲非常有文化视野,他是第一个提出文学翻译就是两种文化之间竞赛的人。
”在许渊冲的著作《翻译的艺术》的序言中,他曾指出中国译者尤其是文学翻译方向的译者的责任,在于将外来文化的精髓带给中国文化,同时,应该将中国文化最好的一部分带给世界文化。
就是这种文化意识使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在《红与黑》原文最后一章描写德雷纳夫人之死《trois jours après Julien,elle mourut en embrassant ses enfants.》,这里《mourut》译为“魂归离恨天”,许渊冲借用了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中描写黛玉之死是的描写,使译文更好得为中国读者接受与理解。
二、弊端
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弊端之一,也是他被许多学者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无视原作者的创作风格。
其译作《红与黑》出版后,许钧曾写信给许渊冲就小说的原始风格和翻译传达的风格进行讨论。
但遗憾的是,许渊冲没有给出最严肃的回应。
在《红与黑》原文第四十八章中《...et qui ensuite n’ont pas assez d’arge nt pour acheter un hommeà vingt ans et se pousser dans une carrière !》,《acheter un homme 》本意為“买一个人”,许渊冲却译为“买马服兵役”,“人”突然变成了“马”,实在让人费解。
郭宏安也曾指出,译者可以把翻译当作两种文化间的竞争,却不可以把原作品的风格考虑进去,因为作品的独创性只属于作者一个人,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与之竞争。
翻译中,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的竞争性确实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他总是促使译者追求最好的翻译,另一方面,竞争也意味着抹杀原作的独创性,这一点使得许渊冲的翻译竞赛论遭受众多批评。
三、现状与未来
尽管备受争议,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作为其翻译成就的重要部分,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
众多学者开始重视其理论,已有众多评论与论文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展开深入的讨论,如:翁帆的论文《重现艺术的理论》,赵蓉的论文《Xu Yuanchong’s Rivalry》,张智中的著作《许渊冲与艺术翻译》等。
许渊冲的竞赛论打破了传统的“信达雅”中“信”的观念并主张译者的独创精神,这在我国翻译理论界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具有重大的意义。
同时,三美论的提出也为翻译的美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评判标准,这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翁帆在其论文总结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很值得尊敬,她甚至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译作水平超过原作的可能性。
张智中在其著作中指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史中占有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是我国翻译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总之,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是独树一帜的。
但是,怎样将他不断完善?他是否能成为其他翻译理论的基础与源泉?是否能与其他翻译理论不断融合变得更有说服力?这些,我们期待更有能力的人为我们解答。
参考文献
[1]司汤达著,许渊冲译,《红与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许钧,《‘化’与‘讹’——读许渊冲译有感》[J],《文字·文学·文化——汉译研究》,
p209
[3]翁帆,《重现艺术的理论》[J],2005,p.6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