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幸福,就很难塑造出幸福的学生
师德演讲稿《做一名幸福的教师》(精选10篇)

师德演讲稿《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尊敬的领导、教授、同事,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各位分享的主题是《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时刻肩负着培养未来的重任,但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和压力,如何才能做到幸福?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开拓者,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梦想、有责任感的人。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用知识和智慧影响和启迪学生。
其次,我们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他们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
我们也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创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共处的教学氛围。
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会更高,教师的工作也会事半功倍。
再次,我们要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教学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甚至有时会想放弃。
但这时候我们要懂得自我调整,去寻找自己的内心动力和使命感,坚持到底并不断进步。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交流、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和魅力,珍惜自己的职业荣誉和职业形象。
我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之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角色,我们的职业有着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为学生付出真心和热情,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
尊敬的听众,做一名幸福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追求和信仰。
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种信念,不断发掘自身潜能,给予学生和社会更多贡献,我们就能在职业生涯中获得真正的幸福。
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追求幸福与成功,谢谢大家!师德演讲稿《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精选5篇)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精选5篇)《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1最近,读了一本教育专著,名为《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我不由地思考,老师和学生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最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我想,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学生时才能处事不惊。
看了王三阳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我的收获极大。
王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
当然,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
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
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你就不要老师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
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
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
有时,我们教育者就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等等。
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其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
浅谈我的大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浅谈我的大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浅谈我的大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科学职业幸福观影响下,高校教师职业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幸福的学生,同时也提升自身的职业幸福感。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浅谈我的大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浅谈我的大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1摘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光是指物资上的享受,更是为社会做出了一份贡献;付出而不求回报这就是教师的职责特点。
对学生来说,一生能遇上一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对我们教师而言,一生能教会更多的学生会生活、成人成才是最大的幸福。
关键词:教师职业;无私奉献;幸福感高尔基说:“工作愉快,人生便是天堂;工作痛苦,人生便是地狱。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体验,要用心去感受,要用情去触摸。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无可非议。
我认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光是指物资上的享受,更是为社会做出了一份贡献,这就是幸福。
但其实什么是幸福,永远没有一个划一的界定,相同的生活境遇,在此人眼中会倍感幸福,充满感恩,在彼人眼中或许会深感痛苦,充满沮丧。
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观都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价值观和心境心态。
就像现在有许多人在羡慕教师职业的纯洁稳定,而许多教师反而羡慕墙外的丰富多彩,对自己年复一年的工作倍感枯燥、痛苦,甚至可怕到什么感觉都没有了,麻木了。
其实,体验幸福是一种快乐。
1985年,我从贵定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一所乡级中心小学任教,赶上第一个教师节,我满怀激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享受着一名教师的快乐。
可是几年下来,由于当时的很多原因,我胆怯了,不安心了,总觉得教师地位低、收入低,别人问起自己是在干什么工作时,都不好意思说是教师,成天怨声载道、消极怠工,根本没有安心教书,老是想干点什么,可什么都没干成,更没有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
可是现在我要给同行们诉说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我现在的教师职业幸福感,那是1997年12月下旬的一天,当时我是初三(5)的班主任,我班有一个成绩较差的叫龙林的学生(代名)没有到校上课,我问班上学生他为什么没有来,学生都说不知道。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谈陶行知教我们做好教师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谈陶行知教我们做好教师当下学校教育中,教师是否幸福?答案是:很多学校的老师并不幸福。
本文从陶行知教我们做好教师谈起,分析了教师不幸福的几个原因,然后提出了做一个幸福教师的几点建议。
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愿我们的老师加强学习,都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
标签:幸福;陶行知;好教师一、当前学校教育中教师感到不幸福的根源(一)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以教学为中心”成了各中小学最响亮的口号;中考和高考的升学成绩,成了学校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教师的生命线。
“成绩是生命”、“考试才是硬道理”成了学校最为响亮的“理论”,在这种理论面前,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学生成了一部部学习的机器和考试的机器。
学习成了学生唯一的生活内容,分数成了学生唯一的荣耀和耻辱。
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隔离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而生活教育中,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
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
然而,目前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不少学校只希望学生一头扎进书堆里,少管“闲事”。
有的学校甚至提倡“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攻读教科书”。
长期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单行道”,使学生成了笼中之鸟,即使有一天打开笼门,他们也没有胆量和能力展翅翱翔。
学校与社会严重隔离。
(三)学校与学生家长双重压力今天的教育界,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表现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教学为中心”,成了各中小学最响亮的口号;中考和高考的升学成绩,成了学校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教师的生命線,“考试才是硬道理”。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老师的命根”,在巨大的考试压力面前,教师和学生只能大搞题海战术,于是,教师和学生都身心疲惫。
于是乎考核制度促使教师积极挤占学生时间,多布置作业;促使教师加班加点,努力把自己教的班的成绩排在前几名。
教师的幸福感演讲稿13篇

教师的幸福感演讲稿13篇教师的幸福感演讲稿1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老师们,大家好!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超越物质的人生追求,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
“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志饥餐胡虏肉”是岳飞的幸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藏之深山,传之后世”是司马迁的幸福,“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是范仲淹的幸福,“晨兴理荒穗,带月荷锄归”是陶渊明的幸福,是的,文臣以政治清明为幸福,武将以立功沙场为幸福,史家以作品传世为幸福,隐士以回归田园为幸福;米开朗基罗用了四年时间完成《创世纪》时年仅37岁,但看上去俨然成了一个面容憔悴躯体佝偻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是他却告诉教皇说自己是幸福的,南丁格尔放弃自己优裕的贵族生活到战场上去做一名护士,饱受艰辛,但她也是幸福的。
所以,幸福与物质无关,与索取无关,幸福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精神慰藉,是人一生奋斗的最后归宿,是一种感觉,体验这种感觉的程度是由一个人为他所从事的事业的付出程度决定的!老师们,同志们,今天我想告诉大家,“幸福的人都有相同的理由,他们你的幸福源自于对自己职业理想的追求,而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这些不幸和我们的职业无关,我们不要把生活之中的各种不幸都带到职业中去,我们从事的职业是世界上最高贵的职业,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高于动物是因为人类拥有智慧,而哪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是从老师那里学会的呢?古代出现过几次以拜师为耻的事件,然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事实证明,谁离开了老师谁将自取灭亡!我们的这一职业是无可取代的,不管是和平还是战争,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个时候都是社会之中最重要的职业。
而我们就是这个职业的从业者,我们是孔子、孟子、亚里士多德、苏霍姆林斯基的事业传承者我们在和杨振宁、魏书生为着同样的理想并肩奋斗着,我们是无比骄傲的,是最最幸福的!可是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有压力,会觉得烦躁,会觉得工资太低,并因此觉得不幸福,但是,这些和我们的职业无关,任何一种职业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只是一种精神倦怠,我们都是老师,应该能够为自己做好这种倦怠的调节。
幸福教师

曾经有这么一条短信在我们教师的手机里疯传:“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起得比鸡早,下班比小姐晚,装得比孙子乖,看上去比谁都好,五年后比谁都老……”我是一线教师,我完全能够理解老师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但是,今天我不想在这儿讨论老师感到不幸福的原因。
我想,做一名教师,首先要知道,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
让孩子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仍然快乐地追求着幸福,这样,教育就成功了,教育的终极就是要让幸福伴随着孩子一生,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追求人生成功的幸福。
教育不是让人走向上流社会,而是获取智慧和心灵自立的力量。
没有人能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别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
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一种态度,幸福感不是来自生活经历本身,而是来自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境遇都给了我们一个积极应对或消极应对的机会,正是我们选择的应对方式决定了在事情结束后,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和不幸福的程度。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幸福,教师为什么不呢?曾经,一个微笑、一场初雨、一首歌曲都能让我们快乐。
为什么在工作中不快乐?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
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是一种心理感觉。
只要我们常喝心灵鸡汤,为自己的心理排毒,让我们的心灵宁静、健康、快乐,我们的幸福就会像花儿一样开放。
那么,这一碗心灵鸡汤有哪些配料呢?一、理解1、理解社会对我们的期望。
社会期望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精湛的教学艺术,较强的科研能力,优良的综合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勇于创新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恨不得老师是圣人。
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影响。
学校的教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
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
正因为我们的职业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所以,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才会如此的高,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并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
做幸福的教师心得7篇

做幸福的教师心得7篇出色的心得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记录下来,网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做幸福的教师心得最新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做幸福的教师心得篇1一场没有演讲稿、没有ppt的激情演讲震撼了会场的300多位教师们。
崔跃松老师的演讲以他艺术的掌握、心理学的学习、知识的渊博、独到的见解、人格的魅力、超强的记忆力等,使得老师们佩服、折服,获得现场全体教师多次热烈的掌声,我们每位教师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师德教育。
崔老师围绕《做有幸福感的一流教师》为主题谈论了一系列有关师德师风的独到见解。
怎样做有幸福感的一流教师,崔老师送给大家三个字,分别是:“品,“爱,“能,“品”:教师的一流体现在品,尊严、自由、名声。
崔老师例举了很多实例指出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不能伤害孩子的尊严,做一个有品的教师,同时教育孩子从小做一个有品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最重要的是传道,要让孩子知道人生最重要的是自由,不可在小时候养成品行问题,长大了会丢了自由。
而名声就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上,自律和他律的结合才是师德师风的保证。
“爱”:爱自己、爱别人、爱事业。
正如崔老师的一句话:“吃不饱的时候只有一个烦恼,吃饱饭时却有无数烦恼,这是一个浮躁、急躁、甚至暴躁的社会。
我们不能掌握我们的命,但是能掌握我们的运。
“希望是火,失望是烟,人生路上一直是一边点火一边冒烟,人生虽有不如意,但也要爱自己、爱生命。
当然也要做到爱别人:爱别人的孩子、爱别人的父母、爱同事,爱身边每一个人。
崔老师向我们传授了为人处事的“四二二”定律。
四项基本原则:当面尊重、背后赞扬、好事想着、坏事帮忙;练就两样本领:做事让人感动、说话让人高兴;吃下两样东西:吃苦、吃亏。
爱别人要从身边做起,作为教师更要从对学生的点滴关爱做起,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能做到爱别人的孩子是伟大的。
人生就一万多天,有人只是过了一天而重复了一万次而已。
教师阳光心态心得体会与感悟5篇

教师阳光心态心得体会与感悟5篇教师阳光心态心得体会与感悟1阳光是万物生存之源,阳光意味着热情,阳光意味着活力,阳光意味着年轻,有了阳光才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阳光给人的感觉是美好的,它代表着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代表着热情向上。
做老师如果给你前面加上个“阳光”来修饰,那也是我们每个老师的理想。
首先要把自己的观念转变过来,要有阳光心态。
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质上与财富相貌地位权力没多大关系。
幸福由自己思想心态而决定。
作为一个老师,无论有多大,都应该拥有阳光心态,那样才能拥有火一般的工作热情,拥有一颗年轻的不断进取的心;拥有一个健康而又充满活力的身体。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所处的环境,我们就试着去适应这个环境;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就试着去改变自己;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待事情的态度;如果我们不能向上比较那就试着向下比较。
这样的话我们会快乐许多,也会幸福许多!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此而快乐许多,幸福许多!其次就是要享受生活享受教育本身。
“当老师苦啊,每天上课讲得口干舌燥,下课还得备课改作业,可能还‘上不讨领导好,下不得学生欢’。
一旦只觉得“苦”而体会不到“乐”,人们就会选择放弃,就会选择逃避。
我们要坚信,教育的过程是美好的,教育的前景是美好的,我们完全可以轻松愉快地教好书,享受教育带来的巨大乐趣。
课堂上,可以从学生稚嫩的发言中读出灵性,可以从学生大胆的想象中听出创造,可以从学生双眼闪烁的光芒中体会到学生对你的信任,可以从学生领悟知识后的表情中感觉到教育的价值……面对“差生”,如果我们每位教师有乐于发现的眼光,就能读出每位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位学生成功的快乐。
点点滴滴,如甘泉,那么清冽甜美。
我们只有获得源源不断的愉悦感,才能让这种愉悦不断推动我们在教育的路上前行。
因为享受,意味着快乐,意味着满足,意味着成功,意味着幸福。
’教师阳光心态心得体会与感悟2暑假我认真品读了《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做一个优秀的阳光教师必须要做到:在面对孩子,要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同事,要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面对家长,要能阳光般真诚的交流;面对教育,要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面对教研,要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面对发展,要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不幸福,就很难塑造出幸福的学生
如果一个老师自身感到不幸福,他就不可能塑造出幸福的心灵,就很难塑造出幸福
的学生。
所以,对于校长来说,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首先要关注老师的幸福感。
优秀的老师与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不一样的
我们应该怎样使老师变得让学生喜欢呢?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培养让学生敬佩老师,但我认为,在一般的学校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喜欢老师。
因为,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这个学科,喜欢这个学科才能喜欢课堂,喜欢课堂才能喜欢学校。
所以,老师是关键的关键。
怎么使优质学校的优秀老师变成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变成家长敬佩的老师呢?事实上,优秀老师与学生喜欢的老师,与家长敬佩的老师,还是有距离的,是不一样的。
我知道,很多学校的优秀老师并不被家长喜欢,家长将孩子送到其班级,只是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但他见这个老师的时候心里并不舒服,因为老师总是居高临下地训家长,控制孩子。
这样的“优秀老师”并不少。
这些优秀老师的素质非常高,工作积极性也非常高,就看我们用什么机制来改变他,使他变成学生喜欢的老师。
学生最看重老师是否有幽默感,是否公平
为了了解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做了一个有十几个国家学生参与的调查。
每到一所学校,我选择在学生午餐时这一宽松环境下发调查表,请学生列出5 条最喜欢老师的素质,并说明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发现,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跟我们校长最认可的老师或社会上其他人最喜欢的老师,其要素是不一样的。
我们常常把敬业精神、业务水平、能否出教学成绩放在重要的位置。
而学生,不管是美国学生、英国学生、新加坡学生、马来西亚学生,还是中国内地学生和香港学生,他们都很看重老师是否有幽默感,是否有激情,能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把这些放在第一位。
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是不会得到学生的喜欢。
上课没有激情,见到学生不会笑,这样的人不适合做老师。
一个老师,即使业务水平再高,如果对学生不公正,也立刻就会在学生中丧失威信。
这样的老师上课,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也没有办法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可能是我们的一个研究重点。
优秀的老师需要内在的动力
我曾经请山东省广文中学的赵桂霞校长做了一个调查,提取优秀教师成长的“基因”。
赵校长调查了几十名优秀老师——学生喜欢的老师:他们最重要的“基因”是什么?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什么?是什么使他们成为优秀老师?是什么给他们动力?
结果发现,优秀老师之所以成为优秀老师,大部分并不是我们进行师德教育的结果,甚至也不是我们天天搞培训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机遇使他有了内在的动力。
比如,有一次他的照片被登在晚报上,报道说他是名师,从那时起,他就决定要成为名师,于是他就水到渠成地成了名师。
我在高中的时候,在校门口一个桥头上玩耍时,我们的一位政治老师,听有人叫我的名字,就走过来,问:“你就是李希贵?”
我说:“是呀。
”“你写的诗很好。
”我当时是学校《教育革命战报》的主编,“以权谋私”把自己写的诗发表在校报上,他看到了。
就这一句话,让我激动得天天写诗,上了大学还在写诗。
尽管最终没有成为诗人,但我还是读了大量的诗。
优秀老师是从什么地方获得了内在的动力?是一种什么情景?是一本书,还是一位长者、一位校长、一家媒体?培养老师就是要提取优秀老师成长的“基因”。
(本文原载于《中国西部》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