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给药方案的计算

合集下载

护士配药换算公式

护士配药换算公式

护士配药是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有效,护士需要掌握一定的药物配药换算公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护士配药换算公式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液体药物配药计算公式:液体药物配药常用的计算公式包括以下几种:–体重剂量法: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药物的剂量来计算药物的配药量。

公式为:药物剂量 = 体重(kg) × 剂量(mg/kg)。

–儿童固定剂量法:对于儿童患者,由于体重发育不全,常使用固定剂量法来计算药物的配药量。

公式为:药物剂量 = 体重(kg) × 固定剂量(mg/kg)。

–体表面积法:适用于溶液剂型的药物配药,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和药物的剂量来计算药物的配药量。

公式为:药物剂量 = 体表面积(m^2) × 剂量(mg/m^2)。

2.固体药物配药计算公式:固体药物配药计算主要涉及药片和药粉的体积与重量之间的换算。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计算公式:–体积与重量换算:体积(mL) = 重量(mg) ÷ 压缩系数(比如1mg 的药片压缩系数为0.6,即压缩系数为0.6);–药物浓度与配药量计算:药物配药量 = 药物含量 × 配药量所需药物浓度;–药物稀释液体计算:药物浓度=溶质量(g) ÷ 溶液量(L);–药物溶液滴速计算:滴速(滴/分钟) = 总滴数 ÷ 时间(分钟),其中总滴数 = 滴数/滴液容量。

3.注射液配药计算公式:注射液配药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标准稀释液计算:溶液浓度 = 药物质量(g) ÷ 溶液体积(mL);–稀释液配制计算:溶液浓度配制 = 期望浓度 × (期望溶液体积÷ 稀释体积);–注射液滴速计算:滴速(滴/分钟) = 总滴数 ÷ 时间(分钟),其中总滴数 = 滴数/滴液容量。

以上是关于护士配药换算公式的相关参考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需要灵活应用这些公式来计算药物的准确剂量和配药量,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给药方案计算

给药方案计算

给药方案计算引言给药方案计算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计算方法之一,用于确定患者所需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

正确的给药方案可以确保药物在患者体内达到治疗的有效浓度,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给药方案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首次剂量计算首次剂量是指在开始给药时给予患者的药物剂量。

首次剂量的计算需要考虑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以及药物的特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首次剂量计算方法:体表面积法体表面积法是一种根据患者的身体表面积来计算首次剂量的方法。

常用的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有Dubois公式和Mosteller公式。

以下是Mosteller公式的计算公式:BSA (m^2) = sqrt [(身高 (cm) × 体重 (kg)) / 3600]动态调整法动态调整法是根据患者的生理状态和药物的特性动态调整首次剂量的方法。

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减退的患者,通常需要减少药物的剂量。

而对于儿童患者,则需要按照体重和年龄来决定首次剂量。

维持剂量计算维持剂量是在首次剂量给予后的连续给药中使用的药物剂量。

维持剂量的计算需要考虑患者的体重、药物的消除速率以及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维持剂量计算方法:克里·顿公式克里·顿公式是根据药物的体内清除率来计算维持剂量的方法。

公式如下:维持剂量 (mg/h) = 清除率 (L/h) × 目标浓度 (mg/L)药物浓度监测法药物浓度监测法是通过监测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浓度来调整维持剂量。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根据浓度-效应关系曲线来确定合适的维持剂量。

给药频率计算给药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给予患者药物的次数。

给药频率的计算需要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以及患者的生理状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给药频率计算方法:双曲线法双曲线法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来计算给药频率的方法。

通常,在药物的半衰期的1-2倍时间内给药一次可以维持药物在体内的稳态浓度。

药效监测法药效监测法是根据药物的药效学特性来调整给药频率。

临床药理学03-2第三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临床药理学03-2第三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CV e0.693 / t1 / 2t d
CVd 2t / t1/ 2
例1:某镇痛药t1/2=2h,Vd=100L,血浓低于 0.1mg/L时痛觉恢复,为保持手术后6h不痛,求 给药剂量D?
方法1
C0=?
D C 0Vd CtektVd C V e t d 0.693/t1/ 2t CtVd 2t / t1/ 2
log C0 = log 100 +0.231*6/2.303 = 2.60 C0 = 398.11μ g/l 代入 所以 D = C0 Vd = 398.11×100 = 39.8≈40 mg
口服 C FDka (ekt ekat ) Vd (ka k)
D

CVd (ka k) Fka (ekt e kat
解:将Css =1.44 μg/l, Vd=6 × 50=300L , k=0.693/40 ,τ=24h代入公式得:
D CssVdkτ F
D= 1.44×300×0.693/40×24)/0.8=224.5 μg
≈0.25mg
临床每日维持量0.25mg
例 5 : 普 鲁 卡 因 酰 胺 胶 囊 F=0.85, Vd=2.0L/kg。
第三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温州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周红宇
第二节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调整
一、给药方案设计
(一)单剂量给药方案
镇痛药,催眠药,肌松药,诊断用药等通常一次性给 药,剂量如何计算???
根据药动学参数和有效浓度求剂量,公式如下:
静注
C

C0ekt

D Vd
ekt
D CVd ekt
K =Knr + Kr K :药物一级消除速率常数 Knr:非肾消除速率常数 Kr:肾消除速率常数 肾功能改变后, Knr保持不变:

药师药物剂量计算方法

药师药物剂量计算方法

药师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在药学领域中,药师需要准确计算药物剂量,以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治疗效果。

药物剂量计算方法是药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药师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并以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1. 初始剂量计算方法初始剂量是指开始治疗时给予患者的药物剂量。

计算初始剂量时,药师需要考虑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及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根据体表面积计算。

体表面积可通过身高和体重计算得出,常用的公式是Du Bois公式:BSA (m^2) =0.007184 ×身高 (cm)^0.725 ×体重 (kg)^0.425。

通过计算患者的体表面积,再结合药物的建议给药剂量范围,即可得出初始剂量。

2. 药物泵输液速率计算方法药物泵输液速率计算是指根据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时间,计算药物泵的输液速率。

在一些情况下,药物需要以持续的速率输注,如使用呼吸机的重症监护患者。

药师需要根据医生的处方,计算出每小时输液的药物剂量,然后设置药物泵的输液速率。

计算公式为:输液速率(mL/h) = 药物剂量 (mg) ÷给药时间 (h)。

3. 儿童剂量计算方法药物剂量计算在儿童患者中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代谢率与成人不同。

一种广泛使用的儿童剂量计算方法是根据儿童体重计算。

通过儿童体重与成人体重的比例,可以确定儿童的最佳剂量。

常用的公式是Clark公式:儿童剂量 (mg) = 成人剂量 × (儿童身高 (cm) ÷成人身高 (cm)) × 100。

4. 药物溶液配制计算方法在某些情况下,药师需要根据医生的处方将药物配制成特定浓度的溶液。

配制过程中需要计算所需的药物量和溶液体积。

计算公式为:所需药物量 (mg) = 所需溶液浓度 (mg/mL) ×所需溶液体积 (mL)。

案例分析:某医院有一位年龄为65岁、体重60kg的患者,需要给予头孢他啶(Cefotaxime)治疗。

第3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第3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ds/dt=KC
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 以血浆药物浓度(简称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时间 为横坐标, 绘出的曲线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药-时曲线)。 坐标轴和药-时曲线之间所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 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the curve) 代表被吸收入血的总药量 是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决定因素
C
logC
T
T
一房室模型的药时曲线(血管外给药)
logC
T
二室模型
静注时药-时半对数曲线由二段不同的直线构成的。 包括中央室和周边室 中央室 : 药物首先进入的区域,如血液、组织液和血 流丰富的组织。 周边室 : 指一般血液供应较少,药物不易进入的组织 。
二室模型
中央室 Ka D D1 k12 k21 Kel或k10 D
一、速率过程与速率常数 (rate proce) (rate constant)
用药 部位 吸收 血液循环 结合型 代谢 肝脏等 肾脏等 游离型 排泄 分???
1. 一级动力学过程(first order kinetics) 2. 零级动力学过程(zero order kinetics) 3.非线性动力学过程(nonlinear kinetics process) Michaelis-Menten公式
n ( t1/2 ) 1 2 3 4 5 6 7
体内剩余量 50 25 % %
消除总量 50 75 % %
多次给药累积 50 75 % %
12.5 % 6.25 % 3.125 % 1.56 % 0.78 %
87.5 % 93.8 % 96.9 % 98.4 % 99.2 %
87.5 % 93.8 % 96.9 % 98.4 % 99.2 %

医师资格考试药物相关计算的注意事项回顾

医师资格考试药物相关计算的注意事项回顾

药物疗效评估的局限性
评估指标不统一:不同研究采用不同的评估指标,导致评估结果可比性差。
受个体差异影响: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会影响药物疗效的评估。
观察时间有限:短期观察难以评估药物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受样本量限制:小样本研究可能导致评估结果存在偏倚。
07
药物经济学评价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概念
药物经济学评 价应关注药物 的成本和效果, 以及与其他治 疗方案的比较。
药物经济学评 价应遵循相关 法规和指南, 确保评价过程 的规范性和合 法性。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实际应用
药物选择:在 有限的医疗资 源下,为患者 提供最具有成 本效益的治疗 方案。
预算影响:分 析药物经济学 评价结果对医 疗预算的影响, 以制定合理的 采购计划。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 应用范围广泛,包 括新药研发、药品 定价、医疗保险报 销和临床治疗指南 制定等方面,对促 进医药行业的可持 续发展和提高医疗 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成本和效益,选择效益/成本比值最高的方案
成本效果分析:衡量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所需的成本,目标是找到成本最低的治疗 方案
给药方案的注意事项
计算给药方案时需考虑药物的剂量、浓度和给药途径 确保给药方案与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病情相匹配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 给药方案应遵循医师的指导,不可随意更改
06
药物疗效评估
药物疗效评估的方法
实验室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 指标的变化来评估药物疗效。
影像学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 观察病灶的变化情况来评估药
庆大霉素与头孢 噻吩注射剂合用 会产生肾毒性
盐酸肾上腺素与 氢化可的松不可 混合使用,否则 会产生沉淀

临床基于药学参数的给药方案

临床基于药学参数的给药方案

临床基于药学参数的给药方案一、引言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给药方案的制定变得越来越重要。

药学参数是评估药物的性能和效果的重要依据,通过合理地利用药学参数,可以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临床基于药学参数的给药方案,从药代动力学、药理学、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来详细介绍。

二、药代动力学2.1 代谢过程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在制定给药方案时,药代动力学参数是必不可少的参考。

其中代谢过程是药物在体内发生变化的关键环节。

药代动力学参数中,清除率(CL)是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

在给药方案制定中,需要考虑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酶的活性,以便调整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

2.2 药物动力学模型药物动力学模型用于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其中最常用的模型是一室模型和多室模型。

一室模型假设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均匀的,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而多室模型则考虑了体内不同组织的分布特点,对药物在分布过程中的吸收和消除过程进行更准确的描述。

在给药方案制定中,选择适当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2.3 给药剂型选择给药剂型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的决策,它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

在给药剂型的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药物的特性、患者的病情和其他特殊情况。

例如,口服剂型适用于大多数药物,但对于那些具有酸性或碱性特点的药物,可能会影响其吸收和代谢过程。

因此,在给药方案制定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选择合适的给药剂型。

三、药理学3.1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是一个药物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帮助制定更有效的给药方案。

在给药方案制定中,需要考虑药物的作用靶点、药物浓度与效应的关系以及药物的副作用等。

同时,药物的剂量和给药路径也会对药物的作用产生影响,因此,在给药方案制定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理学参数。

3.2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更多药物同时应用时产生的相互影响。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

药物的包装和储存应便于医疗 机构的管理和患者的携带,提 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
04
给药方案制定流程
诊断与病情评估
诊断明确
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为源自续给药方案提供依据。病情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 况,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耐受 能力。
药物选择与剂量确定
药物选择
根据诊断和病情评估结果,选择适宜 的药物种类和剂型。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经济性
药物的成本效益比应合理,以降 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药物的采购、储存和运输成本应 尽可能低,以提高医疗机构的运
营效率。
药物的替代品和国产药品应得到 充分考虑,以增加患者的选择权
和经济实惠。
方便性
药物的剂型和给药方式应方便 患者使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应易于 患者记忆和使用,减少漏服或 错服的情况。
良反应等信息,以便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和管理。
治疗方案监测与评估
监测患者用药反应
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反应, 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确保 患者的用药安全。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标,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 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医生应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更改药物 品种、剂量、给药途径等,以实现 最佳的治疗效果。
剂量确定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 计算出个体化的给药剂量,确保安全 有效。
给药途径与频率确定
给药途径
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 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 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给药方案的计算
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目的之一是根据药物的动力学参数及其方程式估算给药的适当剂量(D 或X )、恰当的给药间隔时间(t )以及在体内及早达到和维持稳态平衡血药浓度(C ss ),用以制订一般的给药方案;对具体的病人(个体化)制订给药方案时,则需考虑到该病人的具体情况(如肝、肾、心功能、有无酸、碱中毒,尿液PH 值等)加以调整。

给药方案的设计是根据所需达到的有效浓度制订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或静滴速度),如可以固定剂量而调整给药间隔时间;也可固定给药间隔而调整剂量。

以下所列举的一些计算公式可用于一室模型药物,但也适用于二室模型者。

(1)静脉滴注给药 一室模型静滴公式:

式中 为滴注速度;K 为消除速率常数;V d 为表观分布容积; 为分布容积系数(V d /体重);BW 为体重(kg )。

例1 以利多卡因静滴治疗心律失常患者,期望能达到的稳态血药浓度为3μg /ml ,该患者,体重60kg ,应该以什么滴注速度恒速滴注?利多卡因的k =0.46/小时;V d =100L( = 1.7 L/kg )。

计算: = 3μg /ml ×100L ×0.46/小时=3mg/L ×100L ×0.46/小时=138mg/小时=2.3mg/分
例2 上述病人,为了及早地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应静脉注射多少?
静脉注射负荷量(D 0*)=C SS •V C
式中V C 为中央室分布容积,利多卡因的V C =30L
计算:D 0*=3μg /ml •30L=3mg/L •30L=90mg
例3 上述病人,如以160mg /小时速度滴注,要求达到血药浓度3μg /ml ,需持续滴
K
V C K d SS ⋅⋅=0K
BW C K SS ⋅⋅∆'⋅=00K ∆'∆'
K V C K d SS ⋅⋅=0
注多少时间?利多卡因的t 1/2为1.5小时。

按 计算经过几个半衰期的滴注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即经过2.86个半衰期。

利多卡因的半衰期为1.5小时,所以需要经过1.5小时×2.86=4.3 小时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例4 给病人静滴羧青霉素,医生希望维持病人的血药浓度15mg%达10小时,需用药多
少?该药的V d =9L, t 1/2=1小时。

滴速为每小时,维持10小时则需用(不包括从滴注开始到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所用的 药量)。

(2)口服给药
一室模型口服给药计算公式:
式中C=血药浓度;F=吸收率;V =β相分布容积;X 0=剂量;t=给药间隔时间;t 1/2=消除速率常数。

例1给心律失常患者口服普鲁卡因胺,每6小时服药一次,期望其血
693
.0)
1log(303.2)(02/1k k V C t n d
ss ⋅⋅-⋅-=
862693.0)
/160/46.0100/31log(303.2)(2
/1⋅=⋅⋅-⋅-=小时小时mg L ml g t μ
浓度达到4μg/
ml,问每次需服用多少?普鲁卡因酰胺的F=0.95 ;V=2L/kg;t1/2=3.5小时;k=0.198小时
例2该患者体重60kg,给予普鲁卡因胺片,每片0.5g,每次1片,给药间隔应是多少?
首次负荷剂量应给多少?
首次负荷剂量一般为维持量的一倍,故负荷量应用2片。

(3)肾功能低下者(r。

f。

)按正常人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剂量或给药间隔
时间。

例1如上述患者肾功能低下,在该病人普鲁卡因胺的t1/2为6小时,如给药间隔时间
变,则应给予剂量多少?
例2对上述肾功能低下的患者应用普鲁卡因胺,如果给药剂量不变,则应将给药间隔时间改为多少?
例3正常人应用庆大霉素为每8小时用80mg。

现有一肾功能低下患者,其肌酐清除率
(CI cr)为40ml /分/1.73m2,如给药间隔时间不变,则剂量应调整为多少?
k(r,f.)=a+b×CI cr,其a,b值及本计算中的k值可查表(表1-3,a为肾外消除常数,b为比例常数),如庆大霉素的a =2,b=0.28,k=30,
为了便于制订给药方案,现将某些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列于附录十三,以供参考。

表1-3 一些药物在肾功能衰退时的k
(r,f.)
计算及k值
药名k(r,f.)=a+b×CI cr
K小
时-1

常t1/2
(小
时)a b
α-乙酰地高辛10.02323
lst ed .,1975, p.161
Δ本计算中的k值较实际的k值大100倍,例如氨苄西林的实际值为0.7小时-1。

2、体内药量的估计
(1)(1)恒速恒量给药达稳态血浓度后,不同时间的体存量或排泄量
的估计,可以从表1-4
查找,其中的n为达稳态血浓度后的时间。

例1例1给心功能不全患者(体重60kg)应用洋地黄毒甙,
给饱和量后,每日口服维持
量呈现较佳疗效,经血药浓度测定,其稳态血浓度为20ng/ml。

此时,在每日给药前的体
存量及排泄量各多少?如每日继续一次服用维持量0.1是否合适?洋地黄毒甙的t1/2为120小时;V d为0.5L/kg;F=0.9。

达到稳态血浓度时,体内的药物总量为(C SS˙V d˙体重)200ng/ml ×0.5L/kg×60kg。

从表1-4的n/t1/2为(24小时/120小时)1/5的栏下查得体存量为87%或排出量为13%。

故在第二次服药前(24小时)的排出量为0.6mg×13%=0.078mg。

如按每日仅排出0.078,但每日服用0.1mg,可吸收入血0.1mg×0.9=0.09mg,似乎稍大。

例2例2心功能不全患者按常规服用地高辛,到达稳态血浓度后,每日服用一次地高辛,
经过6小时、12小时及24小时后,体存量各多少?地高辛的t1/2为36小时。

6小时后的体存量,从表1-4中的n/t1/2为(6小时/36小时)1/6栏下查得为89%。

同样,12小时后的体存量为(n/t1/2 =12小时/36小时=1/3)为79%;24小时后则为63%。

(2)估计稳态血浓度的峰值(C ssmax)和谷值(C ssmin)在口服给药后,虽可达到稳态血浓度,但实际上两次用药期间的浓度有波动的:最高的为峰值,最低的为谷值。

对于安全范围较小的药物,这两个值的距离与疗效和毒性反应的关系较大;峰值如高于有效浓度而接近毒性浓度或谷值低于有效浓度均属欠妥,因
此需要作出估计。

其估计方法如下:
稳态血浓度的峰值(C ssmax )= ˙累积系数
式中累积系数可从表1-5查找,表中t 为给药间隔时间。

稳态血浓度的谷值(C ssmin )=(C ssmax )˙n/ t 1/2 时的体存量
式中的n/t 1/2 可从表1-4中查找,其中n=t 。

例 给心功能不全患者口服地高辛,每日一次。

为获得安全、有效的血药浓度0.0005~0.002μg/ml ,应服药量多少?按这一给药方法,其C ssmin 和C ssmax 各多少?地高辛的t 1/2 为36小时; k=0.019 /小时;V d =350L ;F=0.8 。

从表1-4中n(t)/ t 1/2 为(24小时/36小时)2/3栏下查到该时的体存量为63%
C ssmin =0.0016μg/ml×0.63=0.001μg/ml
d
V D
F •
因此,每日口服地高辛0.254mg,C ssmax未超过安全有效血浓度的高限,C ssmin 低于其低限。

口服负荷剂量(D L)的计算
为了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在首次剂量给予负荷剂量。

一般情况下,如服药间隔时间(t)与药物的t1/2相近,则首次剂量可按常量加倍;如相差稍大,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D L=D×累积系数,累积系数可从表1-5中查找。


例给心律失常患者口服普鲁卡因胺,为达到稳态血浓度4~8μg/ml,每5小时给药一次,应服用药物多少?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给负荷剂量多少?普鲁卡因胺的t1/2为3.5小时;K=0.198小时;V d=120L;F=0.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