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节目分析教程文件
解析《焦点访谈》

二、 舆论监督与国家法制建设的问题
《焦点访谈负面效应分析》的文章中谈到:一是 焦点访谈“有破坏司法程序和组织程序之嫌。凡事经焦点访谈一报, 即予雷厉风行查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二是“可能造就了一个 以它为代表的新的特权阶层……部分替代了法律和共产党组织程序 所应起到的作用”。三是“以其包青天的面目,对法治精神本来就 很薄弱的底层民众的误导”。我们觉得,作者上面谈到的三点概括 为一点就是《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有可能破坏国家的法制化建设、 有可能不利于人们法制化观念的建立。
二、舆论导向与新闻接近性并重
《焦点访谈》作为强势媒体中颇具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必然会引起 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因此在节目的选材和报道角度上,都注重导 向性与接近性的良好结合。
节目自身的选材原则是“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就是 抓领导和群众关注的结合点,抓党和政府正着手解决的以及群众强 烈要求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每期节目都抓住时下群众最为关注的事 件进行述评。同时,这些全都是党和政府目前尤其重视的问题。如 《“台独”没有和平 分裂没有稳定》对当时紧张的台海局势进行剖 析;《集结号》在《集结号》贺岁电影上映不久之际反映国产影片 新探索问题。这些都是节目在选材上导向性与接近性并重的例子。
当然,也不是如那位网友所说,《焦点访谈》的作 用不是“拔钉子”,而是碰钉子。作为中央级媒体的节 目,其所报道、批露的应该是具有全国范围内普遍意义 的问题,对于乡镇、乡村、地方问题的揭露由各个地方 电视台自己的监督类节目报道就可以了。而且我们的舆 论监督不应该讨论打“苍蝇”、打“老虎”的问题,只 要符合下面“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我们就有必要将舆 论监督的功能发挥出来:第一,有利于并促进社会的进 步与团结为目的,而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搞 乱社会、搞乱人心;第二,有利于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大 多数人的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并形成正确的舆论,而 不是利用虚伪的报道和虚伪的舆论,来混淆是非、蒙骗 视听;第三,有利于提供事实、平等讨论,而不是干预 甚至代替司法部门或其他部门的作用。
《焦点访谈》中节目标题的语言特点研究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焦点访谈》中节目标题的语言特点研究宋笃志(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摘 要:《焦点访谈》的节目标题恰当地反映了节目当期的内容与主旨,在语言使用上也较为规范。
本文以连续200期左右《焦点访谈》的节目标题作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词汇、修辞三个方面分析《焦点访谈》中节目标题的语言特点,希望对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标题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节目标题;语言特点;修辞研究对于每一篇新闻报道来说,被喻为新闻眼睛的标题是其精髓所在。
或言之,标题精彩与否,直接决定着读者的阅读取舍,直接关系到新闻作品的成败。
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来讲,节目的标题同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焦点访谈》栏目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是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
作为国内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节目,《焦点访谈》的节目标题在语言的使用上极富特点。
本文将从语言学中的语音、词汇、修辞三个方面对《焦点访谈》中的节目标题进行分析,对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标题使用具有借鉴意义。
一、《焦点访谈》标题的语音特点在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观众首先关注到的就是节目的标题。
从语音角度来说,新闻节目标题如果能够符合语音使用的规律,就能很快获得观众的认可,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
《焦点访谈》的标题多使用了对称的形式,且音节数量总体统一和集中,使观众在读到标题时也具有了更加和谐的语音感受。
(一)音节对称使用多在进行《焦点访谈》节目标题的研究时,可以发现四音节词语的对称形式出现的频率最高。
例如《治沙新路,久久为功》等。
在统计的200个标题中,有45个标题都使用了带有这种音节对称形式的标题。
其次,带有三音节对称的标题使用频率也比较高。
例如《补短板,强链条》等。
五音节、六音节的对称也出现了很多处,例如《长江经济带,环保不松劲》等。
含有音节对称形式的标题在《焦点访谈》的200个标题中出现了75处。
《焦点访谈》节目内容分析

以用来做各 个月份焦 点节 目的变化分 析。这次焦 点访 谈节 目内容 分析主要是 从各期节 目的性质 ( 是舆论监 督类 的报道还 是非监 督类 的或是 其他类 的 ) 报道 的 、 地域 、报道 的领域及监 督对 象来分析 ,除此之外 。还 以地域 为定 值,观察不 同性 质的节 目分布 规律 , 目的
全员跟踪培训 和考核 ,激 发 内部竞 争活 力,锻造 了一 代观 念 新 、 实 力强 、 能打 硬 仗 的 广播 人 队伍 。 陕西 电台从摆脱 困境到进入 快速可持续 发展 阶段 的事实再 次说 明,只要 持科学发 展观 ,坚持 以人为 本 、与 时俱进 、深化 改 革 ,就 能使 传 统媒 体焕 发青 春 ,破 浪远 航 。 ( 作者 系陕西人 民广播 电台研 究室主任 )
这次焦点访谈节目内容分析主要是从各期节目的性质是舆论监督类的报道还是非监督类的或是其他类的报道的地域报道的领域及监督对象来分析除此之外还以地域为定值观察不同性质的节目分布规律目的是看央视的这种舆论监督节目在较长的时间内是否主观的对地区进行平衡性报道即监督类与非监督类持平或者非监督多于监督以求地区的舆论平衡
维普资讯
新闻知识 (06 1 ) 20 .2
・媒 体 观 察 ・
王
薇
刘立 荣
二、分析的结果
l 节 目的 性 质 、
《 点 访 谈 》 是央 视 一 个 以舆 论 监 督 著 称 的 节 焦
目,1 9 9 4年 4月 1U正式推 出,到今年 的 4月 1日已
经整整 1 了。在本 文中 ,笔者 以 2 0 2年 0 5年所收集 到 的 所有 《 点访 谈 》文 本 为样 本 ,进行 分析 ,主要 焦
探 讨一年 中节 目的报道 特 点和规律 。
_焦点访谈_新闻评论语言解析

其 次 , “式 微 论 ”也 不 了 解 传 播 功 能研究与传播效果研究之间的关系。 如果认识到传播功能研究实质上就 是传播效果研究, 过不过时的担心就 纯属多余了。当然, 我们也并不是主 张在传播功能研究与传播效果研究 之 间 划 等 号 。与 一 般 的 传 播 效 果 研 究 相 比 , 功 能 研 究 更 加 宏 观 、更 为 抽 象 , 它探讨的是大众传播活动对整个社 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这样的目 标, 在传播学早期理论和方法还不完 善的情况下, 困难可想而知, 但毕竟 为后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反过来 看, 传播效果研究在开始时注重微观 的个人影响, 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 但后来路子越走越窄, 几乎进入了死 胡同, 以致传播学先驱贝雷尔森悲观 地 宣 布 “传 播 学 领 域 正 在 走 向 衰 亡 ”。 ⑥直 到 20 世 纪 70 年 代 麦 库 姆 斯 和 肖 的 议 程 设 置 功 能 理 论 、格 伯 纳 等 人 的 培 养 分 析 理 论 、诺 依 曼 的 沉 默 螺 旋 理 论重新发现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 效果后, 传播学的局面才又柳暗花 明 、焕 然 一 新 。 同 时 , 我 们 也 应 注 意 到, 在传播效果研究中, 不论哪种理 论, 都包含一定的传播社会功能观、 以及对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肯定或 否定的评价。例如, 议程设置功能理 论 、培 养 分 析 理 论 研 究 的 焦 点 是 大 众 传播的社会整合功能, 与此相反, 知 识沟理论以及英国学者霍尔的编码 和解码研究则强调大众传播的社会 分化作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有限效 果理论对大众传播的功能给予了充 分肯定, 沉默的螺旋理论和培养分析 理论则对大众媒介的作用持批判态
浅析: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中国民生的影响 提纲

浅析: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中国民生的影响摘要近几年,民生问题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民生新闻电视节目有了迅猛的发展,相应的引起人民群众广泛的关注。
本文论述了国内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揭露了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中国民生“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影响,最后呼吁电视节目肩负起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给人民群众以积极的引导。
关键词:民生;电视节目;舆论监督AbastractIn recent years, peopl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velihood problems.As a result,television program of the people livelihood news 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 causing people's extensive concer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domestic news television program, revealed the existing problems.Analysis the impact of CCTV "Focus Interview" on all aspec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last,we call on TV program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to society and people,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ervisory role of public opinion and to actively guide the masses.Keywords: People's livelihood; TV program; supervision of public绪论最近几年,我国越来越关注民生问题。
《焦点访谈》研究报告

《焦点访谈》研究报告一、《焦点访谈》概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电视媒介的声音和旗帜,不仅报道新闻和传播信息,而且能够引导社会舆论,进行舆论监督,在中国当前社会不言而喻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焦点访谈》栏目自1994年创办与开播以来,带动各省、市电视台纷纷创办此类节目,使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进入了创办和发展的高峰期,并且开创了我国电视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新局面。
i二、《焦点访谈》4、5月节目内容分析根据选题的重点,整理出如下图表。
部分选题可能出现交叉的情况,只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类别进行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统计期间,《焦点访谈》以其它题材报道为主,占总数的38%;其次是舆论监督类题材报道,占24%;第三是重大主题和重大活动报道,占17%;最后是突发事件报道,占16%。
四类题材分布略有侧重。
其中,对比重最大的其他题材报道进行特别分析,发现弘扬时代正气和社会主旋律的典型报道最多,占20%;其次是鞭笞社会上的假、丑、恶现象,倡导真、善、美品德的报道,占10%;再次是辟谣科普警示类报道,占8%;最后是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或取得的成绩进行主题性报道,占5%。
(一)突发事件报道突发事件往往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媒体竞争的着力点。
突发事件包括:1、突发意外事件和事故;2、重大刑事案件;3、突发群体性事件;4、军事行动和突发事件;5、涉外突发事件。
统计阶段,突发事件报道主要有国内的“生死86小时”“暴雨袭救援急”,国际的“救援‘岁月’号”“不言放弃的搜寻”,并且大多以连续性报道为主。
(二)重大主题和重大活动报道重大主题和重大活动报道主要包括了国家重大节日、重要会议、国家主席的讲话、视察、外交和专项整治活动等。
如:打击跨境牛肉走私、一次“红脸出汗”的民主生活会、亚信:为亚洲谋安全等。
(三)舆论监督类题材报道舆论监督类题材报道针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抨击时弊、抑恶扬善,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
焦点访谈 栏目特点评析

今年3月28日《焦点访谈》曝光福建省福鼎市 部分地区违规占用农民土地办工厂,为应付上级 检查在地上插无根树,检查过后将树拔掉。
焦点访谈 曝光无根树
从报道原则上来看
正面报道的分寸把握突出地表现在角度的选择上 ,也就是聚焦在哪里。聚焦不准,正面报道也会有负 面效应。
在负面报道方面,“硬焦点、软着陆”是《焦点 访谈》一贯坚持的策略,也就是不管批评什么,批评 谁,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就是“不能把矛头指向党 和政府,不能以偏盖全,影射攻击,挑动矛盾,渲染 情绪”。作这类节目时要把握住分寸,出发点应是积 极的、善意的,批评性报道要争取起到正面效应。
从栏目定位看
“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 众话题评说” 。
《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 “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 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 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 ,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 择题目。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 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
水均益学外语出 身,作过多年的 新华社记者,有 报道国际问题的 优势;
敬一丹做过多年播音工作, 有丰富的电视采编经验,女 性角色使得她在主持时有一 种有别于其他主持人的从容 、冷静、大气和自如,对观 众的亲和力强;
张泉灵“主持人的 风格不能伪装,电 视荧屏展现了我的 本色”。
作为一个电视栏目,《焦点访谈》曾得 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辞和赠言:
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视察中 央电视台时题辞为:焦点访谈,表扬先进 ,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专程来 到中央电视台,与《焦点访谈》的编辑记 者座谈,并郑重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 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焦点访谈》节目定位

《焦点访谈》节目定位摘要:《焦点访谈》栏目自1994年4月1日开播以来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其节目的定位也为中国的广播电视业注入了新风。
其批判性、监督性以及党性,虽然开播已经有近二十个年头,依旧为受众所津津乐道,同时也被广电行业所肯定以及不断发扬。
关键词:焦点访谈;节目;定位《焦点访谈》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黄金节目,收视率一直在全国居于高位,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同时也赢得了大多数受众的信赖。
其主要定位为一档社会综合类舆论监督节目,洞察机制的缺失,行政人员的贪污受贿,社会的人情冷暖,承担起一个媒介应尽的社会责任。
《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选择”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焦点访谈》的报道成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焦点访谈》开播伊始,初步的定位可以概括成四句话: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明确了选题的范围和报道的形式,极大丰富了电视报道的题材,开拓了新的电视报道体裁。
《焦点访谈》的特色定位,在于它批评社会不良行为和丑恶现象的舆论监督类节目,这类节目切中时弊,赢得观众认可,成为《焦点访谈》的主打产品,这也正是它的节目特色所在。
《焦点访谈》寻求到准确的栏目特色定位:舆论监督。
这个定位既有民意基础,又有政治基础。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量失范行为、腐败现象发生,各个阶层的群众自然对此拥有一定的知情权和发言权,非常希望找到一个公开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地方,《焦点访谈》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这一愿望。
如果一概否定对社会上消极因素和负面问题的揭露与批判,那么群众将很难相信你的正面宣传,社会上的丑恶行径因缺少新闻舆论的监督而愈加有恃无恐、胆大妄为。
《焦点访谈》作为一档政治舆论监督节目,其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曝光,一向不遮不掩,其开播十五年来,揭露了成千上万个违法犯罪事实,为净化社会环境,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推动舆论民主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点访谈》节目分
析
对深度报道节目《焦点访谈》的分析
学院:中北学院学号:18105038 姓名:胡剑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
深度报道概念诞生于40年代,是报纸为应对电子传媒竞争发展而来的。
在西方有解释性调查性报道体裁基本属于深度报道范畴,如电视中的焦点新闻,新闻透视。
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
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
要着重揭示原因WHY和怎么样HOW两个新闻要素。
电视深度报道难度大只是相对而言。
我们说到深度报道,就不得不提到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近年来异军突起,深受观众欢迎。
目前,各地电视台争相
开办此类节目已蔚然成风。
今天我就会拿出2013年5月23日《焦点访谈》的节目进行分析。
一、对《焦点访谈》的试听方案分析
首先,我们来对《焦点访谈》的片头设计进行分析。
节目的片头将节目中与节目主要剧情密切相关的镜头快熟组接到一起。
观众通过看片头,能够对节目的内容的看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提出问题来增强观众对节目的兴趣。
节目在叙事上以旁白和主持人进行交替相互结合进行叙事,主持人对节目的事件起到总结归纳的作
用。
通过旁白来连接画面和控制节目的整体节奏。
从主持人画面构图上来说是比较大众的放在视觉中心上。
主持人采用中景进行拍摄,在人物采访上一般以近景为主。
为了从技术角度上让观众感到真实,大多都是无技巧转场和无音乐伴奏的。
二、对《焦点访谈》的栏目定位分析
《焦点访谈》第一责任人孙玉胜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
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既不要以为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的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
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
”也就是这样的节目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焦点访谈》的节目风格和节目的样式。
每天“用事实说话”13分钟,盯紧社会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难点”,与“舆论监督”的进程紧密相联,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的进程,是深受各级乃至中央政府官员的关注,也为老百姓所喜爱的节目。
节目制作者们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追踪社会热点。
其中内容不管表现的是正面负面的,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老百姓利益的高度关注。
三、对《焦点访谈》的选题分析
我们正处于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电视媒体节目为自己的主打内容的设计上,能否做到吸引大众,满足市场的需求,是一个节目成功的关键。
《焦点访谈》的选题,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
面。
“群众关心”是着眼于选题的典型性,体现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和价值观。
而“普遍存在”则是衡量某些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所涉及的群体是否在社会中战友足够的量的比,报道这些事件或现象是否能在全社会的引起足够广泛的反响与共鸣。
《焦点访谈》的节目一般贴近百姓生活,选题来源于百姓的电话。
以2013年5月23日《焦点访谈》的节目为例,就是讲的安徽女孩在北京的一家商场跳楼了和红十字会的内容。
节目的选题都是比较贴近群众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吸引着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我认为《焦点访谈》的选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贴近性,有调查的空间,也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也没有在逃避问题。
记者通过对要调查对象的采访、暗访等形式加强节目的真实性。
四、对《焦点访谈》的报道方式分析
我们从节目的报道方式我们可以看出,《焦点访谈》的主题被创作者事件化了,这样更加形象具体的表现了主题。
节目的事件也被故事化的处理,这样也有利于电视发挥它的可视性的特点。
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真实的前提下被制作团体进行了相对的刻画,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表现出电视的叙事的冲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节目的可看性。
从报道原则上来看,正面报道的分寸把握突出地表现在角度的选择上,也就是聚焦在哪里。
聚焦不准,正面报道也会有负面效应。
在负面报道方面,“硬焦点、软着陆”是《焦点访谈》一贯坚持的策略,也就是不管批评什么,批评谁,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就是“不
能把矛头指向党和政府,不能以偏盖全,影射攻击,挑动矛盾,渲染情绪”。
作这类节目时要把握住分寸,出发点应是积极的、善意的,批评性报道要争取起到正面效应。
五、对《焦点访谈》的编排与播出的分析
从大体上来说,编排与播出策划要服从频道的安排和设计,让节目之间形成有效的承接和互动的关系,让观众对节目保持一定的关注。
从节目的时间上来看,节目在每晚19时38分在CCTV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栏目时长13分钟。
在这个时间一般都是安排在新闻联播等节目之后,新闻联播的受众人群和《焦点访谈》的受众人群上市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的。
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
《焦点访谈》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节目突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紧扣时事,即使配合中央政府中心工作,即使采制节目。
《焦点访谈》以最迅速、最直接的方式,报道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人民群众通过《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监督;党和政府也用同样的方式及时了解公众的意愿和要求。
《焦点访谈》针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时效性极强的节目,尤其是舆论监督类报道,往往采用现场报道,采访、写稿、录音工作尽量在采访的同时完成,以便缩短后期编辑时间,以确保第一时间将节目播出。
我认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媒体时代,只有树立自己的节目的节目个性和节目的贴近性才能让节目获得成功。
只有把“经典”与“艺术”结合起来才能让自己的节目永远的成功下去。
参考书:
《电视新闻采访教程》张红军邹举著
《电视节目策划学》胡志峰主编
《现代广播电视论纲》毕一鸣著
《广播电视学刊》主办:中国广播电视学会
百度百科的资料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