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完整版
血管痴呆-精品文档

与卒中病史相关
记忆力减退
思维判断能力下降
情感障碍,人格改变
生活、工作能力下降
血管性痴呆常见临床表现(2)
强哭、强笑、呛咳
吸吮反射、掌颌反射
瘫痪、病理征 大、小便失禁
特点
明确脑血管病根据: --病史 --影像 病情阶梯样恶化,神经系体征
认知功能“斑块”缺失
VD
AD
鉴别诊断
k+
Ca++
k+
Landfiedld, P.W.,Di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enile demetia. Springer-Verlag, Berlin 1989.
尼膜同改善血管性痴呆
谢德老年临床评价
评 分 改 善 的 患 者 比 例
89%
100% 尼膜同 80%
48%
• 普通人群痴呆的患病率为6‰~8 ‰ ;
• 60岁以上痴呆患病率为4% ~ 8%;
• 65岁以上痴呆患病率为10%;
• 80岁以上患病率则达20~30%以上;
WHO 1992年对世界范围痴呆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中国的痴呆流行病学资料
全国55岁以上痴呆患病率:2.9%
Others 11% VD 27% AD 62%
老年痴呆(AD,阿尔茨海默病) 继发性痴呆: 肿瘤; 外伤(慢性硬膜下血肿); 炎症(CJD、脑炎); 代谢(甲低); 抑郁症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1)
年龄、 性别、 职业
家族史
高血压 血压低 心脏病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2)
血管性痴呆ppt课件

VaD是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或缺血-缺氧脑损引起的复合性疾
病。NINDS-AIREN的VaD诊断分可考虑、可能和肯定等级,具体如
下:
1、临床诊断可能VaD标准,包括下列项目:
⑴痴呆。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表现为记忆力损害及二项或二项以
上认知领域内的功能损害(定向、注意力、语言、视空功能、执行功
能、运动控制和实施功能)。最好由临床和神经心理测试确定。这些
7
精选ppt课件
1
病变部位
表
临床特点
多发性梗死 起病急,阶段性进展,可出现局灶性神经心理和神经病理损害,
如记忆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等
脑
单个大动脉梗死
梗
颈内动脉 失语(主侧半球梗死)、患侧一过性黑蒙或Horner征、对侧偏瘫
死
和偏身感觉障碍
性
大脑前动脉 意志缺失、失用、经皮层性运动性失语、记忆力减退、对侧下肢
经皮层性失语、记忆减退、失用、视空间觉障碍 常有高血压病史,表现记忆减退、精神运动型动作缓慢、情感淡漠
变
、抑郁、多灶性运动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及假性球麻痹
部
皮层下小动脉 记忆减退、精神运动性动作缓慢、欣快、共济失调、假性球麻痹、
位
失尿禁及帕金森综合征(多无震颤)
的
优势侧静脉窦 失语、失读、失写、词语记忆障碍、视空间觉障碍、左右辨别不能
精选ppt课件
3
【疾病病因】
发病后果 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反复多次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
狭窄及闭塞,使大脑半球出现多发性的较大的梗死病灶,或出现额 叶和颞叶的分水岭梗死,使脑组织容积明显减少,当梗死病灶的体 积超过80~100ml 时,可因严重的神经元缺失和脑萎缩出现认知 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血管性痴呆医学课件

• 诊断依据:出血性卒中导致的血管性痴呆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史、神经系 统检查和认知功能评估进行诊断。
关注长期随访
临床医生应该加强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长期随访,以便更 好地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同时,这也为未来的研究 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数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治疗新靶点
目前关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研究较 少,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未来的一 个研究方向。
对临床医生的建议和展望
提高诊断准确性
临床医生应该提高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准确性,这需要加 强对该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开展早期干预
对于可能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的高危人群,临床医生应该积 极开展早期干预,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管危险因素 等。
缺乏长期随访数据
目前关于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大多缺乏长期随访数据,这使得预后评 估和治疗方案的效果评估受到限制。
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早期诊断和预防
目前关于早期诊断和预防血管性 痴呆的研究较少,这是未来的一
个研究热点。
寻找生物标志物
寻找血管性痴呆的生物标志物是当 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这有助于早期 诊断和评估病情进展。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VD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5%,在85岁以上人群中 的患病率约为20%。
危险因素
VD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心 脏病等,这些因素可通过加速血管硬化、血栓形成或脑出血 等病理过程,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最终引起VD。
血管性痴呆 精品课件

4、低灌注型
5、出血性
6、遗传性
7、AD合并VaD
辅助检查
1、神经影像学 脑部CT MRI 2、神经心理学检查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 知评估量表(MoCA)、长谷川痴呆量表( HDS)、Blessed痴呆量表(BDS)、日常 生活功能量表(ADL)、临床痴呆评定量 表(CDR)、Hachinski缺血量表
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时间定向
1. 现在是:
哪一年? 1 0 哪一季节? 1 0 几月份? 1 0 几号? 1 0 星期几? 1 0
地点定向
2. 我们在:
哪个国家? 1 0 哪个城市? 1 0 什么地址? 1 0 哪个医院? 1 0 第几层楼? 1 0
6. 说出所示物体的名称 帽子 1 0 毛巾 1 0 7. 复述“如果、并且、但是” 1 0 8. 诵读卡片上的句子 “闭上眼镜” 1 0 9. 按卡片所写的做: 用右手拿一张纸 1 0 两手将它对折 1 0 然后放在左腿上 1 0 10. 写一个完整的句子 1 0 要有主语、谓语,且有一定意义 11. 模仿画出下图 1 0 两个五边形交叉形成一四边形
2、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strategic infarct dementia):
与高级皮质功能有关的特殊关键部位缺血性病变引起的 梗死。
通常为局灶的,皮质或皮质下的病变。皮质部位包括: 海马、角回、扣带回。皮质下包括:丘脑、穹窿、基底 节等。 临床表现为:记忆障碍、淡漠、缺乏主动性和忍耐力、 发音困难、意识障碍等。
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 (Alzheimer’s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 。ADAS.cog)由12个条目组成,覆盖记忆力、定 向力、语言、实践能力、注意力等,可评定AD认 知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治疗变化,常用于轻中度AD 的疗效评估,是美国药品与食品管理局认可的疗 效主要评估工具之一。 血管性痴呆评估量表(Vascular dementia assess—ment scale-cog,VaDAS—cog)是在ADAS .cog基础上建立的一种量表。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

2024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的痴呆,属千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范畴,VCI综合征包括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促成的所有认知障碍。
就患病率和发病率而言,血管性痴呆是第二常见的痴呆,仅次千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
神经影像学极大提高了发现并诊断脑卒中和无症状脑血管病的能力,这两者均可损害认知。
但神经影像学检查也可检出无症状老年患者的脑血管性脑损伤,因此仅有脑血管性脑损伤并不足以诊断血管性痴呆。
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与AD等晚年神经变性疾病类似,血管性神经病理改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常伴有其他神经病理改变。
本文将总结成人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评估和诊断。
定义血管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是指以脑血管病或脑血流受损为主因或促成因素的痴呆。
血管性痴呆通常见千以下两种临床清况:临床确诊脑卒中后出现痴呆或脑成像发现痴呆患者有血管性脑损伤,但无脑卒中临床病史必须根据临床特征以及脑成像发现的脑血管性脑损伤位置和严重程度,来临床判断脑血管病是否足以引起血管性痴呆。
应认识到血管性痴呆是综合征,而非疾病。
可引起血管性脑损伤或功能障碍的心脑血管病都可能导致血管性痴呆,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如心原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脑小血管病)或出血性脑卒中。
沪另U出潜在心脑血管病后才算完成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未来血管性脑损伤的二级预防方案。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由美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与脑卒中研究所-加拿大脑卒中网络VC I 协调标准的编写组和美国心脏协会提出是指“由血管因素引起或与之有关的认知障碍"。
VCI的概念涵盖痴呆,还涵盖轻型认知障碍,包括脑血管病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血管性痴呆疾病详解

疾病名:血管性痴呆英文名:vascular dementi a缩写:VD别名:脑血管性痴呆疾病代码:ICD:F01.9*概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属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类型中的一种类型,也是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转归的一种类型。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痴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问题,发病率日益增高。
老年性痴呆有两大类,一类至今病因不明,因为最早为阿尔茨海默氏报道,所以又名“阿尔茨海默病”。
另一类与脑动脉硬化引起脑供血不足有关,又名“脑血管性痴呆”。
欧美国家以前者多见(如美国前总统里根),亚洲国家以后者多见,这与亚洲国家较欧美国家脑血管病发病率更高相一致。
脑血管性痴呆或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脑血管疾病导致脑供血障碍而出现的智能全面减退。
即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
常在50~60 岁起病,约半数并发原发性高血压,以智能阶梯性恶化为主。
脑血管性痴呆多见于反复“小中风”的病人,随着一次次“小中风”发作,病情逐渐加重。
但是,它与“阿尔茨海默病”不一样,智力减退不是进行性加重,而是呈阶梯式发展,在“小中风”康复后,智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病情稳定;但是,再次“小中风”后,发作又加重,呈间歇性发展,最后出现痴呆。
由于反复脑梗死不一定发生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所以有些人从未发生过瘫痪,这些人易被误诊为“阿尔茨海默病”。
近年来,随着 CT 检查的普及,常发现过去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不少人存在“腔隙性多发性脑梗死”,实际上为脑血管性痴呆,或合并有脑血管性痴呆。
过去曾应用过脑动脉硬化性痴呆的名称,认为脑动脉硬化可以造成脑梗死、出血、和白质脱髓鞘而出现脑实质的病变,引起痴呆。
所以,以脑动脉硬化痴呆代替了多发梗死痴呆、出血性痴呆和 Binswanger 病。
事实上,脑动脉硬化主要是小动脉硬化,多见于高血压性脑病,表现为脑内小动脉的玻璃样变性,虽然可以导致管腔狭窄,但只要代偿功能良好,一般只有一些脑衰弱综合征的症状,如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肢体麻木等,并不一定导致痴呆。
血管性痴呆:binswanger病(BD)

血管性痴呆:binswanger病(BD)01 论坛导读痴呆是一种获得性、进行性的智能障碍综合征。
痴呆的智能障碍以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会导致患者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明显下降。
认知功能损害涉及记忆、学习、定向、判断力等,在病程某一阶段还会伴有精神、行为及人格异常。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引发痴呆的第二位最常见的原因。
血管性痴呆在所有痴呆类型中的占比高达20%,由脑血管或心血管问题引发的脑损伤导致,以卒中较为常见。
遗传性疾病、心内膜炎或淀粉样脑血管病也可能会导致血管性痴呆的发生。
在很多情况下,其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共存。
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同,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性格和情感反应一般保持正常,直至疾病晚期。
血管性痴呆患者经常在晚上踱步,且常出现卒中患者普遍存在的其他问题,包括抑郁和尿失禁。
02 血管性痴呆临床分型Konno等(1997)将血管性痴呆分为8型:•第1型为多梗死性痴呆(MID),•第2型为重要部位引起的梗死(单发梗死性痴呆),•第3型为多发皮质下腔隙性梗死,•第4型为Binswanger病痴呆,•第5型为第1型至第3型的混合型,•第6型为脑出血性痴呆,•第7型临床和影像学同第3型,但具有遗传因子决定血管病变所引起的,•第8型为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混合型。
03 脑白质病变与痴呆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又称脑白质改变(white matter changes,WMC),是1987年由加拿大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等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脑白质的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
LA可见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s disease,BD)、血管性认知障碍、一氧化碳中毒及部分正常老年人。
LA的发病率各文献报道不一,其中有报道老年人LA的发病率在50%~98%,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影像学技术的进展,其发病率越来越高,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血管性痴呆》PPT课件

项目
突然起病 阶梯式恶化 波动性病程 夜间谵妄 人格相对保留 抑郁症状 躯体主诉
评分 项目
2 情感失控 1 高血压病史 2 卒中病史 1 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1 局灶性神经症状 1 局灶性神经体征 1
评分
1 1 2 1 2 2
2024/10/1≥9 7分者为VD;≤4分为AD;5-6分之间可能为混合型24
2024/10/19
20
VD的诊断
DSM-Ⅳ标准(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痴呆 阶梯性恶化与斑片状智能减退 局灶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有导致痴呆的脑血管障碍的病史及诊疗所见
2024/10/19
21
VD的诊断
NINDS-AIREN标准(Neurology,1993;43:250)
2024/10/19
11
VD的发病机制
缺血和缺氧性低灌注
大脑皮层中参与认知功能的重要部位 以及对缺血和缺氧较敏感的脑组织由 于高血压和小动脉硬化所致的小血管 病变,长期处于缺血性低灌注状态, 使该部位的神经元发生迟发性坏死, 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2024/10/19
12
VD的发病机制
皮质下白质病变
载脂蛋白E(ApoE)
Wehr报道VD病人具有ε4等位基因者达 32.4%, 与AD相近 ,认为此基因可通过影响脂质代谢来 促使痴呆形成
2024/10/19
15
影响VD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
梗塞灶的体积 梗塞灶的数量 梗塞灶的位置 白质损害 与缺血相关的其他因素
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不完全缺血性坏死 重要部位和远端神经的功能改变 萎缩(部位、程度) 合并其他病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军总医院
5、分水岭(边缘带)梗塞:大血管交界区 (watershed infarct, borderzone infarct)
突然起病
2
情感失控
1
阶梯恶化
1
高血压病史
1
波动病程
2
卒中病史
2
夜间谵妄
1
动脉粥样硬化根据
1
人格相对保留 1
局灶神经系统体征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抑郁症状
1
局灶神经系统症状
2
躯体主诉
1
结论:>7分VD;<4分AD;4~7混合
解放军总医院
Hachinski修订量表(1988)
项目 突然发病 卒中病史 神经局灶症状 神经局灶体征
解放军总医院
痴呆患者诊断程序
一、是否存在痴呆 DSM-IV-R诊断标准 NINCDS-ADRDA 记忆,思维—判断,失语—失认—失用,情感—人格,能力
二、痴呆程度 ICD-10 MMSE (30分) CDR (0~3分)
三、痴呆鉴别诊断 病史、体征、影像、实验室资料 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 抑郁量表(汉密顿Hamilton抑郁量表HRSD)
评分 2 1 2 2
项目 CT 低密度 孤立 多发
评分
2 3
结论:0~2分 AD;5~9分 MID;3~4分不定
解放军总医院
血管性痴呆临床分型
1、多发性脑梗塞:反复 2、大面积脑梗塞:动脉主干 3、关键部位梗塞:丘脑、角回、海马、胼胝体 4、皮层下动脉硬化脑病(Binswanger病)
Otto Binswanger(1894) :慢性进行性皮层下脑炎 (chronic progressive subcortical encephalitis)
• 病灶多发,总体积50~100ml以上
• 单发病灶多位于左侧 • 额、颞、丘脑及脑室旁白质受累
一、学习、记忆、情感环路受损
1、前额叶背外侧
尾核、丘脑
语言流畅、记忆
额叶眶面
尾核
性情改变、燥狂
额叶内侧面
扣带回纹状体腹
缄默、无欲
解放军总医院
2、颞叶(海马)记忆环路 海马—穹隆—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 记忆力 ,幻视,幻嗅,梦幻,兴奋
乙酰胆碱 :病灶周边,额叶底部 Meynert核
五-羟色胺:中缝核
解放军总医院
三、脑萎缩及AD样改变
梗塞灶50ml以下时脑萎缩程度对发病有意义 VD患者中脑内AD样改变占55%
解放军总医院
血管性痴呆诊断
ICD-10,美国加州AD诊断治疗中心(1992年)
一、可能VD(Probable) 1、具有痴呆:认知功能 (记忆、定向、语言、行为)
排除:意识障碍、谵妄、精神、失语 2、血管病症状、体征、影像证据 3、上述二者相关(三月内),并认知突然恶化,阶梯样加重
临床特点:步态、尿急、假球、情绪 ※注意排除者:a.早期记忆减退严重,失语、失认等无影像学根
据 b.无体征 c.无影像根据
解放军总医院
二、可疑VD (Possible) a. 存在痴呆、体征,但无影像根据 b. 痴呆与卒中关系不明确 c. 隐袭起病,病情平稳或好转
• Unverzagt FW, et al. Neurology 2001
解放军总医院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VaD) 流行病学
–我国2001年对北京城乡5913名55岁以上的居民进 行的调查表明,痴呆的患病率为4.6%,血管性痴 呆的患病率为1.6%。
• 张振馨,等。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
3、丘脑前核参与Papez记忆环路 海马—穹隆—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
丘脑内侧核与额叶联系 记忆力 ,淡漠,嗜睡 (腔梗位于内侧核)
丘脑外侧核参与锥体外系及感觉系统
解放军总医院
4、侧脑室前角旁白质纤维来自额 叶,额叶病变延伸。后角旁白 质损伤有视空间觉障碍,注意 力下降。
解放军总医院
二、神经递质改变
6、低灌流:低血压,脱水,循环骤停 7、出血性疾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8、CADASIL:痴呆、脑血管病、遗传
解放军总医院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VaD)
流行病学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Roman 2002年报 告在65岁以上年龄组的卒中幸存者中大约有1/3 (患病范围25%-41%)的患者在病后3个月之内发 展为血管性痴呆。
解放军总医院
血管性痴呆病理组织学改变
1、脑内软化坏死灶(梗塞、出血) 腔隙(0.5cm~1.8cm),大块
2、皮层下白质髓鞘脱失 3、小动脉硬化,CAA血管病
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总医院
血管性痴呆病理生理
三、肯定VD (Definite) a. 符合可能VD b. 尸检证实
解放军总医院
血管性痴呆防治
一、中风相关因素防治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嗜酒
二、改善血液循环 二氢麦角硷:脑通、喜得镇 钙离子拮抗剂:尼膜同 活血素、金纳多
三、脑代谢赋活剂 脑复康、脑复新、脑活素
四、?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应用 五、伴随症状的处理
解放军总医院
(1)痴呆: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 自知力、判断力相对保留
(2)突然起病,阶梯样加重 (3)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4)神经影像根据(CT、MRI) (5)Hachinski评分>7分 (6)血管病与痴呆相关(3月之内)
解放军总医院
Hachinski量表(1975)
项目
评分
项目
评分
解放军总医院
谢 谢!
解放军总医院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VD)
各种脑血管疾病所致脑损伤而引起的 痴呆综合征称为血管性痴呆
解放军总医院
历史
缺血性痴呆(ischemic dementia) Tomlison(1970):动脉硬化性痴呆 Hachinski(1974):多发脑梗痴呆 (Multi-infarct-dementia, MID) WHO(1992):《ICD-10 精神及行为障碍分类》 血管性痴呆(VD)
Roman GC. J Neurol Sci 2002
解放军总医院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VaD)
流行病学
– Unverzagt等2001年对美国印第安那洲2212例非洲 裔美籍居民中65岁以上的351人进行了为期4年的 随访,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23%,由卒中导 致的血管性痴呆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