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通货紧缩

合集下载

通货紧缩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有何特征

通货紧缩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有何特征

通货紧缩什么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有何特征通货紧缩是指经济体中货币供应相对稀缺,导致货币购买力上升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常常伴随着经济衰退、价格下降和失业率上升。

下面将详细解释什么是通货紧缩以及通货紧缩的特征。

通货紧缩是一种由市场供求关系导致的现象,即货币供应量减少或需求量增加的比例失衡。

这种比例失衡造成货币的购买力上升,导致物价下降的趋势。

通货紧缩通常意味着经济不景气和企业利润下滑,进而引发更多的经济问题。

通货紧缩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价格下降。

当货币供应减少而需求保持相对稳定的时候,人们对商品的购买力增强,压低了市场价格。

价格下降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是好事,因为他们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所需商品和服务,但对企业来说却带来了压力,推动了进一步的经济放缓。

通货紧缩还伴随着消费减少和投资降低的现象。

当通货紧缩导致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将会减少购买,因为他们预期价格还会进一步下跌。

企业也会减少投资,因为他们预见市场需求下降,导致产品销售额下滑。

这种消费和投资的减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不景气。

失业率上升也是通货紧缩的另一个特征。

当企业面临利润下降和市场需求减少的压力时,他们很可能会降低生产,甚至进行裁员。

此时,失业率上升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失业率的上升加剧了经济的衰退,因为失业者无法消费,造成了需求进一步下降。

为了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政府和央行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逆转这种现象。

其中一个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货币政策来增加货币供应,以提振经济。

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购买国债或其他金融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

此外,政府也可以采取财政刺激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总之,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相对稀缺,导致购买力上升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包括价格下降、消费减少、投资降低和失业率上升。

政府和央行通过采取逆周期政策来应对通货紧缩,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在实体经济

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在实体经济

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在实体经济在经济学中,通货紧缩是指一种货币供应减少,货币紧缩并导致物价下降的情况。

通货紧缩一般是由经济体中实体经济出现一系列问题所引起的。

实体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际生产和交易活动。

本文将探讨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在实体经济中的背景和原因。

首先,实体经济的需求不足是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需求不足是指市场中的商品需求量低于供应量,导致商品价格下降。

在一个需求相对低迷的经济体中,企业往往会减少生产,降低工资等成本以维持盈利,这进一步导致了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的风险。

其次,实体经济中的供应侧问题也是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

供应侧问题指的是生产效率的低下以及产能过剩等供给方面的困扰。

如果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则供给侧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另外,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能过剩,也将导致商品的价格下降,并加剧通货紧缩。

第三,实体经济中的金融问题也是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融问题包括信贷紧缩、银行风险和企业债务等方面的困扰。

当信贷紧缩时,银行倾向于减少放贷,这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能力,限制了实体经济中的资金流动。

此外,如果银行风险增加或企业债务过大,也会导致信贷收紧,从而使实体经济陷入困境。

第四,实体经济中的结构问题也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结构问题指的是一个经济体中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产业转型的困难。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依赖某一或几个行业,那么当这些行业遇到问题时,整个实体经济都会受到影响。

另外,产业转型也可能导致通货紧缩,因为在转型期间,未来的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倾向于保守和谨慎,从而减少投资和生产。

综上所述,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在实体经济中涉及需求不足,供应侧问题,金融问题和结构问题等多个方面。

为了解决通货紧缩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包括扩大需求,提高供给侧的效率,改善金融环境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

只有综合施策,才能够有效解决通货紧缩问题,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通货紧缩

我国通货紧缩

我国通货紧缩一、通货紧缩的概念与特征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

在这里要注意物价变动率是否变为负数以及物价水平下降的幅度和时间长度。

如果只是部分商品劳务价格下降,或者是价格暂时偶然的普遍下降都不能判断为出现通货紧缩,我国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大,因此一般认为物价持续下降一年才可以认定为通货紧缩(国外以两个季度为限)。

在以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作为判断通货紧缩主要标准的同时,还可以用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通货紧缩程度的辅助指标。

通货紧缩经常都伴随着实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下降,货币供给相对不足,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GDP负增长或大幅下滑。

但这些并不是必备特征。

如我国1998~1999年物价总水平连续两年持续下降,但经济总体态势仍在快速增长的区间运行,货币供应量增幅与前几年相比虽然减少,但与同期经济增长率(7.8%和7.1%)相比,增长幅度还是比较大的,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增长幅度1998年为14.84%和11.85%,1999年为14.74%和17.67%。

又如,英国1814~1849年、1873~1896年以及美国1814~1849年、1866~1896年的通货紧缩都伴随着经济的较高或适度增长。

二、通货紧缩的分类(一)按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中长期通货紧缩与短期性通货紧缩。

一般将10年以上的通货紧缩划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5~10年为中期通货紧缩,5年以下为短期通货紧缩。

(二)按通货紧缩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紧缩。

如果物价变动率呈负增长的时间不超过两年即出现转机,可视为轻度通货紧缩:如果通货紧缩超过两年仍无好转,但物价指数降幅在两位数以内,则可视为中度通货紧缩:如果通货紧缩超过两年并继续发展且物价降幅超过两位数,或者伴随着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则可视为严重的通货紧缩。

(三)按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状况可分为增长型通货紧缩与衰退型通货紧缩。

论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

论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

论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一、学术界的争论近两年来,对于中国是否出现了通货紧缩,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有以下4种观点:①认为中国并未出现通货紧缩;②认为中国仅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压力,或苗头、迹象;③认为出现了轻度通货紧缩;④认为出现了严重通货紧缩,并认为通货紧缩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敌”。

之所以有这些不同的看法,首先是因为对“通货紧缩”一词的理解不同,或者说,各自使用了不同的定义或标准。

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定义:①“三要素”定义。

认为通货紧缩应包括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这三者共同的持续下降。

但是持“三要素”定义的学者,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却有两种不同的标准:一种认为,必须是绝对量的下降,即货币供应量的负增长和经济的负增长;另一种认为,不必是绝对量的下降,而可以是相对量的下降,即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②“两要素”定义。

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和货币供应量两者的持续下降。

③“单要素”定义。

认为通货紧缩就是指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

但是,持“单要素”定义的学者又有不同的具体标准:第1种标准,认为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半年以上即为通货紧缩;第2种标准,认为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两年以上为通货紧缩;第3种标准,通货膨胀率由正变负为轻度通货紧缩,由正变负超过1年为中度通货紧缩,由正变负达到两年为严重通货紧缩;第4种标准,通货膨胀率低于1%,即为通货紧缩。

二、怎样使用通货紧缩一词1.国际学术界也并不统一国内一些学者,在为自己所理解的通货紧缩一词寻找根据时,往往引用了一些国际上的有关文献。

经笔者所查,国际上有的学者采用上述第1种定义,有的学者采用上述第2种定义,还有不少学者采用上述第3种定义。

看来,国际学术界在使用通货紧缩一词时,也并不统一。

但经笔者所查,得到这样一个印象:在国外,经济学教科书的普及版或大学低年级所用的初级教程,往往采用上述“单要素”定义。

如美国经济学家希勒在其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平均价格水平既可能上升亦可能下降”,“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

通货紧缩内涵界定及当前问题的应对策略

通货紧缩内涵界定及当前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通货紧缩的内涵界定通货紧缩,是指货币的购物力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过多而显著增长,引起物价下跌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国民经济总量下降、货币供应过多、投资减少以及商品供给过剩等。

通货紧缩在经济学上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货币价值持续增值。

通货紧缩时,货币的购物力不断增强,导致价格下跌。

而货币的增值会对金融市场、国内外贸易和投资活动产生显著的影响。

2. 需求不足。

通货紧缩时,由于物价下跌,用户开始等待更低的价格再购物商品,使得市场需求继续下降。

3. 实际利率上升。

通货紧缩时,由于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利率上升,使得企业的债务负担增加,投资减少,扩大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

二、当前问题的应对策略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通货紧缩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如何应对通货紧缩已经成为摆在眼前的重要问题。

以下是一些应对通货紧缩问题的策略:1. 财政政策调整。

政府可以采取一些财政政策来缓解通货紧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增加政府支出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使得经济总量增加,从而减轻通货紧缩的影响。

2. 货币政策调整。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货紧缩问题。

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方式来缓解通货紧缩所带来的影响。

3. 扩大内需。

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政策来促进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从而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

4. 加强货币政策协调。

国际社会可以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共同应对通货紧缩问题,避免造成全球经济不稳定。

5. 推动结构性改革。

政府可以通过推动结构性改革来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增强经济的韧性,从根本上解决通货紧缩问题。

以上是针对通货紧缩问题的一些应对策略,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针对通货紧缩问题的具体应对策略也有所不同。

在全球范围内解决通货紧缩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6.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

在应对通货紧缩问题时,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通货紧缩问题与解决办法

通货紧缩问题与解决办法

通货紧缩问题与解决办法通货紧缩指的是货币总量减少,通货价值上涨,物价下跌的一种现象。

通货紧缩对于整个经济系统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一个通胀的经济环境中,消费者会认为钱越用越不值钱,更愿意购买消费品。

然而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钱变得越来越值钱,消费品购买力下降,会导致物价下跌和企业利润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本文将讨论通货紧缩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一、通货紧缩的原因通货紧缩通常由于货币政策紧缩、经济衰退、信贷紧缩、金融危机等因素引起。

货币政策紧缩是通货紧缩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中央银行紧缩货币政策,通常会提高利率和缩小货币供给,这会导致资本投资的减缓,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下降,从而引起物价下降。

同时,在经济衰退期间,消费者的需求严重下降,企业的投资下降,工作岗位减少,这将减缓经济的增长,并减少货币流通。

信贷紧缩是另一个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

如果银行开始停止借贷,企业无法获得融资,无法进行投资,这将导致经济增长的进一步减缓。

在金融危机时期,银行的信用风险非常高,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也不愿意借钱,这也将导致经济的萎缩和通货紧缩。

二、通货紧缩带来的问题通货紧缩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通货紧缩会导致物价下跌。

虽然这听起来似乎很好,但实际上,这越来越可能会导致产品的品质下降、产品的筹资问题以及潜在的供给短缺。

其次,通货紧缩会导致企业的利润率下降。

如果价格下跌,企业的销售和利润将减少,这将导致企业缩小规模、减少员工数量和市场份额,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和关闭。

第三,通货紧缩也可能会引发债务崩盘。

因为债务水平不容易降低,并且没有稳定的货币增长,债务占比将变得更高,这将导致个人和企业无法偿还债务,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三、解决通货紧缩的方法1、央行需要根据经济状况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

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等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减轻通货紧缩压力。

2、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刺激经济,促进投资和消费。

政府可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减税降费促进消费,帮助企业推销其产品和服务。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与对策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它有两个具体表现:一是价格指数出现负值;二是负值状态持续半年以上。

自 1997 年10 月开始,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一路下跌, 1998 年 4 月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负增长, 1998 年全年,这两个物价总水平都出现了改革开放 20 年以来的首次年度负增长。

进入 1999 年市场物价继续走低,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 3 、 2% ,居民消费价格下降 1 、 8% ,可见,我国正处于通货紧缩时期。

一、形成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通货紧缩的出现,有其直接原因与深层原因。

通货紧缩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严重失衡,商品供给大于需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导致潜在的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结构错位较大,大量的潜在的产品供给得不到实现而沦为无效供给,造成商品价格水平较长时期处于低位徘徊的局面。

通货紧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特有的体制矛盾与结构矛盾爆发的结果。

(一)体制缺陷。

第一、企业产权制度缺陷。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我国目前 90% 的国有企业仍然是独资形式,停留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形成的拥有相当经营自主权,只负盈不负亏的体制水平上,只有 10% 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向多元投资主体下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转化。

实际上这种制度转化也是很不彻底的,表现在各投资主体的股权代理关系扭曲,企业资产控制权、资产剩余控制权,资产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残缺上: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的国家,授权企业法人和企业内部职工代理经营企业资产,这种承包经营是为了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但产权的国有形式,其剩余控制权归属企业内部人,剩余索取权却归属于国家,这种典型的产权残缺使企业经营决策者为自己及内部人谋利益,追求企业内部人的效用目标,偏离所有者的财富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受到破坏。

论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论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论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货币政策过于紧缩:当央行采取过于严格的货币政策措施,如高息政策和限制信贷发放,会导致货币供应量不足,从而引发通货紧缩。

2. 生产成本上升:如果生产成本(如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企业为了维持利润率会提高产品价格,从而推动通货紧缩。

3. 国际因素影响:如果国际市场上特定商品价格上涨,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导致通货紧缩。

为了治理我国的通货紧缩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调整货币政策:央行可以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率,促进投资与消费,从而增加经济活力。

2. 稳定生产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和降低劳动力成本等措施来稳定生产成本,减轻企业的负担,避免价格上涨。

3. 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打击价格操纵、扭曲市场竞争等行为,保障市场价格的合理与透明,防止通货膨胀。

4. 扩大国内需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等方式,鼓励居民增加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复苏和通
货紧缩得到缓解。

5. 维持稳定的外汇市场:加强外汇市场监管,稳定汇率,防止由于外汇市场的大幅波动而导致的通货紧缩。

这些对策的实施需要政府和央行的协同配合,并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通货紧缩
中国根本不存在什么通货紧缩,
不应依靠政府去打破通货紧缩,而应依靠市场力量打破通货紧缩。

1929至1933年美国的利率水平为1%-2%,而物价指数则为-9%左右,实际利率高达10%-11%
二中国通货紧缩的根源是制度陷阱
()由于消费需求不足及大量的储蓄没有转化为有效的投资,因此,货币供应量的长期高速增长并没有导致物价水平的大幅上升,这样,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上就不是有效的。

()中国是有效率的投资需求不足和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不足(三农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失业,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由于就业增长有限,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消费需求的增长相对缓慢,因此,推动GDP增长的总需求就只是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袁志刚,何樟勇,2004),我国是用国外需求(出口)补充国内需求的不足。

内部需求不足说明我国国内经济缺乏市场自行理顺机制,根据萨伊定理,“需求不足并不是由于货币过少,而是因为缺少其他产品的供给”(萨伊,143页),因此,“最有助于促进一种产品的需求的,无过于另一种产品的供给”(萨伊,146页)。

正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产品结构雷同),因而使产品需求受到限制,这样,国内经济必然缺乏需求拉动。

因此,中国的经济问题并不在于总需求的不足,而在于总供给缺乏弹性,且总供给中的结构不合理。

中国的“通货紧缩”并不是货币短缺,而是因为可获得货币的生产不能有效的进行,这实质上是中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我国的总需求不足是相对于总供给而言的,是总供给中的结构不合理,引起某些产品过剩,这不是总需求的问题,而是总供给的问题,因此,仅仅增加总需求并不能解决我国的总需求不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