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

合集下载

经济周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经济周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经济周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一.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运动规律中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的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现象。

二.经济周期的各阶段通货膨胀的大小以及表现三.一国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以美国为例)1.汇率走向:随着9.11事件的发生,美国世界经济、政治霸主的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崛起,他们要求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经济进入了衰退期。

人民币升值趋势愈演愈烈,人民币升值,意味着美元的贬值。

美元的贬值,物价的提高,通货膨胀的压力无形加剧。

2.油价走势:作为世界上的能耗大国,美国的能源市场是各方博弈的焦点,上世纪70年代欧佩克提高油价,狙击美国的场景仍然让老一辈美国人谈虎色变。

截至2010年十一月底,原油价格在85美元上下浮动。

高额的油价,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提高,一方面能促进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会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成本方面的提高势必推动新一轮的物价上涨。

3.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两年多,但许多美国人仍然心有余悸。

次贷危机前,政府缺少对贷款的严格审查,导致美国的房贷空前空前繁盛。

孰不知当时的美国经济处于上升期,2007年底,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直接将美国送入经济的萧条期。

可以说美国的房产业已经和美国经济发展捆绑在一起。

四、案例分析:不同时期美国经济水平与通货膨胀的大小关系(1993—2008)阶段一:1993——2000年:经济处于繁荣期,低通胀率。

1993年克林顿就职前,美国联邦政府负债2900亿美元,2000年克氏挂冠而去,联邦政府已经成功盈利了两年。

高就业率,物价稳定,国际汇率稳定,使得美国经济稳健发展,美国此时是处于温和的通胀中。

阶段二:“9.11事件”后——次贷危机前:经济处于衰退期,通胀率不断走高。

“9.11事件”后,美国高科技经济成为泡沫。

两次反恐战争使国防预算大大增加,人们出于安全原因,尽可能减少对美国的注资。

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一个完整经济周期

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一个完整经济周期

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一个完整经济
周期
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增速下行,通胀下行,货币政策开始进入宽松周期,货币供应量触底,缓慢回升。

这一阶段往往是紧缩期的结束,对应的是总需求的疲软和企业利润的下行。

目前,理论上的最优回报资产是债券。

第二阶段:货币政策处于宽松周期,货币供应量开始回升,经济增速阶段性见底,但通胀仍在下行。

这个阶段往往是复苏的初始阶段,对应的是总需求触底,企业利润增速不再恶化。

目前债券和股票资产都有不错的收益。

第三阶段:货币政策接近宽松结束,信贷扩张加速,经济增速开始回升,通胀触底。

这个阶段往往是复苏的后期,对应的是总需求的触底反弹和企业利润的增加。

当股票和商品资产有不错的收益时,债券资产进入牛市的尾部。

第四阶段:当经济增速上行、通胀回升至一定水平,货币政策开始进入紧缩周期,货币供给触顶回落。

此阶段往往是过热的初期,对应的是总需求惯性走强、但流动性边际减弱。

此阶段债券资产率先结束牛市开始走熊,股票资产受益于名义GDP的走强仍有所表现,商品类资产惯性反弹。

第五阶段:经济增速开始见顶走弱,但通胀仍在上升,货币政策继续收紧。

这个阶段往往是经济过热的末期,对应的是总需求的边际峰值,但通胀还是惯性。

在这个阶段,股票资产的牛市也走完了,商品资产的牛市进入了收尾阶段。

第六阶段:经济增速开始明显下滑,通胀开始见顶,货币政策进入紧缩周期末期。

这个阶段往往是滞胀期,对应的是总需求的回落和通胀的见顶。

在这个阶段,商品资产的牛市也已经完成,对应的好资产只有货币。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综述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综述

Page
22
作为一个经济专业的学生如何应对 通货膨胀
»提问
!
Page 23
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
Page
24
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
Page
25
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
Page
26
thank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age 27
历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历次通货膨胀的特点 从以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次通货膨胀的表现、 治理措施等情况来看,其具有的特点为: ●通货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高速增长往 往带来通货膨胀,在1980年以来增长率超过11% 的年份里,通货膨胀都很严重。经济过热带来的 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大。 ●历次通胀均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我国 历次通胀都伴随着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二者总 是相伴而来,如在1994年中国高通货膨胀启动因 素中,首当其冲就是农产品价格。1994年农产品 上升对零售物价变动的影响达70%;1995年上半年 食品价格上涨33%。
Page 16
Page
17
Page
18
今天的通货膨胀
Page
19
今天的通货膨胀
Page
20
Page
21


中国再次面临通胀 以下网络热词你感受最深的是? (必选) “蒜你狠” 2,642 (23.87%) “豆你玩” 1,332 (12.03%) “姜你军” 1,281 (11.57%) “糖高宗” 995 (8.99%) “油你涨” 2,748 (24.83%) “苹什么” 1,394 (12.59%) 其他 676 (6.11%) 你最关心通胀带来的影响是? (必选) 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179 (3.50%) 中低收入阶层生活困难 2,016 (39.38%) 自己的日常生活变拮据 2,869 (56.04%) 其他 56 (1.09%) 你最希望将以什么方式来对抗通胀? (必选) 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提意见 1,603 (31.31%) 节衣缩食,等待通胀的结束 2,685 (52.44%) 无所谓,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832 (16.25%)

通胀通缩滞胀

通胀通缩滞胀

通胀通缩滞胀通胀、通缩和滞胀是经济领域中一些重要概念,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关注焦点。

本文将从它们的定义、影响因素、经济后果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通胀的定义及影响因素通胀是指一段时间内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胀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1.货币供应过多:当央行过度印钞或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时,大量新增货币会进入市场,导致货币供应过剩。

2.需求过热:当经济增长迅速或民众的购买力提高时,需求的上升将推动物价上涨。

3.成本推动: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等,会导致企业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引发通胀。

通胀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财富重分配:通胀使得储蓄者的实际利益受到损害,而债权人、资产持有者等则可以通过资产价格上涨增加财富。

2.预期扭曲:通胀会使人们对未来物价上涨感到担忧,从而促使消费者提前将消费物品购买,影响市场供求关系。

3.消费和投资决策:通胀预期下,人们可能倾向于选择消费而非储蓄,或者将资金用于实物资产的投资,以抵御通胀带来的财富损失。

二、通缩的定义及影响因素通缩是指一段时间内货币供应量不足,导致物价普遍下降的现象。

通缩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1.货币供应不足:当央行减少货币发行量或金融机构收紧信贷时,货币供应相对紧缩。

2.需求不足:当经济增长疲软或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时,需求不足会导致物价下降。

3.供给过剩:某些行业产能过剩或商品过剩,供大于求会推动物价下跌。

通缩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债务负担加重:通缩使得债务实际利息上升,债务人的还款负担加重。

2.投资回报下降:通缩会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从而抑制企业的投资意愿,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3.消费需求下降:通缩预期下,消费者倾向于延迟购买,消费需求减弱,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

三、滞胀的定义及经济后果滞胀是通胀和经济滞后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滞胀通常发生在经济周期的后期,表现为经济增长减缓但通胀依然存在的局面。

7通货膨胀、失业与经济周期

7通货膨胀、失业与经济周期
放慢引起衰退 加快引起扩张

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
物 价 水 平 ( 平 减 指 数 ,
货币增长的放慢 减少了总需求并 引起衰退……
衰退 LAS a SAS0 SAS1
……但货币工资率 下降最终引起扩张 并恢复充分就业
120 117 110
b
GDP 1992=100 )
c AD0 AD1
0
实际GDP(1992年万亿美元)

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含义:在预期通货膨胀率和自然失业率 不变条件下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 系

总需求的突然变动引起了通货膨胀 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与短期菲利普斯曲 线的对应关系

凯恩斯主义理论 货币主义理论 新古典周期论:理性预期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周期论

实际经济周期论(供给冲击)
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易变的预期作为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
有关未来税率变动、利率变动、技术进步、全 球经济与政治事件(例如)新闻或传闻都会影 响预期和投资。
预期被描述为“动物本能”
经济信息波动→投资波动 →乘数→经济波动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SRPC)
20
通 货 膨 胀 率 ( 百 分 比 年 ) 15 10 预期的 通货膨胀率 总需求突然增 加,失业率下 降,通货膨胀 率提高 b a c 总需求突然减 少,失业率上 升,通货膨胀 率下降
5 0
自然失业率SRPC/ Nhomakorabea3 6 9 12 失业率(占劳动力的百分比)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波动和变化,包括经济繁荣、经济衰退和经济萎缩三个阶段。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了解经济周期及其周期性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宏观水平对中国经济的周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中国经济的视角。

一、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复苏阶段、繁荣阶段、滞胀阶段、衰退阶段和萎缩阶段。

复苏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经济衰退阶段后经济开始复苏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开始回落,通货膨胀率逐渐下降,投资增长率逐渐升高,经济活动开始增加。

繁荣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复苏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物价水平也有所增长,货币供应量和信用增长,公司盈利增加。

滞胀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繁荣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和利率上升,货币供应量减少,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开始增长,就业市场状况也开始恶化。

衰退阶段:这个阶段是在滞胀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GDP增速急速下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财政赤字加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开始紧缩。

萎缩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经济衰退阶段之后,经济陷入非常低的水平的时期。

这时,GDP降低,通货膨胀率非常高,失业率也很高,公司的营销收入急剧下降,就业市场状况非常恶化。

二、周期性因素经济周期有一些周期性因素影响。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周期性因素。

货币政策因素:货币政策可以被认为是周期性因素的决定因素。

在经济繁荣时期,货币政策是放松的,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则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

这种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影响。

组织管理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也是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

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公司的管理管理策略是增加市场份额和扩大生产规模。

而在萎缩时期,公司则采取裁员、减缓生产压力等策略。

经济学如何分析不同的经济周期变化

经济学如何分析不同的经济周期变化

经济学如何分析不同的经济周期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的起伏波动如同四季的更替,时而繁荣,时而衰退。

而经济学,就像是一位睿智的观察者,试图解读这些经济周期变化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经济周期,简单来说,就是经济活动在扩张和收缩之间的周期性波动。

它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

经济学家们通过各种方法和理论来分析这些周期变化,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的运行机制,并为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首先,我们来谈谈经济周期的几个主要阶段。

通常,经济周期可以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期,经济增长强劲,就业机会充足,企业盈利增加,消费者信心高涨,投资和消费都处于活跃状态。

然而,随着经济的过度扩张,一些问题开始浮现,比如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市场泡沫形成等,这往往会导致经济进入衰退阶段。

衰退期的特点是经济增长放缓,企业订单减少,失业率上升,消费者开始削减开支。

如果衰退持续加深且严重,经济可能会陷入萧条,这是经济活动极度低迷的时期,大量企业倒闭,失业问题严重。

但物极必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改革,经济会逐渐进入复苏阶段,经济开始重新增长,就业机会逐渐增加,市场信心逐步恢复。

那么,经济学是如何分析这些经济周期变化的呢?一个重要的工具是宏观经济指标。

例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是衡量经济总体表现的关键指标。

当 GDP 增长迅速时,通常意味着经济处于繁荣期;而 GDP 增长放缓或下降,则可能暗示经济正在走向衰退或已经陷入衰退。

失业率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在经济繁荣期,失业率通常较低,因为企业需要大量劳动力来满足生产和服务需求;而在衰退和萧条期,企业裁员,失业率会上升。

通货膨胀率则反映了物价的总体水平变化。

在经济繁荣期,需求旺盛,可能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上升;而在衰退期,需求不足,物价可能下跌,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

除了宏观经济指标,经济学还通过分析总需求和总供给来理解经济周期。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解释经济周期中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解释经济周期中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解释经济周期中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中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周期性波动。

在经济周期中,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是两种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解释这两种现象的含义和影响。

一、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市场上货币供应相对减少,导致货币购买力增加,物价普遍下降的现象。

通货紧缩通常是由于经济活动减弱、货币政策收紧、财政政策紧缩等原因引起的。

1.经济活动减弱经济活动减弱是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经济增长放缓或出现衰退时,人们的消费意愿下降,企业投资减少,进而导致需求减少,物价下降。

这种经济活动的减弱会导致通货紧缩。

2.货币政策收紧货币政策的紧缩也是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

央行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收紧货币政策,使得银行贷款更加困难,货币供应减少,导致市场上的货币购买力增加,物价下降,形成通货紧缩。

3.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的紧缩也会引发通货紧缩。

当政府减少支出或提高税收,导致市场上的总供给减少,物价下降,形成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物价下降,消费者可能会推迟消费,希望在物价进一步下跌时购买,导致经济活动降低。

其次,企业利润减少,投资减少,导致产出下降、就业减少。

此外,通货紧缩还可能导致债务违约、财务危机等风险。

二、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市场上货币供应相对增加,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通常是由于经济活动增强、货币政策宽松、财政政策扩张等原因引起的。

1.经济活动增强经济活动增强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经济增长强劲,需求旺盛时,企业利润增加,投资增加,导致需求上升,物价上涨。

这种经济活动的增强会导致通货膨胀。

2.货币政策宽松货币政策的宽松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央行通过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宽松货币政策,使得银行借款更加便利,货币供应增加,导致市场上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3.财政政策扩张财政政策的扩张也会引发通货膨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从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2016-01-13 07:03:14来源:作者:宗华烨森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森德究所高级研究员宗华烨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

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根据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速是%,已经跌破了7%。

虽然比预期要高上%,但是在这新增的%里,有多少是过剩的产能,有多少是并不能带来任何收益的投资,又有多少是经过展期的债务,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如果刨去这些部分,那么真实的GDP增速,可能已经令人相当不乐观了。

增速下降并不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问题,令人恐惧的问题是面对增速的下降我们的政府会不会再次采用像上一届政府的4万亿投资那样误国十年的政策。

宽松政策除了为以后的经济埋下更大的隐患之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新增出来的货币并没有真正流向消费端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

如果印钞票能挽救整个国家的经济,那么津巴布韦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金融帝国了。

我们一再提醒,经济的运行就像这个星球的春夏秋冬一样,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冬天已经来临。

已经到了直面冬天,拿出勇气面对我们这几十年积累下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伴随着这个国家成长起来的人,我惊叹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奇迹,也坚信我们这个一路咬着牙,含着血和泪走过的民族一定是可以熬过这个冬天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下图中标记的分别是这几次通胀、通缩达到极值的年份。

我国历次通胀分析(一)198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恢复国内经济,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随后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建设导致财政支出激增,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央行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大量发行货币,货币供应量M0从1978年的212亿元扩张到1980年的亿元,上涨了%。

过量的货币发行必定会引起通货膨胀,CPI物价指数从1978年的%上涨到1980年的%。

快速上行的通货膨胀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抑制通胀,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政府采取了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在1981年得到抑制,历时两年多。

(二)1985年1984年,中央政府提倡加快改革,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地方政府响应号召,扩大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983年的%上涨到1985年的%;而1984年的货币供应量M2 比1983年新增亿元,过快的社会投资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

同年,国务院决定实行工资改革,使得居民实际收入大幅上扬。

社会投资增长以及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再次出现,CPI价格指数从1984年的%上涨到1985年的%。

为了抑制此次通胀,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紧银根,减少货币发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物价上扬,本次通胀历时三年。

1985年通货膨胀刚刚得到控制,我国马上又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通胀。

(三)1988年中央为了理顺价格机制,1988年上半年放开肉、蛋、菜、糖价格,7月底,又放开名烟、酒价格,名烟酒价格一下上涨5至10倍,社会出现抢购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又规划出台物价工资改革方案。

改革需要稳定的经济增长环境,为了使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速,紧缩的政策开始松动,货币供应M0同比增速从1987年的%上涨至1988年的%,1988年CPI物价指数一下暴涨至%。

1989年,中央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采取减少社会总需求,控制贷款规模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回笼货币等政策,1990年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三年。

(四)1994年1993年,中央为了进一步理顺价格,先后放开了粮食、钢铁及部分统配煤炭的价格,调整提高了原木、水泥的出厂价格,并对部分原油价格实行了议价。

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推动企业成本大幅上涨。

随后,中央又出台了工资改革制度,进一步添加企业的成本负担,最终造成物价上涨。

与此同时,1993-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速增长,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而货币供给量在1992年已经开始上涨,影响滞后到1994年,加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拉动市场物价的上涨。

1994年,CPI物价指数上涨到了%的极高水平。

在抑制通胀方面,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存贷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在1996年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三年。

(五)2011年2011年,因内外因的共同影响,造成了此次的通货膨胀。

首先,09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以及为了对冲巨额的外汇占款,央行抛出20万亿人民币,导致了当时的流动性过剩。

2010年12月份 M2的增长率处于%的较高水平,过多的货币供应形成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价格上涨,由于我国对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进口依存度较高,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再者,当时泡沫越吹越大,国内总需求过剩,加大了通胀压力。

2011年,CPI物价指数上涨至%,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值。

稳定物价成为了当时的首要任务,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密集上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2011年期间,上调5次基准利率12次存款准备金率,到2011年6月20日,存款准备金率高达%。

2011年末通胀得到控制,历时一年多。

2我国历次通缩分析(一)1998年1997年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通货膨胀的经济时期,1996年由于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坏账,加之为了治理1994年的通胀,银行紧缩银根后积累了大批的不良贷款,银行的这种现象到1996年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状态,为了防范银行风险,政府开始控制银行不良贷款,银行出现惜贷现象,企业不再像以前一样可以轻松的获得贷款,面临着发不出工资的局面,经营困难,不得不降价销售产品,推动物价下滑。

同时,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出口市场收缩,国内供给压力增大,加剧国内通货紧缩。

1997年CPI价格指数下滑至%,到1998年,CPI增速出现负增长,为%。

通货紧缩,也使得经济增速从1997年的%下降至1998年的%,为了保持经济稳定,政府将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由于银行惜贷,货币供应传导受阻。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当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投资基建设施来提高社会总需求。

2000年,通缩得到控制,历时两年。

(二)2002年2002年,CPI指数再次为负值,当年的物价总水平连续下跌了10个月,从这一点来讲,可以认为当时出现了通货紧缩。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生产效率提高,成本下降而引发物价总水平的下滑。

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伴随着的是利润的增长,企业再生产意愿得到激发,而物价水平的下降刺激需求的增加。

这次通缩和1998年不同,是由总供给的增长快于总需求的增长而导致的物价水平下降,并不是需求不足引发的,所以当时并没有出币供应量和投资增速的快速下滑。

2003年CPI指数恢复正增长,结束了这次非典型的通货紧缩,历时一年。

(三)2009年从2007年下半年,由开始的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并迅速向世界蔓延,我国也未能独善其身。

我国的经济明显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每月的出口额增速均在-20%以下,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农民工返乡,货币供应量M2增速从%下降至%,经济增速快速回落,2009年一季度GDP的增长率仅为%,CPI物价指数从2008年末开始下滑,2009年出现连续10个月负值。

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加快基建投资,扩大内需。

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也为2011年的通胀埋下了伏笔。

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使得经济快速升温,CPI物价指数上涨,该次通缩历时一年。

3历次通胀通缩规律总结通过历史的回顾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通胀多发于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伴随着的是经济的高速上涨,通过大规模发行货币,扩大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建设稳定经济发展,宏观经济上表现为投资增速和货供应量快速上涨,CPI物价指数随之上扬。

面对不同时期的通胀,政府采取了多样的应对措施,收缩银根减少货币流通以及控制投资压缩社会总需求是政府采用频率最高且效果最好的两项政策。

排除2002年的良性通缩,1998年和2009年的通缩发生在东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时期,均由于内外需同时减少导致供需失衡造成的物价下降。

宏观经济上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减少,M2、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出口增速快速下降,最终表现为GDP缩水。

面对这两次通缩,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1998年,采取了降息等货币政策,由于传到效应缓慢,货币政策没有发挥太大的效应,而发行国债等财政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

2009年,政府通过“四万亿投资计划”快速的治理了通缩问题,结果是引发了全面的通货膨胀。

4中国陷入通缩边缘综上,笔者认为,中国可能已经陷入了通缩边缘。

首先,从最直观的物价指数来看,2012年3月PPI首次出现负增长,于此同时CPI增速放缓,到2015年7月,PPI已经连续41个月为负值,CPI也跌至2%以下。

其次,内外需双双下滑,中国房地产拐点出现后,投资增速快速回落,从2013年的20%以上下降到今年7月的%,伴随着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至%。

全球经济增长的疲弱抑制了外围需求的增长,中国出口同比在今年前7个月中有5个月出现负增长,内外需同时收缩抑制了价格的上涨。

另外,供给方面,工业领域产能过剩,人民币跟随美元升值导致进口贸易出现好转,加剧中国输入性通缩压力。

社会总供给增加,需求减少是造成当下中国物价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长期的供大于求抑制生产,经济增速停滞。

以史为鉴,面对通缩压力,政府加大了货币政策力度,从2014年底至今,下调了4次基准利率和2次存款准备金率,但并没有激发市场有效需求;此外,还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棚户区建设等基本建设投资。

经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双剑合璧,近期CPI物价指数有所回升,但形势不乐观,在目前全球普遍价格水平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再次陷入通缩的可能性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