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视主播王潇:十大传奇女性人生解读_前央视主播王潇:十大传奇女性人生解读思维导图
中国十大杰出女性

中国十大杰出女性这是一个打造个人品牌的时代,所以女人,出名的或者即将出名的,都已经有意识无意识的开始创造并保护自己的个人品牌,随着个人名誉的飙升,名女人们需要提升的不仅仅是品牌的知名度更多的还有品牌的美誉度。
或许女人比男人更愿意维护自己的形象,更愿意招纳过多的崇拜和欣赏,更愿意千万种眼神中流露出缘于尊重的宠爱。
一种女人品牌的设定,其实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容,有属于女人的外在的流畅的美感,有属于女人特有的无尽的包容力,有属于女人的对纯洁生命的美好企望,还有一种不息燃烧的坚定的毅力和无比的勇气。
那些已经有机会设定品牌美誉度的女人,应该永远记得,千万个支持你、喜欢你的人,将你作为他们的榜样女人,你的生活填充甚至指引着他们的努力方向,在他们的心中,其实一直希望你更加美好,更加幸福……中国杰出女性的评定一直在进行中,票数还在不断攀升。
这个目前已经颇具规模的排名榜阐释了中国人欣赏中国女人的类型和风格。
她可能是一位艺人,但要是那种根植了艺术灵魂的女人;她可能是一位运动员,但要是一位为国家带来荣誉,为自身创造价值的女人;她可能是一位作家,但要是一位发掘人性深处、寻找人性本源的作家;她可能只是一位普通女人,但她以女人的坚毅、无所畏惧、吃苦耐劳为中国、为中华民族担待了一份责任和气节;中国的杰出女人被推崇,被尊敬的原因同世界人民一样,她们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表达,她们在用灵魂深处的人的尊严、情感、纯净,唤出人性的力量和女性之美。
真实,自然,甜美的“民歌皇后”。
宋祖英,37岁,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青年歌唱家之一。
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
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音域宽广,嗓音甜美,有一种纯净的“野气”,很具东方女性传统美。
在民族声乐里造诣匪浅,将美声唱法的科学性运用其中,演唱时讲究声情并茂和对作品心灵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她曾出版个人演唱专辑多盒,多次参加国家大型文艺演出和中央台,地方电视台举办的各类大型文艺晚会。
2015最具影响力十大女性

龙源期刊网 2015最具影响力十大女性作者:来源:《37°女人》2016年第03期2015年,谁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女性,女性最喜爱的品牌又有哪些?值10周年之际,《37°女人》启动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女性”“最受女性喜爱的十大品牌”评选活动。
历时两个月时间,经过两轮网络评选,并结合专家评审团的意见,榜单终于出炉。
屠呦呦: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研究员,却在人类医学发展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40多年来,她一直埋首实验室,寂静是她的生活常态,“出国热”“博士热”“院士热”都与她无缘。
淡泊与执着的背后,是她对人类健康的仁心大爱。
董明珠:“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格力领航人她出书立传、品牌代言,刷新了女性企业界的大众知名度。
从最基层的业务员到“格力号航空母舰”的领航人,她用女性的刚毅、柔韧演绎出商界传奇。
她为中国制造代言,铸就世界名牌,写意东方明珠之美。
于丹:用心诠释国学“真善美”的文化传播者在这个汲汲于功名的时代,她以美妙的文字诠释人生、人性,让传统经典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来慰藉现代人的心灵。
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她的文字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
何梅:新时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积极推动者专注于海外投资,参与举办了投资海外的高峰论坛,为国内投资人和同行搭建了沟通的平台。
同时亦不忘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她以全球化的影响力积极推动美国投资移民政策改革,帮助新一代中国人融入美国主流文化。
杨澜:自信、优雅、知性的东方女性典范她集多种身份于一身,名电视人、文化商人。
她是中国成功女性的标杆,是多数人想成为的样子。
她并无显赫的家庭背景,走的也是寻常途径,却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机遇天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知识和意志的力量。
孙俪:剧中的王者“芈月”,现实中的人生赢家。
“潇洒姐”王潇:女人明白要趁早

一
在看来竞不过是雕虫小技, 无以为生。
让 王 潇 最 终 决定 离 开 央 视 的 , 是
一
叫 成 气 候 ,但 她 知 道 了要 力 争 上 游 、
出 类拔 萃 , 而 不是 懒 散 懈 怠 、 碌 碌 无
为。
滴 眼泪 , 走过 的 每一 步路 的叠 加 。 2 0 0 1年 ,王 潇 从 北 京 广 播 学 院 ( 现 中国 传 媒 大 学 )播 音 主 持 专 业 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位 不 认 识 的 中 年 同 事 。 那段 时 间 ,
她 每 天 下 午 都 在 央 视 一 套 新 闻 配 音 室播送编辑送来的稿件。那天 , 一 位 编 辑 进 来 给 她送 稿件 , 面 无 表 情 地 将
一
直到 1 7岁 , 父亲 仍 是 一 副威 严 的 样 子 。 那 时候 , 正 值 青 春 发 育 期 的
了半 天 , 委屈地哭 了: “ 难 道 胖 也 有 错
吗?”
她 的 父亲 。 早在小学一年级 , 别 的 孩 子 无 忧
无 虑玩 耍 时 , 她 却 被 父 亲 勒 令 回 家后
业 的O E ? 你 是 文编 ( 文艺 编 导 系 ) 的?”
王 潇 心 下 一 沉 ,立 刻 底 气 全 无 : “ 我 是 播音 系的 … … ” “ 咳, 播 音 系 的啊 , 你 们 播 音 系 的 会 什么 啊? ” 导演 不 再 正 眼 瞧她 , 把 注
那一 天, 她 溜进机 房 , 观 摩 一 位 编 辑 人 员 剪 辑 电视 短 片 。这 时 , 该 片 的导 演 也 进 入 了机 房 , 看 到 王 潇 这 个
写在30岁到来这一天——王潇

写在30岁到来这⼀天——王潇事业篇 ⽆论是打⼯还是创业,其本质⽆外乎向⽼板或客户出卖⾃⼰的有形或⽆形产品。
⼀⾔以蔽之:⼤家都是出来卖的。
既然是出来卖的,⼀要卖相好,⼆要敬业,三不要嫌买货⼈。
所以,第⼀要保持美丽,第⼆要多做事少抱怨,第三看在钱的份上要适当妥协。
付出不⼀定有回报,努⼒不⼀定有收获。
学习知识和锻炼⾝体除外。
我们是动物进化来的,即使⾼级也还是动物,达尔⽂主义⼀直适⽤。
只有把⾃⼰训练成更敏捷、更强壮的动物,才能活得好点。
所以懒散消极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要是在动物世界,在⾦字塔底的你还这么耗着,已经死了。
这个时代的规律就是没有绝对公平竞争,接受这⼀点,然后武装⾃⼰投⾝到轰轰烈烈的不公平竞争中去。
顺应规律⽽⾏,也是达尔⽂主义。
先赢了再说。
享受你战利品的时候,你⼼⾥可以继续愤世嫉俗。
不要滥⽤怜悯给竞争失败的⼈,因为下⼀次也许会是你。
争取半天的愿望没有实现,⼀要怪⾃⼰学艺不精,⼆要怪⾃⼰运⽓不好,然后赶快⾏动起来争取下⼀个愿望。
前⾯投⼊的时间精⼒,统统算做沉没成本。
勇于承担沉没成本是出来混的第⼀课。
感情篇 谈恋爱的条件,就是让⾃⼰从精神到物质,从灵魂到⾁体,因为有了对⽅都⽐从前的状态更好。
否则何必呢? 如果男⼈现在对你⼀般,不要指望他会在婚后对你更好,他对你最好的时刻⼀定是追求期和热恋期。
如果这两个时期你尚且对他不满,那你要好好想想了。
不妨让他为你多花点时间和钱,通常⼈投⼊的越多,就越难割舍。
就算你为他已经投⼊了很多时间和钱,该离开的时候也要利索点离开。
勇于承担恋爱的沉没成本,是展开新⽣活的前提。
如果你看中他的钱,在适当的时候要到,这钱才是你的。
打铁要趁热,要钱要趁爱! 你的直觉往往⽐事实还准确。
两个⼈最终过起⽇⼦来,“也就那么回事”已经是⾮常好的结局,因为很多⼈发现婚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个⾝体再性感,展开后翻来覆去看也就两个平⽅⽶,互相失去兴趣是正常的规律。
只是晚点失去兴趣的那个⼈会觉得受伤。
王潇《时间看得见》愿你成为注定成为之人

王潇《时间看得见》愿你成为注定成为之人2018年7月,潇洒姐王潇继《女人明白要趁早》《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后又推出一部力作--《时间看得见》。
该书由中信出版集团策划发行。
从2011年一个秋天的下午开始,王潇就尝试描绘理想手册的样子,而今,一个人的日常变成了百万人的日常。
王潇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担任过中央电视台一套《整点新闻》播音员、《时尚COSMO》主编,曾就职于安可顾问公司战略传播部,从2008年至今她转变身份成为一名创业者--趁早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时间看得见》一书凝结潇洒姐的人生经验,着力帮助读者认识自己,转变生活做事的思维方式,梳理时间安排,解答人生问题。
你想成为怎样的人?生活杂乱如麻,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却怎么也走不出人生大道。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梦想,眼前都有一个想要完成的"小目标"。
成功人士有一千种成功方法,而失败的人都有一条失败的理由--无法实现自我管理。
"成功"的标准不一,那么你心中成功的自己又是怎样的呢?人们习惯把生日当作一个重要的计量节点去回顾、许愿,当作一些事的终止和一些事的开始。
但所有人的人生都有两个刻度,尤其在成人的生命里,后面那个截止日会越来越重要。
它负责给我们每个人发一张时间表,谜一样的时间表。
你的命运可以展现为一张以时间为轴的地图,时代和天赋帮你绘制好了初始部分,图画的未来还要靠你自己去涂抹。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间坐标上寻找胜利的勋章。
时间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一切是为了什么?等等一系列当代人每日都在探究的生活真谛。
王潇--效率手册重度爱好者和设计者,在反复尝试描绘理想生活手册之后,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梳理时间安排诀窍,解答人生疑惑,写成《时间看得见》一书。
在作者王潇看来,人生的点滴积累会产生改变的力量,首先你要认识自己,参悟人生之"道",倾听心里的声音,勇敢面对自己,面对未来,找到自己内心深处,日复一日,矢志不渝的东西--那个想要成为的自己。
王潇“手账天后”的效率人生

王潇“手账天后”的效率人生作者:安美宣来源:《创业邦》2018年第02期公司,出书,她是2017年企业家作家富豪榜上的第二名,仅次于吴晓波,排在马化腾之前。
用一本效率手册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她和以她为代表的趁早团队共同倡导一种“趁早”精神,目的是让时间看得见,让生命不虚度。
她就是王瀟,是“趁早星球”的精神领袖,带领“趁早星人”通过践行趁早精神实现自我与世界的和解。
王潇从13岁开始就有用效率手册的习惯。
当时王潇妈妈从事外交工作,她对妈妈的印象就是经常拖着箱子离开家,每年都会收到妈妈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效率手册。
“小时候我的手册极多,每年从不下20本中选出一本,见过各种手册,也观察了很多印刷工艺和纸张,耳濡目染,因此对手册非常了解。
”从央视一套主持人到外企白领,从辞职考研到成立公关公司,中间还做过一年多《时尚COSMO》的主编,使用效率手册的习惯一直陪伴着她,至今长达27年。
王潇创立文创品牌完全是无心插柳。
据王潇多年的同事杜明回忆,大概2011年,王潇在经营公关公司时期想为客户定制一批效率手册作为礼物,当时印了3000本,大概送出去了500本,剩下2500本有同事建议在淘宝上卖掉。
不到14天,2500本销售一空,到了第二年还有客户来问询。
就这样,2014年,王潇注册了文创品牌“趁早”。
2015年8月,趁早完成20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王潇也正式卸任《时尚COSMO》主编。
2018年,有50万使用者每天打开并填写趁早效率手册。
“一开始我对效率手册的理解也是浅薄的,后来对手册的意义理解改变了。
”王潇对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说。
王潇认为用什么样的效率手册代表一个人对生活的认知:“效率手册有时间轴型的,优先级型的,流水型的,各种各样的形式。
你选择了干什么就是选择了怎样的一种活法;把时间花在哪里,你就会成为谁。
”王潇强调:“时间、体能是每个人仅有的财富,是一切的一切。
”在她看来,很多人对于自己想要做的事的认识常常是一团模糊的,并不清楚所做的事会指向哪里,会带来什么。
十大励志女性人物传记

十大励志女性人物传记玛丽·居里玛丽·居里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
她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贡献,使得科学界对于放射性元素的了解更加深入。
奥普拉·温弗瑞奥普拉·温弗瑞是一名著名的电视主持人,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慈善家。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她的成功也成为了很多女性的榜样。
罗莎·帕克斯罗莎·帕克斯是美国民权运动的领袖之一,她通过非暴力的抗议和抵制,为黑人争取了平等的权利。
她的行动和精神,成为了后来民权运动的榜样。
贝蒂·福特贝蒂·福特是一位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她为了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多次发表演讲和撰写文章。
她的努力和坚持,为妇女争取了很多权利,也成为了女性解放运动的榜样。
安妮·弗兰克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女孩,在二战期间被纳粹迫害。
她在隐蔽的地方,写下了她的日记,记录了她的生活和感受。
她的日记成为了世界文学中的珍品,也成为了人们对于战争和迫害的反思。
罗莎琳德·弗兰克林罗莎琳德·弗兰克林是一位生物学家,她的研究成果为发现DNA结构奠定了基础。
她的研究成果,深刻地改变了科学界对于遗传学的理解。
安妮·萨利文安妮·萨利文是一位盲聋女孩,但是她通过教育和自学,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作家和演说家。
她的励志精神,鼓舞了很多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坚韧。
玛拉拉·优素福扎伊玛拉拉·优素福扎伊是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女孩,她在为女性教育权利而奋斗时,被塔利班恐怖分子枪击。
但是她没有放弃,继续为女性教育权利而奋斗,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莱克西·汤普森莱克西·汤普森是一位曾经患有癌症的女孩,但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成为了一名马拉松选手。
她的励志故事,激励了很多人面对生命的挑战时保持勇气和希望。
华莱士·辛普森华莱士·辛普森是一位著名的黑人电视主持人,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
2023励志_中国青春励志人物

2023中国青春励志人物2023中国青春励志人物:潘晓婷——危机感成就的央视名嘴因为下岗,所以就会有危机感;因为有危机感,所以才会拼搏;因为拼搏,所以才会成功。
《开心辞典》开播以后,王小丫以趣味而又幽默的主持风格给亿万观众带来了启迪与欢笑。
并因此一举成名,成为央视金牌节目的金牌主持人。
然而,王小丫的成功却源于她的一段下岗经历。
王小丫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
父亲是报社编辑,母亲是工厂工人。
1990年9月,王小丫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分配到四川《改革时报》当记者。
记者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女承父业,又与自己学习的专业对口,她感到很满足。
可是,一场改革的风暴使她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人生。
《改革时报》是四川省一家经济类报纸,后改名为《新经济时报》、《城市购物导报》。
几易其名并没有彻底改变报社的厄运。
发行量提不上去,经费困难,举步维艰,这种困境使报社不得不进行改革。
这件事发生在1996年7月,当时的王小丫已经在这工作了6年。
本来,科班出身的她留在报社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那一刻,她犹豫了。
面对几十位白发苍苍的老编辑老记者,她选择了放弃,把有限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王小丫下岗后,单枪匹马到北京去谋生。
那个时候,京漂似乎是一种时髦的职业。
在北京,有数十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
要想在北京靠文字混饭吃,谈何容易,不少人混不下去,甚至流落街头。
面对数十万的竞争对手,刚刚下岗的她更加充满了危机感。
她决定重新学习,以此获得新的机遇。
为此,她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广电文学系,研修电视文学。
1997年,她在北京广播学院广电文学系结业后,到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实习。
她是一个性格内向甚至“不会说话”的人。
她第一次去采访的时候居然不知道怎么提问。
然而,下岗的经历使她充满了危机感,每次采访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强迫自已改变。
好在是经济学科班出身,加之一年的电视文学研修,使她很快找到了采访的感觉。
她的出色表现引起了领导的'注意,马上由实习记者转为正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