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第4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三语言课鲁迅的呐喊教案

高三语言课鲁迅的呐喊教案

高三语言课鲁迅的《呐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通过阅读《呐喊》,使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理解其作品中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现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2. 作品背景:《呐喊》是鲁迅于1923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揭示了旧社会的种种黑暗面。

3. 作品特点: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强烈的批判精神,独特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呐喊》中的短篇小说,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特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鲁迅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批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呐喊》中的短篇小说,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鉴赏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鉴赏《呐喊》,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五、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4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1课时: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阅读《狂人日记》。

第2课时:阅读《孔乙己》,分析作品特点。

第3课时:阅读《药》,讨论作品主题。

第4课时:总结鲁迅《呐喊》的文学特点,进行文学鉴赏训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阿Q正传》,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阿Q正传》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4. 小组交流:学生分组交流对《阿Q正传》的理解和感悟。

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阿Q正传》是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讲述了阿Q这个贫苦农民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遭遇。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

呐喊鲁迅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的背景、作者鲁迅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呐喊》中的主要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深入理解《呐喊》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情怀,理解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2)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热爱中国现当代文学。

(3)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生平介绍2. 《呐喊》作品概况3. 主要作品介绍3.1 《狂人日记》3.2 《阿Q正传》3.3 《孔乙己》3.4 《药》3.5 《明天》4. 作品分析方法指导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呐喊》的主要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

(3)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鲁迅作品中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丰富思想内涵。

(2)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概况及艺术特色。

2. 自主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体会作品魅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4. 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鲁迅生平介绍及《呐喊》作品概况2. 第3-4课时:《狂人日记》分析3. 第5-6课时:《阿Q正传》分析4. 第7-8课时:《孔乙己》分析5. 第9-10课时:《药》分析6. 第11-12课时:《明天》分析7. 第13-14课时:作品分析方法指导8. 第15课时:总结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其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2. 作品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呐喊》中各篇作品的分析深度,考查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呐喊自序教案旧人教第一册

4呐喊自序教案旧人教第一册

《呐喊》自序教案学习目标:一、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材料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并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如下能力:1、主动、全面的探究知识的能力。

2、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在网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网上的有效信息,写一篇有深度的分析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的能力。

5、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和收集的有效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6、有创意地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诠释的能力。

学习指导: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1918-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共14篇)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

学习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读全文,概括出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概括段意可借助复句分析和句间关系及语法分析等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第一段及倒数第二、三、四段各句关系或复句关系;然后借助表示地点的词语以及承递性的语句,列出全文提纲。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本文的文体,结合重点语段,概括出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并命名为《呐喊》的由来。

3、理解文意时,可结合初中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等,对重点语段要细加揣摩,并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质疑解难。

4、课外阅读《呐喊》中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等,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二、抓住特点,突出重点《〈呐喊〉自序》是一篇很不寻常的序文,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指它的内容十分重要,还指它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抓住特色,就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

1、统一笔调下的组合式结构:从全文结构看,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按年代先后叙述他先有志于医学而后又弃医从文的一段经历,是他自传的一个片断;后一部分,写的是《呐喊》集中小说创作的经过,用了散文的形式。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引言: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呐喊》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本教学设计将围绕《呐喊》展开专题阅读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探究鲁迅先生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一、教学目标本次专题阅读教学的目标是: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思想;2. 分析《呐喊》中的文学特点和独特的艺术手法;3. 理解《呐喊》所表达的社会现象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1. 鲁迅简介首先,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和影响,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PPT展示、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

2. 《呐喊》文学分析a) 文学特点分析:通过分析《呐喊》中的语言运用、形象描写、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呐喊》的独特之处。

b) 艺术手法分析: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呐喊》中的比喻、夸张、讽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这些手法对于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

3. 《呐喊》的社会现象和批判a) 社会现象分析:指导学生通过《呐喊》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如封建礼教、精英主义等。

b) 批判思考:引导学生对《呐喊》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精神。

4. 鲁迅与现代文学a) 鲁迅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指导学生思考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b) 鲁迅的文学价值:与学生一起分析《呐喊》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民族自尊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确鲁迅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鲁迅的生平、作品和思想。

2. 视频观摩:选择与鲁迅和《呐喊》相关的视频片段,带领学生通过视觉和声音感受鲁迅的思想内涵。

3. 朗读和分析:选择《呐喊》中的经典片段,请学生进行朗读和分析,以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和文学理解能力。

呐喊鲁迅教案设计

呐喊鲁迅教案设计

呐喊鲁迅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呐喊》这部作品的背景及意义掌握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简介《呐喊》的作品背景《呐喊》的主要内容概述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鲁迅生平及其作品学生阅读《呐喊》相关章节,了解作品背景和内容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第二章:小说《狂人日记》2.1 教学目标理解《狂人日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意味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2.2 教学内容《狂人日记》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象征手法和讽刺意味的探讨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狂人日记》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意味第三章:小说《孔乙己》3.1 教学目标理解《孔乙己》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3.2 教学内容《孔乙己》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的探讨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孔乙己》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第四章:小说《药》4.1 教学目标理解《药》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关系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4.2 教学内容《药》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象征手法和人物关系的探讨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药》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关系第五章:小说《阿Q正传》5.1 教学目标理解《阿Q正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背景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5.2 教学内容《阿Q正传》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讽刺手法和社会背景的探讨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阿Q正传》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讽刺手法和社会背景第六章:小说《明天》6.1 教学目标理解《明天》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6.2 教学内容《明天》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的探讨6.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明天》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第七章:小说《一件小事》7.1 教学目标理解《一件小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意味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7.2 教学内容《一件小事》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象征手法和讽刺意味的探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件小事》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意味第八章:小说《头发的故事》8.1 教学目标理解《头发的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8.2 教学内容《头发的故事》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的探讨8.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头发的故事》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第九章:小说《风波》9.1 教学目标理解《风波》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背景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风波》的情节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讽刺手法和社会背景的探讨9.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风波》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探讨小说的讽刺手法和社会背景第十章:课程总结10.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呐喊》这部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总结课程所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10.2 教学内容回顾《呐喊》的主要作品和主题分析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10.3 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程所学内容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教师进行课程总结,强调鲁迅文学的价值和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1.1 教学内容中的《呐喊》的主要内容概述:这是课程的导入部分,对于鲁迅和他的作品《呐喊》的介绍,可能会比较泛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让学生抓住作品的精髓。

《呐喊》教案

《呐喊》教案

《呐喊》教案呐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鲁迅的代表作品《呐喊》并分析其主题、风格及影响;- 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汇及短语;- 理解并解读小说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进行语境语法练习;- 探究小说的写作背景和艺术手法;-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鲁迅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 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加深对自己时代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呐喊》中的主题与风格;2. 理解小说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 解读小说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呐喊》的影响及其意义;2. 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2. 分组讨论;3. 小组展示。

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引入话题:“你们知道鲁迅吗?你们听过鲁迅的作品吗?”Step 2: 呈现呈现《呐喊》小说封面,让学生感受到小说的氛围和情绪。

Step 3: 阅读阅读小说《呐喊》的选段,学生可以自行朗读或老师进行朗读。

Step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 你对这篇小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2. 你觉得小说中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3. 小说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都有哪些?你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吗?Step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结合课文分析小说的主题和风格。

Step 6: 解读象征意义和隐喻通过共同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深入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思想。

Step 7: 归纳总结回顾全文,总结小说《呐喊》的主题、风格、影响及意义。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通过深入分析鲁迅的代表作《呐喊》,学生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敏感性有了进一步的培养,并加深了他们对自己时代的思考。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呐喊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作品评价:自出版以来,《呐喊》一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被广泛阅读和 研究
掌握《呐喊》中的 重点作品和作家背 景
理解《呐喊》中的 主题思想和艺术特 色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和鉴赏《呐喊 》中的经典作品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 养和审美能力,提 高学生的阅读和写 作能力
选取《呐喊》中的经典篇目进 行精读
温故知新:回顾之前学过的鲁迅作品,引出对《呐喊》的阅读和学习。
提问与回答:鼓励 学生提出疑问,教 师给予解答
分组讨论:学生分 组讨论文章的主题、 人物形象等
课堂辩论:就文章 中的某个观点展开 辩论,提高学生的 思辨能力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 文章中的角色,通过 表演深入理解人物性 格和情节发展
作业内容:阅读《呐喊》全文,完成读书笔记
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汇 报 人 :
XXX
作品风格:以娴熟叙述技巧和独特的文学 风格,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 一。
地位:《呐喊》是鲁迅创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意义:通过揭示社会弊病和批判封建礼教,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至五四运动时期的 社会现实,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品影响:《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 之一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教学内容:是否准确传达了鲁迅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是否合理安排了课堂时间,有效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教师自身素质: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是否需要进一步提升
选择案例的标准: 典型性、代表性、 启发性
案例来源:优秀教 案、教育实践、网 络资源等
直观演示法:教师 通过展示实物、直 观教具,进行示范 性的实验,或采取 现代化视听手段等 指导学生获得知识 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第2课时

《呐喊》微专题教学设计第2课时

第2课时【学习任务与情境】:有一项读者调查:读完《呐喊》后,小说中的许多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你最讨厌的人物是你最同情的人物是你最的人物是你对小说中的人物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爱抑或憎,或怒其不争,请作出选择、评价并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学习内容与目标】通读作品,品读《呐喊》中的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重点分析旧知识分子形象。

【学习活动概述】通过人物的梳理,把握《呐喊》中人物主要人物形象特征,揭示典型形象背后的社会意义。

【学习活动设计】一、课前各自列出:《呐喊》人物一览●《一件小事》:车夫,老女人,巡警●《狂人日记》:赵贵翁,古久先生,陈老五,狼子村的佃户,狂人(吃人的事,对吗?救救孩子)●《鸭的喜剧》:(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仲密君,仲密夫人●《端午节》:方玄绰,方太太●《故乡》:(侄儿)宏儿,闰土,豆腐西施杨二嫂,迅哥儿,水生●《孔乙己》:小伙计,孔乙己,丁举人●《药》: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驼背五少爷(帮闲),康大叔(刽子手),红眼睛阿义(管牢),夏瑜(革命者)●阿Q正传》(未庄):举人老爷赵太爷(压迫者)(你怎么配姓赵,你怎么敢姓赵?),王胡(阿Q与之比赛捉虱子),钱太爷的儿子,小尼姑,吴妈,小D(阿Q与之打架),钱太爷,白举人,邹七嫂,赵白眼,赵司晨,赵太太,洪哥,阿Q(作者对其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头发的故事》:N先生,监督,本多博士“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让他们”●《兔和猫》:三太太,小狗S●《社戏》:双喜,阿发,铁头老生,桂生,老六一家,六一公公,龚云浦●《风波》(鲁镇):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六斤,七斤,七斤嫂子,赵七爷,八一嫂●《明天》(鲁镇):红鼻子老拱,单四嫂子,宝儿,何小仙,蓝皮阿五,王九妈,咸亨的掌柜●《白光》(白光将陈士成一步步导向死路,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的形象化身):陈士成二、归纳类型,总结人物特征。

1、学生各自用一周时间独立阅读《呐喊》,将自己印象深刻的小说人物记录下来,并按要求给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时
【学习情境与任务】:
有人养了一群猴子,常宰猴待客。

当客人光临时,他会穿上白大褂领着客人挑选猴子。

笼子里的猴子们非常紧张,拼命地往后躲。

当客人选中一只猴子时,其他猴子就使劲把它往外推。

被推出去的猴子,知道自己死到临头,一动不动地任人宰割。

其余的猴子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看着这只猴子被杀掉。

这种场景不断重复上演,最终,猴子全部被宰杀了。

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请结合《呐喊》作品谈谈你的认识。

【学习内容与目标】
通过看客形象探析,理解鲁迅先生揭示这类人的精神病态,来揭露出社会的病态,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

【学习活动概述】
《药》《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勾勒、描绘了看客形象,其描写的看客人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一个看客群体,具有深广的揭示意义。

他们是一群病态而特殊的国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自觉不自觉地甚至很有兴致地从精神上摧残那些受害更深的底层弱民,他们是“吃人”和“被吃”两面性的复合体,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悲者。

【学习活动设计】
一、温习旧知,导入“看客”议题。

提问:鲁迅作品中的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娜拉走后怎样》:“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中国人不但自己做戏,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作戏来看。


二、聚焦文本,分析“看客”特征
(一)
“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药》中的“看客”——麻木愚昧
(二)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

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

”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祝福》中的看客——冷漠无聊
任务二:鲁迅小说中还有哪些看客?请大家回忆梳理。

(三)
对着孔乙己嚷:“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疤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无论是孔乙己在困顿中,还是他被打断腿以至悲惨死去,周围的人除了“ 哄笑”,就是“ 快活”。

(四)
阿Q与小D打架,围观的人喝彩、煽动;
阿Q被游街示众,围观的人喝彩叫好
当阿Q被杀头时,一群跟蚂蚁似的张着嘴的看客。

总结看客的特征: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名姓,都是小人物。

愚昧无知,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呐喊》和《彷徨》中的看客形象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麻木愚昧型(如《药》《阿Q正传》);
二是冷漠无聊型(如《祝福》《孔乙己》)。

所谓看客,重点就一个“看”字。

这些人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以观看“无事”为人生乐事。

“看”是他们给人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外部行为特征。

然而他们一面看别人,一面又被别人看。

“看与被看”构成了无聊看客们的生活本质。

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发生在以下两个方面:
三、深度探究,反思“看客”文化
看客形成原因
林语堂说:“秦汉以前,国人血性凛然,大义浩然,多慷概悲歌之士;隋唐时代,气度恢宏,正气盎然,蝇营苟且之辈非时矣;然五代以降,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性,酱缸社会及人性,伪善是为世风矣;更有甚者:元清异族,专制统治,酷烈异常!为生存及利益计,由是汉奸辈出,看客文化亦发扬光大成为主要之国民性也。


原因有三:一是自然经济的长期束缚;二是封建统治长期压迫;三是封建思想的长期禁锢。

(二)鲁迅描写看客意图
材料一
《呐喊·自序》:“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材料二《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材料三《呐喊》自序:“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总结:批判病态社会,揭示国民劣根,引起疗救的注意,革新国民精神。

四、适度拓展,批判当代“看客”
思考一:当今社会还有没有“看客”?电影《阿Q正传》的结尾处,有这样的画外音:“阿
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

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催民工快点跳楼;
看少年被掐死街头;
悲情男子欲跳楼犹豫小时,冷漠看客喊跳寒人心;
合肥一少年落水众人冷漠围观民警抢救无力回天;
甘肃女孩爬到了一栋25层建筑的8楼窗外,在经历了四个多小时的看客们的围观、“欢呼”和“掌声”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浏览一些热门帖子和视频的时候,常可以看到有网友留言“天涯观光团”、“豆瓣观光团”等字样。

这些网络观光团体,只要看到有趣的、有争议的内容,他们就会一呼百应,群起而观之,并在被观赏对象那里大笔一挥留下痕迹。

思考二:面对当今社会的形形色色的看客,我们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这也是生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热风·随感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喑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读写测评】
当今社会还有没有“看客”?课后以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