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民俗民风
山东菏泽过年的风俗

山东菏泽过年的风俗山东菏泽过年的风俗年除日年除日为腊月的最后一天,除日的晚上叫除夕、大年夜等,民间俗称年三十、大年三十,除夕零点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这一天的活动很多,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
吃饺子,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春节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阴历年,由家长首先起来,开大门前先放一挂爆竹,然后才能说话。
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
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然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邻居远拜即礼节性的拜访。
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
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臭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在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子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长得高;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
拜岳走亲戚大年初二,青年男子要偕妻子儿女去岳父母家送礼拜年,对于新婚的男女来说,第一次去是大事,一般不能缺席。
去的时候要带两箱好酒,两大块猪肉,十斤果子(方言,指专门走亲戚用的糕点),两条好烟,另外还要水果若干,具体数量视情况而定。
山东菏泽丧事规矩

山东菏泽丧事规矩
山东菏泽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自古以来,丧事的规矩一直是严格遵守的。
丧事规矩,不仅仅是限制人们哀悼死者的行为,更多的是传承传统文化礼仪。
下面介绍山东菏泽丧事规矩。
一、葬礼地点
葬礼必须在山东菏泽有关官方监管的地方举行,不允许在私家空地或者其他地方用于殡葬。
二、殡葬行为
在葬礼现场,亲属要按照传统习俗规矩穿丧服,不得穿素服。
殡葬行为分为几个程序,例如:抬棺、祭奠、登堂、欢迎、祭祖等,每个程序都有比较固定的仪式,需要完整遵循。
三、葬礼接待
葬礼接待要求有足够的食物和饮料准备,亲属要按照传统礼节去规范接待期间的具体行为。
禁止在葬礼现场发生喧闹纷争,也不允许在葬礼期间大吃大喝,一切行为表现要体现尊重和敬意。
四、死者的葬仪
菏泽丧事规矩要求死者必须在明天被安葬,而且除了外地亲友需要参加葬礼之外,其他亲友至少都要到现场参加抬棺程序。
死者的安葬必须遵循当地乡俗,一般有扫墓、叩墓、烧香、贴纸、献花等葬仪的程序,要按照传统的习俗来遵循。
五、十天守灵
十天守灵是菏泽丧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主要是为了祭拜死者,
唱念诵经典等,亲友们要在此期间及时给死者家属送礼,表达对死者的哀思。
六、其他
此外,菏泽丧事规矩还规定,去公墓拜访死者必须佩戴黑色或灰色服饰,以表示哀悼、尊重。
丧事期间,参加者不允许穿穿露背装、显性装或特别艳丽的衣服,以示尊重死者和遵循文明习俗。
总的来说,山东菏泽的丧事规矩是比较严格的,要求参加者尊重死者,遵守文明礼仪,传承传统文化。
只有通过严格遵守和传承传统文化,才能保持文明正规,延续千秋文化。
菏泽的风土人情介绍

菏泽的风土人情介绍介绍菏泽,位于中国山东省西南部,是山东省辖地级市,菏泽市是菏泽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
菏泽地处鲁南、鲁西、鲁东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是一个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地区,也是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
历史文化文化底蕴菏泽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代和周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这里曾经是齐国的东方都门,同时又是著名的三孔故乡,孔子的后代和弟子在这里开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菏泽也是古代“大禹治水”的发源地,因此在这里还保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梁山泊、齐国故城等。
饮食文化菏泽地区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菏泽以大禹治水而出名,因此这里的鲁菜以煮、炖、煨等烹饪方式为主,口味清淡,以保留原味为特点。
菏泽还有许多著名的特色小吃,如驴马肉、无枣小锅盖、菏泽烧饼等,这些美食为菏泽地区增添了别样的风味。
风土人情建筑风格菏泽地区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很多建筑都融合了传统的汉族建筑和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
这里的建筑多以青砖瓦顶为主,结构稳固,外观精美。
菏泽还有许多古建筑群,如明代的曹州府、宋代的孟州曹穆王府等,这些建筑都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传统节庆菏泽地区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这些传统节庆活动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有菏泽国际花卉园艺博览会,这是一个集花卉展览、观光、贸易、科研、文化艺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球盛会。
此外,还有菏泽孔庙文化旅游节、曹操文化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丰富了菏泽的文化生活,吸引了大量游客。
民俗风情菏泽地区的民俗风情独特,这里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唢呐大曲、神鼓戏、蒲剧等,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才艺,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菏泽地区还有许多民间手工艺品,如剪纸、陶瓷等,这些手工艺品独具特色,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
旅游景点龙山龙山位于菏泽市区东南,是中国著名的“龙山文化”发源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菏泽人饮食的特点

山东菏泽人饮食的特点山东省菏泽市位于山东省南部,是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和中南半岛的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
这座城市素以其精美的文化和饮食文化而著称。
山东菏泽的饮食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浓郁的烹饪技术传统山东菏泽的饮食有着浓郁的家庭烹饪传统。
菏泽市的家庭烹饪以煮、炒、烤、蒸、炸等各种方法为主。
这些方法使用传统的调味品和佐料,例如酱油、盐、醋和芝麻等。
当地常用的调味品是姜和葱,这些香料能够增添菜肴的 aroma 和味道。
2. 变化多端的烹饪技术菏泽的烹饪也有着变化多端的传统。
这种多样化包括红烧、炖、干锅、煮汤,炸、煎、烤、炒等等,这些方法可以用于不同的菜肴和原料。
山东菏泽人特别喜欢用煲炖的方法进行菜肴的烹饪,这种烹饪方式能够使菜肴的营养和味道都更加地浓郁。
3. 丰富的小吃和面食山东菏泽的小吃和面食非常多。
其中,糖饼是当地的特色小吃。
它是用麦粉和糖制成的,外边金黄饱满,内里松脆香甜。
另外,菏泽市还有各种口感独特的面食,如扁食、馄饨、刀削面、面包等等。
4. 以海鲜和河鲜为主要食材菏泽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处于黄河、淮河和邙山的中心地带,因此当地的饮食文化有着丰硕的水产资源。
农村地区的饮食以江河海鲜为主要食材,因此当地的餐桌上经常能见到鱼、虾、螃蟹等海鲜和鲤鱼、鲫鱼、草鱼等河鲜。
这些食材非常新鲜,味道鲜美。
当地人经常用这些食材制作美食菜肴,并以清蒸、红烧、炖等方法进行烹饪。
总而言之,山东菏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变化多端。
当地人以自家烹饪传统为基础,加入各种食材和烹饪方法,制作出独特的美食菜肴。
无论是吃海鲜还是河鲜,还是小吃和面食,都令人久久难忘。
山东菏泽过的风俗

山东菏泽过的风俗做年货:除了上街打年货外,我们那里大年三十前三到五天,家家户户就开始自制年货了,像磨豆腐〔一般是做成水豆腐、油豆腐、“让豆腐〞等等豆腐系列〕、煎油果〔就是类似街上卖的那种糯米油饼〕、打糍粑等等,这些基本都是不太能守的食品。
像腊肉、水酒等这些东西,早在过年前一两个月就做完了。
除夕:大年三十,应该算是全家最忙的了。
早饭后,父母就开始杀鸡宰鸭准备年饭,小成员们搞卫生、贴春联、贴年画。
中午吃饭前,家里的男成员们〔男人不在的,女主人代替〕提着供品到祖宗坟上去祭拜,祖宗为上,年饭也得让他们先吃啊!扫墓回来后,家里的女成员也基本把年饭都准备好了,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开始吃团圆饭。
团圆饭是在中午,所以叫年饭,而不是“年夜饭〞。
初一:新年第一天,做的很多事情,都得有讲究。
按老一辈的说法,初一是否喜气祥和,预示着新的一年是否顺顺利利。
初一要“驱寒〞〔音译,还有“出行〞的音译,实际的书面语言,本人至今不确定〕,这恐怕是我们那里特有的风俗。
“驱寒〞,也就是黎明燃放鞭炮,迎接新年,不过有很多讲究。
一、时间不能选在黎明0点,不能选在天完全亮或早饭后,而是在天麻麻亮,大概在黎明4-6点之间;二、“驱寒〞的一般只能是男成员,而且起来驱寒的要自己醒来,而不是被叫醒的;三、驱寒的鞭炮一定得够长〔越长表示鸿运越长期〕、一挂鞭炮得一次性放完〔鞭炮一气呵成放完,表示新年诸事顺利〕;四、“驱寒〞放完的鞭炮不能让小孩捡,也不能在吃晚饭前清扫。
等等这些,让“驱寒〞变得尤为重要和神圣。
所以,如果哪家过的不如意、不顺利,老一辈的还时常会蹦出句:“看来是初一没有‘驱好寒’啊〞。
早饭也有讲究,一般吃的是大年三十的剩饭〔这表示“年年有余〞〕、面条或粉条〔表示祝老人长寿、全家鸿运长期〕初一要讲究祥和与吉利,所以说话有忌讳,不能带“死〞字,,也不能骂人吵架。
其实这些N多的老“讲究〞,都是祖辈遗留下来的习俗,有些迷信有些愚昧,但除了那些在后代人无法接受的规矩,仍然不会有人刻意去改变它、去打破它,就像过生日吹蜡烛许愿一样,都是祈祷自己和家人在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祈祷全家来年有好的收入,遵循一下老规矩也无妨。
山东的地方渮泽的风俗

山东的地方渮泽的风俗
1、斗羊。
菏泽斗羊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
曹操被袁绍打败,退兵曹州,人疲马惫,士气低沉,忽见两羊相抵,十分威武,精神为之一振,即召部下观赏,感染得群情激昂,反戈一击,大败袁绍。
2、曹州灯会。
曹州灯会是以菏泽为中心的区域性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3、民间杂技。
菏泽民间杂技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4、皮影戏。
菏泽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
5、斗鸡。
菏泽斗鸡活动起源于西周时期,盛行于唐朝,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菏泽的风土人情

菏泽的风土人情
菏泽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
这里有着独特
的风土人情,让人流连忘返。
一、美食文化
菏泽是豫菜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豫菜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口味独特,
备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最著名的菜品当属酱爆猪肉丁和麻辣豆腐,风
味独特、色香味俱佳。
此外,在菏泽还有许多传统小吃,如芝麻烧饼、皮蛋豆腐、老豆腐等,让人流连忘返。
二、文化底蕴
菏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着许
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曹州府、西华山石窟、随圣陵等。
此外,
菏泽还是著名的红旗渠的发源地之一,这条长达4,000多公里的运河,
是中国现代农业灌溉事业的奇迹。
三、民俗文化
菏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豫剧、蒙山大鼓、华亭鼓等。
其中,豫剧是菏泽市的地方剧种,以其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著称。
蒙山大鼓则是地方戏曲中的另一种形式,表现了人民对神秘、神话、
传说等的独特感悟。
四、生态环境
菏泽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这里的景色秀美、空气清新,是人们远离城市喧嚣、享受自然的好去处。
菏泽有着许多著名的景点,如郑国渠、五岭山、仙人洞等。
此外,这里还有许多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如武功山、九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吸引了许多爱好户外活动的人士前来探险、徒步或者露营。
总之,菏泽的风土人情是多么的丰富多彩,让人无法忘怀。
这里的美食、文化、民俗和生态环境都各具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山东菏泽民风民俗作文600字左右

山东菏泽民风民俗作文600字左右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山东菏泽民风民俗作文600字左右篇1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
元宵节有很多习俗,如: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放烟花、猜灯谜......还有啊,就是要吃汤圆。
俗话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今年的元宵节虽然天气很冷,但是没有下雪,丝毫不影响大家的心情,到了晚上,很多人都走出家门,到广场看放烟花,赏灯,猜灯谜。
烟花还是像往年一样好看,今年是在淄博体育中心集中燃放,天刚黑下来,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很多人,周边的道路都封闭了。
七点半,焰火晚会正式开始了,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鸣响,夜空变成了一块美丽的画布,各色礼花腾空而起,竞相绽放,似流星,似蝴蝶,似花冠,似奔腾的骏马,似奔流而下的瀑布......展示出一幕幕流光溢彩,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人间胜景。
我们忍不住欢呼起来,真是太美了!回来的路上,妈妈给我讲他们小时候怎么过元宵节,那时候的节目可多呢,一般从正月十四持续到正月十六,每天上午听到锣鼓声一响,大人孩子都聚集到马路两旁,等着扮玩的队伍,那喧天的锣鼓声,整齐的高跷队伍,让人精神振奋的舞龙舞狮,最传统的.打铁花......是他们儿时最爱看的节目。
妈妈说她小时候最怕的是扮玩队伍里骑小毛驴的,那些人化妆的像小老太太一样,歪戴着帽子,嘴里叼着袋,嘴角还点着一颗大黑痣,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后面的人拿小鞭子一抽,他就撒欢一样往人群里乱窜,一不小心就来到你面前,吓得大人孩子们直往后退,大呼小叫的,也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欢笑声,哈哈!山东菏泽民风民俗作文600字左右篇2【山东菏泽民风民俗作文600字左右】我家就住在山东省菏泽市,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每当到了节假日,我们这里就热闹非凡,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举家团聚,吃团年饭。
饭桌上必备的就是面食、鸡蛋、肉类等,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菏泽民俗民风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里,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它有益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不利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
菏泽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民间交流频繁而活跃,历史悠久,包容性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风。
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伸,也是菏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在人民思想、行为中的反映。
了解我市的民俗民风,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也是对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分析,对充分开发资源,认识菏泽人民思想发展大有裨益。
本讲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做分析。
一、节日习俗1、春节据菏泽习俗,春节又有人称“年关”“年下”。
春节前要把过春节用的东西准备好,包括吃的、喝的、穿的、戴的、用的、玩的等,曹县、单县等地人民还会家家杀一只羊,熬制一大盆羊肉汤,作为春节后半个月除饺子以外的主食,还要蒸好很多馒头、菜馍、豆馅馍、花糕等,足够吃到正月十五甚至二月二。
腊月三十日的下午至晚上,人们叫“除夕”,一般先在堂屋当门挂起老天爷像,张贴门神、对联,然后上祖林墓地烧纸,表示给去世的人送过节钱,同庆春节。
同时把庭院胡同、街道打扫干净,在家里再撒上芝麻秸,称为“撒岁”,门旁插上柏枝,门前放一条挡门棍,防“妖魔邪气”。
晚饭吃饺子(俗称“扁食”),在饺子下锅时,为“灶王爷”点香,放鞭炮。
晚饭后,给孩子分“压岁钱”,表示全年不空腰,有钱花。
有的青少年通夜不睡,熬“囫囵年”。
夜12点整,开始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
初一五更,除当年家遇丧事的外,都早起床,穿新衣,戴新帽。
院内、各屋都点灯,"老天爷"神位前摆上供,烧上香,孩子放鞭炮,妇女进厨房下饺子。
一般吃素馅饺,示意六畜兴旺,有的地方同时要吃鸡蛋,祝愿吉祥。
吃完饺子后先给本家长辈、大人拜年,再到院外给本族、近邻拜年。
天明之后,集体一起,给外族长辈拜年。
拜年时一般晚辈要给长辈们磕头作揖,长辈们都是早早起来,吃完汤(饺子),生好火,端坐在椅子上等候。
正月初二开始,到亲戚家拜年送礼,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日才停止拜年。
正月十五为小年,十六早饭吃一顿饺子,整个春节便过去了。
2、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在菏泽,老鼠嫁女也是在正月七日的晚上。
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
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惊扰了娶亲喜事。
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
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3、石头生日正月初十,俗称“石头神”生日。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祀石头,恐伤庄稼。
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菏泽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
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
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相关链接:二月二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
”意思是说进入二月,开始有雷雨。
民间在二月初一晚上,将刻有龙形的石磨撑起,二月二不准用磨。
早晨,要在日出前“围仓”,也有的在二月初一下午围仓,即用青灰在场院中,围画个粮囤图案,于仓中央埋上一把粮食,表示“五谷丰登粮满仓”。
在二月二的头一天,还要炒黄豆,有的炒花生、瓜子,俗称“炒蝎子爪”,在二月二这天,各家各户都互相串着吃蝎子爪,意在使蝎子出来不蛰人。
还有部分村庄,早晨起来用青灰围屋子、围香台,口里念着:“二月二,围屋子,蝎子出来没屎子”,“二月二,围香台,蝎子出来不蛰小孩。
”有的村庄,在二月二煎糕吃,意思是犁地不坏犁铧头,锄地不粘锄板,使农具坚固。
4、清明节清明节,是“二十四”节之一,在立春后60天,乡俗称为三月节,旧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这天,家家户户上坟祭祖,烧纸添坟,门旁屋内插柳条,孩子头上戴上柳条编的小环,有“清明不插柳,死了变成小花狗”的说法。
宋朝菏泽巨野诗人王禹僻《清明》诗云:“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古代菏泽民间于此日亦不举火,而1949年以前,菏泽已无此习俗。
此日早饭,菏泽乡俗吃高梁米煮鸡蛋,孩子往往将鸡蛋染成红色,以互相碰击为乐。
5、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打扫厨房,祭灶君。
是日,各家用高粱秸扎制一小马,谷秸为草,麦麸为料,以备灶君骑马升天。
晚饭后,于灶前供"祭灶糖",燃烛焚香,鸣放鞭炮。
同时,用"祭灶糖"粘在灶君嘴上,然后将灶君的画像从墙上揭下来,与扎马一起焚烧,并向灶君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到十二月三十日再贴上灶君新画像,以待初一五更下界归位,故多以"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为灶君对联。
此俗,建国后渐废,大扫除之习仍存。
自当天起,洗刷灶具,打扫房间,蒸馍,煮肉,制作春节用的各种食品。
民间有“腊八,祭灶,年下来到。
”一说。
二、建筑民居:1、住宿风俗:菏泽住宿风俗,以堂屋(北屋)为主房,东西两边设配房,南屋也常有,南、东、西设大门成院。
僻称“三合院”或“四合院。
贫民建不起此院的,就建两三间单房,用土筑墙,夹篱笆门。
罐房结构习惯用砖碱、石头碱、砖墙或土坯墙,屋顶用梁椽、箔草、苇扒、条扒、椽子、八砖、大瓦、小瓦、或石灰土垂顶、盖板平顶等。
新中国成立前,少数官僚、地主、豪绅家院有厅房、楼房。
新中国成立后,富裕户有的建成石台、砖灰结构的走廊瓦房,有的一排“明三暗五”。
土墙房习惯用三行台子五行碱、七行碱、九行碱、砖台窗、砖包门脸等。
房脊上有的习惯两头安鸽子、狮子、海马,中间安“兽头”、风旗、红星等。
成院的房屋安排;长辈老人住堂屋,结婚的儿妻住配房,靠大门的配房当厨房,有的在配房内或南屋内当牲畜房。
2、建筑风俗:建造区内传统的民房大部分是土木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因地制宜,形成地域差别院墙、屋墙一般用土建造,其方法有多种:一是板筑,流行有数千年,用木板夹出空间,其中填湿土,用脚踏实,再用特制的木板打实、打光,边踏边打,俗称“打墙二是垛墙,就地取土和泥垒墙,黄河滩区居民多用此法。
三是土坯墙,将加麦秸和好的泥置于木框(称坯模子)中,把泥滩匀、压实、润平,然后提起模子,干后垒墙。
砖,因造价较高,从前只有富户造砖墙。
较富居民只用于泥墙的根基处一米高左右。
从前,区内建房都用木梁、木檩。
一般家庭多用高粱秸杆、麦秸覆盖房顶,上面再涂一层泥,以防漏雨。
只有富人家才盖瓦房。
脊兽又称吻兽,有龙头、鸽子、麒麟、公鸡等造型。
在瓦房脊上安装吻兽,是菏泽地区的一种建筑习俗。
菏泽区内居民比较注重建房仪式。
当房基地选中之后,建房、开工择吉日,俗称看日子。
定下时间后,分别请瓦匠掌尺人丈量,请人挖地基打夯,俗称“打地工。
打夯必唱夯歌,俗认为不唱夯歌后世出哑巴。
上梁那一天,什么时辰上梁由瓦匠掌尺人提前告诉“主家”(房主)。
时辰的选择,各地不同,一般都选在正午时分,上梁时间一经确定,房主即准备酒菜,购买鞭炮。
当梁稳稳当当安安全全地安装完毕后,燃放鞭炮,庆贺上梁成功。
俗谚曰“上梁的酒,古来有”。
当天中午,房主、亲朋、匠人、帮工相聚在新房旁欢饮上梁酒。
布局区内在房屋建造中有许多规矩与禁忌。
院落布局分为散居、四合院、三合院(簸箕叉)等形式。
散居的院落不设院墙,不设大门,这种院落在黄河滩区及其附近地方常见。
但黄河滩上的台房虽无院墙,一户一台,界限还是分明的,房台就是院子。
四合院由正房(北屋、堂屋)、南屋和东西厢房所组成。
正房最高,南屋次之,近街门的厢房又次之,正对大门的厢房最低。
大门走向视地理环境而确定。
建房中的禁忌:如忌“门窗不对”(南北屋门窗必对),忌偏房比正房高,忌院门对正门,忌院门与南房窗对正房窗,谚曰“门对窗、人遭殃;窗对门,必伤人”。
最后迁入新居也要择吉日,亲友多携礼来贺。
尤其年轻人搬家后,多备烟酒招待亲朋,首先来贺的必定是岳父母,俗谓之“温锅”。
3、泰山石敢当:菏泽城乡居民,通常在家宅大门边外墙处,或街衢巷口,桥道要冲,立一小石碑、长条石或小石人,上边写或刻“石敢当”三字或“泰山石敢当”五字,以禁压不祥之物,祓禳灾祸,保佑人间太平安定。
“石敢当”三字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唐代颜师古注云:“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
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
敢当,所向无敌也。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上说:“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
”光绪三十二年刊刻的《集说诠真》说:“今城厢第宅,或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必植一小石,上镌‘石敢当’三字,或又绘虎头其上,或加‘泰山’二字,名日‘石将军’。
”三、婚、添礼节1、旧俗定婚、结婚的方法首先要媒人说合,双方父母同意后,先由男家下“恳帖”,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回以“允帖”。
贫苦之家只换“恳帖”、“允帖”就算定婚。
富裕之家还要商定吉日“换书”,也叫“传书换柬”。
“书柬”用一块方红纸叠成四折。
第一折上写“喜”字;’第二折上写“未修秦晋名姓先传、谨凭媒仪,愿结良缘”;第三折上写“恭恳(允)老亲家×××。
正亲家×××拜”;第四折上写“××x年×月×日”。
写后用红纸封装上“柬帖”。
男家将“柬帖”装入婚盒,婚盒内还要装上柏枝、艾枝、麦麸子、食盐等,希望“百年和好”,“长命富贵”。
送时要先定双日,先女家后男家,并且互带礼品。
男家一般要摆“三八酒席”,24个菜,招待媒人和女方送帖客人(一般4人),男方用两个人陪客。
到女家送帖酒席较简便一些,一般lO个盘。
“换书”之后,定婚完毕。
结婚前,要按男女生辰属象,看好日子,选定吉日良辰。
一般是:正月七月迎鸡兔,二月八月迎虎猴;三月九月蛇与猪;四月十月龙和狗;五月十月鼠和羊;牛、马喜在六、腊月。
看好日子后,再由媒人“送时书”,写明本年×月×日全吉,禁忌××属相,上下车(轿)面向×方,坐帐宜用×屋×间,路逢井、石、庙,用红遮盖等。
男向女家送“时书”时,用红包袱,包红衫、被面、戒指、坠子、带子、柏枝等,女家押回绸子腰巾、帘子、钱等。
3、新婚夫妇生孩子时,生男称“大喜”,生女称“小喜”。
生后先向亲友报喜,送面条,习称“送喜面”;亲友则为婴儿打手镯子、银锁,准备米、面、鸡蛋、糖等。
在生育9天后,一般第10天、第12天、16天,由外祖母带领亲友,去送“粥米”。
主要有小米、大米、江米、白面、红糖、鸡蛋、老母鸡,还有婴儿用的尿布,衣裳、包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