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

合集下载

朱由检的经典诗句

朱由检的经典诗句

朱由检的经典诗句
嘿,朋友!你知道朱由检吗?他可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啊!朱由检虽然在历史的洪流中未能挽救大明的命运,但他留下的诗句也颇有些味道。

就比如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这一句,这岂不是像一个无奈之人在困境中的呐喊?就好像一个在暴风雨中奋力掌舵却无法改变船只航向的船长,满心的悲愤和不甘呐!
还有“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

”这一句,多像一个被众人辜负的领袖在绝望中的哭诉。

这感觉就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有着绝妙的构想,却被一群不懂艺术的助手搞得乱七八糟,能不气吗?
在我看来,朱由检的这些诗句,充满了他对局势的无奈和对臣子的愤怒。

这不正是他在那个摇摇欲坠的时代里,内心痛苦与挣扎的真实写照吗?他试图力挽狂澜,却最终无力回天,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朱由检的诗

朱由检的诗

朱由检的诗
摘要:
1.朱由检的诗歌创作背景
2.朱由检诗歌的特点
3.朱由检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朱由检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正文: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在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这些都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反映。

朱由检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

他的诗歌主题丰富,既有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也有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更有对生活琐事的描绘。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有的豪放激昂,有的深沉婉约,有的清新自然。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诗歌才华和个性特点。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关爱。

他的《登楼赋》中,“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

他的《破幽梦孤雁》中,“鱼龙镜里世,花雪梦中愁”,则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

朱由检的诗歌中也充满了个人的感慨和情感表达。

他的《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他面对困境,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他的《相见欢》中,“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则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朱由检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同时,他的诗歌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他的诗歌不仅是明朝末年诗歌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由检的经典诗句

-朱由检的经典诗句

朱由检的经典诗句1. “朕非亡国之君,却遭亡国之运,可悲可叹!”就像一个努力奔跑却总被命运拉扯的人,朱由检是多么无奈啊!例子:想想朱由检,兢兢业业治理国家,却还是无法改变结局,这难道不可悲吗?2. “群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他这话多像一个满心悲愤的人在呐喊啊!例子:当你听到朱由检这句话,怎能不感受到他心中的绝望呢?3.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这仿佛是他在诉说着无尽的委屈,可怜呐!例子:朱由检把责任归咎于大臣,这像不像有时候我们怪罪别人一样呢?4. “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这是多么凄凉的质问啊!例子:朱由检这话问得,真让人感慨人心难测啊。

5. “朕死无憾,唯愿百姓得安。

”他心中还惦记着百姓,多么伟大啊!例子:朱由检在最后时刻还想着百姓,这是怎样的情怀啊?6. “若上天再给朕一次机会,朕必能重振大明!”这就像一个不甘心失败的人在幻想,可悲啊!例子:假如真能重来,朱由检能改变命运吗?想想都让人唏嘘。

7. “朕之江山,竟毁于一旦!”他该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例子:看到这句话,就能体会到朱由检那时的痛苦,就好像自己珍视的东西突然没了。

8. “吾虽亡国之君,亦有复国之志!”这是一种怎样的不甘和倔强啊!例子:朱由检有着这样的志向,却无法实现,真的太遗憾了。

9. “大明亡矣,吾心亦死!”他的心随着大明的灭亡而死去,太凄惨了!例子:想到朱由检说这话的场景,真让人难过。

10. “朕之错,朕来担,勿伤吾民!”多么有担当的话语啊!例子:朱由检能说出这样的话,难道不让人敬佩吗?观点结论:朱由检的这些诗句充分展现了他在面对亡国命运时的复杂情感和无奈,让我们对这位末代皇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趣闻崇祯帝朱由检怎么死的?崇祯帝朱由检墓在哪

历史趣闻崇祯帝朱由检怎么死的?崇祯帝朱由检墓在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崇祯帝朱由检怎么死的?崇祯帝朱由检墓在哪导语:崇祯帝朱由检怎么死的?崇祯帝朱由检墓在哪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崇祯帝朱由检怎么死的?崇祯帝朱由检墓在哪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

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朱由检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毅宗、思宗。

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葬于十三陵思陵。

朱由检怎么死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

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

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

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

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

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

”周皇后也哭着说:生活常识分享。

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

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
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明光宗第五子, 明熹宗异母弟,明第十六位皇帝,母为淑女刘氏, 年号崇祯。于1622(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 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 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 “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 军攻破北京后于煤山(景山)自缢身亡,终年35 岁,葬于思陵。
明 末 风 云 剧
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明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 除了魏忠贤的羽党,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 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 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 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但是也失去了对朝中朋党的制约,致使崇祯的政策受士大 夫集团的摆布。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 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 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 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 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 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 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 日益加剧。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明思宗殉国处
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回

历史趣谈:只剩下一个皇子不得不继承皇位 最终自缢而死

历史趣谈:只剩下一个皇子不得不继承皇位 最终自缢而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只剩下一个皇子不得不继承皇位最终自缢而死
导语:朱由检历史上称之为崇祯皇帝,因为其一生具有悲剧性色彩,同时又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因此在历史上非常的有名,很多文艺作品中都有朱由检的身...
朱由检历史上称之为崇祯皇帝,因为其一生具有悲剧性色彩,同时又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因此在历史上非常的有名,很多文艺作品中都有朱由检的身影。

朱由检是谁的儿子?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明熹宗朱由校是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检的哥哥,朱由校去世之后,因为其儿子都早夭,于是将帝位传给了朱由检。

崇祯皇帝画像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儿子。

朱常洛一共生育了七个儿子,但是除了朱由校和朱由检之外,其余的儿子都不幸早早夭折了。

朱由校1605年出生,1620年登上皇位,1627年就去世了,去世的时候年仅22岁,没有儿子来继承明朝的王位。

朱由校的英年早逝,使得朱常洛仅存的第五子朱由检被推上皇帝位,成为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朱由检在其哥哥朱由校登基不久之后的1622被封为信王,封建王朝的王位承袭体制是父死子继,所以朱由检本来是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性的,但是不幸的是作为皇帝的明熹宗儿子们都早夭,没有王位继承人,明熹宗去世之后信王朱由检就成为了王位的唯一继承人,于是朱由检登上了皇位,当时的朱由检仅有17岁,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

朱由检登上皇位是由于朱由校没有儿子继承王位,而朱由检作为朱常洛唯一幸存的儿子接替了哥哥的王位。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的时候,崇祯皇帝杀死了自己的妻女,选择了在北京的煤山上自缢身亡。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跑?而是选择了自尽呢?事实上,崇祯皇帝在能够
生活常识分享。

明思宗朱由检的明朝最后一次征印度

明思宗朱由检的明朝最后一次征印度

明思宗朱由检的明朝最后一次征印度明思宗朱由检(1491年-1521年在位),是明朝第11位皇帝,也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位探索印度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曾进行一次远征印度的行动,但这次征印度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文将详细探讨明思宗朱由检的这次征印度的原因、经过以及影响。

背景和原因明朝初期,中国通过航海探险而开拓了海外贸易。

郑和七次下西洋使得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关系紧密,但后来明朝国力衰落,海上贸易减少。

朱由检登基后,意识到恢复海外贸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此外,明朝与葡萄牙等西方国家的贸易竞争加剧,朱由检希望通过征服印度,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增强国家实力。

征印度的经过明思宗朱由检的征印度行动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出征和失败。

首先是准备阶段。

朱由检向国内最有实力的将领招募精锐军队,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改革,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他还加强了海军建设,修复了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船只,确保远航的安全性。

此外,朱由检还派遣使者前往印度周边国家,试图与他们建立联盟关系。

接着是出征阶段。

明思宗在1520年命令军队出征印度。

军队从广东出发,沿途攻占了一些海岛和城市,但在印度西岸遭遇到顽强的抵抗。

印度的锡金王朝派遣军队与明朝军队交战,并成功地将他们赶回海上。

最后是失败阶段。

明思宗为了继续战斗,派遣使者向本地的印度印度教国王致信,试图与他们达成和谈。

然而,印度国王对此信并未回应,明朝军队被困在海上无法前进,粮食和水也供应紧缺。

面对这种困境,朱由检不得不下令撤退。

影响明思宗朱由检的征印度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对明朝以及中国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这次失败使明朝国力更加衰落。

征印度的失败使明朝面临了军费的大量损失,加剧了朝廷的财政紧张。

明朝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国力逐渐衰退。

其次,这次失败也意味着中国海洋探险的结束。

明朝后期的失去对印度的控制,使得明朝的贸易重心逐渐转移到东南亚以及日本等地,从而逐渐与西方国家在亚洲的贸易竞争中失去了优势。

朱由检

朱由检

崇祯十六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 “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 (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事日 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丌下敥百人, 甚有全宧全亡丌留一人者,排门逐户, 无一保全。”[16] • 崇祯十七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怅 说,“昢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 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 者。” • 江南在崇祯十三年遭大水,崇祯十 四年有旱蝗幵灾,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 和流行大疫。地方社会处在了十分脆弱 癿状态,盗匪不流民幵起,各地民变丌 断爆发。 •

纵观崇祯一生,宵衣旰食,殚精竭虑,为 了大明江山到最后连女色都禁了。本立志做丨 兴乀主,丌料却成亡国乀君。北京景山,原先 那株古槐已经毁二“敨革”。现在癿古槐是另 外秱植,叫是崇祯带给人们癿哀叹一直延续至 今。
亡国乀象
• 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丨国北 方大旱,[9]赤地千里,寸草丌生,《汉 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 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 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 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 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 年旱”。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 百姓夗流离失所。崇祯事年五月正廽议 裁陕北驿站,驿站兵士李自成失业。崇 祯三年(1630年)陕西又大饥,陕西巡 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 食山丨癿蓬草,蓬草吃宋,剥树皂吃, 树皂吃宋,叧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 死,[10]崇祯六年,“全陕旱蝗,耀州、
登基称帝
• 熹宗二公元1627年8月(天启七年) 死后,由二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二同月 丁巳日继承皁位,旪年十八岁。第事年 改年号为“崇祯”。[4] 朱由检即位后, 面对着危机四伏癿政治尿面,殷切地寺 求治国良方,勤二政务,亊必躬亲。不 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朱 由检一生操劳,旰食宵衣,每天夘以继 日癿批阅奉章,节俭自律,丌近女色, [5]天天生活在操劳、恐惧、痛苦、烦躁 不焦虑乀丨。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 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临旪传克早 朝,竟遭辅臣癿批评,崇祯帝连忙自我 检讨。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丨兴癿叫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由检明思宗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

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

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

次年改年号“崇祯”。

1627-1644在位。

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中文名:朱由检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610年逝世日期:1644年主要成就:杀魏忠贤宁远大捷庙号:思宗谥号:庄烈愍皇帝陵墓:思陵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

明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崇祯画像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

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

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

崇祯皇帝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

但是也失去了对朝中朋党的制约,致使崇祯的政策受士大夫集团的摆布。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

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

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

勤于政务,事必躬亲。

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

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

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

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

给予宦官行使监崇祯帝军和提督京营大权。

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

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

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饮恨煤山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

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

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

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

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

”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

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

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

朱由检忙又召来15岁的长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断她的右肩,她昏倒在地。

接着又杀了幼女昭仁公主及几个嫔妃,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

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欲自缢(但还未身亡李自成就闯入宫中救下在百姓中声望极好的张皇后,派人保护,但张皇后还是于第二晚自尽。

)但他越绝望,求生的本能则越强烈。

于是,他换上了便服,准备出城。

他混在太监中出东华门,至朝阳门,假言王太监奉命出城,但守门的人请天亮时验明再出。

太监夺门又不成,便忙派人到负责城守的戚国公朱纯臣家,朱家人说朱赴宴未归。

崇祯又赶到安定门,门闸太沉重,无法打开。

求生的路被彻底截断了。

十九日,天刚破晓,太监王相尧以宣威门投降,大顺军将领刘宗敏的军队浩浩荡荡开入城中,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朝阳门的朱纯臣也先后开门迎降,北京内城被攻陷。

崇祯帝得知这个消息,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再响也没召来一人。

于是,他与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寿皇亭,这里曾是崇祯帝检阅内操之处,可如今成了他要去面见列祖列宗的地方。

山穷水尽的崇祯帝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样的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依其所言,与王承恩相对而缢。

两天后,人们才发现这个僵死的国君。

四月初,由大顺政权派人将崇祯帝与周皇后草草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思陵)之中。

明思宗殉国处(10张)明朝告亡。

之后,南方明朝势力建立南明政权。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多尔衮以李明睿为礼部侍郎,负责大行皇帝的谥号祭葬事宜,李拟上先帝谥号端皇帝,庙号怀宗,并议改葬梓宫,后因已葬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贵妃园,不必改葬,改田贵妃园为思陵。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数不称宗”为由,去怀宗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清代史书多简称为明愍帝。

思陵神主题为: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当为清代所加谥号的全谥。

另有书作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或果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改庙号钦宗等,又有作庙号烈宗,谥号正皇帝。

南明安宗之大臣张慎言初议崇祯帝之庙谥号为烈宗敏皇帝,顾锡畴议庙号干宗或正宗。

但不被采用。

最终在崇祯十七年六月定先帝谥号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是上庙号毅宗。

唐王谥为威宗。

史籍记载1610年:崇祯出生,他的生日在阴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按照中国传统阴历纪年法),因此也有人误为1611年,按照阳历来计算,其实是不地道的,当时没有阳历的纪年法,后来为西方引进。

1614年:崇祯的母亲去世。

1620年:父亲病逝1622年:被封为信王1627年:兄长天启帝朱由校病逝,他即位为帝。

1628年: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

全国性大灾荒,陕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1629年:三月,定立魏党“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别惩处。

五月,以徐光启主持用“西法”修定历书,至崇祯8年修成《崇祯历书》137卷。

1630年,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畿辅震动,诏天下勤王,各方将领自明末风云朱由检剧照(20张)保不暇,逗留不前,独秦良玉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袁崇焕昼夜兼程,驰援京师,并收复永平四城。

后崇祯将袁崇焕依法下狱并处死。

1630年:春,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对农民军剿抚并用,部分农民军流动至山西。

十二月,加派“辽饷”153万余两,合原加派“辽饷”共计680万余两。

1631年:正月,赈济陕西灾民,定议对农民军实行以抚为主的政策。

1633年:农民军大批度过黄河,进入河南地区。

1634年:正月,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主持围剿河南、陕西等处农民军。

1635年:正月,农民军克凤阳,掘皇陵。

明廷调集各省精兵7万余在中原进行会剿。

八月,以卢象升为总理,与洪承畴分责东南、西北的剿除农民军战事。

十月,下罪己诏。

1636年:秋,张献忠、罗汝才部进入四川,攻克大批州、县。

1638年:张献忠部接受明军招降,李自成部遭明军围剿,损失惨重,仅余十八人。

农民军势力一时低沉。

同年,清军犯境。

1641年:正月,李自成部复振,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

1642年:新年,揖拜阁臣,再图振兴。

二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败明军,杀陕西总督汪乔年。

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继破,洪承畴被俘,降清。

五月,李自成部三围开封。

七月,皇贵妃田氏病故。

1644年4月25日夜(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夜):自尽殉国。

崇祯帝位崇祯即位之初,这个16岁的少年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贤。

民间欢呼不已,称颂他为“圣人出”(《五人墓碑记》),然而明朝庞大的文臣集团对君权的限制,使这个末代帝王无能为力。

他的一生在不断的为了国家奋斗,也在不断的与文臣集团对抗挣扎。

据有的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

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

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却难寻可用之人。

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

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崇祯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多尔衮以李明睿为礼部侍郎,负责大行皇帝的谥号祭葬事宜,李拟上先帝谥号端皇帝,庙号怀宗,并议改葬梓宫,后因已葬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贵妃园,不必改葬,改田贵妃园为思陵。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数不称宗”为由,去怀宗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清代史书多简称为明愍帝。

思陵神主题为: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当为清代所加谥号的全谥。

另有书作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或果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改庙号钦宗等,又有作庙号烈宗,谥号正皇帝。

南明安宗之大臣张慎言初议崇祯帝之庙谥号为烈宗敏皇帝,顾锡畴议庙号干宗或正宗。

,但不被采用。

最终在崇祯十七年六月定先帝谥号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是上庙号毅宗。

唐王谥为威宗。

轶事典故与明朝国祚休戚相关,皇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的下落,成为明清鼎革之际引人注目的焦点。

在兵荒马乱的改朝换代之际,缺乏顺畅的信息来源,关于太子等三人的下落,都是道听途说的小道新闻,被野史记录下来,矛盾和歧异是在所难免的。

以下是笔者从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来的一些传闻,未必一定是信史。

却说亲信太监接受崇祯皇帝嘱托,藏匿了太子等三人。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发布悬赏令,寻找这三个重要人物的下落。

太监见利忘义,为重赏所利诱,很快交出了这三个人,邀功请赏。

李自成鉴于他们还未成年,没有处死他们。

太子乘机向李自成提出三条建议:第一,不可惊动祖宗陵寝;第二,迅速安葬父皇、母后;第三,不可杀害百姓。

从以后的事态发展来推断,李自成似乎接受了这些建议。

李自成出征山海关兵败后,把太子等三人,交给了吴三桂。

多尔衮命令吴三桂不得进入北京,向西追击李自成,吴三桂不得不把太子等送到太监高起潜处暂时落脚。

随着政权的迅速更迭,兵荒马乱之中,太子等三人便不知下落了。

野史传电视剧碧血剑朱由检剧照(20张)闻多种多样,有的说,他们后来到了外公周奎家中,还和长平公主见过一面,大家抱头痛哭。

皇亲周奎害怕引来祸水,把他们逐出家门,被巡逻的士兵逮捕。

有关部门以为这是假冒的,刑部主事钱凤来奉命审问这三个假冒太子的犯人,非常顶真,叫来太监辨认,都说是真太子;又把他们送入宫中,考察他们对宫廷的熟悉情况,都对答如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