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 “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

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

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2.特点(1)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

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缓慢:由西方引进。

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不尽相同: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社会生活的变迁更是显著而深远的。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社会地位固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严格的束缚。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政治体制,也影响了社会生活。

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涌现,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传统的封建观念逐渐被打破,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捷。

人们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社交、学习等各种活动,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还将继续,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短暂春天
继续发展
5、时间:从1927年在革命根据地产生起到1956年我国 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止。
6、意义: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和1956年三大改 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这 一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①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 经济的崩溃,改变了旧中国社会经济面貌。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生活的变迁
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 1840年—1956年 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你能说出它们各代
表哪种吗?
(1)自然经济 ①自给自足;②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 与商品经济相对立;③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 政府及国民党政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①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②自由开放; ③富有侵略性。 (3)洋务经济 ①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具有封建性;②机器 大生产,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③民用企业采 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的 性质。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 ③政府 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①列强的经济侵略; ② 洋务运动的推动; ③煤铁等关系到国防、 民生,需求很大。
【解析】(1)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 “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 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 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 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归纳出康熙年间和19世纪70年代的矿产政策。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 的政治、经济政策,主要推动者,社会需求 等分析即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 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4.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资料

-4.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资料

文明史观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线先驱。”
革命史观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提倡者。”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 “他是中西方文明合璧的产物 。
社会史观
※ 题组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例1】有关右图中心第一代
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
误的选项是 ()
D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
山装
B.表达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的更新
⑥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⑦火车:19C末20C初,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进展时期

⑧飞机:20C20年月民航事业起步,30年月中期形成航空网

⑨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快速进展
通 信
⑩特点: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显著,在乡村缓慢

①19世纪中叶仍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邮路通信
具 的 进 步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确定的进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进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例2】1898年,袁世凯为向慈禧太后贺寿进贡一辆奔
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 欺诈,噪声等。
※ 题组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例1】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
《上海争论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A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鸦片战争后: ①西餐传入 ②面包房、咖啡店等 ③西式糖、烟、酒、饮料等
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鲁菜:脱骨扒鸡 粤菜:东江盐焗鸡
川菜:麻婆豆腐
淮扬菜:清炖狮子头
四 大 菜 系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 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 在明显区别
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 目的,“以味为核心”;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考纲要求: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 影响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 D.崇洋媚外的心理,追求时髦
冯如和他的飞机
沪淞铁路(1876)
字程公 京 形师里 张 路他, 铁 线设詹 路 。计天 全 了佑长 “为 人总 ”工多 200
詹天佑
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沪淞铁路(中国最早的铁路)。 但不久即被拆毁并掷入大海。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在一片反 对声中建成通车。 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这是第一 条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的铁路。 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②政局动荡;③传统思想的束缚; 根本原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 有哪些呢? ▲鸦片战争 西方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 ▲洋务运动: 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 ▲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 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考链接】
D 3.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从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专题小结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 生活;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反映。
外向性、开放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1840-1911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百姓生活。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通商口岸、大城市)。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后 1911-1949
物质生活
主要表现
·出现中西合璧的服装(中山装、旗袍)
B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高考链接】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
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主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

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

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阶段
内容 物质 生活 社会 习俗 交通
变化
原因
影响
民 国 时 期 1912-1949
西装、新式旗袍、 中山装流行(城市)
简约、文明礼仪外交 (同志、握手) 节日历法、婚俗文明
通讯
报刊
影视
修建了一些公路 工业革命的 为经济的发展 铁路、桥梁发展 提供了物质技 20C初开始近代:先 影响;政治、 术条件,改善 进——轮船、电车、 经济发展的 了人们生活 要求 汽车、热气球、火 电话发展缓慢 车、飞机。 宣传了进步 电报主要应用于 政治运动的 20S民航业起步 思想,推动 军事商业 要求与科技 了当时民主 《民报》《新青 革命相结合 革命的进程 年》《新华日报 的产物 (《中》除 》《解放日报》 外);丰富 《中央日报》 经济、生 了人们的生 活、科技 20C初起步《定军 活,促进了 山》 发展的结 文化的进步。 20S后迅速发展并 果
以刀叉为主
集体用餐
进餐的气氛
讲究分食
讲究环境幽雅
人类留下痕迹最多的是建筑,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最 直接的视觉载体;建筑的历史折 射出人文内涵,它不仅是文化的 传承,更成为民俗的演化。
西方传统建筑注重反映宗教文化
欧 洲 古 建 筑 罗 马 大 教 堂 广 场
——
圣彼得大教堂
Church Saint Peter (Russia)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展览馆
留言厅
假如我死后百年,要想了解未来,还能在书海中 挑选,你猜我将选什么?------我会直接挑进一本好的时装杂志。 进入门厅,首先我们看到一段话: 因为它告诉我的有关未来人类的知识将比所有的 进入19世纪中期,随着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 哲学家、小说家、传教士或者科学家还多。 来到中国古老的土地,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 今天,我们就拿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 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 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服饰等五个 社会生活。这一百多年里,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 的变化。 方面来感受当时中国特有的景观吧。
(3)中西部地区在交通工具的数量与质量上都 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近代:先进——轮船、电车、汽车、
热气球、火车、飞机。
1865年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 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1935年北京上路
封建的旧中国,是权利与地位高度集中体现的时代,男尊女卑的思 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这个,无论 从精神还是身体都给当时的妇女带来了极大的摧残!为了满足男人 的审美观,为了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娴淑幽静,几代女子 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严重摧残女性身心 健康的“裹足”之风,竟能延续几个朝代直至上世纪20年代,正反 映出封建社会中国女性依附于男人而生存、几无社会地位可言的境 旧习 改变 地!
历史阶段
内容
变化
工农装、苏装→军装 (单调朴素);票证生 活;公路、铁路均有较 大发展,汽车生产自主 化;电视台出现
原因
中苏结盟 文革影响 大规模经济建设及 物资匮乏;五年计 划的实施
现代 中国 前期 20C50S --20C70S
物质生活 (衣食 住行)
社会习俗
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新婚姻
社会性质的改变; 国家移风易俗政 策的实行
广州一德路上还有 一个不能不去的地 方——石室教堂
完全西化的独院式“洋房”
这些别墅洋房多为殖民统治者、商业巨头、晚清官宦的私宅, 有雄厚的财力为后盾,因此多精美别致、豪华气派。也直接体 现了西方文化移植式的输入。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北京西站
别墅
中西合璧
新式住宅
在城市的边缘充斥的破烂阴暗的棚户区
今天,“詹天佑 中国人第一次真正见到火车比英国 奖”已成为中国 土木工程项目的 人足足晚了半个世纪。 最高奖项,在世 界上亦影响深远。
晚清人们视铁路为“怪物”
“凿我山川,害我田庐, 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
——李鸿章
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力由人力,畜力向 机械的演进。 (2)更新过程:城市显著,乡村则比较缓慢。
向 扭 曲 , 朴 素 至 极 。
“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 ”
第 四 阶 段: 改 革 开 特征: 放 强调个性,不追求流行; 以 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后
旗袍走向世界
第53届世界小姐大赛决赛
傣 族
壮族
高 山 族
回族
中国八大菜系
徽菜
川菜(味浓、重辣)
香辣炒蟹
符离集烧鸡
鲁菜(清香、鲜嫩、味纯) 迎宾花篮 苏菜(清淡、味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服饰的功能
“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 (御寒说) “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
(遮羞说)
“故天子朱绢衣冕,诸侯玄绢衣冕,大夫裨 冕,士皮弁服”《荀子· 富国》 (标识说) “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 (护体说)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观说)
展厅一:近代中国服饰变革(女装)
中国八大菜系
湘菜 红煨鱼翅
闽菜
干烧鱼
浙菜 西湖醋鱼
粤菜(鲜、嫩、爽、滑)· 金牌烧乳鸽
西餐厅
中餐
西餐
原料的选择
范围广泛 中餐的调味是在原料的烹 调过程中进行
精而窄
调味的方式
菜与调味汁是分开的
以熟为主
菜肴烹饪的成熟 种类繁多 进食的主食 要求不一
以筷子为主
讲究合食
以面为主
餐具
讲究场面热闹 主宾优先
茅草屋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
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近代: 落后 ——人力车(黄包车)、
三轮车、自行车
“东洋车”
自 行 车 王 国
中 国 人 自 行 设 计 建 造 的 第 一 条 铁 路 京 张 铁 路
----
中国第一条铁路—— 唐胥铁路
詹天佑是“中国人的骄傲”(周恩来语)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
这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 装,清太祖努尔哈赤领 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 外女真族各部,将所属 军民设为“八旗”。八 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 穿长袍。
旗袍的定型:后来汉族女子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20C二十年代的旗袍 (中外合璧)
三 十 年 代 的 旗 袍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 之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不同的款式体现着不同的情怀,有时华贵,有时忧郁, 有时妩媚,有时冷艳。旗袍将东方人的柔美巧妙的融合 在了一起,同时也引起了世人对中国服饰的青睐。
近代中国服饰变革(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窄袖革履”的西式服装,鸦片战争后传入中 国,但到辛亥革命后日渐流行的原因:
1、从穿着的角度来讲: 适体,潇洒。 2、从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来 看:是剪发易服的产物。 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加 上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 在易服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 目的西化倾向。

与传统的分散自建单幢住 宅相比,里弄式住宅的设 计,兼有独院住宅与集居 住宅的某些优点。 在规划上,追求经济效益; 在有限的建筑用地上,争取 更多的居住空间,满足建筑 功能。
里弄是欧洲密集型居住形式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方 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四 层。
文明路的骑楼
走向成熟
辛亥革命的 影响;西方 文明的冲击
移风易俗,改 良社会风气
探究:从上述变化史实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 的变化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特点:(1)深受西方因素影响(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 展密切相关) (2)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不平衡:城市变化大,乡村变化小;沿海快,内地慢。 (受西方影响的强弱、经济发展程度有关) (4)中西融合,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及生活方式在列强不断加紧侵略下逐 渐被中国人们所认识、仿效、改进。 (2)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的改变。 (3)城市工商业发展较快,受西方影响较早、较深,而 农村自然经济瓦解缓慢,受西方影响小,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4)东西方文明碰撞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顽强。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
上海素享“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 誉
外滩的马路一侧,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 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大厦展示了建筑 艺术的风采。
上海里弄
上海民居有“弄”的称法, “弄” 只是有别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 通称。我们说的“里弄”,又叫 “弄堂”。弄堂常用弄、里、坊、 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 提高。设计上比较优越,配有欧式 壁炉、屋顶烟囱、通风口、大卫生 间等。
现代化 建设新 时期 20C80S 以来
物质生活
生活方式个性化、时尚 化、休闲化; 公路、 铁路、民航迅速发展; 住房显著改善;大众传 媒多元化、平民化幻灯 片 20 社会风气商品化气息浓 厚;生活方式休闲化
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 水平的提高;安居工程; 西方因素的影响;信息 技术革命的影响
社会习俗
市场经济的冲击;双 休日的实行;生活水 平的提高
3、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崇尚其风俗, 受西化影响。
“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 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 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 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 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 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 样‛。 ——《中华文化习俗辞典 》
女子裹足 男子留辫 婚姻包办 一夫多妻 旧式丧礼 迷信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