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一切追求都已经追求过了,一切目标都已经失去了

合集下载

余秋雨经典语录

余秋雨经典语录

余秋雨经典语录
余秋雨是一位中国著名的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感人的文字。

以下是一些余秋雨的经典语录: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 - 这句话强调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鼓励人们不仅要看重眼前的琐事,还要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 - 这句话表达了爱情中的无奈和心痛,强调了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次迷茫,而每一次迷茫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 - 这句话鼓励人们在困难和迷茫面前不要气馁,而是要抓住机会重新出发。

"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生命,世界上最脆弱的也是生命。

" -这句话强调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刻。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 - 这句话鼓励人们要积极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态度。

" -余秋雨强调了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性。

"时间是一把利剑,它会把一切都割裂开来。

" -这句话提醒人们时间的无情流逝,敦促他们珍惜当下。

这些语录反映了余秋雨对生活、爱情、迷茫和人生意义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常常引发人们对自己生活和价值观的反思。

这些语录可能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情境中产生不同的共鸣。

余秋雨的语录中有哪些关于成功的观点

余秋雨的语录中有哪些关于成功的观点

余秋雨的语录中有哪些关于成功的观点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和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文化、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其语录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对成功的独特见解。

余秋雨认为,成功并非仅仅是物质的积累和外在的荣耀,而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成长。

他强调,真正的成功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

在余秋雨看来,成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他说:“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

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这意味着,我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须明确自己的选择,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有足够的信念支撑自己前行。

这种信念不仅仅是对成功的渴望,更是对自身价值和目标的坚信不疑。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余秋雨还指出,成功需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 一个人的视野和文化素养决定了他对世界的认知和对机遇的把握能力。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时,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人,能够从历史和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从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快地走向成功。

同时,余秋雨认为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耐心。

他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 成功的过程就如同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需要经历时间的磨砺和沉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和恒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每一次的挫折和失败都是成长的机会,每一次的坚持都是向成功靠近的一步。

余秋雨的语录对自我提升有何启示

余秋雨的语录对自我提升有何启示

余秋雨的语录对自我提升有何启示在众多文化大家中,余秋雨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字魅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语录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自我提升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余秋雨曾说:“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

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自我选择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无数个选择所构成,每一个选择都在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而这些选择,又深受我们的人格和文化素养的影响。

如果我们拥有坚定的人格和高尚的文化素养,我们就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积极的选择,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开辟出一条充满阳光的道路。

相反,如果我们的人格存在缺陷,文化素养匮乏,那么我们很容易在选择面前迷失方向,陷入困境,给自己带来伤害。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人格,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以确保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能够做出有利于自我提升的选择。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 余秋雨的这句话强调了阅读对于摆脱平庸、追求精彩人生的关键作用。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琐碎的事物所干扰,心灵变得浮躁,思维变得狭隘。

而阅读,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能够让我们在书的世界中汲取智慧,开阔视野,丰富内心。

通过阅读经典之作,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感受他们的思想火花,领悟人生的真谛。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当我们沉浸其中,我们的思维会得到锻炼,认知会得到提升,情感会得到熏陶。

坚持阅读,我们就能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让每一天都充满新鲜和活力,远离平庸的困扰,拥抱精彩的人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的语录经典语录励志

余秋雨的语录经典语录励志

余秋雨的语录经典语录励志余秋雨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文化学者、艺术评论家和诗人,他的言论深刻、意味深长,堪称经典。

他的语录涵盖了人生、情感、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引导着我们思考、探究人生的深层意义。

接下来,我将举7个案例,从不同角度解析余秋雨的语录为我们带来的励志和启示。

1. “人生最锗让人难以承受的,莫过于曾经深爱的人,变得淡漠了”这句话表达出了人们经常面临的一种矛盾心理。

当我们深爱的人突然变得陌生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极度的失落和无助。

然而,生活是不可预测的,任何人都可能会离开我们。

我们应该学会放手,珍惜当下的幸福和快乐,活在当下,并恪守为人之道。

2. “旧时光里,总有一个人,你想挽留,却挽留不住”这句话描绘了时间的无情和人情的深刻。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控制时间流逝和人走向,但我们可以掌握当下。

我们需要好好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人和事,对生命和时间保持敬畏和感激之心,才能拥有一份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3.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句话反映了生命中相遇的重要性和珍贵。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种旅程,每一个相逢都意味着希望和机会。

我们需要把握每一个相遇的机会,用心去体会和感悟。

对于那些曾经错过的机会,我们不用过分悲伤,因为这只是一种久别重逢。

4. “偶然是时间的一部分,而时间是偶然的一部分”这句话揭示了生命中的各种偶然和必然。

生命中的每一个转折和起伏都是一种必然和偶然的融合,我们无法在生命中控制所有的事情。

然而,我们需要面对和接受这些不确定因素,勇敢去追寻和创造自己的人生。

5. “人的一生,有一些生命理想,总是在年少时制定”这句话引出了人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和愿景。

童话时期,我们有许多梦想和想象,但随着生命的流逝,我们可能会失去它。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心中的梦想,敢于为之付出努力和奋斗。

人们需要在一生中保持目标追求的决心,将生命中的美好与梦想融为一体。

6. “快乐不是等待雨过天晴,而是学会在雨中跳舞”这句话表明了人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和克服困难。

余秋雨名人名句语录大全(精选100句)

余秋雨名人名句语录大全(精选100句)

余秋雨名人名句语录大全(精选100句)1、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

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

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2、其实,人折腾人的本事,要算中国最发达。

五六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智慧耗尽在这里。

3、大地所负载的精神流向,比它所负载的其他一切都更难判断和预见。

但我们已经看到,大地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决定力量,那么,就让我们先来阅读大地。

4、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

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5、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

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6、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驰了,坍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风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7、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

8、谁都有千言万语,谁都又欲哭无泪。

9、学会爱人,学会知道爱情,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这就是要学会尊重自己,就是要学会人类的美德。

10、嫉妒的起点,是人们对自身脆弱的隐忧。

11、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住在五层楼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评三层楼的低下,何况你是否在五层楼还缺少科学论证。

12、老人歌颂青年时代,大多着眼于青年时代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但他们忘了,这种可能性落实在一个具体的个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条。

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去了其他可能。

说起来青年人日子还长,还可不断地重新选择,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由种种社会关系和客观条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选择的自由度并不很大。

余秋雨《千年一叹》的句子

余秋雨《千年一叹》的句子

余秋雨《千年一叹》的句子余秋雨《千年一叹》的句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子吧,句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句子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千年一叹》的句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

——余秋雨《千年一叹》2、胆大包天的现代人,在历史和自然面前要懂得谨慎。

再高亢的歌咏,怎么敌得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塔顶端的呼啸声。

——余秋雨《千年一叹》3、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这种本事,几千年来也真被人类磨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余秋雨《千年一叹》4、大地所负载的精神流向,比它所负载的其他一切都更难判断和预见。

但我们已经看到,大地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决定力量,那么,就让我们先来阅读大地。

——余秋雨《千年一叹》5、其实,人折腾人的本事,要算中国最发达。

五六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智慧耗尽在这里。

——余秋雨《千年一叹》6、一种文明,能安顿个体精神已经不错,而如果能安顿群体性的政治智慧和社会理性,则就更好了。

——余秋雨《千年一叹》7、金字塔至今不肯坦示为什么要如此永久,却透露了永久是什么。

——余秋雨《千年一叹》8、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力,背光处黑如静海,面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

这种冷与温度无关,而是指光色和状态,因此更让人不寒而栗。

这就像,一方坚冰之冷尚能感知,而一副冷眼冷脸,叫人怎么面对?——余秋雨《千年一叹》9、干净的痛苦会沉淀成悠闲。

——余秋雨《千年一叹》10、历史感受和现实感受很难分开,因为文明本身就有上下的粘连性。

——余秋雨《千年一叹》11、谁都有千言万语,谁都又欲哭无泪。

——余秋雨《千年一叹》12、"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雾,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光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

余秋雨的语录中哪些最适合激励自己

余秋雨的语录中哪些最适合激励自己

余秋雨的语录中哪些最适合激励自己余秋雨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学者和作家,他的作品中蕴含着许多富有哲理和激励人心的话语。

这些语录不仅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在追求梦想、面对困难和塑造自我的道路上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

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 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方向和结果其实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无论是关于人格的塑造,还是文化的汲取,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当我们能够自觉地做出积极、正确的选择时,我们就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设坚实的道路;反之,如果我们随意或者盲目地做出选择,就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和挫折。

这激励着我们要谨慎对待每一个决定,不断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以确保我们的人生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余秋雨的这句话提醒着我们,阅读是摆脱平庸、丰富人生的重要途径。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世界,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

如果我们能够早一天养成阅读的习惯,就能早一天收获知识和智慧,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而如果我们总是拖延、忽视阅读,就会陷入平庸的泥沼,被琐碎和无趣所困扰。

所以,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断为自己的心灵注入新的活力和养分。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这段话对成熟的描绘,让我们对自身的成长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追求。

成熟并非是年龄的增长,而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气质。

当我们能够以平和、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再被外界的喧嚣和干扰所左右,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拥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我们就逐渐走向了成熟。

余秋雨人生哲理散文经典语录

余秋雨人生哲理散文经典语录

余秋雨人生哲理散文经典语录人生,是一个充满了欢笑与泪水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风雨,但只有那些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持追求的人,才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出口,享受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余秋雨,作为一位知名的作家和散文家,他的作品给无数人带来了启迪和启示。

他的散文充满智慧和哲理,引人深思。

下面,我将为大家整理一些余秋雨先生的经典语录,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思考和启迪。

1. "理性是我们坚守的底线,而善良是我们追求的高度。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深刻的内涵。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困扰。

但只有坚守理性,不被外界所左右,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净土。

而善良,则是我们应该一直保持的美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都能以善意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

2. "人生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就会看到风景。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但只要我们保持坚持的信念,勇往直前,就会发现困境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变得更好,最终会有美好的风景等待着我们。

3. "不论遭遇多大的困境,都要学会微笑面对。

"生活中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但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微笑也能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勇气。

学会微笑面对困境,不仅能够增强我们的心理素质,也能够影响他人,传递正能量。

4. "珍惜每一天,感恩每一个人。

"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幸福的源泉。

无论是身边的亲人、朋友,还是陌生的路人,都值得我们去感激和珍惜。

而珍惜每一天,则是提醒我们时间的宝贵,每一天都是不可复制的,我们应当用心去生活,充实每一个时刻。

5.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和面对。

"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人生轨迹,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

但是,每个人的态度和选择却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一切追求都已经追求过了,一切目标都已经失去了前一晚没睡好,余秋雨发了点起床气,说好的拍照不乐意去了。

「我照片拍的太多了,当时在凤凰卫视每次出去半年,天天拍无数的照片,到处都拍,永远在拍照,不想拍了!」工作人员好说歹说,把老头儿哄到了摄影棚。

摆了几个pose,他高兴了起来,「央视说我是中国最上镜学者。

」亲自删掉了闭眼的、反光的、脖子歪的、看上去有点假的照片之后,他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剩下的照片发给妻子马兰看一下,「让她看看我拍的怎么样。

」拍摄结束,他做了总结,「拍照很开心!」余秋雨今年72岁,放在上海,这是一个可以申领一张老年公交卡的年纪。

但他似乎不曾老去,除了头发有些花白,听力有点下降以外。

他腰杆依然挺直,服饰一丝不苟,作为一个爱漂亮的上海人,有着严格的自我形象管理。

四月的上海飘着小雨,工作人员想用文件夹帮他挡雨,他说别别快拿开,「影响我形象。

」然而,他那么爱惜的自我形象,早在漫长的时光里变得复杂难辨。

自1992年出版《文化苦旅》以来,他获得了巨大的声名,影响了几代人的阅读趣味,也在声名的巅峰之上遭遇断崖,急转而下。

他在多年后回忆,「余秋雨三个字,当时成了这片土地上什么样的闲夫走卒都能来咬一口、啄几嘴、又能以此度日的三字诀。

」一些人自觉经历了偶像的幻灭,长大后不愿意承认曾受过他影响,一些人依然一本又一本地读着他的书,帮他一次次登上畅销作者的榜单。

在接触过他的人眼里,余秋雨确实呈现了某种分裂,才华和弱点同样醒目,前者把他带到了最好的地方,后者把他扔进了最糟的境遇。

他沉寂了很久。

书还是一本一本在出,去年出版了《泥歩修行》后,他说要封笔了,「我写的书已经书架上都放不下了,我再写就不对了。

」他最新的动静是在喜马拉雅FM上开了一门中国文化课,讲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

对于这次高调亮相,他说自己不是重出江湖,而是从远方归来。

去往远方的路上,他走过通途,也遇过歧路,「该走的地方都走完了,不愿意(走)了。

」坐在《人物》记者对面的沙发上,他缓缓地说,背后的窗台上,雨声淅沥。

直觉空空荡荡的录音室里,余秋雨戴着耳机,一个人对着麦克风,手里抱着一个文件夹,里面是前一晚熬通宵写的讲稿,装订得仔仔细细。

他讲到老子和孔子的相遇:「稀世天才是很难遇到另一位稀世天才的,他们平日遇到的总是追随者、崇拜者、嫉妒者、诽谤者……只有真正遇到同样品级的对话者,才会产生着了魔一样的精神淬砺。

」在新开的音频课里,他的表达还是精英式的话语,不讲笑话,不跟古人开玩笑,「因为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本身是很严肃的课题,我不能把它变成一个滑稽的课题,到处滑稽,到处讲笑话,那是不可以的。

」偶尔他也会停下来,对着空无一人的录音室说:「各位同学会不会觉得我讲的课程有点难,需要很多的知识储备,那我现在就要来宽大家的心了。

」在喜马拉雅FM内容高级制作人顾文豪看来,余秋雨有一种很稀有的想象共情能力,「我们没有想到一个70岁的老爷子这么自如。

」归来再入江湖,他似乎还是站在了潮头。

从纸质出版到电视节目,再到音频付费,每一步,余秋雨都踩中了时代的节拍。

喜马拉雅副总裁张永昶说之所以请余秋雨开课,还在于他的大众影响力很强,拥有丰富的媒体经验,曾经担任《秋雨时分》主持人,又担任青歌赛评委,对于内容和表达都游刃有余。

这种恰如其分的表达能力,在余秋雨声名未显的时候,就已经露出端倪。

上世纪90年代,复旦的老师蒋孔阳请余秋雨来讲课,教室里围的水泄不通,听完课的学生们很惊叹,都说没见过这么会讲话的,他能把一些抽象的美学和哲学概念,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完全脱稿。

从1999年开始,余秋雨参加了凤凰卫视牵头的千禧之旅,跟随车队,走过了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等国家,实地考察恐怖主义控制地区,坚持每天写一篇专栏。

在此之前,很少有学者与媒体有如此深度的合作。

在《文化苦旅》的责任编辑王国伟看来,那是余秋雨全面拥抱大众媒体的开始。

「《文化苦旅》刚出的时候,他对于媒体还是拒绝的,后来和媒体越来越接近。

我觉得他是个入世的,不是一个坐冷板凳的(人)。

」如果说《文化苦旅》一炮而红的年代,是中国从文革断层走出来之后的纸质出版的高峰时刻,那么到了20世纪末,电视的广泛普及则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新的传播时代。

而恰恰在这一时刻,余秋雨又开始介入了电视制作,包括千禧之旅、后来的国际大专辩论赛、青歌赛,以及数不清的各种电视专访与对话,他又一次赶上了时代转变与传媒转型的红利。

「他(余秋雨)是一个有传播意识和介质敏锐度的文化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每个时代有它自己的传播中心的,他就会适度地让自己做调整。

」顾文豪说。

「当然时代大势不是他能去算的,而是说他的直觉很好,敏感性很好。

在这些方面他不是一个太保守的人,他有些时候好奇心比较重,有时候他愿意试一试,音频付费也是这样。

」苦旅当然,余秋雨的口才落到笔下才最令人惊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余秋雨写作出版了包括《艺术创造工程》、《戏剧理论史稿》在内的一系列学术著作。

原《南方周末》高级记者张英曾多次采访过余秋雨,迄今都还记得看了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后的感受。

他告诉《人物》记者:「他写得非常美,你要说哪一个人能够把理论用那么激情洋溢又那么美的文字,把艺术非常枯燥无味的东西解释得那么清楚、形象和感性的话,余秋雨可能算一个。

」这些著作为余秋雨在学术圈赢得了声名,也帮他开启了仕途。

他先后出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

仕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的生活却在谷底挣扎。

当时他住在上海龙华一个简陋的两居室,每逢下雨,家里就漏雨,身体也不太好,常常生病,情绪总是低落。

家旁边挨着一个殡仪馆,朋友常开玩笑:「觉得自己不行了,用不着向殡仪馆叫车,自己慢慢走去就是。

」比起病痛,更焦灼的也许是精神的撕裂感。

他曾在《家住龙华》一文中写过当时的状态:「已经被书籍和学问铸就了一大半生命,又要分匀出去一大半来应付无穷的烦人事。

每件事都是紧迫的,无可奈何的,甚至是堂皇庄严的。

」他只能在敲门声和电话铃不会响起的半夜,用凉水抹一把脸,开始看书写作。

当时他读康德,看到一句很触动的话:什么叫自由?自由是一个人自由支配时间的多寡。

「其他都是假的,就是一个人完全自由地支配时间有多少,对我来说真正的自由就是我自己能控制多少时间。

」就在那段不甚自由的苦闷时间里,余秋雨完成了《文化苦旅》的大部分写作。

当年时任上海知识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国伟还记得看到《文化苦旅》手稿时的场景:「扔在书房角落里,像一堆废纸,有杂志的复印件,有他手写并修改过的,还有几块内容用糨糊粘贴的,稿子上满是别家出版社各种色笔画画改改的痕迹。

」没人觉得那会是本畅销书。

在王国伟之前,余秋雨曾把原稿寄给多个出版社,但都杳无音讯。

一位不愿具名的出版社编辑告诉《人物》记者,他还记得副主编看到《文化苦旅》原稿的评价:「散文不是这么写的。

」当时流行的是专栏式的城市散文,更关注情感和日常生活,对于更宏大厚重的表达,市场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

有出版社想把《文化苦旅》做成一本放到旅游地卖的小册子,余秋雨非常不高兴,拒绝了。

王国伟把到处碰壁的《文化苦旅》从角落里捡起,安排一位已经退休的编审,用稿纸誊写清楚,仔仔细细读了一遍,觉得这本书写历史大事件,把历史事件和自我感受完美结合,很有细节美。

总编辑支持王国伟的判断,但就是有些担心未来市场销售前景。

最终,王国伟说服了总编辑,不但出版了精装本,新书首发仪式定在了当时上海最大的新华书店,「一开始我们就给它高定位的登场。

」市场反应超乎寻常的热烈,首印的一万册在三个月内售罄。

许多名家给了很高的评价,余光中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白先勇说:「余秋雨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

或者说,他重塑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金庸则把他和鲁迅并立,「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

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王国伟记得,《文化苦旅》最畅销的时候,零售商都得搭配着买其他书,才能抢到出版社的配额。

他觉得这本书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人们刚刚走过一个信息短缺的时代,当时又盛行「文化热」,这本书恰好满足了这样的阅读需求。

「拿到现在互联网时代(出版)的话,可能就没多少人会读。

」《文化苦旅》真正从畅销书到长销书,是在进入了上海的中学之后,王国伟注意到,《文化苦旅》有很多铁粉,是上海各个中学的语文老师,还有全国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

出版社敏锐地开始把营销重点调整到教育部门和学校,《文化苦旅》的不少篇章被选入各类语文教材,同时进入中小学阅读推荐书目,从此,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变成了余秋雨书目稳定的购买群体。

王国伟后来约过几位中生代的优秀学者,试着写类似的文化大散文。

他们努力了半年,没有写出来。

最后大家都表示,「这是属于余秋雨的能力,我们不具备他这个能力。

」风波参加完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后,余秋雨成为了全中国的文化偶像,进入自己的高光时刻。

上文提到的那位出版社编辑记得,当时和其他几家出版社争夺余秋雨书目版权的战况。

接待他们的是余秋雨的助理,对方用半只手跟他握了手,简单说了句:「你们回去写一个出版方案。

」他回去读完了余秋雨所有的书,绞尽脑汁写了好几天,终于如愿拿下几本书的版权,社内一片欢腾。

新书的首发仪式定在上海,「余秋雨当时已经是上海的文化标签,不敢说万人空巷,但也是盛况空前了,年轻人老头儿老太太,来的人特别多。

」主编担心地问他:「你准备好了吗?别变成治安事件。

」他们还安排了余秋雨的演讲,由于人太多,不得不租两个场地,一部分观众在现场观看,另一部分只能看电视直播。

那是余秋雨如日中天之时,然而好时光短得让人叹息。

千禧之旅结束没多久,北大中文系学生余杰发表《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一文,声称余秋雨在文革中参加过「石一歌」写作组,写过极左文章,称他是「文革余孽」、「文化流氓」。

之后有人开始调查余秋雨到底在文革中做了什么,有人批判余秋雨的文化考察不过是「文化口红」,有人揭露余秋雨著作中有一百多个文史差错;这种讨论甚至进入了私人领域,余秋雨与马兰三不五时就要「被离婚」一次。

余秋雨回忆,舆论最激烈的时候,有一次他和马兰上街买菜,马兰走外侧,他走里侧,经过报摊的时候,马兰拽着他急急往前走。

他觉得不对劲,停下来扫了一眼,看到了惊悚的报刊标题:《余秋雨是文化杀手》、《艺术的敌人余秋雨》、《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剥余秋雨的皮》……他看得脊背发凉,一个曾经视他为宠儿的媒体时代就这样仓促结束了。

和余秋雨相交二十多年的林东记得,余秋雨当时在私下对这些事表现得云淡风轻,别人不问,他也不提,别人问了,他就简单说几句,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愤世嫉俗。

但张英写的《余秋雨片段:1963—1980》发表之后,接到了余秋雨的电话,「他说你们被一些人利用了,我冤深似海,我好比窦娥一样冤,我好比当年阮玲玉一样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