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居笔记是本关于历史、文化、地理、美术的书。

跟随着余秋雨思绪的脚步,他在山居中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省思,以一种闲散的方式将它用笔记录下来。

他仿佛对中国文化做出一次批判;将现实与历史结合,用文字去剖析一个王朝的兴衰,记录着东北土地上的流放,站在走过历史的这块土地上,吟着苏东坡的《赤壁赋》、《念奴娇》,隐约听到广陵散已经响起……当我一走进,那已斑驳的碑文向我倾诉整个王朝的兴衰,已无昔日《木兰围场》的风光,卧倒在这的`只剩整座山林。

这时我仿佛看见一个老人逐渐被历史的洪沟吞没,没有什么怨叹,只留下一座承德山庄。

凝视这已走进历史的历史,我内心一股无法言喻的怅然,悄悄化作泪从眼角溢了出来。

感伤这段历史的所掺杂的苦涩和凄凉,也感伤用生命来奠祭这段历史的文人。

走向流放者的土地心中又是一种不同的悸动,在地理课本上读到的它,是那么样的展现因工业,而发达的生命力;是那么样的展现因农业发达而拥有的丰饶,怎么也无法联想起它曾背负着流放者那份在心里的高贵和不屈,孕育过流放的下一代。

北大荒已不再是北大荒:流放者也已不是流放者,时间的递嬗。

将这段过往带走,但流放者的精神及其意志带不走,因为它已生根,而那脆弱的都城,虽已化作尘土,但那曾经的繁华,已被接承。

在十万进士这一篇里也使我感触不少,因为一个神圣的科举制度,居然可以让人搞到一片黑暗,原来是一个争取人才来做官,变到一个大家都变成封闭的读书人,只知道在那一些《四书》《五经》里面打转,而不知道要去读一些实用的书,到头来,我的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就只是培养出一些只知道反口仁义道德而骨子却跟一个三岁小孩一样(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会),有的还更可恶的是靠关系就可以做官而不是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到的,还有包庇这些人的人也很可恶,如文中李实对权德舆说:「你可以照我排的名次一一录取,否则,你就会贬到外地,到那是后悔莫及!」还好这一次李实没有成功,可以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吧,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都是那么幸运的逃过的……我清楚的了解现在的我要去思索那五千年的文化,只能望洋兴叹,即使耗费一生去探索,也只有徒劳无功。

余秋雨散文之《行者无疆》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行者无疆》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行者无疆》读书笔记第一篇:读余秋雨《行者无疆》随想流浪,向着前方——读余秋雨《行者无疆》随想"北极圈的欧洲一侧,二千年的末了几天,我站在雪地里"这是余秋雨先生所著《行者无疆》自序中的第一句话,初看之时平淡无奇,却不曾想其中隐藏着余秋雨先生作为文人而对自我作出的探索与反思。

文人每每是脆弱的,恰如《东林悲风》中所说,文人何其柔弱无力,他们所仅有的也就是那么一点“骨气”,而所谓的“骨气”亦不过两点:一为脊梁骨,二为喉骨。

余先生在自序中也说:“文人脱离书斋总是伤害的,离开越远危险越大”。

然而他依然选择了走出书房,不,应该称为走出了“象牙塔”更为准确。

在自序中,余先生借用英国近代学者科林伍德的一段话指出了恒久困守书房的危害,他说,象牙塔看似雅致风雅,,却是一种自我囚禁?.囚禁在象牙塔里的文艺精英除了本身之外别无可谈,谈完了自己就互为观众?.全部无聊、麻烦、伤害,就产生于这种狭小空间里的“互为观众”?.科林伍德的这番论断颇有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味道,但我也知道这屡见不鲜,伟大而明智的人每每心有灵犀。

于是,带着不达目标誓不回头的觉悟,余秋雨先生毅然选择了“叛逃”,化用当年余先生写过的一篇文章的名字,我称之为“余秋雨突围”。

“囚禁是叛逃的来由,但走得远了,这个来由徐徐退去,前一段路成了后一段路的来由。

”——余秋雨紧随余秋雨老师的脚步,和追溯千年的汗青,我们亦步亦趋地走进陈腐的都会,百年的大学,名流的故宅,优雅的墟落,陈设富厚的博物馆。

在体会欧洲文明的发展时期孕育发生的阵痛中,不停地与中华文化举行比拟思索。

这也许是余秋雨先生写这本书的终极目标。

在余秋雨老师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新的欧罗巴,一个隐藏在种种繁华、喧闹与豪情之中的欧罗巴。

原来,繁华的背后也有淡烟衰草,喧闹的身前亦是岑寂执着,那令人艳羡的豪情之下,也有着无比厚重的岁月的沉淀啊!不仅如此,原来——原来,贪婪的人性对于友谊的忠贞也不外是权势的犯人。

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篇一:《山居笔记》读书笔记拿起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被他的无界的知识领域,美丽的语言技巧,发人深省的语言所吸引,让我在一周之内(只是下班后的晚上)就读完了。

跟随他的笔墨从几代皇帝或工作或休闲抑或避难的承德避暑山庄到流放者的土地东北宁安县,再到让苏东坡赤壁怀古的黄州赤壁、已然消逝的渤海国、千年庭院岳麓书院、富甲一方的山西、作者的故乡有着悠久文明和无数豪家的余姚最后在祖国的最南端天涯海角终止这场旅行同时跟着他一起剖析了历史问题,理解了科举、魏晋风骨和小人这些深刻的话题。

他这个笔记是想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资料查阅了断一些疑难文化课题,历史告诉我们就像最后一篇一样,虽然沮丧但都是我们要面对的。

从《一个王朝的背影》至《历史的暗角》,不管品读历史,还是回味人生,很多难题还需继续探访,这些问题当然不可能轻易找到答案但所能做的就是呼吁更多的学者亲身去感触和研究,我们现在文化与商业的狭路相逢,会是怎样一个结果还无人可知,只是对抗一直存在。

从康熙王朝的盛世到慈禧,一个朝代的兴衰已跃然纸上,避暑山庄也就见证了这些变故。

佩服康熙的“修德安民”不修长城,钦佩他的远见和多方知识。

后来的雍正、乾隆虽没有他们父辈那般伟大,却也各有才华,做了不少贡献,但倒后来的道光、咸丰气数已尽。

慈禧建一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对峙,意味着热河的雄风早已吹散,清朝从此阴气重重、劣迹斑斑。

清朝灭亡后,社会动乱,世事忙乱,人们也没有心思去品咂一些这次历史变更的苦涩厚味,就匆匆赶路了,直到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而死,才让全国的有心人肃然沉思。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是为文化而死。

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改朝换代是必然,或许文士不能忍受文化的衰落?最近看了一些宫廷剧,提到宁古塔,从余的考察中才知道原来在东北,这片让我曾经觉得富硕、豪爽的土地,原来有过这么多悲伤,阴暗的过去。

余秋雨散文之《霜冷长河》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霜冷长河》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霜冷长河》读书笔记第一篇:读余秋雨霜冷长河之垂钓有感读余秋雨《霜冷长河》之《垂钓》有感时光流转,变的是局势,稳定的是那颗心。

走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心田已被世俗挤压,却无所适从!总是无谓感触世俗命运多舛,无形间给本身打压,其实又何必呢?让心田温和,让本身豪迈,让统统淡然的已往,让精力天下富厚起来,就像余秋雨所著《垂钓》一样。

《垂钓》文章写的很朴素,概述了两位垂钓者在差别的精力寻求下,产生的不同做法——胖老头钟情于钓鱼钓鱼小鱼,而瘦老头更青睐于垂钓大鱼,这样导致胖老头很快钓满一桶,而瘦老头迟迟不见杆动。

由于道差别,以是二人无言于对方,从心田藐视对方,总觉得自己高尚于对方!所以余秋雨的老婆就戏谑道,怪不得胖老头这么胖,瘦老头这么瘦,精神世界总是执着而瘦削的!这就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戏剧性的融合!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没有瘦老头,又怎么能体现胖老头的丰收呢?没有胖老头,又怎么能体现瘦老头的执着固守呢?二者在自己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矛盾又高度统一!相互排挤又相互吸引,相互相悖又道义相投,都是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寻求本身想要的人生。

其实无论是物质的也好,照旧精力的也罢,都有本身相互存在的代价,倘若没有胖老头抑或瘦老头在垂钓时看不到了胖老头,那彼此是何等的诚惶诚恐啊!所以余秋雨说世界上最大的仇人也是最大的朋侪,彼此是很难分开的!物质世界的单一存在只会让天下变得猥琐难过,颓废不已;精神天下的独自存在,只会让天下变得单薄消瘦,空乏无味!只有使物质世界和精力天下有机的联合,相互的融洽,才能真正意义的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气力,从而把世界勾勒成丰腴和多彩的天下。

就像易中天在《论语心得》的序中写到“灰色的孔子必须毗连多彩的天下。

这天下才会有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由此可见灰色的孔子就像我所说的精力天下,精力天下是灰色的,以是它具有普适性,可以链接到各种物质世界;也只有精力天下是灰色的,精神世界和物质天下才华无穷延伸,全面发展!物质世界受精力天下的影响,精神世界又受物质天下的制约。

余秋雨散文之《霜冷长河》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霜冷长河》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霜冷长河》读书笔记我读了余秋雨的《霜冷长河》,历史是条长河,人生是条长河,生命是条长河,情感又是条长河,这本书除写一些人生的感悟外,还有些回信和对一些书的读后感。

我认为第二辑“关于友情”写的很精彩,人人都需要友情,友要经风经雨,经受考验,我们最重要的是珍惜夫妻间。

“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不能友情。

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身死,两者不可颠倒。

”说道人生,一个女孩子最重要的是名誉。

当名誉受伤害,有的良善人为了名誉的纯洁宁可选择死。

从这本书中,我进一步了解到我国词选宋代词人、没有著名作家李清照原来我不知道的人生经历。

余秋雨对名誉引用了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家哈利法克斯的话:“从被追求的那日开始,名誉就是一种罪恶。

只有那些人们能自然拥有荫湿而不必强求的地方,它才成为一种美德。

”关于友情,先生说:一生走过了无数的城市,平时想起一座特大城市,最先当风景想起这座城市的风景,到最后,必然只想这座城市的朋友。

是朋友,下决心了我们与各个特大城市城市的亲疏。

我非常同意先生的结论。

人们时常说,乘着年轻去奋斗和追求自己的事业吧,但人在很大程度年轻人上是为朋友们活着。

各种宏大的目标也许转弱会一一减退,而友情的战略目标则越来越坚硬。

报答朋友、安慰朋友,让他们高兴,使他们不后悔与自己朋友一常所谓成功,除了非正统的目标以外,简而言之也无非是在意朋友们的首肯和笑声···我们或许呵护人类,心怀苍生,并不以朋友的圈子为西行精神终点,但朋友仍是我们远行千里的鼓励者和送别者,我们经由朋友的桥梁,向亿万众生走去。

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分,居然能兼济天下。

《霜冷长河》通篇颂扬“善”,如果你正在感受世情的冰冷,那就释放出你的水蒸气吧!纵然不能凝结寒冰,那至少也能留下一道白色的生活气息,让同样也在寒冷中苦熬的人看到希望。

如果你正被世俗已然的恶浊包围,那就赞颂出你的爱吧!纵然不能驱散阴霾,那至少也能划开一道透明的凹槽,让与你一同被的同伴看到一缕光明。

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融合了他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这本书以山居为背景,借由山居的静谧和自然之美,赋予散文以深邃的内涵和思考,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余秋雨先生在《山居笔记》一书中多次提到自己对山的感受和敬畏之情。

他说:“山是我最亲近的朋友,是我无声的知己。

”他认为山有着与人类相似的情感和性格,它们像老人一样宽厚,像朋友一样真挚,给予人类温暖与平静。

在山居的冥思中,他获得了对生活的独特洞察和领悟。

《山居笔记》中的散文以其细腻而真挚的笔触,展现了余秋雨先生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关注和赞美。

他写道:“有些时候,我不禁默默地爱上花草树木,深深地为它们在天地间的无言执葆而肃然起敬。

”他用散文传递了对微小事物的喜悦,以及对它们艰辛生长的敬佩。

他以观察者的角度,寻找自然界的美,从而启发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活的意义。

余秋雨先生关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只有保持人性与自然的平衡,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生命价值。

他在书中写到:“在这片寂静的山野,仿佛所有的尘埃都落下来了,你静下心来,才会听到心灵深处的颤动。

”他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感受到了心灵的平静和宁静。

此外,余秋雨先生还以丰富的知识和一颗好奇的心,探索了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层次。

他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让散文呈现出独特的人文色彩。

他通过对古人智慧和生活方式的追溯,寻找到了一种古老而真实的生活态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现实生活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散文集,它以山居为背景,并结合自然、人文的元素,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同时也能够通过与自然的对话,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归属。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5篇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5篇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5篇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1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

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

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

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我的压抑与它共存。

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

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

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

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

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

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终于,《莫高窟》紧随其后,让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画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语言,从诞生曙光的时候起,描绘到飞天腾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

欣慰于毕竟我们厚重的土地,还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说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从中拾取精华,沐浴灵魂。

唐后,风格一次次改变,风沙一次次动摇这里,但是,风骨从未泯灭过。

然后,飞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这微笑后面是愤恨,是压抑,是无奈……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2因为《文化苦旅》我走近余秋雨。

还记得那时青春年少,轻狂无知,在书架上瞥见了他的名与作品,那书架是那样高啊,我不屑地走过了,没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许多许多的敬畏。

那让我不敢顾盼的高度渐成了心中最神秘的暗泉,也许正是这份感觉拉着我走近了他。

他有许多头衔和称号,许多鲜花和掌声,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旅人。

历史与现实隔着一段距离,正是这段距离把祖国山山水水中沉淀的文化层层剥离,于是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有谁在览尽名山大川后找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内涵了呢?然而,终于有一个人肯在旅游的时候背起沉甸甸的文化,将沉埋于山水间的历史,执着成一程苦苦的旅行,读后感《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篇》。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范文一品读余秋雨的历史散文,蔚然成了近年来中国小资的时髦风气,并带出了文坛一阵风潮。

历史利用文学获得“美丽外观”,而文学利用历史获得了“精神深度”。

由此带来的文化狂喜,可以从他散文集的发行量上得到证实。

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余秋雨做出的努力是令人赞赏的。

在我的记忆里,余文首先在上海的《收获》杂志连载,而后被不断地出版、转载、报导,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的重要畅销图书,甚至出现在几乎所有的中文网站和杂志上,与鲁迅和林语堂的作品一道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一时间,大有不读余文,羞谈文学之风。

果真是这样吗?让我们以他的《文化苦旅》为例,看看历史和文学在这里是怎样结构在一起的。

在《文化苦旅》中,我们可以透彻的看到作者采用的话语策略,那就是透着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的传统“爱国主义”(也即“民族主义”,这正是该书发行时面临的一种流行思潮),而后在这引导下进入深度操作的层面。

第一篇“道士塔”是一个奠定民族主义基调的重要篇章,它确立了整部书的话语(价值)姿态:王道士以他无知和贪婪出卖了中华文化的瑰宝“敦煌石窟艺术”珍品。

这种道德化的母题和“故事”完全符合大众的“民族主义”走向。

不仅如此,作者还使用了一些煽情主义话语记号来强化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如“伤口”、“滴血”、“下跪”、“恳求”乃至“哭泣”,所有这些意象或独白都展示了一种露骨的煽情技巧。

尽管它从文学技巧上看相当笨拙,但在中国的读者市场却是双重有效的,即点燃了读者的历史怒气,又使之产生了对作品乃至作者的无限钟爱,这样的例子在余文中俯拾皆是。

余文成功的运用历史随笔与情感化的叙述方式,引发了大众的阅读回响。

尽管人们并未从这些历史诠释中获得新的概念,但封存在历史中的传统价值和现代生活的断裂,获得了某种修复,旧式文人的理想、趣味和面容遭到了大众之手的亲切抚摸。

那么,在当时所谓“建构大中华文化圈”的大汉民族主义思潮中,余文受到大陆、台湾乃至世界各地华人知识分子读者的响应和鼓掌,便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余秋雨《最后的课程》读书笔记
文王玉红
这本《名家新作》是借来的,里面有三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集。

散文集是余秋雨老师写的,书名叫《霜冷长河》。

余秋雨的文章对于我来说,常常觉得深奥难懂,因此读得不多。

拿到书后,读了第一篇散文,就觉得读不下去了,于是改读小说,两部小说,很快读完,无非是爱情,婚姻的纠结,看完过后,觉得除了知道了一个令人感慨又无奈的情感故事外,一无所获。

百无聊赖之际,又开始看余秋雨的散文。

无意中看到了这篇《最后的课程》,竟然再也放不下,一看再看。

合上书,心想,这书,终归是要还给人家的,文章看是看了,可终归没有留在脑子里,一旦没了书,仍然是白看。

于是,就想起了做读书笔记。

家里最近书不少,也常看,常常看的时候,感慨良多,过后什么都忘记了。

造成每次拿起书,都像是从未看过一样,越来越觉得有做读书笔记的必要了。

就从这篇《最后的课程》开始吧。

这本书是余秋雨为美国一位作家的书籍《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做的序。

《相约星期二》是一个学生的听课笔记。

这个学生就是美国作家米奇,这个老师是他十六年前的老师莫里,莫里老师身患重病,即将离世。

他提出要给他的学生米
奇上最后一门课程,每周一次,时间是星期二。

书中讲述的是莫里老师临终前对人生的思考。

这篇序分四个部分,一,他终于来了;二,与生活讲和;三,文化的误导;四,终身的教师。

与我引起共鸣的是第二部分:与生活讲和。

对于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莫里老师的心态,让我非常敬佩。

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步步为营,逐渐摧毁,这比死亡要残酷的多,简直能把人逼疯。

他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

对于别人的照顾,莫里老师是这样说的:“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

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

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

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

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

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

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

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

余秋雨说,莫里老师的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的悲剧。

莫里还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

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还会幸福吗?莫里最后得出结论:
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

真实的东西。

……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

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利。

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

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这一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可以说,是说进了我的心里。

我的人生信条是四个字:顺其自然。

为了这个信条,有人说我颓废,不思进取,有人说我懦弱可欺。

可我一直坚信,对于我来说,顺其自然,是最适合我的人生法则,这个法则将给我带来自信快乐。

莫里老师的这一段话,坚定了我心中的信念。

过自己的日子,享受自己的快乐,让别人去说吧。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米奇问老师。

老师答:与生活讲和。

莫里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

莫里在设想自己被火化的情景时,笑着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

”然后他设想自己的墓地,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他的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

老师笑了,说:“到时候,你说,我听。


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怎样的一种豁达的心态?正如余秋雨所说:境界,让死亡也充满韵
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与生活讲和。

我原以为,我常常是妥协于生活,看了莫里的话,才知道是与生活讲和。

不知不觉中,我竟然也寻找到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呵呵。

快乐的时候尽情地快乐,为了获得快乐而舍弃那些难以舍弃的东西,做不了的事情从不强迫自己,功名利禄,来就来了,去就去了,尽自己的努力拥有一个好心态,快乐地生活。

我越来越敬佩这个莫里老师了。

他是一个智者,他看透了这世上的一切,包括学生的心。

他说:“米奇,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

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你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

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莫里问学生:“我就要死了,是吗?”学生点头。

他又问:”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关心别人呢?难道我自己没有在受罪吗?”莫里自己回答:“我当然在受罪。

但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在活着。

汽车和房子不能给你这种感觉,镜子里照出的模样也不能给你这种感觉。

只有当我奉献出了时间,当我是那些悲伤的人重新露出笑颜,我才感到我仍然像以前一样健康。


莫里说他给自己拟定的碑文是:一个终身的教师。

看到最后,我向这位终身的教师,深深地致敬。

希望我
们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写于2015年2月15日
乡关何处
——余秋雨的散文《乡关何处》读书笔记
文王玉红
前言:从初秋到现在的中秋,我的手里捧着的一直是余秋雨的散文集,从药店到家,从家到药店,从白天到夜晚,一有空就拿起,不舍得放下。

对余秋雨的文章我经历了从畏惧到喜爱,又从喜爱到痴迷的一个过程,痴迷的是文中那浓郁的文化气息,看了一篇文章,就像游览了一个胜迹,又像学了一段历史,更像是跟着作者的笔触,穿越到了过去的几百年,几千年,访问了一个个与这胜迹有关的古人,故事。

好久没有一个人的作品可以让我如此痴迷了。

一个秋雨连绵的夜晚,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看了这篇《乡关何处》,这篇文章洋洋洒洒写了近二十页,是我看的最长的一篇写故乡的散文。

看完之后,胸中潮落潮涨,久久不能停息。

那就用我笨拙的双手,捡拾一两朵琐碎的浪花吧!

文章一共七节。

作者在第一节的开头交代了《乡关何处》的这个题目来自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然后阐述了漂泊的游子
对故乡思念的茫然和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的心头的这一切原来就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

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

余秋雨总是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我相信这一段话就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特别是那些游走在城乡边缘的人。

我也是这样的人,我离家很近,可是没回家的时候想家,回到了家却又急着回来,有时候回家了又对老家的村子会有些失望,觉得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完全不是我心中的老家。

有时候还会对老家有愧疚之心,觉得是不是有了新家就想忘了老家,总是不明就里,现在才明白,原来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