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篇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湘教版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Ⅲ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区域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限是明确的例如行政界限、有的界限是模糊的例如气候区、植被区等;(2)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分类:一个区域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乡村地域的范围大得多,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5、区域的产业结构:(1)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3)一个地区的产业,根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划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4)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5)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一>三>二;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
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最新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4)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高中地理 重点知识点归纳课件 湘教版必修3

①原因:香港、台湾劳动力工资、土地、住房价格上涨;资源、 能源短缺;产业结构面临升级。 珠江三角洲临香台湾,交通便利;劳动力、土地、住房都 便宜;市场 广阔;政府优惠政策。 ②对珠三角的影响:(加快资源开发,增加就业机会;)加 快了珠三角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促进 了产业升级;但加重了环境污染。 对香港和台湾的影响:为产业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促进 了产业升级。 10、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原因: 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过度樵 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 (2)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 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 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矿区复垦;⑥控制人口增长。
11、湿地: (1)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 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 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 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2)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 以传统农业为 高效益的综 工业化阶段 主体的阶段 合发展阶段 展阶段 经济发 水平低,人均国 中等,人均国内生 水平高,人均国 展水平 内生产总值少 产总值较高 民生产总值高 产业 结构 传统农业比重劳动密集型工业 速发展 为主 第三产业超过第 二产业,以资金 密集型和技术密 集型工业为主
②南水北调: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
东 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中 线
西 线
汉江上的丹江口 长江上游通天河、 水库及三峡水库 雅砻江和大渡河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52030

地理必修Ⅲ笔录1.1 地区的基本含义1地区的观点: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别的基础上,按必定的指标和方法区分出来的。
2地区的基本特点:拥有必定的界限、地区内部的相像性和连续性、地区之间的差别性、区域拥有必定的优势、特点和功能。
地区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一个地区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有关的地区。
3地区的空间构造:地区中各因素的相对地点关系和空间散布形式。
农业往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地区空间构造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地区的家产构造:传统的农业地区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第一家产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地区或加快推动工业化的地区,第二家产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家产的产值比重体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地区的发展阶段1、权衡地区发展水平的标记: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公民收入、三次家产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地区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地区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家产构造对外开放程度交通运输城市化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水平低,人均公民生产总值少传统农业据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点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少水平低,缺少大型中心城市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加水平高,人均公民生产速推动总值高第二家产比重快速第三家产发展超出第二上涨,第三家产加家产,以资本密集型和速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高度增强交通运输建设明显加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快步完美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水平高,地区内部差别小于地区不均衡增加高水平的均衡状态1.3 地区发展差别1我国东、中、西部差别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分:东部:沿海 12省区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含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 <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别: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86611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限〔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那么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开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构造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开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构造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开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构造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开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开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开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开展水平高。
5.区域开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开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兴旺地区与开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3〕总体开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开展4〕区域开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开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根底、开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Ⅲ知识点总结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 、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1.3 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3、西部大开发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知识点1.1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1.3 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3、西部大开发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
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区域经济联系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欧盟、东盟、APEC等)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
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分北、中、南三条线路。
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
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产业转移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
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
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3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
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
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2.4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2.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地势低平,水源充足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3.1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1、地理信息系统(GIS):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
由5个部分组成:硬件、GIS 软件、地理数据、GIS人员、应用模型。
工作流程:地理数据输入、存储(数字化过程)→地理数据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输出。
(地理数据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
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不同的图层储存不同的地图要素。
)2、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略)3.2 遥感(RS):一种探测技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
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工作流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波谱特征)→传感器收集→传输与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应用成果。
现代遥感优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
用途:用于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军事侦察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的系统。
由三大部分组成: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用户系统(接收设备)。
GPS信号接收机主要有三种:导航型接收机、测地型接收机、授时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应用领域:军事、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壳运动监测、工程管理、旅游探险等等。
3.3 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数字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热点问题:1、工程建设: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杭州湾大桥2、宇宙:冥王星不再列为太阳系大行星,降等为太阳系矮行星3、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4、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厄尔尼诺5、环境问题: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北方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太湖蓝藻暴发6、重点区域: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7、GPS、北斗导航系统8、珠穆朗玛峰测高9、国家或地区:美国、德国、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