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毒宁经超声电导透皮给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疗效观察
热毒宁注射液辅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热毒宁注射液辅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艾则孜·伊卜拉伊木【摘要】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辅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90例2017年3月-2018年1月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按照治疗分组,对照组予以纠正酸碱失衡等疗法治疗,观察组则予以纠正酸碱失衡等疗法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比较结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治疗好转时间、轮状病毒肠炎治疗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纠正酸碱失衡等疗法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改善轮状病毒肠炎治疗相关指标,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8(007)001【总页数】2页(P36-37)【关键词】热毒宁注射液辅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疗效【作者】艾则孜·伊卜拉伊木【作者单位】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新疆和田 848000【正文语种】中文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是儿科临床的消化道综合征,发病率高,可出现腹泻、酸中毒、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和脱水等,甚至威胁脏器健康,需要及早治疗,缓解病情,提高健康程度[1]。
本研究分析了热毒宁注射液辅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90例2017年3月-2018年1月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
按照治疗分组,观察组46例,男女分别是22例、24例。
年龄5 个月-2.3 岁,平均(10.21±2.51)个月。
病程1 d-3 d,平均(1.44±0.41)d。
对照组44例,男女分别是20例、24例。
年龄5 个月-2.2 岁,平均(10.19±2.24)个月。
病程1 d-3 d,平均(1.46±0.45)d。
两组一般资料可比。
1.2 方法(1)对照组予以纠正酸碱失衡等疗法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补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给予蒙脱石散遵医用药。
热毒宁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 o1.16 No.98108投稿邮箱:sjzxyx88@0 引言小儿病毒性肠炎是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好发于6个月-3岁的小儿,因秋季发病较多,故又称“秋季腹泻”[1]。
其发病途径主要是经口或呼吸道进行病毒传播,由于小儿免疫力差,故易感染病毒发生腹泻的状况。
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是轮状病毒,轮状病毒在空气中的生存能力较强,由它引起的小儿病毒性肠炎是一种急性肠炎,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临床多采用抗病毒及补液支持治疗[2]。
为了提高小儿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的安全性,本文对热毒宁以及利巴韦林这两种常用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热毒宁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更加安全有效,现将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儿65例,女性患儿55例,年龄2-5岁,平均(2.8±0.3)岁。
将这12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8例,对照组5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可以进行对比。
1.2 治疗方法两组治疗均为三天一个疗程,具体用药方法如下:1.2.1 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6ml/kg ·d (最大不超过10ml/d)加入5%葡萄糖100ml 静滴,每日一次。
1.2.2 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 ·d 加入5%葡萄糖100ml 静滴,每日分二次。
1.3 疗效标准显效: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天,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
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4次/天,大便性状改善,水分明显减少,全身症状改善。
无效:大便次数无减少甚至增多,全身症状无改善。
1.4 数据处理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s )进行表示,应用t 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率表示,应用c 2进行检验。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分析

治疗组( n = 5 5 ) 对照组 ( n = 5 5 )
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 5 5例) 和对照组 ( 5 5例) 。治疗 2 . 2 不良反应 组男 3 4例, 女2 1 例; 对照组男 4 0例, 女1 5 例。治疗组轻度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 良 反应, 无过敏现象。
胃肠黏膜 , 合理喂养, 两组均未用抗生素。 1 . 3 疗效评定标准 方法, 主要是补液及对症处理。常用抗病毒药( 如核苷类药 物、 干扰素) 不良反应较多 , 严重者可出现骨髓抑制, 疗效不
・
8 7 2・
P r o c e e d i n z o f C l i n i c a l Me d i c i n e . No v . 2 0 1 3. V0 l 2 2 No . 1 1
临床医药实践
2 0 1 3年 1 1 月第 2 2卷第 1 1 期
・
8 71 ・
文章编号 : 1 6 7 1 —8 6 3 1 ( 2 0 1 3 ) 1 1— 0 8 7 1 — 0 2
热 毒 宁注射 液治 疗 / ]  ̄ J L 轮 状 病 毒肠 炎 疗效 分 析
李 东玲
( 赣榆县人 民医院, 江 苏 赣榆 2 2 2 1 0 0 )
治疗 7 2 h 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无 效: 治疗 7 2 h 粪便性状、 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 采用 x 检验 , 以P< 0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 4 统计学方法 对2 0 1 0 年 7月_2 0 1 1 年1 2月收治的 1 1 0例小儿轮状病毒 1
生产) 0 . 6 m L・ k g ~・ d ~, 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 1 0 0—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115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评价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115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评价目的:对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进行临床观察。
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15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8例患儿和57例患儿,治疗组用热毒宁静脉滴注,对照组用病毒唑静脉滴注。
结果:通过临床治疗发现,治疗组治愈50例,总有效率86.20%。
对照组治愈41例,总有效率71.93%,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组平均疗程2.79±1.43d,对照组平均疗程3.89±1.03d,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有很好的治愈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标签:热毒宁注射液;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资料与方法临床基本资料: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2012年9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15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其中男性患儿有73例,女性患儿42例,患儿的年龄为2.5到30个月平均年龄为14.8个月。
患儿入院时的平均病程为3.142.23天,临床症状主要为答辩为蛋花汤样或者是稀水样的,大便的量不等,没有脓血和腥臭味。
大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便中有少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大便培养结果显示没有细菌生长,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显示粪便的轮状病毒呈阳性。
其中有55例患儿在发病初期伴有发热、呕吐以及轻度脱水等症状,有11例患儿中度脱水,酸中毒以及低钾血症患儿分别有2例。
治疗方法:首先,对两组患儿均给予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口服液,给予补液,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以及脱水等,对于伴有发热和呕吐的患儿对症处理,在这些治疗中均不适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然后,对于治疗组的患儿采用热毒宁进行治疗,其用量为0.5~0.8ml/(kg·d),加入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或者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对照组的患儿采用病毒唑进行治疗,用量为10ml/(kg·d),静脉滴注。
超声电导仪经皮给药辅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

新生儿黄疸是新 生儿时期最常见症状 , 胆红素脑 病是 其最严重的并发症状, 可危及生命 或造成中枢神经系 统永 久性损害而致残。以 往认为, 当血 胆红素水平足月儿 超过 308~342 mol/ L, 早产 儿超 过 171 mol/ L 时, 即 有发 生 胆红素脑病的可能。 在未成熟儿或低出生 体重儿, 新 生儿 低氧 血症状, 低血 容量, 低血糖 症或高 热、高渗血症 、高 碳 酸症 及败血症 等病理 状态下, 血脑 屏障开 放, 血 浆胆红 素 ( 包括游 离胆红素和 白蛋白 联结胆红 素复合 物) 大量进 入 脑组 织, 且 与脑细胞 膜上的 极性基 团结合, 最终 在脑细 胞 膜聚集、沉积, 处于饱和状态, 引起典型 的核黄疸[ 3] 。但 现 有文献报导, 胆红素对神经系 统毒性作用, 可有临床表现, 在较为安全的血清 胆红素水平, 常可引起智力、听力、神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
[ J ] . 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3) 185-187. [2] 张晓云.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与代谢性酸中毒的关系
[ J ] .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 6) : 475-476. [ 3] 俞 善昌. 新生儿脑红 素脑症的危险因 素与发病 机制[ J ] . 中
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9, 14( 2) : 70-72. [ 4] 董 淑兰. 新生儿高胆 红素血症对远期 预后的影 响[ J] . 实用
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 12) : 1056-1057. [ 5] 张亚京, 张爱平, 王鑫, 等.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对其神经行
热毒宁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热毒宁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发表时间:2018-12-06T10:05:55.89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28期作者:黄雄芬[导读] 观察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注射和热毒宁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柳州 545001)【摘要】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注射和热毒宁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方法:将180例小儿外感发热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90例予热毒宁注射液保留灌肠,对照组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注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结果治愈率达85%。
结论:热毒宁注射液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显著。
【关键词】热毒宁注射液;灌肠;小儿外感发热【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8-0192-02 小儿外感发热类同于现代医学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多具有起病急、病程短、传变迅速的特点,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症。
患儿多表现为发热、头痛、无汗、流涕,或有咽喉疼痛、口干、脉浮等症。
灌肠疗法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外治方法,由于肠粘膜吸收药物充分,且吸收后不经过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药物的首次过滤效应,同时又避免了上消化道酸碱度和酶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所以直肠用药比口服吸收要快,其吸收总量和生物利用度也较口服为高,与静脉给药吸收率和利用率相仿,却具备不需注射、对胃黏膜不刺激等优点。
下面就我科运用热毒宁注射液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在我科门诊诊断小儿外感发热的患儿,年龄4月至6岁,测量体温达38℃~39.5℃,共18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用热毒宁灌肠退热,具体用量为热毒宁注射液0.6~0.8ml(kg/d)加入10ML0.9%氯化钠注射液。
常规组采用静脉输注热毒宁0.6~0.8ml(kg/d)+5%葡萄糖静滴,用药后30分钟观察病人的体温、抽搐、咳嗽、流涕等症状一次并记录;24小时内每小时观察病人的体温、抽搐、咳嗽、流涕等症状,并做好记录。
热毒宁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分析

热毒宁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热毒宁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60例,对照组30例予利巴韦林,观察组30例予热毒宁。
结果:经治疗,观察组的止泻时间、热退时间、止吐时间、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热毒宁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标签:热毒宁;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轮状病毒肠炎是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以秋、冬季节多见,目前临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我院于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共收治轮状病毒肠炎患儿60例,其中30例采用热毒宁辅助治疗,取得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6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儿科学》轮状病毒肠炎的诊断标准[1],均有急性腹泻,大便表现为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有的患儿伴有发热、呕吐、电解质紊乱、脱水等,大便检测大多未检出白细胞及红细胞,或少数见少许白细胞及脂肪球,细菌培养阴性,轮状病毒抗原阳性。
所有患儿在就诊前两天未服用抗病毒类药物;同时排除伴有肝肾功能障碍、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
随机将60例患儿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36个月(平均12.31±5.46);患儿病程: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常规静脉补液以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同时口服蒙脱石散剂及微生态制剂等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组加用热毒宁注射液0.6ml/kg,加入5%葡萄糖液100~250ml中静滴,1次/日;對照组给利巴韦林10mg/kg,加入5%葡萄糖液100—150ml中静滴,1次/日,两组疗程均3-5天。
1.3疗效评定:疗效判断标准[2]:显效:治疗72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3d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内患儿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
儿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

1252018.08临床经验儿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牛爱玲 高军荣凤翔县医院 陕西省凤翔县 721400【摘 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儿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其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其间,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132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全部患儿分成各自各66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儿以淋巴韦林静脉滴注的疗法给予治疗,观察中患儿以静脉滴注热毒宁的方式给予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以及治疗中患儿的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5.8%;同时观察组患儿的治愈率同样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5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2.53±0.48)d、腹痛腹泻消失时间为(3.11±0.97)d、呕吐症状消失时间为(1.53±0.40)d、腹腔淋巴结恢复正常时间为(6.22±1.13)d;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均具有显著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1.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热毒宁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且见效快,疗效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热毒宁;疗效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是一种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在7岁以下儿童群体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在冬春季节,该病症发病率更高。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是由于病毒感染所引发,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不会患儿会有便秘或者腹泻症状;并且,该病症表现出十分典型的阵发性特征,治疗后容易复发[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毒宁经超声电导透皮给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9-08-14T10:47:41.9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下第6期作者:乐分阳谢勇波周银松吴丽春[导读] 热毒宁经超声电导透皮给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总有效率高,疗程短,不良反应少,而且易为小儿接受。
惠东县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惠东 516351
【摘要】目的探讨热毒宁经超声电导透皮给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惠东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60例,按给药途径分为热毒宁超导给药A组(n=30)和热毒宁静脉给药B组(n=30)。
观察两组患者给予热毒宁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A组总有效率96.67%,B组总有效率76.67%,A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7%,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热毒宁经超声电导透皮给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总有效率高,疗程短,不良反应少,而且易为小儿接受。
【关键词】热毒宁;超声电导;肠系膜淋巴结炎;药理作用
肠系膜淋巴结炎可能与链球菌血性感染或肠道炎症和寄虫病有关。
此病常因肠道或呼吸道感染导致病毒或毒素入血,从而引发远端回盲淋巴腺感染而发病,肠系膜淋巴结炎发于7岁以下的儿童,常发病于冬春季节,且男童多于女童,常伴有腹痛。
且其发病率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近年来,在国内外兴起一种新型的透皮给药的治疗技术——超声电导透皮给药,这避免了传统给药途径的全身用药的缺点,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效地提高靶器官药物浓度,达到治疗目的。
热毒宁注射液具有抗病毒、镇痛、提高免疫力等作用[1],本研究采用超声电导透皮给药技术探讨热毒宁对小儿肠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本院儿科患者60例。
根据临床表现和腹部彩超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并排除外科急腹症、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和腹型癫痫。
60例均有脐周或中上腹疼痛,其中呈持续性发作12例,阵发性发作48例,伴呕吐22例,食欲不振46例;发热22例,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16例,白细胞总数正常40例,白细胞总数减少4例。
60例随机分为A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7岁,平均5.5岁,病程1~24周,平均5.8周。
B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岁,平均5.8岁,病程2~22周,平均5.5周。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注:A组-超导给药;B组-静脉给药,与A组比较,P<0.05。
3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特有的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是消化道或呼吸道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细菌或毒素入血,经淋巴液随流至回盲端、肠系膜根部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
淋巴系统是身体重要的防御体系,细菌、毒素等可经淋巴液到达对应的局部淋巴结,引起病变,病变处的淋巴结内细胞迅速分裂,功能旺盛,阻止或清除异物,阻止病变扩散,目前,对肠系膜淋巴结炎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按照临床症状和腹部彩超结果来诊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对患者进行腹部彩超的结果,同时患者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主要临床症状为脐周或上腹部出现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呕吐、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
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症状或治愈,但通过静脉给药进行全身用药时,药物抵达腹部肠系膜淋巴结时浓度过低,对治疗效果不佳,大剂量给药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超声电导透皮治药技术具有超声空化[3],电孔和高子导入,为经皮给药开辟新得治疗方法。
超声波通过产生声波对转运和及空化用改变皮肤细胞的通透性,使药物分子沿声波方向定向运动。
电致孔通过瞬间电脉冲改变皮肤和组织膜结构的脂质颗粒的排列,形成生物孔道使药物通过孔道进入体内。
离子导入是通过贴在皮肤上的电极施加电场,促进生物孔道吸收药物分子,3项技术相辅相成,使病变部位出现高浓度药物聚集的效果,达到靶向治疗。
本研究采用热毒宁经超声电导透皮给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4]。
热毒宁注射液具有抗病毒、抗感染、镇痛和提高免疫力作用[5],而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由肠道或上呼吸道感染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热毒宁经超声电导透皮给药途径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其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比经静脉用药途径治疗的时间缩短,A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B组76.67%,效果显著。
透皮给药不需要经过胃肠的消化吸收,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使药物在患处高浓度聚集,高效治疗减轻患者病痛,透皮给药途径无创无痛,高效安全,静脉给药途径给患者增加创伤和痛苦,同时不良反应大,同时有增加副作用引起患者不适,影响治疗质量,综上所述,热毒宁超声电导透皮给药治疗小儿肠膜淋巴结炎疗效优于静脉给药治疗,且毒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操作简单,对儿童要求较低,具有无创无痛,高效安全和可配合性高等优势,适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
参考文献:
[1]曹丽.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9(3):491-492.
[2] 王洪武.绿色造道一超声电导治疗[J].抗癌之窗,2012,7(9):42-43.
[3]沈水杰,章水红.康莱特注射液联合低功率超声空化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5,42(9):641-643.
[4] 吴军,车桂华,陈超. 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效果的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4(32):4397-4398.
[5] 邓芙蓉,王昭霞,赵玉新.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7(27):3780-3781. ※项目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0021909150507022)。